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DOC】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孔德众开课单位:流行病学教研室

课程编码:0510028课程中文名称:流行病学课程英文名称: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护理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口腔医学、妇幼保健等专业的选修课程。临床医学各学科中,凡涉及专业问题的调查设计、资料的获取和数据资料的分析及其解释,都要以流行病学方法为基础。流行病学应用广泛,涉及面宽,几乎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各主要学科。流行病学是伴随卫生统计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传染病学发展的。现在除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外,流行病学与社会医学、心理学及一系列预防医学学科,包括卫生管理学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非传染病研究上与病理学、生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相应各科及预防医学有关学科关系密切。研究健康流行病学与生理学、生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有关。本课程为限选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流行病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流行病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并了解相应的扩展知识和新进展知识,为临床专业学生学习预防医学及培养防治结合型人才奠定流行病学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或其他有关学科中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

1. 基本理论

理论课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突出教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详细讲授和解释,同时注意教授一定比例的扩展知识、新进展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拓思路、启发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内容精练,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也可根据本章节的特点规定学生必要的自学内容。

2. 基本技能

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流行病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重点掌握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教学大纲供成人预防医学教育使用

先修课程要求:卫生学,临床课程

本课程计划32学时。

选用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立明主编:预防医学用《流行病学》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课堂实习

考核方法:闭卷考试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绪论的学习,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和任务,熟悉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流行病学的用途及重要观点,了解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绪论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流行病学定义: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从各个时期疾病流行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和范围的变化,从而引出定义的变化。重点介绍目前的流行病学定义及内涵。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描述、分析、实验及理论流行病学四个方面,简述各个方面的特点。

(三)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的关系,流行病学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形成许多流行病学的新的分支和边缘学科。

(四)流行病学的用途,结合流行病学定义和病因研究等实例阐明各种流行病学用途讲解揭示疾病的自然史就是疾病的临床和亚临床的发展过程以及转归。

(五)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强调群体观点和比较的观点。

(六)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举例讲解流行病学在临床诊疗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在更高层次上完整地、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用途。

(二)难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三)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从研究对象来说,流行病学关心的是什么?

2、流行病学所涉及到的人群,其含义是什么?

3、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有那些方面?

4、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领域有哪些扩大?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与发病及死亡有关的其他常用指标:罹患率、病死率、续发率的概念和用途。掌握短期波动、周期性、季节性、长期变异、散发、流行、爆发、大流行的定义。熟悉主要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的计算;出生队列分析;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了解DALY、PYLL的概念及用途;移民流行病学的结果判断。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

(一)率和比

(二)发病指标

(三)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

(四)死亡指标

(五)死亡率、病死率等

(六)残疾失能指标

(七)病残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第二节疾病流行强度

(一)散发

(二)爆发

(三)流行

第三节疾病分布的形式

(一)人群分布特征

(二)时间分布特征

(三)地区分布特征

(四)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有关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二)难点:横断面分析和出生队列分析的区别。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那些?

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第三章现况调查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现况调查的概念、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熟悉描述性研究的概述,现况研究的现场实施过程;抽样调查估计样本大小的原则;现况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防止。了解生态学研究的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描述性研究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现况研究概述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及目的

(二)现况调查的种类和特点

1、特点

(1)一般不设对照组;(2)某一特定时点或短时期;(3)因果并存;(4)对固定的暴露因素可作因果推论;(5)定期重复可获得发病率资料

2、种类

(1)普查、(2)抽样调查

3、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om sampling)

(2)系统抽样(syetematic sampling)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4)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5)(两级)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

4、误差

有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5、样本大小

估计样本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 (2)预计现患率。

N种确定样本大小的办法可供参考(对于成二项分布的资料):

(1)凭经验:

(2)凭估算:

(3)查表

6、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第二节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二)确定研究对象和调查内容

(三)确定抽样方法和样本含量

(四)制定调查表

(五)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防止

1、现况研究中可能产生的几种偏倚

(1).选择偏倚

有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和幸存者偏倚三种。

(2).信息偏倚

有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和测量偏倚。

2、质量控制

(六)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

1.资料的整理

2.资料的分析

(1)计算有关指标:

(2)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对比性分析、多因素分析。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现况研究的目的及其方法;普查的概念、目的及优缺点;抽样调查的方法。

(二)难点:现况研究偏性的防止,现况研究的质量控制。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有哪些?

