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

目录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2)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2)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4)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5)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5)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6)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7)

第八章 80年代新诗 (11)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13)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13)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4)

第十二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15)

第十三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16)

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 (17)

思考题 (17)

阅读书目 (23)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其指定的延安文学方向。

二、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40年代作家的“边缘化”。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三、频繁的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的批判;对胡风集团的批判;“百花时代”和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63年始的全面的批判运动。其中,“胡风事件”与“百花时代”为讲述重点。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纪要》及其“文艺黑线专政论”。

二、“样板”的创造(“革命样板戏”;浩然现象)。

三、地下文学:“白洋淀诗群”;手抄本小说;天安门诗歌。

本章重点:“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难点:50-70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

一、简介小说题材的分类和小说形态的单一化。

二、农村小说:以周立波《山乡巨变》的独特探索和赵树理的创作特色及其困境为两个重点。

三、革命历史小说:简介《保卫延安》、《红日》、《红岩》的“史诗性”;孙犁小说的抒情性与散文化;历史小说《李自成》。

四、“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和“新都市小说”《三家巷》。

第二节柳青梁斌杨沫

一、柳青的《创业史》

《创业史》观念论证式的主旨及其反映农村生活的“广阔”与“深刻”;“新人”梁生宝形象;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

二、梁斌的《红旗谱》

《红旗谱》中的四场斗争反映的“农民革命斗争史”;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分析;小说对“民族气魄”的探索。

三、杨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和林道静的人生道路;知识分子道路主题与女性命运主题的纠结。

第三节李准茹志鹃

一、李准

从农村运动和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的人物性格塑造和细节描写。

二、茹志鹃

以《百合花》为代表的战争小说的“回忆”动机;女性视角下的人物的人性美;《百合花》的短篇艺术。

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

一、“百花文学”的特点与两种趋向。

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主义;刘世吾的职业病;叙述人的心理冲突。

三、宗璞的《红豆》:江玫感情变化的心理深度;温情脉脉的感伤美。

本章重点:《创业史》、《红旗谱》、《青春之歌》

难点:“百花文学”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

一、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以艾青为代表的知名诗人的艺术困境;“九叶”诗人与“七月派”诗人的命运。

二、以李季为代表的“写实性”诗歌。

三、以公刘、邵燕祥、李瑛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创作。

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一、闻捷:《天山牧歌》用牧歌写“颂歌”、借“叙事”以抒情的风格特征;叙事长诗《复仇的火焰》简介。

二、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三、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等诗作:时代的颂歌;“抒情主体”与“历史本质”的同一。

四、郭小川《望星空》等诗作:个体价值与历史洪流之间的矛盾及其“克服”;对诗歌形式的探索。

本章重点:闻捷的“牧歌”与郭小川、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

难点:新诗发展道路的选择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一、话剧的发展历程(57年前、58年至62年、63年后)。

二、以郭沫若《蔡文姬》为代表的历史剧热潮。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主题的话剧“高潮”(简介《霓红灯下的哨兵》等剧作)。

第二节《茶馆》

一、简介老舍的“当代”创作:政治热忱与艺术“冒险”。

二、《茶馆》:一曲悲凉的“葬歌”;一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连缀细小戏剧冲突的结构艺术。

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

一、关汉卿:左翼文艺家的“身份认同”;理想化的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二、在史料依据与艺术想象关系上的浪漫主义处理方式。

本章重点:《茶馆》

难点: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

一、以魏巍的朝鲜通讯为代表的50年代初期散文(简介《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二、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通过艺术借鉴,以艺术的精致化来弥补创造空间的欠缺。

三、以邓拓的《燕山夜话》为代表的60年代初期杂文创作:对现代教条的质疑性讽喻。

第二节杨朔秦牧等

一、杨朔模式:“拿着当诗一样写”,在“诗意”的营造中寄寓宏大意义。这一模式的“弹性”与“生硬”。

二、刘白羽模式:“为了一种感情的冲激”。

三、秦牧模式:杂文和随笔的调和。

本章重点: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的“复兴”

难点:杨朔模式

第六章 1976—1989文学思潮

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思想解放的潮流与文学界的“拨乱反正”。

二、第四次文代会

三、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现实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一、译介20世纪西方理论和文学创作(所谓“现代派”)的热潮。

二、对《苦恋》等作品的批判;“清除精神污染”和对“异化”、“人道主义”的批判;“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作家的分化与重组:“复出作家群”、“知青作家群”和其它文学力量。

