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

活的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任务。”(1980年,东京)上述二者的本质,无疑奠定了地理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而这些问题高度集中于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场所——地球表层,从而都具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并涉及地理科学的各个领域。例如: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荒漠化防治、防灾减灾等项目,就与自然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密切相关。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农业、工业、交通、通讯、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的人口、居民消费与社会服务、消除贫困、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等项目,又与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内容紧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理科学的全面参与,就不能成就可持续发展事业。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科学发挥特长的优势领域。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落实到不同尺度的地理区域,而区域开发正是地理科学的独到领域。且不论近代地理学诞生百余年来区域地理理论已奠定的坚实基础,仅浏览一下中国地理工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区域开发整治中的不凡建树,就足以振奋人心。50年代的地区综合考察,60年代开始的农业区划及随后的自然区划、经济区划,80年代开始的国土整治,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地理工作者的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亘古荒原,热带密林。从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从京广、焦柳到大京九;从刘家峡、葛洲坝到大三峡;从农村生态村、城市集群的建设到沿海对外经济带……地理工作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辉煌业绩。未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种种蓝图,期待着地理工作者以更辛勤的劳动去建立功勋。

二、地理教育的两大任务

可持续发展事业对地理科学的倚重,不仅将极大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地理科学的繁荣,有赖于高质量的地理教育为基矗对于可持续发展事业,地理教育主要担负两大任务。

(一)普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

可持续发展事业是全民的事业。《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包括工人、农民、妇女、青少年、科技界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参与。”全民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必要前提是足够的思想认识以及必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这显然都不能离开地理教育,因为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正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并授以人们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从认识的角度指出了

破坏环境的两个根本原因:一是不认识或违背了自然规律,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二是现有的生产方式都只限于取得最近最直接的利益,忽视了较长远积累起来的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不幸的是上述主观因素至今仍在肆虐,且愈演愈烈:毁林毁草、破坏农田、滥采矿山等现象屡禁不止;跨流域污染,多种环境灾难迭置的恶性事件频繁发生;“污染越大,经济越发达”的谬论振振有词……这些无一不表明对全民加强地理教育的紧迫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国际教育界近年来不断作出强有力的号召及果断决策。“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向全人类和各个阶段推行环境和发展教育”。“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普及地理教育即环境和发展意识教育的意义显而易见。作为各级首脑机关的决策者,在制定各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时,会充分注意到相应的环境政策;而服务于各个产业的普通劳动者,也不会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去牺牲长远的利益。具有良好地理素质的人越多,显着地降低环境破坏及防止环境灾难重演的机会就越大。地理教育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为可持续发展事业建功立业。

全民参与构成了可持续发展事业良好的社会基础,而解决全球面临的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难题却有赖于一大批远见卓识、博学高能的专家、学者。培养新一代的地理学家迎接未来的挑战,是地理教育的又一重任。由于当今人类面临地球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尖锐化及全球化,新一代地理学家必须具有远胜于前辈的学识才干,方能不负使命。

首先,他们需要现代地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武装。现代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以统一地理学为基础,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指导,以建设地理学为主攻方向,以区域开发为重点,以高科技地理学为技术支撑。只有置身于现代地理学的沃土,才能成为跨世纪的地理学家。

第二,他们不仅精于专业,而且对相关学科有着较高的素养。近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早就使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代更是如此。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大至人口、粮食、资源、臭氧层空洞等世界级问题,小至地域性的防灾、减灾或工程建设,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对社会科学、经济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相关学科较充分的了解,将极大增强新一代地理学家的学科渗透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

第三,他们还应具有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及国际协作能力。“地球太空船”的全球化日益加深,早就使环境灾难越国跨洲,殃及全球。不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交流及宏观调控,任何囿于局部范围的区域治理将无济于事。以上新一代地理学家的高水平素质,都将取决于能反映新世纪特点的现代地理教育。

鉴于地理科学“是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的一门科学”及社会上对此普通认识不足,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数年前就大声疾呼:“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统一认识,组织力量,理直气壮地发展地理科学。”今天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宣传已使宣传、发展与关注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任务更加紧迫。

可持续发展战略为21世纪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奋斗不止,我们就一定能迎来地理科学与地理教育的光辉前景,为祖国四化大业创造不凡的业绩。

