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88(下)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88(下)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88(下)

木结构设计规范GBJ5—88

第七章设计对施工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木结构的施工,除应遵守国家现行《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外,尚应符合本章规定的质量要求。

第制作承重结构的木材,应按设计要求的等级和树种采用。各等级木材的材质,应符合本规范承重结构木材的材质标准(附录二)的规定。

第制作承重结构的木材,宜提前备料,使木材有一段干燥时间,制作时应检测其含水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检测木材含水率可采用电测法。但对截面较大的原木和方木,应要求其表层20mm深处含水率的电测值不超过18%。

第当需要对承重结构木材的强度进行检验时,应按本规范附录七的检验标准进行。

第用于承重结构的胶合木,其胶合工艺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八的要求。

第承重木结构中使用的钢材,除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和标牌外,还应按国家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

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承重构件及其连接中使用钢号不明的钢材。

第在木结构施工过程中,每一主要工序交接时(或隐蔽工程覆盖前),均应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施工记录,经认定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木材加工厂成批生产的构配件,也应附有质量合格证明方可交付现场使用。

第二节构件制作

第木构件的制作,应保证制成构件的平直度符合下列要求:

一、沿受压和压弯构件长度的单向弯曲,对于方木,不应大于构件全长的1/500;对于原木,不应大于构件全长的1/300。

二、当木梁的跨度较大时,沿梁长的侧向弯曲不应大于梁长的1/200。

三、以锯材制成的构件,其截面的翘弯不得大于构件宽度的1.5%;其平面上的扭曲,每米长度内不得大于2mm。

第制成的木构件,其实际尺寸对设计尺寸的偏差不应超出表

木构件制作的容许偏差值表

注:原木截面如呈椭圆形,其直径可按长、短径的平均值确定。检查时,构件上若留有树皮应予剥去,不得计算在内。

第三节结构连接的制作和装配

第制作和装配齿连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压杆端面和齿槽承压面应加工平整,装配后的压杆轴线应与齿槽承压面保持垂直。

二、齿槽深度的偏差不应超过±2mm。

三、支座节点齿的受剪面长度的负偏差,不应超过10mm。

四、抵承面未贴紧的局部缝隙,其宽度不应大于1mm,任何情况下,均不容许有穿透构件宽度的缝隙,也不容许用楔或薄片填补缝隙。

第制作和装配螺栓连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受力螺栓的孔径,不得大于螺栓直径1mm。构造螺栓的孔径,可比螺栓直径大2mm。

二、受力螺栓间距的容许偏差为:

1.进孔处:±0.2d,且不大于2mm(d为螺栓直径)。

2.出孔处:顺纹方向±1.0d;

横纹方向±0.5d,且不大于板束总厚度的4%。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的解读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的解读为推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完善多高层木结构的技术标准体系,住房城乡建设部启动了《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的编制工作,2016年年底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审查,2017年2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第1483号公告,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226—2017,自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文将介绍本标准的主要技术要点。 1主要内容及技术要点 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涉及面较广,需要考虑和研究的问题较多,且我国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领域的基础研究不多,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在编制过程中,研究并消化吸收国外在多高层木结构建筑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同时参考了高层混凝土结构、高层钢结构的国家现行相关标准。本标准共设10章,分别为: 1总则确定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基本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 2术语和符号在我国惯用的木结构术语基础上,按编制内容,增加了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相关新术语。 3作用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结构设计中荷载的确定方法,包括竖向荷载、风荷载以及地震荷载。

4材料规定用于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使用的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包括木材、钢材与金属连接件,以及建筑及装修材料。 5建筑设计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要求,包括规划和建筑布局、室外环境设计、建筑性能设计和围护结构等。 6结构设计规定结构设计的要求和计算方法,包括结构体系和选型、结构体系分析、构件设计、连接设计和构造措施等。 7防火设计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中防火设计的要求,包括建筑防火的布局、构件的耐火性能、防火构造设计等。 8防护设计主要规定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在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9制作、安装和验收主要规定木构件加工制作,施工安装以及施工检验和验收的相关要求,从而保证多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安全使用。 10使用和维护对多高层木结构建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规定,并提出维护的要求。 2本标准相比现行标准的创新之处 本标准相比现行的木结构建筑相关标准有了较大突破,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是:多层木结构民用建筑和高层木结构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的设计、制作、安装与维护的规定。按木结构建筑高度划分时,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办公楼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

