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学位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学位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论文题目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

———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以三伏潭镇四个抽样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伏潭镇农村人口的流动现状,发现农村在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从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角度探寻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和三伏潭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人才交流网和劳务中介的就业引导作用;建设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休闲场所,和谐农村生活;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新农村储备资源。总的来说,就是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现状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流动探因

发展模式

目录

1. 引言 (3)

2. 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5)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5)

2.2 三伏潭镇概况 (5)

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6)

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7)

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8)

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9)

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10)

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11)

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11)

3.1农村推力增加 (11)

3.2 城市拉力加大 (12)

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13)

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13)

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14)

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14)

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三伏潭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14)

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6)

4.2.3 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17)

4.2.4培育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增设农村休闲场所。 (18)

4.2.5 有效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力量 (19)

5.结语 (20)

参考文献 (20)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年,中国社会最大变化之一就是社会流动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普遍趋势,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从建国以来的70多年间,人口流动经历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蜕变期。

1950年代初,为了实现经济上赶超的目标,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为了配合此战略的顺利施行,防止农村人口转移,内生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和把城乡人口隔离开的户籍管理制度。当时不仅以寻求异地就业为目的的劳动力自由流动几乎不存在,而且农民就业领域的变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此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可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环境,要生存不仅需改革经营机制,也要提高技术水平。而技术进步的代价就是资本投入相对增加,吸收劳动力的速度放慢。“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受到挑战。

既然留在家乡不能得到就业机会,农民只好把发展方向伸到更远更发达的东南部地区城市。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国家通过政策手段,将东南沿海和少数大城市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金融财政和其他资源都向这些地区倾斜,从而导致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为寻求更高的收入以及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千千万万的农民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涌向城市,汇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候鸟大军。因此,“离土又离乡”成为了劳动力转移的新模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劳动力为什么流动,流向哪里,是遵循一定的信号,有目的、合规律的选择行为。然而,不同地域的农村,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人口流动的特征会有所不同,对此,学者们进行了许多的探讨,也对不同地方的农村人口流动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当代学者方晓义、林丹华、李晓铭等对北京和南京两座城市4301人进行调查,提出了农村人口流动模式的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流动时间,二是流动城市。

他们在调查中发现相对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说,他们的流动时间越长,更换城市也就比较频繁。俞国、陆亚玲、俞富坤从对扬州市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中提出农村的人口流动是呈现双向流动与地域性组合等特点,流动人口存在素质较低的缺陷。周捷对河北省农村流动人口研究,总结出农村流动人口的群体七个特征,分别是(一)来自较贫困地区,务农收入较低,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二)男性居多,女性少,而且未婚多于已婚;(三)年龄趋势递减;(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五)社会网络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主;(六)大多在建筑业、纺织业和三产就业;(七)移而不迁,流动胜大。

本课题在前人对农村人口流动研究的基础上,以三伏潭镇为研究地域,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从三伏潭镇34个行政村中抽出四个村作为研究代表,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文献法分别对这四个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的农村流动人口状况进行调查,从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四个村人口流动状况的共性和差异,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探寻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三伏潭镇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2. 仙桃市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在人口流动的定义解释上,学者盛朗(1992年)认为人口流动是指不改变户口关系而离开户籍所在地跨地域活动的人口。周冰(2004年)则表示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外地从事务工、经商、旅游等活动的人员。王积超(2006年)把人口流动的概念广泛化,一方面包括了中国社会现实情况下两种不同情形的人口流动:一是改变常住地的以户口迁移为特点的人口流动;二是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人口流动。另一方面还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移动的同时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即具有社会流动含义。

上述学者对人口流动的定义,在概念内涵上基本一致,差异在于概念的外延以及确定概念的出发点不同。笔者更认同狭义的人口流动,认为农村人口流动是指农民不改变户口关系,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到外地从事务工、经商、读书等活动,短期内又返回原户籍所在地的人口,而本文着重指离家外出打工一段时间(一年以内)又返乡的农村人口。

2.2 三伏潭镇概况

三伏潭镇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仙桃市西北部,处于北纬30°17′45〃~30°27′00〃,东经113°15′20〃~113°06′05〃,东接胡场镇,西邻毛嘴镇,南滨排湖,北依汉水,与天门市彭市镇隔水相望,宜黄高速公路、318国道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1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677亩,东西最宽处14.25公里,南北最长处16.5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地面海拔32.5米,最低地面海拔24.8米,平均地面海拔28米,属平原湖区。全镇3个工作片,34个行政村297个村民小组,250个自然村,农场、渔场、蚕场、林场各1个,1个居委会及窑场农业队,全镇总人口79717人,其中农业人口6430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2人。为研究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状况,分析村民流动的特点,笔者对三伏潭镇34个行政村进行系统抽样,抽取了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四个行政村的农民作为调查对象,在问卷调查中,坚持每户一份,家庭成员不重复的原则,完成了夏市村25份、三伏潭村23份,康王村19份,沟二村20份共87份有效调查问卷。下面将对调查数据从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社会分层一直以来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前原有的“政治—身份型”分层结构的刚性特征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封闭性,阻碍了社会流动的进行,强化了社会不平等的先赋因素,也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分层结构。这无疑是正确的。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突出的变化是经济因素取代了政治权力在农村生活中的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成了决定人们社会层次归属的第一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由他所拥有的经济实力来决定。

