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木结构桥梁制作-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细细竹签细细编,世间乾坤尽展现。用细木条作为材料制作模型简

单方便而实用。木结构模型的制作是有趣而有用的,相信通过前面的桥

梁欣赏和力学结构分析,同学们肯定很有兴致,想亲手去尝试模型的制作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桥模制作吧!

590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第一节 材料与设计

一、主要材料

木条,规格2畅5mm×2畅5mm×550mm,12根(由桥协提供)。其他材料由自己准备,有直尺、美工刀、502胶水、夹子、坐标纸等(图4‐1)。

图4‐1 主要材料

二、图纸设计

1.桥体的受力分析———绘制设计图纸的前提

桥的立体效果图可视为四棱台(如图4‐2),桥的组成:正面,梯形DCGH,背面,梯形ABFE;顶部,四方形ABCD,底部,四边形EFGH;左侧面,长方形ADHE,右侧面,长方形BCGF。桥身质量:不得超过22g。

承重台规格:80mm×80mm白色正方形,正中心处镂空。测试间距:桌与桌之间400mm。

根据正面横截面又称之为梯形桥。比赛时采用悬空承重测试,白色放置台承受的压重力会沿着四棱台的四条棱AE、DH、BF、CG将重力分解为向外的力f1、f2、f3、f4和垂直向下的力f5。由此,可设计合理的图纸。

690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图4‐2 桥的立体效果

2.合理化设计原理———制作承重桥梁的前提

(1)重力是否合理传导到桌子上?

正因为悬空测量,顶部的压力往往会向下传递到梯形底部的四个顶点E、F、G、H,所以四个底角的顶点必须牢固。常见的设计如图4‐3、图4‐4所示。

图4‐3 三条平行线正面底角 

图4‐4 斜三角形汇聚一点底角

分析:图4‐3中梯形的底角采用正面三条平衡线,与梯形下底交叉为H1、H2、H3彼此独立分开存在,并没有汇聚一点H,能平行传递,但缺少三角形稳定性。图4‐4中梯形的底角采用斜三角形,H1、H2、H3慢慢向底角的顶点H集中,最后交汇在顶点H处,这样设计具有三角形稳定性特点。实验证明,正面底角点采用斜三角汇聚一点更有利于力的合理

90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传递。

(2)梯形底角的角度是否合理?

合理的桥正面应设计为等腰梯形,而且下底EF、GH的长度不能少于400mm;上底AB、CD的长度接近80mm。当底角大于45°时,桥的高度势必较高,材料消耗将会增多,将导致无法使用更多材料来加固,这样不利于“质量轻而承重大”的好成绩。相反,当底角小于45°时,虽然高度会降低,材料消耗会减少,但这样却不利于承受更大的重量。实验证明,底角45°的桥设计角度较为合理,更有利于力的分解、传递。

(3)四棱台的设计是否对称平衡?

要使桥梁承受最大重量,必须注意桥梁的对称、平衡,即每个面都有与之相对应的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平衡性和对称性。如上底与下底要平行,正面与背面、左侧面与右侧面要尽可能吻合。即设计时只要设计一个正面、侧面图纸就应制作一模一样的背面、另一侧面。为此,木条长度、角度、数量使用等都追求等同,可考虑一起切割,尽可能减少误差,从而保证桥的对称与平衡!否则造成不对称在所难免,最终因受力不平衡而败北。

3.优秀设计图个案

———制作承重桥梁的关键

图4‐5 梯形主框架

第一步:设计四棱台主框架的比例。

实验中我们得出:上底正方形80mm×

80mm,下底长方形420mm×80mm,正面

梯形底角均为45°。第二步:设计各面合

理性加固的方案。在四棱台各个面(正

面、侧面、顶部、底部)分别加固木条。图4‐6、图4‐7是桥正面设计的两种方案。2010年台州市路桥区航模比赛便是图4‐7成就了“120多斤”

木结构桥梁静压承重冠军。

图4‐6 斜拉边各一条 图4‐7 斜拉边各二条

890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图4‐7能够成就静压承重冠军?试从力学结

构进行分析。

第二节 桥梁模型制作过程

步骤一:设计桥梁

根据套材提供的木条数量来设计桥梁,如图4‐8所示。

图4‐8 桥梁设计

步骤二:量取尺寸,裁切木条

在制作前,制作者需要对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构思,并对各个段木条的

长度做好精密的计算,为现场制作打好基础,如图4‐9所示。

制作者根据桥梁设计图,裁切出相应的木条,如图4‐10、图4‐11所示。

990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图4‐9 量取尺寸

图4‐10 竖直切木条图 

图4‐11 按图裁切木条

裁切相应的木条时,尺寸量取之后,可用铅笔做标记,然后平整切下。切木条看上去很简单,但有些同学所切的木条切口歪七扭八,十分粗糙,最后与其他部位粘合时,耗费胶水比较多,并且仍然很不牢固。正确的操作是(如图4‐10所示),工具刀竖直向下,用力一刀切下木条,所切的端口光滑平整,且与粘合面能成良好接触,一般是垂直于木条。切口也不能像锯一样留下锯齿状。假如女生力气不够,无法切下,建议更换大号的工具刀,选择锋利的刀锋,或请男同学帮助。

