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植物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组成的化合物。植物源的多糖类化合物拥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活性以及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和抗氧化等的独特功能,而且大多数毒性较小,在预防疾病上优于其他化合物,因此其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此外,由于多糖本身在质量标准、表征鉴定等方面有自身研究难度和特殊性,有待于深入研究。现对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发展进行综述。

多糖(polysaccharides)又称多聚糖,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由单糖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基本物质之一。其中植物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植物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以α-或β-糖苷键所组成的化合物,大部分植物多糖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呈粘液状,遇乙醇能沉淀。其分子量一般为数万甚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四大基本物质之一,与维持生命功能密切相关[1]。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多糖除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生物学效应外,还有抗衰老、降血糖、抗凝血等作用,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多糖研究已成为食品行业热门领域。

我国对多糖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飞速发展,我国对多糖及其复合物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多糖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分子量溶解度、粘度等因素有关,其高级结构比一级结构在活性决定方面起更大作用。由于上述因素差异性,决定多糖具有丰富多彩生物活性。

1 植物中多糖的测定

1.1 多糖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多糖的分离纯化是指多糖研究中获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一般这一过程包括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3步。其中分离纯化是多糖研究的关键,其成功与否、效果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研究的可行性与可信度。

所谓分离就是将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多糖解离出来的过程。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先用石油醚、乙醚等有机溶剂提取除去脂溶性杂质,然后根据不同的溶解度选择一种溶剂进行萃取[2]。大多数多糖可采用一定温度的水或稀碱溶液提取,要尽量避免酸性条件,这会引起多糖中糖苷键断裂。而有些生物材料,在分离多糖前,还需进行脱脂或脱色处理。分离沉淀后获得的多糖提取物中,常会有无机盐、醇不溶的低分子有机物,大分子蛋白质等杂质。而多糖的纯化就是指将粗多糖中的杂质去除而获得的单一的多糖组分。一般是先脱除非多糖组分,再对多糖组分进行分级;而脱除非多糖组分则一般是先脱除蛋白质后再去除小分子杂质。

多糖脱蛋白常用的方法有Sevag法、三氯乙酸法;而除去小分子物质最常用DEAE纤维素层析、,Sephadex凝胶过滤、季铵盐沉淀、盐析、亲和层析、超滤和电泳等方法。

1.2 多糖的鉴定

在获得单一多糖组分后,必须对其纯度进行鉴定。近年来发现,多糖的糖链在分子生物学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要测定完整的结构很困难。同时也发现,多糖的活性与分子量、溶解度、粘度有关。所以多糖的鉴定一般包括纯度、分子量以及组成多糖的各个单糖的鉴定。

需要说明的是:多糖的纯度不能用通常化合物的纯度标准来衡量,因为即便是多糖纯品,其微观也并不均一,仅代表相似链长的多糖分子的平均分布,通常所谓的多糖纯品实际上也只是一定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多糖的均一组分。科研工作者曾采用经水或甲醇等有机溶剂水溶液浸泡,低温减压浓缩、流水透析、乙醇沉淀、再经凝胶柱层析、冷冻干燥等途径得到较单一多糖成分,再经高效液相色谱或凝胶层析测定其纯度、分子量,酸水解气-液相层析或纸层析测定其单糖组成[3]。目前常用于多糖纯度鉴定的方法有凝胶过滤法、高压电泳法、超离心法、旋光测定法、毛细管电泳法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凝胶层析法,该法的准确度高。

多糖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比蛋白质更为复杂,这不仅因为组成多糖的单糖品种繁多,而且只有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其连接方式的不同以及可能存在支链也可造成多糖的结构测定非常困难。多糖的结构有4级的概念:一级包括糖基的组成、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物构型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位置与长短;二级包括多糖骨架链间以氢键结合所形成的各种聚合体;三级包括多糖一级结构的重复顺序,由于糖单元的羟基、羧基、氨基以及硫酸基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有序的二级结构在空间形成规则而粗大的构象;四级包括多聚链问非共价链结合形成的聚集体。例如,木聚糖是植物体中最常见的一种半纤维素,最近Mazeau等对木聚糖的构象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的羟基被月桂酸酯化后,酯基对两边的糖苷键的构象有很大的影响。简单地说,多糖的结构分析包括糖基的组成以及这些糖基的连接方式。糖基的成分测定首先要了解它是由哪些单糖组成、各种单糖的比例如何,通常采用将苷键用酸、酶、甲醇水解或选择性降解,由此将大分子裂解成各种小片段,各自分析小片段的结构后,拼凑成整个化合物的结构[4]。主要结构分析手段见表1。

表1 测定糖链结构的常用方法

糖链结构常用方法

单糖组成和分子比例部分酸水解,完全酸水解,纸色谱,气相色谱

吡喃环或呋喃环红外光谱

连接次序选择性酸水解,糖苷酶顺序水解,核磁

α-或β-异头异构体糖苷酶水解,核磁共振,红外光谱

羟基被取代情况甲基化反应,过碘酸化反应,核磁共振,质谱

糖链-肽链联结方式单糖与氨基酸组成,稀碱水解法,肼解反应

1.3 多糖含量的测定

多糖含量的测定常采用比色或滴定法。比色法使用历史悠久且已被广泛使用,该法须用从植物中提取、纯化后的多糖进行显色、比色测定,方法中采用葡萄糖代替标准品,测定样品多糖的相对含量。滴定法主要是采用Fehling还原滴定法,此法是多糖水解成还原性的单糖后,

以次甲基兰作指示剂,用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酮溶液直接进行还原滴定,根据样液消耗的体积计算其含量。本法快速简便,不需精密仪器,对所有多糖均适用近年来,高效液相色谱法越来越多地用于测量植物中的多糖。它分析速度快,可以直接进样,不必制备成衍生物,而且有较高的分辨率[5]。此外还有气相色谱法(GC)、薄层扫描法(TLCS)、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等,可根据药材所含多糖及其化学成分的性质进行选择。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IC)分析芦荟多糖方法简单,一般在常温下操作,经色谱柱分离的组分可收集,进一步与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仪器联用进行分析鉴定。为了提高灵敏度,也可采用衍生化的方法将样品组分制备成具有紫外吸收或能发出荧光的衍生物,用紫外检测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或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虽然样品制备操作复杂,但分析灵敏度可大大提高。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荟凝胶样品,可得到一个“E”峰(排序第五而得名),已鉴别为L一苹果酸,是芦荟中的一种有机酸。孙达远等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芦荟冷冻粉中多糖和甙进行测定,并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对100:1全叶芦荟冷冻干燥粉进行分离,一次分离出芦荟多糖和纯度为w=97.93%的芦荟甙,再应用液相制备柱将芦荟多糖进行高效分离,从而达到定量测定芦荟多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大小。用反相色谱法分离肽聚糖及某些寡糖,并用寡糖的部分降解法测定寡糖分子结构中单糖的排列顺序。用氨旅烷柱液相色谱法分离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索、硫酸肝素的酶水解产物中还原性不饱和二糖物质。用高效离子效换色潜法分离寡糖的硫酸、唾液酸和糟醛酸衍生物等。李静等还报道用水溶性凝胶渗透色谱测定芸芝多糖各组分的分子量及相对含量。HPLC对多糖的分离纯化、组成分析(单糖和寡糖)、定量分析、分广量的测定等作出很大贡献,大大推动了多糖研究的进展。

