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关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凝聚着深邃的文化基因,其源起、发展、成熟无不与中国文化密切联系。下面一起和谈谈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感想吧!

传承与发展几乎是我们看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基本出发点,而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经典的中国园林在当代也一直面临这两个基本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时点滴学习心得的总结,从传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谈谈对园林艺术的一些浅显的认识。

首先谈传承的问题,任何艺术的发展都必须先认识它的历史,只有先谦逊认真地承前才能更好地启后。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园林设计的本质并不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用最简单、最经济、最合适和最有效的办法处理好人与具体地块的关系,处理好功能、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材料、节点、细部等等非常具体而朴实的环节。简单的说,作品要好用、好看和经济。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末期的“囿”,是供帝王和奴隶主狩猎之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囿”的生产经营目的逐渐消退,从三代的模拟自然山水,历经秦汉的以“崇尚自然”为主题的人工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的苑囿,逐步过渡到唐宋文人的写意山水园林并成为古典园林的顶峰。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大多是私人领域或者说是文人士大夫所涉及的领域,并非普通百姓的公共空间,更勿论城市的“名

片”、“客厅”云云了。如今,各地提出的兴建“园林山水城市”的之类城市建设目标,园林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变成了普通市民,园林也开始有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作用。但值得提出的是,园林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也不可能解决生存问题和社会问题,它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园林的作用。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设计园林表达一种生活方式,设计师亦不是仅仅设计作品本身,而要着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引导一种进步的生活方向。

虽然当代的园林的意义和作用与古典园林相比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毋庸置疑的是先人的设计方法和里面蕴含的思想都是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要继承的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艺术:先民的选址造城理念;大禹、李冰父子通过水系梳理来治理洪水的科学方法;各民族的开垦艺术,造田,灌田,种植艺术等等。这些古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和方法无一不凝聚着智慧的光芒和生存的艺术。

这里要谈到如何看待中西方园林的问题,我认为对于园林设计来讲,严格地讲中西方园林区别看待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人都将西方等同于现代,而将中国的等同于古代,甚至等同于过时、陈旧;进而将简洁、直线等同于西方,而将繁复、曲线等同于中国。这是极大的误解。中国的和传统中国是两个概念,中国的可以是现代的,也应该是现代的。中国和西方可以有很多的共同的形式和内容,既然都是人类,再加上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中西方将拥有更多的普适的价值观,

而这些普适的价值并不会影响中国自身的发展,我们并不必担心被“西化”,相反中国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影响着西方,影响着世界。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将中国园林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景象,人为地规定什么是属于中国的,什么是属于西方的。世界上没有什么形式一定代表了西方,也没有什么形式一定就代表东方。在我的心目中,东西方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只有适合场地条件的设计,从场地上产生的设计就是属于这块土地的,如果因为设计的结果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就将设计说成是西式的,那显然是非常肤浅的,这是将中国的园林符号化、模式化和固定化的结果。北大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岐江公园”、“稻田大学”、“红飘带”等作品在国际景观设计界屡屡获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优秀的设计既是现代的、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接下来谈一谈发展的问题,前面谈的传承问题,其目的还在发展。园林的发展并不用刻意去对历史进行传承,更不应做一些无中生有、牵强附会的东西,当一个设计作品与当今的中国社会和当地大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在某些方面也能够引导新的时代变化。任何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判断一个设计作品出色与否最基本的原则。

为今天的人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我认为的园林的发展问题。满足今天人的需要,符合今天社会的发展,运用今天的科学技术和今天的材料,符合今天人们审美的兴趣和观念,这

样的作品就是积极的,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秀作品的品质。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必须要给园林制定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由一些人或一些团体给园林制定出所谓的正确的发展方向。

今天的设计思想是非常多元的,没有办法也不应该让设计师沿着单一的目标发展。项目也是不同的,类型不同、地点不同、尺度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每个项目该如何做,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无论将园林看作是艺术还是看作是科学,或是两者的结合,都应该是允许的。不同的设计师会有对园林的不同看法,从自己对园林的理解出发,都可以完成园林的设计,并且有机会建造出成功的作品。

下面谈谈古典园林在当今的发展问题。马克思讲,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没有自我否定的过程,就不可能发展和进步。因此,古典园林要发展,首先要切实地审视古典园林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成分。中国园林的传统不是静止,而是变化发展的。中国园林体系建立在中国儒、道、佛的思想基础之上,推崇“中和”,不求激烈的变革,但它不是完全不变,而是处在渐变之中,渐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则有突变。