调查资料显示,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四个行政村的社会分层根据家庭总收入情况,大致都可以分为五个阶层,分别是上等收入阶层,中上等收入阶层、中等收入阶层、中下等收入阶层和下等收入阶层。当然这五个阶层的划分是根据调查所在农村农民的相对情况而定的。上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上等收入阶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3500—5000元,中等收入阶

层的家庭月总收入在1500—3500元,中下等收入阶层家庭月总收入在500—1500元,下等收入阶层家庭月总收入在500元以下。

在职业划分上,可以发现哪些人不太可能走出农村。调查发现四个村均有两种职业状态的人群,一种是在本村发展的农民,另外一种是外出务工的农民。根据与村民的访谈结果显示,在本村发展的职业者一般有四种:一是村委干部;二是在村中担任农村安全、、综合管理成员等;三是在本村自己做生意的私营业主,如餐饮大排档档主。四是务农农民。村委干部是不太可能外出打工的,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政策,在当地有可利用的各种便利条件(如社会关系,集体资源的优先使用等),他们会通过利用这些条件,巩固自己在当地的地位,而不是外出打工。其他三种是因为在本村已经完成了就业,所以他们没有加入到农村人口流动大军中去。

农村人口流动过程中,外出务工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经调查发现,四个村外出务工农民群体中,按经济收入指标划分的五个阶层的家庭分布有明显差异。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四个村的柱状图可以看出,夏市村是中下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有36%,其次是中等收入阶层,占24%,再次是下等收入阶层,占16%,上等和中上等收入阶层都占12%;康王村是中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有31%,其次是上等收入阶层,占22%,第三是中下等和下等收入阶层,均占17%,最后是中上等收入阶层,占13%;三伏潭村则是中上等和中下等收入阶层占最多数,均有26%,其次是中等收入阶层占21%,再次是下等收入阶层占16%,最后是上等阶层占11%,

而沟二村则中等阶层占最多数,有30%,其次是中上等、中下等和下等收入阶层,均占20%,最后是上等收入阶层,仅占10%。

因此,以中等收入阶层为分界线,可发现四个村中,三伏潭村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经济收入较好,其次是沟二村,再是康王村,最后是夏市村。

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从四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上看,都以初中为主,其次是小学和高中/中专。然而,在调查本村对外出务工人员有无优惠政策上,四个村的调查结果不一致。夏市村和康王村的调查对象对此问题的回答均是“没有”,沟二村有8%的人认为有组合过技能培训,而三伏潭村则有33%的人认为有技能培训。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知识和技能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必备武器。国家劳动保障部的调查统计显示,2010年农民工的工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工资都比较高。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技能培训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能让务工者工资收入增高。

在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上,四个村均没有建立上网服务站。然而,上网服务站的建立,不仅可以培训村民计算机及互联网的使用技能,还为村民提供全天免费使用的权利。村内安装了互联网,村民随时随地到服务站上网获取知识或办理事情。

外来务工者是农村的一份子,村民家庭收入的差异也离不开本村的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全村人均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体现。三伏潭村年人均收入6006元;沟二村年人均纯收入5830元;康王村年人均收入到5961元;夏市村年人均收入不到4700元。在政策因素上,2010年志在打造“仙桃有知识城,三伏潭有工业园”的工程——广州朵以服饰和三伏潭合作的战略性标志项目中工业园和朵以小区在三伏潭镇落户。由此带来的征地拆迁计划就在沟二村全面展开,第一期范围为夏市村(南环路东段段)到三伏潭村西路口止。沟二村和三伏潭村就属于第一期征地的范围,因此南环大道扩建征地补偿、房屋拆迁补偿、部分农田征收补偿给两村村民带来了不少经济收益。

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是指农村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向的就业地方和从事职业的趋向。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的横向流动情况总结如下:

从图中可以发现,尽管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在就业地方的具体比例上有所不同,但是横向流动的趋势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人数占最多的是广东省内城镇打工人群,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主,其次是海南、上海和江浙所在地,去周边市或省内打工的人数不多。

在外出从事职业方面,四个村外出务工者的工作性质都以雇工居多,夏市村的占70%,三伏潭村占89%,康王村占78%,沟二村占83%,还有少部分分散在个体经营和失业。工作内容集中在到企业、工厂打工,这也是四个村共有的特点。

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在就业地方和职业选择的趋势上不谋而合,这恰恰符合我国当前农村流动人口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效应——地缘连锁效应

地缘连锁效应是指我国农村流动人口在产生中普遍存在的以地缘为突出标识的连锁产生现象。其表现为地缘中某一户或几户流动并获利,会牵动地缘中流动行为连锁产生。四个村的地理距离相隔不远,最近的隔有2公里,最远的也不超过6公里。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建设,每个村都可以搭线路车直达,大大缩小了村与村的路程时间,对不同村的村民密切交往提供了帮助,村民间通过交流可以获取更多各村的就业信息,为自身或亲人的外出就业积累了信息基础。

广州、深圳是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居民收入高,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生活条件好,市内企业、工厂众多,就业机会广,这是多年来农村人们对大城市向往的原因,三伏潭镇村民也不例外,500元左右的就可以方便到达广州各区,交通便利。所以当某一户或几户村民通过在广州打工获得比农村好的经济收入,这种状况将会在村内及村外获得广泛流传,从而无形中带动其他村民奔向广州各大城市谋求发展。

