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

(3)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创新+素养限时练【配套新教材】

在我国,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的地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业交错带、西北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农业牧业交错带等,他们都具有农业牧业交错分布的特征。下图是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1.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等四地农牧交错地带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降水、地形、水源、热量

B.地形、水源、地形、降水

C.水源、降水、热量、地形

D.降水、水源、热量、地形

2.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正确发展方向是()

A.增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实行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C.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业

D.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农牧交错带指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下图为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牧交错带有很强的过渡性,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过渡性表现为()

①高原地形向平原地形过渡

②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

③荒漠景观向草原景观过渡

④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过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在农牧交错带,宜()

A.退耕还牧,扩大载畜量

B.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

D.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下图示意全球不同程度土地退化面积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全球土地退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跟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于北美洲

6.目前在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为()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新疆天然草地面积广阔,达5726万公顷,但至2000年,天然草地的85%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严重退化的面积达37.5%。净初级生产力(NPP)表示植被所固定的有机碳中扣除本身呼吸消耗的部分,即用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部分。下图示意全球变暖背景下2000-2018年新疆天然草地NPP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新疆天然草地至2000年已出现大比例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

B.超载放牧

C.全球变暖

D.垦殖樵采

8.2000-2018年()

A.北疆的极端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南疆大

B.南疆草地质量明显优于北疆

C.南疆草地NPP递增的程度大于北疆

D.新疆天然草地NPP持续递增

9.2000年以来新疆天然草地NPP总体变化趋势的影响是()

A.生物生存压力增大

B.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

C.草地根系生物量减少

D.草地合理载畜量略有增加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它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面临严重生态恶化的困境,部分高寒草甸和湿地地区的草场植被严重退化,出现了大量斑块状的黑土滩,甚至演变为沙地。下图为“三江源地区示意图和黑土滩景观图”。

(1)分析部分高寒草甸和湿地地区草场出现黑土滩的原因。

(2)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植被、土壤产生的影响。

(3)针对黑土滩生态困境,请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答案以及解析

答案:1.D;2.C

解析:1.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南为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适宜发展畜牧业,主导因素是降水;西北绿洲农业牧业交错带,绿洲有灌溉水源可以发展种植业,缺少灌溉水源的地区,发展了畜牧业,主导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温带农业牧业交错带,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以高寒牧业为主,河谷地区热量相对充足的地区发展了种植业,主导因素是热量;川滇鄂黔湘山地农业牧业交错带,山地地形起伏大,不适合发展种植业,发展了畜牧业,相对平坦的地区发展了种植业,主导因素是地形。故选D。

2.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而种植业对水热等自然条件要求高,过度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过度放牧也会加剧生态退化,故应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业,C正确;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增大耕地面积、大量开垦荒地均会造成生态破坏,AD错误;农牧交错带中耕地面积较小,不适宜推广大型机械化,且粮食产量低,无法建成商品粮基地,B错误。故选C。

答案:3.D; 4.D

解析:3.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故①正确;内蒙古高原为半干旱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为半湿润区,故②正确;内蒙古高原东部为草原带,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森林带,所以是森林景观向草原景观的过渡,故③错误;该过渡带基本和黑河一腾冲一线重合,是人口稀疏区向密集区的过渡地带,故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②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4.该地地处半干旱区向半湿润区过渡的地带,扩大载畜量、开垦荒地都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故AB 错误;当地水分条件较差,大量植树造林,会造成当地水资源更加紧致,故C错误;发展草、粮轮作,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故D正确。

答案:5.D;6.C

解析:5.生态破坏+土地退化的区域差异亚洲土地退化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A错误;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是因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且人为破坏植被严重,B错误;欧洲水土流失状况较亚洲等轻,C错误;南美洲和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相当,但北美洲面积较南美洲面积大,故南美洲严重退化的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大于北美洲,D正确。

6.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导致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部分地区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恢复。禁樵禁牧不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该允许适度放牧,防止乱砍滥伐;有机质还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土地退化,但在农牧过渡区应首先恢复植被,有机质还田不是主要措施。农牧过渡区湿地较少,加强湿地管理不是主要措施。故选C。

答案:7.B; 8.A; 9.D

解析:7.草地较短时间内出现大幅度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草地最主要的人类活动是放牧,故新疆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故选B。

