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346913.html,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林瑛江真谢亮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及院前急救病例特点。促进我院

应急救护和医疗保障水准与能力的进步。方法探讨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的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前急救单个病种排在前列

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创伤,分别占22.7%、20.3%、12.5%、

12.5%;院前急救病例年龄层次以老年为主;急救病例发生时间以白天及第一季度为主。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②老年患者家中须做好防护措施,降低创伤发生概率;③根据院前急救时间分布规律,妥善安排人力、物力,做到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保障;回顾性分析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在负责着周边地区居住人群疾病诊治的同时,也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这也是急诊科工作内容之一。现就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参与的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导出为Excel 数据,将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总,进行统计与分析。所有入组资料要求记录完整,出诊病例资料不完善者不予入组。其中男性女性各6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0%。年龄3~89岁,平均年龄70.5岁。

1.2疾病分类方法疾病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根据病例记录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症状及体征、初步诊断等信息,参考各急救医师的初步印象,按照第一诊断进行统计,第二诊断以下不再统计,将疾病分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创伤、其他等6类。另外,一些原因不明,症状待查的病例归为原因不明类进行统计。

1.3年龄、性别分类方法年龄共分为8级,每类再按男、女性别分为二组,年龄、性别不能确定的归为其他类。

2 结果

2.1院前急救病种分布院前急救病种:神经系统类29例(22.7%);心血管类26例(20.3%);呼吸系统类及创伤类各16例(12.5%);消化系统疾病7例(5.5%);其他类15例(11.7%)(包括中毒、过敏各3例,非创伤骨科2例,妇科、儿科、泌尿、肾内、内分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院前急救应急预案 第一章总则 为了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高我院院前急救的能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及《成都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120急救网络管理的意见(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院前急救管理办法。 适用范围: 1、日常呼救的急危重症病人的院前急诊服务;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参加特殊任务如大型集会、重要会议、重大赛事等 的救护值班; 4、其它临时出诊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饮用水污染事件、重大职业中毒、医源性感染爆发、生化恐怖袭击事件、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重大医疗事故、医院水电及医疗设施事故、自然灾害事故、严重车祸及群体多发创伤事故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地域范围:本院所辖区域。 第二章组织领导与职责 成立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院的院前急诊急救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急诊科负责日常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工作,对科内管理、急救能力培训,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及时上

报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医务科负责院内急救组织和协调工作。 第三章院前急救能力建设 管理要求:急诊科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在各项急救工作中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及医疗安全。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保持急救绿色生命通道的畅通,确保急救工作及时、有序和有效的进行。 急救人员技术要求:应达到《成都市120急救网络医院建设标准》(2008年修订版)中对人员技术的要求,和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和司机班人员的通讯必须保持24小时畅通。 为充分满足急诊科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需要,应保证相应建筑设施、设备器械、车辆、药品等的必要配备,应按《成都市120急救网络医院建设标准》(2008年修订版)中的要求参考配置。 第四章应急流程 第十二条院前急救流程: 1、急诊科应保证一辆救护车出诊的人员需求,院前急救组(医师、护士、司机各一人)实行24小时值班。急诊医生出诊后,另一组值班医生及护士应承担起出诊医生所负责病区的医疗护理事务。 2、接到呼救电话时,应做好如下记录:接电话时间打电话人姓名及其电话号码、出诊地点及环境、伤病员人数及伤情、接电话人姓名及出车时间和内部协调处理情况。 3、急诊科接到呼救电话后应在2分

