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案例分析

中学课程案例分析
中学课程案例分析

第四节 一些案例(课堂教学片段)的评析

上一节, 我们看了许多完整的一堂课的课例。 这一节, 我们将考察一些“教学小品”, 摘录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片段, 叙述一些发人深思的情节,供大家思考。

一.同一例题的不同“命运”

这是在高三两个班级讲解同一道例题时意外发生的故事。例题如下:

“已知函数f(x)=(m-2)x 2-4mx+2m-6的图象与x 轴的负半轴有公共点,求实数m 的取值

范围。”

以下是发生在甲班的教学过程。

教师:大家在解此类问题时,是否通常考虑作出f(x)的草图?(得到肯定回答后)而f(x)的图象位置依赖于m 的取值,那么分类讨论的着眼点该如何确定?

学生甲:讨论图象的“开口”。

学生乙:讨论图象与x 轴的交点。

师:好,下面我们选一种思路试试看如何?(“试学生甲的”,有学生建议)那就讨论“开口”吧。(教师开始板演)

解:(讨论“开口”,解题结构为??

??????><≠=22,22

m m m m ) (1) m=2时, f(x)=-8x-2, 符合题意。

(2) m <2时,符合题意的草图如下:

? ?????><+≥?.,0,02

121o x x x x 或 ???<+=.0,0)0(21x x f 或 f (0)>0. ??????????>--<-≥-≤.0262,024,16m m m m m m 或 或?????<-=024,3m m m 或2m-6>0.

所以1≤m <2.

(上述第一步主要由教师给出,后两步则主要由学生完成。)

(3)m >2时,符合题意的草图如下:

??????><+≥?.,0,02

121o x x x x 或 ???<+=.0,0)0(21x x f 或 f (0) <0. 所以2<m <3.

综合(1)(2)(3)得,所求m 的范围是1≤m <3。

教师:本题就解到此。留两个问题课后自己研究①本题可否简化?②试一试同学乙“讨论交点”的思路。

至此,仅用13分钟便完成了这一例题的讲解。教师认为目的已经达到,按预先教案,依次讲完其余四个例题。

以下是乙班的授课记录(教案同甲班)。

与甲班一样,出示例题后教师提问“分类讨论的着眼点该如何确定?”

生A :讨论“?”。

生B :讨论f(x)=0的根。

师(突然想换一种授课方法):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尝试一下。

生A 的板演:(解不等式过程略)

(1) Δ=0时,m=1 或m=-6,经检验,m=-6时函数图象与x 轴的负半轴无公共

点,舍去。

(2) Δ>0时,???<<+.0,02121x x x x 或?????<-=.0)

2(24,0)0(m m f 或.021

综合(1)、(2)得,m 的范围是1≤m <2 或2<m <3

生B 的板演:

(1) m =2时,f(x) =0. 即得x=4

1-,符合题意。 (2) m ≠2时,f(x) =0的根有三种情形。

???<<.0,021x x 或 ???=<.

0,021x x 或 ???><.0,021x x ?1≤m <2 或m φ∈ 或2<m <3. .

综合(1)、(2)得,m 的范围是1≤m <3。

师(讲评):

①A 同学为何会遗漏m=2?(稍许由其自我纠正)

②B 同学的解题过程有两处细节请大家注意。其一???><.0,021

x x ?(m-2)f(0) <0

是怎

么回事?(B 同学解释其几何意义);其二???<<.

0,021x x 与???><+.0,02121x x x x 是否等价?(这一问,引起一点“波动”,但很快也达成了共识。)

至此,该例的教学本应结束,并且课已进行了25 分钟。可不知是受到学生的感染,还是教师希望出现在甲班上演过的讨论“开口”方法,教师不经意地问了一声:“有不同解法吗?”不问则罢,一问果真还有下文:

生C :我的列式与A 、B 都不同,但结果一样。

生D :我不知道自己列的式对不对,好象答案没错。(学生一片笑声。)

师(教师既受到鼓舞又担心时间,但还是决定让学生继续展示不同的想法):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一下自己的过程。

此时,教室内一片寂静,大家都在期待看到新的解法。

生C 的板演:

m =2时,符合题意。

m ≠2时,??????>>+≥?.,0,02121o x x x x 或 ???<>?.0,021x x

(教师插话:只要写到这里)

生D 的板演:

m=2时,符合题意;

m ≠2时,021

???≤-≥?.0)2(24,0m m 师(怎么办?只能继续讲评,并且是边思考,边组织语句):首先,C 同学所列条件有误,但为何不影响最终结果?(与前两位同学所列条件比较后,马上发现不少漏洞,如有一根为零没有考虑,但巧的是,遗漏部分的解集为φ。)其次,D 同学所列的条件也有问题,如021?.0,021x x 还是???<≥?.

0,021x x 呢?凑巧的是021?(或0≥?)又不影响结论。进一步分析“021

???≤-≥?.0)2(24,0m m ”的含义,改用“图形”语言,直观地看一看如何? (a ) (b ) (c ) (d ) (e ) 从中可见,(a )(b )(c )(d )(e )五种情形中有的被重复考虑了,如(a)和(d )。但重要的是所有可能的情形没有漏掉。所以,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这时,离下课只剩6分钟了,再讲其余例题时间来不及,干脆继续让学生彻底地展示他们的想法吧。“还有不同方法吗?”话音刚落,“有!”生E 上黑板开始板演:

m =2时,符合题意;

m ≠2时, ???<<02小,m m 或 ???<>.

0,2小m m (抬头问是否要写下去?教师点头示意继续。) ??

