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马尾藻_Sargassumm_省略_多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_卢虹玉

莫氏马尾藻_Sargassumm_省略_多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_卢虹玉
莫氏马尾藻_Sargassumm_省略_多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_卢虹玉

网络出版时间:2013-01-04 14:42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a4488262.html,/kcms/detail/11.2206.TS.20130104.1442.047.html

2012-11-19

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cclurei)褐藻多酚的抗氧化和抗

肿瘤细胞增殖作用

卢虹玉1*刘义2邵海艳1吉宏武1

(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品深加工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2. 广东医

学院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23)

摘 要:目的:研究莫氏马尾藻(S. mcclurei)褐藻多酚(PTs)的抗氧化活性和抗

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方法:溶剂萃取和超滤的方法进行莫氏马尾藻PTs的提取和

精制;Folin - Ciocalteu比色法和磷钼络合物法检测PTs的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

DPPH和超氧阴离子法检测PTs的自由基清除能力;MTT法检测PTs对sw579甲

状腺鳞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获得4种PTs提取物,分别为水层内液(W1)

和乙酸乙酯内液(EA1)(相对分子质量>10KD)、水层外液(W2)和乙酸乙酯外液

(EA2)(相对分子质量<10KD),总酚含量分别为1.672、0.096、1.319、0.143mg 没

食子酸(GA)/g海藻干基,在相同浓度(3 mg/L)时,W1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

相当于2.315 mg/L的GA;4种PTs提取物均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W1和EA1

的清除作用更强;随着作用时间延长,4种PTs提取物在低浓度(4.4mg/L)时对

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加,其中W2的作用最强,作用72h

的抑制率为23.84%。结论:莫氏马尾藻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和一定的细胞毒活

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关键词:莫氏马尾藻;PTs;抗氧化;抗肿瘤细胞增殖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phlorotannins from

Sargassum mcclurei

LU Hong-yu 1*, LIU Yi 2, SHAO Hai-yan 1, JI Hong-wu 1

(1. 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Product Advanced Processing of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2.

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atural drug, Guangdong Medical

Collage, Zhanjiang 52402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y of PTs

from S. mcclurei. Method: PTs from S. mcclurei was extracted and prepared by

solvent extrac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The contents of PTs in extracts were detected by

Folin – Ciocalteu colorimetry and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was evaluated by phosphomolybdenum method. The effects of radical scavenging of PTs were studies by using DPPH and superoxide anion. 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n sw579 thyr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s was tested by MTT assay. Results: Four different PTs extracts including W1 (aqueous fraction, SMW>10KD), EA1 (ethyl acetate fraction, SMW>10KD), W2 (aqueous fraction, SMW<10KD), EA1 (ethyl acetate fraction, SMW<10KD) were attained. The contents of the four extracts were 1.672、0.096、1.319、0.143mg gallic acid(GA) equivalent /g seaweed on dry weight basis respectively.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1 extract at 3 mg/L was close to GA at 2.315 mg/L and the strongest among them. W1 and EA1 exhibited higher DPPH and superoxide anion than W2 and EA2. Four PTs extracts at low concentration (4.4mg/) exhibited gradually strengthen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y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lture time, of which W2 displayed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rate of 23.84% at 72h. Conclusion: S. mcclurei shows significantly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on activity, which has some potential to be studied and exploited further.

Key Words: S. mcclurei;PTs; antioxidant; antiproliferation

中图分类号:TS201.4文献标识码:A

海藻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多糖、多酚、萜类、吲哚等,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褐藻多酚(Phlorotannins, PTs)是一类来自褐藻、以间苯三酚为基本单位、具有酚类化合物性质及单宁性质的次生产物,分子量分布复杂,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辐射、抗糖尿病、抗肿瘤、抗过敏、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1-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褐藻中扇藻属( Zonaria)、囊载藻属( Cystophora)、裙带菜属 ( Undaria)、昆布属(Ecklonia)、马尾藻(Sargassum)属等部分藻种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2-5]。但由于褐藻种类繁多,海域分布差异大,涉及的品种相对较少。不同的藻类其多酚类化合物种类和结构差异极大。因此,有必要扩大研究对象,为高值化利用我国丰富的海藻资源,开发海洋药物和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提供依据。