高中地理新教案模板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上课时间2013.3.13 辅导学科地理年级高三教材版本湘教版 课题地球运动学生课时 计划 第(1、2)课 时 共(2 )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重难点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本节知识点知识点1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情况较好知识点2 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掌握情况一般知识点3 晨昏线的应用掌握情况一般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提要(1000字以内) 一: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 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二: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填写主要活动 1、跟随老师引导,回忆 整合理论知识 2、理解并掌握意象及 其内涵 3、和教师互动,掌握例 题 4、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三:晨昏线 1.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0)。 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3.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四:时间计算 1.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 2.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 3.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4.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5.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五:黄赤交角 1.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2.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3.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日期: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论文 论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张轩凡 (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在人类知识体系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则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在人类五大开放系统中,星际系统和社会系统是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地理系统在二者的结合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地理科学的地位和理论体系,然后介绍了地理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对未来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地理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P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36-01 收稿日期:2015-02-06 作者简介:张轩凡(1992-),男,海南澄迈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地理科学。 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地理科学的发展逐渐走向了数量化,地理科学的理论体系与社会生态以及其他学科都有联系。当前,地理科学的发展要按照钱学森教授所建立的科学思想,加大对地理科学的研究力度,加大在地理科学上的科研投资,这对解决我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人口增长、以及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及基本体系

(一)地理科学的地位 在钱学森教授总结的全人类研究的科学体系中,地理科学是十一个研究学科之一。地理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地理系统又是五大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十一门类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理科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地理科学的地位之所以得到提高,是为了制定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有很多分类,马蔼乃曾将地理科学体系分为三个基本层次:以基础理论为主的理论地理科学;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1.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原来的地理生态系统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部分,之后有关学者对其进行扩充,将人类圈、外层空间圈、地形圈和土圈纳入了其中;在社会系统上分为经济基础圈,上层建筑圈和意识形态圈。为了将各个圈层中的共同和不同区别开来,将基础的突破圈层结构深入到了独立因子层。为了建立地理信息模型,对独立因子层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理相似准则,通过地理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很好地对未来地理现象进行预测。 2. 以技术科学为主的地理信息科学:对基本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模型计算,在此基础上得到的模拟地理工程,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总结经验。在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地位、地理实验的数据处理上,一般用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技术进行分析。 3. 以工程技术为主的地理系统工程:地理系统工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 课稿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养成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通过观看西气东输工程的纪录片了解背景,找出起点和终点。提问:实施西气东

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活动】 展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图,指导学生读图,可分成小 组讨论、据图的数据出总结我国东部和西部天然气生产量、能源 消费量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西部能源消费较小,天然气的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东部能源消费大占比接近50%,天然气的生产量小。 【教师总结】 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 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 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 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 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其中新疆的能源资源特别丰 富,仅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就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然而,新疆以及周边地区消费较小。所以我们就可以进行天然气资 源的跨区域调配,缓解地区能源消费和生产的不平衡的矛盾。(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活动】 展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xx年)》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有何不同?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演示教学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化学微格教学教案 系别:化学系 专业:化学教育 班级:121班 姓名:王瑗 学号:2012121146

微格教学教案格式 班级:__121________科目:____高中化学____时间__2014.11.19__ 主讲人: _____王瑗 _____指导老师:李鹏鸽 从

1分30秒【提问】展示一个实验装置:在 硫酸溶液中插入一个锌片和铜 片,问大家会看到什么现象? 【再次提问】那如果我们用一根 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和 原来会有什么不同吗? 【过度】很好,那我们再在导线中 接上一个电流表后发现,电流表指针 发生了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是不 是也就验证了大家刚才的猜想。 【讲述】1.实验中铜片表面为什么有 气泡?2.流计指针为什么偏转? 1.Zn、Cu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 酸时,Zn比Cu活泼,易失去电子, 电子从Zn片流出通过导线流向Cu 片,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故电流 计指针有偏转。 2.溶液中的H+从Cu片获得电子, 2H+ +2e-=H2,生成氢气,故Cu片表面有 气泡生成。 【提问】我们大家现在根据这个 提问技 能 提问技 能 讲解技 能 【回答】 锌表面会有气泡 产生,铜和硫酸 不反应。 导线是用来连接 电路的,应该有 电流吧 锌片逐渐溶解, 铜片上有大量气 泡产生。指针发 生偏转,产生电 流。 对照书本,认真 做笔记。 从已学的知识一点一 点向新知识渗透,通 过实验装置的一点点 变化,引出原电池的 装置,便于学生的吸 收,且让学生在观 察、分析、讨论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表 达、归纳能力。 用旧知识引导学生从

