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下的心理品质。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就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什么是心理健康?其标准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如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可以算是心理健康了。

1、情绪稳定,心境平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的过程中,愉快、欢乐、满意、高兴的积极没有生理健康,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而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促进人的生理健康,它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我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更包

括心理的健康。 我认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完全决定于物质的满足和生理健康,快乐与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会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他还会自寻烦恼,抑郁寡欢。

情绪状态总是占大多数时间,即使有愤怒、忧愁、哀伤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和疏导,一般不会任其爆发,也不会持续长久。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保持情绪稳定,能做到喜不狂、忧不绝、谦而不卑,既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退缩畏惧,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情绪容易变化,感情色彩比较鲜明,这些还是比较正常健康的。

总而言之,他们是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能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人生价值,真切而深刻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并更进一步激起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

2、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世界上最困难的是什么?就是如何认识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有“自知之明”,就是说,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优缺点以及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并且还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学识、水平,既不高估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沾沾自喜,也不会自卑,过分地贬低自己。此外,还不会无缘无故地抱怨父母、社会提供的条件不如他所要求等。同样,也不会盲目过高的制定暂时还无法达到的目标……更不会有莫名其妙地自傲、无缘无故地自卑或经常有意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回避矛盾,心理敏感、脆弱,失落感极强,经不起风浪的折腾等等。

3、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光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也能客观看待别人,并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在和别人交往、交流时,充满愉快乐观的心境,人际关系和谐愉悦。具体说应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1)不仅在理性上懂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且总是能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与人交往。

(2)懂得在交往过程中如何尊重人、理解人,从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3)能够平等、宽容、客观地了解、评价对方,不势利待人,与人相处时,总显示出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积极的态度。

(4)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注意他人的长处,能虚心地向他人学习。

(5)当他人有困难时,总能采取真诚、有力的帮助。

(6)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能做到“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不主动出击,不“窝里斗”,能进行较好的沟通,并以理智的、合理的方式解决。

4、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也叫个性,是反映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兴趣与人生观等各方面都能平衡发展,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风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激的情绪和行为,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5、道德心态的健康。

道德健康是世界卫生组织近几年来对健康内容界定的最新补充。一个道德不健康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健康的人。那么,什么是道德心态的健康呢?大致有以下几点。

(1)不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

(2)不仅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的能力,而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去实践真善美,并能与假丑恶进行斗争。

(3)能自觉地遵守社会的各种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4)能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可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5)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无条件地服从,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于自己的生命。

6、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难于处理的。但是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因此而畏惧、害怕,而是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改造现实。对这些人来说,往往能做到审时度势,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能够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实环境,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因而能应付比较复杂的局面;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或困难的境地时,也不惊慌、恐惧,而是冷静地处理,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将困境转化为顺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聪明才智。

7、智力活动正常。

智力活动正常,不一定是指智力超常(智力活动超常也属于智力活动正常的范畴),而是说,这类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是正常的,能较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头脑清醒,不糊涂,反应敏捷,思维清晰,逻辑性强,该当机立断的时候就当机立断,毫不犹豫。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

2、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3、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映敏捷,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和愉快的状态。

4、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中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

5、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人格逐渐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

6、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

7、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8、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逆反状态。

9、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实现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是可望而又可即的。

10、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学习类问题: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症,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

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和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中学生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

你知道吗?人的心理在接受来自身体内部和外部世界的种种刺激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犹如天气一样,有阴也有晴,有风也有雨;有时雷雨大作,有时风雪交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犹如一潭死水,一点也不动荡,反倒不正常了。但是强烈或快速的心理活动又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影响。在我们相识的人中,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某个人能正常地学习、生活和娱乐,在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后去看病,被检查出了癌症,在诊治过程中,身体急剧垮掉了,以后很快衰竭,不久就死去。这是由于心理恐惧、过度忧郁和对癌症过分夸大其辞的宣传造成的。心理上的自绝,产生全身性生理紊乱,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了病情恶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会产生不利作用,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对健康有利的心理状态,什么是对健康不利的心理状

态。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顺利地成长。那么青少年朋友们应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

1、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遭受失败与挫折是难免的,你应该勇敢地去面对它。心理健康的学生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够在班级生活中与老师、同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迷于幻想。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在生活和学习上遇到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时,应面对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处理,而不应采取掩饰、回避的消极态度。在排除了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之后,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情将会伴随你。对问题的看待应客观、全面,不主观、不偏执。在适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时,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它,根据客观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尊重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地认识世界。要不断地学习,增长智慧,培养情趣。同时,也要劳逸结合,善于在闲暇的时间里,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2、让自己的心理行为与自己的年龄相称

