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6-21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中药材质控标准和中药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丹参药材质控标准和标准品制备技术研究 (2006GG1109078)

[作者简介]周凤琴(1951-),女,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药鉴定学、中药商品学和中药资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周凤琴1,黄尚荣1,王 婷1,王 颖1,王建成2,冉 蓉1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2.山东省临沂市药检所,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薄层色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预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B 。结果:丹参叶中含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其中已知成分有丹酚酸B,几乎不含丹参酮类和原儿茶醛。丹参叶中丹酚酸B 的含量为0.57%~6.06%;白花丹参叶中丹酚酸B 的含量甚微。结论:化学成分测定表明,丹参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丹参叶;化学成分;系统预试;T LC;HPL C

[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2007)06-0504-03Preliminary study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leav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ZHOU Feng -qin 1,HU AN G Shang -r ong 1,WA NG T ing 1,WA NG Y ing 1,WA NG Jian -cheng 2,RAN Rong 1(1.Colleg e of Chinese Phar macology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Jinan 250355,China;2.Linyi Institute fo r Drug Contr ol,Linyi 276000,Ch-i 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leaves of S alvia miltior r hiz a Bge.M 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pre -tested by preliminary systemat ic test and T L C.T he conten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were determined by HPLC.R esults:the leaves of Salv ia miltior r hiz a Beg.contained flavonoids,phenolic acids,saponins,coumar in and tanshinone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T he kno wn co mponent w as salv ianolic acid B.Its content w as 0.57%~6.06%.T he content of salv ianolic acid B in the leaves of Salv ia miltior r hiz a Bg e. f.alba C.Y.Wu et H.W.L i w as very low.Conclusion:this paper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ex 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eaves of Salvia miltior-r hiz a.

[Key words]Salvia miltior r hiz a Bg e.;leaves;chemical const ituents;pr eliminary systematic test ;T L C;HPL C

丹参及其制剂是目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中药,山东道地产区年产量约1000万kg,但大量的地上部分却弃之不用。已有报道[1],丹参的白花变型 白花丹参的叶制剂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表明其叶与根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丹参叶是否有同样的开发利用价值呢?作者对丹参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样品1.1 仪器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LC -10AT 泵;SPD -10Avp 紫外检测器;Phenomenox 色谱柱(250m m 46mm,5 m );C -R6A CHROMATOPAC 记录仪;FA1104型电子天平等。1.2 试剂、药品及对照品

甲醇(色谱纯、分析纯)、乙腈(色谱纯)、甲酸(分析纯);丹参酮 A 、原儿茶醛、丹酚酸B 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3 样品

经作者鉴定,原植物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504

第31卷 第6期2007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 RN AL OF SH ANDON G U NIVERSITY OF TC M

V ol.31,No.6

Nov.2007

miltiorr hiz a Bge.;其中2,19,20号为白花丹参S.

miltiorr hiz a Bge.f.alba C.Y.Wu et H.W.Li.。样

品粉碎过四号筛。见表1。

表1 样品来源及采收时间

样品编号来源 产地 采收时间11丹参根及根茎山东蒙阴2004.9.23 1丹参叶山东曲阜示范园2004.7.22 2二年生白花丹参叶山东莱芜2004.7.30 3丹参叶山东莱芜2004.7.30 7丹参叶山东曲阜示范园2004.8.20 9丹参叶山东曲阜示范园2004.9.20 13丹参叶山东蒙阴2004.9.23 14野生丹参叶山东济南千佛山2004.9.25 19一年生白花丹参叶山东莱芜2004.7.30 20白花丹参叶山东莱芜2003.11

2 系统预试

参照文献[2],采用试管法、滤纸片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进行系统预试。结果显示,丹参叶中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有机酸、酚类成分、糖及其苷类、皂苷、黄酮类、香豆素类及挥发油。

3 薄层色谱鉴别

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丹参叶和丹参药材粉末各两份,每份2g。一份以20ml乙醚浸渍过夜,过滤,滤液挥干,加2ml乙酸乙酯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一份加入75%甲醇浸渍过夜,滤液用石油醚除去叶绿素,下层液浓缩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丹参酮 A、原儿茶醛对照品各10mg,分别置50ml棕色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2ml置25ml棕色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适量,加75%甲醇,制成每1ml含0.14mg的溶液。3.3 薄层层析

吸取供试品溶液 各5ml,以丹参酮 A为对照品,点于同一块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展开,取出,晾干,结果见图1A。吸取供试品溶液 各5ml,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品,点于同一块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酸(8 1 0.5)展开,取出,晾干,喷间苯三酚-浓硫酸试液,结果见图1B。吸取供试品溶液 各5ml,以丹酚酸B为对照品,点于同一块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甲苯-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2 3 4 0.5 2)展开,取出,晾干,结果见图1C

图1 丹参叶与根及根茎TLC图谱比较

A.丹参酮类成分比较;

B.原儿茶醛的比较(棕红色斑点);

C.丹酚酸类成分的比较(亮淡蓝色荧光)

1.根及根茎;

2.叶;

3.丹参酮 A;

4.原儿茶醛;

5.丹酚酸B

a.橙色;

b.棕红色;

c.棕黄色;

d.黄绿色;

e.绿色;

f.类白色

结果显示,丹参叶中几乎不含丹参酮类和原儿茶醛,主含酚酸类。

4 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

4.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参照 中国药典 (2005年版)。

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同3.2。

505

2007年11月 周凤琴等: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第31卷第6期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参照 中国药典 (2005年版)。