木结构建筑规范汇总

中国木结构建筑相关规范和标准汇总 中国木结构建筑相关规范和标准汇总 1) 已颁布的木结构建筑规范、标准及配套技术资料: 《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2005年版 《木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T50772-2012)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 2006) 《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50708-2012) 《轻型木桁架技术规范》(JGJ/T265-2012) 《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 50361-2005) 《木材防腐剂》(LY/T 1635-2005) 《防腐木材的使用分类和要求》(LY/T 1636-2005) 《防腐木材标准》(GB/T 22102-2008) 《木结构试验方法标准》(GB/T 50329-2002) 《木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木结构住宅》(07SJ924建筑标准图集) 《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上海)(DG/TJ08-2059-2009) 《木桁架坡屋面改造标准图集》(2009沪J/T-223) 2) 正在编制的木结构建筑规范和标准: 《结构用集成材》(GB/T 26899-2011) 《机械分级锯材》(GB/T XXXX) 《结构用规格材特征值的测试方法》(GB/T XXXX) 3) 与木结构建筑相关的其它主要规范、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20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75-200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国内外10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10个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国内外共10个国家: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丹麦、瑞典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美国 美国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除注重质量,现在的装配式住宅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据美国工业化住宅协会统计,2001年,美国的装配式住宅已经达到了1000万套,占美国住宅总量的7%。在美国、加拿大,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在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用户可通过产品目录,买到所需的产品。这些构件结构性能好,有很大通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钢-木结构别墅,钢结构公寓。建材产品和部品部件种类齐全。构件通用化水平高、商品化供应。BL质量认证制度。部品部件品质保证年限。 英国 英国政府积极引导装配式建筑发展。明确提出英国建筑生产领域需要通过新产品开发、集约化组织、工业化生产以实现“成本降低10%,时间缩短10%,缺陷率降低20%,事故发生率降低20%,劳动生产率提高10%,最终实现产值利润率提高10%”的具体目标。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行绿色节能建筑,以对建筑品质、性能的严格要求促进行业向新型建造模式转变。英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等紧密合作,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促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实践。可根据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建立专业水平和技能的认定体系,推进全产业链人才队伍的形成。除了关注开发、设计、生产与施工外,还应注重扶持材料供应和物流等全产业链的发展。钢结构建筑、模块化建筑,新建占比70%以上。设计、制作到供应的成套技术及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英钢联起到关键作用。 德国 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主要采取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构件装配式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更是提出发展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从大幅度的节能到被动式建筑,德国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来实施,装配式住宅与节能标准相互之间充分融合。二战后多层办事装配式住宅,1970年代东德工业化水平90%。新建别墅等建筑基本为全装配式钢(-木)结构。强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筑、结构、水暖电协作配套。施工企业与机械设备供应商合作密切。机械设备、材料和物流先进,摆脱了固定模数尺寸限制。 日本 日本于1968年就提出了装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推出采用部件化、工业化生产方式、高生产效率、住宅内部结构可变、适应居民多种不同需求的中高层住宅生产体系。在推进规模化和产业化结构调整进程中,住宅产业经历了从标准化、多样化、工业化到集约化、信息化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日本根据每五年都颁布住宅建设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都有明确的促进住宅产业发展和性能

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

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北京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年月日北京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字第号根据原国家建委建发设字第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的木结构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木结构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施行原木结构设计规范自一九九一年一月一日起废止本规范由建设部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负责出版发行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负责一九八八年十月十四日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 工程建设标准全文信息系统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建发设字第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会同国内有关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高等院校对木结构设计规范修订而成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组织了全国有关设计科研和高等院校按统一的计划要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参考了有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后经反复修改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八章和十一个附录这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规定采用以概率理论为 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全面校准可靠度指标值改进材料强度分级方法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改用两条曲线改进压弯构件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修正齿连接计算系数值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附录

附录一在承重结构中使用新 利用树种木材的设计要求 (一)木材的主要特性 1.槐木干燥困难,耐腐性强,易受虫蛀。 2.乌墨(密脉蒲桃)干燥较慢,耐腐性强。 3.木麻黄木材硬而重,干燥易,易受虫蛀,不耐腐。 4.隆缘桉、柠檬桉和云南蓝桉干燥困难,易翘裂,云南蓝桉能耐腐,隆缘桉和柠檬桉不耐腐。 5.檫木干燥较易,干燥后不易变色,耐腐性较强。 6.榆木干燥困难,易翘裂,收缩颇大,耐腐性中等,易受虫蛀。 7.臭椿干燥易,不耐腐,易呈蓝变色,木材轻软。 8.桤木干燥颇易,不耐腐。 9.杨木干燥易,不耐腐,易受虫蛀。 10.拟赤杨木材轻、质软、收缩小,强度低,易干燥,不耐腐。 注:木材的干燥难易系指板材而言,耐腐性系指心材部份在室外条件下而言,边材一般均不耐腐。在正常的温湿度条件下,用作室内不接触地面的构件,耐腐性并非是最重要的考虑条件。 (二)应用范围 1.宜先在木柱、搁栅、檩条和较小跨度的钢木桁架中使用,在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2.不耐腐的树种木材,若无可靠的防腐处理措施,不宜用作露天结构。 (三)设计指标 1.当材质和含水率符合本规范第2.1.2和第2.1.3条的要求时,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及弹性模量可按附表1.1采用。 新利用树种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N/) 附表1.1