第三节 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

一、从“回归”左翼主流文学,到“复兴”左翼文学中的“异端”思潮,再到“超越”左翼文学的发展过程。

二、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

三、“方法年”和新批评家的出现;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小说的“现代派”与诗歌的“新生代”;关于“重写文学史”。

四、“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本章重点:1985年的文学史意义

难点:“回到文学自身”与“失去轰动效应”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启蒙理性的思想观念;在“问题意识”和人物命运间寻找“平衡”的叙事艺术。

二、“知青文学”及其多向性。

三、“寻根小说”:“反思”到事物“本原”——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冲突”中的“守成”立场;“走向世界”的雄心。“地域小说”和“文化小说”。

四、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形式革命”——重视“叙述”,解构“意义”。

五、“新写实小说”:俗世化的“现实”;“小人物”的日常生存;“还原”生活的叙述方法。

第二节王蒙刘心武陆文夫高晓声

一、王蒙

关注“心灵”;思辨“历史”;“少共”情结和“辩证”观点;王蒙的复杂性。“意识流”;戏谑风格。

《活动变人形》:倪吾诚的身心困境。

二、刘心武

问题小说:“文革”“后遗症”;“纪实小说”:忧患意识和人道精神;“京味都市小说”:北京市民社会。

《钟鼓楼》:市民化趋向。

三、陆文夫

针砭时弊及其社会历史内涵;“糖醋现实主义”;“苏州文学”。

《美食家》:朱自冶的吃客生涯。

四、高晓声

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细节和幽默。

《陈奂生上城》:陈奂生性格与“国民性”。

第三节蒋子龙张洁谌容

一、蒋子龙

工业改革题材小说的时代意识和现实关注;“开拓者家族”;阳刚之美。

《乔厂长上任记》:工业改革家形象乔光朴。

二、张洁

女性意识下的“女性文学”;“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从抒情到审丑再到超脱的风格变化。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三、谌容

追求表现“社会深度”;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构思方法;荒诞、滑稽色彩的介入。

《人到中年》:中年知识分子的悲剧。

第四节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冯骥才

一、汪曾祺

民间生活的美丽和民间人性的健康;传统“文人”情调;风俗民情的主体地位;“散文化”小说。

《受戒》:内在的欢乐与和谐。

二、林斤澜

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戕害;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的有机融合。

《白儿》:“癔病”——历史的阴影。

三、邓友梅

人物:衰败中的“帝都”文化的代表;对风俗文物的着迷。

《烟壶》:八旗子弟的边缘化命运。

四、冯骥才

对“文化遗迹”的描述;对传统文化“劣根性”的批判与对它的“审美”执迷;沟通“雅”和“俗”的努力。

《三寸金莲》:“津味小说”——“怪世奇谈”。

第五节张贤亮贾平凹王安忆

一、张贤亮

“自叙传”和数场争议;“读书人”的受难与救赎;“落难公子”模式。

《绿化树》:知识者与底层世界的复杂关系。

二、贾平凹

“商州系列”:地域文化与农村改革的主题;“被剥夺”的“悲剧人物”;视域上的单一性。

《废都》及其争议。

三、王安忆

创作活力:“雯雯系列”;社会人生小说;“寻根”小说;性题材小说;追述并思考身世的小说;现代都市小说。“女性意识”:揭示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

《长恨歌》:王琦瑶与上海文化精神。

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

一、张承志

“浪漫主义”格调;与底层农牧民的精神认同;宗教情绪;“自发式”的写作方式。

《北方的河》:“神示的诗篇”。

二、韩少功

从“知青作家”到“寻根作家”;90年代的随笔写作。

《爸爸爸》:“原始性文化”中的“群体”性格;丙崽——“劣根性”的象征物;细节“写实”与整体荒诞。

第七节徐怀中莫言

一、徐怀中

《西线轶事》:从描写战争过程到描写人的内心世界;从塑造“英雄”偶像到塑造普通战士形象。

二、莫言

“高密东北乡”的记忆:寻找民族先人的野性生命;批判民族后代的怯懦孱弱。感性化风格:一个感官意象的世界。

《红高粱》:寻找理想的生命状态;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

第八节马原等人的先锋小说

一、马原及洪峰

“文体的自觉”;马原的“叙述圈套”;解构“意义”的“形式革命”。

《冈底斯的诱惑》及《瀚海》。

二、残雪

现实与梦幻的“混淆”;人的自我折磨和相互折磨。

《山上的小屋》。

三、苏童

对“意象”的经营;“先锋”与“古典”的和谐。

《妻妾成群》。

四、格非

“叙述的怪圈”;“知识分子式叙述”。

《褐色鸟群》。

五、余华

“残忍的才华”:对“暴力”、“死亡”的冷静叙述;背离“虚伪的形式”:挣脱“日常生活经验”和对于“真实”的信仰;90年代“实在的经验”进入“本质的真实”。

《现实一种》。

本章重点:王蒙、汪曾祺、王安忆、张承志、莫言、马原、余华

难点:“寻根小说”、“先锋小说”

