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个人中心

我的主页

好友

消息站内消息: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1条新vickie_i|装扮|设置|退出爱你不是浑闲事

孤独的重量~~~~~~~~~~~~~~~~~~~~~~~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明天的我,我是我,我又不是我......~~~~~~~~~~~~~~~只要“在”,便有资格“在手”。~~~~~~~~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开心足矣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2007年09月22日星期六14:14

【原文出处】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404

摘要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哲学上的一对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都有论述,但完整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的确立主要见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论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一些过程,并获取一些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必然性;偶然性;唯物辩证法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所谓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则与之相反,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统一首先表现在两者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其次表现在两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相互转化。两者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事物发展的原因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往往是内部和外部、主要的和次要的等多种原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原因,而偶然性则产生于事物外部的次要原因。因此,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后者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对于这对范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都作了论述。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写作于1839年初至1841年3月,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写作于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结论上有相同点是由于他们都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基础。结论上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两者写作时间跨度达40余年,各自的自然科学发展背景差异巨大。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近代自然科学还没有形成,他只能以逻辑、思辨甚至猜测臆想来论述这对范畴,加之他当时属于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因此,在他的论文中带有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势所难免。而恩格斯论述这对范畴时,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形成,特别是有了三大新发现,即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后者成为他论点的直接论据。他曾说过,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著作中,是从最广泛的存在着的偶然性基础出发的。所谓划时代的著作是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另外,恩格斯当时已能读到1866年出版的《植物杂交试验》一书,该书作者孟德尔从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了生物遗传规律。这样,恩格斯阐述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

有了重要而又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就不难给出正确的结论。

诚然,马克思主义形成后,在偶然性与必然性及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比较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这对范畴论述的根本目的,并非要找出其观点的差异,更不是要找出两者的对立,而是要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过程的一些轨迹,从中得到某些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详细分析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阐发了自己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上的辩证观。

德谟克里特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原子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1)]在认识论上,他是一个怀疑论者,他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是从无中产生的,也没有任何存在着的东西会化为乌有;原子在大小和数量上都是无限的,是坚固而不可毁坏的;一切物质的变化都仅仅是各个部分的集合或分离,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这必然性就是命运、法律、天意和世界的创造者。”[(2)]在原子论中这必然性就是原子的直线下落和原子间的抗击和旋涡。

伊壁鸠鲁在认识论上是一个独断论者,认为只有感性知觉才是真理的准绳。他继承了德谟克里特的自然观,但作了某些改变,其中最主要的是声言:“我们不要设想原子有各种各样的大小”[(3)]。断言原子不是垂直地而是稍许偏离直线而降落,提出所谓的“原子偏斜”理论,因此造成了与德谟克里特学说的差别。他所说的偏斜运动就是偶然性的表现,他说:“有些人所认为是万物之统治者的那个必然性,是不存在的,勿宁是,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视我们的任意为转移。”[(4)]

从此可见,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必然性和偶然性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在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从中我们可归纳出他的以下观点:(一)偶然性和必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偶然性没有原因。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皆有原因,万物形成的根源是必然原因所使然,人们虚构出偶然性这个“假象”,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偶然性--这个理性最凶恶的敌人”[(5)]。马克思批评了德谟克里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同伊壁鸠鲁反对绝对必然性的观点,认为必然性决非现实世界的唯一存在形式与生成形式,肯定偶然性也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与生成形式。在原子领域中表现为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它超出决定论,因而认定这种具有偏斜的规定性的原因“显然是毫无意义的。”[(6)]他认为原子偏斜运动证明了偶然性的存在,并打破了自然界的因果锁链,使人们在生活中挣脱了命定论的束缚,获得意志的自由。他同时赞同伊壁鸠鲁“偶然性只是一种具有可能性价值的现实性”的观点[(7)],指出科学应该承认偶然性并研究其规律性,从而排除了将偶然性视为科学的敌人的错误观点。