莫氏马尾藻(S. mcclurei)为褐藻门、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海水藻类植物,产于香港、广东省海丰、硇洲岛、徐闻、海南、广西北海、涠洲岛等海域,生长在低潮带或潮下带岩石上,资源丰富。目前已有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6],未见

活性成分相关研究报道。本实验对莫氏马尾藻褐藻多酚进行抗氧化和抗肿瘤初步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莫氏马尾藻采自湛江硇洲岛,清水洗去除泥沙及附生物,纯净水冲洗后风干研成粉末,-20℃储存备用。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由广东医学院天然药物省重点实验室提供。福林酚试剂(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没食子酸(GA)(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色谱纯),TPTZ试剂(美国Sigma公司),DPPH试剂(美国Sigma公司),MTT(美国Sigma公司),RPMI-1640(美国Hyclone公司),超级无支原体新生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胰酶(美国Gibco 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实验用水无特殊说明者为超纯水。

RT-34连续投料粉碎机(荣聪精密科技);N-1000真空旋转蒸发仪(EYELA);多利斯 sartorius Vivaflow超滤器超滤膜包(上海摩速科学器材);UV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HH-8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澳华仪器有限公司);HERAcell240i CO2细胞培养箱(美国Thermo);3001 varioskam plash型连续波段酶标仪(美国Thermo);13mm无菌针头滤器(美国PALL)

1.2 方法

1.2.1 莫氏马尾藻PTs的提取和精制

莫氏马尾藻按质量体积比1:10(粉末:甲醇)加入80%甲醇溶液,常温下120r/min避光震荡16h,过滤,滤渣按上述方法重复提取2次,合并滤液,低温减压蒸馏去甲醇得粗提液,以等体积的正己烷和三氯甲烷分别洗涤2次,取水相,等体积乙酸乙酯萃取2次,合并萃取液,得水相和乙酸乙酯相莫氏马尾藻PTs 提取液,分别进行超滤(截留分子量10KD的膜包),获得水层内液(W1)和乙酸乙酯内液(EA1)(相对分子质量>10KD)、水层外液(W2)和乙酸乙酯外液(EA2)(相对分子质量<10KD),浓缩冻干成粉-20℃备用。

1.2.2 总酚含量的测定

采用Folin - Ciocalteu比色法[7],具体步骤根据试剂盒操作。总酚含量以没食子酸(GA)当量计算。GA在0~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 0.03421X +0.0029,R2=0.9997。

1.2.3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采用磷钼络合物法测定各样品总抗氧化能力[8]。0.5mL相同浓度的样液加入

4.5mL新鲜配制的磷钼试剂,混匀后置于水浴锅中恒温90 min,695 nm波长处测定。以GA当量为总抗氧化能力的衡量标准,GA系列浓度与吸光度回归方程: Y= 0.1519x + 0.011,R2=0.9962。

1.2.4 DPPH清除活性测定

各样品配制成系列浓度,根据文献报道[9],简述如下:设空白组(DPPH无水乙醇溶液+ 2ml 超纯水),试样组(DPPH无水乙醇溶液+ 2mL 不同浓度试样溶液)和参比组(无水乙醇溶液 + 2mL 不同浓度试样溶液),加样后暗处放置60min,在λ=517nm处测定吸光度值。GA为阳性对照,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清除率,并计算半数清除率(IC50)。

DPPH清除效率= (A0–(A x–A x0)/A0×100%

A0 — 空白组;A x -试样组;A x0 -参比组

1.2.5 超氧阴离子清除活性测定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分光光度法。将各样品配制成相同浓度,根据文献报道方法,首先进行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线的制作,确定邻苯三酚的自氧化的最佳反应体系和条件,然后进行样品测定,计算清除率。以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

1.2.6 抗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采用MTT法进行检测。方法简述如下:对数生长期的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中,培养过夜,吸出培养液,加入新培养液,并加入相同浓度的各样品,调整终浓度均为4.4μg/mL。设置空白对照组及5-Fu阳性对照组,每组设8个平行,分别作用24h、48h、72h,检测OD值,计算抑制率。实验重复3次。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以X ± S D 表示,不同数据间用t 检验作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总酚测定

总酚测定结果显示(表1),莫氏马尾藻不同PTs提取馏分的总酚含量差异较大,以海藻干基计W1、W2、EA1、EA2的总酚含量分别为1.672、1.319、0.096、