8.天然草地的质量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北疆草地NPP年际波动大于南疆,说明生长季北疆的极端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读图可知,北疆草地NPP多年均值与递增的程度均大于南疆;天然草地NPP不是持续递增,而是波动递增。故选A。

9.2000年以来新疆天然草地NPP整体呈增大趋势,生物生存压力减小,物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草地根系生物量增加;草地质量改善,合理载畜量略有增加。故选D。

10.答案:(1)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草甸和湿地逐渐干涸,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人口增长迅速,超载过牧,草场利用不合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挖中药材,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2)草场压力增大,天然牧草生产力下降;牧草种类变得单一,优良牧草比例减少,质量下降;土壤变得紧实,性质恶化,加剧土壤盐碱化、沙化。

(3)合理放牧(控制牲畜数量、实行圈养、围栏放牧或轮牧);种植牧草;发展生态旅游;严禁滥采、滥挖;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技术手段治理;健全法律法规,守住生态红线。

解析:(1)由材料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三江源地区面临严重生态恶化的困境,部分高寒草甸和湿地地区的,草场植被严重退化,出现了大量斑块状的黑土滩,甚至演变为沙地”可知,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草甸和湿地逐渐干涸,水位下降: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人口增长迅速,超载过牧,草场利用不合理,破坏了植被,草场植被退化:由材料“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可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采挖中药材,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过度放牧导致草场压力增大,由于牲畜的嘴食,天然牧草会变得稀疏,低矮,天然牧草生产力下降;牧草种类变得单一,优良牧草比例减少,质量下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表层的含水量逐渐降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践踏频率也随之增加,导致土壤表层压实,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减少,土壤渗透力和蓄水能力减弱。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坏,植被的高度和盖度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溶于地下水的可溶性盐类随着毛管水上升、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pH值增加,盐碱化程度增大。长期下去,造成盐碱土发育,土地沙化严重。

(3)生态问题的治理措施需要从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首先控制牲畜数量,合理规划载畜量。种植牧草,提高牧草的恢复力。严禁滥采滥挖,减轻对植被和土地的破坏。改变旅游开发方式,发展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做到兼具开发保护。制度方面,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科技方面,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技术手段治理。

2023高考高中地理区域地理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区域地理主题

第一章区域概述 ■知识点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层级性 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区域尺度越大,层级越冨,区域特点越宏观, 例如: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及辽河平原组成。 2.促进性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3 .差异性 统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国家为例: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 例如:俄罗斯疆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进口一一加工一一出口型经济。 ■知识点二:区域地理特征及比较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也是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 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的内容见下图:

居島I I交通I I科技11政策11文化11经济 (-)区域特征分析 1.地理位置分析和比较的思路 【描述角度及术语】 纬度位置(南北半球、热量带、气候类型); +经度位置(大洲/大洋归属,东、西岸及内陆,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岛屿、半岛、大陆东西岸等); +山河位置(从山脉分布、走向,河流水系形状、流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政治地理位置(根据国家或区域轮廓,或者邻国、邻省轮廓等进行分析判断); +交通地理位置(从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及交通网中点、线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①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径流量)差异。 ②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③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④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 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 的差异。 第二章区域发展 第一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内力作用 n 地形起伏 -地貌差异 地形平坦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程标准] 1.以某资源枯竭 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 展的方向。2.以某生态脆弱区 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 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措施。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地理位置、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生态脆弱区、 土地退化、交错带;资源型城 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主导产 业、转型。 [基本原理] 1.辩证分析区域 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2.受自 然条件影响,生态脆弱区土地 退化的原因。3.资源枯竭型城 市的转型发展。 课时60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利用方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实例 利用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基础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自然条件优越 的地区 不同区域对自然条件的利用 存在差异 ①自然条件优越,但利用不充分,区域发展 水平仍然很低,如孟加拉国自然条件优越,

但极不发达; ②自然条件较差,但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依靠其社会资源发展成为富裕的国家,如日本 改造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 谐 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 仍在发挥作用 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 内能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 出现环境问题 美国大面积开垦中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 被,土壤风蚀严重,出现“黑风暴” 特别提醒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的发展条件 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都位于北温带,地处大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其共同的区位条件是:地势平坦,热量、水源充足,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4)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如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②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特别提醒自然资源的特点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 (1)数量的有限性: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2)分布的不平衡性:因地制宜。 (3)资源间的联系性:注意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4)利用的发展性: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

