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创伤性关节炎、足部畸形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5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14侧,男11例,女2例,年龄21岁~56岁,全部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中单侧跟骨骨折12例,双侧1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2例,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本组患者除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外,均在伤后5 d~7 d 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跟骨侧位片、轴位片及CT检查。根据Sanders 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其中Ⅱ型骨折给予克氏针固定,Ⅲ型、Ⅳ型骨折给予重建钢板固定,其中10例给予自体髂骨移植填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半侧卧位,患肢在上,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保持术野清晰。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尖端上方4 cm 处的腓骨后缘,沿腓骨后缘向下至外踝尖端,弧形转向前方至第5跖

骨基底部,游离皮瓣,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直至骨质,紧贴跟骨外侧壁行骨膜下剥离,显露跟骨外侧壁、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向两侧牵拉皮瓣,用骨膜剥离器自跟骨骨折部撬开,明确骨折块移位程度、跟距关节面损伤程度以及有无翻转,用一枚较粗克氏针由跟骨结节钻入,沿跟骨长轴向前撬拨,直视下复位,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及跟骨的正常高度,恢复正常的Bohler角,掀开外侧壁骨块,将塌陷的后外侧关节面的骨块抬起并复位到内侧恒定的载距突骨折块上,抬起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块,用自体髂骨移植填充跟骨内空隙,再于外侧捶击跟骨侧壁,以恢复跟骨的正常宽度,于C型臂下观察复位成功后,对于Ⅱ型骨折用2枚~3枚克氏针固定,对于Ⅲ型、Ⅳ型骨折于跟骨外侧壁用重建钢板给予固定,缝合切口,放置皮片引流,石膏托制动4周~6周后,开始在床上行足踝部功能锻炼,完全负重需在术后3个月后。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5 a,所有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10个月,术后效果较为满意,主要表现为患足功能良好,活动无明显受限,能维持工作及生活,只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皮缘坏死,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行走较长时间后出现足踝部疼痛。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90分~100分)9例,良(75分~89分)3例,可(50分~74分)2例,优良率87%。 3 讨论

跟骨骨折中,涉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约占75%[1],所有涉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探讨影响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2例跟骨 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摔伤高度、体重、Sanders分型、摔伤距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术前Gissane角、术后中药熏洗是影响临床疗效评价的临床因素(P<0.01或P<0.05)。体重越重、摔伤高度、Sanders分型越高、摔伤距手术时间越长、术前B?hler角和术前Gissane角越小患者预后越差。结论摔伤高度、体重、Sanders分型、摔伤距手术时间、术前B?hler角、术前Gissane角、术后中药熏洗是影响临床疗效评价的临床因素。 标签: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相关因素;临床疗效 跟骨骨折为跗骨骨折中最常见者,约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跟骨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1-2]。目前临床上对关节内移位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法进行治疗。通常切开内固定术能够达到较好的解剖复位,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但是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复位困难,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功能恢复欠佳等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2例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跟骨关节内移位的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中17例患者为双侧跟骨均有骨折,共有99只足获得随访。时间10~15个月,平均(12.5±2.1)个月。其中男76例,92足,女6例,7足。年龄13~71岁,平均(39.2±10.4)岁。单独左足32例,单独右足33例,双侧跟骨17例。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40例术后采用中药熏洗。药方:防风10g、当归12g、松节10g、落得打15g、透骨草10g、制乳没5g、芒硝10g、桃仁10g、红花10g、刘寄奴10g、寻骨风15g、樟脑粒10g、开金锁30g、五加皮20g、伸筋草10g。药材浸入清水,浸泡30min,加热煮沸,药液蒸气熏蒸患处,每次30min。待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敷洗患部,避开切口处。10d为1个疗程,共1~3个疗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总结骨折组和非骨折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年龄、体重、摔伤高度、术前时间、术前B?hler角、 术前Gissane角、Sanders分型、中药熏洗等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临床疗效评价采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3]。