2、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目的是什么?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3、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征是什么?

4、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那些?如何防止?

第四章队列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队列研究的概念、基本特征(与病例对照相比较)、设计方法、资料的整理分析。

2.熟悉队列研究中易发生的偏倚、控制方法及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队列研究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队列研究的定义及基本特征;研究因素、结局的确定、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和方法、失访率估计和观察终止时间的确定;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计算及意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队列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队列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各项分析指标的计算及其意义;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二)难点:队列研究的人时计算及运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队列研究的原理及分类。

2、队列研究的资料整理分析步骤有哪些?

3、队列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4、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掌握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选择病例和对照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匹配与匹配过头的概念、OR值及其可信区间的计算;熟悉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类型和用途、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及其优缺点与局限性;了解应用实例。病例对照研究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一)病例与对照不匹配

(二)病例与对照匹配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衍生类型

第三节研究实例

第四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步骤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

1、提出假设

2、明确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对照形式

3、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

4、样本含量的估计

5、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

6、资料的收集

第五节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的整理

(二)数据的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推断性统计

⑴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

⑵ 不匹配分层资料分析

⑶ 分级暴露资料的分析

⑷ 匹配资料的分析

第六节病例对照研究的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

(二)信息偏倚

(三)混杂偏倚

第七节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优点与局限性的比较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病例对照研究的定义、基本特征;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二)难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请考虑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饮用咖啡是否引起膀恍癌。

(1)对照应就下述哪些变量与病例进行配比:年龄、性别、饮用咖啡浓度、咖啡加糖和吸烟,请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进行调查,要询问近期咖啡应用情况吗?

(3)如果应用医院病例做对照,应当避免具有何种特殊疾病的病人?

2.计划进行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以调查饮酒与心肌梗死的关系。病例选自某医院的心脏科。对照的选择有两个方案:一是由事故所致外伤病人组成,他们均为该院急症患者;二是由医院管辖区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组成。请问:

(1) 哪个对照组将产生较大的相对危险度?

(2) 对这类调查,选择对照组应当注意什么?

(3) 提出一个适宜的对照组。

3.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调查了病例和对照有关饮食,吸烟和饮酒习惯的情况。这些因素被怀疑在该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病例为某特定人群中一年内出现的该病全部病例,若对照从该年内出现的其他严重疾患的病人中而不是该特定人群的健康者中选择,其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六章病因与病因推断

一、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给学生树立流行病学的病因概念,了解病因模型、因果关联以及因果联结方式。理解研究的变异性和研究真实性的关系,病因推理方法。掌握研究的偏倚,病因的定义,病因的研究方法,病因的判定标准。

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研究结果的变异性

(一)变异性的概念

(二)变异性的水平和来源

第二节研究的真实性

(一)真实性的概念

(二)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

第三节研究的偏倚

(一)偏倚的概念

(二)偏倚的分类

第四节病因的概念

(一)病因的定义

(二)病因模型

第五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一)假设演绎法

(二)Mill准则

第六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第七节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流行病学的病因是概率性的,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可以用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来表达病因与疾病的关系。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二)难点:研究的真实性问题及偏倚的概念和分类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举例说明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2.从疾病的因素模型来看,流行病学研究的危险因素多为哪一层次的病因,特点是什么?简要举例阐述研究该层次病因的意义。

第七章传染病流行病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群中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及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熟悉传染病的预防策略和措施;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控制及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意义。传染病流行病学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规律

(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任何一种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传播都是病原体和宿主、病原体和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斗争的结果。

(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第二节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传染病流行过程

1.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1)经空气传播

(2)经水或食物传播

(3)经接触传播

(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5)经土壤传播

(6)医源性传播

(7)围产期传播

(8)多途径传播

3.人群易感性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

(二)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卫生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等。近年来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一)预防策略和措施

我国的传染病预防策略可概括为:以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传染病的预防

主要包括:

(1)加强健康教育

(2)加强人群免疫

(3)改善卫生条件

2.传染病监测

(二)预防和控制措施

1.传染病报告

(1)报告病种类别:常规报告覆盖了甲、乙、丙三类共35种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1种法定报告传染病

(2)责任报告人

(3)报告时限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1)病人

(2)病原携带者

(3)接触者

(4)动物传染源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5.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第四节计划免疫及其评价

(一)疫苗

1.基本要求

2.种类

(二)计划免疫方案

1.扩大免疫规划

2.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三)疫苗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1.评价程序

2.评价指标

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

1.传染病流行病学的概念。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意义。

3.各种传染源的特征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4.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的控制措施及其意义。

5.免疫的种类及要求。

6.免疫效果与评价方法

(二)难点:1.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流行病学意义;2.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2、简述计划免疫在疾病预防中的意义与作用。

3、简述疾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4、简述传染病预防的方针策略。

5、简述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第八章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内容;疾病监测的概念;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概念;熟悉疾病监测的内容和评价措施;了解初级卫生保健;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的概念;疾病监测的方法。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一)制定策略的必要性和依据

(二)卫生工作方针是我国预防工作总的策略

(三)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宏观思想

第二节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二)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三)新公共卫生运动

第四节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1、健康促进

2、健康保护

(二)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三)三级预防

第五节疾病监测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二)疾病监测的种类

1、传染病监测

2、非传染病监测

(三)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

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

3、监测病例与实际病例

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

5、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

(四)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五)疾病监测系统

(六)现代信息技术在流行病学监测中的应用

(七)行为学监测和二代监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传统的疾病预防概念,仅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或流行时,采取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或流行。三级预防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采取不同措施,即在易感期阻止疾病的发生,在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在临床期减少疾病的危害。三级预防的概念扩大了预防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去消除疾病对健康的影响。

(二)难点:双向策略是在开展一级预防时,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思考与练习

1、试述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及其意义。

2、试述双向策略的概念其及意义。

五、参考资料

1、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1999

2、李立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003

3、王建华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2004

4、曾光主编《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 1994

5、黄悦勤主编《临床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6、赵仲堂主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0

7、聂绍发主编的《临床流行病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第九章医院感染

一、学习目的

掌握医院感染的概念及其原因;熟悉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和有关预防控制措施;了解医院感染的分类和现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医院感染概述

介绍医院感染定义、分类、特殊性

第二节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环节、类型和特征

第三节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管理的组织机构、监测、预防与控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医院感染的概念、分类及预防控制措施

(二)难点: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医院感染,它的分类有哪些?

2、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是怎样的?

第十章筛检与诊断试验

一、学习目的

(一)掌握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概念及应用,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掌握诊断策略。

(二)熟悉筛检的概念;熟悉筛检的应用原则;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

(三)了解诊断试验研究实验过程;了解筛检试验的偏性。

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介绍筛检的概念;熟悉筛检的应用原则;筛检和诊断试验评价指标的概念及应用;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掌握诊断策略;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诊断试验研究实验过程;了解筛检试验的偏性。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重点: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体及阴性预侧值,假阳性及假阴性率的含义和计算。

(二)难点:提高试验灵敏度、特异度的方法;

(三)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提问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筛查?它的目的是什么?

2、灵敏度和假阴性率,特异度和假阳性率的关系是什么?

3、在设计一项筛查工作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第十一章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析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临床疗效和预后分析的研究方法,熟悉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了解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以及床疗效和预后分析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分析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临床疗效研究

一、临床疗效研究的重要性

二、临床疗效研究的特点临床疗效研究具有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对照的原则、随机化

的原则、盲法原则、重复原则

三、临床疗效研究的方法

(一)随机对照试验

1.概念:选择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或

某种疗法,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结局的发生率,判断措施与结局有无关联以及关联程度大小。

2.实验步骤:

1)明确研究目的

2)选择研究对象

3)确定实验现场

4)设立对照

5)对照的方式:有效对照(标准疗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6)确定样本大小

7)随机化分组(简单随机分组simple randomization、分层随机分组stratified randomization、整群随机分组cluster randomization)

8)应用盲法(单盲、.双盲、.三盲)收集资料

9)数据分析

资料整理表、治疗措施效果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预防措施效果评价指标(保护率、效果指数、抗体阳性率)

(二)非随机对照试验

第二节疾病预后研究

一、疾病自然史: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疾病自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包括生物

学发病期、亚临床期、临床期和结局四个时期。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三、疾病预后研究设计方案

四、生存分析

五、预后研究常见的偏倚及控制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三)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设计的实施;

(四)流行病学随机对照实验的资料收集和分析。

教学手段:启发式-讲授法与演示法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思考与练习

1、RCT的基本特征有那些?