最新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师大附中《中学环境教育研究》课题组花春文执笔 一、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前,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的政府(包括我国政府)已开始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的重要目标。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每个人不但生活在环境之中,同时对周围环境也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就整个社会来说,对该问题重要 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社会各个层次 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 进行环境教育要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形成系列化。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总之,环境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意识是科学意识,也是道德意识、文明意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既包括科学的认识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教育,又包括科学的运用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还包括人类自身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正是21世纪建设人材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人如果没有基本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意识、没有文明的环境行 为,他将不能成为新世纪的合格公民。 新的学习观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生存而学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意志、技能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意识和生存能力。所以说,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就应抓住加强素质教育的良好机遇,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在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环境教育大纲,涉及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但大部分内容都与地理有关,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我国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 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并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正在试用的新编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章,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章至第八章,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着重讲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九章讲述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第十章讲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造成全球性的粮食、人口、 资源、能源、环境等严重问题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片面追求单一性目的发展经济所酿成的苦 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则 都可以朝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第九章、第十章是全书的归纳和总结,并以更高的理论为基础指导认 识和学习全书。最后,呼唤全体师生要和全人类一道共同努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看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第一册的导言:“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让学生认识人类之家——地球,并懂得把学到的地理知识用来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保护人类之家的地球贡献力量。导言是四册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它在培养学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 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方面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进行的体现 在地理课中进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 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 环境之间保持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的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利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微格教学教案

《微格教学》教案 第一讲微格教学概述 第二讲语言技能 第三讲导入技能 第四讲讲解技能 第五讲提问技能 第六讲结束技能 第七讲演示技能 第八讲板书技能 第九讲变化技能 第十讲强化技能 第一讲微格教学概述 教学目标: 了解微格教学的发展历史、理论依据、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微格教学的实施流程 2.微格教案的设计 时间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微格教学理论要点 (一)微格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1.微格教学的内涵 微格教学是由英文Micro teaching 直译而来的。依据Micro 的多种译法,这个概念还可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而根据其特殊的技术手段,有人将其意译为“录像反馈教学”。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是“微格教学”这一提法。那么,何谓微格教学呢?其创建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Dwight Allen)教授给微格教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条件下进行学习。”我国学者结合国内的微格教学开展情况,将其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是建筑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仅凭借以上两种权威的说法,我们对于什么是“微格教学”可能还是不太清楚。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其实质,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其产生时的初始状态。 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引起美国朝野尤其是教育界的极大震动,由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运动。美国人痛定思痛,认为要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必须依靠教育,而要发展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教师。于是,美国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对师范生的培训方法。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传统上师范生在毕业前都要进行教学实习,要像正式在岗教师一样到课堂上授课,由指导老师听课并提出评价意见,以此帮助师范生不断改善教学、提升能力。然而,即使是一下课指导老师就立即向实习的师范生提出反馈指导意见,这样的反馈还是延后了,师范生往往记不起自己上课的全过程。而无论是作为当事者的师范生还是作为旁观者的指导老师,不管如何努力,都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入学考博专业课考题(最全)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中科院2007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区域发展): 名词解释(每题4分): 三大自然区;倒U型曲线;里斯本战略;空间结构;生态补偿机制 论述(任选4题,每题20分): 1、试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经济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难点。 3、协调发展的具体含意。 4、试论述我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划的关系。 5、市场经济的完善对我国区域规划的影响。 经济地理): 名词解释(每题4分):杜能圈;垂直外资;郊区化;交通枢纽;发展轴 论述题(任选4题,每题20分): 1、结合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解析乡村转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2、论述产业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异同。 3、与我国1980-90年代相比较,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什么变化,及其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结合下图我国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布局方案,论述其经济地理基础及其对我国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影响。 5、谈谈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有哪些科学依据。 中科院2006年博士入学考试人文地理(区域发展、经济地理)专业考试题 城市地理学(2006) 一、简述题: 1.简述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 2.简述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3.城市发展定位。 4.简述我国大城市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特征。 二、论述题(3选2) 1.比较城市群与都市圈在发展机制、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方面的异同。 2.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3.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城市规划可能产生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2006) 一、解释 1.指出“十一五”规划的4类主体功能区 2.货流图 3.人口金字塔 4.生产性服务业 二、简述(3选2) 1.简述过去50年粮食生产格局变化的特点和作用。 2.归纳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的区域差异性特征。 3.列出钢铁企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并简述某一因素对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的影响。 三、论述题(2选1)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探讨.docx

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监测、人口调控等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的环境形势,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当前的环境形势下,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以及资源面临枯竭,使新时期的地理科学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生态可持续建发展已经成为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对于世界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有效的投身于环境建设当中去,以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 地理科学涉及到地球表层的各个领域和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绿化建设,防治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社会、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地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思路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内容,所探究的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立足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学的区域性,分析地理区域的特征与差异,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地理科学所研究的内容,包括人口、资源以及环境多个内容,而