2 植物多糖生理活性

2.1 免疫调节与抗肿瘤活性

由于现代医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人们对免疫系统认识越来越深入,免疫系统紊乱,不仅会产生多种疾病,且与人体衰老及老年人多发病有关。植物多糖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是免疫调节,对其免疫增强作用机理的研究以深入到分子、受体水平[6]。

多糖对机体的免疫调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和方式:①激活巨噬细胞,②激活网状内皮系统,③激活T和B细胞,④激活补体,⑤激活干扰素生成,⑥激活白细胞介素生成,⑦诱导肿瘤坏死因子[7]。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不但能激活T细胞、B细胞、MФ及NK 细胞、CTL细胞、LAK细胞等免疫活性,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清除老化细胞和异物及病原体,还能促进IL-1,IL-2,TNF-α,INF-γ,NO等生成,调节机体抗体和补体形成,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力。同时也影响细胞生化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组织中SOD活性[8]。

牛膝多糖在体外可以提高老年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IL-2的分泌;体内能显著提高老年大鼠T淋巴细胞和血清中TNF-β或TNF-α及NO的产生,降低其sIL-2R 的产生,纠正老年鼠免疫低下的状态;人参多糖大多数以中性糖为主,对正常动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有刺激作用,能增强机体(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对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皆有影响[9]。

枸杞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还可显著提高荷瘤鼠胸腺指数、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脾细胞抗体形成、淋巴细胞转化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及降低脂质过氧化值,以提高免疫功能的方式抑制荷瘤鼠的肿瘤效应[10]。灵芝多糖对小鼠正常组织SOD活力有促进作用,而对肿瘤组织中SOD活力产生抑制,促进肿瘤细胞脂质过氧化,加速肿瘤细胞死亡,而对正常组织起到保护作用。香菇多糖能增加小鼠脾脏重量,增加抗体生成,起到增强体液免疫作用。另据报道,人参多糖、地黄多糖、竹叶多糖也具有抗肿瘤作用[11]。

2.2 降血糖和血脂活性

降血糖、降血脂功能也是植物多糖的重要功能之一,近些年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和报道。甘蔗多糖、海带多糖、麻黄多糖、山药多糖等都具有降血糖或血脂的活性。

化学结构与肝素类似的植物多糖能促进脂蛋白脂肪酸释放,使血液中大分子的脂质分解成小分子,因而对血脂过多引起的血清浑浊有澄清作用,也能明显降低血胆固醇含量。枸杞多糖(LBP)和茶叶多糖(TPS)混合物对Ⅱ型糖尿病模型动物的降血糖作用及对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指标的影响[12]。结果发现LBP与TPS混合物具有增强Ⅱ型糖尿病模型动物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肝糖原储备、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可以抑制肾脏醛糖还原酶(AR)活性,降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提高血清过氧化酶歧化酶(SOD)水平,从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百合多糖具有修复β-胰岛细胞、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以及促进肝脏中血糖转化为糖元的联合作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13]。

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是高脂血症重要指标,高密度脂蛋白(HDL)能转运胆固醇,其中载脂蛋白又能激活卵磷脂胆固醇转脂酰基酶,催化卵磷脂分子中B位脂肪酰基与胆固醇作用生成胆固醇脂,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高脂血症辅助标志[14]。众所周知,血清中TG、TcH、LDL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因子,LDL升高是心肌梗塞危险因子,而HDL能将外周血中多余胆固醇带回肝脏代谢生成胆汁酸,因此HDL 升高是抗心肌梗塞安全因子。南瓜多糖(PP)水溶液200 mg、500 mg/kg经腹腔注入正常及糖尿病模型小鼠后,两者总TG、LDL下降,HDL升高,所以PP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15]。

2.3 抗病毒活性

大量研究表明,许多多糖对种病毒有抑制作用,如艾滋病毒(HIV一1)、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囊状胃炎病毒、劳斯肉瘤病毒、乌肉瘤病毒等。目前,多糖衍生物尤其是硫酸酯化多糖是当今多糖研究中一个热点,研究发现它具有显著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病毒HIV-1抑制作用。

据报道甘草多糖GPS对牛艾滋病病毒BIV、腺病毒、柯萨奇病毒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对BIV抑制率为36.2%。GPS还可影响腺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吸附和进入细胞功能,对它们也有明显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达到保护细胞目的[16]。另据报道,从红藻中分离硫酸半乳聚糖能在体外抑制HI-1和HIV-2引起细胞病变,同时也抑制合胞体形成;另外还可抑制如疱疹病毒、砂粒病毒、弹状病毒、粘病毒等其它病毒。此外,板兰根多糖、硫酸葡聚糖、硫酸香菇多糖、硫酸戊聚糖、卡拉胶等也具有抗病毒作用。

2.4 抗氧化衰老活性

对于衰老这一自然现象发生机理众说纷纭,如免疫学说、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遗传学说等。免疫学说认为随年龄增大,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紊乱,结果胸腺萎缩、T细胞损耗,从而导致机体衰老,寿命缩短。某些多糖能从整体上增强机体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防治老年病。

通常情况下,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与提高免疫功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丙二醛(MDA)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损伤的重要指标,因为MDA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极易与磷脂蛋白发生反应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而造成组织细胞的氧化损伤。

研究发现,枸杞、人参、银杏叶、天麻水提液均可降低小白鼠体内MDA的含量。人参对脑和心肌中MDA含量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20.6%和23.1% ;天麻对肝和肾组织中MDA含量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14.55 和13.6%[17]。从婺源粗老绿茶叶中提取纯化出了茶叶多糖,研究了它对超氧自由基、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B-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证明了茶叶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对云芝多糖的实验中发现:实验组小鼠的血红细胞SOD活性、皮肤和尾腱的羟脯氨含量、胸腺系数均比对照组有所增加;实验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也较对照组增多,而心肌脂褐素(1ipofuscin)含量和大脑脂质过氧化物(1ipid hydroperoxide)含量明显降低,证明云芝多糖有提高机体免疫应答和增强机体清除脂质过氧化物的抗衰老作用[18]。