0.143mg GA/g。总的来说,溶于水的酚总量(约3mg GA/g干基)远高于溶于乙酸乙酯的酚总量(0.239mg GA/g干基),其中大分子量的乙酸乙酯馏分尤其少,仅0.096 mg GA/g干基。

2.2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从表1可看出,相同量的不同PTs提取馏分抗氧化能力不同,大分子量的W1和EA1总抗氧化能力均强于小分子量的W2和EA2,其中W1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3 mg/L时的总抗氧化能力接近相同浓度的GA,相当于2.315 mg/L的GA。

表1 莫氏马尾藻不同PTs提取馏分中的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n=3)

图1莫氏马尾藻不同PTs提取馏分的DPPH清除作用

Fig 1 DPPH scavenging activity of PTs from S. mcclurei

表2莫氏马尾藻不同PTs提取馏分DPPH IC50

Table 2 IC50 value of DPPH scavenging of PTs from S. mcclurei

W2 EA1 EA2

W1

样品名 GA

IC50(mg/L) 1.369 13.619 25.329 13.178 17.405 2.4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活性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检测样品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往往受到反应

体系和条件的影响,不同的样品所需的最佳反应体系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

)的

W1甚

作用72h后抑制率增加。4种PTs样品中,W2的作用最强,72h时的抑制率为

23.84%。

表4莫氏马尾藻不同PTs提取馏分对sw579甲状腺鳞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x±s,

n=3)

Table 4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 of PTs from S. mcclurei on sw579 thyroi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ells (x±s, n=3)

3个作用时间下的抑制率(h)

样品编号24 48 72

25.28±0.735** 46.62±0.71**

5F-U 26.74±3.378**

14.89±2.221**

7.77±2.798*

W1 -

23.84±4.072**

19.40±1.109**

W2 -

18.15±0.915**

10.05±3.035**

EA1 -

14.67±5.897**

EA2 -

9.32±0.122**

注:各样品浓度均为4.4 mg/L;- 表示无抑制活性;* 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 论

近年来,关于海藻多酚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PTs作为一类主要存在于褐藻

植物中,具有不同结构和多羟基的单宁类化合物,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够

促进健康、预防慢性疾病,加上低毒安全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研究对

象。大量研究表明,PTs具有强抗氧化能力,并认为它的抗氧化机理与其本身独

特的结构骨架有关[2,4]。

本研究采用了溶剂萃取方法进行褐藻多酚的提取,与相关研究比较,莫氏马

尾藻的酚提取率偏低。Cho等[4]分别用正己烷、氯仿、乙醇和水作为提取剂,

对长角马尾藻(S. siliquastrum)总多酚进行了分次提取。结果表明,4种提取剂中,

乙醇的提取率虽然较低(5.51%海藻干基),但其中的总酚含量最高(127.37mg/g提

取物),其醇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约为7mg/g干基。这可能是由于本实验的研究

对象-PTs类化合物只是海藻总多酚类化合物中一类,在提取和精制的过程中,

采用了高浓度的醇为提取剂,既最大可能地保证了PTs被提取出来,又去除了蛋

白质、糖类等大部分杂质,并以正己烷和氯仿对粗提物进行了洗涤,去除了较多

杂质,因此,提取物中的总酚含量偏低。

PTs由于间苯三酚的聚合程度不同,分子量差异极大,分子量范围为126D

-950KD。本研究对莫氏马尾藻的PTs提取物进行了分子量分级。结果表明,相

对分子量较大的PTs抗氧化效果普遍优于相对分子量较小的PTs,证实了PTs在

抗氧化方面存在构效关系。这与魏玉西等[10]报道的结果一致。他们的结果表明,

鼠尾藻相对高分子量的PTs抗氧化活性更强。以前的研究也证实,相对分子量大

的PTs含有更多的间苯三酚单元,结构所带的酚羟基数量更多,因此表现出更强

的抗氧化能力[11]。Chandini等[9]对印度3种褐藻的甲醇提取物及乙酸乙酯、正丁

醇等几种有机溶剂的萃取馏分进行了体外抗氧化研究。结果显示,DPPH清除率

最高的为S. marginatum乙酸乙酯萃取馏分,为23.16%,其中有些馏分未表现出

清除作用。Chew等[12]研究了东南亚3种可食用海藻50%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