课时20602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选必二221生态脆弱区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内容: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 措施。 2.课标解读: ①“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是行为条件,也指教学的方法。即要求通过案例学习,说明给定生态脆弱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选取典型、恰当的生态脆弱区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完成教学任务。 ②“说明各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中的“说明”是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邻区域的相互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教材内容,第二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对区域影响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本节主要以具体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教材选择的生态脆弱区案例,主要以我国生态脆弱区为主,辅以世界个别生态脆弱区。选取的案例主要有:南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非洲萨赫勒地区,其中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主案例。这些案例为学生利用案例归纳学习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做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了解到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在初中地理及高中地理必修的学习内容中,均没有明确提出生态脆弱区的定义,或系统阐述其生态系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遵循认知规律,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首先阐释生态脆弱区的定义及其生态系统特点和分布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帮助学生认识生态脆弱区的基本概貌。再通过案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并注意在探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的过程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念。 四、教学目标 1.结合资料,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认识其主要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土地退化的原因 3.运用资料,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说明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实验探究法等 七、教学过程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四大古代文明发祥地。 (2)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例如: 自然条件优越 区域发展水平不高 南亚的孟加拉国 自然条件较差 区域发展得很好 日本 2.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种类: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例如,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3)分布和组合:极不平衡。 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很好地支撑经济发展→例如澳大利亚。 (4)自然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发展的关键。 ①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制约经济发展。 ②矿产资源贫乏,利用其他优势→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二、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1.生态脆弱区 概念 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 分布 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土地易退化 我国状况 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例如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 (1)北方农牧交错带 ①过渡地带⎩ ⎪⎨⎪⎧农区与牧区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 ②气候冷暖、干湿变化→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 (2)土地退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

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开矿、樵采、道路建设等。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治理原则 ①首先:树立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 ②其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 (2)具体措施 措施具体做法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 构筑防护体系在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以地养地,自然恢复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 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考点一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2020·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南橡胶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现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下图示意在橡胶林下种植高温型食用菌的生产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此评价该生产模式在海南推广的条件。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获取和解 读信息 ①天然橡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海南是中国最大的橡胶种植区;

单元十一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含解析)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讲义)——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 (含解析)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知识点2 区域差异 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知识点5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6 生态脆弱区 知识点7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知识点8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知识点9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二、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 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 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 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区域的层级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4.区域特性 (1)区域整体性 ①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 专项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专项测试卷 本试卷分I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崇明岛是中国最大的沙岛,成陆历史已有1300多年,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永隆沙、兴隆沙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其后崇明岛分属江苏省和上海市管辖。下图示意崇明岛位置和轮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在图示两岛与崇明岛合为一体前,苏、沪间ab段行政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天然河道 B.山脊线 C.耕地边界 D.交通线 2.原崇明岛属上海市,现一小部分归江苏省管辖,主要是由于() 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求 ②岛屿面积的逐渐扩大 ③行政区属划分界线未变 ④可共享两省优势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流域新垦区() A.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均较模糊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均为畜牧业 C.与非农垦区相互独立 D.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 4.右图为该地区土地服务功能构成雷达图,据此判断该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无法判断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方略。读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分布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扶贫攻坚主战场主要分布在() A.地势第三阶梯 B.东部季风区 C.内流区 D.东部经济地带(2)下列有关精准扶贫的措施合理的是() A.大兴安岭南麓山区打造商品粮基地 B.罗霄山区防治土地盐渍化 C.西藏自治区发展灌溉农业 D.六盘山可实施生态移民 6.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行政区域(如下图),三大区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案2