第八章 80年代新诗

第一节 80年代新诗概述

一、“文革”后的诗界

两个诗人“群体”:“复出诗人”和“青年诗人”。诗歌“资源”的发掘:外来影响和大陆的“现代主义”诗歌流脉。诗的地位的削弱和诗界的矛盾、分裂。

二、“归来者”的诗

“归来”诗人:“右派”诗人、“胡风集团”诗人、因相异的艺术观念从诗界“消失”的诗人。

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直接抒写的诗歌表达方式。代表诗人:艾青、绿原、曾卓、黄永玉、公刘、邵燕祥、

流沙河。

在艺术上又有新的拓展。代表诗人:牛汉、郑敏、蔡其矫、昌耀。

三、“朦胧诗”

对“当代”主流诗歌的“叛逆”:以《今天》为标志的“朦胧诗”运动;关于“朦胧诗”的尖锐论争;“三崛起”和“清除精神污染”事件。

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

四、“新生代”

“第三代人”与“第三代诗”;反叛“朦胧诗”的姿态;众声喧哗的诗歌社团及“校园诗歌”和“女性诗歌”;“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

著名诗歌社团:“他们文学社”、“海上诗群”、“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

主要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翟永明、欧阳江河、王家新、于坚。

第二节艾青等

饱经忧患而洞察世情人生的姿态;情感的表达为哲思所充实;语言、句式趋于简洁凝炼。

短诗:《鱼化石》。平易质朴中的人生感悟。

“大诗”:《光的赞歌》。对历史哲学的感悟。

第三节舒婷顾城杨炼

一、舒婷

“个人”与“温情”的“复活”:“弱者”的“承担”;个体的独立;复句的运用。

二、顾城

“自我放逐”于现实之外的“童话诗人”;超现实的梦境和“纯粹”的词语。

三、江河、杨炼

从英雄主义的“史诗”转向上古美学与上古哲学。

四、北岛

“绝望的抗战”;“人”的悲剧;象征性意象和“悖论性情境”。

本章重点:艾青、北岛、海子

难点:“朦胧诗”、“新生代”

第九章 80年代戏剧

第一节 80年代戏剧概述

一、1977—1979,“社会问题剧”,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恢复。

二、1980—1985,戏剧观的讨论与探索性戏剧,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借鉴。

三、1986—1989,探索的深化与小剧场运动。

《狗儿爷涅槃》和《桑树坪纪事》简介。

第二节沙叶新高行健

一、沙叶新

鲜明的世俗色彩;浓重的喜剧色彩。

《陈毅市长》。

二、高行健

“现代戏剧”的理论及其实践。

《野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本章重点:80年代戏剧概述

难点:高行健的“现代戏剧”

第十章 80年代散文

第一节 80年代散文

一、散文创作概况

二、“历史”的记忆

标举“真实性”、“个人性”的“老年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说真话的大书”。

孙犁和杨绛。

三、抒情散文

周涛等的“西部散文”;王英琦、唐敏等的“女性散文”;张洁、贾平凹等的小说家散文。

四、学者散文与随笔

张中行。金克木。余秋雨。王小波。

第二节 80年代报告文学

一、报告文学的“轰动”;题材的开放;表现视角的新变;从主旋律报告文学到“问题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作者群体的职业化。

二、徐迟;理由;陈祖芬。

本章重点:巴金的《随想录》等“老年散文”

难点:学者散文与随笔

第十一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一、文学环境的变化

市场化对作家生存方式和作品运作方式的改变;知识界对“现代化”及“全球化”的态度和文化想象的改变;“多元化”、“个人化”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立场的公开呈现;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和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二、重要文学现象

文学潮流的淡化;“长篇小说热”和“散文热”;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和“文化批评”。

三、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

个人立场上反思“历史”的主题;精英立场上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对现代都市生活物化现实主题的“个人化写作”;对“体制外”人事主题的物质性表现。