性,3种海藻的DPPH IC50分别为0.337、14.3和11.8 mg/L。这些结果证实了不

同的海藻萃取馏分的主要成分虽然同样是多酚,但抗氧化能力差异很大。本研究

中清除效果最好的是分子量较大的乙酸乙酯馏分。

魏玉西等[13]在研究鼠尾藻多酚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和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时,发现低质量浓度(10 mg/L以下)的鼠尾藻多酚对癌细胞的抑制率低于10%,与本实验结果较为相符。随着鼠尾藻多酚质量浓度的增加,抑制率迅速上升,最高可达90%以上。本研究所采用的样品浓度均为4.4mg/L,抑制率相对较低。国内另一项研究[14]海带PTs活性的结果表明,海带乙酸乙酯PTs 馏分对BEL-7402和P388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1.96%和40.47%,证实了PTs具有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但莫氏马尾藻PTs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似乎与分子量大小没有必然关系,相对分子量较小的W2表现出最强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PTs在不同生物活性方面的作用机制不同有关。体外抗氧化体系一般反映化合物的直接抗氧化作用,不涉及间接抗氧化作用,因此,化合物结构中的供电子基团越多,表现为抗氧化效果越强,但PTs的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机制有关[15],这类机制往往依赖于化合物作用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一般而言小分子化合物更容易激活相关信号通路。如多项研究表明PTs中分子量较小的Eckol类和dieckol类化合物在一些细胞信号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16-17]。总的来说,目前关于PTs的抗肿瘤机制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莫氏马尾藻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本研究结果显示莫氏马尾藻PTs 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和一定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为莫氏马尾藻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GUPTA S, ABU-GHANNAM N. Bioactive potential and possible health effects of edible brown seaweeds [J]. Trends Food Sci Technol, 2011, 22: 315–326.

[2] KIM S K, HIMAYA S W A. Medicinal Effects of Phlorotannins from Marine Brown Algae [J]. Adv Food Nutr Res, 2011, 64:97-109.

[3] HOLDT S L, KRAAN S. Bioactive compounds in seaweed: Functional food applications and legislation [J]. J Appl Phycol. 2011, 23, 543–597.

[4] CHO S H, KANG S E, CHO J Y et al.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Brown Seaweed (Sargassum siliquastrum) Extracts [J]. J Med Food,2007, 10: 479-486.

[5] KIM S M, KANG K, JEON J S, et al. Isolation of Phlorotannins from Eisenia bicyclis and

Their Hepato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tert-Butyl Hyperoxide [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 2011, 165: 1296–1307.

[6]贾柽, 杨彬, 谢恩义. 莫氏马尾藻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C]. 《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11.

[7] 黄树苹, 谈太明,徐长城等. Folin - Ciocalteu比色法测定丝瓜中多酚含量的研究 [J]. 中国蔬菜. 2010, 1(4):47-52.

[8] P GANESAN, C S KUMAR, N BHASKAR.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methanol extract and its solvent fractions obtained from selected Indian red seaweeds [J]. Bioresource Technol, 2008, 99: 2717–2723.

[9] C S KUMAR, P GABESAN, N BHASKAR.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ree selected brown seaweeds of India [J]. Food Chem, 2008, 107: 707–713.

[10] 魏玉西,徐祖洪.褐藻中高相对分子质量褐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草药, 2003, 34(4): 317-319.

[11] AHN GN, KIM KN, CHA SH,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phlorotannins purified from Ecklonia cava on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using ESR and H2O2-mediated DNA damage [J]. Europ Food Res Tech, 2007, 226(1-2), 71-79.

[12] CHEW YL, LIM YY, OMAR M,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ree edible seaweeds from two areas in South East Asia [J]. LWT, 2008, 41: 1067–1072.

[13] 魏玉西, 孙峋, 王长云等. 鼠尾藻多酚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J]. 中草药, 2008, 39 (1) :93-95.

[14] Y HUICHENG Z MINGYONG, D SHIYUAN, et al.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phlorotannin extracts from brown algae 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 [J]. Chin J Oceanol Limnol, 2010, 28(1): 122-130。

[15] YVONNE V Y, NATALIE A W. Antioxidant and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a variety of edible seaweeds [J]. Food Chem Toxicol, 2006, 44: 1144–1150.