4.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10%,20%,30%,40%,50%,100%, 200%对照品溶液,按4.1项色谱条件,分别进样20 l,以峰面积与进样量进行回归,得回归方程:Y =920583X-11649.0,r=0.9996;线性范围为0.2800~5.6000g。

4.5 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 l,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重复进样6次,记录色谱峰面积,平均峰面积为1416946,RSD=0.5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4.6 稳定性试验

精密吸取13号供试品溶液10 l,分别于0,2, 4,6,24h进样,测定峰面积,结果平均峰面积为1635902,RSD=1.54%。表明样品避光保存在24h 内稳定。

4.7 重复性试验

取13号供试品,按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平行制备6份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其含量,平均值为3.80%,RSD= 1.34%,说明重复性良好。

4.8 加样回收试验

取同一丹参叶粉末6份,每份约0.10g,精密称量,置具塞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ml对照品溶液,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处理,依法测定丹酚酸B含量,计算回收率。平均回收率为98.71%,RSD= 2.30%。

4.9 样品测定

按4.3项方法分别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10 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样,用外标一点法测定,计算各样品中丹酚酸B 的含量。见表2。

结果,不同产地丹参叶均含有丹酚酸B,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以曲阜9月份产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最高,为6.06%。曲阜7~9月份产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逐渐增高,显示动态积累趋势,9月份达到最高值。但由于样品所限,9月后的含量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明显高于白花丹参叶。

表2 丹参叶中丹酚酸B含量测定结果

样品编号含量(%)显著性差异

1 3.25 0.08D

20.07 0.00G

30.57 0.01F

7 4.35 0.08B

9 6.06 0.11A

13 3.82 0.06C

14 1.56 0.02E

190.06 0.00G

200.05 0.00G

数据经SA S统计软件处理,不同字母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5 小结与讨论

5.1 系统预试表明,丹参叶中主含酚酸类、黄酮类、皂苷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其中酚酸类是丹参叶与根及根茎相似的成分。

5.2 薄层色谱显示,丹参叶中主含丹酚酸B,几乎不含丹参酮 A和原儿茶醛。并表明丹参叶中含有多种不同于根的化学成分,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5.3 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为0.57%~

6.06%,其中有4个样品含量高于丹参根及根茎的国家标准(3.0%),这为丹参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另外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似与采收时间密切相关;丹参叶中丹酚酸B的含量远高于白花丹参叶,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继续研究。

5.4 初步研究表明,丹参叶中脂溶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不如根及根茎,但水溶性成分的种类却比根及根茎多。鉴于人们对丹参中水溶性成分的关注,首先可考虑进一步研究丹参叶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弄清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设计合理的工艺,分离提取丹参叶中酚酸类化学成分,或作为丹参新药开发的新原料,或进行相关药理研究,开发丹参叶新药;利用水溶性部位的有效物质,研制功能性饮料、丹参叶茶等,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王贤军,夏青,蔡洪信,等 白花丹参叶制剂对局灶性脑梗死

HSP70及细胞凋亡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05,3(2):140

[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教研室 中药化学实验讲义[M] 山

东中医药大学,2001:12~16.

506

2007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1卷第6期

丹参制剂的研究现

丹参的化学、药理及制剂的研究现状 摘 要:总结丹参脂溶性和水溶性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相应的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归纳分析丹参制剂品种和制剂工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丹参及复方制剂的新思路。 关键词:丹参 脂溶性成分 水溶性成分 心脑血管药理 临床疗效 新药开发 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来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iza Bge.根及根茎 [1]。性味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现代药理、药化的研究,使人们对丹参药效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并为开发研制丹参药物新剂型、新制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1.丹参化学成分的研究[2,3,4] 丹参主要含有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还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甾醇等其它成分。 1.1丹参的脂溶性成分 丹参的脂溶性大多为共轭醌、酮类化合物,具有特征的橙黄色和橙红色。主要有以下物质: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 、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丹参酮Ⅴ、丹参酮Ⅵ、隐丹参酮(Cryptotanshione )、羟基丹参酮(Hydroxytanshinone )、丹参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 )、次甲基丹参醌(Methylinitanshingwinone )、紫丹参甲素(Przewalanshinguinone A )、紫丹参乙素、戊素、丹参新酮、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anhsinguinone )、丹参醇Ⅰ(Tanshinol Ⅰ)、丹参醇Ⅱ、丹参醇Ⅲ、3α羟基丹参酮ⅡA 、降丹参酮(Moranshinone )、1,2,15,16四氢丹参醌(1,2,15,16-Tetrahydrotanshiguinone )、异丹参酮Ⅰ、异丹参酮Ⅱ、异隐丹参酮、丹参醌A(TanshipuinoneA)、丹参醌B 、丹参醌C 、丹参醌D 、二氢次丹参醌(Dihydromiltirone)、二萜萘嵌苯酮(Saloilenone)、丹参螺旋缩酮内酯(Isocryptotanshinone)。 部分成分的结构式如下: O O O R 1 R 2丹参醌ⅡA R 1=CH 3 R 2=H 丹参醌ⅡB R 1=CH 2OH R 2=H 羟基丹参醌ⅡA R 1=CH 3 R 2=OH 丹参酸甲酯 R 1=COOCH 3 R 2=H O O O H R 丹参新醌甲:R=CH CH 3 CH 2OH 丹参新醌乙:R=CH CH 3 CH 3 丹参新醌丙:R=CH 3