首先,我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的表达上有太过含蓄之嫌。中国人讲含蓄,然而在西方文化里面,含蓄和模棱两可是近义词,有时很难分清楚。如果我们的的观点、态度太强调含蓄,太模棱两可的话,可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难以生存。留下太多想象的余地,反而使创新的余地受到限制,从适合当代的发展方面看,态度和观点明确一些会更好。特别是当园林设计是适应大众审美需求时,传统园林

在表达上的深奥甚至晦涩将不适应当代园林的健康发展,如果没有导游的详细解说,大部分游客游览完苏州园林都将败兴而归,而城市园林中的导游是普适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古代文人阶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机器,他们主导着社会的思潮和意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族的心理,他们保守、忍让、退缩、明哲保身,不能也不愿直面人生和现实,胸中愤懑只在山石沟壑、花鸟虫鱼等意象中去排遣。如果中国园林在今天仍然继承这样一种逃避现实,淡漠人生的传统,将无法为其发展确立生长点,只会使其走向进一步的精神孱弱。今天我们要继承的传统应该是有力量、豪壮、刚健的,也许可以从汉唐园林中找到这种豪气凌云、自信、自强,具有不可遏制的民族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的传统,并与今天所处的改革开放、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伟大时代的精神相一致。

周维权先生在《中国园林史》(第二版)的第八章总结性的文字里说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旦旧文化的束缚被打破、新文化体系确立之时,则传统才能够在这个体系中获得全新的意义,成为可资借鉴甚至部分继承的财富。就中国当前园林建设而言,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个‘新’不仅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展望前景,可以这样说:园林的

现代启蒙完成之时,也就是新的、非古典的中国园林体系确立之日。”读到老先生的这段文字不禁令人感叹,感叹其高远与先知先觉;不禁叫人拍案,一位老前辈竟然有一颗如此蓬勃向上、创新求真的心;不禁叫人醒悟,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能再沉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唯西方景观设计而马首是瞻,我们设计园林、建设园林城市是要关怀大众和广大的土地。

当代,我们面临的紧迫挑战是什么?是生存的问题,是可持续的问题,是解决如何城市化的问题。总之,是如何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不是过去的游山玩水问题。不要再流恋士大夫的诗情画意了,不要再陶醉在花前月下的小桥流水了,我们要解决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的问题。中国古典的风景和园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贵族文化。而当代,我们要在对中国传统园林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探索当代园林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园林设计要为其使用者;;人民服务。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在景观设计公司看来,就是建筑艺术中的一大奇葩,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宫廷,还是江南地带的私家花园,设计师们都是非常注重发掘它们的自然的美,崇尚自然而又重视艺术加工,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协调统一,使得园林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

我国的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深受世人的瞩目和赞赏。徜徉其间真是心旷神怡,意趣无穷。

江南园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走进园林,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建筑文化,山水文化,诗词艺术;还可以细细品味蕴含在园林中的古代文人的人文心态,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及园景与诗文相统一的深邃意境。所以,我以为游览园林,不可不品味园林中的文化。

江南的私家园林通常是封建时代的官员、文人,还是士大夫们所构建的,建筑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虚淡的思想。园林作为他们起居的重要场所,江南的园林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和文墨气息。

中国古典园林的哲学精神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说

何谓园林?顾名思义,有园有林,故叫园林。“园”是一种空间概念,又是一种建筑概念;“林”指代花草树木等植物,有植物就必然有山水,所以园林是由花草树木、山水和建筑等构成的一种空间艺术实体。中国古典园林的成长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一) 自然期:

这一时期是古代园林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西周时代。从原始时代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由狩猎捕渔,进化到种植定居。他们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等。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现象。这是园林的萌发状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于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的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就自然被选择为狩猎的固定场所,这就是园林的雏形;;

“囿”。从殷周到秦汉时期,“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地域宽广。一般的“囿”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其次是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等建筑。再者是人工设施大量增加。由于狩猎地距离都城较远,帝王们在“囿”内就增建寝殿屋宇等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这样“园林”就初步形成。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囿”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各种动物的圈观,并且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但是这些“囿”中,建筑和山水的安排,并不融洽有序,所以它具备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的初期。

(二)形成期

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至隋唐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使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文化艺术的推动下,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除了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使园林具备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造园家们广泛吸收绘画中的美学元素,促进园林具有美学意蕴与哲学意味。如南朝画家张僧怒擅长画山水,尺幅之间能让人产生“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的美学与哲学感悟。造园家们吸收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等绘画技法,丰宫造园技