可持续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难题 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能源、工业、农业以及社会生产活动,将人与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在新的发展时期,地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也需要进一步的创新,以带动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地理科学的系统化发展新时期地理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已经确定,全面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研究。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研究的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人们对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加着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外,新时期的地理科学还涉及到人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 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科学的理论内容需要进行相应的完善,趋向于系统化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社会经济的建设,都将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理科学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化发展,将综合性学科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是立足于地理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是地理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宗旨。

教学设计模版

贵州师范大学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年级:2007级 姓名:李蔓 指导教师:何红(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1年5月5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使学生能说出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界面。 2、课程标准解读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深刻而又有独特见解、但思维无序、缺乏层次和条理、常有漏洞的粗心型学生。一些学生思想懒惰不愿深思,人云亦云,作业抄袭多,上课懒散,经常开小差,我们老师应该恰如其分的指出他们自身的不足;寻找几个愿意帮助这类学生的同学,帮组他们走出这段叛逆的时期。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该要了解她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的内脏,当自身发生病变的时候才能想出合理的方法解决。我们可以在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后,去研究一些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尽量减轻灾害对我们的影响,减少损失。 因此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希望同学能了解保护环境也是我们重要职责之一。 2、知识结构关联图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分析 (1)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①、地震波的组成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篇一: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篇二: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参赛模板及范例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标题(课程标准和教材中规定的教学主题) ——副标题 (如果希望在标题中体现教学设计涉及到的活动主题、实际任务或作品名称,请统一在副标题中体现。副标题要注意言简意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注明:必修1、2、3/选修旅游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 2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 4所属的章节: 5学时数: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着重说明个人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2、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3、学情分析:(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设计思路:(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 三、教学过程描述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 …… …… 四、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 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范例: 信息及其特征 一、基本说明 1模块: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一节 5学时数: 40分钟(教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学科,知道信息技术学科的框架内容;了解信息的定义并理解信息的特征,能从具体案例中概括出信息的特征;初步感受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 2、内容分析:本课是开学第一课,需要给学生介绍一下有关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深入地进行授课。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水平差异明显,对信息技术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定义及应用并不很明确。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内容偏重理论,又缺乏理论的深度,如果只由教师讲解就会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得出基本的结论,形

微格教学教案——语文

微格教学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课题:陈奂生上城 主讲人程一娟指导教师:李亚英吴漱玉 (回放3分钟) 指导教师与听课学生点评(2分钟): 以算帐的方式提问,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很快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情节安排的巧妙”这一特点的探究。

(回放4分钟) 指导教师与听课学生点评(3分钟): 以陈奂生向老婆算帐时,他老婆的惊讶导入,通过扮演,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走进故事,使复述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从而不知不觉地揭示出本文的情节特点。由于问题设计得好,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显示了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与学生点评(2分钟): 通过让学生扮演陈奂生,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走进故事,与陈奂生的老婆对话的方式进行提问设计,设计的问题富有层次感,使学生能自如地体验主人公的特殊复杂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把握了陈奂生这一人物的形象及其意义。 “提问技能训练”微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培训提问技能。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教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 2.学生进行提问技能训练。 3.听课学生按要求对参与训练的同学进行评价。 4.教师评价、小结。 附: 提问技能训练标准 1. 提问确实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引向要学习的内容上。 2. 主问题能准确体现教学目标,关键问题能突出重点、 难点和训练要点。 3. 提问框架合理,能体现教材结构。 4. 问题排列的序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了。 5. 提问类型多样灵活,能调动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应答。 6. 对学生的应答分析准确,反应迅速,评价得当。 7. 提问的频率和时机适度、适时。 8. 提问态度亲切,表述清楚、明白,停顿合适。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模板

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及发展危机,加速着人们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早在30年代,西方曾兴起声势浩大的保护资源运动;60年代初,美国鲍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稍后,罗马俱乐部有“增长的极限”及“人类在转折点上”等报告先后问世,表现出一批有识之士的深谋远虑。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全球合作进行人地关系的研究自此开始。1980年,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组织了“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1983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成立;1987年,世界环发委员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1991年,有41个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发表《北京宣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再度举行……从罗马俱乐部到勃兰特委员会;从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到数届联合国环发大会,经过几十年的探寻、辩论、研讨,人们终于认同了面向未来的制胜思想武器——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70年代初便始见端倪,但作为被普遍接受的概念是由世界环发委员会于8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其基本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其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及相关的战略和对策。其目的旨在促进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谋求人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处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物质与能力基础永续利用。(参见《21世纪行动议程》及《中国21世纪议程》) 一、地理科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科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题与地理科学自身特点的必然,确立了地理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支柱科学的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旨与地理科学研究目的高度一致。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优化控制人地关系,而协调人地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传统主题。早在近代地理学创建之初,伟大的奠基人之一,G·李特尔就明确指出: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布满了人的地表空间”,其中心原理是“自然一切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时至今日,协调人地关系,仍是现代地理学的主要目的,所不同的只是此问题研究在当今更具紧迫性。正如第24届1GC大会主席怀斯教授指出的:“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变化加剧、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