随着工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聚集,广州市内特别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天河区、越秀区、花都区的就业压力逐年扩大,市内交通变得拥挤,城市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的威胁,可尽管如此,广州城市对外地人们和本地村民的吸引力却仍然存在。用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式分析,这是人们“预期收入”的心理因素作用,只要未来的预期城市收入的现值看起来要大于未来的预期农村收入的现值,人们就会由农村流向城市。随大规模流动人口的流入,大城市的就业竞争日益增大,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使得他们在职业选择上,只能从事底层的工作,所以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以雇员为主,多在企业底层和工厂打工。

除此之外,社会网络对外出务工者的就业地和职业选择也起到重要作用。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四个村的调查中,社会网络对外出务工人群的助力有共性,以父母、同乡/同学和亲戚三者居多。社会网络是农民外出打工重要推力因素,给外出务工者信息、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在各方面衡量下做出流动的选择。因此许多外出者都愿意选择到能获得更多就业信息,有亲人或朋友的地方工作。

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随着农村人口流动加剧,人口流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现已演变成个人独自外出,夫妻双方共同外出,夫妻与子女一起外出,与父母外出,与亲戚外出,与同学或同乡外出等多种方式。

根据调查数据,四个村的人口流动方式表现如下:

四个村中,夫妻外出打工的情况在三伏潭村流动方式上占有的比例上是最高的,第二则是与同乡/同学外出。而康王村流动方式最多的是与同乡/同学外出,其次则是个人独自外出和与丈夫/妻子共同外出。总的来说,四个村在流动方式上,夫妻外出以及与同乡/同学外出打工占大多数。与父母、子女的一起外出的情况较少。

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先对四个村的被调查者的年龄进行划分,可分三个范畴:20—25岁,26—30岁,31岁以上。

夏市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中,20—25岁的人占60%,31岁以上的人占40%;三伏潭村外出务工者中,20—25岁,26—30岁,31岁以上均占33%;康王村的外出务工者,20—25岁的人占11%,26—30岁的人占56%,31岁以上的人占33%;沟二村的外出务工者中,20—25岁的人占17%,26—30岁占67%,31岁以上占17%。由此可见,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年龄越趋年轻,以30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

再来看四个村被调查者的婚育状况,为研究方便,笔者把婚育状况分成四类:1未婚;2初婚后、生第一个孩子前;3生第一个孩子后;4生最后一个孩子后。

夏市村的未婚者占450%,第二、三种类型的占60%;三伏潭村,未婚者占11%,第二种占70%,第三种占23%;康王村,未婚者占55%,第二种占72%;沟二村,未婚者占29%,第二种情况占70%。由此可见,农村外出务工者中,初婚后,生育第一个孩子的比例高。

正是因为四个村中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年龄年轻化,他们的独立性强,不希望父母跟着自己在外受累,有着理想和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更多的钱来养家、生活。再者由于他们初婚比例高,没有家庭的顾虑,可以更加自由地到外地打拼,因此造成了流动方式上的夫妻外出和与同乡/同学外出的情况普遍,,与父母、子女的一起外出的情况较少。

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两种动因,一是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二是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面作用导致了人口的迁移。

3.1农村推力增加

人多地少,是当前许多农村的普遍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极大提高。此外,农业走现代化道路已成趋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机械化所代替,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就大大减少了,因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迫使农民外出另谋生路。

其次,家族的纵向流动是推动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内在因素。纵向流动是指外出务工者家族人员的流动情况。调查显示,四个村外出务工者绝大多数的家族有外出打工的经历,有父母、伴侣、子女、兄弟姐妹等,其中以父母和兄弟姐妹居多。家族亲人的外出经验对后代外出打工的选择有一定影响,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前人积累的事业基础和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为自己所用,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再次,从农民增收角度上看,在农村,除去农业生产之外,由于资源数量的稀少和农民素质技能的缺失,增收途径相对较少。农村收入水平低,个人发展空间狭窄促使了大量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民期望通过外出打工解决温饱和就业问题,希望外出赚钱改善自身家庭的生活水平。所以说,经济动因始终是当前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推力。笔者对三伏潭镇四个村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调查资料显示,对“您选择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原因”的回答,47.1%的人外出务工者选择了“在外赚钱比务农收入高”,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经济动因。

3.2 城市拉力加大

首先,是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化是一定区域内人口由封闭的乡村向开放的城市集中的社会过程①。所以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城市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的修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都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是廉价劳动力的最佳选择。

其次,是城市高收入的吸引。通过对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知,大多数人认为,外出打工的收入比以前在家务农要明显增加了。以前在农村,平均月收入只有六七百,有的人甚至是一百,进城务工后平均月收入提升到1500—3000元,进入好的企业或工厂的,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4000元。

再者,是城市生活条件的吸引。与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相比,城市生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不仅仅是较高的收入,而且还包括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便

捷的交通,丰富的资讯信息,较好的精神生活。四个村中,有26.5%的外出务工者在外出打工原因的问题中选择了“喜欢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由此可见,城市生活条件不仅吸引着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也是大多数农民追求的生活目标之一。