???<-?+.0)2(24,2m m m ?????<-?+<≤-≤?(*).0)2(24,216m m m m 或 或 ?????<-?->.0)2(24,2m m m

?????<?+?*-≤>?+?*<≤?.32046)(,0421m m m m m )

时,(或当显然成立)时,(当或 ???

如此“一发不可收”,让教师既意外又激动,高声道:“首先,我们一齐用掌声来欢呼刚刚共度的45 分钟美好时光(掌声热烈)!可惜时间有限,不能继续,下一节课我们仍将讨论本例题的解法,说不定,我也来凑凑热闹!下课!”(掌声又起。)

走出教室,我心潮难平,眼前浮现出学生们一张张灿烂微笑着的脸,我的热情也给调动起来了,仿佛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拿起纸笔演算起来:

f(x)=m(x 2-4x+2)-2x 2-6

令x 2-4x+2=0 ?x=.22±

故f(x)的图象必过定点P (2818,22+--

)及Q (2818,22--+) 从而(1)m<2时,只有一种情况:

.31.0,021<≤????<2时,也只有一种情况:

32.0,02

1<

第二天,教师在乙班接着完成了下列任务:①让E 同学继续展示他的“直接求小根法”;②介绍甲班“讨论开口”的方法;③展示教师的“曲线系”方法,并进行最后小结,一共又花去30分钟。

同一个例题在甲班用13分钟讲完,在乙班却花去将近二课时,如此大的反差出乎我的意料,也对以下三个问题颇感困惑。

1.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两者能否达到和谐统一?简单地说,学生若真正成了主体,教师就必须围绕学生转,那么,教师如何转,何时必须介入呢?介入太早,教师就可能成为课堂的中心,又成为学生围绕教师转;介入太迟,教师就可能难以体现主导作用,连课时数都得不到控制,知识目标的实现势必受阻。

2.怎样处理备课与上课的关系?教案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脚本”,但这个“脚本”通常是教师预先按照自己的设想设计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这种事先计划很可能会遇到意外,这时,应该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计划中来呢,还是舍弃教案与学生共同探索?教案应该怎么写?写详教案好还是写简教案好?或者,还要不要写教案?

3.解题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仅仅得出答案显然是不够的,应该通过解题,进一步熟悉、理解所学内容,在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此为学科意义上的价值;通过解题,让学生从成功中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坚强、忍耐的品格,此为人生意义上的价值,也是根本所在。那么如何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呢?如何教解题才能发挥它们丰富的价值呢?

数学课到底怎么上才好?笔者的想法是:“让更多的孩子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吧!”

(苏州市苏州中学 樊亚东)

二.为什么扣两分?

一所中学进行了高一年级的数学测验,其中的一道题目是这样的:

已知关于x 的函数a ax x y ++=2 2

:(11≤≤-x ),其最小值是a 的函数,求此最小

值函数)(a f 。

教师们一起确定评分标准时,达到了以下的共识:(总分6分)

写出:a a a x y +-+=22)(,得1分;

分三种情况讨论每答对一种得1分,即:

1) :1时-

2) :11时≤≤-a 2)(a a a f -=

3) :1时>a a a f -=1)(

写出下列形式得2分 ??

???--+=a a a a a f 131)(2 1111>≤≤--

对最后的那“2分”,年级数学组长认为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应该锻炼学生的这种能力。至于哪种能力他没有明确说出,大家也没有问。

但考试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失去了这最后的2分。

在评讲试卷时,“这两分为什么被扣”自然是要讲明的,但教师依据的理由并不相同。

有位教师告诉学生:“就是要训炼你们养成总结结论的习惯,不写成统一的形式,就不能算全对。”显然教师心目中明确的衡量标准也只有“对”和“错”。但这种近似粗暴的处理学生并不认同。事实上,下课后这个班仍有许多学生认为自己的解题完全达到题目的要求,教师的要求是吹毛求疵。

另外一位教师解释为总结结论是解题过程的最后一环:“打个比方,一个农场雇几个工人去采摘果实,劳动结束后,每人必须要把所得果实送去汇总,才算最终完成任务,也只有到此时才能领到工钱。最终若不总结结论,结果就显得不十分清晰。”在此基础上他还提出了解题的“美学标准”,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观察、比较答案。结果无一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提出异议,因为学生注意到了数学中也有美。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年级又进行了一次数学测验,其中有一题是这样的:图1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______ 。

学生解题的思路不同,因此答案也有很多。例如: ;B A ?

;B A ? B B A ?? 等等。有趣的是,经统计,在以前提到

过数学美的班级里给出 B A ?答案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班级。为了解释

其中的原

因,我们调查了一些学生,有两个学生的回答很有意思。 来自提到过 “数学美” 的班级的A 同学说:“起先我得出的答案是B A ?,但是它看起来很繁,虽然我知道它是对的,但应该还能找到比它更漂亮的答案。我记得老师说过答案不仅要正确还要漂亮。后来,我想起反演律:B A B A ?=?, 就得出:B A B A ?=?。得出这个结果后再来看图,发现这个结果其实也能直接从图中看出,我发现自己开始做这道题时看这个图的角度不够好,最后我就给出了现在这个漂亮些的答案。”

来自没提到过数学美的班级的B 同学:“我一看就发现它的答案是B A ?,从图上一检验也觉得它肯定正确,就OK 了。”

这次调查反映出提到还是没有提到数学美,对学生是否自觉主动地审视最后结论是有影响的。在提到数学美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开始自觉考虑要使结果符合美的标准,但在没有提到数学美的班级,学生往往依赖于教师事先有没有对答案的最终形式提出要求。

之后,我们还发现,在提到过数学美的班级里,有些学生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还能自觉主动地审视结论。那是在一堂学习复数的课上,学生们刚刚学习完解方程012=++x x ,知道它的解是i x 23211+-=; i x 2