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态脆弱区; 2。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3.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从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已连续15年保持“双减少”。目前,全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44%,森林覆盖率22.1%.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新课教学]: 一、生态脆弱区 教师:我们上述所说的浑善达克沙地就是我国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区,那么生态脆弱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区? 学生: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于恢复的地区. 教师: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请看下面的对比图来给出答案。 学生: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教师:生态脆弱区中写着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所以它的稳定性怎样呢? 学生: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 教师: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说到土地退化,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教师:我们看ppt上的图片了解一下土地退化的各种表现形式。 我国南方喀斯特分布地区,多陡坡,土层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人类的过度开垦使得石灰岩上的土层遇暴雨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之后容易出现石漠化。土地如果出现石漠化,耕地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耕地会减少。 教师:现在农民还是以种地为生的,石漠化会让农民伯伯无地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 专项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与区域发展专项练习题汇编 一、单选题 (2022·湖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2.该国该时期() A.工业基础雄厚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D.农业生产落后(2022·江苏·高考真题)罗弗敦群岛位于挪威北部(68°N附近),捕鱼为岛上居民主要经济活动。下图为“罗弗敦群岛聚落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许多居民房屋底部以木柱支撑,屋顶用厚重石板铺设,这样建造主要是为了() A.防御海浪,便于出行B.扩展用地,抵御强风 C.稳固地基,承受积雪D.减少潮湿,保暖防寒 4.岛上搭建了许多木架,其主要功能是() A.风干海鱼B.晾晒衣物C.堆放薪柴D.圈养牲畜 5.该岛最能吸引世界游客的景观是() A.林海B.冰川C.雪原D.极光 (2022·江苏·高考真题)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阶段I演变到阶段III,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 A.多元化B.内向化C.等级D.中心化 7.根据发展过程推断,该村落属于() A.城市近郊型B.边远山区型C.搬迁撤并型D.特色保护型 8.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 A.历史文化传承B.工业与信息化C.自然环境变迁D.交通区位变化(2021·山东·高考真题)敦煌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开凿在大泉河西岸第四级阶地的砂砾岩崖壁上(下图)。崖壁最高达50m,洞窟主要分布在10~40m高度之间,一般为2~3层。由于洞窟开凿和长期自然作用的影响,洞窟所在崖体出现大量裂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届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含答案解析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国各地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吐鲁番麻扎村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山间盆地,周边地区多为沙漠。麻扎村依托山谷地形而建,形成房屋紧靠,高低起伏的“爬山式聚落”。图为“爬山式聚落”剖面示意图,图为麻扎村平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麻扎村采用“爬山式聚落”建设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取水①用地紧张①抵御风蚀①节省建材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2.麻扎村拥有聚落公共中心区、住宅区、农田耕作区、景观防护区等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结构模式,其中农田耕作区是() A.①B.①C.①D.① 3.该村落景观防护区主要应设置() A.草本植被B.阻沙建筑C.高大乔木D.常绿灌木 南岗千年瑶寨位于广东省清远市,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瑶寨。据史料记载,瑶族的祖先最早居住于洞庭湖以北,后来,因为战乱和受歧视而逐渐向湘粤桂三省边境处迁移,隋唐、宋朝时期,又分多路逐渐向广东省内迁移。明朝鼎盛时,南岗千年瑶寨有民居700多幢、1000多户、7000多人。现古寨只保留了200余人和368幢明清时期的古宅及寨门、寨墙、石板道等。下图为南岗千年