丹参有效成分性质

编辑本段概述 丹酚酸B 【别名】丹参酚酸B、丹参酸B、丹酚酸乙 【英文名】Salvianolic acid B 【分子式】C36H30O16 【分子量】718.62 【CAS号】115939-25-8 【检测方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98% 【规格】10mg 20mg 100mg 500mg 1g (可根据客户需求包装) 【性状】本品为类白色粉末 【提取来源】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 【作用与用途】本品用于含量测定。 编辑本段药理性质 味微苦、涩,具引湿性。可溶于水,乙醇、甲醇。 编辑本段用法 色谱条件:甲醇-乙睛-甲酸-水(30:10:1:59)检测波长:286nm (仅供参考) 编辑本段来源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提取而得。其他来源[1] 卡拉巴丹参 Skarabachensis 根,[2]甘西鼠尾草(红秦艽) Salvia prezwalskii Maxim.。 编辑本段物理性质 本品为棕黄色干燥粉末,纯品为类白色粉末;味微苦、涩,具引湿性。。可溶于水,乙醇、甲醇。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的,具有两个羧基,是以不同的盐的形式存在的(K+,Ca2+,Na+,NH4+等复合形式),在煎煮、浓缩过程中,少部分水解生成紫草酸和丹参素,一部分丹参素在酸性条件下变为迷迭香酸;丹酚酸A,C在溶液中可以互变等。 编辑本段分子式及相对分子量 C36H30O16,718.62 编辑本段规格 >5%,>10%,>50%,>70%,>90% 编辑本段提取工艺 丹参药材粉碎,置提取罐中,加8倍量0.01mol/L盐酸浸泡过夜后,以14倍量水渗漉。渗漉提取的溶液过AB-8型大孔树脂柱进行纯化,先用0.01mol/L盐酸洗脱除去不被吸附的杂质,再用25%乙醇洗脱除去极性较大的杂质,最后将40%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回收乙醇后冻干即得到纯度大于80%的丹参总酚酸。 编辑本段鉴别 取本品1g,研细,加乙醇5ml,充分搅拌,滤过,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条上,干后,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蓝灰色荧光,将滤纸悬挂在浓氨溶液瓶中(不接触液面),20分钟后取出,置紫外灯(365nm)下观察,显亮蓝绿色荧光。 酸度取澄清度项下的水溶液,pH值应为2.0~4.0(中国药典1977年版附录)。 编辑本段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6nm。理论板数按丹酚酸B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丹酚酸B对照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

浅谈中药丹参及其制剂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论文 题目丹参综述 学号 201240301077 学生姓名 __ 杨益________ ___ _ 年级 2012级中药3班 学科专业方向中药学 所属院(所) ___ 药学院 _ ___ _

丹参综述 摘要: 丹参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从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丹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丹参资源调查、化学成分分离、药理作用、制剂及制剂工艺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对丹参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丹参资源情况、丹参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工艺、丹参制剂类型、丹参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关键词:丹参;资源情况;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制剂;提取分离纯化;质量控制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之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对冠心病、心血管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病有良好疗效。 1.丹参正品、习用品、伪品及资源开发现代研究情况 1.1丹参正品资源情况 上世纪60年代之前,丹参以应用野生品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锐减,因此,各地开始对丹参进行引种栽培,获得成功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主产于四川、山东、浙江省等,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野生丹参与栽培丹参所处的生长环境迥异,野生者多生于林下,阳光遮蔽,植株生长矮小,地上茎分枝少,根条细长; 而栽培丹参则生长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丘陵或平原地区,植株高大,地上茎分枝多,根条粗。临床应用常以人工栽培丹参代替野生丹参,但由于生产中长期的只种不选引起品种退化,导致药材产量和品质均有较大程度下降。 1.2丹参习用品及伪品 1.2.1 丹参习用品 (1)南丹参(Sal via bawl eyana Dun):根较小,外皮灰红色。小叶卵状披针形,无毛。花萼筒状或近筒状;花冠筒短,内藏。 (2)甘西鼠尾(S.przewals kii Maxim.):别名甘肃丹参。多年生草本,高达70 厘米,全株密被柔毛。根粗壮,圆锥形,红褐色。单叶,有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均具柄,叶片三角状或椭圆戟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状,2 唇形;花冠紫红色;小坚果,灰褐色。 1.2.2 丹参伪品 非正品未列入药典,不具备正品丹参的各种功效,故不可代替正品丹参入药。 市场上存在丹参伪品,主要有四种:

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

丹参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功效 (1)主要化学成分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两大类:脂溶性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脂溶性成分属醌、酮型结构的有: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亚甲基丹参醌,二氢丹参酮,丹参新醌A、B、C、D,二氢异丹参酮,新隐丹参酮,去羟新隐丹参酮,代号为Ro-090680的2-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去甲丹参酮,丹参二醇A、B、C,丹参新酮,1-氢丹参新酮,1-氢丹参酮,1-氧代异隐丹参酮,3α-羟基丹参酮ⅡA,1,2-二氢丹参醌,醛基丹参酮,亚甲二氢丹参酮,7β-羟基-8,13-松香二烯-11,12-二酮,1,2,5,6-四氢丹参酮,4-亚甲丹参新酮,丹参酚醌,鼠尾草呋萘嵌苯酮,丹参内酯,二氢丹参内酯,丹参螺缩酮内酯,表丹参螺缩酮内酯,丹参螺缩酮内酯Ⅱ,就是丹参隐螺内酯,表丹参螺缩酮内酯Ⅱ,就是丹参隐螺内酯,鼠尾草酮,鼠尾草酚酮,丹参酮二酚。丹参环庚三烯酚酮等;属其他类型结构的有:降鼠尾草氧化物,弥罗松酚,鼠尾草酚,柳杉酚等。 水溶性成分酚性酸化合物有:丹参酸A、B、C,丹参酸A又称丹参素,其结构为D(+)-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丹参酸B是由3分子的丹参素和1分子的咖啡酸缩合形成的,就是丹参酚酸B;丹参酸C是2分子丹参素的缩合物;丹参酚酸A、B、C、D、E、G;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甲酯,紫草酸草酸单甲脂,紫草酸二甲酯,紫草酸乙酯,紫草酸B,原儿茶醛,咖啡酸,异阿魏酸等。还含黄芩甙,异欧前胡内酯,熊果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5-(3-羟丙基)-7-甲氧基-2-(3′-甲氧基-4′-羟苯基)-3-苯并[b]呋喃甲醛,替告皂甙元,豆甾醇等。 (2)药理作用和功效丹参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它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可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对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它的抗心肌缺血机制可能是通过保护心肌细胞间盘受损、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对缺血区边缘的毛细血管损害较轻,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血液供应,因而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心肌细胞的再生。 丹参还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并能使血液粘度下降,这些作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保护有益。其改善微循环和改变血液流变学的作用,也可促进骨折和皮肤伤口的愈合和保护肝细胞损伤的修复和再生。丹参对中枢的作用主要是大脑皮层的抑制,产生镇静作用;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可能与脑组织cAMP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和cAMP水平的提高有关。丹参制剂体内外试验有一定抗肿瘤作用。也有报道,在一定的给药时间和剂量时,对静脉接种的肝癌细胞有促进转移的作用。临床上用丹参和放射治疗合并应用于肿瘤患者,未见有促转移作用发生,但可减轻局部照射处的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丹参的抗肿瘤和促转移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抗菌消炎丹参的各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如总丹参酮对耐青霉素、金霉素和红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对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及隐丹参酮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感染性肿胀及炎性肿胀有一定抗炎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影响PGE水平和抑制白细胞趋化性有关。其它:如通过卵巢呈现雌激素样作用,有抗雄激素样活性。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对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等。 抗氧化作用体外,从丹参中提取的三种水溶性成分丹酚酸A、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对由维生素C-NADPH或由Fe2+-半胱氨酸诱发的大鼠脑、肝、肾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都有很强的抑制效应,其作用强弱依次为丹酚酸A、丹酚酸B、迷迭香酸,比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作用强百倍至千倍。机制之一是这些成分能有效地清除超氧阴离子。体内,对急性乙醇中毒动物肝脏过氧化脂质生成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服50%乙醇造成急性乙醇中毒,肝脏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MDA)急剧上升,约相当正常小鼠肝脏丙二醛水平3.5-4倍。在小鼠乙醇中毒后以迷迭香酸(100毫克/公斤)灌服,共3次,则可使肝脏MDA生成明显降低,为乙醇中毒对照组MDA量的54%(P <0.01=。维生素E(100毫克/公斤×3,P.O)组小鼠肝脏MDA生成也显著降低,为乙醇中毒组肝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 一、总论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操根及根茎,性微寒,味苦,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古代广泛用于心血管、血液类的疾病。丹参为常用中药,《中华人民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x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化合物和水溶性的酚酸类化合物。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以及脂溶性成分丹参酮,另含丹参新酮及鼠尾草酚等。 二、丹参的化学成分 丹参的有效成分主要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脂溶性方面,现已得到40余中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分为两类,即丹参酮类和罗列酮类。丹参酮类化合物多数属于二萜化合物,其部分是二萜醌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酮Ⅱ-B、丹参酮Ⅲ、异丹参酮、异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甲、左旋二氢丹参酮I、丹参新醌乙、丹参新醌丙等。另外有新的二萜醌结构的新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如新隐丹参酮Ⅱ,环酚乳酰胺、油酰新隐形丹参酮和油酰丹参新醌A等。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均具有酚酸性结构,其中最早发现的丹山素,化学名称为3,4-二羟基苯乳酸。此后发现了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命名为丹酚酸并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主要水溶性成分有丹参酚酸A、B、C、D、E、F、H、I、J,四甲基丹参酚酸C,还有迷迭香酸、紫草酸等。丹参的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都是丹参的有效成分。脂溶性的丹参酮类以改善血液循环、抗菌和抗炎为主,而水溶性的丹酚类则以抗氧化、抗凝血、抗血栓形成、调血脂和细胞保护作用明显。 三、丹参的药理作用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 丹参可以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同时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改善血液流变性,提高缺氧耐受力,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有害的自由基,调节血液在心肌重新分布。通过上述综合作用而保护缺血的心肌。丹酚酸 B 在高钾、高钙和组胺刺激的离体冠状动脉环收缩模型中均表现出舒作用,这一作用通过阻断钙通道来实现。丹酚酸B可通过多条通路增加冠状动脉NO生成,扩冠状动脉血管。