2.5 其他活性

螺旋藻多糖具有抗辐射能力,除能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性外,还能显著减轻小鼠骨髓细胞和蚕豆根尖细胞的辐射遗传损伤,大大降低辐射引起的突变频率,而且具有维持藻体本身超强辐射抗性的重要作用,现已开发成抗辐射医药保健品[19]。Yoon等研究了从Porana volubilis中提取的多糖,发现它们通过肝素辅因子Ⅱ的调节能产生很高的抗血凝活性并能抑制由胶原蛋白引起的血小板聚合作用。从可食用灰树花中提取的5组多糖中,相对分子质量为47万的多糖可以增强生物合成胶原蛋白的活性,其活性提高了80% ,间接提高了纤维原细胞的增殖活性。海带中的聚岩藻糖具抗凝血作用,褐藻糖胶具有抗血栓活性[20]。此外甘薯多糖、人参多糖、山大黄多糖、枸杞多糖和山药多糖等还有抗突变作用。

3 结语

植物多糖广泛生物活性已被人们认知,植物多糖药理作用极其广泛,其独特活性和低毒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潜力。多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有学者预言21世纪前几十年将是“多糖时代”。多糖作为一种重要生命物质,具有丰富生物活性,且无毒副作用,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新药,并不断扩展其在保健品、功能性食品中应用,这是多糖区别于其它药物一大优势[21]。但由于多糖本身原因,如多糖结构太复杂,其质量标准不易控制;多糖结构测定及合成有其自身难度和特殊性;有些多糖在天然产物中含量低而不易分离及多糖药理活性与多种冈素有关,给多糖研究和临床应用带来很大限制。目前只有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灰树花多糖、猪苓多糖、茯苓多糖应用于临床,且主要集中于抗肿瘤、治疗艾滋病等延缓衰老及抗病毒药物。而我国各种多糖资源丰富,尤其是来源于中草药植物多糖,具有巨大开发潜力[22]。要使更多多糖应用于临床,造福于人类,这需要广大化学家、食品学家、

生物学家及医学家共同努力,接受这一挑战,以显示多糖类化合物广阔应用前景。

总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多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植物源多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深人。但由于多糖本身在质量标准、表征鉴定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研究难度和特殊性,多糖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研究。

浅析植物抗逆性

浅析植物抗逆性 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性的研究逐渐转入基因层面,现在已能够将多种抗植物病虫害的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但日益引起关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植物自身抗性资源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基因 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凡是地球上现存的植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表现为抗逆性。如植物的抗虫性,抗旱性等。 一.植物抗逆性的利用 1. 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 早在中国的古代,农耕工作者们就开始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优良的抗逆性。《齐民要术》中记载要把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虫性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种子品种优劣的标准。并对八十六种物粟的抗逆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出。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在品种选育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研究和利用植物的抗逆性意义更是重大之至。化肥、杀虫剂等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选择性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品种而得到优质高产的品系。减少或杜绝了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对虫害获得持久的仿效,而且不需要入则的技术即可达到防治目的。这是抗性研究而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如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抗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毒素而直接作用于昆虫,如生氰糖苷,作为阻食剂会影响昆虫对食物的利用;又如酚类物质能阻碍昆虫的消化;作为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这些抗性的特异基因进行克隆转移到其它植物细胞中,转录出相应的蛋白产物。起到抗性的作用。 2.植物抗逆性与环境 在对不同污染点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和色素含量相对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下,绿化植物叶片的生长收到限制。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下降,光合色素发生降解,细胞膜受到伤害。实验证明,根据不同植物在同种污染物作用下的伤害阙值不同,可以确定不同物种对此污染物的抗性等级。由于测定大量植株多项指标的伤害阙值不可行,因此可根据污染点与对照点相对值的大小判断植物抗性。实验数据表明,同一住屋不同生理指标对环境污染的响应不相同,从而,得到的抗性等级不同,本实验中只有少数生理指标反映出相同的抗性等级。大气状况使FV/Fm 等七个分析参数产生极显著差异,说明,大气污染直接影响这7个生理指标,子评价大气污染状况及植物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论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钱虎君 种子121班高娜 学号11212126 2013年5月2日

植物生产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210095) 摘要:植物生产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本文阐述了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当前我国植物生产专业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们如何做好植物生产的研究推广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生产研究现状研究推广 引言:作为一名农学系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产的意义,现今我国植物生产的现状,未来植物生产发展的方向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本文参考各类文献,对植物生产各方面知识做了总结与阐述。希望能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就业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植物生产概况 农业生产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机能来获得产品的生命活动。根据获得产品方式,可把农业生产划分为三类,即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微生物生产。 而植物生产指依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取得产品的生产。该过程所获得的产品称为第一次生物量或初级生物量。根据产品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生产食物为主的和生产非食物的两大类。生产食物为主的植物包括粮食、糖料、油料、水果、蔬菜等。其中,除了可食用部分,不可直接食用的部分通过动物和微生物的利用、转化,部分地形成人类能直接使用的食物。这是发展腐生食物链农业的物质基础。而生产非食物的植物包括各种纤维植物,经济作物和药用植物等,产品为工业原材料和医药用品。 植物生产有以下6个特点: 1.对社会经济的广泛依赖性 由于人类长期而频繁的干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群已发生很大变化,食物链趋于简化,层次性削弱。杖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只从土地上攫取物质和能量,除了劳力以外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辅助循环,是掠夺式的生产模式。我国的传统农业,通过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料,用地养地地结合去维持土壤肥力,部分偿还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损耗。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能源和物质投入农业生产系统,加快和加强了农业生产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迅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必须服从一定的生物规律 植物生产的主体是植物。植物是活的生物有机体,就必然受到生物规律的制约。植物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个体和群体、生长和发育等规律都在生物有机体上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到植物的个体、群体和后代繁衍的数量和质量。发挥植物的增产潜力,关键是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目前,我国高产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在2%~3%。如果把光能利用率再提高1%,作物的产量就可以大幅提高。 3.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酶在植物多糖的提取方面的应用现状