5、RCT设计的基本原则有那些?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传染病学重点知识点 一. 感染过程的表现: 1.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1)呼吸道传播(2) 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虫媒传播(5)血液、体液传播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他们对病原体都具有易感性(susceptibility)。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传染病的周期性(periodicity):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需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到一定水平时,才会发生另一次流行的现象。 三.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二).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2.病原治疗3.对症治疗4.康复治疗5.中医中药治疗 四. 我国法定传染病包括几类几种?按甲类传染病预防,管理的包括哪几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38种(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 甲类 (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4.艾滋病、5.病毒性肝炎、6.脊髓灰质炎、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麻疹、9.流行性出血热、10.狂犬病、11.流行性乙型脑炎、12.登革热、13.炭疽、14.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15.肺结核、16.伤寒和副伤寒、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8.百日咳、19.白喉、20.新生儿破伤风、21.猩红热、22.布鲁氏菌病、23.淋病、24.梅毒、25.钩端螺旋体病、26.血吸虫病、27.疟疾 ) 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28.流行性感冒、29.流行性腮腺炎、30.风疹、3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2.麻风病、33.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34.黑热病、35.包虫病、36.丝虫病,37.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8.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流行病学试题及答案 1.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D) A.年龄、性别和种族 B.职业、家庭和环境 C.国家、地区和城乡 D.时间、地区和人群 E.家庭、社会、国家 2.构成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三个条件:(C) A.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素养 B.年龄、性别、职业 C.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D.病情轻重、接触者的多少、疫源地是否经过消毒 E.以上均是 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4.现况调查主要分析指标是:(D) A.发病率 B.病死率 C.死亡率 D.患病率 E.罹患率 5.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主要意义取决于:(A) A.职业和个人卫生习惯 B.排菌时间的长短 C.活动范围的大小 D.携带病原体的多少 E.排菌量的大小 6.经空气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是:(E) A.疾病的发生与季节有关,多见于冬春季 B.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C.在未经免疫的人群中,发病率呈周期性变化 D.儿童多发 E.以上都是 7.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人群的最大区别是:(D) A.年龄不同 B.性别不同 C.目标人群不同 D.干预措施不同 E.观察指标不同 8.对头胎的孕妇进行随访观察,询问并记录她孕期的吸烟情况,而后研究分析吸烟史与新生

儿低出生体重的联系,这种研究类型是:(D)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9.为探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研究者选择了100例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病例,同时选择了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查询产妇的分娩记录,了解分娩及产后的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是:(C) A.临床试验 B.横断面研究 C.病例对照研究 D.队列研究 E.现况研究 10.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新病例的优点是:(C) A.需要的样本较小 B.保密性问题较少 C.可以减小回忆偏倚 D.费用较低 E.便于发现病例 11.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D) A.疾病 B.病人 C.健康人 D.人群 E.亚临床型病人 12.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B) 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 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 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 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 13.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C) 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 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 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 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 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 14.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B) 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10万 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10万 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 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 E.以上都不是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染、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其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如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和诊断学有密切联系。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习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传染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其中脊髓灰质炎已接近消灭。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仍然广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而且,新发现的传染病随时都有可能进入我国,因此,对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仍需加强。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等基本概念 2.掌握、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清学诊断要点。 3.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1.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侧重点,既有知识记忆的内容,也有综合分析和应用方面的内容。 2.试题内容比例:掌握占70%,熟悉占20%,了解占10%。 3.题型: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传染病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机体免疫应答,常见的传染病症状、体征。 三、了解传染病的预防。 课程内容 一、感染与免疫 1.感染的概念:机会性感染;感染谱;各种形式感染情况。 2.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及变异) 4.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二、传染病发病机制 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1.流行过程基本条件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2.影响因素 四、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有传染源、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力)。 2.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复发、后遗症)。常见症状与体征(热型及意义、皮疹及意义)。临床类型。 五、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一般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其他检查)。 六、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防治结合、综合治疗)。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病原治疗、对症治疗、康复治疗、中医中药治疗)。 七、传染病的预防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群防群治。报告制度。管理传染源(病人接触者与病原携带者的处理、治疗在控制传染病中的重要性、动物性传染源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做好粪、水与饮食管理;消毒;杀虫)。提高人群免疫力(人工免疫、药物预防)。 考核知识点 一、感染的概念