(二)偶然性是万物形成的根源,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按照亚里斯多德的传统希腊哲学观点,天体是永恒、不朽、永远按同一方式进行运行的。而伊壁鸠鲁直接与此观点相对立,他反对天体系统的永恒规律和理性,认为“天体就是成为现实的原子。”[(8)]正是由于原子有偏斜运动,而导致“在原子之间就产生了复合、结合和凝聚,而结果就形成了世界、世界的一切部分和世界所包含的一切东西。”[(9)]马克思说:“卢克莱修说得很对,如果原子不偏斜,就不会有原子的反击,也就不会有原子的遇合,并且将永远不会有世界创造出来。”[(10)]偏斜运动是根本的,它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11)]。偶然性是自然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源泉。伊壁鸠鲁认为偏斜运动(偶然性)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是自发的自然运动,这亦为马克思所认同。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伊壁鸠鲁的哲

学总的说来是肤浅的。马克思更深入地思考了伊壁鸠鲁的基本原理,并娴熟地运用辩证法加以阐释,得出更明确的结论。他考察了从原子的偏斜运动所直接产生出来的结论,指出“这种偏离所包含的,即原子对于他物一切关系的否定,必须予以实现,必须肯定地加以设定。”[(12)]提出原子“只是由于与直线下落运动的倾斜才互相遇合。这与单纯地物质的分裂毫不相干”[(13)]。在此,马克思所谓的原子是指抽象物质,即它既是其本身又是其对立物。“因此在原子的排斥里,表现在按直线下落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运动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14)]对于直线运动与偏斜运动这两个矛盾环节,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客观化了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虽说相互矛盾,但却都包含在原子的概念之中。[(15)]这说明原子的直线运动之中包含了偏斜运动,即必然性之中包含了偶然性。反之亦然。必然性与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论述

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一节中,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形而上学的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当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即将二者看成是根本对立和互不相容的特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肯定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并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纯粹的偶然和纯粹的必然。恩格斯对此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后指出,如果承认有纯粹的偶然性事件,其发生规律就不可能为人们所知,必然导致荒唐地归因于上帝。其二是机械决定论,就是要从根本上否认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的法则所决定的。持此观点的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以必然性排斥偶然性,认为所谓偶然性是由于人们还不知道事物发生的原因,一旦知道了原因就不是偶然的了。对此,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就作过分析与批判。他认为,每一件事物虽然都有原因,但有原因有根据并不就等于都是必然的,只要根据在别物之中即在外部的就是偶然的。恩格斯进一步发挥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批判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指出不恰当地抬高必然性,实际上等于“把必然性降低为仅仅是偶然性的产物。”[(16)]就必然导致一切皆是偶然发生的错误结论,因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已无任何规律可言,这就难免陷入宿命论的巢臼。

恩格斯在批判上述两种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充分论述了这些观点对于科学发展的极大危害性。同样,我们也可以容易地从他的论述中归纳出他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如下观点: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都是客观存在的。恩格斯批判第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或偶然性的客观存在,而是在于反对将两者孤立起来。如果看不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导致过于强调必然性,最终又会将其降低为偶然性。形而上学的第二种观点,企图以完全否认偶然性来解决偶然性的问题,终将导致一切都是上帝安排,一切都会必然地发生的荒唐结论。可见这两种形而上学观点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在承认必然性的同时承认偶然性的存在。虽然两者的关系具有对立的一面,但不可能是永远排斥的,而是既对立又统一。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总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存在。恩格斯在文中引出了黑格尔《逻辑学》中一个前所未闻的命题:“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它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17)]这就是说,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相互包含的,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不是纯粹必然的,也不是纯粹偶然的,两者总是相互联系而存在,必然性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与偶然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恩格斯指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辩证思维,通过积累大量看来是偶

然性的材料,发现并证明了生物进化这一必然性的结论。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生物变异之初是某一物种非本质的不稳定的性状,其中有些变异由于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巩固和发展,最终使有机体发生根本变异成为新物种,这样偶然的变异成为新物种的必然性,亦即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了。在新物种形成以后,已经消失了的原有的一些性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重新出现,如某些返祖现象,这则是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的证明。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认识

(一)辩证思维来源是相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前者通过批判德谟克里特的机械决定论,发挥了伊壁鸠鲁的观点,并直接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加以论述。由于时代发展的局限性,马克思只能对之进行思辨性论证而无法以科学事实来证明。恩格斯除了批判机械决定论外,还批判了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绝对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关于这个命题的合理内核,将黑格尔“头足倒置”的辩证法更正过来,并以物种的生物进化事实对本论题作了正确的唯物主义的阐述。