满分100分,其中疼痛占40分,功能占50分,力线占10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50~74分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析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 析 作者:常敏,高启龙,李昌林,郭英,孙皓民 【摘要】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38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并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结果]38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25足,良(75~89分)10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跟骨的抗塌陷和抗前后短缩的能力,保证了复位后固定的稳固性,提高手术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跟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架桥式植骨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 30%[1]。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骨折的 75%[2],由于并发症多且严重,其后果丧失劳动能力,病残率相当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3],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仍存有争议。本科自2001年8月-2006年10月以架桥式植骨的理念运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的关节内粉碎、塌陷的跟骨骨折 33例 38足,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38足,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2例,车祸伤7例,其它原因4例。其中7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4例胸腰椎骨折,1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伴有对侧的Pilon′s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的侧位、轴位(必要时Broden位)X线片,并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予三维重建。 1.2 治疗方法 患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单侧采用健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上方,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点向下至足底皮肤褶处,弧形向前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到骨皮质,避免不必要剥离,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和腓长肌腱鞘深面,将皮瓣向上剥离,注意显露和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向上锐性剥离直到显露出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翻起皮瓣,必要时用2、3枚克氏针从皮瓣下方钻入距骨并向上弯曲代替拉钩,以保护皮瓣,扩大显露术野。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块,显露后关节面的骨折情况。将塌陷关节面向上抬起,同时将跟骨结节向后翻转,则可看到压缩骨缺损的范围,前后拉开,架桥式植入相适同种异体髂骨块或自体髂骨,其中使用自体骨22足,异体骨16足;见关节面平整后,再将跟骨外侧翘起皮质骨复位盖在植骨表面,选择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固定时应注意跟骨前部(或骰骨)-载距突-跟骨结节这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包括踝、双踝、三踝骨折、踝上骨折和胫骨下关节面前缘骨折等。这些骨折都可以合并内、外侧副韧带、胫腓联合韧带断裂,还可以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或距骨脱位。踝关节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均有关节内骨折,此外,踝关节的关节面比髋关节和膝关节小,但负重则大于髋、膝关节。因此,踝关节骨折如治疗不当,极易引起损伤性关节炎。由于上述原因,踝关节骨折的治疗要求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部位能经常受距骨体的模造,则骨折愈合后能更符合关节活动的要求。因此,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较能满足上述要求,可作为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法复位石板和陈旧性骨折等仍需手术治疗。 【适应症】 1.内踝骨折,两骨折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者。 2.双踝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3.单踝或双踝骨折合并胫腓下关节分离,闭合复位未成功 者。 4.三踝骨折,其后踝骨折超过胫骨下关节面的1/3者。 5.有移动的陈旧性骨折。 【术前准备】 1.骨折部位有明显肿胀者,应抬高患肢促肿胀消退。 2.骨折部位有擦伤或水泡者,应当用注射器将水泡抽瘪,