流行病学复习要点

(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如何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按研究设计类型分类,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试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 3、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病因与疾病的分布) 1、病因:与疾病发生和流行有关因素的总和。一般认为,那些能使人群的发病概率升高的一切因素都是病因。 2、疾病发生的三要素(病因三要素):致病因子、宿主、环境。 3、共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因果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例如:甲肝的发病率与生食毛蚶的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4、流行病学探索病因的一般程序是:从统计学关联(相关)到因果关联。(相关不等于因果,因果也不一定相关)。 5、衡量疾病危险度的指标是:发病率。 发病率=某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 同期暴露人口× K 一般为1年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6、较短时间内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是:罹患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 同期暴露人口× K 7、适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指标是: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患病率=某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现(新+旧)患病例数/ 同期平均人口× K 8、续发率又称“二代发病率”。 续发率=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 接触原发病例的易感者人数× K 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 10、疾病的三间分布包括:人群、地区、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家庭)、地区分布(国家间、国内、城乡、局部地区)、时间分布(流行、爆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 11、横断面分析(属描述性研究)是指:对同一时期不同年龄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 12、易感人口增加,导致麻疹流行:宿主因素发生变化,宿主比重增加。 13、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引起流感流行:环境因素不变,病因比重增加。 14、夏季气温高、雨量多、蚊媒密度增加,引起乙脑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病因比重加重。 15、战争年代因饥荒、贫穷、流离失所、生活条件恶劣,引起传染病流行: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宿主比重加重。 16、自然疫源性疾病: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靠人,而是依靠自然界的野生动物绵延繁殖,人只在偶然的情况下才感染该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森林脑炎、狂犬病、鼠疫、莱姆病等。 (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寻找病因线索。主要用途是:提出病因假说。 2、进行爆发调查时的首要工作是:核实诊断。 3、某病的流行曲线只有一个高峰,所有病例都集中在该病的常见潜伏期内,据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三号黑体字)

二、学时分配表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流行病学概念; 2. 传统流行病学与现代流行病学的发展及特点; 3. 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熟悉: 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了解: 1.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2.流行病学的展望; 3.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 1. 流行病学概念; 2. 流行病学的特征。 [难点]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2.流行病学研究范围及应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的定义: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三 个阶段---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重点讲解: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基本原理、实际应用:疾病的分布特点;病因及影响流行因 素;诊断疗效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疾病预防控制的对策与措施;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流行病学的特征。 3.一般讲解: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我国流行病学发展。 第二章病因与病因推断(4学时) 第一节病因的概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掌握病因的定义; 熟悉: 1.常见的病因模型 了解: 1.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重点] 1. 病因的定义。

[难点] 1. 常见的病因模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生态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模型。 2.重点讲解:病因模型 3.一般讲解:因果联系方式、寻找病因的条目指南:1宿主因素;2 环境因素;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第二节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002011.html,l准则。 熟悉: 1.假设演绎法。 了解: 1.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重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797002011.html,l准则 [难点] 1.假设演绎法 1.假设演绎法。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2.重点讲解:Mill准则。 3.一般讲解:假设演绎法;因果实验中的对照法则。 第三节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因果关联。 熟悉: 1.统计学关联 [重点] 1.因果关联。 [难点] 1.统计学关联与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内容] 1.详细讲解:因果关联:间接因果关联;直接因果关联。 2.重点讲解:统计学关联到因果关联判断过程。 3.一般讲解:统计学关联。 第四节因果关联判断标准

