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刍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9297514.html,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刍议

作者:李雪莲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

摘要:“有效教学”从结果对课堂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当我们上课不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必定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就新课改后容易矫枉过正的地方,或容易形成固定思维的地方提出了笔者自身的一点浅见,希望能从更实际的角度来完成我们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简;变;实

新课改的风潮早已席卷大江南北,关于教学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如果说,新的课改理念是从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中期实施过程来进行贯彻的话,那么“有效教学”则是从教学的后期结果来提出要求的。所谓“有效教学”,笔者个人来看,是指整堂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效的,即学生是有收获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用数学的逆向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每个教师备课都可谓呕心沥血,所有的教学过程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备课的过程中哪怕一点智慧的火花,我们都希望将它无限放大。然而,事情有时候并不会一一往我们设计的方向发展,课堂与教学设计相背离的情况经常出现,这样的课还能称之为有效吗?要使这堂课朝我们所设定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做哪些?我们能够做哪些?

一、制定有效教学目标——求“简”

实施新课改后,在每一堂课我们都力行三维目标,有时候我实认为有矫枉过正之嫌。一堂课只有40分钟,我们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更何况是对已经分流后的层次不同的学生。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一方面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数;另一方面,从语文教师的良知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感悟能力。然而,在多少年前我们就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笔者在这里提出的求“简”是指在设定的教学目标上,不要求求大求全,我们要定的目标简单具体即可。

比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虽然内容并不是特别难,但它容量大,个别字不好理解。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我们每一堂课设定的目标都应该明确,究竟是疏通文意,抑或是弄懂个别难字,或是感知文中人物形象,还是体会封建婚姻制度?这样冗长的一篇课文,学生要把它朗读完都需要20分钟,更何况还要会认文中的生字、难字。40分钟很快过去,但是我们只能完成应该达成的众多目标中的一小部分。有的时候,我们希望同时实现三维目标,最后的结果却是学生对所有的问题都半知半解。一节课,笔者希望学生能把文章认真齐读一遍,把文章的意思弄清楚,再体会到乐府民歌的好处。这样的目标砸下去,只会让学生头破血流。在一节课里我们能真正地落实三维目标中的任何一维,笔者认为都是成功的、有效的。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 堂教学有效性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成分;需要教师把促进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提高、能力培养的做法。作者在践行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高中生在语文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教育教学中要求教师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成分;需要教师把促进全体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高中生学习效率提高、能力培养的做法。教师要发挥高中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高中生主体作用,通过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践行新课程改革和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组织和引导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使高中生在语文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不仅关注高中生当前的发展,还关注高中生未来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施才得以实现的。教师能否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让高中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得到发展是决定课堂有效性高低的关键所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尝试,谈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看法和体会。 一、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教育教学要发挥高中生的学习能动性和高中生的主体作用,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教学不能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采用强迫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强迫高中生被动接受学习。因为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能建立在高中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高中生的学习是没有学习兴趣支撑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把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这就需要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热情,促进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刍议 发表时间:2012-05-17T11:18:26.470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郭爱芳[导读] 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郭爱芳(河北省曲周县第四中学 057250 ) 语文课当然是用来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然而我有一个疑问:谁训练谁?也许这个问题很拙劣,自然应当是老师训练学生,因为语文具有工具性,我们需要组织学生训练各种语文方法、语文能力,从教育的发展方向上来说,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难道要学生训练老师不成?话不错,但具体执行起来就有问题了:在这一观念指导下,我们大多数老师固执认定了“老师训练学生”,过分强调了老师 本位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存在,“学生啥知识也不懂,离开我费心哪成呀。”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但其实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看似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可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在这堂课上老师讲的东西他们是不是真的都吸收理解了呢?对于教师而言,这堂课的目标是不是真的达到了,是不是落到实处了呢?我曾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篇课文都快学完了,我点一些学生起来读课文,他们读得结结巴巴还不说,竟然还有一些很常见的字词都不认识。于是,我只好花大把的时间在每一次新课前指导他们预习,可是后来抽查仍发现学生字词不会读的现象,追其根源才知道,原来有部分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认不会读,这其中也有上课发言很积极,表现还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我不得不感叹,他们小学的语文课到底是怎么上的?难怪学生上课都不愿意开口回答问题。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使他们很迷茫地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高质,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每一堂课学生都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标、有任务、有条理地进行,从而完满地结束。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时候都没把握准方向和重点,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咏。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讲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得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当然,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进行实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