巧。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辋川园”。这一时期中国园林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宋徽宗营建的御花园“良岳”,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三) 鼎盛期明代及清代初期,园林在发展史上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具有功能齐全、形式多样、艺术圆熟等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清时代,功能齐备,诸如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甚至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等等,应有尽有。就建筑而言,无论是建筑群落组合,还是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都丰富至极。它既有殿堂楼阁,又有佛寺庙庵;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种建筑特点我在《红楼梦的园林艺术》中曾做过详解。有人用“移天缩地”来形容,我觉得非常恰当。明清园林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选址、布局、造景都已臻成热,体现出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二、中国哲学思想对园林精神的影响

我们谈中国哲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山水园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儒、道、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园林的发展。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哲学的思考对象,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构建并

完成的。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象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情形选择,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尘世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在这里他们已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明君出现的时代,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失意的士大夫们曾经建设“夕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半亩园”。从这些园林名称里,我们便可理解“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处,山山水水”的境界来。

佛教在汉代从西域进入中国之后,到魏晋时代禅宗突起。禅宗以其佛学生活化的特征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自唐以来,尤其是宋朝,禅宗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唐宋时期的禅宗寺庙以及文人园邸为了追求“空”的意境,将简单与清幽发挥到了极致。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追求“内”求,去体悟自身的本性。心性境界不再依赖外界而是靠内心的澹泊去获得。《五灯会元》中有诗道:“美玉藏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园林不在大,几杆翠竹、数片顽石、一滩白沙即可营造出“竹间琴一张,池上酒一壶”的天地来。在禅宗园林中,一石可以是须弥山,一沙可作一世界。禅宗园林的基本造园技法是以片石堆砌为山,也可以一石为山。最主要的是留有面积较大的空地,如画中之留白,以此凸显“空”的意境。在这种园林中人们已不再是用眼去看景致了,而是用心去参、去悟。在平淡与幽深中感受至真与至纯、至净。禅宗对园林精神的影响,至今还可以从日本的园林中发现其清晰的痕迹。公元538年的时候,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艺术文化。13世纪时,源自中国的禅宗在日本流行,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摈弃以往的池泉庭园,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营造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如白砂可以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可寓意大山、瀑布等等。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乐、绘画、文学一样,可表达深沉

的哲理,而其中的许多理念便来自中国禅宗的道义。可见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是中国禅宗理念对园林影响的延伸。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姓名:滕玥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指导教师:傅德亮 20040201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尺度解析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渊源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必然呈现出反映中国人生理心理行为特点的尺度比例原则指导现代园林创作 1. 总论篇 1)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空间规模的历史演变 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在空间上不断缩小 先秦至西汉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明清代私家园林空间规模的历史发展经历四个时期规模宏大 魏晋南北朝 唐宋但仍具有相当巨大的规模城市私园成为营造的主流  2)中国私家园林空间规模和园林要素的尺度 左右大型宅园与宅邸总面积之比为25 é????°???yμ?±èày?ú35.1?????°???yμ?±è ày?ú1.3不等 经过园→景区→景点的分割 千尺私家园林中主体空间限定在 为半径的空间范围之内 而皇家园林中视距存在

超出千米的远观视距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存在频繁的仰观   2. 个论篇  详细介绍了拙政园艺圃   3. 实践探索篇  昆山娄邑滨江公园的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了本论文中总结出的尺度规律以百尺形     关键词私家园林实践

SPACE SCALE’S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were influenced by social economy so they must present the scale principles reflecting Chinese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is to sum up the space scale rules in order to direct the production of morden gardens. The main matters were as follows: 1. Pandect piece 1)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space siz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space size was reducing during developing.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imperial gardens’ space size undergwent five periods including three risings and two fallings. During Xianqin to Xihan dynasty during Donghan dynasty to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he size was shrinking the space size was adding distinctly the imperial gardens’ became the lowest in the history the space size lifted another climax. While the historical evolvement of private gardens’ space size underwent four periods. During Xihan and Donghan dynasty, the size of the private gardens was huge, which main function was to product; during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rth and South dynasties, the size was still very large, but some exquisite small gardens appeared the size was becoming smaller

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中外园林史 题目:中国古典园林史读书笔记—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时期——隋唐 姓名:马涛 学号:201257049 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专业:环境设计 指导教师:林墨飞