(二)在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上看法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性,并从对立中找出其相互联系和依存性。马克思论述了原子的直线运动(必然性)之中有斜线运动(偶然性),并且不因为肯定了偏斜运动而否定直线运动。恩格斯则直接论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互联系和任何一方不可脱离对方而独立存在,必然性中包含有偶然性,偶然性中亦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必须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三)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转化的问题。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没有明确提出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他所说的原子并不等同于现代科学的原子概念,而只是对构成物质的某种“原初物”的猜测和臆想,但可以近似地视为现代科学的分子或原子等微粒。由于受伊壁鸠鲁“原子无大小”等观点的影响,也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原子结构、大小、性质和运动的复杂性及多样性,而把原子结合简单地视为直线运动的原子与偏斜运动的原子撞击的结果。从现代结构化学、原子物理学等的原子结构和分子运动论看来,原子之间由于具有复杂而不相同的性质,会产生相互吸引与排斥等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现代分子运动论已十分清楚地表明,原子、分子每时每刻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伊壁鸠鲁所猜测假设的偏斜运动,马克思不能指明原子直线运动发生偏斜的必然性,没有看到偶然性是可以由必然性转化而来的,也没有论及偏斜运动(偶然性)可以转化为直线运动(必然性)。恩格斯则以达尔文进化论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相互转化作了有力的论证。

(四)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地位、作用问题,两者的观点是不相同的。马克思把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抬高到“表述了原子真实灵魂”,是根本性的、是根源于原子自身的本质矛盾之中的地位,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从而是错误的。如果沿着这种观点走下去即成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莫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认为“只有偶然性才是生物界中一切革新和所有创造的源泉”,进化的“根基是绝对自由的,但又是盲目的纯粹偶然性”。科学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物进化中偶然性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必然性,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不管看来多么偶然,实质上总受内在的必然规律所约束和支配。恩格斯摆正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他将豌豆荚中的豆粒数、狗尾巴的长度视为细枝末节,视为偶然性并反对把科学研究重点放在这些问题上,提倡必须探讨必然性即规律,而客规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总趋势,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主要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的地位,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途。偶然性则是由事物外部的和次要的原因所决定的,它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一般只居于从属的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恩格斯

的这一观点,亦是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所具有的,他曾说:“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18)]。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观点,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后马克思的观点。人们通过书信等证据将该著作视为恩格斯和马克思所共同创作是有道理的。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自然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的观点的正确性已为现代大量的科学事实所证明。

四、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仅仅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天才而凭空创造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批判地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伟大哲学家的优秀成果。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与古典哲学完全对立的。

第二,任何科学真理的获得都不是直行速取而后可以永终的,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必须经历坎坷、艰辛甚至是漫长的探索道路。马克思最初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信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直至1845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转为共产主义者,才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中解放出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其辩证自然观从唯心主义转为唯物主义的过程就是证明。另外,由于任何科学都是历史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亦如此,所以它就有形成、发展和成熟甚至消亡的过程。当然,我们所说的消亡并非都是简单的毁灭,其中应该有对旧事物的扬弃,应该有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以新的、更先进的事物取代旧的、相对落后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的正确思想不可能一产生即成熟,就一成不变,因而我们不能以为马克思主义已达到登峰造极、不可超越的地步。否则,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不仅无必要而且亦无可能。在今天,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任务,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三,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以辩证唯物主义指导革命实践与科学研究。在我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从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断章取义,寻出个别词句为其错误主张作辩解的情况,使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致使党的事业遭受惨重损失,这些教训是我们必须吸取的。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应提倡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为指导,以促进科学的向前发展。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有着闪光的辩证法思想,但从总的方面说来,其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例如,他在说明思维和存在、哲学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时,说:“哲学上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19)]他把实践看成是一种理论活动,一种批判活动,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此外,他还过分强调了偶然性的作用,将其置于不恰当的地位,颠倒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真实关系,这也是错误的。

当前,西方形形式式的反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和思潮,大多数是玩弄以早期马克思反对晚期马克思,以马克思反对恩格斯,或以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等伎俩,妄图割裂、肢解、动摇并最终达到清除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其手法不外乎不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和联系,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熟、完整、正确的思想熟视无睹,别有用心地从不同时期的马恩原著中摘出某些词句或观点,以证明并阐发自己的错误论点。所以,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反击西方某些哲学流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强有力的武器。

上一篇>> 必然性和偶然性下一篇>> 没有什麽不能放手的

类别:未解之谜| |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i 贴吧| 浏览(2828) | 评论(0) 网友评论发表评论姓名:vickie_i

*姓名最长为50字节

内容:

同时将此文章分享给好友

验证码:请点击后输入四位验证码,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看不清?