2抗心律失常作用 细胞钠离子、钾离子失衡及钙超载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丹参酮ⅡA 使正常心肌钙离子降低,明显抑制细胞钙超载,有钙通道阻滞作用。丹参酮ⅡA 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的钾通道具有抑制作,瞬时外向电流主要参与动作电位的复极1期,向整流钾电流主要参与静息膜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复极3期。这两种电流的抑制应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而据报道,动作电位时程是缩短的,这主要是由于丹参酮ⅡA能显著地阻断向钙电流,进而引起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丹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收稿日期:2003-05-19 作者简介:冯玲玲(1969— ),女,湖北襄樊人,植物学硕士研究生。丹参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冯玲玲 周吉源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汉武汉430079) 摘 要 本文从丹参的药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制剂等药物学方面以及丹参的组织培养、有效成分积累的调控、品种改良和选育等开发应用方面对近期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力图阐述丹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关键词 药用资源;开发应用;生物工程;丹参 The R esearch Statu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Feng Lingling ,Zhou Jiyuan (Cellege of Life Scienc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summarized the newest research on material medica of the medical re 2s ources ,chemical com position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dical preparation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as well as the newest research on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issue culture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of accu 2mulated active principle ,im proving and screening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 o that the status quo of discovery and prospection of application could be expressed clearly. K ey w ords Medical res ources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Biology engineering ;Salvia miltiorrhiza 中药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因其色红且形状似参而得名“丹参”,又称血参、紫丹参、红丹参等。丹参作为一传统中药在我国沿用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本草经疏》、《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效[1],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症。近年来研究发现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有关丹参的研究较多且日趋深入,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有关丹参药物学及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发展概况,以期能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1 丹参的药物学研究 1.1 形态特征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的多年生直立草本,高 约35~80cm ,多分枝。根圆柱形,肉质,外面砖红色,内部乳白色。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1.3~7.5cm ;小叶3~7片,长1.5~8cm ,宽1~4cm 。轮伞花 序6至多花,组成总状花序,密被腺毛和长柔毛;花萼钟形,带紫色,先端2唇形。能育雄蕊2,着生于下唇的中下部,药隔长1.7~2cm ,小型果椭圆形。花期5~9月,花后见果。种子发芽率低,一般不采用种子繁殖。1.2 资源分布 丹参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湖北、甘肃、四川等省区,野生的丹参常见于山坡、草丛、林下、溪谷旁。目前野生丹参资源由于过度采收已遭破坏,各地虽有栽培品种,但品质退化严重,质量参差不齐。1.3 化学成分 丹参主要含两类成分:一为脂溶性的二萜类化合物,二为水溶性的多聚酚酸类成分。 1.3.1 丹参脂溶性成分 (1)邻醌型丹参酮类二萜 — 4—第23卷第2期2004年4月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 ol.23N o.2Apr.2004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丹参有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提取 【关键词】丹参;隐丹参酮;丹参酮IIA 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及河南等省。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泥沙,须根晒干。其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并有须状细根,长10- 20 cm,直径0.3-1 c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鱗片状脱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本部灰黄色或紫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丹参有效成分主要有脂溶性非醌色素类化合物,如丹参酮IIA、丹参酮IIB、隐丹参酮及其异构体。水溶性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丹参素。其中,隐丹参酮是抗菌的有效成分。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丹参粉末,乙醇,苯,氧化铝,丙酮。 1.2实验方法取丹参粉末,用乙醇热煮,煮沸15-20 min,用苯洗脱过滤,洗脱液经氧铝(I I I级)层析,再用苯洗脱,样品呈紫色样段,橙红色样段,暗红色样段,取橙红色样段经过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板状结晶,为丹参酸甲脂,呈橙红色结晶,为隐丹参酮。将暗红色样段,氧化铝棒置容器中,经苯洗脱,再用丙酮洗脱,呈暗红色结晶,为丹参酮IIA。隐丹参酮与丹参酮IIA 为脂溶性成分,样品的甲醇提取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溶于氯仿期滤,滤液加水振摇静止,取氯仿层浓缩至干,加氯仿显色。原儿茶醛、丹参素为水溶性成分,用荧光法鉴别。取本品粉末,置白瓷板上,于紫外灯(365 ram)下检视,呈灰色荧光,即原儿茶醛。薄层色谱法:样品水提液,浓缩后,以80%醇沉,用盐酸调值,pH 2,乙醚萃取,醚提取液挥去乙醚,用乙醇溶液,点于硅胶G(或H) —羧甲基纤维素钠薄层板上,先以苯一乙酸一乙甲酸(4 :4 :1)展开1 cm取出挥溶剂再以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酸(80 :50 :8)展开,以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1 : 1)试剂显色。 0. 2. 1指纹图谱参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0版1部VID)测定。系统适用性试验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为281 nm,理论板数按原儿茶醛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见表1、表2。 表 1 二元梯度洗脱参数表2特征峰相对保留时间表3特征峰标准相对峰面积 1.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原儿茶醛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相当于每2 mL含原儿茶醛0.01 mg的溶液,摇匀,即得。 1.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 1.2.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10 mL,注入液相