3212--=, 老师令w=i x 2

3211+-=,让学生们证明: 1)w x =2 2)w w =2 3)13

=w

学生们都毫无困难地完成了三道题的证明。在证明前两道题时,他们的证法几乎相同。但最后一道题,学生们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将它们展示在黑板上。

图1

第一种:1)2

321)(2321()2321(33=+---=+-=w (可能这是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方法,因此,看到这种方法时许多学生都不吭声,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小声说:“可以不运算。”) 第二种:1)2

3()21

(2223=+===w w w w w (看到这种方法时有些学生在下面叫好,但也有个别学生不以为然。)

第三种:∵w 是方程012=++x x 的根 ∴012=++w w

∴()0)1(12=+++w w w 013

=-w ∴13

=w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好”、“真漂亮”、“确实美”!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也因为数学的美而更喜爱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 余丽伟)

三.荒唐的假设

教师刚刚讲完异面直线的概念,宣布下课,A 学生就急切地挤到讲台前:“老师,我认为异面直线根本不存在。”还陶醉在课上生动、活跃气氛中的师生以及没走出教室的几位听课教师全都惊愕了。

教师暗暗奇怪,课上讲得够清楚啦,况且这也不是很抽象、很难建立的概念,为什么A 学生不能接受呢?教师顺手拿起两支粉笔比做“异面直线”的样子,可A 学生仍不愿接受,她指着教师手中的粉笔说:“您这两支粉笔要是再粗些,它们不就相交了吗?”一句话引得大家都乐了,原来,她错误地将“直线没有粗细”理解为“可以任意粗细”。

一年以后,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A 学生凭着自己的毅力与自信,尤其是她的善思好问,数学学习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在一次习题课上,她的奇思妙想又让教师吃了一惊。

这是一堂讲参数方程应用的习题课,其中有一道例题: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A 与另一顶点B 分别沿x 轴、y 轴滑动,设腰长AB 为定值a ,求

(1) 点C 的轨迹方程;

(2) OC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教师开始很努力地引导学生分析如何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动

点C 的轨迹参数方程,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时A 学生举手发言:“如果只求第(2)问,根本用不着研究动点C 的轨迹参数方程。假定坐标系饶着AB 旋转,原点O 的轨迹是以AB 为直径的圆,点C 到圆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值即为所求。”

利用“相对性”,多么精妙的转换!教师带头鼓起掌来。

这以后,教师经常用A 学生的故事鼓励、教育其他学生。

在90届高三总复习时,教师又讲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既为A 学生开始时对直线的荒唐假设感到好笑,又赞叹她后来考虑问题独特的视角和胆量。下课了,B 学生来找教师:“A 学生那个荒唐的假设倒启发我发现《总复习》上的一道题答案是错的,只是我还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教师一惊,荒唐的假设居然启发了另一个学生。

《总复习》上的那个题目是这样的:求到两条异面直线a 、b 等距离的点的轨迹。书上的答案是:在公垂线段的中垂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这显然是想当然地加上了“在中垂面上求”的条件。B 同学接着说:“分别以a 、b 为轴做两个等半径的圆柱面,当半径r ≥(1/2)d (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时,这两个圆柱面的公共点即为所求,肯定不只在中垂面上。对一个给定的r>d/2,两个面交出一条曲线,可所有这样的曲线又组成什么呢?”

很明显,这是个“超纲”的问题,可是教师实在不愿意给这个热切的探索者泼冷水,他很乐意地向这位学生介绍了“马鞍面”及其它直纹面,B 学生满意而归。

故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可教师仍不能忘怀。为师者决不要轻视那些看起来“笨”的学生,也不应该嘲笑听起来“荒唐”的问题。若在他们面前不能、甚至不想尽心,那便枉为人师了。

(天津南开中学 邵德彪)

四. i 的意义是什么?

在引入虚数单位i 的概念后,每次都会有学生向我提出i 在现实中可表示什么意义的问题。在原有的实数系基础上建构复数系,抽象的i 的引入总是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到困惑和无奈,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我感到象课本那样叙述,把新数的产生归结为表示方程的解的需要,并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地接纳i 。课间,我的一位学生来到教师办公室。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

师:什么问题?坐下谈。

生:你课堂上讲虚数单位i 是12

-=x 的一个平方根,可我总觉得心里挺别扭的。比如说,

“1”在实际中可以表示一支钢笔、一辆汽车,可i 在现实中表示什么呢?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说明你肯动脑筋。我们还是停一停,先谈谈数的发展,好吗? 生:好吧。

师:假若你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当我问你:“一个苹果我们两人平分,每人得多少”该

怎样回答?

生:每人半个,就是0.5个。不过一年级学生还不知道0.5这样的小数吧,肯定回答不

出来。

师:是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升高,当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五

份就叫做0.5个,学生是能接受的。

师:现在假若你是小学六年级学生,当我问你:“方程x+2=1的解是多少”该怎样回答? 生:x=-1?……不过我在小学的时候还不知道负数,要到初一老师才教呢。

师:是的,你原来头脑中是没有的-1的,初一引入实际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以后,-1在你

的生活感知中找到了意义,你也就承认了它的存在。

生:对呀,找到了数在实际中的意义,我才接受它呀。就象我初中学无理数的时候,老师说22=x ,2±=x ,一开始,我就是不理解2,后来,当我知道边长为1的正方形

的对角线的长度就是2时,我接受了它。可是虚数i代表什么呢?