待擦伤完全愈合,水泡干瘪,表皮脱落后,方可手术。 3.踝关节骨折多用螺钉作内固定,术前应根据X线片选妥 长短合适的螺钉。 【麻醉】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手术步骤】 (一)内踝骨折 1.体位:仰卧位,患肢外旋;或侧卧于患侧,两膝间垫以 软枕,双足分开,使伤侧内踝向上。 2.切口、显露:沿内踝前外侧作弧形切口,长约4~5cm, 下行向后绕过内踝远端。切开皮下组织时,注意勿损伤大隐静脉及隐神经。向后翻开皮瓣,即可显露骨折,骨折远端经常向前移位。分离内踝后侧时注意勿伤及胫后肌肉及其腱鞘。 3.复位:复位前,先用巾钳夹住骨折块稍加牵引,显露关 节腔,清楚腔内血肿和碎骨屑,仔细探查骨折端间有无软组织嵌入,如有软组织嵌入,应作分离后取出。复位时,助手牵引,术者用巾钳夹住骨折块帮助复位,并纵向夹住骨折两端保持复位。 4.内固定:较大的骨折块多用螺钉固定,小骨折块只可用 克氏针内固定。在骨折块中心先钻一孔,然后与胫骨纵轴成45度角,斜向对侧钻孔和拧入螺钉(或钻入克氏针);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 跟骨是人体中最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关节内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创伤性关节炎、足部畸形等严重并发症。我院自1999年7月至2005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涉及跟距关节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14侧,男11例,女2例,年龄21岁~56岁,全部为跟骨关节内骨折,其中单侧跟骨骨折12例,双侧1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车祸2例,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胫骨平台骨折2例,本组患者除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外,均在伤后5 d~7 d 手术。患者术前均行跟骨侧位片、轴位片及CT检查。根据Sanders 分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其中Ⅱ型骨折给予克氏针固定,Ⅲ型、Ⅳ型骨折给予重建钢板固定,其中10例给予自体髂骨移植填充。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半侧卧位,患肢在上,手术中应用止血带保持术野清晰。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尖端上方4 cm 处的腓骨后缘,沿腓骨后缘向下至外踝尖端,弧形转向前方至第5跖

骨基底部,游离皮瓣,注意勿损伤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直至骨质,紧贴跟骨外侧壁行骨膜下剥离,显露跟骨外侧壁、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向两侧牵拉皮瓣,用骨膜剥离器自跟骨骨折部撬开,明确骨折块移位程度、跟距关节面损伤程度以及有无翻转,用一枚较粗克氏针由跟骨结节钻入,沿跟骨长轴向前撬拨,直视下复位,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及跟骨的正常高度,恢复正常的Bohler角,掀开外侧壁骨块,将塌陷的后外侧关节面的骨块抬起并复位到内侧恒定的载距突骨折块上,抬起跟骨后关节面的塌陷骨折块,用自体髂骨移植填充跟骨内空隙,再于外侧捶击跟骨侧壁,以恢复跟骨的正常宽度,于C型臂下观察复位成功后,对于Ⅱ型骨折用2枚~3枚克氏针固定,对于Ⅲ型、Ⅳ型骨折于跟骨外侧壁用重建钢板给予固定,缝合切口,放置皮片引流,石膏托制动4周~6周后,开始在床上行足踝部功能锻炼,完全负重需在术后3个月后。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6个月~5 a,所有骨折均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10个月,术后效果较为满意,主要表现为患足功能良好,活动无明显受限,能维持工作及生活,只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皮缘坏死,伤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行走较长时间后出现足踝部疼痛。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90分~100分)9例,良(75分~89分)3例,可(50分~74分)2例,优良率87%。 3 讨论 跟骨骨折中,涉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约占75%[1],所有涉

最新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护理查房)

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记录 日期:2019-7-25 地点:骨科护办室 主持人:XXX 责任护士:XXX 主查人员:XXX 记录人: 查房主题: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 参加人员: XXX(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次关于踝关节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大家共同 学习下。现在由XXX介绍下此次查房的病例。 XXX(护士):踝关节由胫腓骨下段和距骨组成。内外后三踝构成踝穴,将距骨包围于踝穴内。踝部骨折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因外力作用 的方向、大小和肢体受伤时所处位置的不同,可造成各种不同 类型的骨折,或合并各种不同程度的韧带损伤和不同方向的关 节脱位。踝部骨折可分为外旋、外翻、内翻、纵向挤压、侧方

挤压、踝关节强力趾屈、背伸和踝上骨折七种类型。临床表现为:1、局部疼痛、肿胀甚至有水泡;广泛性瘀斑,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 2、局部压痛明显,可检查出骨擦音。 3、活动踝关节时,受伤部位疼痛加剧。 4、功能受限。 5、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必要时行内翻或外翻摄片,以鉴别有无合并韧带损伤及距骨移位。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应力求复位准确,固定可靠。 现在就XX床病例从入院到现在简要汇报下病史病情: 患者XXX,?013D06CSC2FK005?,?013D06CSC2U4007?。,系“?6638081MB0SJ002?”入院”于XXXX年-X-X轮椅推入病房,X线片显示右踝关节骨折,拟“?0E6V0DCTE144001?”为诊断收住院治疗,查体: T:?013F06ADF1GE001?℃,P:?013F06ADF1KG003?次/分,R:?013F06ADF1RU005?次/分,BP:?013F06ADE2QR00P?mmHg。神清,气平,营养状况一般,精神状况较差,查体合作,对答切题,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及调节反射正常,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呼吸运动对等,胸部无畸形及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锣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移动性浊音(-)。 专科情况: 专科情况:?6671081PG0PL060? 辅助检查:?0E030927G1DH00M-2019.07.09? 入院后予患肢支具固定,抬高患肢,冰敷消肿,止痛、消肿、活血等对症治疗。患者于XXXX-X-XX 8:33入手术室,在腰麻下行右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切口置半管引流一根,于10:52返回病房,术后遵医嘱予鼻塞吸氧3L/分持续吸入,观切口敷料外干燥,患肢呈外展中立位,末梢血运同健侧,麻醉消失后指导其行患肢踝泵运动。病史报告完毕,现在我们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 发表时间:2010-07-14T10:01:15.