丹参总有效成分的提取

丹参总有效成分的提取 丹参又名赤参,紫丹参,红根等。为双子叶植物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安徽、河南、陕西等地。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 根主含二萜醌类色素, 丹参酮(tanshinone)Ⅰ, ⅡA, ⅡB, 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 异丹参酮(isotanshinones)Ⅰ, Ⅱ, 异隐丹参酮(1socryptotanshinone), 丹参新酮(miltirone), 丹参酸甲酯(methyl tanshinonate), 羟基丹参酮ⅡA(hydroxytanshinone), 二氢丹参酮Ⅰ(dihydrotanshinone I), 丹参新醌甲、乙、丙, 次甲丹参醌(methylenetanshinquinone)和鼠尾草酚(salviol).另报道含铁锈醇(ferruginol)、Δl-丹参新酮(Δl-dehydromiltirone)、Δl-丹参酮ⅡA (Δl-dehydrotanshinone IIA)、丹参新醌丁(danshenxinkun D)和1, 2二氢丹参醌等.除二萜醌类化合物外, 尚含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β-谷甾醇和D(+)β-(3, 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即丹参素, 丹参酸甲), 以及缩羧酸化合物(salvianolic acids)A, E等。 取丹参除杂,以粉碎机粉碎过20目筛。将丹参药粉装入提取罐中,加入体积比为20:1的95%的乙醇,进行蒸煮2h浸出。将浸出液输入到减压浓缩罐中,回收乙醇后将水溶液浓缩到小体积,成为稠浸膏状。加入浸膏量2倍的2%氢氧化钠水溶液,边加边搅拌、放置、沉淀完全后过滤。沉淀用蒸馏水洗到中性。在60℃以下烘干,粉碎成细粉,过60目筛即得成品。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3T10:13:18.6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王祯毓(曾用名:王红玲)韩俊云 [导读] 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药学部 010010 摘要:马钱子作为临床常用的一种中药,在风湿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痛以及麻木瘫痪等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为马钱子比较容易产生中毒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有许多限制,因此对其进行减毒增效实验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针对马钱子的毒性、药理作用和通过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进行综述,为往后研究提供针对性的相关依据。 关键词:马钱子;制剂技术减毒增效;药理作用;毒性 马钱子主要分布于热带以及亚热带地区,别名又称士的宁树、番木鳖、苦实把豆儿等。马钱子在中医理论中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卷十八》,后来被《中国药典》收载。性味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功能主治于兴奋健胃,消肿毒以及凉血。主治食欲不振,四肢麻木,咽喉肿痛,瘫痪,痈疮肿毒,痞块等等。因大毒,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安全范围相对来说较小,因此许多医生在临床治疗中避之不用,大大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率[1]。 1 马钱子的化学成分 研究证明马钱子生物碱种类含量丰富,其主要成分为士的宁和马钱子碱,其中士的宁为马钱子的主要成分,占其总生物碱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除此之外,还含有一部分马钱子碱氮氧化物、16-羟基-α-可鲁勃宁、伪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异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等等。非生物碱类主要成分为β-卡波林类、甾体以及萜类等等,除此之外还含有部分蛋白质以及脂肪油等。 2 马钱子药理作用 2.1 镇痛作用马钱子碱可以通过对患者脑部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和脑啡肽的含量进行提高来达到相应的镇痛效果,通过中枢以及外周这2个途径进行实现。马钱子碱单用的话,和吗啡一样,容易产生一定的镇痛耐受性。有研究资料指出,将此二者联合使用可以大大推迟其镇痛耐受性时间[3]。 2.2 对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士的宁是马钱子的一种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对中枢神经系统能够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脊髓反射作为其刺激过程的开始。治疗合理剂量下的士的宁可以缩短神经冲动的反射时间,提高其反射强度,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感,同时能够增强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小剂量的士的宁还可以提高皮质兴奋过程以及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功能。 2.3 抗炎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常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脊柱炎等治疗中,其在免疫性之类的疾病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有研究证明马钱子碱能够有效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对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并且对正常机体免疫力无明显影响[2]。 2.4 抗肿瘤作用马钱子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应用于肺癌、大肠癌以及肝癌等治疗中,其抗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对肿瘤细胞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来实现的。马钱子成分中的士的宁以及马钱子碱能够对肿瘤细胞株形态损伤以及生长产生较好的抑制效果,并且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造血功能无明显损害[3]。 3 毒性机制 3.1 泌尿系统毒性机制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受马钱子影响可以产生一定兴奋作用,提高其平滑肌张力,使得其小动脉发生收缩,血压提高,肾小管上皮由于血氧缺失坏死,导致发生肾毒性,引发尿失禁以及血尿等临床不良反应。 3.2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机制士的宁剂量达到中毒剂量后即可对脊髓中枢交互抑制过程产生破坏,使得齿状回神经元发生过度的刺激兴奋,进而引发癫痫。早期中毒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恶心以及轻度抽搐、焦虑等,重度则表现为呼吸困难、全身抽搐以及牙关紧闭等等。 4 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 为了提高马钱子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治疗安全性,在对其减毒增效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炮制过程中的规范化、配伍过程中的合理化以及制剂技术中的不断改进等这三方面。炮制方法主要有油炸、烘烤、麻黄炙、绿豆煮等等,配伍方法主要有通过对甘草、赤芍、桂枝、地龙、洋金花等进行配伍。制剂技术主要包括凝胶、超细粉体技术、脂质体等等。 4.1 纳米制剂主要有固体脂质纳米粒、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脂质体、微囊等,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主要通过通过乳化蒸发-低温固化的方法进行制备,该法制备的制剂粒径分布相对较窄,稳定性较为良好,体外释药具有较好的缓释疗效,能够大大增强马钱子碱和肿瘤细胞对抗的活性,有研究证明该制剂对马钱子的毒副作用进行降低,对肝脏器官还具有一定的靶向性[2]。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粒主要是通过设计合成一些针对性的壳聚糖衍生物同时构建马钱子碱多功能纳米药物递释系统,从而对肝组织细胞的实际表面特性以及肿瘤细胞环境中的pH变化产生一定的响应,对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降低马钱子的毒副作用,从而为线粒体靶点药物创建了一安全的载体平台。脂质体则主要是通过将药物进行包封形成微型小囊。因为脂质体在生物体里面可以被降解,没有毒性,能够当作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细胞亲和性,能够提高包封药物的实际透过能力,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由于马钱子碱的抗瘤功效,将马钱子碱制备为脂质体能够使其产生靶向性,能够大大减少给药剂量,同时能够提高药效部位的实际药物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微囊则是通过壳聚糖以及明胶来作为其囊材,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以及包封率。有研究指出,马钱子碱和士的宁在胃液中有相对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能够大大降低马钱子碱的实际释放速率,安全性较高[1]。 4.2 外用制剂主要有贴膏剂和凝胶剂。贴膏剂主要是通过羟丙基-β-环糊精来对马钱子碱包合制备,该膏剂的体外透皮速率相对比较平稳,累积透率量也相对较高,并且羟丙基-β-环糊精对药物具有一定的控释作用,有利于平稳体内血药浓度。而凝胶剂有研究资料指出[3],可以通过用pH梯度的方法来进行制备马钱子碱囊泡凝胶,同时选取体外透皮促渗剂,一般加入3%氮酮的凝胶在体外透皮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5 结语 马钱子作为一种传统中医,具有较为确切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其毒性也不容小觑,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制剂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型载体不断被开发出来,恰当的载体对药物的代谢以及释放速度能够带来良好的改善作用,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而实现增效减毒的目标,同时也可以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随着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马钱子的临床应用一