电话回访对急诊院前急救的指导作用

电话回访对急诊院前急救的指导作用 摘要】目的了解急诊病人对院前急救的需求,改进急诊科工作,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对2500例使用我院救护车病人进行电话回访,并对回访内容结果进行 分类归纳。结果提高了急诊科院前急救的质量,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结论通 过回访,能了解病人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我科院前急救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提高了病人满意度,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 质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电话回访院前急救满意度 随着优质服务的开展,我科护理理念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初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到现在的“以病人为中心,病人满意”的护理理念。为了提高我科院前 急救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最终达到增加社会效益的目的,我科对2011 年6月-2011年12月2500例使用120救护车的病人进行电话回访。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1年12月选择性对2500例使用我院120救护车 的病人进行了回访(死亡病人、所留号码无法联系病人及忙而无暇回答病人除外)。 2 方法 2.1 病人使用我院120救护车时,出诊护士做适当的急救知识宣教,并让病人及家属填写出诊登记表。 2.2 回访人员及回访时间安排安排在我科工作5年以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科理论知识扎实、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及具有较好沟通技巧的的护师以上人 员2名,选择早上10:00—11:30,下午3:30—5:00病人日常活动频繁的时 间进行回访。 2.3 确定并收集回访对象资料根据出诊登记本记录的信息,收集所有使用我 院120救护车的病人资料,将以下信息汇成患者基本情况表,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元)、医疗费别、初步诊断、详细 地址联系电话等。 2.4 回访流程查看出诊登记本—收集病人基本资料—转抄到回访表—问候—询问病人意见及需求—解答病人问题—记录—致谢—记录—汇成病人需求表—上报科室领导—反馈到全科室—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2.5 回访内容:(1)询问院前急救诊疗过程回访内容,包括出诊医生的服务 态度、出诊医生的诊疗技术、出诊护士的服务态度、出诊护士的操作技术、出诊 是否及时、医患沟通是否满意(2)病人的满意程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级别;(3)询问病人建议,如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是否需要担架员, 院前急救措施是否过于简单及觉得还需要怎样的服务等。 3 结果 2011年1月—6月回访前与2011年6月—12月回访后病人满意度对比见下 表 表1 回访前后病人满意度对比例(%) 4 讨论 4.1 通过电话回访,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沟通技巧。护理服务是专业性很强的 工作,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并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如反应能力及应对能力,使 急诊工作更快捷、更便利。采用简短、柔和的语言,能恰当地引导患者说话,了解患者的真

急诊科图片

急诊科简介 仁爱为本精诚为强 科室简介 ××医院急诊科是医院一级临床科室,于2002年3月正式成为北京120急救中心房山分中心,直接隶属北京急救中心管理,急救工作模式采用北京模式(院前急救加院内急诊型),同时在全区范围内下设房山、燕山、琉璃河、张坊、长沟、河北、十渡、史家营8个急救分站,房山分中心在完成院前、院内日常急救治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本地区自然灾害、意外突发事故的紧急救援以及大型社会公益活动的保健任务,服务范围涉及房山及周边地区,境内最远达100余公里。 ××医院急诊科自建立北京120急救中心房山分中心以来紧跟国内急诊医学新发展,技术力量日渐雄厚。目前共拥有医护人员100余人,急救器材装备齐全,完全能够保证院内和院前急救的顺利开展。留观床位36张,输液座椅50张,抢救室一间,共配备抢救床20张。先进的中央调度台可与市120实现实时在线,信息共享,配备GPS(车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口救护车8辆,还拥有日本光电中央监护系统、集中管道供氧、美国纽邦呼吸机、便携式除颤仪、经胸壁体外起博器、便携式吸痰器、全自动洗胃机等抢救设备以及床旁快速检测设备(POCT):包括快速血糖检测、血气加离子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自动分析心电图、B型尿钠肽、D二聚体等。 ××医院培养了一支以急诊科为主体、全院为依托的急诊急救队伍,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院内急救网络,时刻保障绿色通道的通畅。急救绿色