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不同年龄的人,其心理和行为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年龄特征。行为一方面要符合社会群体要求,另一方面要与自己的年龄、角色相称。如果一个中学生经常像年迈的老人一样,孤僻、少言寡语、萎靡不振,或者如幼儿般稚气可笑、喜怒无常,那他的心理就可能不正常。

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作为青年,应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于自己的一切包括那些无法改变的缺陷,应泰然处之,而不要怨天尤人。有的同学把自己的抱负定得过高,根本无法实现,以致终日郁郁寡欢;有的同学做事要求十全十美,这往往会因为小小偏差而止步不前。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不仅易于实现,而且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心情也容易舒畅。对人应采取谦而不卑、自尊自爱的态度,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正确面对现实,抵抗外界的诱惑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这将对你的学习、身体都是有利的。

4、情绪控制与发泄要适度

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与人的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和多样。情

绪因素对于协调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在生活中,如果碰到了伤心哀痛又不能挽回的事,许多人都主张“大哭一场”,这样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将心中的郁闷发泄出来。同时,你还应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是你自己的体验,社会和你周围的人没有随你的情绪来确定各自的行为方式的义务。从保健心理的角度说,不论情绪的发泄与控制都要适度。

5、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交往相处,如果脱离了社会和人群,你将无法正常地生活下去。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应接受并悦纳他人,乐于与人交往,使人际关系协调和谐。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畏惧、敌视等),这样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6、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应具有目的性,并受理智支配,而且他的认识活动与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各个方面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要想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就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要有坚强的意志,去为实现你的远大目标而不懈地努力。让自己的认识与行为相一致,不会因为私欲而背信弃义,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而自暴自弃。学会自我控制,使自己的一切需要、愿望、理想、目标都受完整的人格所制约。

7、让自己具有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品格

要保持心理健康,应具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热爱并自觉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充分地和建设性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获得最大成就。对事物你应有独立、自主的观点,不要盲从他人。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不要过分依赖他人求得安全和需要的满足。盲从或依赖他人,随后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将责任推卸于社会、父母、他人,或归于命运的不济、童年的不幸等,那样反而会使个人陷入无穷的烦恼和怨恨之中。

8、培养广泛的生活情趣

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的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多读、多听、多看的确可以激发人的智慧活动,充实人的内心世界,排除烦恼郁闷,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

以上几条供大家参考,其实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疗除需要有心理医生的指导外,自己的信心和毅力是不可以缺少的。

让我们来测一测自己心理健康的指数。把经常会有的状态统计出来。

1、平时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心慌意乱,坐立不安。()

2、上床后,怎么也睡不着,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

3、经常做恶梦,惊恐不安,早晨醒来就感到倦怠无力、焦虑烦躁。()

4、经常早醒1-2小时,醒后很难再入睡。()

5、学习的压力常使自己感到非常烦躁,讨厌学习。()

6、读书看报甚至在课堂上也不能专心一致,往往自己也搞不清在想什么。()

7、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便较长时间地沉默少言。()

8、感到很多事情不称心,无端发火。()

9、哪怕是一件小事情,也总是很放不开,整日思索。()

10、感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情能引起自己的乐趣,郁郁寡欢。()

11、老师讲概念,常常听不懂,有时懂得快忘得也快。()

12、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迟疑再三。()

13、经常与人争吵发火,过后又后悔不已。()

14、经常追悔自己做过的事,有负疚感。()

15、一遇到考试,即使有准备也紧张焦虑。()

16、一遇挫折,便心灰意冷,丧失信心。()

17、非常害怕失败,行动前总是提心吊胆,畏首畏尾。()

18、感情脆弱,稍不顺心,就暗自流泪。()

19、自己瞧不起自己,觉得别人总在嘲笑自己。()

20、喜欢跟自己年幼或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一起玩或比赛。()

21、感到没有人理解自己,烦闷时别人很难使自己高兴。()

22、发现别人在窃窃私语,便怀疑是在背后议论自己。()

23、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常常表示怀疑,甚至嫉妒。()

24、缺乏安全感,总觉得别人要加害自己。()

25、参加春游等集体活动时,总有孤独感。()

26、害怕见陌生人,人多时说话就脸红。()

27、在黑夜行走或独自在家有恐惧感。()

28、一旦离开父母,心里就不踏实。()

29、经常怀疑自己接触的东西不干净,反复洗手或换衣服,对清洁极端注意。()

30、担心是否锁门和可能着火,反复检查,经常躺在床上又起来确认,或刚一出门又返回检查。()