丹参综述,

丹参综述 摘要:丹参是一种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的常用中药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来源资源状况有效成分药效作用中成药制剂 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作用十分显著。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FDA以治疗药身份申报的品种,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此后丹参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丹参道地性、资源状况、产地迁移 丹参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1],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但历代本草对其道地产区叙述多有不同。按郭宝林考证,《名医别录》述:“生桐柏山谷及太山”(今河南和湖北交界及山东泰山一带);《图经本草》:“今陕西河东州郡及随州皆有之”(今山西、湖北,河东州郡应归为山西而非陕西);《本草品汇精要》:“道地随州”(今湖北随州);《药物出产辨》:“产四川龙安府为佳”(今四川平武)。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在我国分布甚广,南起江西、湖南,北达辽宁,西至四川,广布于海拔120-1300m的山地丘陵。丹参野生、家种兼有,野生品有效成分高于栽培品,但栽培丹参的种植面积和规模较大,生长条件稳定,产量大,已经成为目前丹参商品的主流。栽培面积较大的有山东、四川、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省。丹参的化学成分在地理空间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表明在较大尺度上,气候、大的土壤类型等生态因子对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不明显。丹参化学成分在同一个省内的变异可能会大于空间距离更远的不同的省之间,提示遗传背景及小尺度上的生态因子,如区域土壤、小气候及人为影响等,对丹参中化学成分的积累有重要影响。 以中江丹参为例:四川中江丹参大面积人工栽种历史约300年,中江丹参作为我国丹参的主源优质道地药材,以其根粗壮、色泽朱红、药味浓郁、药效高而弛名海内外。在《中国道地药材》中,被列为川产道地药材,是四川省主要中药材品种之一,在四川道地药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地丹参种植面积大,栽