瑶寨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为适应当地环境,推测大部分古宅的大门朝向为()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5.瑶寨先民迁寨于该地形部位的主要原因有() ①寒潮少见①耕地众多①防止山洪①易守难攻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北京时间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27.9°N,86.9°E).队员们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光电测距等8项技术测定了峰顶相关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欲了解峰顶区域冰雪覆盖面积与2005年相比发生的变化,该项数据采集依赖的技术是() A.GIS B.GPS C.RS D.数字地球 7.登山队多选择在5月份登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流状况①降水概率①气温高低①冰雪面积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为应对疫情,减少居民外出购物,降低人员接触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应运而生的生鲜(水果、蔬菜、肉蛋奶等)配送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阿里、美团、京东等一些知名电商都做起了生鲜配送业务,有些社区出现使用无人车配送生鲜蔬菜,解决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莱难的难题,下图是“美菜直营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含解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021东北三省四市二模)黑龙江省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是知名农产品,每年5月种植,9月收获。2014年开始,县政府组织贫困户于每年秋季南卜.,到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租用农闲土地种植土豆。据此完成1~3题。 1. 农民选择秋季南下种植土豆,是因为与望奎县相比,此时遂溪县()降水总量丰富热彘条件适 宜赋闲劳动力多 A.土地资源丰富遂溪县承接土豆种植有利于该县()丰富农产品的种类促进农民返乡创业 A.发挥土地经济潜力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农民南下种植土豆,能够()减轻望奎县的环境压力A.发挥望奎县农业科技优势降低了土豆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总体劳动生产率(2021江苏七市二模广吃鲜菜难”一直是困扰西沙岛礁守岛官兵的难题。三沙市对永兴岛海滩上的某自然条件进行微技术改造,岛上迎来了蔬菜的丰收。据此完成4~5题。 2. 该地改造的自然要素是()地形B.光照C. 土壤D.热量目前,岛礁上蔬菜年产量高的主要原 因是() A.种植面积大 B.复种指数高 C.自然灾害少 D.灌溉水源多(2021福建泉州模拟)南方某山区农民盛夏时节在瓜苗周围覆盖以蔗渣浆为原料的再生黑色地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瓜苗周围覆盖黑色地膜景观。据此完成6~7题。 3. 覆盖黑色地膜主要改变()A.光照B.热量C.水分D. 土壤覆盖该种黑色地膜的环保意义表现在() A.生产过程无污染 B.生产成本比较低 C.自然降解污染少 D.北方地区可生产(2021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苏丹以农业为主,南部多种植棉花。可耕种土地约8400万公顷,己开发耕地约为15OO7J 公顷,其余耕地多荒芜闲置。该国棉花种植多在湿季种植一季,品种以当地自己留存的种子为主,棉花种植的特点为刀耕火种、人工作业、极少施肥。近年来,中国为打造中非农产品自由贸易区,推动了苏丹棉花种植的快速发展。下图示意苏丹棉花种植区。

课时2060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选必二222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教学设计 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李德慧 一、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 课标: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说出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区域背景,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学习目标: 1.分析并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并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2.学会分析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难点: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四、教学过程 从教材图2.11从地图中找出浑善达克沙地的地理 位置,引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从而讲解生 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生态脆弱区表现的生态问题。并展 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图,提示学生阅读观察,了 解它们的分布特点。 教师总结生态脆弱和土地退化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展示 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南方喀斯特石漠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环节二:课堂过程 读图 2.11,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年等降水量分 布的位置关系。通过图片对地理现 象加深影响,提升 学生地理实践力和 地理认知能力。 教师解释:北方农牧交错带走向总体与400毫米等降 水量线大致相当。农业生产通常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 于400毫米,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 低对降水量的需求。农牧交错带基本位于降水量400 毫米等值线一带,人类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依 托定居农业维持放养型生产形式。农牧交错带的环境 属性决定这里非农也非牧,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半 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长 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和文化下相互作用和交织 的结果。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也为接下来的自然原因分 析环节奠定了基础。 活动:1.通过读图2.11和2.12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下列 问题:鄂尔多斯地理位置特征。鄂尔多斯市的降水有什 么特征。鄂尔多斯市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鄂尔多 斯市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完上述 问题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综合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土 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通过读图分析,提 升学生对知识点的 迁移,从而提升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运 用提升其综合思维 能力。 教师通过图文展示和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 自然原因。 活动:2.通过读图及PPT鄂尔多斯资源和交通分布 图,思考鄂尔多斯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导致当地土 地退化。 教师通过图文展示和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 人为原因。 案例分析:阅读课本29页《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 (草)》案例,进而总结可以普遍使用的土地退化的 综合治理措施。并让学生自己表达。 巩固课堂知识,启 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进一步对前 面知识的巩固 老师通过图文展示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综 合治理措施。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1)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练习 中国农牧区的地域分异是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农牧区的界线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如下图)。界线两侧是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生产波动变化很大。据此完成1~3题。 1.大兴安岭正处于现代农牧交错带,能正确反映其当前土地利用区域组合的图式是( A ) 2.农牧区界线变化最能反映出( A ) A.牧区草地退化严重 B.我国东北地区地势起伏增大 C.农区向北扩展速度变慢D.农区耕地质量不断改善 3.造成农牧区界线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B ) ①风沙灾害频繁发生②人口增长过快,土地利用压力大 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④农区精耕细作,单位产量提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面到地表的距离。地处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交错带,下图是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与年平均降水量对照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该地区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表明( B ) A.地下水埋深变化会影响同期降水变化 B.地下水埋深变化与同期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基本没有关联 C.降水不是地下水补充的主要来源 D.降水量补给对地下水埋深变化不存在滞后现象 5.1970年以后地下水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生活水源,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C ) A.牧区面积扩大