取消回复

相关文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恩格斯是十九世纪末的司马南——...

爱因斯坦直斥恩格斯的《自然辩...

爱因斯坦直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

恩格斯是十九世纪末的司马南——...

关于两个哲学范畴以及关于恩格斯...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读后感

vickie_i,有人想和你测试有一名网友向你发出邀请~

他想测一测你们的缘分

接受邀请不再出现此类提示

查看下一条>>

自然辩证法

“人是一个多维的存在”[1] 306,在人的这种多维存在中,首 先涉及的是人在自然中的存在,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 辩证法》中,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过详尽论述。在生 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梳理恩格斯当时的思想,对我们 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 一、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 阐述 对于自然界,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 的自然界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既包括人,也包括社会;狭义的自然界指人和人类社会以外的物质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是指这种物质自然界对人存在的意义及人在物质自然界中的 地位和作用。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恩格斯指出,“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 个结果”[2] 307,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生命之源,还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自然界就根本谈不上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人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与此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2]384,那 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观点是荒谬的、反自然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阐明了同样的思想。“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 374- 375,这便进一步清楚地说明了自然界的本源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人的存在与发展与自然界存 在与发展的一致性。 正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此息息相关,所以 恩格斯多次提醒人类要正确对待自然界,他告诫人们每走一步 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似的”[2] 383- 384,相反,我们应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意识到人和自然界的一体性,意识到人本身就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二)人支配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的目的服务 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每个事物都作用 于别的事物。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并不是自然界的奴隶,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身创造新的生存环境。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差别,尽管动物也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影响,但这对于动物而言只是无 意识和偶然的事情,人对自然界的影响则是经过事先考虑的、有计划的,并具有一定的目标。较之动物而言,人不是单纯地适应自然界,而是能够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支配和改造自然界,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而且,人对自然界的影响是持久的,它随着地球的灭亡而消失。截至目前,植物界、动物界以及我们人自身都发生了无限的变化,未经人干涉的自然界已经微乎 其微。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这显然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英文标题】A Reunderstanding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PENG Xin-wu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 【作者】彭新武 【作者简介】彭新武(1968),男,甘肃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从伊壁鸠鲁到马克思,从达尔文到恩格斯、莫诺,他们在承认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上,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偶然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必然性则是相对的。二者是多元的辩证统一: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同一事件在不同存在层次上状态属性即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辩证统一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 【英文摘要】When recognizing the ontology of contingency,scholars of many fields ranging from Epikouros to Marx,from Darwin to Engels.Mono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The two categories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not of equal status.Contingency is an absolute existence while necessity is relative.The two are of pluralistic dialectical unity.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ngs,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the attributes on different existential level of the same thing,i.e.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realityand possibility.In man's a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of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the particular,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The two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and change to each other,which form a dialectical unity in the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现代自然研究同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相反,同阿喇伯人的非常重要的、但是零散的并且大部分已经无结果地消失了的发现相反,它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现代自然研究,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 改革,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Cinque-cento[五百年代],但这些名称没有一个能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当市民和贵族还在互相争吵时,德国农民战争却预言式地提示了未来的阶级斗争,因为德国农民战争不仅把起义的农民引上了舞台--这已经不是什么新的事情了,--而且在农民之后,把现代无产阶级的先驱也引上了舞台,他们手里拿着红旗,口里喊着财产公有的要求。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种艺术繁荣好象