“名词活用为动词”刍议以“军”“鼓”为例 内容摘要:词类活用时临时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在中学教学中,失之过泛,有些词本身是动词,而并非名词,更不是临时活用为动词。本文以“军”“鼓”为例,说明中学教学谈词类活用时要有历史观,不可以今律古。 关键词: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军;鼓;历史观 中学文言文常涉及词类活用。郭锡良先生在《古汉语词类活用浅谈》说:“所谓词类活用是指词的非经常性的临时用法,它是与本用相对的,本用是指词的经常用法。”中学教辅资料和中学教师谈词类活用时,往往未考虑文言文的时代性,难免失之过泛。本文仅以“军”“鼓”为例,就“名词活用为动词”谈谈自己的浅见。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一般视作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驻扎。 军,古文字形体作(庚壶),或作(《说文解字·车部》)。由古文字形体可见,它外面是包围的一圈,里面是车。《说文解字·车部》:“军,圜围也。”《说文解字注·车部》“军”字下说:“车,兵车也。”朱芳圃先生《殷商文字释丛》说:“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古代行军打仗时,军队驻扎,往往以兵车围成一个圆圈,相当于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在里面,便于防御敌人偷袭。《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车自环为营”,就是将兵车围成一圈,作为防御工事,军队驻扎其内,以备敌人袭击。《太平御览》卷三百一:“于是,青令武刚车自环为营(张晏注曰:“兵车也。”)。”《孙子集注》卷第七:“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军,本义即为用兵车包围自己的军队,使军队免受敌人袭击,即包围,本来就是动词。后引申为驻扎,也是动词。驻扎与军队有关,而名动相因,故“军”由动词引申为名词,指军队。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之刍议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之刍议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有 用的地理”。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情感”因素不可忽视,“互动教学”更应在地 理教学中得到体现,“新情景”在地理新课引入时必少不可,“地图化”是地理教学 过程的必然趋势,“能力化”是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 一、“情感”因素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 进行加速。目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 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也就是过多注重了知识目 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但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驱动器,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学习的驱动力。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 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 别是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之一。 二、“互动教学”更应在地理教学中得到体现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 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 的原则。由于初中生心理的特点,他们很乐于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 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由此,学生会对某 些问题产生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三、“地图化”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必然趋势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路径。在当今 的信息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学 习者无须死记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 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 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 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涉 及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 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 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 力作为教学主要目标之一。 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体现。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 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 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 图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本身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 成为一个好的地理老师。而目前,地理教师不愿、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 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的表现,并且在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恰 恰与地理教师不重视提高自己的地图教学能力有关。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高中语文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学生学习兴趣锐减,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依然存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的研究在国内较大范围内已经展开,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如何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针对本地区、本校实际,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仍需我们作进一步研究,以便为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农村中学全面落实高中语文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实践经验。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大语文”教学观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新课改理念和语文新课标为指针,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探究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高考语文成绩,形成可供借鉴的典型的有效教学案例。 三、课题关键词界定: 1、“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关标准如下: ●.有效教师:师德高尚;理念先进;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管理高超;善于反思;勤于研究。 ●有效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行为,是高效率的行为。 ●有效学习行为:不但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又给予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