B.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加大 C.耕地面积的增加 D.植被覆盖率上升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下图为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图。据此完成第6~7题。 6.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B ) A.植被B.水分C.地形D.土壤 7.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 C ) A.河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 B.长城西北草地面积扩大 C.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加重 D.长城东南森林面积增加 气候要素是农牧交错带范围的主要界定指标之一。由气候要素界定的范围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界线可称为气候界线。通常根据主导指标(年降水量≥400 mm出现频率为20%~50%)、辅助指标(日平均风速≥5 m/s的年日数为20~80天)划分农牧交错带。如图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段气候界线变迁图。读图完成8~9题。 8.据图可知,农牧交错带( B ) A.位置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 B.向西北方向推移 C.位置大致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致 D.范围变小,宽度变窄 9.西北地区农牧交错带变迁的主要地理原因是( C) A.蒸发量增大 B.气温上升 C.降水量增多 D.植被更加稀疏 晋陕蒙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壤的地区被称为“乌金三角”。根据下列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 全书要点考前速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全书要点考前速记 考前扫一眼考场倍夺分 要点1 区域的内涵、划分以及空间尺度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高人口素质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要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过程及转型发展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形成过程 2.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措施意义举例 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实施资源深度开 发,延长资源产业 链,提高资源综合 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大庆油田在历经近30年稳产、高产之后, 于2003年开始产量下降。随后,其城市 经济开始进入衰退期。大庆选择了延长资 源产业链,将油气资源深加工作为城市转 型之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大庆利用进 口俄罗斯油气资源,重点发展石化产业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拓展开发可利用的 自然资源类型,甚 至延伸至人文资源 范畴,培育新的主 导产业 辽宁省阜新市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后,先依 靠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吸纳 就业,然后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煤化工产 业,推动城市转型 影响范围具体表现 周边地区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中心城区的居住、生产、服务等功能逐渐分散到周边地区,带动纽约周边许多中小城市的发展 “波士华城市带”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美国纽约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世界纽约是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发挥着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等多种职能