本章重点:重要文学现象

难点:文学环境的变化

第十二章 90年代小说述评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

一、池莉

对市民俗世生活的关切与认同;转向都市言情小说。

《烦恼人生》。

二、方方

表现城市底层卑微、残酷的生存状况;“批判性”的视角和叙述语调。

《风景》

三、刘恒

对欲望陷井的关注;细致从容的叙述与恐惧紧张的心理的对比;对现实政治和文化心理的批判。

《伏羲伏羲》。

四、刘震云

关注社会结构中人的处境;在“环境”压力下人性扭曲的人物;对“荒诞”和人的异化持续揭发的“哲理深度”。

《单位》、《一地鸡毛》。

第二节女性小说

一、女作家的涌现:从戴厚英、张抗抗、张辛欣到谌容、张洁、王安忆、铁凝。

二、“女性文学”:林白、陈染、徐小斌等的小说写作。

第三节新生代小说

一、三种写作类型:哲学型、私语型、写实型。

二、“在边缘处叙述”的写作姿态。

三、王小波和他的“时代三部曲”。

第四节长篇小说

一、张承志的《心灵史》。

二、陈忠实的《白鹿原》。

三、张炜的《九月寓言》。

四、新潮长篇小说的崛起。

本章重点:“新写实”小说

难点:新生代小说

第十三章 90年代新诗散文述评

一、90年代新诗。

二、90年代散文。

本章重点:90年代诗歌现象

难点:重要诗作的解读

外一章文学批评实践

指导学生面向当前文学创作,进行有一定规范和水准的文学批评实践。

教材:

1、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00)》第三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考题

[第一章]

1、评述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

2、阐述“文艺新方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举例说明40年代知名作家在“当代”的艺术困境及其“边缘化”的命运。

4、概述50-70年代的“中心作家”的一般特征。

5、简述“十七年”发生的几次全国性的文艺批判运动。

6、比较胡风文艺理论与“主流派”理论的异同。

7、评述“百花文学”对既定规范的突破。

8、概括江青、姚文元代表的“激进派”的文艺主张。

9、概述“革命样板戏”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10、阐明“白洋淀诗群”的思想艺术特征和在当代诗歌史上的意义。

11、评论小说《在晚霞消失的时候》(或《公开的情书》,或《波动》)。

12、简述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二章]

1、联系40年代小说的多元形态,说说50、60年代小说的单一化走向。

2、评述《山乡巨变》与既定规范有所偏离的艺术追求。

3、以《“锻炼锻炼”》为例,分析赵树理创作进入“当代”后所面临的困境。

4、联系作品评述长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

5、分析孙犁小说的回忆动机并评述其独特的文体艺术。

6、分析《林海雪原》对旧小说的利用与改造。

7、从人物关系设置的角度解读《三家巷》的“新都市小说”模式。

8、试评述《创业史》主题的观念化倾向。

9、梁生宝与梁三老汉在形象塑造上的优劣比较。

10、就朱老忠是一个“农民革命英雄”这一定见,谈谈你的看法。

11、评述《红旗谱》的“民族化”追求。

12、评析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及其代表的知识分子道路。

13、评述《青春之歌》中被压抑的关于女性命运的主题因素。

14、赏析《百合花》女性视角下对人物“人性美”的表现。

15、概括“百花文学”的两种创作趋向。

16、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林震与刘世吾之间的人物关系。

17、赏析《红豆》中的心理开掘及其带出的叙述笔调。

[第三章]

1、试评述50年代臧克家对新诗历史的清理。

2、从新诗发展史的角度,谈谈49年后诗的路向(旧诗和民间歌谣体)的选择。

3、以艾青为例,分析知名诗人进入“当代”所面临的艺术困境。

4、评述50年代、60年代新诗的两种主要体式(叙事诗和政治抒情诗)。

5、评析闻捷《天山牧歌》在叙事和抒情之间的艺术处理。

6、评析贺敬之诗歌中与“历史本质”同一的“抒情主体”。

7、分析郭小川诗歌中个体与时代的矛盾及其最终“克服”。

8、比较郭、贺诗歌的异同。

[第四章]

1、简述50年代、60年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2、联系《蔡文姬》,概述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3、试论老舍“当代”剧作的成功与失误。

4、评析《茶馆》的“葬歌”主题。

5、赏析《茶馆》的“造像”艺术和结构艺术。

6、关汉卿形象评析。

[第五章]

1、概述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念的发展变化。

2、评述60年代初期抒情散文“复兴”的成绩与不足。

3、略析邓拓杂文的讽喻空间。

4、结合作品,阐述杨朔散文模式的“弹性”和“生硬”。

5、杨、刘、秦三家散文模式比较论。

[第六章]

1.阐述西方20世纪理论和文学创作对80年代文学的影响。

2.试论文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3.就80年代的某次大规模文学论争谈谈你的看法。