注:杨木和拟赤扬的顺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可按TB11级数值乘以0.9采用;横纹强度设计值可按TB11级数值乘以0.6采用。若当地有使用经验,也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 2.当计算轴心受压和压弯木构件时,其稳定系数φ值应按公式4.1.4-3及4.1.4-4确定。 (四)构造要求 设计新利用树种木材的承重结构时,除应遵守本规范第六章有关设计和构造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以新利用树种木材作屋盖的承重结构时,宜采用外部排水和无天窗的构造方式。若用于桁架,宜采用钢木桁架。 2.应按本规范第八章的要求,注意做好防虫防腐处理。对于木麻黄等易虫蛀不耐腐的木材宜用于露明部位。若需置入墙内时,除做好构件本身的防虫防腐处理外,尚应对人墙部位加涂防腐油二次。 3.桁架上弦采用方木时,其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20mm;采用原木时,其小头直径不宜小于110mm。木构件的净截面面积不宜小于5000。若有条件,宜直接使用原木。

中美自喷设计规范比较

中美设计规范比较 中国水喷淋规范发展历史 ?GB50084 1) 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 1985年国家规范颁布实施; 3) 2001和2005年对规范进行了修改. 美国水喷淋规范发展历史 ?1723年英国获第一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专利, 由一桶水, 一小箱枪药和易熔元件组成; ?1852年美国第一个喷淋系统: 水管上打孔; ?1874年Henry S. Parmelee在美国获得第一个实用灭火系统专利; ?1881年Frederick Grinnell制造了第一只动洒水头; ?1884年Boston Manufacturers Mutual Fire Insurance Company 和 Boston Board of Fire Underwriters联合对当时的喷淋系统进行评估; 美国水喷淋规范发展历史 ?1885年英国曼彻斯特Mutual Fire Insurance Corporation制订了第一套 喷淋系统安装规范; ?1887年美国由Factory Improvement Committee of the New England Insurance Exchange制订了相应的美国规范. ?1896年建立NFPA组织, NFPA13诞生: 原因是法规太多市场太乱. ?规范共修改了59次. ?NFPA13-2010

危险等级的划分 ?危险等级(NFPA13) 1. 重要性: 决定了喷头, 喷水强度, 作用面积, 喷头间距, 及ESFR喷头的保护高度和压力的要求, 从而又影响到泵的选择等; 2. 根据经验判断危险等级; 3. 危险等级的认可. 危险等级的划分-中国 ?轻危险级 ?中危险级 –I级 –II级 ?严重危险等级 –I级 –II级 ?仓库危险等级 –I级(NFPA I & II级商品) –II级(NFPA III & IV级商品, B, C组塑料) –III级(NFPA A 组塑料) 危险等级的划分–场所举例

北美规格材目测分等概述

北美规格材目测分等概述 郭伟任海青殷亚方江京辉龙超 摘要:目测分等方法是北美一种很重要的锯材分等体系,即依据目测分等规则通过肉眼观测方式测定木材的缺陷状况进而确定规格材的材质等级。因此,对木材缺陷与材质等级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以及对分等规则的正确应用,是对规格材进行科学、正确分等的基本要求。合理地依据目测分等规则划分规格材等级,不仅可以使规格材生产厂家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规格材产品使用性能的充分、合理发挥。经过目测分等的规格材具有客观的力学性质以及外观质量等级,可以为其作为结构用材使用时提供科学的依据。直到今天,目测分等方法依然是北美进行规格材分等的主要分等方法和基础。文中介绍了北美目测分等方法的发展、原理、意义以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目测分等标准,并对中国目测分等标准与北美目测分等规则进行了比较,希望对完善我国的目测分等规则有所启示。 关键词:规格材,目测分等,缺陷 Summary of Visual Grading on Structural Lum ber in North America Guo Wei Ren Haiqing Yin Yafang Jiang Jinghui Long Chao Abstract:Lumber visual grad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umber grading systems in North America,which finishes lumber grading by watching and measuring the lumber superficial quality or characterisfics So the feature of grading method requires the graders master the grading rules and grade the lumber as quickly as possible,as the precondition of suficient use.Visual grading not only promotes the profits of the graded lumber production,but also exerts the lumber~value.So far,visual grading is still the basic and main grading method in North America.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visual grading,such as the history,princip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visual grading of lumber in North America,and introduces some other standards about visual grading in the world,then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ode and NLGA.The authors hope it can avail domestic visual grading ru les about structural lumb er products. Key words:stru ctural lumber,visual grading,characteristics 规格材(dimension lumber)在我国相关标准中的定义是指按轻型木结构设计的需要,木材截面的宽度和高度按照规定尺寸加工的规格化木材[5]。在北美分等体系中,“结构用锯材”是按照板材、横梁和纵梁、柱和方材、规格材4种使用功能进行分等。在“结构用锯材”中,规格材根据其最终用途又可以划分为4个类别,分别是:结构用轻型框架、轻型框架、搁栅和厚板、墙骨。 目测分等方法(也称目测分级,Visual grad.ing)是指用肉眼观测方式对木材强度划分等级,主要是通过对规格材表面的各种影响强度或相关性能的缺陷进行评估实现的。采用北美目测收稿分等方法划分等级的规格材的弹性模量变异系数最高为25%。随着锯材生产的发展,目测

