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

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显示,放置4h血液标本相较放置2h标本APTT更长(P<0.05)而TT更短(P<0.05),其余各项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凝血指标意义(内容清晰)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 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绝不能掉以轻心简单认定检验报告有误,应小心求证以得到正确的解释。另外尚有一些饮食、生理现象、标本处置不当、药物因素,也会造成判读的偏差。影响检验结果的疾病外因素如下。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血糖、血脂、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GG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血糖、白蛋白(ALB)、补体 (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胆红素(BlL)、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 高蛋白饮食者,其BUN、UA升高,而高嘌呤食物影响的是 UA增高。 高嘌呤食物如下: 4.1 畜肉类:肝、肠、胃、胰等动物内脏及其所制的浓汤汁。 4.2 水产品:鱼类(带鱼、鲳鱼、凤尾鱼、海鳗、沙丁鱼、鲭鱼、鲨鱼等海鱼及鱼皮、鱼卵、鱼干等)贝壳类(蛤蜊、淡菜、干贝等)虾类(海虾、虾米、海参等)。 4.3 豆类和菌藻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等 4.4 其它:酵母粉,各种酒类(尤其是啤酒)等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FP、AMY、CHO、TG偏高,BUN、NA、ALB偏低。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乳酸(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HDL—C、LACT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3.1 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 3.2 姿势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及尿中儿茶酚胺。测血中儿茶酚胺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

凝血功能监测

第四章凝血功能监测 实验室的监测指标能够为出凝血障碍的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可定量动态的监测病情的变化。临床上,对怀疑有出凝血障碍的病人一般先进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其他实验室检查酌情进行。现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血小板是否能够迅速粘附、聚集并形成微血栓以堵塞受损伤的血管。正常值Duck法:〈4min,IVY法:0.5~6min。BT延长,表明有血管壁的严重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或)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存在缺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但血友病病人的BT 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血压计袖带对上臂加压充气,使上臂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压力并根据受压部位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判断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本法简单,但特异性较差,对于一些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呈阳性反应。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指标。正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则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BP C≤50×109/L,应想到大量输血或合并DIC的可能。 2.血块收缩时间(clot retraction time,CRT)实验取静脉血1ml置于小试管内,将其密闭并静置于37℃的水中至血液凝固,并记录血块开始收缩到完全收缩的时间。正常值:开始收缩时间为0.5~1h,完全收缩时间为18~24h。若CRT延长表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3.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in,β-TG)测定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约70%的β-TG由血小板内释放到血浆中。测定血浆中β-TG的含量可反应血小板的激活情况。正常值:11.8~50.2ng/ml。当β-TG大于正常值时,常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 4.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测定也是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其临床意义与β-TG相同。正常值:2.89±3.2ug/L。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又称凝血时间,试管法是指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值:5~10min。该法虽简单,但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CT延长常见于:凝血子Ⅷ、Ⅸ、Ⅺ缺乏症;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CT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又称硅藻土激活凝血时间,(celite activated clotting time),将惰性的硅藻土加入血液内,以加速血液的凝结过程。正常值:90-130s。该法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标,并用以计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oplastin,KPTT)在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适量的钙剂,并测定血浆凝固的时间。KPT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各凝血因子活性均低于25%。正常值:32-42s。K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常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所致的血友病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验影响因素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2013年2月第20卷第2期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Techniques,February2013,Vol.20,No.2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 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 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此对检测APTT的标本离心速度不应低于3000r,时间不应少于10min。而如果只针对PT、FIB的检测时则适当缩短离心时间[5]。 离心后的标本应及时上机检测,全血贮存在2~8℃冰箱不超过4h。若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应将血浆装在小试管中快速冷冻。-20℃可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在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1]。 4仪器与试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已用上了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血凝仪。由于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参加厂方的操作培训,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中应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估活动,对仪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单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日常检测工作。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试剂成分及浓度均有差异。如PT试剂,各厂家的敏感 出而混浊,可适当加温(37℃)使其溶解;尿液呈碱性可加适当量醋酸溶解磷酸盐,保存细胞和管型。 4.3收集容器:必须是一次性的,应清洁干燥,不应含有干扰检验结果的物质,最好由医护人员或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5仪器与试剂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 仪器使用要求定期校准,保证仪器检测准确性。 不同厂家、不同批号存在质量不同,应做分析前校准,以保证其准确性和溯源性。 综上所述,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标本分析前各种因素很多,亦很复杂,因此分析前的标本质量问题不容忽视;据文献[5]报道,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因不规范操作等原因影响检验质量的约占35.3%。因此检验人员除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外,还应与临床科室沟通,建立分析前质量控制程序文件,使临床医护人员熟悉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从而做好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总之,实验室应建立全面地的质量管理体系,准确地把握每一环节的质量[6],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罗春丽,刘体全.临床检验基础.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177-178. [2]丛玉隆.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及镜检筛选标准的制定.中华检验 医学杂志,2011,34(6):481-483. [3]顾可梁.尿液有形成分检查的难点与疑点.中华检验医学杂 志,2009,32(6):605-608. [4]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75-276. [5]晏萌,谢萍.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护理因素的作用.国 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3):1487-1488. [6]郑善銮,郝晓柯.尿液常规分析结果自动审核模块的建立与应 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1,34(6):507-510. (收稿日期:2012-09-24) 162··