酶在植物多糖的提取方面的应用现状 植物的有效成分大多包裹在细胞壁中,对这些有效成分的提取,传统的热水、酸、碱、有机溶剂浸提法,受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的阻碍,往往提取效率较低,恰当地利用植物精提复合酶处理这些中药材,可改变植物细胞壁的通透性,降解杂质(如蛋白,果胶,鞣质,灰分和粘性物质等)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干扰,沉清提取液,易于滤过,提高药效成分的提取率。本文就植物精提复合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及目前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1. 植物精提复合酶水解作用机理 1.1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吡喃型的D-葡萄糖残基通过β-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链,天然纤维素为直链式结构,链与链之间有晶状结构和排列次序较差的无定形结构;纤维素分子以结晶或非结晶方式组合成微原纤维,微原纤维集束形成微纤维,以微纤维为基本构造构成纤维素。 纤维素酶由三类组成:(1)内切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ase,也称EG酶或Cx酶);(2)外切葡聚糖酶(exo-1,4-β-D-glucanase),又称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或C1酶;(3) 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EC3-2-1-21),简称BG。 纤维素酶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最大特点是协同作用。内切葡聚糖酶首先作用于微纤维素的无定型区,随机水解β-1,4-糖苷键,产生大量带非还原性末端的小分子纤维素,外切葡聚糖酶从这些非还原性末端上依次水解β-1,4糖苷键,生成纤维二糖及其它低分子纤维糊精。 1.2果胶酶可分为作用于甲酯键的果胶脂酶(PE)和分解α-1.4-半乳糖醛键的解聚酶,解聚酶中的内切果胶酶(endo-pl)和内切聚半乳糖醛酸酶(cndo-pl)对中药提取液有极好的澄清效果,彻底分解果胶,降低提取液粘度。 1.3半纤维素酶能裂解植物细胞壁,释放出更多的有效成分,可快速分解果胶和其它阿拉伯糖长键分子,降低果汁粘度。 1.4木聚糖酶作用于戊聚糖链,降解葡聚糖及戊聚糖等高分子粘性物质,其降解产物为糊精,纤维二糖及昆布二糖等。 1.5中温α-淀粉酶能够水解淀粉分子的β-1,4-葡萄糖苷键,任意切割成长短不一的短链糊精及少量的低分子糖类、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均以无规则形式进行分解,从而使淀粉糊的粘度迅速下降。 夏盛集团技术中心专门开发出植物提取专用复合酶,有SPE-001、SPE-002、SPE-005、SPE-006、SPE-007A、SPE-007B、SPE-008等复合酶以及食品级的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蛋白酶、淀粉酶等一系列植物提取用单酶。经本研发中心试验及国内大的植提厂家中试及大试表明,植物精提复合酶各酶系之间有极强的协同作用,相互促进,一方面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有效成分最大限度溶出,降解植物提取液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缩合成的多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对真菌多糖抗癌效果的发现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多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系列的研究。目前已有报道的天然多糖化合物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近年来,由于植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毒副作用小和不易造成残留等优点[1-2],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开发利用植物多糖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植物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在食品、农业、工业方面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较少。笔者参阅了部分资料,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及在保健品、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今后中国植物多糖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糖;功能;提取纯化 1 植物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多糖是由超过10个以上、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糖苷键分为α型和β型2种。植物多糖的糖链结合以β-1,3或β-1,6键为主,有的多糖还带有分支,带有分支链的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而α型连接的多糖生理活性较弱。但有研究表明[3],α型连接的多糖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多糖与蛋白质一样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三级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研究表明,同是β-1,3连接的多糖即使其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由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其生理活性差异也很大[4-5]。因此,多糖的活性与其高级结构密切相关。 2 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2.1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2.1.1水煎煮法 水煎煮法是多糖提取的传统方法,是用水作为溶剂煎煮提取多糖。因为多糖在冷水中溶解度较低,一般要在70-90热水中回流提取2~3h,将提取液真空浓缩后加入乙醇将多糖析出。目前多数国内文献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多糖,如盛家荣等[6]采用此法从板蓝根中提取多糖,李志洲等[7]采用该法提取大枣多糖。该法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2007年第1期 3月出版 李尔春*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西安710062)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Rsearchprogressonnaturalplant 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biologicalactivity *李尔春,男,1984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在读生。 收稿日期:2006-12-14 LiEr-chun* (Departmentoffoodengineering,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摘要主要介绍了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功能,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疲劳、降血糖、抗病毒、抗氧化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植物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AbstactsThenaturalplant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thebiologicalactivityfunctionweremainlyintro-duced,liketheanti-tumor,theimmunoregulation,an-tifatigue,hypoglycemic,theanti-virus,antioxidationandsoon.Itsprospectsfordevelopmentwerealsoforecasted.keywordsPlantpolysaccharidesStructureBiolog-icalactivities 多糖是指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他们除了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外,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还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多糖是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单糖的组成种类和连接位置多,再加上端基碳的构型等问题,使得对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难度加大,长时间以来未受到重视,发展比蛋白质和核酸晚。近年来由于多糖类化合物的特殊生理活性,使得对于糖复合物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多糖的结构与测定方法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多糖是非常复杂的大混合 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混合、不同多糖(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或杂多糖) 的混合、同种多糖大小分 子的混合,因此必须采取适合特点的方法分离分级纯化,否则结构不易确定。同一样品采用不同分级方法,常有不同结果。植物的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其中的多糖也是各色各样的,必须分开来研究。例如人参的根、茎、叶、果中的多糖,虽都含有中性杂多糖、酸性杂多糖组分,但其组成与结构却是不同的。 多糖与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多糖的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结构测定包括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的鉴定、糖连接位置的测定、糖链连接顺序的测定、苷键构型及氧环的测定。 多糖一级结构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三大 类, 即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学方法。① 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水解法、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等。②仪器分析法。与化 学分析法相比,仪器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操作方便等优点,是糖链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用于糖链结构分析的仪器方法主要有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除了传统的分析技术,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仪器之间的联用,大大推动了糖链结构的研究工作。③生物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酶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食品工程FOODENGINEERING 44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V A菌根真菌对植物吸收能力及抗逆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接种菌根真菌是一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新方法。V A菌根侵染能扩大寄主植物根系的吸收面积;能够改善水分运输,抵抗水分胁迫,提高植物抗旱性能;能够增强植物对矿物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能力,改变菌根根际土壤环境,并在根际生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V A菌根真菌也可通过植物根系获得碳水化合物及其他营养物质,从而形成营养上的共生关系为植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氮等矿物营养;增强寄主植物光合作用及水分循环运转;提高植物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可见,V A菌根真菌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电场处理对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抗逆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自2002年以来,将电场技术应用于毛乌素沙地沙生植物抗逆性研究中,结果表明,恰当的电场处理更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及苗的生长,增强了其抗旱抗寒能力。 多胺与植物抗逆性关系研究进展 在逆境条件下,植物会改变生长和发育类型以适应环境。许多研究表明,在各种逆境协迫下,植物体中多胺水平及其合成酶活力会大量增加,以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其抗逆能力,这种反应对逆境条件下的植物可能有意义。就目前的资料来看,多胺之所以能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其机制可能是:①通过气孔调节和部分渗透调节控制逆境条件下水分的丢失。Liu等的研究表明,多胺以保卫细胞中向内的K+-通道作为靶点,调节气孔的运动[10]。多胺还可作为渗透调节剂,其积累可增加细胞间渗透,部分调节水分丢失。②调节膜的物理化学性质。多胺可与膜上带负电荷的磷脂分子头部及其他带负电的基团结合,影响了膜的流动性,同时也间接地调节膜结合酶的活性。③多胺可影响核酸酶和蛋白质酶特别是与植物抗逆性有关的保护酶活性,保护质膜和原生质不受伤害。④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和降低膜脂过氧化。⑤调节复制、转录、翻译过程。 尽管多胺对植物抗逆性起积极作用,但植物的各种抗性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很难用转基因的方法将如此众多的外源基因同时转入一种植物中并进行表达调控,更何况还有很多与抗性有关的基因尚未发现,这说明植物抗性机制是复杂的。迄今,多胺合成代谢中的3个关键酶ADC、ODC、SAMDC已在许多植物中得到了纯化和鉴定,它们的基因也从多种植物中克隆,并采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一些认为多胺可提高植物抗性的证据,但多胺在植物中的载体是什么,植物对多胺的信号感受和传递途径怎样,多胺通过怎样的信号转导通路作用于植物的抗性基因,作用于哪些抗性基因,进而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控制胁迫蛋白的水平,都还不清楚。因此,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多胺对植物作用的多样性和提高植物抗胁迫的分子机制、多胺作用的信号转导是值得考虑的 多效唑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 多效唑是英国ICI有限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出的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和广谱性的杀菌剂[1],因此它对多种植物都有调节生长的效应。多效唑还能引起植物体内一系列的代谢和结构变化,增强植物的抗逆性[2],并兼有杀菌作用。本文仅就多效唑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钙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钙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植物在缺钙条件下,出现与缺钙有关的生理性病害,如苹果果实缺钙可导致苦痘病、水心病和痘斑病等在采前或贮藏期间的生理病害[1]。早在19世纪,钙就被列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并与氮、磷、钾一起称为“肥料的四要素”。钙有“植物细胞代谢的总调节者”之称,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钙能与作为胞内信使的钙调蛋白结合,调节植物体的许多生理代谢过程[2,3],尤其在环境胁迫下,钙和钙调素参与胁迫信号的感受、传递、响应与表达,提高植物的抗逆性[4]。近十几年来,有关钙素营养生理及钙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已取得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目前,国内外对钙生理及抗逆性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前人的工作主要侧重于外源钙对植物的影响,对细胞内钙的作用的细节研究得不够深入细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1)植物是如何感受到逆境信号以及这些信号是如何由激素传导的;(2)激素是如何把逆境信号通过细胞膜传递给钙信使系统的;(3)钙信使系统如何一步步激活靶酶将逆境信号转变为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反应从而使植物适应环境胁迫的;(4)钙信使系统与其它胞内信使是如何一起协调调节植物激素的生理反应的。相信随着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们对以上这些问题一定会有日益透彻的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使钙生理及抗逆性的研究更加深入,使钙素营养的研究和应用走向新的辉煌 硅与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果聚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及相应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果聚糖是一类重要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其在植物中的积累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本文除了介绍果聚糖的有关知识外,重点综述了果聚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并从果聚糖对渗透的调节,对膜的保护,在低温、干旱条件下果聚糖相关酶活性变化方面阐述了果聚糖抗旱、抗寒机制。此外,综述了提高果聚糖积累方面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