通道的建成使危重症急诊病人就诊一路畅通,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医院急诊科秉承“时间就是生命”的服务宗旨,努力完善“市急救中心一房山急救分中心一急救站”三级急救网络建设,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急救服务。 专家介绍 胡××:××市房山区××医院急诊科(××急救中心房山分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从事急诊急救工作十余年,对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绍验,尤其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律失常、高血压危象、急慢性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脑卒中、及中毒等院前、院内的紧急救治。发表《急诊室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院前急救应用解磷注射液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分析》等十余篇论文。 出诊时间:每周二上午 特色诊疗 绿色生命线——急救绿色通道 为了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为病人服务,普通急诊患者来院后先由接诊护士进行分诊,再到相应诊室就诊。危重症急诊病人来院后由接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负责抢救室的医生和护士迅速为病人进行相关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通知相应辅助科室立即来急诊,通知专科会诊科室的医生急诊有“特急”会诊,会诊医生5分钟内到达急诊,医生所开具的检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规程

精心整理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于5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

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 /手 如下: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预计提前20分钟等待——急救车到达——推床并接诊——抢救处理。 2、院前工作要求:确定并记录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

要处理——作出“拟诊”——转运并监测病人——向院内通报患者信息急需作相应准备——做好与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并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并签字;如没有家属和委托人的急危重病人,按《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程》处理。 6、为保证抢救工作的及时性,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

【最新】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

【最新】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 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 急诊科院前急救培训计划 一.目的 为提高急诊医护人员院前业务水平及急诊服务质量,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 二.预期目标(培训覆盖率100%)1.与临床相结合,抓好〝三基〞训练;2.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及保养;3.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操作; 4.熟练掌握急诊院前常见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流程; 5.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急救预案并定期演练; 6.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7.积极撰写文章及科研立项; 8.严格素质要求,提高自身素质三.培训计划 1.教学为主.以考促学,每月进行理论讲座和操作培训,定期考核.点评,对不合格者督促其规定时间内必须考核合格; 2.积极参加院内组织的业务学习; 3.由高年资医师进行传.帮.带; 4.一月两次进行培训和理论知识学习; 5.积极组队参加市或区上各种急救大赛,急诊科全体人员参 与培训,并选拔优秀者参赛,今年急诊科组队参加市院前急救大赛和全国红十字院前急救大赛选拔赛,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第一名的好成绩.四.培训小组成员及职责1.培训小组组长:张玲,杨红年职责: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培训小组成员:陈占龙,李镜,赵晓伟,陈鹏,杜立文, 段梅花,马静,雒丽娜,凌娟娟. 职责: ⑴参与指导带教工作,以良好形象和医德影响其他医生,做好传.帮.带工作;⑵协助科主任做好培训工作;⑶每月进行理论和技术操作考核; ⑷掌握急救新技术.新理论,并应用到工作中,并有意识提高教育.管理.科研能力 ⑸督促各教员按照计划授课.演练及考核,教员需充分准备 3.秘书:高润民职责: ⑴协助培训小组组长编制计划.进度及协调各项工作⑵协助培训小组成员的工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 流程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附件1: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

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准备。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及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急诊科——抢救室——(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病史、处理措施、药物等)。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要求如下: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预计提前20分钟等待——急救车到达——推床并接诊——抢救

急诊急救规范与标准

妇产科危重症 1. 阴道出血。【紧急医疗救治原则】(1 )根据出血原因对症处理,控制出血。 (2 )出血量多者应立即补液,积极预防和纠正休克, 积极配血输血治疗。 (3 )积极明确出血病因,请妇产科会诊协助诊治。 2. 产后出血

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1)一般治疗 2) 针对下列病因进行止血。 1)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2) 软产道损伤所致出血。 3) 胎盘因素所致出血。 4) 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出血。 3. 胎膜早破。【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足月胎膜早破处理原则。1 ( ①测体温及脉搏,急查血常规及,了解有无感染征CRP 象,若可疑感染,则应用静脉抗生素治疗。 ②诊断胎膜早破后,若无规律宫缩,则

即刻引产以减少 宫内感染的发生机会。 ③若胎儿头浮未入盆,则应注意脐带脱垂征象,卧床, 适当抬高臀部。 ④若为胎位异常或可疑胎儿窘迫者,宜及时行剖宫产终 止妊娠。 (2 )早产胎膜早破处理原则。①监测