4.评述80年代后期对80年代前期文学主潮的传承与变异。

[第七章]

1.阐释80年代初期小说潮流的几个概念。

2.从“历史创伤的记忆”这一角度评析王蒙80年代的小说创作。

3.分析《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这一人物的身心困境。

4.评述王蒙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

5.阐发张贤亮“自叙传”类小说受难与救赎的主题,并表明自己在知识者与底层世界关系上的立

场。

6.以陈奂生这一人物为例,评析高晓声对农民性格心理的“文化矛盾”的揭示。

7.概说刘心武小说创作历程的发展与变化。

8.阐释“知青文学”这一概念并描述其多向性发展。,

9.描述文学的“寻根”,并阐析其“反思”到事物“本原”的动机。

10.试比较邓友梅与冯骥才“市井小说”的文化意识。

11.联系作品,论述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中地域文化与农村变迁的主题。

12.细读《红高粱》,阐发莫言小说的生命意识。

13.评说莫言小说的感性化风格以及对当代小说文体模式的冲击。

14.赏析《受戒》,并谈谈你对汪曾祺“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句话的理解。

15.从文学史的角度,评论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在小说文体上的创造。

16.以马原的小说为例,评述“先锋小说”以“叙述”为重心的文体实验。

17.评说“新写实小说”的“新”。

18.解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

19.以《妻妾成群》为例,评析苏童小说在“先锋”与“古典”中寻求和谐的创作特色。

20.解读格非的作品,阐释其被称为“叙述的怪圈”的小说结构。

21.从《现实一种》看余华写作的“残忍的才华”。

22.论析余华在90年代的写作所出现的变化及其根源。

23.比较分析池莉的《烦恼人生》与方方的《风景》中对世俗“现实”的态度。

24.从《伏羲伏羲》看刘恒小说的生存欲望主题及其流露的宿命情绪。

25.试论刘震云小说对“荒诞”环境和人的异化的“深度”揭发与批判。

26.分析韩少功的《爸爸爸》中丙崽这一人物形象,并阐发其象征意义。

27.赏析阿城的《棋王》,并评说其“超脱哲学”的精神境界。

28.讨论史铁生“伤残”小说中的宿命意味。

29.论述张炜作品的“大地”情怀和对社会文化现实的批判立场。

30.论述作家自称为“神示的诗篇”的张承志小说的宗教情绪和写作方式。

31.从《人到中年》看谌容小说对表现“社会深度”的追求。

32.联系作品,阐评作为“女性文学”先导的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

33.概述王安忆始终保持活力的小说创作历程和风格变化。

34.在横向比较中探讨王安忆小说(以《弟兄们》等作品为例)的“女性意识”。

35.分析铁凝《玫瑰门》中司绮纹这一人物形象及其展现的女性历史命运。

36.表述你所理解的“女性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与指称对象。

37.就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评议女作家的“个人化写作”。

38.探讨陈染《私人生活》的女性成长主题。

39.评说徐小斌小说的神秘化创作特色。

40.讨论海男、张欣、迟子建等女作家的小说作品。

[第八章]

1、概述80年代诗界对诗歌“资源”的发掘及其意义。

2、描述“归来”这一诗歌现象并概括其共同特征。

3、论析表现了艾青写作“大诗”这一创作理想的《光的赞歌》(或《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的成就

与遗憾。

4、纵论艾青始终坚持的诗歌立场。

5、赏析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或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我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有很深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中突出了“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中,把学生为本放在第一位,要求我们的工作始终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我们在教学中要时时刻刻装着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谈不上师德、能力等等。师德为先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教师本人必须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要密切联系本人实际情况,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多反思,坚持做好反思,作为对自己的一项任务,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我们要掌握小学生的发展性、主动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和中心的位置。体现学生为本,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关注和爱护学生,积极引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为促进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而努力工作。 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小学儿童,特别要注重为人师表,重视榜样的作用。师德大到遵纪守法、献身教育事业,具体到个人修养、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对待小学生的态度方面,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老师要具有强有力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我们所面对的是生动活泼、日益成长的小学生,我们应随

时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同时还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实践环节上。当代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科的基本理论,还要有能力驾驭课堂,通过有效的方法、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于我们的使命,小学教师的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制定发展规划。把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向,跟上教育理论、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充电完善自我,使学习成为自身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学习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解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将坚持58项期本标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定信念,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践行新的教学理念,服务于学生。.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学习心得 4 / 963 发表日期:2012-10-10 16:32:34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学校组织学习与讨论下,我在思想上及行动上都受到了一定的启发,感受良多,现将自己学习后的点滴体会小结如下: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为:以学生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以终身学习为典范。所谓的以学生为本,是指要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提纲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