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军 [导读] 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 王军(黑龙江省同江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同江 1564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8-0122-02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Essex Lopresti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为了避免切口并发症,切口要足够长,避免过分牵拉皮肤。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用直径2~2.5mm克氏针钻入外踝、距骨颈、骰骨,牵开皮瓣,可较好地完成距下关节的显露。骨膜下锐性剥离皮瓣,将皮肤与皮下组织、骨膜间断缝合,避免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禁止做皮下组织分离。跟骨为松质骨,术后伤口渗血较多,术毕伤口要放置引流条,引流时间要长,防止血肿形成。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电刀仅在止血时应用。钛板要紧贴骨面,不能翘起,以免影响伤口愈合。术后伤口要及时换药,保持伤口干燥。石膏制动3周,利于软组织修复,术后3周伤口拆线。 骨折关节面复位后残留空腔需植入松骨质或人工骨填充空缺,可起到支撑关节面,防止再次塌陷,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学者认为足跟部空间小,置入钢板等内固定物困难,同时剥离范围大,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因此不主张置入内固定物。本组病例均置入内固定物,但须最低限度地置入内固定物,钛板占位不大,无出现钛板外露。结果无一内固定物松脱及骨不愈合。钛板等内固定物适当置入有其重要作用,可抬起、支撑关节面,抵抗一定压缩力,同时固定骨折块防止分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750-755. [2]顾湘杰,章永德,任颂扬,等.累及距跟关节的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亚急性手术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2,12:190.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采用可延长的外侧“L”型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3足,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21足,Ⅲ型12足,骨折后7~10 d手术,平均8.5 d。结果术后所有患者不间断随访18~24个月,平均21个月,切口愈合良好,无皮瓣坏死及切口局部感染;骨折复位、愈合满意。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18足,良10足,可4足,差1足,优良率82.6%。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效果好。 标签: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关节内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由于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些骨折的解剖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33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病例,男20例,女6例,年龄18~53岁,平均37.5岁;高处坠落伤23例,局部重物砸伤3例,单侧19例,双侧7例;按照Sanders 分型:Ⅱ型21足,Ⅲ型12足,其中6例合并胸腰椎骨折。 1.2术前准备常规摄跟骨侧、轴X线片,并进行跟骨冠状面CT扫描,了解关节面骨折的情况,以充分了解骨折端情况,术前患肢应抬高、冷敷、抗感染等对症处理7~10 d后,方可接受手术治疗。 1.3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后,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并上气压止血带。取跟骨外侧可延长的“L”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在跟骨外侧壁骨膜下玻璃并向上掀起,形成包括腓骨长、短肌腱及腓肠神经在内的全厚皮瓣。分别在距骨及骰骨上钻入克式针,采用无牵拉技术显露骨折及距下关节,于跟骨结节处钻入Schanz针,小心打开跟骨外侧壁骨折片,撬拨塌陷的后关节面,同时向后、向下牵引跟骨结节,以恢复跟骨高度、宽度及Bühler角。骨质缺损处采用人工骨支撑植骨。待跟骨关节面恢复平整后,复位外侧壁骨折片。给予钢板内固定,透视检查满意后,缝合切口,于切口放置引流条,术后加压包扎。 1.4术后处理方法术后抬高患肢,常规应用抗生素,并给予消肿治疗,术后3周拆线,24~48 h拔出引流条。3个月后开始部分负重练习,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行走。 2结果

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临床报道?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 李逸群 陈志维 徐志强 郑文林 谢学文 徐泽松 邱华耀 (广东佛山市中医院 广东 沸山 528000)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205(2005)01-0037-02 跟骨骨折是足部常见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跗骨骨折的60%,其中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占跟骨骨折的60%~70%1。对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治疗,如采用传统的闭合手法复位或斯氏针撬拨复位石膏固定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晚期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近20年来,随着对跟骨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及治疗结果观察等进一步理解,目前治疗多趋向手术方式。但手术入路,内固定选择,是否植骨等问题上仍有争论,且在结果评价上所划分的标准亦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采用本方法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56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6例,男48例,女8例,年龄从20~62岁,平均3 2.5岁。