第四章园林的全盛期 ——隋唐 第一节总说 一、时代背景 隋、唐推行均田制,限制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把部曲和庄客解放为自耕农,佃农制代替了佃奴制。在经济结构中消除庄园领主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恢复小农经济,并奠定其在宋以后长足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势的进步和发展。二、经济文化持续繁荣与成就 贞观之至和开元之治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发达兴旺的高峰。 1、文学艺术方面 诗歌、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在弘扬汉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其他民族甚至外国文化,呈现出群星灿烂,胜极一时的局面。 ⑴绘画领域:除宗教画之外还有直接描写现实生活和风景、花鸟的世俗画;按题材区分画科已具体化,花鸟、人物、神佛、鞍马、山水等均成独立的画科。 ⑵唐代已出现诗、画互渗的自觉追求。例如,大诗人王维描写山野、田园的如画自然风光;同时,山水画也影响园林,诗人、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园林艺术开始有意识的融糅诗情、画意,在私家园林中更为明显。 2、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或艺术方面均已趋于成熟,具有完善的梁架制度、斗拱制度以及规范化的装修、装饰。 3、观赏植物方面 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培育出许多珍稀品种如牡丹、琼花等,也能引种驯化、移栽异地花木。还有嫁接法、灌浇法、催花法等技术利用。 三、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4、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5、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第二节皇家园林 一、隋唐长安城的布局 唐长安(隋大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布局最严谨的一座繁荣都城。布局:宫城位于皇城之北的城市中轴线的北端,面积约4.2平方公里,中部太极宫,西部掖庭宫,东部为太子居住的东宫。太极宫又称“西内”,是皇帝听政和居住的宫室。另外有“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相当于另外两处“大内”。 二、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洛阳平面近于方形,和长安城相同,皇城在宫城之南,城内集中建中央官署。宫城核心部分“大内”为正方形,东、西、北三面,有东宫、西隔城和陶光园、耀仪城、圆壁城等重城环拥。洛阳城北为邙山,禁苑只能建在皇城、宫城之西,而不能如大兴那样建在城北。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

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 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内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内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范畴的,由此可见,哲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古典园

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因而,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充分体现于园林之中,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就显得意义重大。 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礼、乐”,以“仁”为其崇高境界,始终坚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体现在艺术上就显得非常严谨、浑厚而有次序感,勇于实践而又充满理性。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通常称之为行为论理学。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北京和南京城的空间次序)、房屋设计(北京四合院)、甚至室内设计(紫禁城的室内设计),而对于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虽然从园林自身而言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序列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应该要数文士园林了。所谓文士园林,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住宅、别墅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展现了文士的所思所想,成为了文士寄托情思的理想场所。文士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与隋唐,成熟于明清,它不仅在美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