1.多糖的提取方法 生物活性多糖主要有真菌多糖、植物多糖、动物多糖3 大类。多糖的提取首先要根据多糖的存在形式及提取部位,决定在提取之前是否做预处理。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多有脂质包围,一般需要先加入丙酮、乙醚、乙醇或乙醇乙醚的混合液进行回流脱脂,释放多糖。植物多糖提取时需注意一些含脂较高的根、茎、叶、花、果及种子类,在提取前,应先用低极性的有机溶剂对原料进行脱脂预处理,目前多糖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生物提取法、强化提取法等。1.1溶剂法 1.1.1水提醇沉法 水提醇沉法是提取多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多糖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提取时应选择 水、醇等极性强的溶剂。用水作溶剂来提取多糖时,可以用热水浸煮提取,也可以用冷水浸提渗滤,然后将提取液浓缩后,在浓缩液中加乙醇,使其最终体积分数达到70 %左右,利用多糖不溶于乙醇的性质,使多糖从提取液中沉淀出来,室温静置 5 h,多糖的质量分数和得率均较高。影响多糖提取率的因素有:水的用量、提取温度、浸提固液比、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次数等。 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不需特殊设备,生产工艺成本低,安全,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是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但由于水的极性大,容易把蛋白质、苷类等水溶性的成分浸提出来,从而使提取液存放时腐败变质,为后续的分离带来困难,且该法提取比较耗时,提取率也不高。 1.1.2酸提法 为了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在水提醇沉法的基础上发展了酸提取法。如某些含葡萄糖醛酸等酸性基团的多糖在较低pH 值下难以溶解,可用乙酸或盐酸使提取液成酸性,再加乙醇使多糖沉淀析出,也可加入铜盐等生成不溶性络合物或盐类沉淀而析出。 由于H+的存在抑制了酸性杂质的溶出,稀酸提取法提取得到的多糖产品纯度相对较高,但在酸性条件下可能引起多糖中糖苷键的断裂,且酸会对容器造成腐蚀,除弱酸外,一般不宜采用。因此酸提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1.3碱提法 多糖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碱有利于酸性多糖的浸出,可提高多糖的收率,缩短提取时间,但提取液中含有其它杂质,使粘度过大,过滤困难,且浸提液有较浓的碱味,溶液颜色呈黄色,这样会影响成品的风味和色泽。 1.1.4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提取分离技术。超临界流 体是指物质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密度大,粘稠度小,有极高的溶解,渗透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提取结束后,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具有保持有效成分的活性和无溶剂残留等优点。由于CO2的超临界条件(TC=304.6 ℃,Tp=7.38 MPa)容易达到,常用于超临界萃取的溶剂,在压力为8~40 MPa 时的超临界CO2足以溶解任何非极性、中极性化合物,在加入改性剂后则可溶解极性化物。 该法的缺点是设备复杂,运行成本高,提取范围有限。 1.2酶解法 1.2.1单一酶解法 单一酶解法指的是使用一种酶来提取多糖,从而提高提取率的生物技术。其中经常使 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等。蛋白酶对植物细胞中游离的蛋白质具有分解作用,使其结构变得松散;蛋白酶还会使糖蛋白和蛋白聚糖中游离的蛋白质水解,降低它们对原料的结合力,有利于多糖的浸出。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1食品科学余勇 11720525 摘要: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及其主要生物活性,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 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根据单糖的组成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指由相同单糖构成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杂多糖由不同的单糖组成,结构上还可能与蛋白质或者核酸等结合形成结合型多糖。植物多糖是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糖在早期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因活性不明显,常作为无效成分弃去。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自2O世纪8O年代来,人们对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热门领域。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其他一些植物多糖正在深入研究,如桑黄多糖、猪苓多糖、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等。 1 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多糖是极性大分子,所以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由于水提时间长且效率低,酸碱提易破坏多糖的立体结构及活性。因此,发展高效,维持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方法至关重要。涂国云等采用酶法提取多糖,即采用复合酶一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复合酶多采用一定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及中性蛋白酶,此法具有条件温和、杂质易除和提高效率等优点。同一原料,分别用水、酸、碱、盐或酶法提取,所得多糖往往是不同的。 1.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利用不同多糖分子大小和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常用季铵盐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如安络小皮伞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得到多个多糖;还可用葡聚凝胶(Sephadex)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脱色剂,采用凝胶柱层析法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该方法不适宜粘多糖分离。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无时无刻不在自身所处同环境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自然生态系统中与植物相关的因子多种多样,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植物对每自然界中的一个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限度,即阈值。一旦环境因子的变化超越了这一阈值,就形成了逆境。因此,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逆境是不可避免的。植物在长期与自然界相抗争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自我保护机制,从感受环境条件的变化到调整体内新陈代谢,直至发生有遗传性的根本改变,并且将抗性遗传给后代。研究逆境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以及植物对此的反应,是认识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也为人类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提供了可能性。以下从逆境引起的膜伤害、细胞内生化效应等方面探讨植物抗逆生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1逆境引起的膜伤害 1.1影响膜透性及结构 细胞膜作为联系植物细胞与外界的介质,它的组成、性质与细胞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而外界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危害,首先在膜系中有所表现。干旱、低温、冻害、高盐碱度等几种胁迫,无论是直接危害或是间接危害,都首先引起膜通透性的改变。至于膜上酶蛋白的变化以及脂类的组成也可随着胁迫的深化而有所改变,目前,这方面研究最深入的是低温引起膜脂相变的假说[1]。在此之后,大量试验证明,膜脂的组分和结构与抗冷力密切相关。构成膜脂的多种磷脂中,磷脂酰甘油(PG 起主导作用,膜脂相变温度的差异来自饱和度及相变温度较高的PG,抗冷性强的植物膜脂不饱和度高,相变温度低,其膜脂可在较低温度下保持流动性,维持生理活动功能。另外,当植物处于高盐的环境时,植物的水通道蛋白将会产生作用。水通道蛋白是一类特异的、高效转运水及其它小分子底物的整合膜蛋白,在植物中具有丰富的亚型。水通道蛋白通过转录调控、门控机制、聚合调控、重新定位等多种活性调控方式影响细胞膜系统的通透性,参与调节植物的水分吸收和运输。盐害引起渗透胁迫、离子毒害、活性氧胁迫,影响植物生长;水通道蛋白通过多种调控方式,全程参与植物的盐胁迫应答[2]。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物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年级: 2010 学号: 2202040319 姓名: 朱家钰 专业: 音乐学 二零一二年七月