伴有其他肢体骨折的病例有1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41例,车祸伤15例。手术时机:7~10天。术前均行跟骨侧位、轴位X线检查及CT检查,均是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且跟骨的跟距关节塌陷明显,跟距关节关系改变。 1.2 手术方法 患者平卧位,膝关节屈曲,采用跟骨外侧切口,切口通过跟距关节,长约6c m~8 c m,保护腓肠神经,不打开腓骨肌腱腱鞘,作骨膜下剥离。掀开膨出的跟骨外侧面,显露距下关节面。直视下见跟距关节跟骨关节面部分塌陷,跟距 有1例发生大结节骨折,但术中予以有效固定,术后肩关节恢复尚可。避免大结节骨折,开窗不应太靠近大结节,并且开窗不应过小。术中有肩袖损伤者应予以修补。 肱骨干系长管状骨,周围组织虽较丰厚,但骨折后断端移位方向触摸容易。应用拔伸、端提、夹挤、旋转等手法能够满足复位需要。所以肱骨干骨折多数可以用非手术治疗。相对于手术来说,骨折愈合快,愈合率高,并且骨不愈合、神经血管损伤,肩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明显减少8。Stew2 ar9和H undly10报道107例肱骨干骨折经非手术治疗94%获得骨折愈合。但从两组疗效优劣比较来看,二者无明显性差异。因此,对于大多数肱骨干骨折来说,当以非手术治疗为宜,但亦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病人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收稿日期:2004-09-07 作者简介:李逸群(1963-),男(汉族),广东省潮阳市人, 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瞿桂花.骨折内固定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06 2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3 唐新兵.带锁分叉髓内钉固定肱骨干骨折.齐齐哈尔医学院报,2001,22(6):697~698 4 尚天裕.尚天裕医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52 5 章祖林,毕大卫.58例肱骨干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中医正骨,1993,5(4):67~68 6 王亦瑶,孟继魁,郭于恒.骨与关节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54~3587 C ro lla R.M,D evries.L ocked intram edullary nailing of hum eral fractures.J Bone Jo int Surg,1994,76:631~634 8 裘发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05~706 9 S.T err Cnal.Campbell’s Oper O rthopaedics-9thed.UA. M o sby-Year.Bookd Inc,1998 10 Stew art M J.H undley JM.F ractyres of the hum erus:a cinoarative study inm ethods and treatm ent.J Bone Jo int Surg,1995,37~A:68 73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年2月第13卷第1期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一)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在跗骨骨折中占60%。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高处坠落,近来随着交通业及建筑业的发展有升高的趋势。由于跟骨为足内外弓的共同后臂,骨折后其结构和形态的改变对承重与行走的影响极大。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负重、行走功能的恢复意义重大。 1跟骨关节内骨折病因跟骨关节内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压缩应力引起,当身体从高处坠落后,距骨外侧似一个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将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继续作用,则中央三角区即被压缩,跟骨后关节面向前下方倾斜。如果暴力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继发骨折线,此骨折线较低时为舌状骨折,较高时为跟骨压缩骨折。此外还有内、外翻应力及撕脱应力作用。上述应力作用导致足弓塌陷,跟骨体两侧皮质骨被挤破变得横径增宽,关节面塌陷。Bohler角减小、消失。跟骨结节块上移致跟腱相对延长、松弛,出现外伤性扁平足,足跟内、外翻畸形。这些改变导致足部应力不正常分配,对跟距关节乃至整个肢体负重力线都产生影响,严重影响足部正常功能及产生关节异常活动,引起疼痛。继而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跟骨向外侧破裂突出后可压迫腓侧肌腱,产生撞碰综合征,出现疼痛。手术切开治疗就是针对这些改变,力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跟骨高度及已增大宽度,准确恢复Bohler角及塌陷后关节面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术后效果。顾湘杰等认为Bohler角和临界角(即距跟后关节面交角)恢复同疗效的关系有显著相关。 2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及治疗方法选择跟骨骨折根据骨折线是否波及距下关节分为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关节内骨折有很多分类方法,过去关节内骨折多根据X线平片分类,如最常见的分类法把骨折分为舌型骨折和关节压缩型骨折,但X线平片分类难以识别关节内骨折的粉碎情况及骨块的移位情况,对治疗和预后缺乏指导意义。对诊断和治疗比较有指导意义的是根据CT分类法,CT分类法使我们对关节内骨折的病理变化更加清楚,较常见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无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压缩骨块;Ⅳ型骨折累及后关节面四个部分,有四个以上骨折块。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现:a)跟骨高度丧失,尤其是内侧壁;b)跟骨宽度增加;c)距下关节面破坏;d)外侧壁突起;e)跟骨结节内翻。治疗跟骨骨折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是:a)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外形,特别是后距下关节面的解剖关系;b)恢复跟骨的高度和宽度;c)恢复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间隙;d)恢复跟骨结节的内翻对线。