解读“出凝血”常规检测(凝血四项)

出血和凝血问题与多种疾病相关,但是约90%的出凝血问题可以由血凝学实验室给予诊断。目前常规的检测项目有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这些简单的检查,要是理解到位,作用不可小觑. 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计数(PLT):是血常规检查的常规报告参数。 一、凝血四项结果解读1.PT、APTT都缩短:PT、APTT缩短,FIB升高:表明患 者处于高凝血功能状态,具有血栓形成高发风险。可结合高凝状态监测D二聚体等指标。临床上,建议医生防范血栓风险。2.PT、APTT都延长: 1.FIB水平低、患者使用将纤维蛋白药物均可导致PT、APTT延长。 2.肝病、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IC)以及抗凝治疗也会引起两者延长。 3.也可能是凝血过程中共同通路的凝血因子异常,如凝血因子V、X异常, 以及凝血酶原(Ⅱ因子)、纤维蛋白原(I因子)异常。 3.PT延长为主,AFTT基本正常:PT延长,在临床最常见的是双香豆素药物抗凝,如华法林、误服鼠药(成分为华法林)及维生素K缺乏的患者。华法林等药物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X)的羧化,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常用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调整在2~3之间。PT延长,较少见的情况还有凝血因子Ⅶ的缺陷。4.APTT 延长为主,PT基本正常:APTT延长,临床常见的是肝素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口服Xa因子抑制剂,口服凝血酶抑制剂也会引起延长。如未使用抗凝药物,应做APTT纠正实验,将患者血浆与正常血浆1:1混合后做APTT纠正实验。 若APTT能纠正,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内源性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异常;如APTT不能纠正,意味着存在凝血抑制物,如凝血因子抑制物、狼疮抗凝物质等。APTT纠正实验的原理在于,只要存在30%的凝血因子,APTT就可以达到正常,1:1混合实验提供了50%的凝血因子,所以因子缺乏可纠正,如存在抑制物就不能纠正。从而可以鉴别是因子缺乏,还是存在凝血抑制,有效选择下一步确认实验。如:APTT 延长,不能1:1纠正,结合患者伴血栓形成,推荐做抗磷脂综合征检测。二、血小板计数结果解读1.血小板数量增高:由于血小板是炎症细胞,在各类炎症反应中,炎症介质促进血小板释放。但是,这种继发性增高血小板常<800 E 9/L。2.血小板数量减低:(1)与临床上的多种疾病相关:临床上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如: ?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怀孕后存在血小板减低,不伴有出血,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原因不明,被认为是一种生理现象。 ?病理产科中HELLP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 liverenzvmesand low platelets syndrome,HELLP syndrome),存在溶血、肝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是胎儿母体血小板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冷凝集素综合征引起的假性血小板减少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purpura,TTP):ADAMTS-13是降解vWF的金属蛋白酶,体内存在ADAMTS-13的抑制物或ADAMTS-13存在酶缺陷时,形成超大分子量vWF,后者黏附大量的血小板形成广泛微小血栓,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不同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指标,动态观察正常孕妇不同妊娠期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ACL、TOP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在孕早、中、孕晚期至临产期呈进行性升高(P<0.01),PT孕早、中期、晚期缩短(P<0.05),临产期无显著差异(P>0.05),TT在妊娠早、临产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APTT孕早期、中期明显缩短(P<0.01),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临产期显著缩短(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在孕早期至孕中期显著升高(P<0.01),孕晚期无统计学变化(P>0.05),晚期至临产期急剧升高(P<0.01)。结论联合动态监测妊娠期D-二聚体和凝血四项,对预防产妇意外、血栓形成和防止DIC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标签:D-二聚体;凝血四项;妊娠;临产期孕妇妊娠不同时期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及,作为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妊娠妇女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其中包括凝血功能的变化,大部分凝血因子增加,血小板增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含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适度高凝状态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可以防止产时的过量出血[1]。为了解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D-二聚体指标变化情况,笔者对148名孕妇整个妊娠期的早、中、晚期及临产期进行动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早中晚期妊娠孕妇148 例,均为2012年10月~2013年9月潍坊市人民医院产科门诊,年龄24~32岁,平均28岁,分别于妊娠早期(孕10~15 w)、妊娠中期(孕20~25 w)、妊娠晚期(孕30~35 w)、临产期(孕37~42 w)孕期在26+6~38+2 w。体检心、肝、肾影像检查均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测肝功能、乙肝五项、血常规指标均未见异常。对照组均来自同月份的在我院正常健康体检的妇女非孕期妇女66例,年龄在20~35 岁,平均年龄27.5 岁,既往无高血压、肝肾疾病及血液病史,无止凝血用药史。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ACL-TOP血凝仪,试剂均采用贝克曼配套试剂,检测凝血四项PT、TT、APTT、FIB与D-二聚体。 1.2.2检测方法D-二聚体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PT、APTT、TT、FIB 检测应用凝固法。严格按照血凝分析仪的操作步骤及试剂要求进行操作。 1.2.3标本采集取患者空腹静脉血1.8 mL,加入到有109 mmol/L 枸橼酸钠0.2 mL的真空采血管中,充分混匀,3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浆按仪器