轻型木结构施工组织设计[1]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单位: 编制人:日期: 审批人:日期: 施工组织设计

1 编制依据 1.1本工程招标文件中提供的施工设计图纸。 1.2本工程供货及安装合同(xxxxxxxx)中具体条款。 1.3本工程的施工单位于X年X月X日下午召开的工程启动会议。 1.4本工程涉及的国家或行业的主要规范、规程。 本工程涉及的主要规范、文件、图集一览表 2工程概况

2.1工程名称: 2.2工程地址: 2.3建设单位: 2.4施工单位: 2.5合同开工日期: 2.6计划峻工日期: 2.7工程特点 2.7.1本工程为两栋美制轻型木结构住宅,建筑面积共为平方米,内设家厅、餐厅、中西式厨房、书房、卧室等。 2.7.2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2.7.3主体为木结构,材料为SPF规格材,采用专用钉及辛普森连接件连接;窗为双层中空玻璃塑钢窗,室内门为模压木门。 2.7.4屋面结构为斜坡木屋架,屋面瓦为沥青瓦。 2.7.5屋面雨水沿落水槽、落水管排至市政管道。 2.7.6装饰装修:基础外墙砌筑霹雳砖块;一楼外墙砌筑舒布洛克纹面装饰砖;二楼外墙安装PVC挂板。室内墙面及天花为石膏板面层,外喷涂水性油漆。一楼地面安装实木地板;二楼地面铺设弹性纤维地毯;卫生间和西式厨房地面铺设防滑、防水塑料地毯。 2.7.7室内给水系统为:室外市政自来水管与室内分水器连接,分水器采用点到点(水管无接头)的方式分别供水至各终端。 2.7.8室内排水系统采用ABS管材排入市政管道。 2.7.9室内电气系统: 美制轻型木结构住宅是从美国整体引进的一种产业化全木结构房屋,主要构件及材料全部从国外进口。根据美国《基础电工程技术》的规定,轻型木结构住宅室内供电必须采用ROMEX(罗马克斯)免穿管专用电线。电线的敷设方法为:从配电箱按点到点(中间无接头、无分线盒)的布线方法将电线直接敷设于木结构中至终端。 由于轻型木结构是将木材加工为专用规格材(木搁栅),然后由规格材组装成墙体、楼盖、屋盖等房屋构件,最后拼装成各种造型的住宅。所以对于木结构构件的开孔是有严格规定的。为了不损坏木结构构件,尽量减少在构件上开孔,而且孔径尽量减小,专家们为轻型木结构住宅专门研制了ROMEX(罗马克斯)免穿管专用电线,在轻型木结构住宅中敷设这种电线时不必要预埋电线管,可直接在墙体、楼盖、屋盖中布线。 3施工部署与施工方案

木结构设计

5 木结构设计 5.1 一般规定 《木结构设计规范》GBJ5—88 2.1.1 承重结构用的木材,应从本规范表 3.2.1—1所列的树种中选用。重要的木制连接件应采用细密、直纹、无节和无其他缺陷的耐腐的硬质阔叶材。 2.1.2 承重结构用的木材,其材质分为三级。设计时,应根据构件的受力种类按表2.1.2—1的要求选用适当等级的木材。 承重结构木构件材质等级 表2.1.2—1 项次 构件类别 材质等级 1 2 3 受拉或拉弯构件 受弯或压弯构件 受压构件及次要受弯构件(如吊顶小龙骨等) Ⅰ Ⅱ Ⅲ 注:1.屋面板、挂瓦条等次要构件可根据各地习惯选材,本规范不统一规定其材质等级。 2.本表中木材材质等级系按承重结构的受力要求分级,其选材应符合本规范附录二材质标准的规定,不得用一般商品材的等级标准代替。 胶合木结构用的木材材质,亦分为三级。计时,应根据胶合木构件的受力种类和部位,按表2.1.2 —2的要求选用适当等级的木材。 胶合木构件的材质等级表 表2.1.2—2 项次 构件类别 材质 等级 木材等级配置图 1 受拉或拉弯构件 [s 2 受压构件(不包括拱和桁架的上弦) Ⅱs 3 拱或桁架的上弦以及高度不大于500mm 的胶合 梁 (1)构件上下边缘各0.1k 的区域且不少于两层板 (2)其余部分 Ⅰs Ⅱs 4 高度大于500mm 的胶合梁 (1)梁的受拉边缘0.1k 区域,且不少于两层板 (2)距梁的受边缘0.1k 至0.2k (3)梁的受压边缘0.1h 区域,且不少于两层板 (4)其余部份 [s Ⅰs Ⅱs Ⅲ s 5 侧立腹板工字梁 (1)受拉翼缘板 (2)受压翼缘板 (3)腹板 [s Ⅰs Ⅱs 注:1.h —截面高度。

