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期中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班级姓名.

《晏子使楚》(一)

1.给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意思。(4分)

晏子将使楚()今方来,吾欲辱之,()

王曰,何坐?()齐人固善盗乎?()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楚王赐晏子酒 B. 圣人非所与熙也C.便索舆来奔丧 D. 因恸绝良久

3、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实/味/不同

B.其/实味不/同

C.其/实味/不同

D.其实/味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9)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0)圣人非所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课文的人物性格刻画鲜明,寥寥数语,就把人写活了,请用一个词概括晏子的性格特点。

晏子:。( 2 分)

6、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从容以对,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设喻,使楚

王十分尴尬,其实“橘”指的是:国人,“枳”指的是:国人。(2分)

《晏子使楚》(二)

1.给下列字注音。

晏缚曷枳熙

2.解释加点的字。

楚王赐.晏子酒缚者曷.为者也楚王闻.之____ 王曰:“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晏子将使.楚___ 齐人固善.盗乎?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①.谓左右

..曰古义:,今义:

②.其实

..味不同古义:,今义:

③.寡人反取病.焉古义:,今义: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曰,何坐?曰,坐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缚者曷为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中与“何以也”句式相同的是()

A.晏婴,齐之习辞者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为其来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齐人固善盗乎 B.缚者曷为者也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略无阙处

7.①翻译“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答:

②翻译“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答:

8.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楚王的“笑“应该是什么样的笑?表现出楚王当时什么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寡人反取病焉”的结果可用一句成语来概括,那就是 ____________ 10.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分别用两个以上成语概括)晏子:

楚王:

11.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答:

12.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你知道吗,从现代植物学看,橘和枳是不同种的,因此“橘化为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了。那么你能用其他的方法反驳楚王吗?

答:

13.课文讲晏子使楚受辱,请你结合下面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20XX年7月26日,数百名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云顶高原第一世界酒店遭受了侮辱。起因是房卡被画上不雅图案。数百名中国游客强烈要求酒店高层出面解释道歉,并集体前往酒店大堂静坐示威。大家高举房卡,并拒绝接受酒店方提供的水和食物。就在中国游客

议论纷纷要求面见管理层时,酒店警卫竟然出动狼狗维持秩序。

14.本文晏子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你结合下面的例子说说外交家们外交的品质。一次,周恩来接见的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马路?”他听后没有急于用刺人的话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马路。”记者又问:“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这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在这样的外交场合,又不便回绝,周总理轻轻一笑回答到:“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答:

《人琴俱死亡》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猷笃了.不悲舆恸

2.解释加点的字。

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何以

..都不闻消息

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子敬素.好琴

便径.入坐灵床上弦既.不调因恸绝.良久

3.用“/”画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因恸绝良久②.月余亦卒③.子敬素好琴④.便径入坐灵床上⑤.便索舆来奔丧

⑥.此已丧矣⑦.何以都不闻消息⑧.都不哭

4.你能结合下面句子补出省略的词语吗?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

②.便径入坐灵床上。③.月余亦卒。

5.本文选自,是记载的笔记小说。

作者,的文学家。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

A.赶尽杀绝.B.悲痛欲绝.C.绝.无此意D.美妙绝.伦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

A.除暴安良.B.用心良.苦C.消化不良.D.良.莠不齐

8.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同消息?此已丧矣。

答: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答: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答:

9.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答:

10.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1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答:

12.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答:

13.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答:

14.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答:

15.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答:

16.结合《人琴俱亡》《背影》《甜甜的泥土》,谈谈你对人间亲情的感受?

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体裁介绍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1.表明富春江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 文言积累卡片 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 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 互相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一词多义:天下独绝(极),百叫不绝(停止)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面) 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 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 1、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的呢?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水的特点。 静:清澈;水动:急猛。 3、作者眼中的山是怎样的?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山的? “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主旨: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柳先生传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字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本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作者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9.桃花源记 课文分析 1.渔人行踪:发现桃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世外桃源描述: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②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③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④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 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①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②“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③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 【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①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③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

作用是什么? ①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 ①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②未果,寻病终。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10.小石潭记 课文分析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感受:①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②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③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

(完整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速速收藏! 桃花源记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一般词语: 1.缘:沿着,顺着。 2.夹岸:两岸。夹,在两旁。 3.数:几。 4.芳:香花。 5.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英,花。6.缤纷:繁多样子。7.复:再。8.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9.才:仅。10.平旷:平坦开阔。11.俨然:整齐的样子。12.属:类。13.阡陌:田间小路。14.悉、咸:全,都。15.黄发:指老人。16.垂髫:指小孩。17.怡然:形容喜悦。18. 乃:竟然。19.具:详细。20.问讯:打听消息。21.云:说。22.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3.延:邀请。24.语(yù):告诉。25.扶:沿,顺着。26.向:从前,旧的。27.及:到。28.诣:到。29.遣:派。30.欣然:高兴的样子。31.规:计划。32.果:实现。 一词多义: 1.中: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2.志: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 3.为: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寻: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 5.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 6.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 7.作: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1.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2.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4.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5.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6.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7.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 8.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1.异:感到诧异。 2.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 3.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2.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0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姓名成绩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

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 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 ③拥经而前.()④抚荣垂涕.()2.翻译句子(2分)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然后结合《送东阳马生序》一文,谈谈你得到的 启示。(2分) (三)范滂