最新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编码:0301008 课程性质:专业课程 适用专业:新闻、文秘方向 学时:152 学分:9 开课学期:1-3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中国现代文学所开设的课程中,新闻和文秘专业本科生仅开设此门必修课。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剖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特征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教学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写鉴赏性的文章,为进一步研究作家作品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绪论(6课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绪论部分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概况,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要求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文学作品分析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1.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2.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3.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 四、思考题: 1.以一部小说为例,具体说明如何分析作品。 作品一:《狂人日记》(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及“格式的特别”。 二、教学重点、难点 狂人的文学形象;《狂人日记》艺术的独创性。 三、教学内容 1.《狂人日记》的创作准备情况。 2.《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关系。 3.作品中的“识”与十三则日记的关系。 4.狂人的形象分析。 5.《狂人日记》的艺术特色。 四、思考题 1.分析狂人的形象。 2.小说中“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是如何表现作品艺术的独创性的? 3.小说结尾(第十三则日记)的含义是什么。 作品二:《阿Q正传》(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2019-2020】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变迁 语文教学大纲,也叫“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颁 发的有关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师施教的重要凭借,也是编写 和使用语文教材的总纲。它和语文学科是同时产生的,不过起初比较简单,只 能算是雏形。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了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当时叫国语、国文)“教学大纲”(当时称作“课程纲要”)。新 中国成立5O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经过了7次比较大的变迁,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半个世纪来语文教学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语文教 改的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次,开始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还没有来得及制订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但在1950年发行使用的初、高级中学两套语文课本中,有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 总署编审局名义写的两个《编辑大意》,实际上就起到了大纲的作用。“大意”采用了“语文”这个新的学科名称,提出了“听说读写四项并重”的教学原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大意”存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的偏向。 第二次是1956年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教育部颁布了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观(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 套严格意义上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第三次是1963年5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50年代 末6O年代初,针对1958年“大跃进”时期语文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现实,语 文界开展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和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在很多问题上 取得了共识。这个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制订的,它明确指出:“语文是学好 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并且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 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大纲还针对语文教学 的实际,明确地指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 文学课。”大纲富有远见地提出了“文质兼美”的选材标准,要求选入中学语 文课本的课文,要“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足为学生学习的 典范”;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回归传统,提倡多读多写多练。这些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均有深远的影响。不足 之处是受“阶级斗争为纲”、“反修防修”的影响比较大。 第四次是1978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的重大贡献,就是结束了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无纲可循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4课时) 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前奏 19、20世纪之交,中国从社会组织结构上的变革对文化的触动;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文学革命兴起的基本状况;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第三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等;五四主要文学思潮和流派。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第四节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人”的文学观念的现代意义;文学语言变革的革命性意义;文学观念的彻底转型;文体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建立。 第二章20年代小说创作(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第二节叶绍钧的小说创作 叶绍钧“为人生”小说的概述;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第三节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概况;《沉沦》的思想价值和以其为代表的独特小说风格;郁达夫小说主人公的“自叙传”性质;浓烈的抒情笔调,感伤色彩浓重的浪漫主义的倾向。 第三章20年代诗歌创作(4课时) 第一节20年代诗歌概述 “诗体的大解放”;胡适、刘半农等的白话诗;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诗歌;冰心哲理小诗;创造社的浪漫主义诗歌;湖畔诗社、冯至等的抒情诗;早期政治抒情诗;李金发的象征诗等。 第二节郭沫若的诗歌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郭沫若诗歌创作概述;《女神》诗集的内容与文学史的意义;《女神》诗集的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新格律体的探索 新月诗派的“新格律诗运动”;闻一多的“三美”诗歌理论;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徐志摩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李金发的象征诗 李金发早期象征诗 第四章20年代戏剧与散文(3课时) 第一节20年代戏剧概述 萌芽期的话剧和“文明戏”;早期话剧运动和现代话剧的演变;民众戏剧社与“爱美剧”;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等的早期独幕剧;郭沫若等的早期历史剧。 