美国多层木结构房屋的应用与设计

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 (四)材料利用率高、投资省 木材加工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木,可用其不同长度、不同断面同时生产很多品种和规格的材料。如去除边角后可以生产各种尺寸的“规格材”;由于材质的不均匀性,可以按材质好坏分不同等级。 轻型木结构能够用各种不同规格、等级的木材,从而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材料浪费;轻型木结构还能利用“速生材”生产的“定向刨花板”作为其墙板、楼板,从而进一步降低结构造价。 随着木材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木材资源生产出的工程木产品,为木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研究,实木产品对于树木的利用率为60%,而工程木产品可达95%。 (五)木结构在美国的应用 木材是大自然赐于人类的天然、能耗低并且可再生的建筑材料。由于木结构具有上述很多优点,加之北美森林资源丰富、林产工业发达,因此美国木结构房屋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人们住宅首选的主要结构之 一。1997年美国新建单体别墅约113万8千栋,其中90%采用木结构。另外所建的33万8千栋多层住宅中,绝大多数也采用木结构。 三、美国房屋木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与设计 (一)木结构体系的历史发展 在木结构建筑中,木结构形态的演进与自然资源的多寡、经济因素的考量及人类工艺技术进步等息息相关。 早期在森林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北欧,出现过圆木井干式的传统建筑,此种构造方式目前在俄罗斯等国还存在;后来因为森林资源的减少,过渡到木筋墙结构,仍以木材为主要的支撑构架,其间以土石材料填充之,此类建筑形态的演进可以追溯到lO世纪左右。 在亚洲,木结构在建筑的空间尺度上,或是在节点的复杂性上,木建筑都展现了一种与西方不同的更高难度,更精致的构筑文化。 中国古代木建筑一般先在石头之类的基础上建立柱子,然后在柱子上架梁,再在梁上立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立脊瓜柱,构成了一组木构架。这种木结构体系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承重和围护结构分工明确,使建筑物上的重量都由柱子承受,而墙壁只起围护和分割的作用。由此门窗的配置不授限制,具有“墙倒屋不塌”之妙,除此之外,这种结构还有其他优点,如便于适应不同韵气候条件(可随意安排房屋的高度、屋面的材料、窗户的变化);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各接点有一定的收缩余地);材料提供方便。r[61 图1我国传统木结构构造工业建筑2006增刊 图2轻型木结构构造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J5—88(下)

木结构设计规范GBJ5—88 第七章设计对施工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7.1.1条木结构的施工,除应遵守国家现行《木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外,尚应符合本章规定的质量要求。 第7.1.2条制作承重结构的木材,应按设计要求的等级和树种采用。各等级木材的材质,应符合本规范承重结构木材的材质标准(附录二)的规定。 第7.1.3条制作承重结构的木材,宜提前备料,使木材有一段干燥时间,制作时应检测其含水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现场检测木材含水率可采用电测法。但对截面较大的原木和方木,应要求其表层20mm深处含水率的电测值不超过18%。 第7.1.4条当需要对承重结构木材的强度进行检验时,应按本规范附录七的检验标准进行。 第7.1.5条用于承重结构的胶合木,其胶合工艺应符合本规范附录八的要求。 第7.1.6条承重木结构中使用的钢材,除应具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和标牌外,还应按国家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检验。 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承重构件及其连接中使用钢号不明的钢材。 第7.1.7条在木结构施工过程中,每一主要工序交接时(或隐蔽工程覆盖前),均应进行质量检查并做好施工记录,经认定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工序。木材加工厂成批生产的构配件,也应附有质量合格证明方可交付现场使用。 第二节构件制作 第7.2.1条木构件的制作,应保证制成构件的平直度符合下列要求:

一、沿受压和压弯构件长度的单向弯曲,对于方木,不应大于构件全长的1/500;对于原木,不应大于构件全长的1/300。 二、当木梁的跨度较大时,沿梁长的侧向弯曲不应大于梁长的1/200。 三、以锯材制成的构件,其截面的翘弯不得大于构件宽度的1.5%;其平面上的扭曲,每米长度内不得大于2mm。 第7.2.2条制成的木构件,其实际尺寸对设计尺寸的偏差不应超出表7.2.2规定的容许值。 木构件制作的容许偏差值表 注:原木截面如呈椭圆形,其直径可按长、短径的平均值确定。检查时,构件上若留有树皮应予剥去,不得计算在内。 第三节结构连接的制作和装配 第7.3.1条制作和装配齿连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压杆端面和齿槽承压面应加工平整,装配后的压杆轴线应与齿槽承压面保持垂直。 二、齿槽深度的偏差不应超过±2mm。 三、支座节点齿的受剪面长度的负偏差,不应超过10mm。 四、抵承面未贴紧的局部缝隙,其宽度不应大于1mm,任何情况下,均不容许有穿透构件宽度的缝隙,也不容许用楔或薄片填补缝隙。 第7.3.2条制作和装配螺栓连接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结构设计安全度专题讨论综1