有无感染征象。 a. 动态监测孕妇体温及脉搏。 b. 动态监测血常规及CRP 。 c. 宫颈分泌物培养。 ②孕周大于36 周者,处理同足月胎膜早破。 ③孕周35 ~36 周,顺其自然:无感 染征象者,期待疗 法,不保胎治疗;有感染征象者,行引

产术。 ④孕周33 ~35 周:促胎肺成熟,无感染征象者,期待 疗法,不保胎治疗;有感染征象者,及时终止妊娠。 ⑤孕周28 ~33 周者,住院、卧床休息,抬高臀部,垫无菌会阴垫,保持外阴部清洁。静脉点 滴抗生素7 天,后若 无感染征象可停用。地塞米松5mg 肌注

每12 小时一次共4 次促胎肺成熟,以避免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注意宫 缩状况,可根据情况应用宫缩抑制剂。注意羊水情况(性状 和气味)、体温、血常规、CRP 的动 态变化情况,若出现宫内 感染征象,则应及时终止妊娠。若B 超监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伤病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内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教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他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统各相关多门做好了必要在备。 3、医疗机构阁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感者时,应提前与危诊科或通度联系并通过120院前急数组转运感者;会诊科与调变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室在初步了解毫者伤痛情、相关专业来位情况确定允许接纹后,立邮通知完前急数细选行老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教组在接收此类患省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装,如目前病售与特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清能等情况,同到做 好登记。 4、院内通通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道以及必要的备用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组送达医院后,院前急救组医护人员与急诊科或医院相关住院科室进行病人交接(伤病者基本信息、病情及相关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出诊医护人员必须守护在车厢内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不得坐在驾驶室内。

120院前急救系统

院前急救系统介绍 1、系统简介 120医疗急救中心的院前急救信息系统。针对急救中心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参数采集和传输需求而产生的。该系统可以将急救病患在救护车上急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急救视频等传输到急救中心和接诊医院,让急诊医生提前了解病患的状况,并远程指导救护提供技术保障。 2、系统功能 车载监护仪 在救护车侧,主要通过车载监护仪和3G路由器实现前端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数值数据、告警数据和波形数据)的采集传输。通过监护仪输出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LAN端口,实现物理连接。 监控指挥中心 在120医疗急救指挥中心,由中心服务器和调度系统接口组成系统核心,在中心服务器上的监控软件,对外出执勤的多辆救护车上的监护仪数据收集并存储,并通过调度系统接口将派单信息、病人信息等与生命体征数据进行关联后,再转发到相应医院的LCD终端。 在中心侧采用有线宽带专线接入方式组网。 医院急诊室终端 医生可通过医院的LCD显示终端可预先知道即将送达的病患基本信息和生命体征数据,以便事先做好急救准备。在传输方式上采用3G无线宽带方式,拨号登录到急救中心服务器,实时显示指定救护车上采集的数据。 医院急诊室终端在收到中心服务器发出的派单指令后,唤醒终端,通过无线VPN网自动从中心服务器获得相关数据(病人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数值、告警和波形),并进行显示和交互操作。 传输部分 医院LCD终端和车载监护仪通过运营商的3G路由器,接入无线VPN专网;急救中心监控指挥中心通过具有固定IP的ADSL数据专线接入无线VPN专网。这样,利用高可靠性、高带宽的线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减少时间延迟。 3、系统特点 特点一:采用运营商的3G无线数字传输技术,信息传输质量高,有效确保时效性。

医院院前急救机构与医院急诊科患者病情交接单

医院院前急救机构与医院急诊科患者病情交接单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患者从院前急救机构转至医院急诊科时病情交接单的用纸耐受性、书写格式、内容和存放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院前急救机构的医务人员与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建立和使用的病情交接单。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在下列文件中,凡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则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390—2012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DA/T 11 文件用纸耐久性测试法DA/T 16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测试法。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院前急救机构与医院急诊科患者病情交接单medical transfer records from pre-hos-pital medical organization to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hospital 院前急救医师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救治经过、处理措施、治疗反应及需注意事项等的文字记录(以下简称交接单)。 四、交接单用纸耐久性及记录用笔的技术要求 交接单记录用纸的技术要求宜符合DA/TI1中对一般耐久纸的技