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外出打工是农民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外出打工,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四个村的调查显示,35.3%的外出务工者表示他们在外打工赚钱多了,生活变好了。除了得到物质上的改善,外出打工的农民在精神上也得到满足,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随着打工经历的增多而部分或全部改变。在问及“外出打工带给您什么样的影响”时,四个村的外出务工者中,58.8%的人表示外出打工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和才干,他们有了更多的资本迎接未来的挑战。在婚姻观念上,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流逝,70.6%的外来务工者的婚姻态度是“自己决定,父母认可”,可见,农民期望自主决定自己婚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农民对婚姻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而在期望子女数量和性别上,“一男一女”的子女搭配深入民心,外出农民的进步婚育观不仅体现了社会进步,还有利于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和社会人口的优质发展。

然而,农民外出打工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在个人方面,农民被歧视的现象是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些城市居民虽然在理智上接纳了,但在现实中并不愿意真正与农民交往,这些都让农民在交友上、生活上带来很多的不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同时,农民的知识技能有限,素质优化不到位,个人权益容易受损,一旦遇到黑心单位,拖欠克扣工资、单方终止或变更劳动合同等侵权事情却不懂得如何通过正确途径维权,容易铤而走险,走上违法道路。另外,法律和社会保障方面对外出打工农民的保护制度缺失,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种种因素导致外出务工者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在农村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的人以青壮年居多,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弱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严重,儿童老人得不到很好地照顾。农村劳动力不足,农忙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另外,一些在外读书的学生毕业后都倾向在城市或到外地工作,很少会留在农村发展,使得农村建设缺乏新元素,缺少新思想。在城市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会造成城市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一方

面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多,会带来空气、水、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许多城市问题。

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农民外出带有正负效应,如何根据本镇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特点,探索适合本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概括四个村的经济分层情况,三伏潭镇农村社会分层现状体现在:上等、中上等收入阶层少,中等收入阶层不足,中下等和下等阶层群体偏大。这种以“经济型”为主的分层体系对农村社会控制有弱化作用,不利于农村稳定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份控制的弱化和思想文化控制的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性分层向“经济型”分层转轨,社会身份对农民的控制作用逐渐弱化。特别是农村原来的中下等及下等收入阶层人们由于较早进入市场,外出打工使得经济地位上升,一部分甚至暴富,使得农村社会风气不再崇拜权威,许多农民最大的理想就是进城务工经商,赚大钱回村里风光。与此同时,农村原来的中等收入阶层地位的下降导致了社会心理的失衡。这种由社会流动导致的农村村民社会地位上升、下降以及由此造成的整个社会的分化组合是诱发农村社会不稳的一个重大因素。在思想文化上,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导致农村社会意义的失落和信仰危机。

所以,引导农村社会构建合理的社会分层结构对促进农村稳定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九龙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社会学的分层理论认为,现代分层结构应是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橄榄型的社会分层结构首先必须有强大的中间阶层。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现状,学者把农村中间阶层定义为温饱有余,拥有基本生活电器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住房条件较好,孩子上学有保障,能看得起病等①。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三伏潭镇农村存在的中等收入阶层看作是中间阶层。中间阶层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心较为稳定,因为改革开放和户籍制度改革使得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社会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因此农村政策的制定应该能够促进农村中间

阶层的壮大。所以,造成农村贫富分化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制度要逐步弱化,现阶段农村政策应该支持农村公平、公正的实现,如镇政府可以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国民经济二次分配进行科学调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

其次,橄榄型的结构还要有两头的小,两头小不等于不要两头,两头的存在仍是有意义的。这里的“两头”指的是农村精英层和底层群体。精英层指的是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协调、领导作用的群体,包括农村管理者(政治精英)和农村社会中有威望的民间精英。底层群体主要是指农村的贫困群体,那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没有得到好处,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突出表现为孩子上学难、有病无钱医等。根据这个定义可以将三伏潭镇农村存在的下等收入阶层看作是底层群体。底层群体生活贫困,社会满意度低,很容易诱发不良行为,它的扩大是农村稳定发展的严重隐忧。因此,农村底层群体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对此,三伏潭镇农村政策应该对此种家庭适度倾斜,增加经济援助和提供就业扶持。

然而三伏潭镇农村的上等收入阶层却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精英阶层。因为上等收入阶层中有包括失职的原有管理层和素质较低的新富阶层,他们不能得到村民的普遍认可,不能树立自己的权威。农村精英阶层的存在,不但可以维持农村社会的权威结构,重塑村民心中对权威的崇拜,还能解决农村社会纠纷,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还能让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减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问题。因此保障农村精英阶层的存在,首先必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农村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让有威望的村民适度担任职务,广泛表达村民意见。其次,巩固农村管理者在农村社会的管理权威。这就要求农村管理者要洁身自爱,不要滥用职权损公肥私,一切工作要以村民的利益为先。同时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村民中建立良好的村干部形象。再次,可以为农村管理层注入新元素,新思想。三伏潭镇各村的村委班子普遍学历较低,绝大部分只有初高中水平,虽然在对各自农村政策环境很熟悉,但是思想比较落后守旧,所以可以考虑实施大学生村干部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担任农村村干部,为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推动农村创新发展。