结构设计安全度专题讨论综1 (摘自《土木工程学报》第32卷第6期pp75-pp77,1999年6月) 1999年5月14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举行了为期一天的结构设计安全度专题讨论会。来自设计、科研,高校。政府部门等16个单位共28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唐美树,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建设部总工姚兵。建设部科技司司长李先逵先后在会上致词,强调了对安全度问题展开讨论的重要性,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并将于明年5月在杭州召开第九次年会,结构安全度将作为年会的要紧议题。 讨论会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西拉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各抒已见,其中既有共识,也有不同乃至对立的意见。以下是讨论发言的简要归纳。 1、关于可靠度设计理论 可靠度理论是分析结构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已颁布统一标准,要求结构设计规范按可靠度理论设计。70年代的我国混凝土结构、木结构和钢结构设计规范分别采纳不同的设计方法体系,在安全度的表达形式上互不相同,给设计或教学都造成不便,80年代用可靠度理论领先加以统一。然而,对规范采纳可靠度理论,以及这一理论能否将各种结构的安全度都统一在同一体系中,专家们持不同意见: (1)认为我国规范采纳了先进的可靠度理论,用失效概率度量结构的可靠性,通过将抗力和作用效应相互独立。将随机过程化为随机变量并以体会为校准点,成功地将这一理论用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这是我国规范先进性的一种表现。工程设计采纳可靠度理论为国际标准组织(ISO)所提倡,是国际上大势所趋;多次国际安全度会议也倾向于采纳ISO提出的在设计规范中采纳可靠度理论的原则。可靠度理论一样重视体会,可靠度取值用校准法确定。 (2)认为可靠度理论是分析和度量结构安全性的一种先进手段,但在应用上还有其局限性,理论本身也有一些方面未能突破,比如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三个约束条件:将抗力与作用效应分离,将随机过程变为随机变量,以及将截面承载力的安全指标β作为结构的可靠指标,随着认识的进展都值得质疑。用概率可靠度理论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统计,但不论荷载统计或抗力统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规范安全度还需考虑今后可能显现的荷载变化。概率可靠度理论会有意或无意地简化、忽略本应考虑但又无法用这一理论处理的因素,如一定程度的人为失误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可靠度理论强调三个正常,即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但正常和不正常有时不易界定。匆忙地将可靠度理论推广于各种规范,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苦恼,比如地基基础规范中,地基承载力强度的设计

木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

木结构:从传统走向现代 说起木结构建筑,人们大概会立即联想到古代园林、佛教庙宇等古建筑,很难与现代化建筑沾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众和政府对于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绿色建筑的持续关注,木结构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受到广泛关注。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年会上,木结构建筑的发展成为与会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 我国木结构建筑历史辉煌且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日本、朝鲜等国产生过重要影响。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有中国古人类“掘土为穴”(穴居)和“构木为巢”(巢居)的原始营造遗迹。而分别代表两河流域文明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西安半坡遗址则表明,早在7000至5000年前,中国古代木结构建造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祝恩淳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木结构在上述原始雏形的基础上不断演化改进,逐渐形成了梁柱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两类主要体系。自战国以来,迟至清末甚或今日,这两种体系一直沿用。有记载的中国古代著名木结构建筑为数众多,但大都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据统计,现存的木结构实物最早可追溯至唐朝中后期。自辽宋各代,遗留建筑实物渐多,而明清最多。如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早采用拼合构件的实物木结构——宁波保国寺大殿,现存规模最大、殿柱最巨之木结构——明长陵棱恩殿,构思最巧妙、最大胆之木结构——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 可以说,中国古代木结构从考古发现、典籍记载到实物存在,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木结构建筑以及木桥、木栈道等木结构工程,同样体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聪明智慧和技术水平。 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迅速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建国初期,木结构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木材短缺,至上世纪70年代末,木结构在中国的研究应用陷于停滞。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引进北美轻型木结构,标志着木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逐步恢复。祝恩淳认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木结构,首先要深入学习了解国际木结构的先进技术,大力开展木结构科学研究,完善木结构的设计计算理论,加强木结构类技术标准的制订,促进适合于建筑结构用的标准化、工业化的木和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祝恩淳分析认为,中国传统的梁柱体系跨度往往受限,且耗用木材较多。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出现了桁架这一构件形式。木结构房屋逐渐转变为由承重砖墙支承的木桁架结构体系所替代,称砖木结构房屋。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而钢材、水泥短缺,大多数民用建筑和部分工业建筑都采用了这种砖木结构形式(砖承重墙、木屋盖)。据1958年统计,这类房屋占总建筑的比例约为46%。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这类木屋盖,有的至今还在使用。在这一时期,木结构应用虽基本上被限制在木屋盖范围内,但仍处于兴旺时期,仍可与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和钢结构并称四大结构之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高校、科研院所有众多专业人员从事木结构教学、科研工作,规范编制、科研、教学的内容也基本以砖木结构为中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推进,基本建设的规模迅速扩大,木材需求量急剧增加,森林被大量砍伐,木材资源几近耗尽。上世纪70年代后,木结构在中国基本被停用,木结构工作者纷纷转行,高校木结构课程也逐渐停设,中国木结构被迫处于停滞状态,长达20余年。 反之,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木结构技术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却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木结