师:好的,我们来回顾实数系,每个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也可以将每个实数与起点在原点、终点为数轴上该点的有向线段一一对应。

有向线段这个概念我们以后要学的,叫做向量,物理学中也叫做矢量。假设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水平的向前的拉力,一

个是水平的向后的摩擦力,那么我们就用一个正实数表示

这个向前的拉力,再用一个负实数表示那个向后的摩擦

力。要求它们的合力的话,就用实数的加减法(画图演示

其几何意义)。假设这个物体现在受到第三个力的作用,

是垂直向上的拉力,那我们就不能再用一个正实数或者负

实数表示了,因为力的方向不同。这时,就需要引入新的

数来表示垂直向上或向下的拉力,如果水平向前的拉力1

公斤用+1表示,水平向后的摩擦力1公斤用-1表示,那么,为了区别起见,这垂直向上的拉力1公斤就用i表示,垂直向下的拉力1公斤就用-i表示。

生:我好象明白一些了。

师:回去再想想,等你学完复数再回过头来看i,也许就象你现在看小数、负数和无理数一样清楚了。当你念完大学再来想这个问题,你还会感觉到今天这些说法有坐井观天的味道呢。

我认为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定理和方法。虽然对一部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领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体会和领悟,而且,只要我们提出要求,学生凭着出色的记忆力一定能够把书上的黑体字背下来,但是,我们应该记住:不理解的知识是难以运用的。

(安徽省淮南五中李群)

五.学生期盼什么

我是一个经常认认真真地表扬学生的老师。课堂上,学生给出正确回答或提出创新见解时,我给予表扬;作业中,学生完成了较难的题目或给出独特解法时,我给予表扬;考试后,学生考得了好成绩,我又给予表扬。

A同学是以较好成绩考入我校高中的学生,高一我教过她,高二分班后就不在我班上了。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情绪化的学生。据她父亲讲,她在初中时英语和数学特别好,因为英语老师和数学老师都很喜欢她,经常表扬她。可到了高中,比她成绩好的同学多了,她已经不怎么突出了,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她对学习的热情一下子冷了下来,对物理、化学尤其不感兴趣,上课时甚至专心于画卡通漫画。

那是一次家长会后,我走出校门,正好碰见A同学和她的父亲。她向我问好,她的父亲也向我谈起女儿在高二这一年来的学习情况,说她各科学习成绩都下滑了,物理和化学都不及格,数学成绩也不好,请老师多多帮助她。

A同学抬头望了我一眼说:“老师你瞧不起我们,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我一楞,反问道:“什么时候我瞧不起你们,什么时候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而不喜欢你们?”

“不是吗?高一的时候,你经常表扬的都是成绩好的几个同学,对待他们跟对待我们就是不一样”。她愤愤不平地说道。

我想了想:“是的,我是经常表扬成绩好的几个同学,因为他们能在课堂上正确地回答问题,作业也做得好。他们在学习上花了力气,有了成绩不应该表扬吗?至于对他们和你们,我是一视同仁的,你怎么会感觉不一样呢?”我和蔼地解释道。

她沉默了一会儿,“有时我们也想到了好的解法,只是我们没有起来回答,或者没有轮到我们回答。有一次,你布置的作业中有一个难题,我和同桌一起花了很多时间才解决,可你讲评作业时,还是只表扬好的几个同学。我们的作业你看都没看,就只说那几个同学做得好,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的解法还要好些。这件事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对不起,如果是这样,那我向你道歉。你知道的,有时我不是全班的作业都改,老师有时实在是忙不过来”。

突然她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你就是这样,只喜欢成绩好的,看不起我们”。

我连忙对她说:“对不起,我从来没有看不起你的意思。你好好想想,我在上课时一定也表扬过你,对吗?老师肯定没有那种看不起某些同学的想法”。她这才止住了哭。

她父亲见此情景说:“这孩子从小个性强,好胜。这次她没有考好,心里也很不好受,老师,你不要生气。希望老师今后多帮助她”。

这件事过去了,我的心却很久没有平静下来。虽然我从来也没有刻意去伤害一些同学,但事实上我使一些同学(这些同学中多数没有对我讲)有这样一个印象: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同学,因为被表扬的同学大都是那些能做对题的或考试好的同学。那些差一点的学生长年累月或许从来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赞许,或得到的赞许不值一提,对他们我是否公平?我是否真正尊重了他们?我是否在激励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伤害了另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我应该怎样表扬学生?怎样激励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重庆市育才中学郑黎)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汇总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走进戏曲大舞台》 一、活动背景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浸润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据统计,全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了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落。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喜爱、向往、崇拜的大都是流行音乐、港台明星、言情武打剧等。戏曲在年轻一代的眼里,差不多成了“出土文物”。为了提高年轻一代对戏曲的兴趣,使他们关注戏曲、欣赏戏曲、热爱戏曲,必须采用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如上网、竞赛、表演等。为此,我们搞了这次“走进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他们喜爱的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活动宗旨 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2、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3、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学习鉴赏戏文。 4、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5、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为振兴、光大戏曲事业而努力。 三、活动设想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听戏、看戏,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 2、亲身体验,学唱戏曲,学演戏曲。 3、能理解戏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通过竞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考察地方戏的特色以及现状。 6、讨论地方戏的现状,给出振兴方案。 四、准备活动 1、成立研究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各人分工。每小组5-8人为宜。 2、查阅资料。可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资源,还可向周围的老戏迷请教,收集、了解有关戏曲的材料和知识。 3、调查中国传统戏曲特别是家乡地方戏曲(锡剧)的现状,思考发展良策。 4、准备表演戏曲节目。 五、集体活动步骤 1、交流材料。把各人收集的资料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互通有无,使每个人都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2、教师介绍。重点介绍中国戏曲的历史,几个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昆剧、黄梅戏、评剧等),戏曲中脸谱、行当的含义,京剧旦角流派等。 3、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在课堂上介绍中国戏曲的现状,并讨论发展地方戏曲的良方,写出方案。 4、欣赏不同剧种经典剧目片段(播放碟片),有京剧《苏三起解》,评剧《刘巧儿》,锡剧《双推磨》,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红楼梦》,花鼓戏《刘海砍樵》等。 5、优秀戏文鉴赏。印发《天仙配》、《玉堂春》、《花木兰》中的精彩唱词选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进而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6、戏曲知识竞赛。可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参赛单位进行,也可整个年级一起进行。我们采取的是后者。各班派三名选手参赛,其余300多个学生既是自己班级的拉拉队,又是观众,气氛相当热烈。(附) 7、粉墨登场,学唱戏曲,学演戏曲。各小组(或班级)都上台表演。演唱内容有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黄梅戏《孟姜女》选段“十二月调”,锡剧《双推磨》选段“推呀拉呀转又转”,黄梅戏《女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某开发区七小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座落于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西端,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结合我校地理位置及特点: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略懂种植技术的教师、学生,精通葫芦烫画的教师,因此我校决定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但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提高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热情,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校本课程设计 (一)总体目标 开发“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种植、管理,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葫芦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对葫芦生长过程的观察,葫芦的艺术设计,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了解中华民族艺术瑰宝。葫芦烫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开发烫画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中华的烫画艺术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之情。 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葫芦的种植管理与艺术设计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了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包括:(1)葫芦的种植、管理;(2)葫芦的艺术设计(包括:烫画设计,绘画设计,雕刻设计)。 2、资源来源:(1)网上下载图片;(2)选置于书籍上的图片;。 三、校本课程实施 (一)内容层次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设计的实例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 作为湖北省教科研50强学校的我校,近几年来积极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2002年秋开始,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大量有价值的校本课程,取得了大量的丰硕成果。 一、开发校课程资源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以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