31、.站在经常有人自杀的场所、悬崖边、大厦顶、阳台上,有摇摇晃晃要跳下去的感觉。()

32、对他人的疾病非常敏感,经常打听,深怕自己也身患相同的病。()

33、对特定的事物、交通工具(电车、公共汽车等)、尖状物及白色墙壁等稍微奇怪的东西有恐怖倾向。()

34、经常怀疑自己发育不良。()

35、一旦与异性交往就脸红心慌或想入非非。()

36、对某个异性伙伴的每一个细微行为都很注意。()

37、怀疑自己患了癌症等严重不治之症,反复看医书或去医院检查。()

38、经常无端头痛,并依赖止痛或镇静药。()

39、经常有离家出走或脱离集体的想法。()

40、感到内心痛苦无法解脱,只能自伤或自杀。()

测评方法:符合自己情况的打“√”得2分,不清楚的画“△”得1分,不符合自己情况的打“×”得0分。

评价参考:

1、0-8分。心理非常健康,请你放心。

2、9-16分。大致还属于健康的范围,但应有所注意,也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聊聊。

3、17-30分。你在心理方面有了一些障碍,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或找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你。

4、31-40分。黄牌警告,有可能患了某些心理疾病,应找专门的心理医生进行检查治疗。

5、41分以上。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应及时找专门的心理医生治疗。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 摘要: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智力、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完整与健康的人格等六方面,并介绍了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健康心理措施方法 全心全意地投入某种工作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必要条件;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人格,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体现。笔者综合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及自己的想法,认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 1.生理学措施生理学措施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期各年龄阶段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制定各种预防损伤的保健服务,并纠正父母不良行为对胎儿的影响。如实施计划生育优生政策,防止和减少遗传性、先天性疾病的发生;加强妇女保健和围产期保健,防止婴幼儿脑损伤和脑缺氧;定期健康检查,消除不良影响,促进生长发育,防止智力障碍发生等。 2.心理学措施根据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学会心理调适和平衡,使情绪困扰减低到最小限度。提高对人生转折期的适应能力,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生活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和崇高目的,有益于社会、他人和

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 3.社会化措施社会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生理和心理难以控制,因为社会的因素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制约。社会措施主要包括减少可能引起的人格偏差或心理疾病的所有社会压力,以及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烟酒及药物毒品的控制、性病的防治等。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一直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在某些高校开展此项工作。目前已较普遍地在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和教育工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特点: 1.思想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教育人们在学会心理防御机制的同时,应有宏观的理想和目的。 2.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这样才具有说服力,使受教育者信服。 3.实践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于调整和改变人的行动,强调自觉,关键要使人们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4.针对性对于大众的教育应立足于普及,要有针对性,通俗易懂,切实可行。 5.多样性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成都市鼓楼小学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由于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主要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是人的兴趣、个性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不吃苦、怕受累、虚荣、自私、任性、厌学、嫉妒、逆反等不健康心理问题亟待解决引导。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下面就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几点思考与感悟,与同行共勉。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人们常说:“健康是1,其它的财富、地位、事业等均是它后面的0,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越多越好;如果没了健康,其它一切均等于0”。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大家对健康的要求已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充分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学校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心理健康教育”指在学校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用心理学揭示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辅导等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都有别于其它学科。各科文化课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技能,教材安排自成体系,教学内容之间有过渡、有衔接,注重知识的内在逻辑性。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压力,它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教学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自身的阅历实现感悟,促进心理的反思与构建,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历程。教学内容很宽泛,内容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只要有利于学生情绪的合理调控、抗挫折能力的提高、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等,这样的内容就能称其为内容。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掌握知识、成人成才服务,使其能够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 2(1)

2013/2014学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 分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递交时间:

亲爱的同学: 反思和分析自我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们从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概念、健康人格、人际沟通、爱情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全面提升自己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反思与分析呢请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你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和课堂互动,写一份自我成长报告,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内容包括: 1.你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优势劣势、自我健康状况评估等; 2.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者在人际关系、恋爱、情绪等方面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此有什么新的看法以及新的应对方式; 3.目前还有哪些事情感到苦恼,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你对优化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哪些打算; 5.通过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上课环节,并说明理由。 行文要求 标题设置为三号黑体;下空一行后为正文,仿宋,小四,20磅行距。 报告递交 2014年6月20日前以A4打印稿上交给任课老师。 评分标准 1.优秀(90—100分):具有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强;人格水平改善显著;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2.良(80—8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教强;人格水平得到较大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3.中(70—7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人格水平得到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4.及格(60—69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有一定合理性;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能有意识的去处理;行文不够讲究,字数及格式接近要求。 5.不及格(60分以下):无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不客观、不全面;行文不符合中文写作规范,字数及格式不符合要求。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精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精编WORD版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 护和调节策略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和调节策略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工作性质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倾注更多的情感,给予更多的心理关照。可是,多少年来,这些‘灵魂工程师’的心灵,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安顿和滋养。” 老师们普遍反映心理压力大,人际沟通不畅,职业枯竭感偏高,许多人受到慢性疲劳和慢性病的困扰,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发焦虑、易怒、行为冲动、情感失控、不顾后果等众多负性心理反应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神经性头痛等不良生理反应,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不健康心理状态,易造成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校怀有不满情绪,在教学中表现出:情绪低落、丧失幽默感、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易产生发怒、处罚学生等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并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状态,无论是对教师个人,还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心理健康主要的维护途径体现在学校、社会、教师三个方面。 一、学校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 1、学校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 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实践的机会等。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 我维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知自我维护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所以,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感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如何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个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外伤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维护的意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大学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卫生公式,试图以此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制约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个人所承受的生活压力;K代表个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个人适应能力或称自我强度,包括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应对技能等,它通过改变认知评估的性质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来调节压力情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S.S.代表可获得的社会支援;C代表个人所需的社会支援的最低量。对于特定时期的个人来说,K与P都是常数。 此式表明:(1)有三大要因影响心理健康:生活压力、社会支援与自我强度。(2)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生活压力不宜太大或太小,应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具体多少适合,要依个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3)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社会支援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过多的社会支援只会造成当事人的依赖性、无能感,而过少的社会支援则使人感到孤独、无助。(4)自我强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愈佳。 依此观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强度;(2)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3)改变对生活压力的看法,掌握压力应对技能。以下是关于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一些重要建议。 一、争取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们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完美与“有限制”,欣赏“我就是我这个样子”。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更,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现象。特别是像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都侧重于体制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因此,这就需要对现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首先要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的情感,情绪,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医学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志是其一,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要提高大家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普及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将来的成材至关重要。因此,我自己总结了一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思想境界,树立科学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社会情况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会对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等。这些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质疑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学校、学院可通过举办各类团体活动、交流互动、各项赛事建设团结友爱的校风,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举办各类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建设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使同学们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心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广西医科大学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委员的培训、开展“我爱我”的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DV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考试题型:七题简答题,每小题五分(有标准答案) 论述题,前几小题10分,后面的题有15分,20分(无标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送分题为必考题!!!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背诵) 2、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背诵) 3、具体内容(理解,详见书第2-6页):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Array意志过程---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个性心理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自我意识 4、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背诵,送分题) 1)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生活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送分题)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电话:84399187 时间:8:00-21:00 地点:大活303 仙林大学城心理咨询电话:85891916 第二章 1、心里咨询定义(理解,书第16页) 1)不只是信息提供 2)不是社交谈话 3)不只是说教 4)不是逻辑分析 5)不只是忠告和建议 6)不只是安慰

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2、心里咨询基本原则(理解,书第18页) 保密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 3、大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心里咨询(背诵) 1)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定时 2)学习压力大,无力承担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3)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时 4)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5)在社交方面自感有障碍时(如怯懦,自我封闭等) 6)恋爱遇到挫折时 7)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因此产生心理压力时 8)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初期失眠时 第五章 1、性格与人格(理解) 人格的形成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书第73页) 性格的特点:后天形成,适应环境,相对稳定,可变 第七章 1、学习动机/风格(理解) 1)定义: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特点 1))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2、三个记忆系统(理解)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就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何维护心理健康成为了我们人一生的重要课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通过自我维护来保持心理健康。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只就是每个人的问题所在不同,其程度因个人差异也不尽相同。七情六欲操纵着每个人的心理。那么我认为,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我们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步。而这一切都基于了解自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公认为就是“最经典的标准”,她们分别就是: 一、充分的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与谐 六、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九、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十、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即便如此,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就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

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在我瞧来,其实心理健康标准并不就是唯一恒定的,毕竟人各有异。所以重要的还就是每个人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与自我了解。麦灵格尔这样定义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与愉快的气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光靠心理测试就是不能够准确测评自己就是否真正的心理健康的。往往需要通过多方面的考评。例如,当我们自己觉得一个时间段中快乐的感觉就是否大于痛苦,当她人感觉我们就是否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我们能否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关注别人的同时还要对自己更敏感一些,要学会体会自己的心声。以上便就是一些如何正确认知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具体方法。 那么接下来就就是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了。下面就列出几条我认为有效的维护方法。第一,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而这就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时刻体会自己的心声了。第二,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掺杂着各种元素,形形色色。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让社会适应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就是由我们适应社会。人的一生会将面对各种不同的局面,我们应该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妥善应对各类情况。只有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各类状况才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情况。第三,做情绪的主人。人自恃主宰者。其一切的起源就就是主宰自己。人的一生伴随着七情六欲,这些情绪都能经自己控制。很多时候很多事都就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得有解决