中国古典园林史重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 1.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 2. 天人合一的命题由宋儒提出(君子比德、神仙思想) 3.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政治:奴隶制国家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 经济: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文化:儒学获得正统地位 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政治: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被削弱。经济: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文化: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诸家争鸣,思想活跃。佛教和道教的流行。 私家园林异军突起,寺观园林的兴盛。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三、全盛期(隋唐) 政治: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经济:庄园经济受到抑制 文化: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 园林的发展相应的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四、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 五、政治:封建社会发育定型经济: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 文化:封建文化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去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解体经济: 文化:封建文化呈现衰颓迹象。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古典园林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4、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P26 5、园圃也应该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6、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7、大咸阳规划的范围为渭水北面和南面两部分的广大地域。渭北包括咸阳城、咸阳宫以及 秦始皇增建的六国宫,渭南部分即扩建的上林苑以及其他宫殿园林。(具体时间,人)p63 8、上林苑(秦):p66 原为秦国旧苑,秦始皇加以扩大,皇家园林,范围:南面包括终南山北坡,北界渭河,东到宜春苑,西面直抵周至。苑内主要宫殿为阿房宫,是政治中心。也是上林苑核心。内有兽圈,做皇室游猎之所。 9上林苑(西汉):汉武帝公元前138年就秦之上林苑加以扩大。扩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内容:1山水:8条大河。天然湖泊10处,昆明池: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模拟天象,蓄水库。影峨池,琳池,太液池。2、植物动物:天然植被及其丰富,苑内豢养百兽放逐各处,皇家狩猎区。3、苑:36处园中之园。4、宫:宜春宫、鼎湖宫、扶荔宫、宣曲宫、犬台宫、长门宫、葡萄宫、长扬宫、五柞宫。5、台: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6、观:白鹿观、细柳观,上兰观,白杨观,豫章观。7、生产基地。 特点:1、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2建筑间距大,集锦式布局。3、多功能皇家园林—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风景园林的价值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与西方园林、伊斯兰园林一道,并称为世界3大造园体系。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使得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时空落差。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使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迅速发展的同时,在继承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又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园林;设计;思想;园林的艺术 1中国园林都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 中国古典园林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委婉含蓄。在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园林艺术的发展随着我国绘画诗歌等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表现为诗、画对园林艺术的精神渗透;诗画艺术直接转化为园林的物质造型。园林的艺术创作一方面要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另一方面也需要向绘画汲取营养。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与外界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的空间环境中。设计者力求在狭小的空间环境中表现出宏大的自然山水之势。 2我国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当今的人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园林应充分地尊重自然传统,有意识地改变忽视自然功能的形式主义手法。现代园林设计以自然为主体,更具自然规律进行规划设计,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扰,进而形成具有自然活力的人类活动空间。 3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所涉及的主要元素是:石、水、植物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植物是园林中四季美景的艺术表演团。当然园林设计中还涉及到一些动物,比方说:鱼和天鹅等。笔者认为在这点上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史相通。在手法上现代园林常常讲究大面积的铺排,看起来非常气派,然而游逛起来却非常累,让人无所适从。而传统的园林,讲究以小见大,强化造园意境,反而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当然现代园林也有可取之处,比方说引进了西方园林大面积的草坪的设计,给予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4中国古典园林重视写意手法的应用 集天下名山胜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使游人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同时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应该确立研究传统园林的正确态度:基于传统,重新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博大艺术内涵和特点的艺术综合体。跟当时的人文环境,文化艺术水平息息相关。在建设和研究的背后,现代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又要体现地域特点富含时代气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正是“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园林的设计受限于特定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形成的根源,同时运用符合现时代特征的科学的思维路径去研究问题。因此,这种差异首先应该从人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切入。从本质上解读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风景园林,并变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借鉴西方思维方式之长处,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探究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 梳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进入近代后的衰落根源。剖析现代风景园林的行业本质,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的艺术创作,是有生命的、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的安排与整治行为。解析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以自然为主体,以生态为核心,以人本为宗旨,以地域为特征,以场地为基础,以空间为骨架,以简约为手法。从现代园林出发,再回到传统园林,从现代风景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中国古典园林中地哲学内涵探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涵探析 前言:本文针对当前国园林建设普遍选用国外的园林构建理念,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园林理念尤其是哲学涵的深层次挖掘的现状,着重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涵及其对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为我国园林建设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看法。 园林,是人类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而创造的一种富有自然情趣而又可供人游玩、观赏的自然环境,是一种为人们提供审美享受的方式,而纵观浪漫园林史,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代表了东方园林的最高成就,其中所蕴涵之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主要体现在: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深远。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景观丰富多彩,从东南海岸岛屿到西北戈壁高原,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这些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因为人类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的任何一次改造活动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做出的。就园林设计来说,人的因素尤其是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极大地影响其建设效果,而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态度是属于哲学世界畴的,由此可见,哲学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古往今来,中国的许多古典园林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等。因而,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充分体现于园林之中,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就显得意义重大。 1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以“儒”“道”两家为主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礼、乐”,以“仁”为其崇高境界,始终坚持积极“入世”的人生观,而这种人生观体现在艺术上就显得非常严谨、浑厚而有次序感,勇于实践而又充满理性。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精神,通常称之为行为论理学。儒家思想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城的空间次序)、房屋设计(四合院)、甚至室设计(紫禁城的室设计),而对于皇家园林中的寺庙和处理政务的建筑,如太液池、万寿山、龙王庙、琼华岛、凤凰墩等园林中的部分建筑,虽然从园林自身而言是自然的、布局自由的、非严格空间序列的,但是也有一定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的,应该要数文士园林了。所谓文士园林,是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住宅、别墅的延伸,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充分展现了文士的所思所想,成为了文士寄托情思的理想场所。文士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与隋唐,成熟于明清,它不仅在美学方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最好体现。 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儒家的文人、士大夫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家,他们虽然饱读诗书,但思想上却深深的印刻着儒家的君臣观念,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被统治者看成是荒唐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我国造园艺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之中虽然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 彭一刚老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区别于其他人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地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传统造园的手法,将研究与设计创作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提出理应借助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对遗产做一番新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配图的选择上彭一刚老先生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手绘的方式;整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两部分相互参照、前后对应,前半分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 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采用图 文并茂的方式将园林发展、分 布、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全面 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形象的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为两大类,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并且分析了处理内外空间关系的三个形式:西方的以建筑为中心,以外庭院包围建筑;内外空间交错穿插;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 从庭到苑囿:私家园林的庭、院、园,其中园与庭、院的区别并不是从尺寸的大小来判断,而是在于是否赋予了其景观价值;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单纯利用人工方法虽然可以局部地形成一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盛丹萍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优秀的部分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批勇于创新%融贯中西,博采众长的园林设计师来引导。园林行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 关键词:风景园林现代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目前风景园林界对待中国古典园林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一,是古典园林休矣论,其二是古典园林复兴论。前者将古典园林看作是无法融入现实社会的死物,否认发扬传统的积极意义。后者从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强调继承古典园林,却往往追随其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传统或现代的园林形式,采取全盘否定或照搬形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助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尽管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日益成为国际风景园林师一展身手的舞台,然而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国际地位还十分低下,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和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始终在追随西方近现代的形式与风格,亦步亦趋。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未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缺乏可以直接继承的传统;另一方面对国际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与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事实证明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健康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境外风景园林师的作用,不能照搬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模式! 只能依靠大量真正具有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设计师的崛起。造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 而深刻认际地位还十分低下。 图1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图2 英国谢菲尔德(Sheffield)的花园水景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结 语)【圣才出品】