是古典的古代的再现,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在意大利、法国、德国都产生了新的文学,即最初的现代文学;英国和西班牙跟着很快达到了自己的古典文学时代。旧的orbis terrarum(直译是“地环”,这是古罗马人对世界、地球的称呼.)的界限被打破了;只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发现了地球,奠定了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从手工业过渡到工场手工业的基础,而工场手工业又是现代大工业的出发点。教会的精神独裁被摧毁,德意志诸民族大部分都直截了当地抛弃了它,接受了新教,同时,在罗曼语诸民族那里,一种从阿喇伯人那里吸收过来并从新发现的希腊哲学那里得到营养的明快的自由 思想,愈来愈根深蒂固,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作了准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决不是受资产阶级的局限的人。相反地,成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或多或少地感染了这些人物。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着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的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好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都有重要的发现。阿尔勃莱希特·丢勒是画家、铜板雕刻家、雕塑家、建筑师,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这种筑城学体系,已经包含

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有感

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有感 地理科学专业蔡嘉欣 12303003 一、写作背景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法律系时写的博士论文。马克思在毕业之前,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二、内容概括 文章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证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翻版,而是它的创造性发展,强调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自动偏斜学说的深刻意义,论证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论证了自由的个人在对周围现实的关系上应采取的积极态度。文章还高度评价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各种对伊壁鸠鲁无神论思想的曲解和攻击,批判力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各种错误理论。文章也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缺点,并批评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待黑格尔哲学的不正确态度。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它不仅表现了马克思“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彻底的无神论倾向,而且表现了反对因循旧说,力图超出黑格尔的独创精神。 三、个人感想 在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并非伊壁鸠鲁是没有学识的人,而是那些以为到了老年还得背诵少年人以不知为可耻的东西的人,才是无知的人”。我很同意这一个观点。老年人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他宝贵在拥有丰富的经验,宝贵在拥有一份看尽人间浮华的淡然。老年人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他们并不需要赶时髦,不必刻意去学、去背一些青年人流行的话语或其他东西。 对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上的差别,则是伊壁鸠鲁认为有一种运动起于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西塞罗对伊壁鸠鲁的观点持强烈反抗意见,还讥笑伊壁鸠鲁说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他为了掩饰若原子做直线式下坠而不能碰击另一原子而造出的谎言。然而,他却又同意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共同赞成的原子直线式运动和原子冲击运动,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果要在原子都做直线式下坠运动的前提下发生原子冲击运动,必然要有原子发生偏斜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对待各种事物和处理各种关系时,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看法, 大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对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看法, 用这样的看法去观察和对待人生问题, 因而对人生产生了一系列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人生观。人生观不同, 对人生许多根本问题的态度也不同。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决定作用。作为整个中华名族的综合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简单涉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而且必然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整个中华民族伦理精神和人文精神发展的社会问题。新的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大学生提高思想觉悟的指南,是大学生提高知识能力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正文: (一)世界观的概述 一、世界观的释义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也叫宇宙观。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世界观的特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在一般人那里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思想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不同的世界观,归根到底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并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的联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世界观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和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任何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要利用先前遗留下来的现成的思想材料,这样,新世界观和旧世界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继承关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的态度和采用的方法最终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正确的方法,错误的世界观则会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方法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以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新成就为依据的、关于整个物质世界的科学图景,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论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中国近代史(1911-1921) 第一节辛亥革命的“侥幸”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长河中,20世纪是空前伟大的世纪,是变化的世纪。在这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经历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政治动荡以及革命和战争的变幻风云,与中古世界崩溃近代世界形成过程中所曾经历过的巨大变化相比,更加广泛、更加深刻,也更加伟大。正是这涉及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社会告别近代时期,进入现代世界。① 而在世界的东方,小国寡民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顺利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在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逐渐带上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色,这也使得其必须通过军事侵略实现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发展。显然,老气横陈的中国是日本最合适的战略目标。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的战略野心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也正是这两次战争中日本人的胜利,是中国人逐渐意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对于先进的知识分子而言,清政府无疑是直接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腐朽之物”。 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从黄花岗起义到辛亥革命,每一场群众运动的爆发无疑都在摧毁清政府本已风雨飘摇的统治基础。辛亥革命本身就兼具了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是由风险性的,其政治上的胜利可以说是带有侥幸成分的。在一个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算很出色且饱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摧残的国度,要想通过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 从以往的历史结论来看,四川的保路运动无疑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保路运动这一“突发事件”导致了辛亥革命得以在武昌首先进行。然而保路运动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 清政府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一方面与列强的侵略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清廷本身的挥霍无度有关。恰如亚当·斯密所言,“就尊严一点而言,一国君主君临于其臣庶,比之共和国元首对于其同胞市民,更要高不可攀,望尘莫及;所以为要维持这较高的尊严,势必要较大的费用。总督或市长的官邸,自然是不能与国王宫廷,比其华丽的。”②这也是人民急于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原因,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列强的侵略。慈禧的纸醉金迷不仅葬送了北洋水师,更让中国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而清政府自身无力填补国库的空虚,只好“先把猪养肥,再杀猪吃肉”了,所以铁路民营化到铁路国有化的政策转变,催生了保路运动,而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又使清政府不得不紧急抽调湖北新军,诚如后人所做结论,湖北的兵力空虚是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而保路运动所暴露出的清政府的持续腐朽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增添了必要性。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将“辛亥革命”定义为1900年到1911年之间爆发的所有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总称。在这个维度上,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却是历史的偶然。就当时国内的发展状况来看,汉口并非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当然,如果以GDP之类的指标来衡量,汉口的经济总量的确是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至于作为湖北省府所在的武昌,其政治氛围也并不算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然而,恰恰是因为突发事件提前进行的武昌起义,最终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形式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形态。这应当是历史的偶然 史学界都认为清朝的覆灭是大势所趋,不过这并不能印证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后感