摘要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新兴专业,综合了传统的农学、园艺和植保三大内容,在科研和应用上均具有重大意义:在科研上,它属于应用基础学科,可以为国家生态建设、粮食生产安全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应用上,它主要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及植物遗传改良、农业信息技术及植物生产管理、生态环境及植物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和植物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同时,综合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设施和推广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在未来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新农村发展中,将呈现广阔的发展远景。 关键词:植物科学;现阶段发展;重要性;发展前景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植物科学 随着农业技术高新化、领域扩大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信息化,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的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由此而生。 2.植物科学的意义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农业经济和管理科学、植物生产学、植物育种学和植物保护学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工作需要的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组织管理种植业生产、进行植物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经营管理农业企业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植物科学的研究方向 1.植物生理学研究农作物植物激素代谢及其调控、植物激素作用机制、植物激素测定技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与运转及其机制,新型肥料和营养剂的研制;逆境对植物伤害的机制以及农业防灾与减灾。2.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植物初生及次生物质代谢规律及其应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性质、结构及功能;基因工程技术及应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3.环境植物学研究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主要农作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污染土壤及水体植物修复技术及应用、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对环境污染水平的指示。4.植物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与发育规律;利用现代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和创造植物新种质;有应用价值的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5.资源植物学及植物细胞工程研究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引种驯化、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研究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创造新种质的途径及植物器官分化的细胞与分子机理,植物体细胞形态发生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植物细胞工程产业化。