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制订了各基础学科新的课程标准。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用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利用校本课程让学生学习数学,一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表达了方式的多样性,能从多角度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科学(3—6种级)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即: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教学案 《引导学生去开采民间文学富矿》 国寺营学校苏英邦 活动目标:1.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 2.掌握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方法。 3.调查采访、记录整理。 4.佳作展示。 活动过程: 一、关于“民间故事”。 1. 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事件。 2. 情节完整,有神异色彩,有教育意义,有趣味性,以古代居多。 3. 有的是生活故事,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鬼怪故事,有的是智慧故事,有的是笑话故事。有的是关于某人的,有的是关于某事的,有的是关于某地的。 二、搜集整理。 1. 平时听人讲述。 2. 专门采访调查。 3. 形成书面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比如:拟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理清情节发展过程,突出重点,讲究文采,适当添加删改,剔除低级趣味的或宣扬坏思想的东西。 三、例子。 例1: 拴太阳 民国初年,巴东、长阳、秭归三县交界处,出了一位高明的骟马师傅,人称“马骟匠”。 一天下午,他与徒弟出远门骟马回来,从地主刘永福家门前路过。刘家这天雇了二十几个短工插秧,不巧午饭已过,又加上没人认识这两个叫花子模样的人,结果,师徒俩水就没讨到一杯。一气之下,马骟匠决定戏弄他们一番。他薅了把柳叶,放入牛角中一吹,叶片飞出,落进秧田,霎时变成了条条尺把长的鲫鱼,活蹦乱跳的。那群短工不知是计,放下手中的活儿,纷纷去抢鱼,可好半天也没捞着一条!就在大家忙得汗流浃背时,马骟匠又吹了声牛角,鱼眨眼间不见了,柳叶还是柳叶!短工们惊诧不已,猛一抬头,才发现太阳已偏西! 地主这时派狗腿子前来看插秧的进程,不看则已,一看大惊且大怒:“怎么还只插了几行行儿?你们分明在磨洋工!”短工们就把捡鱼的怪事说了一遍,狗腿子哪里肯信,他飞跑回去向主子告状,说短工们明明消极怠工,却编出一通鬼话骗人。刘永福倒有些见识,立即叫狗腿子去打听下午从这附近过了什么人没有。狗腿子满处一问,不少人都说看见过了两个叫花子,还吹了几声牛角!地主知情后,一面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叫花子,一面安排大摆宴席——他认定,绝对是因为招待不周,那两人才有意作怪! 追回来后,地主忙请师徒二人入席。马骟匠毫不客气,跟徒弟爬上桌子就大吃大喝起来。待三杯酒下肚,刘永福说:“二位师傅,今儿我插秧的事……”马骟匠胸脯一拍:“好说,好说!太阳还在山边,我会把它拴住的!” 这样,短工们插呀插,一直把秧插完,太阳仍挂在山边。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我们身边的垃圾(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产生的垃圾也越来越多,它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也越来越大。我根据八年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周围的生活,设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探究,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了解垃圾的来源、危害,怎样处理垃圾等,让学生在不断地体验、不断地实践中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发展对自然的关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身边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处理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具有自觉美化环境的行动。 2、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收集和处理信息、互享信息资源的能力。 3、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的合作意识的形成,进一步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生活小调查:我们身边有哪些垃圾?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到哪里了?(对学校、家附近垃圾进行观察。) 2、布置搜集资料:垃圾的处理方法。 3、小制作、画画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 2、自由组建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 3、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垃圾处理情况,提出垃圾处理的新设想。 第三阶段 1、活动成果展示; 2、交流体验; 具体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播放地球优美的风景图片。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这种具有导向性的情感氛围中激起环保的参与意识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析报告