通过学习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犹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受益匪浅。恩格斯的严谨的治学精神,大量资料的查阅,条理清新的介绍,和逐一列出且逻辑严谨细致的论述让人钦佩。恩格斯清晰的为我们展开了整个严谨的论据过程。 通过对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一系列的社会现状的描述,我们看到了社会阶层的更迭,新兴资产阶级的悄然萌芽,阶级斗争出现新的阶层(早期的无产阶级),艺术和文学上的新兴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旧的世界界限开始不足以再权限人民的思想,航海的进步,对地球的深入了解,为以后的世界贸易以及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同时,我学习了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为什么造成这种进程的原因;思考了人文哲学对于自然科学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及其原因;同时明确了自然科学与哲学并不是简单的谁指导谁、谁验证谁、谁规定谁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相辅相成,互相依靠的关系。并由此展开对自然科学以及哲学关系的思考,以及其在不仅是自然科学方面也是哲学方面的价值。 恩格斯通过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人类认识自然大体上可以分为古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提出三个阶段。在希腊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起来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恩格思指出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它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早期自然科学就是有哲学产生的,早期的哲学家开始研究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世界到底有没有变化,在探索中,衍生出了自然科学。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就是彻底革命,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大革命的大势所向,此以后,对有机物的最高产物、即对人的精神起作用的,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 世界的存在性使地质学产生了,它不仅指出咯相继形成起来和逐一重叠起来的地层,并且指出了这些地层中保存着已经死绝的动物的甲壳和骨骼,以及已经不在出现的植物的茎、叶和果实。必须下决心承认:不仅整个地球,而且地球今天的表面以及生活于其上的植物和动物,也都是时间上的历史。同于早期哲学家们说的同一个人不可能再次踏入同一条河,说明世界是变化的,但冰化成水,水挥发成蒸汽,蒸汽凝结成水,水又冻成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有事不变的。 能量的变化与守恒使物理产生了,各种特殊的物理力,即所谓物理学上的不变的“种”,就变为各种不同的并且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转化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世界上存在着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 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转换关系使生物产生了。早以证明为一切有机体的最后构成部分的原生质和细胞,现在发展是独立生存着的最低级的有机形式。一切僵硬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种运动着。 他在导言里运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提供的最新成果,依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了原始星云到星球,从无机物到生命的产生、生物进化和人类起源的过程,并根据物质运动不灭原理,论证了宇宙无限发展过程,阐明了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而且,很好地解释了自然科学从产生到当时的发展过程,并预言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的方向。 《自然辩证法导言》为我们总结出科学发展的全局。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科学发现,都是人类通往真理的一大步。我明白了所有的学科是相互用,相互依存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深入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它的精髓并用来指导我们的科学实践,以帮助我们科研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 “理论实践面对面” 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 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 __ 成 绩: 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院 别: 学生姓 名: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恩格斯 自然辨证法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恩格斯所作的《自然辩证法导言》和《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经典文献,叙述论证标明了在认识论上的根本观点辩证唯物论,和在方法论上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 在《自然辩证法导言》的结尾,恩格斯写下了这样的立论“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一对于世界的宏观的认识,是建立在恩格斯当时所掌握的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分析之上的,他所依据的实事是什么样的呢? 恩格斯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已经“唯一地达到了科学的、系统的和全面的发展”。从十五世纪下半页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需求。 自然科学最初一个时期中的主要工作,是掌握手边现有的材料。这时占首要地位的是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即关于地球上物体的和天体的力学,相应的,作为工具的数学就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完善,光学也得以进步。这一时期末,“这些科学部门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而其他部门液体和气体的力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甚至离这种初步的完成还很远”。 这个时代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在人们的意识上导致这样一种观念“自然界绝对不变”。“不管自然界本身是怎样产生的,只要它一旦存在,那么在它存在的时候它始终就是这样。”“和在时间上发展着的人类历史相反,自然界的历史被认为只是在空间中扩张。” 在这里自然会使人产生一个问题:现代自然科学既然是在继承古代希腊、阿拉伯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什么从自然观上却没有承接古希腊哲学的观念认为世界是有开端、有发展、逐步地生成的呢? 我想可以以这样一些原因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初始阶段,科学研究是围绕在为提高生产力服务的目的上的,生产力要发展就要求人们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而科学规律的发现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又被快速的应用到生产活动中得以检验,正确的结果和积极的效果越来越多地累积,使科学的力量和威信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不断加深,继而增添了人们进一步探索自然科学的动力。同时,由于生产分工形成不同的领域,自然科学的研究也相应的围绕其所服务的领域各自进行,生产活动各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在某些部门快速完整,而另一些不会立即产生功利效果的部门,就还漫步在搜集和整理大量材料的胚胎阶段。 这样分门别类的研究,在功利目的地驱使下越来越偏执,使自然科学研究者们只关心自己的领域,而不愿抬眼去看看不能马上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其它领域。这就限制了自然科学学科的全面发展,以及边缘学科的产生,这些已有的完整的和不完整的学科,也就没有互相联系起来的自然通道。 同时,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学在意识观念上的控制,使得自然科学研究者们把随着研究发现而产生的更多的疑问的答案归结到神迹,寻求信仰上的心理平衡。当人的理智遇到那么多无法解答的问题而失去支点的时候,需要一种解释收揽无尽的、纠缠不清的不确定性,把它纳入已有经验的轨道,给自己“合理”的说明,使动摇自我存在认证基础的潜在焦虑得以缓解。 这些因素不同于古希腊时期。 在这样的条件下,那时的人们依据能够掌握的材料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做出“自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 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 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