植物多糖提取分离检测

植物多糖提取、分离及检测 实验目的 学习并掌握植物多糖提取、分离及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植物多糖(polysaccharide)是由糖苷键结合的糖链,至少要超过10个以上的单糖组成的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可用通式(c6h10o5)n表示。由相同的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多糖,如淀粉、纤维素和糖原;以没的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为杂多糖,如阿拉伯胶是由戊糖和半乳糖等组成。多糖不是一种纯粹的化学物质,而是聚合程度不同的物质的混合物。多糖类一般不溶于水,无甜味,不能形成结晶,无还原性和变旋现象。多糖也是糖苷,所以可以水解,在水解过程中,往往产生一系列的中间产物,最终完全水解得到单糖。多糖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体中,其分子量一般为数万甚至数百万,是构成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同维持生命功能密切相关。 多糖的提取分离,含色素较高的根、茎、叶、果实类需进行脱色处理,然用水、盐或稀碱水在不同温度下提取,应避免在酸性条件下提取,以防引起糖苷键的断裂。一般植物多糖提取多采用热水浸提法,所得多糖提取液可直接或离心除去不溶物。在多糖的检测方面采用单糖衍生物的GC/ MS 分析可以对多糖中的具体结构进行定性分析。 实验材料 材料山茶叶片 仪器组织粉碎机、烘箱、超声波提取机、恒温水浴锅、索氏提取器、旋转蒸发仪、冰箱、离心机、分液漏斗、GC/ MS 分析仪 试剂活性炭、95%乙醇、Sevag 试剂、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2mol·L - 1的硫酸、BaCO3 粉末、盐酸羟胺、吡啶、乙酸酐、氯仿 实验步骤 1、多糖提取分离称取粉碎、干燥好的山茶叶150g ,加入1500mL 蒸馏水,超声波提取20min ,于90 ℃恒温浸泡2h ,提取两次;得棕色滤液, 用活性炭对其脱色,活性炭量为活性炭:溶液=0.5%。过滤脱色后的滤液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50mL ,抽滤,加入200mL 95 %乙醇沉淀多糖,于冰箱醇析24h ,得棕色絮状物,离心,收集沉淀。 Sevag 法去蛋白Sevag 试剂的配制:用氯仿与正丁醇以4∶1 混合。取上述粗多糖加水溶解,于溶液中加入溶液1/ 3 倍体积的Sevage 试剂,剧烈震荡至无白色絮状物析出,离心15min ,除去水相与有机相交界处的变性蛋白,Sevage 法脱蛋白重复3 次。剩余液体加入200mL 无水乙醇,充分振荡摇匀,于冰箱静置24h ,得棕色絮状物,离心收集沉淀。沉淀经无水乙醇、丙酮、无水乙醚洗涤两次,干燥,得棕色多糖211g。 2 、多糖的检测 (1)、多糖水解称取50mg 山茶叶多糖,加入浓度为2mol·L - 1的硫酸10mL ,封管,超声振荡3~5min 至多糖完全溶解后,在100 ℃恒温水浴振荡水解2h ,然后将试管置于烘箱中于110 ℃反应6h。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加BaCO3 粉末中和至中性, 离心, 过滤, 真空干燥, 得到水解后的单糖混合物10.5mg。 (2)糖腈乙酸酯衍生物的制备称取10mg 单糖样品和10mg 盐酸羟胺,用20mL 吡啶溶解,封管,95 ℃恒温水浴振荡30min 后冷却至室温;加入016mL 乙酸酐,封管,95 ℃恒温水浴振荡30min ,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得糖腈乙酸酯衍生物。加入2mL 蒸馏水破坏乙酸酐,氯仿萃取,待测。 (3)单糖衍生物的GC/ MS 分析色谱条件:RTX25 石英毛细管柱(30m ×0125mm ×0125μm) ;载气为高纯氦气。柱箱初始温度100 ℃,进样口温度240 ℃,流速0166mL·min - 1 ,分流比30∶1 ,进样量1μL 。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100 ℃,以10 ℃·min - 1升至250 ℃,保持1min。 (4)质谱条件:离子源为EI 源,灯丝电流016mA ,离子源温度200 ℃,电离能量70eV ,接口温度250 ℃,电子倍增管电压1120kV ,扫描周期015s ,扫描范围30100~400100m/ z ,溶剂延迟3min。

植物抗逆性

植物抗逆性 姓名:班级:学号: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对植物抗性的研究逐渐转入基因层面,现在已能够将多种抗植物病虫害的基因转入目的植物中,但日益引起关注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发掘植物自身抗性资源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基因 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的进化规律。凡是地球上现存的植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有利性状被保留下来,并不断加强,不利性状不断被淘汰,就会形成对某些环境胁迫因子的抵御能力,表现为抗逆性。如植物的抗虫性,抗旱性等。 一.植物抗逆性的利用 1. 植物抗逆性与农业生产 早在中国的古代,农耕工作者们就开始认识和利用植物的优良的抗逆性。《齐民要术》中记载要把作物的抗旱性,抗涝性和抗虫性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种子品种优劣的标准。并对八十六种物粟的抗逆性特点进行了明确的指出。成为我国传统农业在品种选育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时至今日,研究和利用植物的抗逆性意义更是重大之至。化肥、杀虫剂等大量化学试剂的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破坏,人们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选择性利用植物自身的抗虫品种而得到优质高产的品系。减少或杜绝了杀虫剂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对虫害获得持久的仿效,而且不需要入则的技术即可达到防治目的。这是抗性研究而以长期坚持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如利用植物的次生性物质在植物抗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毒素而直接作用于昆虫,如生氰糖苷,作为阻食剂会影响昆虫对食物的利用;又如酚类物质能阻碍昆虫的消化;作为生长调节剂能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通过转基因技术,将编码这些抗性的特异基因进行克隆转移到其它植物细胞中,转录出相应的蛋白产物。起到抗性的作用。 2.植物抗逆性与环境 在对佛山市不同污染点30种绿化植物的叶面积、FV/Fm、叶片细胞膜渗漏率及光和色素含量相对清洁对照点华南植物园的差异。结果显示,大气污染条件