术要求。交接单记录应使用黑色签字笔或黑蓝色钢笔,不应使用普通"圆珠笔"。 五、交接单书写要求 1.交接单应至少一式三份,患者、院前急救机构、接收医院三方各执一份,可以应用复写纸。 2.书写交接单用的墨水、签字笔油墨及复写纸等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宜符合DA/T16的要求。 3.交接单中的各种记录应使用中文简体或通用的外文缩写,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原文。 4.各种记录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5.交接单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修改人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及具体时间(精确到分),不应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6.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和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交接单的责任,但不应涂改已书写的交接单内容。交接单应由主责急救医师签名。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交接单,应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人员(带教医师)审阅、认定并签名。 7.打印的交接单是指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 Word文档、WPS文档等)编辑生成并打印的各种记录。打印的交接单应按照本标准的内容要求录入并及时打印,由相应医务人员手写签名。医疗机构打印的交接单应统一纸张、字体、字号及排版格式。打印字迹应清楚易认,

急诊科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一、救护车使用制度 保证救护车处于应急备用状态,随时接受急救任务。防止科室或私人随意使用救护车,避免影响急诊急救用车。救护车专供抢救运送病人使用,不可调做它用。救护车一般由急诊科或医务部调度。 1、各类值班人员 (司机、医生、护士) 应保持高度待命(24小时)状态,接到急救指令后,直接呼叫到出诊专科医生、护士、出诊司机,无条件地执行急救任务。按规定着装、挂牌上岗。白天要求3分钟到位,晚上要求5分钟到位。 2、救护车平时停放于急诊科附近(指定专用地点)。 3、接到呼救电话,接电话护士立即填写出车单(包括询问患者简要病情、时间、联系人电话或地址、派车类型), 4、危重病人应积极实施现场急救。转送病人途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处理,及时与转运医院联系,做好抢救准备,要注意医疗抢救原则,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5、抵达医院后,应及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应用医学术语,书写准确,字迹清楚。 6、车辆回院后,应作好车厢内的清洁卫生,使车厢内保持整洁、卫生、舒适。运送传染病人后,应根据不同的病种,进行消毒处理,预防交叉感染。 7、回院后及时检查并填写各种登记:出诊病人统计表(重点为出车、到达及返院时间、司机、公里数、出诊人员、病人转归、住院号等)。填写急救药品添加本,按量补充出诊使用的急救药品和物品。发现抢救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并及时请维修工修理。 8、车内禁止吸烟,不得摆放无关物品。 9、救护车外出救护应按标准收费。一般情况先收费后出车。如情况紧急或通过电话呼救者,可先出车,出车费由接诊医生或护士收费,司机协助督促患者交费。。 10、住院患者要求到外院就诊、检查或请外院医生会诊、手术者,均按上述收费标准交纳出车费。特殊情况必须经业务院长签发派车单。凡私自派车、私自出车和出车不收费的,一律查明责任者,按出车地点收费标准加倍罚款。 二、救护车常备工作制度: 1、各班次提前15分钟到岗,点物并登记。 2、接班后请当班人员检查通讯系统并保持通畅。 3、按量补充、检查抢救药品及物品和出诊箱并填写物品登记本。 4、检查抢救仪器,保持性能完好并登记。每天定时充电,保持仪器及手机电量充足。 5、检查氧气瓶是否充足。 6、每天清洁救护车。 7、每周定期送急救盒消毒,送气管切开包消毒,送外科出诊箱敷料包消毒,消毒吸引器、更换消毒液并登记,消毒呼吸机管道,清洁监护仪导联线。 8、每周定期用消毒液擦拭急救车操作台、治疗盘、药柜、推车、铲式担架等。 9、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院前急救各种急救应急预案(汇总) 突发重大灾害事故急救应急预案 为了规范急救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程序,快速、有序、高效地组织实施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务院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灾害事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组织领导及职责 1.医疗救援指挥部领导小组由市卫生局领导、中心领导、参加急救各医院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主要职责是组织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医疗救护,负责指挥现场医疗救援工作,协调、部署与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护有关的工作。 2.紧急救治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及参与伤病员的紧急救治,确定、落实救治方案。 3.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以及伤病员紧急救治的后勤保障、物资供应工作。 4.心理辅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掌握受灾人员情况,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二、制定三级应急预案 1.事件分级 (1)一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30人以上,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仁,或死亡和危重5人以上,事故有继续发展趋势。 (2)二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30人,或出现较大人员伤亡,其中死亡3人以内,死亡和危重者3人以上,事故有或可能有发展趋势。 (3)三级事件:一次事件伤病员10人以下或危重者3人以下,事故无发展趋势。 2.应急救治队伍一线为急救中心(站)的院前急救力量二线为三