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制度

一、便民服务宗旨:便民、利民、富民、安民 二、便民服务内容: (一)代办类 1、民政事务类:社会救济、农村医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户口迁移办理等。 2、计划生育类:生殖健康服务证、独生子女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等。 3、农林水类:林木零星采伐许可证审批。 4、其他可代办的事务。 (二)咨询类 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农技知识咨询、市场信息咨询、劳动力需求信息咨询等。 (三)公益事业类 水、电、电话、有线电视线路安装及维修联系工作,群众性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的联系工作等。 三、便民服务承诺: 1、积极主动热情快捷为村民提供代办帮办服务。 2、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将结果反馈给村民;是特事急事的,及时给予代办帮办服务。 3、除法定的规费以外,不另收取代办、帮办费用。 四、村便民服务点工作和值班制度 1、设立村便民服务点,各村村委主任任中心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文书、包村干部或大学生村官为中心工作人员,各社社长为中心联络员; 2、服务点工作人员保持24小时开机为民服务; 3、实行代办事项一次性告知,减少村民无效往返; 4、及时受理、代办、转办、催办村民所需办理事项; 5、除收取正常规费以外,严禁擅自提高标准收费、巧立名目乱收费、搭车收费;

6、自觉接受镇便民服务中心业务指导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五、村便民服务点工作职责 1、受理办事群众的咨询、留言、转告等事项; 2、受理服务对象的代理服务申请,代为办理申请人的具体事项; 3、做好群众来电、来信、来访的记录、答复、转办、督办、反馈和归档; 4、及时向镇领导汇报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反映的重大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供领导决策参考; 5、配合上级政务服务部门做好审批项目的现场勘查工作; 6、按时向镇便民服务中心上报统计报表和有关资料。 六、村级便民服务工作人员职责 1、努力学习,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为民办事的业务水平; 2、认真履行职责,耐心细致地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把办好群众的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热情受理群众办事事项,按照服务事项的分类,属于村上办理的立即办;属于上级办理的,审查相关资料是否齐全,资料不齐的告知应补的资料,资料齐全的填写代办单,作好登记表,向镇便民服务中心或有关部门送交相关资料办理; 4、上级办结后,及时取回,通知群众取件,对确实不能办理的,向群众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5、注重调查研究,加强与镇便民服务中心、有关部门联系,做好情况反映和信息沟通工作; 6、做好记录登记台帐工作,把每次服务时间、对象、内容、解决途径及办理记录详细登记,每年整理存档。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试论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从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环境效应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正面影响与作用,对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试图从地域上即从对流入地的影响与对流出地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给出全面综合的论述。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这一庞大群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流动人口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量流入城市。这种在市场引导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客观上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流动人口减轻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改进与提升。一方面农村因为劳动人口的流出迫使当地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城市资本和技术的扩散,会导致全国总体生产率的飞速上涨。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压力,也让这些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2)农村流动人口有助于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最近十几年,农村外出打工人口所创造的收入成为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输出超过1200万人次,获得劳务收入超过400亿元。据统计,全国农村家庭因外出打工所增加的收入约在1300亿到1600亿元间。部分贫困地区甚至存在“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现象。这些外出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增强了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与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3)农村流出人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哺农村经济,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流出劳动力把在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收入返回农村,同时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经验等无形资产。据统计,近10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平均带回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这些外出人口家乡的亲人把这些资金投资于农业和一些非农产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国家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资本短缺的压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些有型资金与无形资产的回流,不但活跃了农村经济,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缓解农村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协调,保持可持续发展。农村人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1 绪论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目的与意义 (4) 2 中国机械行业概况 (4) 2.1 中国机械行业进展历程 (4) 2.2 中国机械行业进展趋势 (5) 3 中国机械行业现状 (7) 3.1 与国外品牌产品的差距 (7) 3.2 2018机械行业诊断报告 (8) 3.3 工程机械现状分析 (10) 3.4 基础件现状分析 (10) 3.5 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11) 3.6 机床行业现状分析 (12) 4 中国机械行业的总体运营情形分析 (12) 4.1近年工程机械产品出口情形 (12) 4.2 2018年机械工业现状 (12) 4.3 以后专业化进展趋势 (13) 5中国知名机械工业产值数据分析 (14) 5.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 (14) 5.2 东风汽车公司 (15) 5.3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 (15) 5.4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 (16) 5.5 中联重工科技进展股份 (16) 5.6 三一重工股份 (17) 5.7 沈阳机床制造有限责任 (17) 终止语 (18) 参考文献 (19)

摘要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进展的基础。它的进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进展机械工业。 通过新中国60年的努力,中国的机械工业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显著机械工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行业进展已进入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中国将逐步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所迈进。 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差不多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差不多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显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进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刻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行业环境进展需要差不多现状行业进展 Abstract Machinery industry known as "industrial heart," said. It is other economic sectors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of all economic sectors. Its development level is measure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a country important symb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regions, must accelerate development machinery industry. After new China 60 years of effort,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i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have markedl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achinery industry, is undergoing historic change,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stag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China will gradually by mechanic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s have to move forward. Today, the pattern of the world have and manufacturing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Europe, Asia, America three cent world situation has been formed, the world economic barycenter began to shift to Asia, the signs have appeared the product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mode of production is in rapid reformation. All these also brings us a rare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we should face reality,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 seize the opportunit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revitalize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own duty, makes determined efforts, unyielding, in order to make ou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t too long a time, catch up with the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2020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报告模板 一、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 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 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 过程中,流动人口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近年来,流动人口的规模是空前的。其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 向城市、及经济发展的沿海地区。农村人口流动主要都是因为外出务工。 农村的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农村的人口流 动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对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我所在村实行 了调查。 1.调查时间:20**年**月**号至20**年**月**号。 2.调查地点:**省安庆市潜山县xx镇xx村 3.调查人:xx 4.调查方式:对该村负责流动人口的村委会实行访问调查、以及 访问一些农民 5.调查内容:对农村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实行相关调查 二、该村人口流动概况 通过对村委会的访问,我们了解到xx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农村人口有1925人,根据2020年xx村流动人口调查资料推算,2020 年全村流动人员达924人,占到农村户籍人口总数的48%左右。其中绝绝大部分人口都是常年在外,紧春节期间在家停留几天。这个情况比2020年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