最新【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五:血液凝固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人: 同组人: 【实验目的】 1.学习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了解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实验原理】 血液凝固是一个酶的有限水解激活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多种凝血因子参与。根据凝血过程起动时激活因子来源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所有凝血因子在血浆中,外源性激活途径是指受损的组织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管后,与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共同作用而启动的激活过程。 【实验材料和用具】 家兔 清洁小试管7个、小烧杯2个、竹签、秒表、试管架、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塑料动脉插管、线、棉花、水浴槽、冰盒 液状石蜡、肝素、草酸钾1~2mg、脑匀浆液0.1ml、生理盐水 【实验过程】 1、动物麻醉及颈部手术(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取一只动物,称重。按1g/kg体重的剂量将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观察动物肌张力、呼吸与角膜反射的变化。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手术野的毛,沿颈正中线在喉头上一指至锁骨上一指的地方作一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 2、颈总动脉插管(此部由助教老师操作) 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夹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结扎线与动脉夹之间)沿向心方向剪一小斜口(约占管径的一半),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取血时将动脉夹松开即可。 3、血液凝固的加速和延缓观察 1.打开兔颈总动脉夹,血液从动脉插管流出,弃去第一份1mL动脉血后, 向每个试管中注入1mL兔动脉血,并摇匀。 2.自血液流出动脉插管开始计时。除第1管外,其他各管每隔15秒钟将试 管倾斜一次,观察液面是否倾斜即血液是否流动,直到试管内血液不再 流动为止,记录凝血时间。 3.当第2管已经凝固时,再倾斜第1管看血液是否凝固,若尚未凝固则按 上述方法每隔15秒钟倾斜一次,直到血液凝固为止,记录凝血时间,即 为该兔血的凝固时间。 4.以第2管为对照,各管观察其他各管中血液凝固时间。 5.向第9管中滴加2%氯化钙2滴,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6.取出第5管中的玻棒,用水洗净,观察附着在玻棒上的纤维蛋白。 注意事项: a)取放试管时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试管的上端,不要握住试管的底部,以