植物多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

植物多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展望 摘要:本文阐述了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纯化主要的方法,简要叙述了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现状,并对植物多糖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建议。 关键词:植物多糖,研究现状,发展展望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lant polysaccharide extraction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method, briefly describes theresearch status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plant polysaccharide,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plant polysaccharides. Keywords: plant polysaccharide,research situ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 多糖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人们对于多糖这一类重要的生命物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使这一学科成为当今生命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多糖根据来源可分为动物多糖、植物多糖、微生物多糖,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和微生物的细胞壁中。植物多糖因其来源广泛,无细胞毒性,应用生命体后毒副作用小、药物质量可通过化学手段进行控制等优点成为当今新药及功能性保健食品和绿色食品添加剂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对于植物多糖的研究大体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植物多糖的测定、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植物多糖的应用。 1、植物多糖的测定 植物多糖的测定包括提取和分离纯化的研究、植物多糖的纯度鉴定及相对分子量的测定、植物多糖的含量测定、植物多糖的结构分析。 1.1提取及分离纯化 1.1.1提取 由于大多数植物多糖都是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对于植物多糖的提取通常是用水、盐或者稀酸液、稀碱液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提取。采用不同溶剂提取的多糖成分不同,其生物活性也有较大差异。 水提醇沉法提取多糖操作简单且效果较佳,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应用已久,大多是作为澄清液体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其提取多糖纯度不高,且随着新的活性多糖的发现,水提醇沉法的单独使用已难以满足提取要求。而有些多糖更适合用酸碱溶液进行提取,但是需对酸碱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防酸碱度过高使多糖糖苷键被破坏而失去生理活性,且容易引入杂质,这一操作要求提高了提取操作和后续分离的复杂性,限制了应用范围。总体来说,从成本及操作安全方面来看,溶剂提取多糖中水法提取更为简单宜用。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酶法提取、微波提取法、超声提取法等新兴提取方法也开始广泛应用于多糖提取中。 酶提取法是利用酶对细胞结构的破坏作用,是存在于细胞内部的多糖释放出来,从而提高多糖的提取率。在使用酶提取多糖的过程中,酶可降低提取条件,在温和的条件下分解植物组织,加速多糖的释放或提取。植物中除含有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淀粉、胶质、粗纤维及脂肪,使用酶还可分解提取液中的这些物质,从而有利于多糖的分离和纯化。酶提取法多糖具有条件温和、杂质易除、提取率高和生物活性高等特点。常用的酶有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在实际使用酶对多糖提取操作时,有时根据提取物质的不同和多糖提取难易度将几种酶结合起来共同使用,可大大提高提取率,这种方法称为复合酶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利用超声辐射产生的空化作用、机械作用和热学作用对植物细胞进行破碎,之后再用水醇沉法对多糖进行提取,这一方法及有效缩短了提取时间又提高了多糖提取率。微波提取法是一种新型萃取技术,利用高频电磁波穿透萃取介质,细胞液吸收微波能,细胞内温度迅速升高,压力增大,使细胞壁破裂,有效成分被释放出来进入溶剂中,从而被提取。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摘要: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综述了干旱、高盐、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抗逆性应答反应,以及水杨酸和脱落酸在逆境胁迫中发挥的作用。关键词:植物,抗逆性,水杨酸,脱落酸 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又简称胁迫。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干旱、盐碱、低温、重金属以及病原物入侵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水分亏缺,从而产生渗透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反之,植物经过长期的逆境锻炼也进化产生了一系列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即植物的逆境适应性。其包括避逆性和抗逆性2个方面。避逆性是指植物整个发育过程不与逆境相遇,而是在逆境胁迫到来前已完成生其生活史,但不是普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植物。而抗逆性是指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或耐受能力,简称抗性,包括御逆性和耐逆性。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遗传特性,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也是绝大多数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普遍方式。同样,激素水杨酸( Salicylicacid, SA) 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均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激素,不仅能调节植物的一些生长发育过程,还在植物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干旱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重金属胁迫以及病原物入侵等方面简要介绍植物的抗逆生理及机制,同时也介绍了SA、ABA在植物抗环境胁迫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 1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 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所有的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仅次于生物胁迫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当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时,植物体内就会发生水分亏缺,面临干旱胁迫。当植物细胞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膜的磷脂分子排列发生紊乱,膜蛋白遭破坏,使膜的选择透性丧失;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也被破坏,会使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扭曲,使线粒体内嵴数量减少,细胞核核膜模糊,染色体凝聚,合成酶类活性下降,光合作用下降。 1. 2植物的抗旱反应 干旱胁迫时,植物的形态结构、渗透调节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抗旱性强的植物根系和输导组织较发达,表皮绒毛多,角质化或膜脂化程度高,叶片细胞体积/表面积比值小,等这些都有利于增加水分的吸收,减少水分的散失。而且植物在面临干旱胁迫时,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会发生重新分配,茎和新叶会从老叶、花、果实中吸收水分和营养。在受到轻度干旱胁迫时,植物能够诱导细胞内发生溶质积累,通过渗透调节降低水势,从而保证组织水势下降时细胞膨压得以维持。植物的渗透调节主要通过亲和性溶质的积累而实现。这类亲和性溶质主要包括脯氨酸、甘露醇、多胺等小分子有机物,它们的大量积累不但不会破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反而表现出良好的亲和性,有助于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对水分的吸收。 1.3 水杨酸与植物的抗旱性 SA 的类似物乙酰水杨酸能改善干旱条件下小麦叶片的水分状况,保护膜的结构。1%的乙酰水杨酸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幼苗叶片抗脱水能力。根据陶宗娅等的研究,用含1.0mmol/L SA的不同渗透势PEG溶液漂浮处理小麦幼苗叶片,结果表明:SA 降低了叶片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轻度胁迫下SA对稳定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作用,在较严重的渗透胁迫和SA 处理下叶片失水量、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有所增加,H2O2和O-2积累也较快,但与不加SA处理比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仍较高,脂质过氧化程度稍有加重。不同条件下SA在参与和影响植物代谢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及其对代谢调控的机理可能存在差异。又如,外源SA 及其类似物的作用位点之一可能在细胞膜上,引起跨

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作者:朱云华 在园林绿化实践中,为了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更好地发挥绿化效果,需要乔、灌、草多层植物的合理搭配。据研究报道,在片林的生态效益上乔、灌、草三层结构的片林其生态效益比乔、灌、草两层的片林及乔、灌单层的片林结构要好,在片林群落的局部地段移去生长不良或过密的乔、灌木按一定比例栽入耐荫灌木和耐荫地被植物可组成稳定性好、外观优美、季相丰富的多层混交群落以美化环境,更好地提高城市生态效益。此外,园林地被植物的另一重要作用是覆盖地面,通过覆盖地面来减少或清除杂草, 为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由植物组成的,具有吸引力的植物组合体。在种植设计中以灌木作为边缘植物,用地被植物衬托,可形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令人愉快的群落,某些多年生观花观叶地被植物,以其鲜艳的花朵、果实, 奇特的叶型点缀在疏林草地上,可明显提高绿化效果,丰富园林景观。 1 国内园林地被植物研究现状 园林地被植物与草坪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科学。近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到地面绿色植被的重要性,把发展草坪与地被植物作为改善环境、保护环境、实现黄土不见天的有力措施之一。各大城市为了摸清当地的地被植物资源,研究和筛选适宜当地栽培和应用的地被植物优良种和品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1988年以来国内园林地被植物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调查和利用 1982 年曾对秦岭南坡活地塘等地区野生花卉和地被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 2 ] , 对23 科51种野生花卉和地被植物种的生活型、花期、花色、植株高度、幅度、分枝情况和园林应用作了研究和评价。1988年对重庆市的园林地被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应用研究,结果认为:重庆市的园林地被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地被植物计有86 科278属429 种。其中禾草占2119 % , 菊科占10 % ,蕨类占1412 %。可作休息草坪和运动场草坪的暖季型草种是结缕草( Zoysia j aponica Steud. ) 、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Hance) 、假俭草[ Eremochl oa ophiuroides ( Munro ) Hack. ] 。坡坎绿地可使用的地被植物是麦冬( O phiopogon japonicus (L . f.) Ker-Gawl. ) 、萱草[ Hemerocallis f ulva (L .)L . ] 、苔草( Carex sp. ) 、狼尾草( Penniset um alopecuroides) 、芒( Miscanthus sinensis An2 derss. ) 、野菊( Dendranthem a indicum) 、过路黄( L ysim achia christinae Hance) 、地肤[ Kochia scoparia (L . ) Schrad. ]等。墙垣绿化的地被植物是:爬山虎[ Parthenocissus t ri2 cuspid ata (Sieb. et Zucc. ) Planch. ] 、葡萄( V i2 tis vinif era L .) 、洋常春藤( Hedera helix L .) 、金银花( L onicera japonica Thunb. ) 等。可用于河岸绿化的植物是芦苇(Phragmites com m unis Trin. ) 、甜根子草( S ac charum spontaneum L.) 、狗牙根[ Cynodon dactylon (L .) Pers. ]等耐水淹、保土固沙力强的植物。在有粉尘和酸碱污染的工厂车间,可用蜈蚣草( Pter is vittata L .) 、凤尾蕨[ P. creti2 ca L . var. nervosa ( Thunb. ) 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