如何增进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何增进与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也就必然会找到可以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为此,家庭、学校及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对策,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1、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小学生身心赖以健康发展的第一把安全伞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家庭关系良好,小学生在家里无忧无虑地快乐成长,家庭给予他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这些是自尊、自信产生的良好基础。现在社会关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很理想,家长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焦虑、烦恼使良好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变得伤痕累累,小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心理难免不受伤害,许多小学生心理变得很自卑、易敏感、易激惹,言行退缩、喜欢独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心理变得傲慢、喜显示、炫耀、影响控制他人的欲望较强等。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孩子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来源。相反,父母虐待孩子也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来源。要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父母应注意: (1)多与孩子心理沟通父母应耐心倾听孩子讲的话,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尊重孩子的一些权利(如玩、交友、隐私等),不以成人功利标准衡量和约束管制孩子,让孩子在有适当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让孩子理解父母的疼爱之情,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仰之情,这样孩子就能自觉自愿与父母相配合、协调,采取适宜行动来学习、做事。心理出现问题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能与父母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 (2)寓学于乐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已经缓慢萌芽、发展,但是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仍依据快乐原则行事。因此,父母应设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把学的事情与玩的游戏巧妙结合起来,既顺应了孩子玩的天性,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技能。许多父母把玩与学对立起来,看作两个不可调和的事项,要孩子玩就必然影响学;要孩子学就必然影响玩,不能两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父母以关心孩子前途命运为理由强制孩子学习、陪孩子学习、请家教辅导孩子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交友等等,这些作法都以忽视和泯灭孩子玩的天性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厌学、逃学、反叛等可悲结局。这些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现状和规律,一厢情愿拔苗助长的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父母应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寓学于乐,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3)对孩子的行为予以选择性指导孩子活动易受外在情境、内在好奇心等因素影响,但是是非辨别能力较差,难分好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能一味迁就,凡事都好,也不能把孩子看作一无是处,没有出息。行为、心理异常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两种极端态度有很大关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无论好坏都是习得的(本能行为除外)。儿童的好行为或坏行为在得到父母肯定、赞扬后都会巩固强化,在以后的活动中会再次出现。因此,父母应遵循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学习规律,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赞扬,这样孩子好行为得到强化而

如何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研究 张海燕 (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上海201620)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推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体上影响积极,调查所呈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当前大学生的折射出鲜明时代特征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8)09—0070-05 自199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各种调查数据发布也很多,有权威、专业机构的专门研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各项有关调查,其中不乏一些令人不安的描述。处在青年中晚期、成人初期的大学生确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就一定低于一般成人吗?人们通常使用的评价、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常模,一般并非取自于同时期的同龄人或成人样本,这样的比较就不一定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况且,大学生毕竟仍是“准社会成员”,尽管同样遭遇来自于各方面的诸多压力,但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对于应激源而言,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很难说一定严重于直面激烈社会竞争的成人。这些都提示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确实需要唤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更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需要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对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内容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涉及他们的作为心理发展重要生态背景的家庭的基本情况、个人生活现状、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主要测量指标为:(1)调研对象的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经历等,以及父母的职业和学历水平、家庭经济、家庭或个人的宗教信仰、家庭类型和家庭教养模式等情况。(2)学习、休闲、校园活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生活现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和希望接受的教育程度、课外其他学习培训的情况、休闲娱乐活动情况、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服务或勤工助学的情况等。(3)认知发展状况,包括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于自我个性、自我发展、价值取向、社会等的认知。(4)自我发展水平,包括一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价值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抱负水平等维度。(5)情绪发展,包括正负情绪平衡、情绪的特点、.情绪的控制、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等。(6)人际交往,包括交往现状与人际困扰、社会支持系统状况、人际问题归因分析以及求助模式等。(7)性心理健康与发展,包括性知识的需求与来源状况、异性交往状况、恋爱与择偶、性观念、性别角色的发展等。(8)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和资源需求状况等。 研究对象为上海高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调查按照分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抽取上海17所高校、接近上海高校全体学生人数1%比例的样本。在实际回收的4874份问卷中,有效问卷4848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9.47%。其中, 兀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