[16] KI CHEON K, KYOUNG AH K, RUI Z et al. Up-regulation of Nrf2-mediated heme oxygenase-1 expression by eckol, a phlorotannin compound, through activation of Erk and PI3K/Akt [J]. Int J Biochem Cell B, 2010, 42:297-305.

[17] BOMI R, YONG L, Q ZHONG-JI,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osteosarcoma cells by isolated phlorotannins is subtly linked to COX-2, iNOS, MMPs, and MAPK signaling: Implication for chronic articular disease [J]. Chem Biol Interact, 2009, 179: 192-201.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增殖、分化、癌变、衰老和凋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 胞,a —c 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⑤与⑥的基因型相 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B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 C .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 →RNA →蛋白质 D .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2.下列关于观察减数分裂实验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 .可用蝗虫卵母细胞、蚕豆花粉母细胞的固定装片观察减数分裂 B .用桃花的雄蕊比用桃花的雌蕊制成的装片中,容易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 C .能观察到减数分裂现象的装片中,可能观察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D .用洋葱根尖制成装片,能观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 3.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对下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 过程表示干细胞能自我更新 B .b 、c 过程表示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C .a 、b 、c 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 D .b 过程形成的细胞直接组成器官,可供器官移植使用 4.为了观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是 ①蚕豆的雄蕊 ②桃花的雌蕊 ③蝗虫的精巢 ④小鼠的卵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6.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 的是 A .细胞分化由遗传物质控制 B .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C .细胞衰老过程中部分酶活性改变 D .人在胚胎发育后期尾的消失是通过尾部细胞衰老死亡而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24.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和死亡这几个阶段 衰老、凋亡 a b b c c ① ② ③ ④ ⑤上皮细胞 ⑥骨骼肌细胞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四种甘草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的比较研究(精)