2023年老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十三)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单元质检卷(十三)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1江苏镇江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农业景观结构图,该地的石堰梯田具有“叠石相次,包土成田”的特点。读图,完成1~3题。 1.该石堰梯田最可能位于() A.山西省 B.江西省 C.吉林省 D.云南省 2.推测石堰梯田所在地的环境特点为() 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一年两熟 B.降水相对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 C.荒漠分布广,畜牧业分布在山麓 D.河网纵横密布,航运价值高 3.关于该地农业景观所在地的正确叙述是() A.山上的森林和灌丛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B.田埂上的经济树种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 C.民居多以石为建材主要原因是防潮防湿 D.景观所在地的河流主要补给是冰雪融水 (2021天津三模)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河口,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岛,该岛东北沿岸面对大西洋,但周围完全被淡水包围,地势东高西低。岛上人烟稀少,东部居民多从事水牛养殖业,水牛在运输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下图为马拉若岛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推测该岛东侧的植被为() A.热带雨林 B.热带稀树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该岛居民使用水牛运输,主要是为了应对() A.低洼泥泞的道路 B.崎岖的地形 C.闷热潮湿的气候 D.缺乏的劳动力 (2021广东佛山模拟)镬耳屋(下图)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主要代表,主要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区,因其在屋的两边墙上筑起两个像镬耳一样的山墙而得名。据此完成6~7题。 6.山墙的主要功能有() ①遮阳②防火③挡风④防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镬耳屋内部“三间两廊”格局是由北方四合院演变而来的,其自然成因是岭南地区() A.台风频发 B.气候湿热 C.光照充足 D.降水丰富 (2021山东泰安一模)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北村,周边临广州环城高速、国道,离白云机场约5千米,距离中心城区约18千米,是城郊型村庄。该村原为董、徐两族聚族而居,后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影响,村内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关系多元化发展,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演变明显。下图为北村近40年来的空间布局演变图。据此完成8~9题。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四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第三部分第十四章第二节 一、选择题 (2021年甘肃玉门模拟)玉门隶属酒泉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玉门风能资源丰富,有“陆上三峡”之称,1997年玉门建成了甘肃省首个示范型风电场,经过20年不懈努力,现已建成投产风电场20个。结合下图,完成第1~3题。 1.2003年4月始,玉门市实施了政府驻地迁址工程。玉门市政府驻地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石油资源面临枯竭B.新城区风能资源丰富 C.新城区靠近铁路干线D.新城区位于绿洲边缘 2.风电产业成为玉门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已建成的风电机组运行率不足70%。玉门风电场“弃风”现象严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风速变化大,风力发电不稳定 B.本地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 C.技术水平低,设备维修率高 D.风力发电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3.近年来,玉门市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其作用是( ) ①可实现“风”“光”互补②可增强风电储能 ③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④可解决“弃风”现象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③ 【答案】1.A 2.B 3.B 解析:第1题,玉门市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所以玉门市驻地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面临枯竭,A项正确。第2题,玉门风电场“弃风”的最主要原因是本地电力需求少,外送能力弱,B项正确。第3题,近年来,玉门市尝试在风电场配套建设光伏发电,其作用是实现“风”、“光”互补,①正确。该地“弃风”现象严重,增强风电储能不是主要作用,②错误。可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成本,③正确。“弃风”现象是本地市场需求不足和外送能力弱导致的,④错误。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例题+++++++++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专题一.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①人口总量大、城市建设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②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偏远地区,数量有限且生产力水平低,开发利用难度大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①长期耕作造成耕地肥力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沙化等) ②牲畜、家禽粪便、化肥、农药和农膜,导致耕地污染、土壤板结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耕地质量高,水热资源充足,但是耕地数量不足,同时面临城镇化、工业化对耕地的侵占和耕地的污染问题; ②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大,但是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较多,同时水资源不足 水田、旱地、水浇地 耕地资源短缺的答题角度: 自然原因:①地形破碎②热量、降水(水源)不足③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石漠化) 人为原因:①人口数量大,人均耕地少②建设用地侵占耕地③长期耕作,土地退化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污染严重⑥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结构调整) 确保耕地数量①划定永久基本农田②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③开发后备耕地,提 高垦殖指数 提高耕地质量①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②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③修建水利设 施 防止耕地污染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减少对土壤、水源污染 提高耕种积极性①增加粮食生产投入②加大水利设施投入③鼓励农村土地流转④扶 持种粮大户 加强农业科技应用①建立粮食病虫害检测②提高气象灾害预测③实施精准农业(3S技 术) 复种指数:在一定耕地上,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垦殖指数:一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3.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①人均粮食占有量较少②粮食增产难度较大③粮食种植收益较低④粮食总体质量偏低 ⑤生产与需求区域不平衡⑥非粮化⑦粮食刚性需求大⑧受国际粮价影响大 4.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①生产环节: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 ②流通环节:通过粮食的跨区调配 ③进出口环节: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④储备环节:建立粮食储备

2023年北京市高三高考一模地理汇编含答案: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3北京高三一模地理汇编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下图为两传统民居,其中甲在南非,乙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读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地的民居相比() A.甲以木板为材料,容易拆卸运输B.甲无窗,门窄小,为抵御严寒 C.乙以土石为材料,房顶坡度大D.乙配有梯子,在积雪掩门时便于出入 二、选择题组 (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包兰铁路沙坡头段是穿越流动沙丘最长、受到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路段。下图为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防护体系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沙坡头主导风向为() A.偏西风B.偏北风C.偏东风D.偏南风 3.图中营建乔灌木林带的最大限制条件是() A.降水少B.肥力低C.风力大D.热量少 4.图中防沙、固沙体系的功能是() A.恢复地表的植被,改善大气降水B.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地面风速 C.改良土壤结构,增大耕地面积D.增加建设用地,完善交通网络 (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2022年10月31日,我国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成功发电。该项目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南侧海域,离岸30千米,水深30米,与海上风电同场。风光同场海上光伏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模式。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深远海“风光同场”一体化设计() ①开发成本低①实现风光互补,保证输电稳定性 ①共用基础设施,提高设备使用效率①改善深远海域生态环境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 6.开发海洋风电、光电资源() A.改变油气资源短缺状况,保证能源安全 B.降低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保证生态安全 C.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D.增加海洋水产品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三、综合题 7.(2023·北京丰台·统考一模)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大布苏湖位于松嫩平原南部,在地质时期受内力和干冷气候的共同作用形成封闭湖盆。该地年均降水量404.2mm,其中83.8%集中在6-9月份,年均水面蒸发量1243mm。该湖为我国东部极为罕见的盐湖。(1)简述大布苏盐湖的形成过程。 城市收缩,即城市规模缩小,以人口流失为主要特征。东北三省是我国城市收缩最为显著的区域。 (2)鹤岗与绥化城市收缩成因不同,试分别解释两城市收缩的原因。 白城将牵头打造吉林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将建设占地1.2万亩的氢能产业园区,加快建成“中国北方氢谷”。