同等学力申硕《地理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9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两者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1)人地关系概念 人地关系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人文地理学将人地关系解释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感互动的关系。 (2)人地关系基本内涵 ①人地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 ②人地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③人地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概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指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 (4)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基本内涵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系统; 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③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 ④人地关系系统由自然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2.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答:(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指的是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两个系

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可容忍度,保证人地关系的各个组成要素形成有比例的组合,进而在协调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理想的比例组合状态。 (2)为了实现系统优化,需要制订弹性优化目标和多种优化方案,采用这种组合优化模型从众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最优调控方案。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调控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过程,需要从时间过程、空间结构、组织管理、整体协同和系统控制等各方面进行优化和有效调控。 3.试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缺陷。 答:(1)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典型的必然论人地观,把自然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社会活动都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等。 ①法国的孟德斯鸠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强调气候对制定法律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决定人生”的观点。认为人类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各民族的政治制度,首先是由气候的特殊性决定的。 ②英国巴克尔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认为气候不仅刺激人或使人衰弱,也对人的工作与能力的坚定性产生影响,气候等地理因素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思想和性格的形成,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民族富裕程度起决定作用。 ③德国拉采尔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把人说成是地理环境的产物,认为人和生物一样,他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 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教学大纲要求广东考试说明的内容 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 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信息。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kdh

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 燕 (宿州矿建中学 安徽? 宿州234000) [摘 要]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观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及地理教 学能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三个方面的论述,论证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密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可持续发展观 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5)04—0127—02 ![收稿日期]2005-6-1 [作者简介]高燕(1967—),女,安徽省宿州市矿建中学教师,中教一级。 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人口膨胀、 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为此,联合国多次主持召开了关于全球环境和发展的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本人在从教中,深感中学地理教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一、可持续发展观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机遇 在人们仍以升学率计成败的今天,由于初中地理不计入中考成绩,对于地理学习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甚至教师自我放弃,使初中地理教育跌入低谷,个别农村学校干脆不开地理课。可持续发展观的适时而至,为初中地理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它的实质就是以发展为目的,使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相一致。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渐入人心,人们逐渐会明白:地理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社会的生产实践,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可持续发展观互为促进,从而使社会认识到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因而重视本学科的学习,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新的发展契机,努力使地理教育走出低谷,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二)挑战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在给地理教育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地理教育跌入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地理教育认识不足,观念陈旧。对此,地理教育者要加强学科的再认识,在看到机遇和前景的同时,也要看到,要彻底扭转来自社会和地理教育工作者自身对地理教学的错误认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作为地理教师要重振信心,以崇高的敬业精神,积极投身于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培养出适应21世纪的思想观念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有迎接挑战的潜在能力的人才。 二、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现行地理教材内容安排的原则之一就是:以人地关系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为核心,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的协调为主线,所以教材中关于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许多内容的安排都体现着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一)通过对我国人口政策的反思,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学习中国人口时(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引导学思考:(1)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人口仍在持续快速增长?(学生讨论明确:因为70年代以前,我国错误地认为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国家鼓励生育。当国家感受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弊端时,我国已形成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青少年比重高,短期内难以控制人口的增长。)(2)如果我国一直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现在会怎样?(学生讨论分析:人口增长的速度、 人口的数量超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会产生资源危机、环境恶化,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导致人口素质下降,生活质量降低,最终产生生存危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人类要想长期生存、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经济建设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需要良好的环境,因而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但通过对初中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看到很多实情:由于人类对自然一味索取和过度开采,盲目征服和急功近利,从而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很多严重问题。 1、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是全球面临的首要问题, 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被称为“地球的癌症”。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超载放牧、盲目垦荒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 2、 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8,No.4Oct.2005 第8卷?第4期2005年10月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 127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_高中地理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括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演变历史。 2.熟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3.解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4.结合实例,阐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图表和习题分析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的演变的规律。 2.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资源观,树立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树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过程设计】 承转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解决环境问题,又要继续发展经济,我们应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展示图表。 学生填写表格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生产力断提高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人类活动处于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国际社会旁边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 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不严重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地理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读图8.9,教师提问: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来看,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