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个案分 析报告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背景:1.开展创客教育的需要。所谓创客教育首先是“创客式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掘自己,发现自己,发表自己。即认识到个人的潜力,学习新知识,发散新思维,会发明新产品,生发新创意等等。 2.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将来要从事如今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目前全然不知的问题。前辈们的不断创新,今天的我们才会过上了今天的生活。作为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思维,指导孩子们打赢这场争夺未来的只闻火药味不见硝烟的“战争”。 二、教材分析 1.《校本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是教师根

据学校的要求自己编的,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学生课堂学习热情较高涨。我们的教材主要分四个篇章--引导篇、思维训练片、制作篇、学习篇。共有11个课时,其中制作与科技活动占3个课时。把课堂教学训练和实验、小制作、参观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思维训练和动手操作之间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 2.教材编写条件受限。我校是农村中学,没有条件开设创客空间,也不能举行规模较大的科技活动节,所以我们的教材就紧紧围绕课堂,围绕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和教学,活动也是参观活动和小制作等活动,教材不精美。另外是教师的水平有限,只是编写的教材整体水平一般,并不能突出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学生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是农村学生,他们在小学接触的科技活动不多,没有基础。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很多学校没有开展科学课教学,或者开展的科技活动较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淡薄,动手能力也不很好。 所以到七年级,我们主要是从引导开始。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doc

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案例 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课 题学习,体验数学内在联系,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学生 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不同学生获得各取所需的知识。 一、活动目的 (一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 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二)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 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三 )促进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 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二、活动过程 :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实践兴趣。某科技小组的学生在 3 名老师带领下, 准备到仙女山公园考察,采集标本。当地有甲、乙两家旅行社,其定价都 一样。但表示对师生都有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带队老师免费,学生按8 折 收费 ;乙旅行社表示师生一律按 7 折收费。经核算,甲、乙两家旅行社的实际收 费正好相同。问科技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师 :请一位已完成了的同学,把你的解 法在黑板上展示一下。生 :解设科技小组共有 X 名同学,两家旅行社 定价为“1。”80%X=70%(X+3)。解得 X=21。答 :科技小组共有21 名学生。师 : 正确,很好!如果上题中的科技小组增加学生人数,那么选哪家旅行社较 合算 2、鼓励自主交流,让位学生实践。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讨论气氛 非常热烈。生A:我们认为乙旅行社较合算。我们试算了当增加 1 人时,甲

旅行社 :80%×(21+1)=。乙旅行社 :70%×(24+1)=。>。所以选乙旅行社较合算。 生 B:我也选乙旅行社,我认为试增加 1 人不放心,我一共试了20 人,得 到这个结论。师 :以上两组讨论得很好。 3、感悟实践过程,体验实践乐趣。师:其它条件不变,选甲旅行社,学生 人数应有什么变化生:学生人数小于21 人时,选甲旅行社合算。师:老师人数变为 2 人时,打折情况不变,又如何呢 (同学们一起讨论,气氛顿时跃起 来。 )师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的见解,好吗生1:我通过方程先算出两家旅行 社实际收费一样的情况,再讨论其余情况。生2:我利用第 1 题的结论。因 为,当甲旅行社乙旅行社价格一样,老师人数/ 学生人数 =3/21=1/7 时,得 到2/ 学生人数 =1/7 。所以当学生人数为 14 名时两家收费一样。剩下的两 个问题与前面同学的思路一样。 4、运用实践结果,发展创新意识。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很新颖!是 否正确,老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同学们还有其它想法吗生3:老师我还有 其它解法。解 :设学生人数为X 人,单价为“1。”如选甲旅行社,即 80%X<70%(X+2),则 X<14;如选甲、乙旅行社一样,即80%X=70%(X+2),则X=14;如乙旅行社。即80%X>70%(X+2),则 X>14; 三、活动小结 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不等式解的,方法完全是正确的。这是我们今后要学 习的内容,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讨、实践 (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 的空间 )。 四、活动反思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饮食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饮食与健康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湖北省谷城县庙滩镇街道中心小学占红玲黄秋芳 一、主题的提出 饮食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人们一天都离不开饮食,。体格健壮,健康有活力的人,一般来说,都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习惯。其实生活中许多的细节都与饮食有关,民间还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孩子的饮食以副食品为主。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乱挑食、爱吃零食的不良现象。常以零食为主,三餐不按时吃,这样既不符合饮食卫生,又严重地危害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既助长了小学生追求名牌、追求奢华、追慕虚荣的风气,又毒害了小学生的心灵。所以培养小学生正常饮食的良好习惯,确保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们亟待探究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力求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规范小学生的饮食习惯,正确引导营养方向,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我们周围,到处可以看到体重超标的小胖墩;在食堂里,学生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屡教而不能改;在体育成绩单上,成绩优秀的学生屈指可数;教室里,三天两头看到座位空着……为什么现在我们祖国的花朵这么娇弱?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健康?因此,我们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饮食与健康”这个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期望通过此项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护自己,服务他人的思想意识,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使每一位学生亲自实践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科学的奥秘,掌握有关饮食保健的科学知识、技能。 二、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对饮食的关注,认识饮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事物的功用,让事物更好地为我们健康成长服务。 2.了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试拟定健康食谱。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想象创新及与人协作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与人交流等,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四个阶段实施:1、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2、实施阶段:调查食物本领大;3、成果展示:我是小小营养师;4、拓展升华:想象未来的食物。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了解食物的来源目的:向家长、售货员等请教食物的来源,与同学交流自己熟悉的食物及其来源,激发学生研究这一主题的兴趣。 过程: (一)食物从哪里来 鼓励学生向家长、菜贩、菜农等调查了解食物的来源,了解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开个小小交流会 在班上开个交流会,让学生交流知道的食物及它的来源。食物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繁的东西,孩子们对食物非常了解,可以一口气说出许多种,如:各类蔬菜、肉类、奶制品、小零食等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这为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奠定了情感基础。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怎样写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文章来源 :https://www.360docs.net/doc/7a1315208.html, 1、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要反映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整体规划思路,能够从学生自主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双重需要出发,体现地方性和个别性。 2、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一,真实的背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无不带有明显的地方性及新课程思想的印记。案例的叙述要能够反映出教育背景,说明课程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前因后果,将具体的课程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之中。 其二,具体的行为。通过案例的描述,使人明白校本课程实施的复杂性,熟悉改革中的人和事,知道实践者的思考、行为和态度,从而才能有所感悟,受到启发。因此,案例的描述要具体详细,要把改革的目标设计、涉及的人和事等行为叙述清楚,不能只作概括性的说明。 其三,完整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复杂过程,问题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解决问题必然要经过科学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控制、结果分析等步骤,最后还要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案例是对具体课程事件的完整描述,要让人们了解这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来 龙去脉。 其四,隐含的思想。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形成新的思想、产生新理念的过程。尽管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等待 读者自己去解读,去品味,去分享。 3、“案例”一般由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或大事记)、课程设计与实施、经验与问题反思等部分构成。“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着重叙述学校的课程资源及课程开发的相关条件,主要是事实描述,切忌“荣誉”堆积;“课程开发工作流程”主要叙述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相关人物和事件,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也可以概括为几方面的主要做法;“课程设计与实施”是案例的主体部分,要写清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管理、评价等主要课程要素;“经验与问题反思”侧重谈收获与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可以从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角度来谈有关反馈意见。 4、案例以第三人称来描写,是一种具体故事性的叙述,不是经验总结,更不是学术论文。要忠实于事实,不要有太多的主观议论。要有较强的可读性。其意义在于从事实中透露课程开发意蕴,让读者体验到课程开发的技术,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构成。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为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为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我校已有经验,经学校行政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希全校各部门认真执行。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执行《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实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一代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能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而必须全校高度重视,寻求家长和