级、二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组成侧重专科(创伤、烧伤、传染病、生化中毒等)的应急专业救护队;三线为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急救力量。 3.预案启动“三级事件预案”由调度值班主任启动,可以根据情况由急救中心(站)、二级、三级医院急诊科处置“二级事件预案”由指挥调度主任、领导小组长启动,需同时启动一、二线应急救治队伍;“一级事件预案”由领导小组长、卫生局领导启动,启动一、二、三线应急救治队伍。 三、灾情报告 1.当出现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现场医务人员或其他目击者应向急救中心领导,随即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内容包括:(1)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时间、地点、伤亡人数及目前的情况; (2)伤员的主要伤情,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投人的医疗急救资源; (3)现场尚需哪些医疗物品如急救药品、急救器材; (4)伤员准备分流的医院等。 2.医疗救援情况按以下规定报告: (1)伤亡20人以下的,6小时内报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2)伤亡20—50人的,12小时内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伤亡50人以上的2生小时内报国务院卫生部门书 (4)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和其他重大灾害事故,虽一时伤亡情况不明的也应尽快上报。 四、现场应急处置 1.现场医疗救援及指挥 (1)120指挥中心接到上级部门通知或灾害事故报警后,立即派出第一线救护车队赶赴现场,同时向医疗救援指挥部报告,并与联动系统(110,119等)进行横向联系;随后根据现场反馈信启,按医疗救援指挥部命令调派出第线、第,线救护车队增援现场救治。 (2)急救中心(站)及其他医疗机构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

急诊科制度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

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应当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应当清楚明显。在医院挂号、化验、药房、收费等窗口应当有抢救患者优先的措施。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急救应当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应当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儿科急诊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提供适合患儿的就诊环境。 第十一条急诊科抢救室应当临近急诊分诊处,根据需要设置相应数量的抢救床,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2平方米。抢救室内应当备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并应当具有必要时施行紧急外科处置的功能。 第十二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急诊科应当设有急诊通讯装置(电话、传呼、对讲机)。有条件的医院可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医疗、护理、感染控制、医技、保障和保卫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卫生行政部门和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急诊科应当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和急诊科医疗和教学功能等配备医护人员。 第十五条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绿色通道”的有效衔接,根据卫健委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院前急救: 1、调度室在接到求救信息后迅速发出调度指令(1分钟内),院前急救组(120救护车的医、护、驾)人员接到指令后应快速出诊(小于5分钟),院前急救应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过程严密监护、积极急救和处理,急危重病人在转运至医院的途中应向患者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急诊科值班医护人员应提前做好抢救相应准备工作;如因病情危重、涉及多专业学科的伤病情、伤病者涉及多人等情况需其他专业学科协助处理或须进行紧急手术的,转运途中应及时通知相应科室做好协助抢救及紧急手术准备;院前急救组时刻与急诊科及相应专业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与病人交接,积极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无缝连接 1、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专业学科间的信息互通:及时通报急救病人病情信息:调度室——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及医院内各相关专业学科“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急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3、医疗机构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120调度联系并通过院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度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学科情况确定允许接诊后,立刻通知院前急救组、急诊科准备接诊工作。院前急救组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途中车内监护、急救、用药等情况,同到做好登记。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急救绿色通道。入院抢救通道、紧急