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关于必然与偶然的问题。偶然性是真的存在还是由于未知?如果事物的内在运行遵循着必然的规律,那么从最初的存在开始,之后的一切就都是必然确定的了,人们总倾向于喜欢确定,确定就心安,否则就忧虑不堪。偶然是一种未知、不确定的状态,它会降低人们从事相应行为的有效性。事实上,自然是全知的,未知只是对于自然中的存在物而言,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正在迈向与自然等价的全知状态,尽管不断地有人宣称要征服自然,且不说人类在物质力量方面面对自然时可以忽略不计,在认知领域虽然比力量上要强些,但仍然不及九牛一毛,离全知状态还长路漫漫。一般情况下,知即确定,确定却可以不必知,知更多的是直观的外在的,确定更多的是间接(需要判定)的内在的,知和确定不能等同,它们涉及不同的范畴,。对于自然本身而言,自然是知道一切确定一切,这是对于自然的客观性,即自然那里没有偶然性;对于人类来说,知道的少,确定的也少,偶然性就经常能够遇到,当人们知道的少,把握又少时,事实上结果已经确定,只不过人类无从得知。自然的意志化——神,自然即一切客观存在,一切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关于这一切事物的一切信息的客观存在,那么会否有一种客观存在恰好知晓这一切信息呢?这一切的呈现都在自然,自然即一切,自然知道一切,到现在为止还都只是一种客观的呈现,当人参与进来时,人便以人的角度看待自然,应该有一种存在,不仅知道一切,还能够控制一切、决定一切,即这种存在在全知的情况下还有自由意志,于是神便诞生了,这种存在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或者说实证和伪证目前为止都不具有决定性,人和自然的结合形成了神,神那里只有必然,没有偶然,这既反映了人类对必然性的终极追求,也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的相对有限性。偶然性是唯心的,必然性是唯物的,相同条件下必然产生相同结果,这是必然的,不能,也就是出现了偶然性的结果,那是人不能或没有做到真正的条件完全相同,这是以社会世界是在确定的规律支配下运行为前提得出的结果,当不是这个前提时,那就是混乱无序一片,确定性的依据荡然无存,经验也就不复存在,现实世界是与第一种假设更为符合,于是便得出结论,最初的“1”确定了之后的所有“1”,即必然性是确定的,必然的永恒的不变的,必然性中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偶然性只是相对于人而存在的,在人这里,能够控制所有主要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必然性,除此之外,必然性中必有皆有偶然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永放光芒 ——马克思生命力研究成果摘编之一 2005-8-24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阅读2814次 一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在他的《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考察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中,几乎涉及到了所有的自然科学部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人类学等等。贝尔纳(J.D.Bernal, 1901--1971)曾发表过专著《恩格斯与科学》(Engels and Science,London,1935),后来又发表了《马克思与科学》(Max and Science,London,1952),都较全面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科学的观点与贡献。 之所以要着重研究物理学,首先,