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6-21 [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中药材质控标准和中药标准样品制备技术研究 丹参药材质控标准和标准品制备技术研究 (2006GG1109078) [作者简介]周凤琴(1951-),女,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药鉴定学、中药商品学和中药资源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丹参叶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周凤琴1,黄尚荣1,王 婷1,王 颖1,王建成2,冉 蓉1 (1.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355; 2.山东省临沂市药检所,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目的:研究丹参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薄层色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预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B 。结果:丹参叶中含黄酮类、酚酸类、皂苷类及香豆素类成分,其中已知成分有丹酚酸B,几乎不含丹参酮类和原儿茶醛。丹参叶中丹酚酸B 的含量为0.57%~6.06%;白花丹参叶中丹酚酸B 的含量甚微。结论:化学成分测定表明,丹参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关键词]丹参叶;化学成分;系统预试;T LC;HPL C [中图分类号]R282.7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2007)06-0504-03Preliminary study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leav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ZHOU Feng -qin 1,HU AN G Shang -r ong 1,WA NG T ing 1,WA NG Y ing 1,WA NG Jian -cheng 2,RAN Rong 1(1.Colleg e of Chinese Phar macology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 nal Chinese M edicine,Jinan 250355,China;2.Linyi Institute fo r Drug Contr ol,Linyi 276000,Ch-i 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leaves of S alvia miltior r hiz a Bge.M 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pre -tested by preliminary systemat ic test and T L C.T he contents of salvianolic acid B were determined by HPLC.R esults:the leaves of Salv ia miltior r hiz a Beg.contained flavonoids,phenolic acids,saponins,coumar in and tanshinone and protocatechuic aldehyde.T he kno wn co mponent w as salv ianolic acid B.Its content w as 0.57%~6.06%.T he content of salv ianolic acid B in the leaves of Salv ia miltior r hiz a Bg e. f.alba C.Y.Wu et H.W.L i w as very low.Conclusion:this paper provided th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ex 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eaves of Salvia miltior-r hiz a. [Key words]Salvia miltior r hiz a Bg e.;leaves;chemical const ituents;pr eliminary systematic test ;T L C;HPL C 丹参及其制剂是目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中药,山东道地产区年产量约1000万kg,但大量的地上部分却弃之不用。已有报道[1],丹参的白花变型 白花丹参的叶制剂对脑梗死有保护作用,表明其叶与根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丹参叶是否有同样的开发利用价值呢?作者对丹参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样品1.1 仪器 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LC -10AT 泵;SPD -10Avp 紫外检测器;Phenomenox 色谱柱(250m m 46mm,5 m );C -R6A CHROMATOPAC 记录仪;FA1104型电子天平等。1.2 试剂、药品及对照品 甲醇(色谱纯、分析纯)、乙腈(色谱纯)、甲酸(分析纯);丹参酮 A 、原儿茶醛、丹酚酸B 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3 样品 经作者鉴定,原植物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504 第31卷 第6期2007年11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 RN AL OF SH ANDON G U NIVERSITY OF TC M V ol.31,No.6 Nov.2007

丹参的设计研究进展

丹参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丹参;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丹参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综述了丹参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和丹参的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 Key words: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Effective components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Research progress Abstract: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t has man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ctive componen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the technology of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ffec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 前言 丹参(Sla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主要为其干燥的根茎,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中草药之一。主要产于、、、和等地,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有毛,根赤,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记载,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滇南本草》说丹参能“补心定志,安神宁心”。《中华人民国药典》对丹参功效的概括

丹参综述

丹参综述 摘要:丹参作为活血化瘀的代表药之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总结,本文从丹参的品种考证、种类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丹参制剂及其质量控制、展望等方面对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综述。 丹参是著名的活血化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对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的作用十分显著。以丹参为主的多种复方制剂如复方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胶囊、复方丹参片等,被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丹参还具有抗菌消炎、保肝、改善肾功能、保护胃粘膜等作用,因而还被用于治疗肝炎、急性肾炎、消化性溃疡及上呼吸道感染等。1997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第一个向美国FDA以治疗药身份申报的品种,意味着丹参将成为首例用国际标准进行评价的传统中药。此后丹参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本文就丹参各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品种考证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吴普本草》载:“茎华小,方如茬(即白苏),有毛,根赤,四月华紫,三月五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称:“二月生苗,高一尺许,茎干方棱,青色。叶生相对,如薄荷而有毛,三月开花,红紫色,似苏花。根赤,大如指,长亦尺余,一苗数根。”《本草纲目》曰:“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综合诸家本草所述,主要形态特征均与现在所用唇形科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完全相同。 2.种类资源[1] 正品丹参来源于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随着野生资源的减少,70年代中期药材丹参已经供不应求,目前发现鼠尾草属Salvia共有40多个种(含变种、变型)的根及其根茎可作丹参使用,有近30个种进行过化学成分含量研究,其中脂溶性成分含量高的种类如甘西鼠尾草、三叶鼠尾草、毛地黄鼠尾草S.digitaloides、橙色鼠尾草S.aetea、云南鼠尾草、南丹参S.咖加、栗色鼠尾草S.castanea外,还有黄花鼠尾草、红根草S.prionitis、皖鄂丹参S.paramiltior—rhiza等,水溶性酚酸类成分作为丹参重要的有效成分, 近年研究较多,这些种类除可作为丹参的新资源,将可能成为优良丹参种质选育基因库的种质资源。

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

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 课程名称:现代生药学进展 所属专业:生 药 学 学生姓名:吴 震 学生学号:201312283018

中药材丹参的研究概况 摘要:本文从丹参的药用资源分布、鉴别方法、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对近期有关丹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力图阐述丹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以便充分利用丹参资源,发挥其作用,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丹参;鉴别方法;药理作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c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cent research on Salvia were reviewed, trying to elaborat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Salvia, Salvia in order to fully utilize resources play its role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 Keywords: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Identification method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前言 丹参是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两季釆挖,去泥沙,干燥。味苦,微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都有收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丹参是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通经、心烦不眠、调经止痛、凉血消痛的功效,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冠心病、心绞痛等症。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有着显著的疗效。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主要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防止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耗氧量等作用。临床上丹参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肺心病、脑血管病、肝炎、消化性演癌等疾病。 1 丹参资源分布 丹参资源分布极广[1],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宁夏、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区均产丹参。野生丹参性喜湿润,多生于山坡草地、林下、溪旁等处,适宜种植在土层较厚,土质肥沃,疏松,日照,通气良好,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土壤中,怕水涝久旱。丹参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药用历史,现在不仅内销,还供出口,由于需求量大,野生资源日趋枯竭,现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展丹参的引种栽培,多就地取种源,其中四川中江、山东烟台、河南灵宝等地区已成为栽培丹参的主产区。丹参酮含量与传统的优质药材标准--色深红密切相关,一般认为四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