专题15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易金卷:三年(2021-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15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学易金卷:三年(2021-2023)高考地理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一、选择题组 1. 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扩大水稻播种B.拓展生物通道C.保障游客安全D.增加雨水下渗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C.河西走廊D.华北平原 2.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二、单选题 3. 辽河口湿地生长着一种耐盐碱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翅碱蓬。翅碱蓬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生长与潮滩湿地水体盐度显著相关。下图为辽河口潮滩植被分布示意图。针对辽河口翅碱蓬退化,较可行的生态修复措施是() A.潮滩上建水库蓄淡水B.修建防潮大坝围垦潮滩 C.调控辽河入海径流量D.人工大面积种植翅碱蓬 三、综合题 4. 1944年,摄影师萨尔出生于巴西东南部一个1500平方千米的农庄,农庄一半属于大西洋森林。图(左)示意大西洋森林的分布,图(右)是2001年和2019年萨

尔家族农庄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东南沿岸森林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众多水生生物中有巴西特有的鱼类。这里有大面积森林、湿地、群岛、海滩、河流及其入海口,茂密的红树林覆盖岛屿和河口。 (1)简述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主要自然条件。 在过去五个世纪里、大西洋森林被大规模开发,出现了起源于染料木贸易点的里约热内卢、兴起于皮拉蒂尔村庄的圣保罗等城市。森林面积持续减少。20世纪40年代初。萨尔的父亲购置土地。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砍掉树木。种植牧草、咖啡、大豆和甘蔗等。 (2)概括大西洋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人为原因。 20世纪90年代,萨尔夫妇开始经营农庄。1999年他们筹集10万棵树苗,招募工人,志在把毫无生机的土地还原成儿时的模样,到2019年已植树200万棵。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形成“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通过人工造林,大约7000平方千米森林得以恢复。 (3)阐述与2001年相比。2019年农庄土壤的变化。并指出建立“大西洋森林恢复三国网络”机制的必要性。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五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

第二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一、资源型城市 1.什么是资源型城市? 提示:通常把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2.读图,完成下表。 图示 规律兴起期→繁荣期→衰退期(或新生期) 兴起期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和人员集聚,城市快速成长 繁荣期城市主导产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业规模和城市规模渐趋稳定 衰退期自然资源渐趋枯竭,或市场明显转移,产业规模缩减,城市可能陷入萧条。但如果创新路径合适,城市可实现持续发展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 1.资源枯竭型城市概况(判断正误) (1)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2)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的城市,其早期主导产业也往往与这种资源有关。(√) (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不可以转移到其他资源方面。(×)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目前,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有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之路有哪些? 提示:①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资源深度开发,延长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②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有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拓展开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类型,甚至延伸到人文资源范畴,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命题视角(一)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

演绎法学习 1.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同点 (1)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2)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3)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 (4)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5)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兴起—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2.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思路 资源条件可从储量大小、分布范围大小、种类多少、质量高低等方面评价 开采条件是否能进行露天开采;若不能露天开采,可从矿层厚度、埋藏深浅、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评价 市场条件从消费市场是否广阔、市场潜力大小、矿区距市场远近等方面评价 交通条件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方面评价 命题点全训 题点(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 鹤岗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但目前在尚有26亿吨煤炭资源有待开发的条件下,自身发展却面临诸多困难。读图,回答1~2题。 1.鹤岗市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 B.产业结构单一,增长方式粗放 C.位置偏远,交通闭塞 D.腹地狭小,劳动力素质低 2.目前,有利于鹤岗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 ) ①加大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②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③打造煤电化工基地④打造绿色食品之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