四种甘草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的比较研究 [ 08-05-16 15:17:00 ] 作者:马淼编辑:studa20 【摘要】目的比较新疆四种野生甘草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抑制作用,以期筛选出药效最佳的甘草种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样品对BCAP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各样品诱导BCAP37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4种甘草的活性成分对人乳腺癌BCAP37 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与诱导凋亡的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种间与产地间差 异。结论抗癌药效最佳的甘草种类为阿拉尔甘草。 【关键词】甘草活性成分人乳腺癌BCAP 37细胞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ing Effects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Four Glycyrrhiza Species on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Abstract:ObjectiveTo select the optimal glycyrrhiza species for medicinal utilization by comparing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inducing effects of active components from four wild glycyrrhiza species in Xinjiang on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MethodsThe anti-prolifer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samples on BCAP 37 cell were measured by MTT assay. The cell apoptotic rate was detected by Hoechst 33258 stain.ResultsActive components of four Glycyrrhiza species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BCAP37 cells and induced apoptosis significantly. What's mo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terspecific and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inducing effects. ConclusionThe optimal Glycyrrhiza species for anticancer utilization is Glycyrrhiza alalensis L. Key words:Glycyrrhiza; Active Component; Human breast cancer BCAP37 Cell 甘草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中药材,素有“十方九草”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对甘草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甘草被广泛用于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 等领域[1],甘草的市场需求量剧增。我国是世界上甘草出口大国,其中 80%为野生甘草,仅有20%为栽培甘草。我国甘草储量锐减,由建国初期 200~250万吨下降到50~70万吨[2]。现存的野生甘草资源已无法满足日益 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人工栽培甘草势在必行,野生优质甘草品种的筛选显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_应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11~515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09-20 修订日期:2010-11-20 作者简介:应乐(1987— ),女,浙江慈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与茶终端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zdcy@https://www.360docs.net/doc/7a4488262.html,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应乐 1,2 ,张士康2,王岳飞 1* ,朱跃进2,杨贤强1 (1.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9;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脂溶性茶多酚;改性;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11-05 Progres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YING Le 1,2, ZHANG Shi-kang 2, WANG Yue-fei 1*, ZHU Yue-jin 2, YANG Xian-qiang 1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 China) Abstract: Producing good quality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LTP) was the research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by solvent, emulsion and molecular modif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s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hophilic tea polyphenol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introduced. It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antioxidant system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TP as antioxidants was foreca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TP production was proposed. Keywords: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antioxidant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从发现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1],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它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食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货架保鲜期[2-3];在医药领域,茶多酚作为药品的功效成分,具有抗氧化[4]、延缓衰老、抗菌、抗病毒、降血脂[5]、抗癌[6-11]等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药品中。在化工 领域,茶多酚也可以用于各类化妆品的生产[12]以及作为甲醛的吸收剂[13]。 随着茶多酚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各领域的应用趋于完善。茶多酚结构中的酚羟基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推广,茶多酚的水溶性阻碍了其在油脂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油脂行业的应用。目前食品业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如BHA 、BHT 、PG 和TBHQ 等[14]。近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过程:局部组织的细胞—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生—新生物—局部肿块 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参与的过程。 恶性肿瘤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1.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机体因素 化学致癌 化学致癌物:目前认为凡接触引起人或动物形成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目前发现对动物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达2000余种,其中有些可能和人类肿瘤的形成有关 分类:1。作用分式: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物 2.与肿瘤的关系:肯定致癌物,可疑致癌物,潜在致癌物 ? 1.直接致癌物:进入机体后与细胞直接作用,诱导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 2.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经微粒体氧化酶活化,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 3.促癌物:能促进其他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 ? 4.肯定致癌物(defined carcinogen)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临床医师和科学工 作者都承认对人和动物有致癌作用,其致癌作用具有剂量反应关系的化学致癌物。 ? 5.可疑致癌物(suspected carcinogen)具有体外转化能力,而且接触时间和发 病率相关,动物致癌实验阳性,结果不恒定,且缺乏流行病学方面的证据。 ? 6.潜在致癌物(potential carcinogen)是在动物实验中可获得某些阳性结果, 但在人群中尚无资料证明对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 1、化学致癌物的作用点:为细胞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作用:使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 1、累积作用:(summation effect) 是指两种或多种致癌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机体,其复合效应等于单独作用之和2、协同作用:(synergistiic effect) 机体同时暴露于几种致癌物中其致癌作用高于个单独致癌物作用之和 常见的化学致癌物: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与偶氮染料,亚硝胺类 化学致癌例子。苯胺染料:膀胱癌,烟草:肺癌,黄曲霉素:肝癌 物理致癌 1.电离辐射是最主要的物理性致癌因素 2.放射性同位素:镭、铀、氡等放射性同位素 3.紫外线:皮肤癌,着色性干皮病 病毒致癌 1/3为DNA病毒,2/3为RNA病毒 ?一、乳头状瘤病毒与宫颈癌(HPV) ?二、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HBV) ?三、EB病毒与鼻咽癌和Burkit肉瘤(EBV) ?四、HTL V与人类T细胞白血病(HTL V) 致瘤性DNA病毒

第八章 细胞增殖和凋亡异常与疾病

第八章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一、A型题 1.细胞凋亡的概念是 A.由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渐进、缓慢的病变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B.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C.由体内外因素诱导的一种生理性、主动的细胞死亡方式 D.由体内外因素引起的细胞急性、严重的改变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E.由体内外因素诱导的一种病理性、被动的细胞死亡方式 [答案] B [题解] 细胞凋亡是指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有关细胞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确保机体正常发育D.保证机体正常生长 B.维持内环境稳定E.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 C.促进生物进化 [答案] C [题解] 细胞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包括:①确保机体正常发育、生长;②维持内环境稳定;③发挥积极的防御功能;并不包括促进生物进化。 3.有关细胞凋亡的特征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较弱刺激触发,可见于生理或病理情况 B.DNA片段化,电泳时呈“梯”状条带 C.溶酶体相对完整,局部无炎症反应 D.主动过程,耗能,无需新蛋白合成 E.胞膜皱缩内陷,分割胞浆成凋亡小体 [答案] D [题解] 细胞凋亡不仅是一个主动过程,需要耗能,而且还需要有新蛋白质合成。 5.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是 A.Bcl-2 D.c-myc B.Fas E.Bcl-XL C.突变型p53 [答案] B [题解] Bcl-2、突变型p53和Bcl-XL都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是双向调节基因,只有Fas基因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 6.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是(0.377,0.392,03临床) A.Fas D.Bcl-2 B.野生型p53 E.Bcl-Xs C.c-myc [答案] D [题解] Fas、野生型p53和Bcl-Xs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是双向调节基因,只有Bcl-2是抑制凋亡基因。 10.细胞凋亡时发生的变化下列哪一项出现最早? A.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D.核酸内切酶激活 B.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E.核转录因子激活 C.凋亡蛋白酶激活 [答案] B [题解] 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随后才引起凋亡蛋白酶激活、核酸内切酶激活以及核转录因子激活。 11.细胞凋亡的双向调节基因是 A.野生型p53 D.Bcl-2 B.Fas E.Bax C.c-myc [答案] C [题解] 野生型p53、F as和Bax是促进凋亡基因,Bcl-2是抑制凋亡基因,而c-myc才是细胞凋亡的双向调节基因。 13.细胞凋亡的主要执行者是 A.核转录因子和核酸内切酶D.凋亡蛋白酶和谷氨酰胺转移酶