第8章 结 语 8.1 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1.影响因素 (1)农业经济和集权政治成为决定园林性质的根本基因,推动园林演进的主要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众多封建文化形态的影响和浸润。 2.园林艺术的分水岭 园林及其造园艺术逐渐发展到成熟状态,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进程的分水岭。 (1)宋代以前(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 造园思想与造园技术十分活跃,两者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其演进充满生机和活力。 (2)宋代以后(成熟期、成熟后期) 园林演进平和、稳重,缓慢地暴露衰减势头,造园技术取得发展,造园思想日益萎缩。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

(1)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是园林的精华荟萃,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成熟、最具个性的两个类型,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 (2)到了后期,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分别发展成为南、北并峙的两个高峰。 (3)北方的离宫御苑和江南的宅园尤为出类拔萃。如今,皇家园林中的颐和园,私家园林中的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 2.寺观园林 (1)总体特征 寺观园林,宗教色彩并不显著,一般接近世俗私家园林。与同属汉文化圈内的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寺院园林不同, (2)与日本寺院园林比较 日本的禅僧造园犹如中国的文人造园;日本的寺院园林突出宗教色彩,而中国的寺观园林彰显文人风格和世俗情调;日本世俗园林的宗教化犹如中国寺观园林的世俗化。 3.公共园林 公共园林虽然已显示其开放性的特点,但大多数是自发而形成,谈不上多少规划设计,尚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4.其他非主流园林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等非主流园林,规划设计简单,状态比较原始,自发形成,具有开发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魅力的神奇所在。中国传统的“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a-~建筑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

面的把握,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doc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 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同时,在园林中景物的层次越少,越一览无余,即使是大的空间也会感觉变小。相反,层次多,景越藏,越容易使空间感觉深远。因此,在较小的范围内造园,为了扩大空间的感受,在景物的组织上,一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最大的景深,另一方面运用掩映的手法增加景物的层次。 这可以拙政园中部园林为例,由梧竹幽居亭沿着水的长方向西望,不仅可以获得最大的景深,而且大约可以看到三个景物的空间层次:第一个空间层次结束于隔水想望的荷风四面亭,其南部为邻水的远香阁和南轩,北部为水中的两个小岛,分列着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通过荷风四面亭两侧的堤、桥可以看到结束于“别有洞天”半亭的第二个空间层次;而拙政园西园的宜两亭及园林外部的北寺塔,高出很矮游廊的上部,形成最远的第三个空间层次。一层远似一层,空间感比实际的距离深远得多。 1.4利用空间回环相同,道路曲折变幻的手法,使空间与景色渐次展开,连续不断,周而复始,造成景色多而空间丰富,类似观赏中国画的山水长卷,有一气呵成之妙,而芴一览无余之弊。路径的迁回曲折,更可以增大路程的长度,延长游赏的时间,使人心理上扩大了空间感。 1.5接外景 由于园外的景色被借到园内,人的视线就从园林的范围内延展开去,而起到扩大空间的作用。如无锡寄畅园借惠山及锡山之景。 1.6通过意境的联想来扩大空间感 苏州的环秀山庄的叠石是举世公认的好手笔,它把自然山川之美概括、提炼后浓缩到一亩多地的有限范围之内,创造了峰峦、峭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