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3、“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观照,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效益提升的一切教学行为与策略。本课题着重讨论在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处理的过程中,如何以新课标为基石,确立教学的方向和原则,正确回答课堂文本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以形成区域内课堂文本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和规范。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分解课题研究任务,举行开题论证会。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 3.后期实施阶段: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检查验收,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工作,并进行验证性研究。 4.总结鉴定阶段:召开课题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典型课例,出台本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优质课评定标准。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资料借鉴法。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材料,借鉴他们的做法,在实践中尝试,不断改进。 2.对比试验法。分别在高一、二年级设立两个试验班,并设立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3.调查法。调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提出改进措施。 4.案例研究法。在实验中形成典型案例,并分析研究,制定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5.总结提炼法。对实践中获得的事实结果、正反经验,进行综合分析、提炼、概括,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刍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知识结构,在各年级课本中都编入了阅读课文,其目的一是为了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世界观,进行理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二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写字词,并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逐步发展学生的语言;三是为了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儿童读物的能力,促进他们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四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科学常识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一步促进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但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注重阅读方式,不突出阅读的重点和主题。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拘于课本的内容,虽然安排了一定的阅读教学课时,但大多数阅读教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阅读教学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握词汇、朗读、默读和背诵、课文讲解、课文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效。此外,教师对

于每一篇阅读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教育,缺乏驾驭的能力和十足的信心,导致教学的效能很难实现。如据对某小学四年级甲、乙两班第二学期统一测试成绩的调查统计,阅读试题占百分制卷面的22分,甲、乙两班最高得分19分,且只有1人;10分-18分33人,占两班137名学生的24%;只得了5分及以下的有26人,是两班学生总数的19%;近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得到阅读部分不足1/2的分数。由此可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不乐观。 (二)取消独立阅读,教学的重心只是讲、听、写,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划分段落,总结中心大意,教师的分析、启发不全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紧,学生水平差距较大,因此独立阅读课文只是学生自己课余的事,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大。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只重视自己讲授,通过划分段落肢解文章,没有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感知。另外,根据调查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是制约阅读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课外作业多,学生课余负担过重,影响了阅读教学内容的完成。另外,教师对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不做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寄希望于学生自己和家长。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尚存在很多问题,家庭教育的方式千差万别,故众多的农村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接近空白。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探析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探析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特别是在高中阶段,阅读更是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提高理解能力,实现语文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应对阅读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现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在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创新;应对策略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已经成为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拓展阅读内容和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创新。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语感 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要经过较长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无法将一篇文章顺畅地读下来,在写作中下不了笔这样的情况。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没有语感的原因。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不能将语文的学习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发的语文教材上,在平常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应当多阅读语文著作和优秀文章,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就能够在语感上有所提升。 (二)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通过长时期的阅读素材的收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写作水平的高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的积累,自然在写作时写不出东西。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看书,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内容质量低 由于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能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因而想要有效扩大语文阅读量,就不能仅仅依靠教材上的内容,仅仅是教材内容的阅读,对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来说,远远不够。所以扩大阅读量还需要学习和收集更多的课外读品。从我国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师生都还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除此之外,很多学生对课外很多阅读资料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高中语文教学刍议