跟骨骨折的治疗,过去多采用保守治疗和跟骨撬拨术,但均不能有效地矫正跟骨后关节面骨折的移位,难以恢复向外侧凸起的外侧壁骨块,虽然跟骨撬拨术可以恢复Bhler's角,但对后关节面移位、足跟增宽、跟骨内翻难以矫正,且术后须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动。随着近年来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改进,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切开复位可直视下整复后关节面骨折块和跟骨外侧壁骨块,纠正足跟增宽,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创伤性关节炎,术中牵引、撬拨可纠正跟骨短缩和跟骨内翻,恢复Bhler's角和Gissane角。钛板及螺钉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足跟外侧软组织较薄,皮肤血运差,抗感染力弱。跟骨关节内骨折,特别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至,外力压迫足后跟及周围皮肤,直接或间接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此外手术时需剥离骨折端周围软组织,会再次损伤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产生皮肤坏死,继发感染。因此如何保护局部的软组织血供,如何把握手术时机显得极为重要。皮肤坏死、切口感染是影响切开复位手术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的经验是认真做好术前准备,伤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静点,待伤后7~10d 破坏的周围血管再生,软组织肿胀消退后再手术。此时手术,可降低皮瓣坏死的机会。

可塑性钛钢板置入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可塑性钛钢板置入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 付昌马;杨祖华;钱春生;周思启;章有才 【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2011(015)009 【摘要】背景:切开复位金属植入物置入内固定的方法和内固定材料很多,如特异性钢板、"U"型或者4脚钉直接固定、张力带固定等.由于跟骨形态复杂,切开复位必须是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固定材料方可避免远期并发创伤性关节炎和行走疼痛等症状呢?目的:探讨可塑性钛钢板在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生物相容性.方法:纳入对30例(34足)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L型及斜型切口入路、开放复位,置入可塑性钛钢板内固定,全部患者均自体髂骨植骨.X射线片评估钢板置入后疗效,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综合观察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功能恢复、运动情况等方面,同时观察两种切口能否一期愈合.结果与结论:30例中26例获得随访,时间为9~18个月,与内固定置入前相比,跟骨Bohler、Gissane角均得到很好的恢复(P < 0.001).按照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优良率为88.5%,并且外侧斜型切口具备良好的优势.提示可塑性钛钢板是治疗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靠方法,内固定前充分有效的准备和医生对跟骨的解剖熟悉以及内固定技巧和时机的掌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BACKGROUND: There are various 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 such as specific plate, type U fixation,quadruple-feet nails or tension band fixation. Due to the complex anatomic structures of calcaneus, how to select an internal material that both has good internal strength and can avoid long-term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方案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康复方案: 若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术后,应定期复诊,一般术后8—10周时咨询术者是否能取出内固定物,然后再逐步进行完全负重。 1.术后 0-2周: 一般需戴石膏托或支具固定2-4周左右。 手术后1-3天: (1)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引起踝关节活动!5分/组,1组/小时。 (2)开始直抬腿练习:此练习包括向上、内、外、后的抬腿练习,以强化大腿肌肉,避免过分萎缩无力。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术后1周: (1)开始膝关节屈曲练习:15-20分/次,1-2次/日。因长时间固定膝关节活动度会有所下降,故练习初期可能有疼痛,坚持练习即可改善。 (2)开始膝关节伸展练习:15-20分/次,1-2次/日。 (3)开始腿部肌力练习:以恢复石膏固定期萎缩的大腿肌肉。练习腿部绝对力量,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2.术后2-4周 如患者踝关节没有石膏固定,即可开始下述练习;如果踝关节有石膏固定,经医生检查后,暂时去除石膏或支具练习踝关节的活动,练习后继续配戴石膏或支具。 (1)开始主动进行踝关节活动度练习: 主动地屈伸和内外翻踝关节,缓慢、用力、最大限度。但必须在无或微痛范围内!因早期组织愈合尚不够坚固,过度牵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10-15分/次,2次/日。如果伤口愈合良好,练习前温水泡脚20-30分,以提高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效果。 (2)逐步开始被动踝关节屈伸练习: 逐渐加力并增大活动度,10-15分/次,2次/日。活动度练习应循序渐进,在2-3月内使踝关节的活动度(即活动范围)达到与健侧相同。 3.术后周4-8周: 根据X光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开始与下肢负重有关的练习。此期可酌情拆除石膏或支具固定。(若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术后,应定期复诊,一般术后8—10周时咨询术者是否能取出内固定物,然后再逐步进行完全负重)。 (1)开始踝关节及下肢负重练习:从20%部分负重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 前向跨步练习、后向跨步练习、侧向跨步练习,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 (2)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逐渐调整负荷进行抗阻“背伸(脚尖向上勾的动作)”、抗阻“跖屈(脚尖向下踩的动作)”、抗阻内外翻练习”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2-3次练习/日。 4.术后8周: (1)加强踝关节及下肢各项肌力练习: 开始静蹲练习:加强腿部力量,以强化下肢功能和整个下肢的控制能力。2分/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提踵练习:即用脚尖站立,2分/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逐渐由双脚提踵过渡到单脚提踵。 台阶前向下练习: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2)强化踝关节活动度: 保护下全蹲:双腿平均分配体重,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3-5分/次,1-2次/日。 注意:此期骨折愈合尚在生长改建,故练习及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应注意安全,绝对避免再次摔倒! 4.术后12周: (1)3个月后可以开始由慢走过渡至快走练习。 (2)6月后开始恢复体力劳动及运动。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分析

架桥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 效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常敏,高启龙,李昌林,郭英,孙皓民 【摘要】[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38足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001年8月-2006年10月),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并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术。[结果]38足经平均18个月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其中优(90~100分)25足,良(75~89分)10足,可(50~74分)2足,差(50分)1足,优良率为92.1%。[结论]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行切开复位架桥式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跟骨的抗塌陷和抗前后短缩的能力,保证了复位后固定的稳固性,提高手术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跟骨骨折; 关节内骨折; 架桥式植骨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30%[1]。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全部跟骨

骨折的75%[2],由于并发症多且严重,其后果丧失劳动能力,病残率相当高,若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足部功能障碍[3],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这类骨折长期以来仍存有争议。本科自2001年8月-2006年10月以架桥式植骨的理念运用跟骨钢板治疗移位的关节内粉碎、塌陷的跟骨骨折33例38足,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38足,男26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岁。左足12例,右足16例,双足5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2例,车祸伤7例,其它原因4例。其中7例合并其他损伤,包括4例胸腰椎骨折,1例同侧股骨干骨折,1例伴有对侧的Pilon′s骨折,1例同侧肱骨干骨折。按Sanders分类:Ⅱ型19足,Ⅲ型13足,Ⅳ型6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跟骨的侧位、轴位(必要时Broden位)X线片,并行水平面和额状面CT扫描,予三维重建。 1.2 治疗方法 患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单侧采用健侧卧位,双侧采用俯卧位;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起自外踝上方,沿腓骨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点向下至足底皮肤褶处,弧形向前延伸到第5跖骨基底,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到骨皮质,避免不必要剥离,用手术刀紧贴跟骨外侧壁和腓长肌腱鞘深面,将皮瓣向上剥离,注意显露和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腱鞘,紧贴跟骨外侧壁由下向上锐性剥离直到显露出距下关节和跟骰关节,翻起皮瓣,必要时用2、3枚克氏针从皮瓣下方钻入距骨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对比 发表时间:2018-08-17T12:31:24.79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6期作者:吴杰[导读] 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 长沙南雅医院湖南宁乡 4106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石膏固定和闭合复位,观察组为手术内固定和复位,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 76.67%,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相比于手法复位,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减轻了疼痛感,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手法复位治疗;应用效果 踝关节骨折为临床常见疾病,也为典型骨科病症,该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骨质密度和外界力量撞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症状为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患者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生活质量变得极差,应给予重点关注;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案有许多种,大体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如何选取治疗方案成为了关键所在[1]。