是因为恩格斯的著作中很大部分涉及到物理学。恩格斯详尽地考察了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机械运动、物理的运动(热、电、光)、化学变化、生物学变化。根据现代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正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及其相互转化: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场的运动、"粒子"的运动。恩格斯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作了深刻分析,对物理学发展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之所以要着重研究物理学,其次,是因为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显著特点表现在物理学逐渐渗透到所有的自然科学中去了,形成了许多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科学"。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化学等等。因而,我们研究了恩格斯在考察物理学时所阐发的观点、方法、思想,无疑对于所有其他自然科学部门同样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马克思博士论文说了什么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哲学体系大厦的第一块奠基石研究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底说了什么 内容提要: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主要差别是机械片面论与对立统一论的差别 谌谋盾

1841年3月,马克思时年23岁,是个在校还没结婚的小青年。就读于普鲁士柏林大学的大四法律系本科。并且即将毕业,领取法律本科毕业证书。在毕业之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把休学一年做了十余万字笔记凝聚而成的业余爱好的自学成果《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四万余字的研究论文作为哲学博士论文,提交给距柏林大学直线距离220多公里外的另一大学----耶拿大学。35年前的耶拿是拿破仑的幸运之地。1806年10月举世闻名的拿破仑率军在耶拿取得惊人的胜利,导致普鲁士的跨台。35年后的耶拿同样是马克思的幸运之地。“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这是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马克思顺利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普鲁士的文凭系列与今天中国的文凭系列并无不同。先读学士,再读硕士,然后再读博士。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本来就是从西方拿来的么。马克思确实有两把刷子。四年时间,学士、博士一起扫走。不服还真不行。如果读者诸君不服,你也去读一个四年本科,拿一块学士、一块博士双料文凭来?当然这只是说说玩玩。 言归正传。那么这篇重要的论文到底说了些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哲学家,年轻的马克思为何独对这两个人的思想具有特殊的兴趣?这是我

们非常感兴趣的。 马克思的论文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此公长寿,高龄90岁,但是比不上我外祖母,我外祖母今年95岁还到处走动)的自然哲学观点与他的传承者另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270年,此公也算高寿71岁)的哲学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通常人的眼里,经常把他们两人的哲学观点等同起来。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实际上二者的哲学观点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极为隐蔽,似乎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 历史上大家一致认为伊壁鸠鲁的物理学是从德谟克利特那里剽窃来的。伊壁鸠鲁饱受责骂和痛恨。马克思的这篇博士论文为伊壁鸠鲁平了凡,翻了案。因为马克思发现这两个人除了原子和虚空这两个原则是相同的外,一切方面他们都是相反的。从三个方面指出其一般差别。从五个方面指出其细节上的差别。先说一般差别的三个方面。 认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方面相反----一 个认为世界是主观的,一个认为世界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论文

苏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课程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实践主题:“理论实践面对面” 院别: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 日期:年月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探讨 主题: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目的:学习运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和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揭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提高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 报告: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竖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息息相关。而在中国,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经济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稳定和蓬勃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了马克思理论原理的科学性和发展观。同时我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又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