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张云丽)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运用 摘要:植物多酚( 植物单宁)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叙述了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多酚在国内外食品工业、医药保健、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望了多酚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又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多酚(polyphenol)是多羟基苯,如苯二酚、苯三酚等。植物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酚类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主要有黄酮类、多 酚类、多糖类和维生素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农业、食品工业副产品(如茶叶、花生壳、柑橘类果皮、果汁残渣等)的提取物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有些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很高。因此来自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的植物多酚将成为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点开发研究对象【2-3】。 一、植物多酚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 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 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 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 的定义, 植物单宁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 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 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 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 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植物多酚的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其结构复杂, 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常以大量性质相似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因此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多酚化学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方法直到1920 年才由Freudenberg 提出,即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 酸酯类多酚) 和缩合单宁( 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甙键形成,可细分为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 单体间以C—C 键相连如图1所示。[4]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

2简介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 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目录 1.摘要 (3) 2.前言 (3) 3.实验目的 (4) 4.实验设备 (6) 5.实验材料及试剂 (6) 6.实验操作步骤 (7) 6.1 茶水的制备 (7) 6.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的茶多酚浓度 (7) 6.3茶水用倍比稀释法稀释 (8) 6.4 维生素C含量测定 (8) 6.5 茶多酚/维生素C氧自由基清除测试 (9) 6.6茶多酚/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 (10) 6.7 数据统计 (11) 6.8比较 (11) 7.结果、计算及作图 (12) 8.注意事项 (14) 9.实验结果预测 (14) 10.可行性分析 (15) 11.参考文献 (16) 12.实验操作流程简易图 (17)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摘要 绿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其中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Temasek Polytechnic ,TP)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茶水、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试验和对血清脂蛋白(serum lipoprotein)氧化修饰抑制试验,作出浓度清除率的曲线、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从而进行两者浓度清除率和浓度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的比较,得出两者的清除作用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的强弱和不同作用特点。初步了解不同浓度TP、维生素C对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变化情况。为临床指导防止衰老和动脉硬化提供参考。本实验中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8313-2002)测量茶水中TP含量,I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浓度。采用邻苯 2 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共轭双烯生成影响实验测定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程度。进而利用不同浓度TP、维生素C进行氧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实验。 关键词:茶多酚维生素C 氧自由基清除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 1. 前言 1956年Harman提出的“衰老自由基学说”得到不少研究的支持[1] 。随着年龄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下降,导致氧化损伤加剧,伴随一些慢性疾病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抗氧化、抗衰老已经成为保健美容的热点研究课题。同时研究表明, 脂蛋白氧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性心脑血