轻木结构介绍

前言 在加拿大和美国,几乎所有的低层住宅都是轻型木结构房屋,这种结构已经被成功地引进到其它一些国家,如日本和英国。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建造200万栋木结构房屋。 多年来,加拿大在建造轻型木结构房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全球公认的完整的房屋建筑体系。用于建造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加拿大木产品不仅质量高,而且满足严格的产品标准和检测要求,这些木产品包括:木材,板材以及各种工程木产品。 轻型木结构房屋能提供高质量的居住条件,且满足严格的性能指标,其特性包括: ●设计灵活 ●建造简便快速 ●结构完整性 ●抗震抗风性能好 ●耐久性 ●节能 ●舒适便利 概念 轻型木结构房屋主要是由木构架墙,木楼盖和木屋盖系统构成的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木产品建造而成,承担并传递作用于结构上的各种荷载。这些木产品主要包括那些用来建造结构框架的规格材(实心木)或工程木产品(再造木),以及用来覆盖在框架上作为覆面板之用的板材,如针叶木胶合板或定向木片板。所有作为结构用的木产品都必须经过认证。 GB50005所指的轻型木结构亦称“平台式框架结构”,平台式框架结构是一种更精确的表达方式。它描述了此种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及方法。就如以下所述。 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基础通常为混凝土基础。然后将由木材和覆面板(楼面板)制成的楼盖锚固在基础上。这为墙体框架的建造提供了工作平台,墙体框架也是由木材和覆面板(墙面板)组成。每个墙肢相互连接,同时与楼盖也连接在一起,连接后的墙肢在其顶部再用规格材连接紧固,此时,第一楼层的墙体就形成了。 对于二层楼的房屋,可将第二层楼的楼盖锚固在第一层楼的墙顶,从而为建

造第二层楼的墙体框架提供了工作平台。对于三层楼的房屋,可重复二层楼的建造工序。 由木材和覆面板(屋面板)制成的屋盖应安装在顶楼的墙顶上,并与墙顶紧固在一起。这是轻型木结构房屋的最后一道安装程序。 轻型木结构房屋通过螺栓锚固于混凝土基础上。屋面板和墙面板通过钉子固定在规格材上。楼面板用钉子或螺钉,通常也结合使用结构用胶加以固定。房屋框架各构件之间通常用钉子以及各种规格的金属连接板连接。 同时使用规格材和覆面板能提供墙体、楼盖和屋盖所需的刚性。大量结构构件及连接件的使用使得结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荷载,防止建筑物突然倒塌,并可有效地抵抗地震和强风。 建筑规范和产品标准 轻型木结构房屋由房屋建筑体系作支持,其中包括规范和产品标准。房屋建筑体系还包括规矩房屋管理机构和当地房屋管理部门、研究和培训机构、技术和贸易协会以及产品供应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负责制定全国建筑质量管理的要求。标准定额司标准规范处在由技术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的共同协助下制定和颁布了有关设计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国家规范规定了中国工程建筑的最低要求,例如: GB50005-2003 木结构设计规范 GB50206-2002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J1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除了国家规范,各级地方政府也颁发了地方性规范。这些规范除了必须满足国家规范中制定的最低要求外,也加设了附加要求来反映地方的特殊和要求。 用于上海地区的规范有: DGJ08-20-2001 住宅设计标准(上海市) DGJ08-11-1999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上海市) DBJ08-10-1992 城市煤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上海市) GB5005《木结构设计规范》规定了轻型木结构房屋的设计和施工的最低要求。