高中语文教学刍议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性个性特长 一、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因此,探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了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二、推进多向互动合作,尝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生生间和生师间的互动合作。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发现问题,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在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以导为主,尽量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讨论、操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和情景表演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扩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提高教学效益。 三、强调发现探究学习,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兼备的学科,内容广泛,内涵丰富,许多问题的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探究、去寻求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如教课文《伟人细胞》一文第三部分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题。生1:“那些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刍议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刍议 发表时间:2014-05-28T13:11:13.2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8月总第178期供稿作者:郑小英郝来勋[导读]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不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主要看教师分析、诱导得深不深透不透 郑小英郝来勋山东省寿光市第二中学262713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再听到朗朗书声。今天的语文课堂,朗朗的书声被老师无休止的分析所取代,被铺天盖地的试卷、练习替代,诵读教学在教学课堂中不同程度地弱化,致使学生朗读的水平也每况愈下。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当前不科学的课堂评价机制,主要看教师分析、诱导得深不深透不透,致使很多老师津津乐道于“讲”;另一方面,教学成为考试的奴隶,考试考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使诵读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影响有: 1.诵读地位无足轻重,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分析语法、修辞特点,只分析文章的内容层次和写作特点,使诵读成为点缀附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大减。 2.诵读内容严重失衡,诗歌、较短的文言文等要求背诵的篇目,积极去读;而小说或记叙文特别是议论文、说明文等篇幅较长或内容枯燥的篇目,因为影响老师的讲解,成为一种负担,干脆不读。 3.对朗读指导不利,学生诵读少,教师对诵读的指导相应不多,即便有指导也大多停留在字音是否正确,有无增减字等一般的层面上,真正的深层次情景阅读指导少。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从健全人格的角度看,诵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功能:新的教学大纲,更注重学生个人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加重了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那如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有些课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来看,要搞好语文教学必须得重视诵读训练,正确认识其作用和意义。 一、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对于诵读的作用,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情,因声会义。宋代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汉语大师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了古代汉语。” 自古至今,在汉语的学习中,至理有诸多文人名家的劝诫,至行可见古代启蒙教学的过程。诵读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诵读教学有助于艺术作品的感性理解,符合语言学习的习得规律 汉语言重意合、重虚实、重意象,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拥有自身的节奏性和审美性,在目前的高中教材中所择取的大量的现当代散文、历代文言作品、各个时代的诗词等,它们充分展现出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感情真挚、语句精粹等特点。“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诗文时,作为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如通过诵读从字句中攫取音韵节奏,并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作品的气势神韵以及营造的精美意境,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胸怀抱负,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如在学习唐代杜甫《登高》时,笔者先以沉郁的音乐渲染出苍凉悲怆的气氛,进而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将学生导入到那个秋肃临天下的情境之中,先以较强的节奏,使开阔的气势一泻而出,继而将“木”“江”适当延长,“悲”“常”“病”“独”予以重读,使学生领会到诗人内心的悲苦。该诗在缓慢、沉重的诵读语调中,诗人百感交集的心态跃然画面之中,无需多语,学生自然感悟到诗人的思想情怀。 三、诵读教学有助于语言素材积累,阅读理解和写作创造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相当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语文积累。如何积累,最主要的还是一条——读书,尤其要诵读。要将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种内容、体裁、风格的诗文熟读成诵,消化领悟,多积累一些典范的规范汉语的语言材料,这才是提高语文素质的根本。从当前高考的考点来说,字音题的备考,文言文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的识记、理解以及文学作品的揣摩品读、作文素材的积累,都需要通过诵读来完成。 分析人的生理因素,诵读与记忆,诵读与创造都要沿经相同的生理过程,三者关系非常密切。通常所说的诵读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朗读,由此激发记忆,使那些规范的书面语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系统的和较为深刻的印象,使得那些丰富多彩的词汇,通畅协调的句式,意味深长的情境等等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当学生一遇到外在或内在的语言刺激,就能凭借这个积淀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词语色彩、句子正误、表达的优劣以及实现语言文字的创造性写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语感”。 总之,诵读教学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随着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传统文化、经典美文等的大量增加,如何诵读,如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出色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改的喧哗与骚动中冷静地面对这一并不全新的课题,正确地认识并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手段。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刍议 《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这需要教师做到:注重学生心理认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业设置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大方给予学生时间、引导及称赞等。 标签:《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兴趣 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一条学史入门的途径,使他们学会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能力的培养。目前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仍有许多与此不符的地方,譬如这门课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它所选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笔者认为历史文选课选用的文章应该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话本,课后注释很全面,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全面锻炼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目的。