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切实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内容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确定课题,开展研究学习活动: 1、人与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如宝应环境生态保护、宝应各种资源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地方小气候、宝应地理等。 2、人与社会: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如校规校纪、社群关系、人群心理、地方社会各阶层分布的调研分析、小城镇规划、农村地区交通状况调查、地方法制、地方人口与经济发展、地方贸易与市场调研等。 3、历史文化:从人的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课题,如乡土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历史遗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美德、地方传统与现代文明、地方文艺等。 4、个人发展: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课题,如同学交往、学生消费、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文化、青春期行为方式等。 5、跨学科综合: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课题,这类课题与中学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需要多学科参与,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doc资料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实验研究课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 3、主题教育理论 (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 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信息技术下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三类课程形成了价值互补,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足见国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而从这个学期开始我校已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全校教师都积极参加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应该构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为了能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我校开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此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学校特色。 二、课程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Flash MX 教学目标: 1、总体教学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了解Flash的基本操作、舞台对象的创建、对象的编辑与调整、创建简单的动画、图层的操作与动画应用、调整声音文件、Actions编程环境、Flash的动作函数、动画的交互控制、对象的定义技术,以及Flash动画的优化及发布等。 课程的基本要求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概念,了解Flash动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情况。掌握Flash动画的的基本工作原理。 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1)《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2)本课程又作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等课程的基础。 案例一 2、具体教学目标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花儿知多少 一、课题的背景 1.基本内容概述 一月梅花香,二月杏花白,三月桃花开,四月海棠红……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悄然地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世界里藏着许多学问!同学们提议: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究探究,用心去了解、认识花的种类、作用,欣赏花的韵味……于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花儿知多少》。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认识了许多花,知道了花的一些特点及用途。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分享他们对花已有的认识,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法去了解、认识花的种类、作用,欣赏花的韵味。 二、活动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花的世界,培养对花的兴趣,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锻炼大家分工合作、实践体会的能力3.在交流、评价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调查问卷,搜集相关资料,培养研究课题的意识和能

力。 难点: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在分析调查结果时,如何能够让学生分析资料,归纳结果,形成认识,作出评价。 四、活动安排 本课题共5课时,共分为三个阶段完成,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延长课时数。 1.提出研究问题,做好实践活动前的相关工作 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对花的认识,通过调查收索资料进一步了解更多种类的花。人们之所以爱花养花,不仅因为花之色、貌、香味和神韵,更主要地是因为它在人们心目中代表或意指着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大多与美有关,或者与美好的事物有关。同学们的这种爱花之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 开展实践活动,分组交流信息,整理资料。 各小组按照制定的计划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采取到阅览室、图书室、上网、社会调查、问卷形式等进行调查了解进行研究,研究过程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各小组把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校对处理,写出研究报告,回顾并总结计划完成情况,方法正确与否、收获与不足、感受等,组内交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活动策划方案 第1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如何加强我们的品德 北城回民小学林中胜 一、活动目标: 1、品德发展目标(活动的文主旨所在) (1)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即具有对人们之间道德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的能力,也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道德评价能力。 (2)品德践行能力。具有把思想品德的知、情转化为行的能力。能对客观社会生活情境作理智的分析,有把一定的道德观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的热情和意志,能将一般的道德规范、思想规范、政治规范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具有道德选择能力,包括对不同道德体系、思想体系的价值选择,对同一道德体系、思想体系中不同规范的选择。具有实际执行某种道德规范的能力,抵制不良诱因。 2、能力发展目标 (1)社会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统整各科知识,增进思考、判断、应用的能力。 3、知识发展目标 (1)了解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并能将其落实到行动中。 (2)整合政治、语文等相关学科,学以致用,将课内外、校内外联系起来,用“学习” 指导实践,以实践促动学习。 二、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修养的古今中外的故事。 2、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一下修养的真正涵义。 3、通过调查,了解陋习的种种现象。 4、通过上网,查资料,找到有关修养的文章、诗歌、顺口溜等。 5、制作“优秀文明学生”、“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奖章。 三、活动过程: 主题活动一:采集资料,透视陋习 1、采集资料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或上图书室采集各种陋习资料。 2、讨论资料 (1)小组之间展示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附小组交流的资料: 赌博、随礼、劝酒、不排队、打赤膊、吃野味、放鞭炮、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重男轻女、互相歧视、乱涂乱画、损坏公物、践踏草坪、随地大小便、说话带脏字、爱占小便宜、不保护隐私、公共场合抽烟、不用使用公筷、随意打骂孩子、公共场合脱鞋、不看管好宠物、手蘸唾液点钱、乘电梯不靠右站、不遵守交通规则、上洗手间不冲水、吃饭发出很大声音、咳嗽打喷嚏不掩饰、共用洗漱等卫生用品。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方案