木结构地防火设计

木结构的防火设计 第一节木结构防火设计原则及防火理念 一、木结构防火设计原则 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第一章总则中1.0.6条规定:木结构的设计,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第十章第条规定: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设计,应按照本章规定执行。本章为规定的应遵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的规定执行 上述规定是木结构建筑防火设计的根本指导原则。设计人员或审图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审查时必须遵守该条规定,以维护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二、木材的燃烧特性 木材为可燃燃料,品种不同发热量各异。木材受热,温度在100℃以下时,只蒸发水分不发生分解。继续加热,温度在100——200℃时,开始分解,但其速度很慢。分解出的主要是水蒸气和CO2,同时,还有少量的有机酸砌体。因此,在200℃以下,是木材的吸热过程,一般不会发生燃烧,仅有少数木材产品最低着火点为157℃ 在没有空气条件下,木材加热超过200℃即开始分节。最初比较缓慢,随着温度的提高,分解加速。当温度达到260——330℃时分解到达最高峰。木材急剧分解时,放出可燃气体,如:CO、甲烷、甲醇以及高燃点的焦油成分等,而剩余物为木炭。木材在其温度达到400——450℃的时候完全碳化,并在急剧分解过程中放出大量的反应热,故此过程为放热反应过程。 木材受热分解时,放出的可燃气体和产生的剩余物,若与氧气或氧化剂相遇,则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和光,俗称燃烧。气体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剩余物—木炭,继续与氧气发生反应,即称之为煅烧,其过程产生大量的热又使内层木材发生分解,进一步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又继续燃烧,周而复始,使燃烧往复交替形成火势。 在木材受热分解而急速放出可燃气体时,氧气在木材表面碳化层的扩散收到阻碍,因而气相燃烧通常是在离木材表面一定距离处进行的。由于碳化层传热性能差,故当表面形成碳化层后,对碳化层下面的木材与其爱面的气相燃烧起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这不仅延缓了内层的木材达到热解温度,而且也降低了热分解速度,导致分解出的可燃气体透过碳化层参加外表面与空气混合的燃烧速度减慢,当然,木材深层的碳化速度亦随之减慢。这就是常见的大截面木构件虽然没有经过防火处理但仍然有比较长的耐火极限的原因 三、木构件的防火特性 木结构分为普通木结构、胶合木结构和轻型木结构三种由于各自的结构性质不同其防火性能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1普通木结构 未经防火处理的普通木结构构件较为容易被火引燃。但是,由于木材的导热性能较低,且构件在燃烧时,表面形成的碳化层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从而有效的减缓碳化层下未燃烧木材的燃烧速度。这就是普通木结构构件虽然是可燃材料,但其耐火极限却比普通钢结构构件高的多的原因。北美的建筑规范指出。对于普通木结构设计中随着截面尺寸的增加,构件耐火极限也相应提高。所以,在普通木结构设计中,选取适当的截面尺寸也是满足耐火极限要求的措施之一。 鉴于普通木结构较之胶合木结构、轻型木结构的耐火性能差的特点,故对一些耐火极限要求高、截面尺寸又不能过大的构件则必须采取阻燃剂浸泡或防火涂料喷刷的辅助措施。 2胶合木结构 胶合木结构主要采用锯木材或结构胶合木等工程木产品建造,结构体系主要为梁柱体系。胶合木结构的防火设计是通过规定结构构件的最小尺寸(包括梁、柱的截面尺寸以及楼

木结构设计规范

木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5-2003 主要符号 作用效应 M--弯矩设计值; N--轴心力设计值; Nb--保险螺栓承受的拉力设计值; V --剪力设计值 σt--轴心受拉应力设计值; σe--轴心受压应力设计值; σm--受弯应力设计值; τ--受剪应力设计值; w--受弯构件的挠度。 材料性能和抗力 E--木材顺纹弹性模量; ft--木材顺纹抗拉强度设计值; fe--木材顺纹抗压及承压强度设计值; fe,90--木材横纹承压强度设计值; fcα--木材斜纹承压强度设计值; + fm--木材抗弯强度设计值;

fv--木材顺纹抗剪强度设计值; Nv--连接物每一剪面的设计承载力; [w]--受弯构件的容许挠度值。 几何参数A--毛截面面积; An--净截面面积; A0--截面的计算面积; Ac--承压面面积; Av--剪面面积; I--毛截面惯性矩; S--毛截面面积矩; W--毛截面抵抗矩; Wn--净截面抵抗矩; b--截面宽度; bv--剪面宽度; d--直径; h--截面高度; i--回转半径; l--长度或跨度;

l0--受压构件计算长度; lv--剪面长度; r--半径; re--弧形构件的曲率半径; s--螺栓、钉等的间距; t--钢板、层板的厚度; α--夹角; η--坡度; λ--长细比; 计算系数 υ--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kv--螺栓或钉连接设计承载力的计算系数; ψa--螺栓连接中考虑木材斜纹承压的降低系数; ψv--考虑沿剪面长度剪应力分布不匀的强度降低系数; ψm--弧形木构件抗弯强度修正系数。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木结构的设计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和节约木材,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承重木结构(包括由木板组成的承重胶合木结构)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