初二下学期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八下语文导学案 课内文言文复习 一、词语释义 1.直视无碍() 2.望峰息心() 3.经纶世务者()4.横柯上蔽() 5.因以为号焉() 6.性嗜酒() 7.每有会意() 8.造饮辄尽() 9.期在必醉()10.衔觞赋诗() 11.环堵萧然() 1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13.骈死于槽枥之间() 14.一食或尽粟一石() 15.无从致书以观() 1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7.援疑质理() 18.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19.暂凭杯酒长精神()20.自将磨洗认前朝()21.留取丹心照汗青()22.高处不胜寒() 23.隶而从者() 24.俶尔远逝()25.四面竹树环合() 26.增其旧制() 27.巴陵胜状()28.横无际涯() 29.浊浪排空()30.薄暮冥冥()31.春和景明() 3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3.或异二者之为()34.醉翁之意() 35.云归而岩穴瞑()36.山肴野蔌()37.非丝非竹() 38.冻风时作()39.偕数友出东直() 40.柔梢披风() 41.恶能无纪() 42.结庐在人境() 43.问君何能尔() 44.直挂云帆济沧海()45.高者挂罥长林梢()46.秋天漠漠向昏黑() 47.将军角弓不得控() 二、通假字(找出通假字,写出所通的字,并释义) 1.蝉则千转不穷 ( ) 2.窥谷忘反 ( )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4.才美不外见 ( ) 5.食之不能尽其材 ( ) 6.其真无马邪? ( ) 7.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8.同舍生皆被绮绣 ( ) 9.百废具兴 ( )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 ) 12.恶能无纪 ( ) 1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的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与朱元思书 作品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ing)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与奇异的水,就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与细沙碎石,一直瞧下去,可以瞧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洁白的急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树木,使人瞧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借着山势,争着向上,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与远处伸展。(群山)都在互相竞争高低,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与鸣,鸣声嘤嘤,与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

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瞧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不再想望功名利禄;那些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瞧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就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先生不知道就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她的姓与字。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她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她;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与喝水用的瓢里常常就是空空如也,但她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练习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1) 范仲淹作墓志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注释】①师鲁:尹洙的字。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一句中。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2)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

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 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3)《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这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如是这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养,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姐引之去,猴揖谢之,仍牢守故宅,撷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文言文练习 9.《三峡》(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 )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 )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 )引凄异,空谷传(chuán)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三峡》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毫无)(通“缺”)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午半夜)(太阳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漫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快)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 7.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动词,连接)(延长)(凄凉怪异) 二.翻译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专题

第1页,共6页 第2页,共6页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初二语文学生试题 (文言文、古诗专题) 文言文专题 一.{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至.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④主人怪. 问衡 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其.室 B 弗之.怠 或遇其.叱咄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而.不逮 D 衡乃.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而.读之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二.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 、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 、益.慕圣贤之道 益. 多弊少 C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 、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2分)例句:“以. 是人多以书假余。” A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 、不以. 物喜,不以. 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③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0.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② ③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2分) 13.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14. .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①出亡:失国后逃亡。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⑤卒: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私.臣:(2)齐地方 ..千里: (3)吾知所以 ..亡矣:(4)内外不闻吾过.: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3.简要分析齐威王“战胜于朝廷”与宋昭公“卒得反国”的原因。(4分) (二)汉明帝尊师 上①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②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③;诸生或避位发难④,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⑤。帝幸其家问起居⑥,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⑦,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召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听讲弟子礼节;诸生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 谦让地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询问病情,进去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捧着经书上前,抚摸着桓荣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才离去。从此后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明帝亲自穿上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的东面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折叠 【注】①上:汉明帝刘庄。②幸:驾幸,到。③执业:听讲。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爵士:爵位和封地。⑥起居:此为病情。⑦嗣:继承爵位。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太师在是.()②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三峡》 一、作家作品 《三峡》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基础知识梳理 (一)基于教材的重点词语解释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___________________ 2.略无阙 ...处略无:__________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____ 3.自非亭 ..自非:___________________ ...午夜分 亭:__________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 ..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 5.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___________________ 6.沿溯 ..阻绝沿:________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____ 7.虽乘奔.御风奔:___________________ 8.不以疾 ...也不以疾:___________________ 9.则素湍 ..绿潭素湍:___________________ 10.回清 ..倒影回清:___________________ 11.绝.·多生怪柏绝:___________________ 12.飞漱 ..其间飞漱:___________________ 13.清荣.峻茂荣:___________________ 14.良.多趣味良:___________________ 15.每至晴初霜旦 ....晴初:___________________ 霜旦:___________________ 16.林寒涧肃.肃:___________________ 17.属引 ..凄异属:___________________ 引: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及古诗词 【--入党申请书提纲】 八年级下册语文的古诗词和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当今的文化可谓一脉相承,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传承。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及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8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 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 ..德馨: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4.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5.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 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三峡(郦道元) (9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 多趣味(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18.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 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 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导游词: 三 峡大坝新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

部编版八下语文课内所有文言文练习题集锦,复习必备 l 文言文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甲】《桃源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并怡然自乐()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以刀劈狼首 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一犬坐于前 C.余顾而慕之结友而别 D.盖江北之俗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5.【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4分) 第二篇: 【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小子识之:()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4分) A.何为不去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苛政猛于虎也贤于材人远矣 C.夫子式而听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乃不知有汉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及翻译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寒假背诵预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quǎn)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yí)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jīn)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 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诋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又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己《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枝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下列黑体字与“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中的“书”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妇抚儿乳B处处志之C亲贤臣,远小人D策之不以其道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2)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4文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5两文的内容都与作诗有关,但各有侧重,请分别概括。 (二)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黑体字。 (1)朕少好弓矢(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4)数延见 2 选出与“问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皆以美于徐公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三)鲍君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 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三、阅读《马说》片断,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