(初中综合实践初中综合实践三班 ) 一、课题的提出: 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一切动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可是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逐年减少,尤其是淡水资源的缺少极为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加以高度重视,要保护好水资源。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掌握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小知识。 2、培养学生自觉的保护水资源。 三、活动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自觉地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四、活动时间:一学期 五、活动准备 1、制定活动方案 2、成立活动小组,学生根据住址自愿每八人结为一组。 六、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实践调查 1、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情况 2、调查你家乡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情况 3、调查学校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解决办法。 4、你认为怎样防止水污染和节约用水,说说你的金点子。并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第二阶段: 初步反馈,组内交流 1、组内交流调查实践情况,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汇报,教师简评。 2、整理好调查材料,填写好活动记录。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并进行总结 1、导入 2、汇报调查成果,说说你的金点子。 3、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演讲竞赛。 4、学生谈一谈活动时的收获和感受。 5、教师总结。

中外礼节实践设计 作者:夏立华 (初中综合实践黑龙江初中综合实践二班 ) 教案目的: 1、主要介绍西方国家在宴会上与中国的具体不同之处; 2、不同之处所反映的东西方世界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 教案方式:启发式 安排小组讨论,边学边实践 学习方式:自查资料、讨论、比较、总结、归纳 教案课时:一课时 一、将收集到的礼节文化按中西方分类进行汇总。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 二、请学生介绍宴会礼节 中国: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西方。“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 (1)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和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西方餐桌礼仪的忌讳: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doc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共10篇 范文一: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小西湖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课题:合理设计购房方案适用年级:六年级 设计目标:1.通过合理设计购房方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参与 社会、参与生活。 设计说明:本案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材料》,即学生上课使用的 教材,主要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例题、练习或实践作业等,使用者为学生;第二部分为《教学设计》,即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的主要教学过程,为教学此内容的教师提供参考,使用者为教师。 第一部分 学习材料: 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因此,许多家庭已经或正准备购买住房,以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在购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楼盘质量、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交通状况、装修水平等,其中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购房总价、现有购房资金以及差价(结余)如何解决几方面。

例温馨家园为配置电梯的多层住宅,均价每平方米6800 楼层系数如右表。四楼D座面积98平方米,购房价共多少万元?七楼A座面积125平方米,购房价多少万元? 6800元=0.68万元 0.68×98×1.1=73.304(万元)答:四楼D座购房价共万元。答:七楼A座购房价共万元。 实践活动: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小明家(三口人)因旧房拆迁,获拆迁补偿款32万元,家中原有存款10万元。计划在以下几个楼盘中选购一套住房。请帮助小明合理设计购房方案。 表2 备注:1.楼层系数见表1。 2.购房款一次付清可优惠5%。3.贷款方式: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 购房方案 购房总价(地型楼): 现有款项: 相差(或结余)款项: 解决办法: 设计理由: 课后拓展: 亲爱的同学,假设近期你家也准备购房,请你当好爸爸妈妈的小参谋,共同设计一套最合理的购房方案,好吗? 第二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整合——《我让鸡蛋撞地球》案例分析 一、设计意图: 《保护鸡蛋》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6课。本课属于“材料”单元,是在前几课研究材料的特征、材料的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认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对制作物品 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节约使用 材料的意识。“材料”单元前面的内容学生即使没有学习,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都知道,拿鸡蛋去撞地球,无疑鸡蛋会粉身 碎骨。而且本活动注重学生的设计、制作、反思、交流过程, 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适合综合实 践活动课综合性、生活性、现实性、研究性的特点。因此将本 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 把课题设为富有挑战性的《鸡蛋撞地球》。 为了区别综合实践活动与科学课的不同,更好地体现在借 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因此设计中增加了活 动前的调查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更为有效的信息,为有效方案 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同时,我还加强了方案制定与交流,实 验与反思的活动,以促使学生深层思考,深入研究。把整个活 动过程设计为“提出问题----设想方案----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实验验证----全程反思”六个环节。 二、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如何使鸡蛋从高空落下而不碎?”的研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明白不同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用途的基础上,能对不同材料进行组合,能对材料进行加工,能把材料的应用与技术进行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选择材料来解决问题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通过活动构建一个轻松有趣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活动与活动的主体形成良好互动。在各小组不断讨论、设计、改造自己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动手尝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活动感受探究的乐趣,体会小组合作的智慧,逐渐养成大胆思考、小心验证的科学态度,并能在活动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将科学学习的兴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勇于探究,不怕失败的探究精神,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调查了解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1、假如让一个鸡蛋去碰撞地球,会产生什么后果? 2、任务驱动: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