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给学生带来很大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看到课本的感觉是害怕,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没动力去研读。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课堂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袭的“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这样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突破学习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的局面。此外,可以借机培养学生作为师范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使他们从技术到心理都受到一定的锻炼,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独立的科研打下基础。 把《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要经过精心策划,不能只流于形式。 一、注重心理认知 我校历史文选课开设在第一学年,学生经过高考后近三个月的煎熬和等待,又经过入学后一个月的军训,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憬,对专业课及任课老师有着强烈的好奇及内心的崇拜。这种情绪和激情如被引导到学习,是一股很强的学习动力。但是历史文选课的教材和这种情绪是不协调的,它艰涩难懂,趣味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郑国民李煜辉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内容碎片化、形态同质化、思维培养浅表化等问题,作为对实然问题的回应与破解,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显露出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从注重知识传递的效率转向知识建构的质量,使高中语文课堂形态大为改观。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以其读写共生的教学理念和类似学科活动课程的平台功能,在听、说、读、写的交互作用中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核心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外母语教育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现实意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课改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质量研究”等多项大型课题。出版专著《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当代语文教育论争》等多部;主编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文艺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丛书”,以及“京港语文教育研究前沿丛书”。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实践研究探析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近年来专题教学逐渐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各种观点和看法异彩纷呈,丰富和拓展了专题教学认识的边界与视域。仅就实践角度而言,高中语文专题教学是一线教师依据自己的教育直觉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回应,是在困惑与迷茫的教育场域中所开展的积极突围,也是对自我固有教学经验的否定与超越。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实验,专题教学凭借直面现实问题的实践取向、鲜活有效的实操策略和卓有成效的育人价值,不断吸引更多一线教师参与其中。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专题教学让很多教师欣喜不已,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正在求索的教学方式竟然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于是,以“专题”建构高中语文教学新形态,大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即将和正在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心头更为宏大的使命和期待。 一、问题与困境:高中语文教学举步维艰的现实格局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改革和探索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感到有些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如果不去触摸或者直面这些问题,就很难前行和发展,如同进入长跑中的“高原状态”,举步维艰。 1.教学内容碎片化:量的积累遮蔽了质的突破 当前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其先后顺序,其前提和假定是: 学习内容的品质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内容的数量越多,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越合理,学习效果越好。这种设计思路反映出一种“课程即内容”“课程即知识”的传统观念,一方面的确有助于语文课程总量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另一方面,对高中语文而言,高品质的作家作品是学不完的,对其进行序列化、结构化的安排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对语文学习来说,量的积累并不必然带来质的飞跃,除非在量的积累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 当前大多数学校这种语文课程安排客观上造成了学习内容的不断膨胀,增加了学生的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反思精选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当老师容易,当好老师就不容易了,上课很简单,但要上好高效课堂就不简单了。影响课堂的因素很多,为了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更有效直至高效,还不仅仅要以模式和理论作指导,更需要不断探索。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教学改革刍议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教学改革刍议 概要: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相对于低年级的语文学习来讲,增加了一定难度,所以,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能会相对减弱一些,学习的难度也会加大。因此,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来对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一、语文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改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授好业,必须提前熟悉语文教材,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重点讲解和详细描述,使學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吸收和利用。很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没有课前预习教材的习惯,他们想在课堂上即兴发挥,但是这种即兴发挥往往会导致教师在讲课中碰到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慌乱的心理,导致课堂难以继续的局面。有位成功人士曾经说过:“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发挥得更加精彩,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小学高年级的教材教学目标性比较强,知识点和难点也比较容易把握和分析,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将高年级语文教材吃透,才能够上出高效率来。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胸中有数 教师在上课之前不仅要自己对教材内容进行熟悉和把握,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及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初步思考的情况下听课。经过试验,笔者发现学生经过预习之后听课的效率要比盲目去听讲的效率高得多。学生预习后听课就会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特别是对他们有疑惑的知识点会集中精神去听,同时,学生会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减少开小差、搞小动作等不良课堂行为的发生。小学高年级的教材内容会比低年级的教材内容稍微复杂一些,知识点难一些,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到胸中有数,充满信心和兴趣地去听老师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