01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步骤三:根据设计图画工作图

根据自己的桥梁设计图,绘画出桥梁工作图,以方便制作,如图4‐12

所示。

图4‐12 桥梁设计

步骤四:立柱底梁顶梁粘接

模型立柱底梁顶梁粘接如图4‐13所示。

图4‐13 立柱底梁顶梁粘接

101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1)用直尺和笔在底梁(顶梁)上标出粘接位置。

(2)立柱粘接底梁(顶梁)时,用直角尺定位,使之形成90°夹角,并用胶水粘合。

(3)将所需直角粘合好,保证其准确、方正、到位。

步骤五:斜撑杆粘接

在制作过程中,用胶水时需要自己把握添加的量和方法。制作者将两根木条做粘合时,将木条一端粘好,另一端适度向下倾斜,这样可节省时间,涂料均匀,以防将胶水涂到手上,如图4‐14所示。

图4‐14 粘胶水

模型斜撑杆粘接如图4‐15所示。

201

图4‐15 斜撑杆粘接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1)将斜撑梁与桥侧面进行比较,切除多余部分后将边角切成45°粘

接到桥侧面;斜撑梁切割时要稍长于实际长度,使它能紧密地卡入模型,提高模型粘接强度。

(2)将另一根斜撑梁对切两半后,进行第一步骤,对模型进行加强。

(3)将所有斜撑梁粘接完成。

步骤六:固定和叠加

制作者在制作时,对用502胶水的地方一定要迅速用夹子夹上,如图

4‐16所示。凝固过程需要4分钟左右,这个制作与当天天气情况相关。

图4‐16 夹子固定

在对弯曲木条叠加使用时,制作者应对准,不然会较大减少受力。制

作者需要灵活使用木条,可以二到三根并排,三根品字形,四根田字形等。

注意:在对木条使用的过程中,要合理地考虑用法用量,这样才能在

产生相同受力作用的同时减轻自重。如图4‐17所示,木条的受拉效果很好,但需要三根才能合理地结合,制作者将需要的地方补上相同宽度,这

样既达到了目的也减轻了自重。

301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图4‐17 叠加使用

步骤七:完成两个桥侧面

根据桥梁设计图,将桥左右两边的桥侧面全部完成,如图4‐18所示。

图4‐18 制作桥侧面

步骤八:横梁的粘接

将横梁与各连接点粘合,使两边桥侧面连接,成为一座完整的桥,如图4‐19所示。

401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图4‐19 横梁的粘接

步骤九:抗扭杆加固

利用剩余的木条制作一些抗扭杆等部件,将其填补到模型较容易折

断的部分,进行加固,如图4‐20所示。

图4‐20 抗扭杆加固

在制作时,时间是有限制的,在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时有一些小技巧。如:多准备一点夹子,就不需要等夹子使用。在结构需要较大受力处

可以用小刀割一条小口,将对应部分嵌入其中。在结构需要的情况下,可

以将受力大的地方加一块,增加受力面。在削薄了的部分可以考虑在后

面加上一块,以防断裂,如图4‐21所示。

同学们,通过以上9个步骤,我们完成了梯形桥,如图4‐22所示。

501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图4‐21 部分嵌入并夹牢

图4‐22 梯形桥

第三节 制作过程注意事项

在断裂点分析中发现,一个小小失误可能成为承重的薄弱之处、变形断裂之处。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木条精挑细选———关键之举

木条精挑细选,要从“有无虫蛀、有无霉变、有无弯曲、有无扭曲”等方面去酌情考虑。有上述任何一点劣质的木条,坚决不能使用在主框架的601

第四章 木结构桥梁制作

连接线上,或者侧面的加固条上,如图4‐23、图4‐24所示。如果一定要用,也只能截取其中几段部分好的木条用来加固,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败因素。因此比赛前要多带一些材料,以便挑选。

图4‐23 霉木条在主框架上

图4‐24 霉木条在加固条上

挑选好木条,根据设计图纸剪裁后,我们发现剪裁处可能存在不够光滑、与原设计角度不相吻合等细节问题。此时就有必要使用砂纸或锉刀来打磨,使之更光滑,更符合设计角度,这样便于木条衔接处的充分吻合。也唯有此,制作的桥梁才更坚固。

二、制法慎重选择———重中之重

打磨好的木条后开始粘贴制作,可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制作方向,如图4‐25至图4‐27所示。

图4‐25 平铺制作图4‐26 竖向制作图4‐27 悬空制作不难发现,三种制作方法迥然不同:平铺在纸上的制作能够减少误差,操作性强,增加平衡性等;而竖向制作则存在很难控制制作面的平整度、难操作等问题;悬空制作则更难达到制作的精细度,即便再合理的设

01

桥梁欣赏与模型制作

计也难过制作这一关。

三、固定恰到好处———如虎添翼

根据图纸来剪裁木条,我们发现木条很容易移位而与设计图存在着误差,反而使原本平衡、对称的桥出现不对称、不平衡。于是,我们采用工字钉来固定,还有同学用长尾巴夹来固定,如图4‐28、图4‐29所示。

图4‐28 正确使用工字钉

图4‐29 错误使用长尾巴夹

使用工字钉,轻轻夹在木条的两边,使木条位置减少偏差;使用长尾巴夹,则可能因为用力过猛,导致木条变形,效果适得其反。实验证明,恰到好处的固定,才能使制作如虎添翼。

【思考与讨论】 在不违反比赛规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使用一些东西则可能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想想有什么可以突破的地方?

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