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第10卷 第1期中 华 男 科 学 Vol.10 No.1 2004年1月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 Jan.2004 ?论著? survivin 蛋白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 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高吴阳1,胡传义1,易慕华2 (三峡大学仁和医院,1.泌尿外科,2.病理科,湖北宜昌443001) 摘要: 目的:探讨新的凋亡基因survivin 蛋白在前列腺癌(PCa )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 法和DNA 原位未端标记T UNE L 法分别测定42例PCa 组织及10正常前列腺(NP )组织中survivin 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凋亡。 结果:survivin 蛋白在PCa 中的阳性表达为80.59%,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 <0.05),而NP 中无阳性表达;PCa 组织及NP 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AI )分别为3.03±1.33、1.07±0.77,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survivin 蛋白的表达与细胞AI 呈负相关(r =-0.679,P <0.001)。 结论:survivin 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PCa 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联合检测survivin 蛋白和AI ,有助于对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作出正确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及估计预后。关键词:survivin 蛋白;凋亡;前列腺癌;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Q255;R73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591(2004)0120012203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in Prostatic Carcinoma Tissue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G ao Wuyang ,Hu Chuanyi ,Y i Muhua Department o f Urology (Gao WY ,Hu CY ),Department o f Pathology (Yi MH ),Rehe Hospital ,Three Gorges Univer sity ,Yichang ,Hubei 430031,China Correspondence to :Gao Wuyang Abstract : Objective :T 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in the tissues of prostatic carcinoma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apoptosis of cancer cells. Methods :Express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apoptosis index (AI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terminal de 2oxynucleotidyl transterase 2mediated dUTP biotin nich end labeling (T UNE L )technique in the tissues of 42cases of prostatic carcinima (PCa )and 10cases of normal prostate (NP ). Results :Survivin prosteins were expressed in 34of the 42(80.59%)cases of PCa.The positive rate of survivin was strongly ass ociated with pathological grades ,clinical stages and lymphmetastasis in PCa (P <0.05).In contrast ,NP did not express survivin.Survivin protein expressio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I in PCa (r =-0.679,P <0.001). Conclusions :Apop 2tosis inhibition by survivin may participate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PCa ,and the detection of survivin protein and AI in PCa may help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ell diferentiation ,decid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estimate prognosis. Natl J Androl ,2004,10(1):12214K ey w ords :survivin protein ;apoptosis ;prostatic carcinoma ;immunohistochemistry 前列腺癌(prostatic carcinoma ,PCa )是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中最重要的一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 ?21?收稿日期:2003207215;修回日期:2003210208 作者简介:高吴阳(19622),男,湖北宜昌市人,副主任医师,本科,从事泌尿男科学专业。通讯作者:高吴阳

细胞凋亡与肿瘤

细胞凋亡与肿瘤 巴桑卓玛 (西藏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摘 要 细胞凋亡是一种进化保守的细胞死亡形式,不仅在正常的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凋亡异常可能与肿瘤发生有关。凋亡调控基因已被看作是一类新的肿瘤发生相关基因。肿瘤的发生,是由于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细胞凋亡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因此研究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影响不大是肿瘤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诱导 治疗 肿瘤 多细胞机体,包括人,均存在着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平衡,以维持机体的稳态,二者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矛盾的运动发展推动着机体的生、老、病、死。传统的肿瘤研究者关注的首先是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是永生性细胞,如何抑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然而,机体还存在另一普遍现象,即死亡。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necrosis)。它是由于局部缺血、高热、理化因素及微生物的侵袭所致的细胞急速死亡。其重要的特点是细胞肿胀、溶解、释放出裂解产物,使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另一种是生理性死亡———凋亡(apoptosis)。 1 细胞凋亡与一般的死亡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形态学特征: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在一定诱导条件下接受指令而发生的程序化事件,是导致最终自我消亡的生命活动。发生时首先是染色质的凝集,嗜碱性染色增强,然后细胞核崩解,此时线粒体保持形态正常,最后细胞体积缩小,一部分细胞质和核碎片进入由膜包被的程序死亡小体,它们从细胞表面出芽脱落,并被组织专职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吞噬。由于细胞内容物不泄漏,因而没有炎症反应。 生化特征:染色质降解,核小体间连接DNA部位被降解,产生寡聚核小体DNA 片段,即180-200bp整数倍的不同长度的DNA片断。 细胞凋亡的化学信号:在细胞程序死亡时出现快速持续的Ca2+浓度上升。如在胞质钙离子载体tributyrin和抗-CD3抗体诱导的胸腺细胞凋亡中就发现有钙离子浓度升高的现象。研究发现Ca2+增加与A TP一起作用于染色质,使原来折叠的很紧的染色质变松散,露出亲水部分,以便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水解。Danson (1993)发现Ca2+可以参与Ca-calmokulin dependent phospatase作用,产生凋亡。Wornonicz提出Ca2+可以直接作用于核内转录因子引起凋亡。另外Ca2+还可活化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