急诊科管理方案

临沂凯旋医院急诊科管理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参照以上管理办法制定本方案。 第二条、急诊科按照本方案设置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医院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 第五条急诊科现具备与市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设在医院东北角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非常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现设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就诊室、治疗室、

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等,医院急诊科还准备设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半径。 第八条急诊科现设有醒目的路标和标识,以方便和引导患者就诊,与抢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等相连接的院内紧急救治绿色通道标识清楚明显。 第九条急诊科医疗门诊与院前急救有效衔接,并与紧急诊疗相关科室的服务保持连续与畅通,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的可及性。 第十条急诊科大厅明亮,通风良好,候诊区宽敞,就诊流程便捷通畅,建筑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急诊管理的要求。 第十一条急诊科抢救室临近急诊办公室,根据需要设置了相应数量的抢救床位。抢救室内所有急救药品、器械及心肺复苏、监护等抢救设备一应俱全。 第十二条急诊科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和专业特点设置观察床,收住需要在急诊临时观察的患者,观察床数量根据医院承担的医疗任务和急诊病人量确定。急诊患者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第十三条急诊科设有急诊通讯装置(手机电话、对讲机)。医院还建立急诊临床信息系统,为临床医疗、护理、等部门及时提供信息,并逐步实现与市120院前急救信息系统的对接。 第三章人员配备 第十四条急诊科根据设置,每日就诊人次和接诊数量等配备医护人员。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交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定。 院前急救 1:120救护车出诊快捷(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院前急救规范执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急危重症病人,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120中心救中心/救护车一--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回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接诊护士,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生已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中心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进行患者转运工作。急诊科在接受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室一-抢救室-(ICU/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院前工作抢救: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急诊科一正确,迅速的将病人转移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设有24小时导诊(分诊)人员,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为了保证、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再补办医疗相关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有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10分钟内到达。 4:进入绿色通道及其他急危重病人的检查、取药、住院应优先处理。 5: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346913.html, 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分析 作者:林瑛江真谢亮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6期 摘要:目的探讨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及院前急救病例特点。促进我院 应急救护和医疗保障水准与能力的进步。方法探讨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的全部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前急救单个病种排在前列 的是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创伤,分别占22.7%、20.3%、12.5%、 12.5%;院前急救病例年龄层次以老年为主;急救病例发生时间以白天及第一季度为主。结论 ①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提高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②老年患者家中须做好防护措施,降低创伤发生概率;③根据院前急救时间分布规律,妥善安排人力、物力,做到资源配置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疗保障;回顾性分析 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在负责着周边地区居住人群疾病诊治的同时,也承担着院前急救任务,这也是急诊科工作内容之一。现就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院前急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急诊科参与的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导出为Excel 数据,将其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汇总,进行统计与分析。所有入组资料要求记录完整,出诊病例资料不完善者不予入组。其中男性女性各64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0%。年龄3~89岁,平均年龄70.5岁。 1.2疾病分类方法疾病分类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根据病例记录的主诉、现病史、既往病史、症状及体征、初步诊断等信息,参考各急救医师的初步印象,按照第一诊断进行统计,第二诊断以下不再统计,将疾病分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创伤、其他等6类。另外,一些原因不明,症状待查的病例归为原因不明类进行统计。 1.3年龄、性别分类方法年龄共分为8级,每类再按男、女性别分为二组,年龄、性别不能确定的归为其他类。 2 结果 2.1院前急救病种分布院前急救病种:神经系统类29例(22.7%);心血管类26例(20.3%);呼吸系统类及创伤类各16例(12.5%);消化系统疾病7例(5.5%);其他类15例(11.7%)(包括中毒、过敏各3例,非创伤骨科2例,妇科、儿科、泌尿、肾内、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