流动方向绝大部分都是向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等一些经济发 展城市。主要从事第二产业以及小部分服务业。近两年来也有很多从 事第三产业的。外出人口以 30岁以上的男性为主,也有夫妻共同外出的情况。还有约19%的人口是17——27岁的青少年。而且,外出人口 的文化水准普遍不高(不包括外出读书的学生)。据调查显示,该村下 面的一个组里,一百多口人只有18口人常年在家。尤其是近几年来, 外出人口逐年增加。 当然,农村的人口流动对迁入地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给那些经济 发展的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促动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外出人口主要以成年男性为主,于是,留在家里务农的多 是老人、妇女、小孩以及一些病残者。当前农村不尽合理的人口结构 给农业发展带来一定防碍,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资源有待开发,中低 产田需要升级改造,农业自身的生产层次亟待提升。此外,一些农村 的基本建设因劳动力的外流而取消或拖延,农业技术改良青黄不接, 都在一定水准上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对此,我们通过调查来实行 一些粗浅的分析。 三、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不但为促动城乡经济发展和改 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点、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因为该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阻塞,从而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且,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往年,农民都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属于典型的“民以食为天”。同时,种植技术不完善,产量不高。单 靠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的微博收入越来越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求。于是,绝大部分农民纷纷外出,从而增加增加的非 农业收入。 随着人口迁出迁入,不但为迁入地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与 此同时,也给迁出地带来了新面貌。近两年来,绝大部分农民都盖了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流动人口调研报告

辖区内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在局领导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成立了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公安分局局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为付组长,区政法委(综治办)、组织、宣传、公安等21个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抽调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人员组成,政法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全区流动人口的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流动人口200 人以上的社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由社区主任担任,副主任在流动人口中产生。 (二)维权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全区建立了三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网络,设立了流动人口维权服务中心,并开通了12345维权热线。乡镇(街道)在综治中心设立了维权站,社区由司法部门设立了法律顾问或联络员,公布了姓名和联系电话,极大方便了流动人口的法律维权咨询。中远、欧华等一批规模企业能依法与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权责明确的劳动关系。劳动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调处劳资纠纷,并逐步完善流动人口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障措施。全区工伤保险全面覆盖;船东互保全面覆盖下海渔民中的流动人口。船舶、建筑等高风险行业、高纠纷行业设立了保证金制度,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三)民主政治权利得到较好体现。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意见》中明确规定区、乡镇(街道)党代表和区政协委员中,各类先进、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评选,流动人口要占有一定的比例。各社区根据条件视情建立了流动人口党支部。区总工会强化企业“党工共建”,把流动人口组织到企业工会中来,使流动人口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四)子女就学问题基本得以解决。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积极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1、流动人口户籍地、现居住地要严格执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两地管理的责任”共同管理。 2、流动人口户籍地在成年流动人口外出前开展必要的、有效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做好《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审核工作,对已外出的应予补办。负责做好与现居住地的联系和信息沟通工作。 3、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要加强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工作,负责对流动人口日常管理工作。 4、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行为,由现居住地或户籍地依照《条例》予以处理。

流动人口登记制度 1、常驻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对流出育龄人口与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对流入育龄人口应当登记建立流出、流入育龄人口管理档案。 2、常驻户口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对流出育龄人口进行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流出时间、婚姻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核发情况,计划生育合同签订情况和现居住地等。 3、现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对流入育龄人口登记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流入时间、婚姻状况、生育状况、育龄妇女计划生育证明查验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计划生育奖罚情况、常驻户口所在地等。 4、常驻户口所在地和现居住乡镇人民政府或社区应当就流动人口变动情况及时登记。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制度 1、为流动人口登记户卡,建立已婚育龄妇女档案。 2、为流动人口每季度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3、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的有关法律法规。 4、将流动人口本地区经常性管理和服务范围,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 5、免费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搞好咨询。 6、建立与现居住地的经常性联系协调制度,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工作。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论文题目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 ———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以三伏潭镇四个抽样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伏潭镇农村人口的流动现状,发现农村在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从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角度探寻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和三伏潭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人才交流网和劳务中介的就业引导作用;建设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休闲场所,和谐农村生活;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新农村储备资源。总的来说,就是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现状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流动探因 发展模式

目录 1. 引言 (3) 2. 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5)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5) 2.2 三伏潭镇概况 (5) 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6) 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7) 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8) 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9) 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10) 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11) 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11) 3.1农村推力增加 (11) 3.2 城市拉力加大 (12) 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13) 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13) 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14) 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14) 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三伏潭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14) 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6) 4.2.3 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17) 4.2.4培育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增设农村休闲场所。 (18) 4.2.5 有效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力量 (19) 5.结语 (20) 参考文献 (20)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精编版