本文为探讨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年龄为(36.21±1.25)岁,病程在2-9d,平均病程为(4.02±0.24)d,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学历患者22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2-66岁,平均年龄为(36.26±1.24)岁,病程在2-10d,平均病程为(4.04±0.23)d,文化程度:大专以下学历患者23例、大专及以上学历患者7例。两组在(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踝关节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疾病者;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1.2方法 对照组为石膏固定和闭合复位,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引导患者保持平卧姿态,将患者脚踝外翻,对骨折位置的骨皮质实施分开处理,依据患者原有骨折之前的位置实施复位处理,然后应用石膏进行固定操作,避免滑脱,持续石膏固定8周及以上,然后才能拆除石膏,然后在医务人员的辅助下,引导患者实施运动恢复性锻炼。观察组为手术内固定和复位,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将患者的踝关节外侧、内侧均做一个切口,手术时,尽量避免对患者腓浅神经、关节囊造成损伤,将骨折部位复位后,应用钢板进行纠正,螺钉固定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8周及以上时间后,取出钢板和螺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治疗效果情况。术后疼痛评分依据视觉模拟量表进行评价,0-1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术后疼痛感越剧烈,反之,表示术后疼痛感越轻。踝关节功能评分依据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进行评价,0-100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强,反之,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弱。治疗效果判定标准[3]:①显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②有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有所好转;③无效:肿胀、皮下淤血、疼痛等症状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输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表示平均值,组间用t、χ2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疼痛、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s)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课件精选.pdf

踝关节骨折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全身评估: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生化、出 凝血时间、肝功能等)。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现病史、有无外伤史、既往病史、过敏史。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 2.专科评估:评估患者踝部受伤情况,患肢血循环情况,患肢的感觉、运动情况,患者疼痛部位、程度、性质,有无并发症(出血、感染、 骨筋膜室综合征等)。 3.心理社会支持评估:评估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 情况、患者(家属)对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4.【常见护理问题】 ①焦虑或恐惧:与剧烈疼痛、手术、担忧预后等因素有关。 ②自理缺陷:与躯体活动障碍,治疗限制有关。 ③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④疼痛:与骨折、出血、肿胀等病变有关。 ⑤知识缺乏:与缺乏相关知识有关。 ⑥便秘:与长期卧床、排便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患肢观察定期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感觉运动情况,防止肢体肿 胀和外固定过紧导致的血运障碍。踝关节骨折后,尤其是严重的双踝

和三踝骨折,多伴有胫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踝关节严重不稳,针 对此可以使用一个保持前足内翻内收石膏托临时固定。这不仅可以减少骨折端的异常活动所导致的痛苦,同时可以减少骨折脱位后内踝骨折端顶压皮肤所造成的皮肤破溃和坏死。 2.肿胀护理踝关节骨折后,关节肿胀严重,为了减轻肿胀,避免张力性水疱形成,可遵医嘱静脉滴注25%甘露醇以降低组织压,达到消肿的目的,同时将患肢垫枕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另外, 伤后24h内可以给与患者踝部冷敷,1-2次/天,每次20-30min 。对于水疱形成者,如果水泡较大,可以消毒后用一次性空针在水泡最低位将水泡刺破,抽出液体或使液体流出同时使用烤灯照射使其保持干燥。 3.观察病情变化定期生命体征监测,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温度及水肿情况;足趾感觉运动情况,伤口渗出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师给遇 紧急处理。 4.体位护理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如有石膏外固定,由于出血、组织反应性水肿等可以导致石膏过紧,严重时患者有疼痛麻木甚至影响肢体血运,应当及时处理,解除压迫。 5.心理护理因为疼痛,活动动能障碍,患者心情变得烦躁不安,鼓 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6.合理营养长期卧床,要合理安排饮食,以促进骨折早期愈合,平 时要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预防便秘,提高自身免疫力。 7.预防踝部压疮踝部软组织少,在夹板或石膏固定前,应在骨突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