流行病学笔记521

流行病学(Epiolemiology)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简述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任务与用途 研究范围: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和提供措施。 用途: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疾病预防。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对比的特征、多病因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流行病学认识疾病的途径是: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病案报告、横断面调查、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试验性研究(现场试验、临床试验、社区试验)、理论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比较不同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态,他们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态在不同人群中分布有无异同点,从而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找出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的线索。 预调查:为评价开展大规模研究设计的可行性,预先在一小范围内用所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试验的一种调查研究。 率、比、构成比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率(rate)比(ratio) 构成比(proportion) 测量一个时间范围内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比较两个独立事件大小 的指标(A/B) 说明某特定事件在总事件数中 所占的比重(A/A+B) 有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无时间单位 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能从单次观察中获得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 察既可获得 横断面观察结果,一次观察既可 获得 不同地区或人群的构成比能相互比较吗? 构成比不能说明某件事件的频率,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构成比不能当率使用,构成比不能相互比较。 给出数据,计算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 1)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年、季、月),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 2)罹患率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新发病例的频率。其优点是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 3)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4)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 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5)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病死率=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 的某病病例数*100%。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CI):指某一固定人群在一时期内某病新发生例数 与观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观察时间越长,则病例发生越多,所以CI表示发病率的累积影响。适用于样本量大,人口稳定,比较整齐的资料。N年某病累积发病率=n年内的新发病例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k。 发病密度的概念和什么情况下使用。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时,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失访,每个观察对象随访的时间不同,用总人数为单位计算率是不合理的。此时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率,称为发病密度。人时,是以观察人数乘以观察时间,时间单位可以用年、月、日等,最常用的是年。发病密度=某人群观察期内的发病例数/观察期内的观察对象人时数*K. 某病的患病率增高:病程延长、寿命延长、新病例增加、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 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患病率减低:病程缩短、病死率增高、新病例减少、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的意义和用途是什么? 患病率对于病程短的疾病价值不大,而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疾病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的的规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研究疾病流行因素及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等。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及联系 ,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或强度。发 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观察人口数*K。 2)发病率与患病率的主要区别: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出现,为动态指标。患病率反映人群对疾病的负担程度,一次调查既可获得,不能反映出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多用于慢性病。发病率需要至少两次调查才能获得,描述影响疾病因素的波动 3)发病率与患病率的联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保持稳定时,则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存在下述关系: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感染率、续发率。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2019年流行病学考试题(附答案)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最多的是A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理论法 D.方法学研究 E.以上都不是 2.流行病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是C A.实验室方法 B.临床诊治方法 C.现场调查与现场实验观察研究方法 D.临床诊治与统计学方法 E.统计学方法 3.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E A.每10万人的粗死亡率 B.该病的死亡专率 C.某疾病的死亡结果 D.该病死亡在各种死亡中的比例 E.该病患者的死亡百分比 4.死亡率是指A A.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B.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C.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患病人口数之比D.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发病人口数之比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期末人口数之比5.某地区在1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 A.患病率 B.罹患率

C.发病率 D.病死率 E.家庭续发率 6.某病的发病率是指A A.某病在某年内发生的新病例数与同年暴露人口数之比 B.任何疾病的发病构成 C.某种原因导致某病的发病率 D.某种感染引起的病例数 E.每10万人口中所有疾病的发生率 7.罹患率是指 D A.一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 8.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 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 C A.6% B.2% C.20% D.17% 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 9.下列哪项不是疾病时间分布的变化形式 A A.流行 B.爆发(短期波动) C.周期性 D.季节性 E.长期变异

《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染病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选修课 学分数:1.5 学时数:30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二、课程地位和任务 传染病护理学是内科护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传染病护理是防治传染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9年9月,我国法定传染病已增至39种。在我国,传染病虽然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是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结核病和感染性腹泻等仍然存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新发传染病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通过学习传染病护理学,使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要点;掌握传染病的评估要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健康教育以及传染病护理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患