血常规报告解读

血常规报告怎么看 (1)红细胞(RBC) 正常情况:男性: (4-5) *1012/L; 女性: (3。5-4。5) *1012/L检查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2)血红蛋白(Hb) 正常情况:男性: (120-150) g/L; 女性: (105-135) g/L 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 降低表示:贫血,出血 (3)白细胞(WBC) 正常情况:(4-10)*109 升高表示: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4)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50-70)% 增高表示: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表示:病毒性感染 (5)嗜酸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0-00。75)% 增高表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6)淋巴细胞 正常情况:(20-30)% 增高表示: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表示:免疫缺陷 (7)单核细胞 正常情况:(3-8)% 增高表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8)血小板(PLT) 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05l26,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表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9)血沉 正常情况: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 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05l26,结核病。 减慢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10)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情况:(00。5-1。5)% 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手把手教程:解读凝血报告单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3 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 倍最为适宜。 P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 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 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INR。 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参考值:0.8-1.5。 临床应用: 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 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 治疗肺梗塞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3.0—4.0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 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的意义: 1. 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 等。 2. 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 g/L。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 核心提示:【摘要】nbsp;nbsp; 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nbsp;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 作者:李华,顾胜芳,刘静作者单位:(遵义市人民医院,贵州遵义5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测定。结果:样本量采集过多或过少,样本溶血,有凝块以及离心时间不足都将影响凝血四项结果的准确性。结论:样本的正确采集与检验人员的规范操作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保障。 【关键词】凝血四项;分析;质量控制 随着血栓与止血疾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血栓与止血的检验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是临床上常用的血栓与止血筛查试验,对患者的术前准备,出血性疾病或血栓性疾病的初步诊段和用药疗效的评估与监测有直接指导作用。因此,凝血四项分析的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无论是分析前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运送,保存,试剂的选用,复溶,预温和储存,仪器的选择,保养,监控和校准,检验人员的熟悉程度,操作规范的执行情况,都将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血凝的检测质量,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检测中遇到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作如下报道。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收集重新采集复查有问题样本63例。 1.2 仪器和试剂 Thromboscreen 400C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试剂为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生产。 1.3 样本采集与检测 使用真空静脉抽血管,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0.2 ml,抽取静脉血1.8 ml,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应为1:9,3 000 r/min离心15 min,4 h内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 2 结果 2.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见表1) 无论是血量>1.8 ml,还是<1.8 ml,都将使PT,APTT结果延长。表1 样本采集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略)注:与原检测结果比较P<0.01。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高春彪

凝血试验影响因素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213003)高春彪 凝血试验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各种凝血因子的抗原与活性检测等。凝血试验对于手术以及抗凝、溶栓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反应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酶类检测,当其启动因子被某个因素激活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检测结果的极大误差[1],故加强凝血试验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就凝血试验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标本的采集 采集血液标本前要让患者处于平静状态,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一些血浆成分的变化(如血小板增多、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等)。 采血时止血带捆扎后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消毒、穿刺。静脉显露不明显时,切忌用手拍打,反复穿刺可造成血管损伤,使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导致溶血PT缩短[2]。 对于患者有多个检验项目需同时采样时,凝血试验样本应采集第一管[3]。 应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采血时应考虑到抗凝剂的半衰期,在服用抗凝药物治疗后应固定采血时间[4]。 2抗凝剂的使用 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及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推荐,使用3.2%枸橼酸钠作为凝血系列检查的抗凝剂。 凝血检查抗凝剂与全血的比例应为1∶9。若标本太少或者抗凝剂量太多,则过度抗凝,会造成PT、APTT延长;若标本太 多或抗凝剂量太少,则抗凝不足,会使PT时间缩短。 当红细胞压积(HCT)>55%或<25%时,应按照公式重新计算抗凝剂的用量,即抗凝剂的量(mL)=0.00185×全血量(mL)×[100-HCT(%)][5]。 3标本的处理及保存 凝血检测中,对标本的离心时间与速度,大部分教材要求是3000r/min,而离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血小板血浆。依照PT、APTT、Fib的检测原理来分析,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对APTT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因此对检测APTT的标本离心速度不应低于3000r,时间不应少于10min。而如果只针对PT、FIB的检测时则适当缩短离心时间[5]。 离心后的标本应及时上机检测,全血贮存在2~8℃冰箱不超过4h。若全部试验不能在4h内完成,应将血浆装在小试管中快速冷冻。-20℃可保存2周,-70℃保存6个月。冰冻的血浆融化时,不能静置于室温中融化,应放置在37℃水浴中轻轻摇动,使其迅速融化[1]。 4仪器与试剂 随着经济的发展,检验科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的实验室都已用上了全自动或半自动的血凝仪。由于血凝仪的型号及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因此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及参加厂方的操作培训,了解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中应定期做好仪器的维护保养,每天做好室内质量控制,积极参加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各类室间质量评估活动,对仪器每天的工作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单位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使用非配套试剂进行日常检测工作。不同厂家的试剂,其试剂成分及浓度均有差异。如PT试剂, 各厂家的敏感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 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 b)定量法:48 %?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 %,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 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 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 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H)、因子V、因子叩、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VII、因子X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 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 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测结果显示,放置4h血液标本相较放置2h标本APTT更长(P<0.05)而TT更短(P<0.05),其余各项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