机械行业现状分析论文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机械工业素有“工业的心脏”之称。它是其他经济部门的生产手段,也可说是一切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必须加速发展机械工业。 经过新中国60年的努力,中国的机械工业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显着的提升,显着机械工业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行业发展已进入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将逐步由机械大国向机械强国所迈进。 当今,制造业的世界格局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欧、亚、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洲转移已出现征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生产模式也在迅速变革之中。所有这些又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该正视现

实,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为己任,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以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键词:行业环境发展需要基本现状行业发展 Abstract Machinery industry known as "industrial heart," said. It is other economic sectors means of production is the basis of all economic sectors. Its development level is measured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a country important symb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regions, must accelerate development machinery industry. After new China 60 years of effort,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i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have markedly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achinery industry, is undergoing historic change,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stag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China will gradually by mechanical power into mechanical powers have to move forward. Today, the pattern of the world have and manufacturing is undergoing major changes, Europe, Asia, America three cent world situation has been formed, the world economic barycenter began to shift to Asia, the signs have appeared the product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mode of production is in rapid reformation. All these also brings us a rare opportunity.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we should face reality,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 seize the opportunity,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o revitalize and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关于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市的调查报告》

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王桃香 (一)、个人资料 毕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学历:专科 据最新的权威统计,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广州日报7月6日报道)如此,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员,让他们融入广州,认同广州,进而建设和谐广州,的确是一个问题。[1] 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一)外来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2]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1.性别构成 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省内男性比例高于省外男性比例。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 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 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 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3] (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

(整理)城市流动人口比例.

我国主要城市流动人口比例06 我国流动人口8000多万,其中农村到城市的农民工6000多万,其中知识份子2000多万。 北京流动人口有365万,上海387万,武汉近400万,南京85万,由于广东流动人口众多有2200多万,深圳、广州的人口无从计算。 流动人口:目前主要用于中国,它特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 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 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即所谓“人户分 离”,但排除了旅游、上学、访友、探亲、从军等情 形。至于在多大的空间、时间范围的人户分离才算流动 人口,则要根据实际工作来确定标准。如我国《流动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对农村的同一乡 (镇)或者城镇的同一县(市)之内流动不在管理之列 流动人口对广州发展影响08 一、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态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人,占广州市普查登记人口994万人的40%。居住半年以上331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47%,占普查登记人口的33%,居住半年以下的63万人,占广州市户籍人口的9%,占普查登记人口的6%。几乎每10个人中便有4个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人口构成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流动人口分布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05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_范文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 本文是关于范文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感谢您的阅读!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一) 一、社区和责任区民警要定期入户访查,把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和暂住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要求外来流动人口办好暂住登记和暂住证。 二、掌握暂住人口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搞好外来流动人口循环簿登记工作。 三、坚持社区警务协作制。警务实行包片制管理,掌握流动人口情况,社区与之及时沟通; 四、凡是流动人口到社区务工、就业,社区干部都要了解掌握家庭情况和生育状况,并向他们宣传计划生育相关知识; 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警务站要搞好租赁房屋登记工作,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严格依法办事,切实保障暂住人口的合法权益。要配合社区搞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六、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和协调配合。及时沟通暂住人口的有关信息,提高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维护我省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地区暂住的人员。 出差、探亲、访友、旅游、就医人员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流动人口管理实行宏观控制、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鼓励农业综合开发和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就地消化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五条建立健全以户口管理为基础、治安管理为重点、劳动管理为纽带、其他管理相配套的管理机制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服务体系。

第六条本条例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公安、劳动、工商、计划生育、民政、卫生、建设、农业、交通等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负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流动人口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管理 第八条流动人口在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之前,必须在当地办理有关手续:(一)属于育龄人员应申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的,按照《辽宁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办理; (二)跨县(含县级市、区,不含本城市市区,下同)务工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到劳动部门办理《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 第九条流动人口到达暂住地后,应按照公安机关的规定申领《暂住证》,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者旅客登记。 第十条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员在申领《暂住证》之前,应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到暂住地计划生育部门办理《计划生育查验证明》。 第十一条流动人口中跨县务工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人员应在到达暂住地15日内,持《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和《暂住证》,育龄人员还应持《计划生育查验证明》,到暂住地劳动部门领取《辽宁省外来人员就业证》,并到劳动部门指定的职业介绍机构登记。 成建制来暂住地独立承包建筑工程或者为工程提供劳务的,应按规定到暂住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二条流动人口从事医疗活动,必须经暂住地市卫生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流动人口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按有关规定到暂住地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取得营业执照后必须依法经营。 第十四条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必须按规定接受预防接种。 第十五条单位或者个人雇用流动人口务工,必须到劳动部门或者其指定的职业介绍机构雇工登记,办理有关手续,并与被雇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雇用流动人口务工集体食宿的,用工单位或者雇主必须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接受卫生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单位或者个人向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