第二节20年代散文概述 五四时期的杂感文;“语丝文体”及语丝社等群体的散文创作;小品散文;叙事抒情的“美文”;散文诗等 第三节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周作人关于散文的理论倡导以及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第五章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旗手:鲁迅(6课时)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与思想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南京水师学堂的学习期间接受了进化论;日本仙台学医和“弃医从文”的选择;五四时期的“呐喊”,小说和杂文的创作;五四退潮后的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大革命失败时的思想反思,进化论的轰毁;在上海参与左翼文学运动;生命最后的战斗日子以杂文为武器。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 《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小说集的思想内容;《狂人日记》的思想启蒙总纲;《阿Q正传》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和关于农民问题的思考;《伤逝》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表现手法、吸收外国小说的技巧、“格式的特别”等,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 新修订版)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所属专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来源:沪江中学学科网要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编辑点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教师为应付升学考试而教,学生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素质教育则着眼于教育的社会长期效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习尖子,榜样带动全体;注重学生的转差工作,转差效果突出,力争在考试绝大多数学生过90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教学要求:按大纲规定,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任务和知识能力的迁移,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习题化,基本方法灵活化,基本能力熟练化,重点、难点通俗化,薄弱环节要强化。然后再深化三基,强化重、难点,达到知识熟练,方法会用,技能娴熟,促进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步骤:课文教学,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业和课后检测,采用‘测(或练)、改、评、补’的形式。 五、教材特点 (一)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共五册,共用三个学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他时间学习选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1、阅读鉴赏:这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内容是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有侧重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有侧重对思变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侧重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重点学习古诗文,现代文课文有所取舍(精讲三分之一),剩余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2、表达交流:这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分4专题;“口语交际”共设计五次活动。 3、梳理探究:每册共有3个专题,学生可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学习探究。 4、名著导读:每册有2部导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六、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落实日常教学 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汉语专业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数:24大纲执笔人:刘梦琴 一、课程定位和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汉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在函授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主要是系统学习1917年——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创作的历史形态,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上所呈现的最普遍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种对人生价值和目的认识的文化背景,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够在理想的水平上,欣赏、分析、评价文学现象(主要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要使学生形成合时代要求的进步的审美价值观,领悟人生的美和做人的真谛,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1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大量的文学社团的涌现是本章的学习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教学难点:各种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以及文学思潮的变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2、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4、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从1917——1927年间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学生应全盘了解在这一阶段出现哪些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了解在现代文学阶段所受的外来影响。在此基础上理解现代文学的现代性,重点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出现的主要的社团流派,它们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考核的主要知识技能: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社;小诗派;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特征。 (二)20年代小说(4学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呐喊》和《彷徨》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叶绍钧人生写实小说的分析;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色。 教学难点:鲁迅小说在形式手法方面的创造性与先锋性;对独语体散文《野草》的解读;郁达夫小说中大量性描写的评析;本时期小说逐渐发展的过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1、《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2、说不尽的阿Q。 3、《野草》和《朝花夕拾》。 4、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5、乡土文学的出现。 6、“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是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情况,要求学生首先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的概况,了解《呐喊》和《彷徨》两本小说集创作的概况,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的思想内涵和独特风格,了解本时期小说方面三个大致类型,了解在本时期出现的有影响的小说作品。理解对阿Q 不同时期的不同评价,理解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时期“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通过评析有代表性的作品掌握三类小说对现代小说的贡献,重点掌握对《呐喊》和《彷徨》的总体评价。