者实施整体护理;克服惧怕被传染的心理,培养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真正关爱患者,积极配合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本大纲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第五版《内科护理学》,适用于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使用。传染病护理学分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传染病的共性,特征和规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防治和护理等。各论部分重点介绍我国当前常见病的临床特点、流行特征、诊断、预防和护理等内容,同时关注学科进展和护理新理念、新技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角色互换、互动、幻灯、录像、实践等多种形式。 三、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流行的基本条件。 2. 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预防措施。 3. 了解传染病护理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理解消毒、隔离方法和常见传染病的护理内容。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初步辨认常见传染病的症状,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 2.能够进行正确的卫生宣教和保健指导。 (三)素质目标: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流行病学试题(1)及答案

全科医生培训流行病学试题 1、关于“流行病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流行病学是从群体角度研究疾病与健康; B、流行病学研究的病种仅限于传染病 C、流行病学从疾病分布入手探讨疾病的流行因素; D、流行病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 E、流行病学已深入临床医学的研究中 2、队列研究属于哪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A、描述流行病学 B、分析流行病学 C、实验流行病学 D、理论流行病学 E、以上均不对 3、下列哪一种指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4、表示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强度宜用下列哪种指标: A、发病率 B、死亡率 C、患病率 D、罹患率 E、病死率 5、某县历年流脑发病率均在12/10万~20/10万之间,去年该县流脑发病率为16/10万,试判 断其流行强度: A、散发 B、暴发 C、流行 D、大流行 E、以上均不对 6、下列哪一种传染病一般呈严格的季节性: A、虫媒传染病 B、寄生虫病 C、呼吸道传染病 D、肠道传染病 E、血液传染病 7、下列哪种因素可使人群易感性降低: A、新生儿增加 B、获得性免疫力自然减退 C、易感人口迁入 D、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 E、以上均不对 8、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 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 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 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 D、地区、季节、职业分布 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 9、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子应为: A. 麻疹易感儿数 B. 麻疹患儿数 C. 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 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 (10~12题请参照下列资料) 某社区年均人口为9万,年内共死亡150人,其中60岁以上死亡100人;在全部死亡者中,因肿瘤死亡人数为50人,该社区年内共出生100人。 A、0.560/00 B、1.660/00 C、0.330/00 D、1.110/00 E、33.33% 10、该社区年度总死亡率为: 11、该社区人口出生率为: 12、该社区肿瘤死亡率为: 13、不属于预防性消毒的方法是: A、饮水加氯消毒 B、食具煮沸消毒 C、痢疾患者每次所排粪便消毒 D、生活用水消毒 E、常规空气消毒 14、我国卫生部规定儿童应接种的四种生物制品是: A、卡介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B、卡介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疫苗 C、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D、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

流行病教学大纲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 (Epidem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ID】201071 【课程修习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分数】3分 【适用专业】健康管理专业 【开课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建议修读学期】三秋 【学时数】总学时(课内理论、实验学时;课外学时)48(33/15;82) 【先修课程】卫生统计学(201068)、临床医学概论II(200038) 1.课程介绍: (1)中文介绍 流行病学是从群体水平出发,以卫生统计学方法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近年来,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多个领域,在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防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常用的流行病、卫生统计学方法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学会开展疾病和健康人群的调查和实验研究,为卫生政策和卫生规划制定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2)英文介绍 Epidemiology is a science which research the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disease and health situation in population, and also research th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ng diseases and promoting health. Recently, epidemiolog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each medical discipline and become a basic subject in modern medicine for its viewpoint of emphasizing field and population, as well as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strict logical thinking. Though systematic theoretic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to help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 of epidemiology, so a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developing medical research, exploring etiology and promoting health. 2.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期末考试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 1、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2、流行病定义得内涵: ①、研究对象:人群 ②、研究内容:疾病(包括伤害)与健康状态 ③、重点: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④、目得:为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3、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4、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

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 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k ?= 数 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100?= 量(个体数之和) 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 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构成比 发病指标 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生某病的新病例数 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发病率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k ?= 同期暴露人口数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 罹患率 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得比例。 k ?= 同期观察人口数 病新旧病例数 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与降低得因素: ?? ?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按观察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