农村人口流动下的乡村治理对策

农村人口流动下的乡村治理对策 2009-05-13 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视力保护色:【大中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一、引言 中国是一传统农民大国,对乡村的有效治理历来是国家公共权力涉及的重要圈点。在我国,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决定如何将堆积在土地上的超载农民剥离出来,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乡村治理的根本出路。1978年后,囿于政府控制松动,源源不断的农民挣脱土地对他们的束缚,涌入城市。改革开放30年,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期间内,学界主要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人类文化学等学科视角,关注和研究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城市经济、农民自身现代性不断生长以及解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农村人口流动对流出地乡村的影响。即使有关注,就现有的研究一般都偏向于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农民收入的增长等乡村结构转变和农村社会发展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过少地研究和揭橥流动带给农村政治治理层面的负面或消极影响。这不可不谓是一大遗缺。不过,近年来,还是有部分学者或实证调研亦或理论探研,抉发流动引发乡村的负面效应。譬如,徐勇教授在大量实地调研后指出,农村人口流动对乡村治理本身并不都是乐观的景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乡村文明转型陷入一种“治理性困境”,出现了有流动而无发展的乡村发展“空心化”、有流动而无突破的乡村结构再复制及有流动而无安宁的乡村秩序失衡性等三种非正面、非积极实态和态势。[1]毋庸置疑,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人口非农化产生“减负”效应之余,也给乡村社会在不断“增压”。但是,“增压”不仅仅局限于乡村政治结构与社会发展层面。笔者以为,农村人口流动带给乡村社会的是集草根民主、农地经营、文化认同及社会结构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全方位、多维度乡村治理困境。这一现象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否则会导致农村社会的调蔽和一定程度上社会动荡的潜在威胁,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 二、我国乡村治理历史沿革及现实困境 (1)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 “治理”一词原意指统理、引导之行动或方式。经过历史演化,当今“治理”已远超越政府运作范围,更加强调权力关系、组织制度和公共事务管理等层面。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从事兼业经营的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民流动的“天然屏障”。分散的小农使得传统社会的官僚机构无法直接统治乡村,“皇权止于县政”,统治者不得不依靠士绅阶层和宗族制度来实施乡村治理,以求到达对乡村“最优”管

关于对社会流动人口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社会流动人口的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管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社会流动人口的管理、刑释解教人员的重新犯罪、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市司法局组织课题调研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在*县召开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座谈会,并查阅大量资料,对*市社会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状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当前社会流动人口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关于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闲散青少年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内涵和外延,不能排列和等同,更不能混淆。流动人口的内涵可以包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会闲散青少年,流动人口在外延上大于刑释解教人员和闲散青少年。从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虽然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但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社会流动人口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所处位置的变动,亦称社会流动。它通常是指社会成员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的流动,有时只限于从一个职业群体向另一个职业群体的流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管理学问题又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实践问题,具有社会历史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特征,

折射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社会主义转型期的社会流动人口状况,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素逐步渗透,尤其是生产力中人的活跃因素,其作用大于经济和技术引起的流动,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个体系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开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出现了社会各种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阶层或利益集团和政治、经济、文化均开始显示独立性,而且影响力日渐加大,引发了新的社会流动。经济发展型。*市和全国一样,自“三线建设”以来,以**为代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进入*市,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同时存在的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推动了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增长,为社会流动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建设的进程中,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为人流、物流提供了交通便利,促进了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周边省、市人们向往发展的“宝地”,市中心城区人口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50,000余人,增加到现在300,000多人。 政策引导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政策从沿海、东南向内陆延伸,人民的政治权利上升,把主要精力

村干部工作制度

村干部工作制度 一、村两委分工负责制度 (党委书记)主持村党委全面工作,挂钩支部。 (村委会主任)主持村委会全面工作。 (村党委副书记)协助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工作,挂钩支部 (村党委纪检委员)分管纪检、农业,主抓计生、妇联工作,挂钩支部 (村党委组织委员)分管组织、统战,主抓党建、党务村务公开、老年人、关工委工作,挂钩支部。 (村党委宣传委员)分管宣传、企业,主抓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工会工作,挂钩支部。 (村委会副主任)分管渔业,主抓企业、安全生产、土地、村建工作,挂钩。(村委会委员)分管文秘,主抓民政、村务财务公开、档案管理、后勤、信访工作,挂钩支部。 (村委会委员)分管综治工作,主抓流动人口、双拥、民兵、共青团工作,挂钩支部。 (村务专职工作者)协助党建、文秘、共青团等工作,挂钩支部。 为更好地履行职责,村委会下设下列工作机构及组成人员: ⑴经济管理委员会,其职责:抓好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增值、盘活工作,增加村财收入。 主任: 副主任: 委员: ⑵治保委员会,其职责:抓好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抓好护村队的工作,强化治安巡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及出租房的管理。主任: 委员: ⑶人民调解委员会,其职责: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和信访息访工作,及时化解纠纷,增进社会和谐。 主任: 委员: ⑷计生委员会,其职责:按照计生责任状要求,做好村民计生自治、计生协会工作,落实各项计生常规工作,抓好流动人口育妇计生管理。 主任: 委员: ⑸社会保障委员会,其职责:做好农村低保工作和扶贫助弱工作,重点关心村弱势群体,做好新农合工作和其他社会保障工作。 主任: 副主任: ⑹文教卫委员会,其职责: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抓好农村文化、宣传、教育、卫生工作,负责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 主任: 聘任干部职责: :治保、村建 :民兵 :报帐员、企业统计 :计生服务室、药具管理员、计生管理员 :船舶管理、渔业统计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