(完整word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国培李晶样本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主讲教师: 北京教育学院李晶 一、教师专业标准概述 教师专业标准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 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 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师专业标准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提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 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突出师德要求, 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三是强调实践能力, 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不断研究,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体现时代特点, 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文化修养, 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教师专业标准颁布后, 在实施方面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教师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 深化教师教育改革,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二

《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215005 【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新闻学专业。 【学分】:4学分 【总学时】:72 【实践学时】:10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性质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服务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和具有鲜明探索意识的作品进行精讲,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和以后工作需要奠定扎实的文学与写作基础。 三、课程教学要求 第一章鲁迅《狂人日记》 (一)教学要求 了解鲁迅小说的反封建精神。掌握狂人形象。掌握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内容提要 1.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 2.狂人的形象及意义。 3.“格式的特别”:(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2)独特的心理描写。(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 (三)重点、难点 狂人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第二章鲁迅《阿Q正传》 (一)教学要求

了解精神胜利法的表现与实质。 (二)内容提要 1.《阿Q正传》发表的背景。 2.阿Q的形象。受压迫受凌辱的地位;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3.《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2)叙述体的结构。(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 (三)重点、难点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第三章茅盾《子夜》 (一)教学要求 掌握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二)内容提要 1.作者简介和作品发表背景简介。 2.人物形象:人物众多,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而主要的人物是资本家吴荪甫和赵伯韬。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3.在艺术上,这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3)个性化的语言。(4)宏大严谨的结构。(5)很强的理性色彩。 (三)重点、难点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 第四章巴金《家》 (一)教学要求 掌握巴金小说的特色。 (二)内容提要 1.作者简介和作品发表背景简介。 2.《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一类封建大家庭的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城市植物分类野外实习 课程名称(英文):Urban Plant Classification Field Practice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学分: 1 学时: 36 ,其中理论学时:,实践(实验)学时:36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网址:无 撰写人:宋坤 审定人: 一、课程简介(中文) 本课程以上海城市植物识别为主要教学内容,包含植物分类系统简介、植物分类常用形态术语简介、植物检索表使用方法、植物野外识别技巧、标本压制方法、城市植物以植被生态服务功能简介等。选修本课程需已修完《普通生物学》。课程简介(英文) This Course covers topics are useful for successfully identifying the woody plant in urban greening of Shanghai. Some topics are: introduction to plant classification systems, basic plant morphological terms used in classification, usage of identification key in tool books, plant identification skills in field, making specimens, knowledge about ecological services of plant and vegetation in urban. Prerequisites: General biology. 二、课程目标

最新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利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完整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docx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网页设计与制作 学分及学时: 4 学分总学时72学时,理论36 学时 适用专业:网络工程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 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网络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向知礼主编:《网页设计与制作》航空工业出版社2017 年 杨松主编:《网页设计案例教程》航空工业出版社2015 年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全面地介绍网页制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全书共 10 章,分为 3 大部分。前 5 章为第 1 部分,主要介绍网页制作的基本理论——HTML,同时穿插介绍Fireworks,Flash, Anfy 等软件在网页制作过程中的应用;第 6 章~第 8 章为第 2 部分,主要介绍网页 制作技术,包括CSS技术、客户端脚本技术(DHTML)以及 XML 技术;第9 章~第 10 章为第3 部分,主要介绍当前最流行的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er ,通过应用实践能够从实际 应用的角度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内容不但包括各种网页制作技术的基础理论,而且强调网页制作的具体应用,使读者既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实际的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Dreamweaver 的使用为主线,介绍网页制作的相关技术。使学生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 概念和理论 ,掌握站点的建立和网页的设计 ,能用 HTML 语言修改网页 ;掌握网页制作和站点的基本 知识 ;掌握站点的创建和网页的编辑 ;掌握超链接、图像、 CSS样式的使用 ;掌握表格、框 架、表单、多媒体对象的使用 ; 理解行为、模板、库、 CSS布局的概念和使用 ;理解 HTML 语言、 网站的测试与的发布; 要求:教学过程中,须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采取“面向实践、能力为先”的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WEB 技术的发展趋势,把握未来企业级WEB 页面开发的发 展方向,兼顾各行各业的需求变化,力争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互联网+”战略。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宏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教学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初中语文,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 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学内容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反思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学习反思 经历了几个星期的学习,在网上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让我感到很 有紧迫感,感觉新时代对现代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件大事,需要认真学习,努力贯彻。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历程,我现在都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和学习心得体会。 一、《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包括四个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学生为本”就是教师要充分地尊重学生,体现在学生可以不成才,但是要成人:“师德为先”是关爱学生,注意自己形象,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能力为重”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把握好课堂的组 织与驾驭,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终生学习”是要会不断反思,人要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我认为,《标准》的基本理念其实就是德.育.能,学四个字。只有把他们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全能人才。 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三个维度来要求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它们共覆盖了14个领域。“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个维度覆盖了“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等四个领域。“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要求我们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职业、专业成长、社会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对小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面

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关爱+重视+保护”(重点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尊重+平等+维护”(关键是对学生不讽刺挖苦、不体罚.不对学生使用语言和肢体暴力.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信任学生就是对学 生不放弃、不抛弃)。“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领域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强调了应该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良好的 思维习惯,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求知欲,最起码给学生留点空白,用差异性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即只要学生在某些或某个方面比 原来进步了就是好的,不要以分数排名定优劣)。 在“个人的修养和行为”方面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五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等.第二个标准是要有亲和力、热情开朗:第三个标准是要会调节情绪.具有平和的心态.第四个标准是要求教师要有勤于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第五个标准是要求教师应该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要文明礼貌。专业知识这个维度覆盖了四个领域: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前三者受制于后一个领域,但这4个领域需要通过2个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把它们串联起来。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科知识在本阶段教育的作用很大,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而差异性、价值观、教学设计能力是当今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迫切需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他为我的专业发展、自身修养指明了方向。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给了我一个要努力发展的方向)多了解学生、多学习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