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_荣维东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_荣维东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_荣维东

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德树人系列活动——开展真语文大讨论

母语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从实际情况看,中外母语教育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因此,真语文在强调语文教育要遵循汉语特点和规律、传承古代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同时,主张以科学的

态度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国外母语教育已有的成果。也就是说,真语文强调既要消化好母乳,也要汲取其

他营养。

国外母语教育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怎样把这些经验引进到我国来?本期西南大学荣维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首都师范大学蔡可、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李海林从各自对国外母语教育的学术

研究或实地考察情况出发,为我们阐释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制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

理念,介绍了国外母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读写与交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希望他们的文章能

够拓宽大家的视野,引发大家更多的探索,共同推进我国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语文课程建设的启示

西南大学文学院?荣维东

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之

一在于:缺乏一个科学、实用、专业的语文

课程标准。真语文大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与我国现行课

程标准目标虚置、知识僵化、内容空洞有关。真语文所

追求的“真实品格”,从国外现行课程标准中可以找到

很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本文拟以国外现行母语课程标准[1]为依据,梳理

国外母语课程理念、内容上的有用信息,期待对真语文

的讨论及我国未来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有所助益。

一、隐形渗透:价值观教育隐含于课程目标内容之中

国外在母语教育方面同样具有向年轻一代传递

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英国课程和考试证书委员会

(QCA)[2]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人、负责任

的公民”作为母语课程核心目标。法国母语课程强调

通过学习法语获得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公民生活中需要

的自主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负责任的

公民。美国2010年新颁《英语核心通用标准》指出,

“学生应能够积极主动地接触并沉浸于高质量的文学

文本和信息文本之中,建构知识、充实经验、拓展视野,

能够自发地展示出作为民主社会里的一个个体和负责

任的公民所必不可少的强大理性”[3]。加州的课程标

准则直接指出,语言学习“能丰富人的心灵,能培养负

责任的公民”[4]。

国外母语课程倾向于选择适合现实生活、学习、

工作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DOI:10.16412/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751436.html,ki.1001-8476.2015.31.003

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和课程目标都非常实在、实用,与我们片面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和硬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些不同。如英国母语课程的定位是:“英语是学习所有课程科目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将发展听、说、读、写等各种参与社会和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学生将学会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地表达自己,并与他人自信地和有效地沟通交流。”在涉及一些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的表述时,也一般比较简单,不过分强调渲染,而是将这些理念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知识体系建构以及能力指标选择之中。例如,一些母语课程标准强调“分清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资料的信度和效度”,“为自己所谈所写负责”,“在当地、州、国家的不同层面分析媒体对于民主进程的影响(对于选举的影响、领导人的形象塑造和态度形成)”等。这些内容既是德育因素,又是智育目标,着眼于心智健全的公民人格的培养。我们往往习惯于价值观说教,导致有的教师习惯于某些价值观术语标签化教学,硬性地做“虚假”“伪圣”思想拔高。其实,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没有必要这样笨拙,完全可以结合语言文本内容自然而然、水乳交融、润物无声地实现。

二、内容为重:重视核心知识、学习策略等内容指标的研发

任何课程都离不开知识,系统科学的知识体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保证。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一般将母语定位于语言课程,且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系统的内容标准,故一般不会出现“学科性质争论”“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困扰,因为它们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听说读写技能有了比较明确系统的规定。

考察英、美、德、澳等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会发现:它们大都包括系统完备的知识系统和内容序列,如拼写、词语识别、词类、词组、词语功能、语法、句子成分、句型等语言知识,以及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交际和应用知识、策略;语境、语篇、语体知识和听说读写策略构成语文课程知识的主体,如阅读中的叙述视角、节奏、复调、细读策略、“RFAT”策略、质疑策略等,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过程写作、写作策略、电脑写作以及媒介信息传播等。这些课程知识要素主要来源于语言学、文章学、文学、阅读学、写作学、传媒、文艺学等相关学科,且吸取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

因提出“文化素养”观点而闻名的希尔斯认为:美国学生“读写能力的下降同共享知识的下降是密切联系、互为依赖的事实”。“核心知识课程”将重视内容(contents)而不是技能(skill)的传授作为主要原则。希尔斯指出:在美国过多地强调“相关性”“技能导向”的学校课程中,这些由核心词汇构成的“内容”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比如文学课,有必要让学生学习“明喻”“暗喻”这些“有意义的内容”,“教授有意义的内容远比教授笼统的技能和含糊不清的单元更有价值”。[5]

国外母语课程在注重核心知识的同时,特别重视各种读写技能和策略的教学,重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开发。一般的课程标准都详细罗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和学习策略。如美国中部七州的《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一致强调“学生要能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运用常见的阅读技能和策略”[6]。澳大利亚北领地地区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思考、倾听和表达中依据语言的功能,选择整个过程中需要的恰当策略”[7],在写作方面,重视结构、主题、技巧、探究、评价、修改等实用策略;在倾听和表达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理解、组织、传达、概括、分析、评价、媒介交流等策略。

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母语课程知识具有从静态知识向动态知识转变的特点,诸如语用知识、语体知识、读写技能知识等言语应用知识正在成为语文课程知识

5

zxhxjc999@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751436.html,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投稿邮箱

关注

的主体。如美国加州六年级《读者的选择》教材“小说”单元,就旨在“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阅读策略”。这套小说阅读策略包括预测、联系、提问、想象、评价、回顾等,在教材中以自我提问的方式呈现于助读系统中,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再如美、英、法、澳、南美和一些中东国家广泛应用的“6+1Traits(要素)”作文模式,从“中心和内容”“组织”“口吻”“措辞”“流畅”“惯例”“呈现”等多个方面研制开发细密科学的三级写作知识技能和策略指标,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比而言,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在大规模地“放逐知识”“淡化技能”,并对“积累感悟熏陶”情有独钟。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去知识”“去技能”,只会导致“教学内容不确定”“高耗低效”愈演愈烈,“泛人文”“非语文”等现象继续泛滥。

三、能力为本:除听说读写外,重视交流、思维、创造能力

真语文除了需要培养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外,还需要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思维、分析、批判、评鉴、交流能力。这是真实语文素养的核心成分。

培养交际能力。国外母语教育具有很强的语言交际意识。英国2007年新修订英语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在论述“英语的重要性”时写道:“英语对于学生在学校和更广阔的世界内与他人交流至关重要。”美国的语文课程“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特别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听说和写作方面,面对实际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大学深造与职业生涯中)的“交流”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美国2010年《英语核心通用标准》指出:“英语语言艺术的核心目的是确保能够满足学生与家人、社会沟通的需要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特别强调有关语言运用技能教育的四个目的:即掌握和交流语言的能力、文学感悟和表达的能力、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及语言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国外的母语教育大多数属于交际的语言观,而我国语文教育的语言观仍属于机械僵化的符号语言观,没有实现向交际语言观的转变。

强化思维能力。日本母语教育界认为无论继承还是创造社会文化,没有个人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是不可思议的,因而他们把“让学生思考明晰起来”定为国语科教育的第一目标。法国规定,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流畅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分析、批判事物,发展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和判断力;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法国教育家认为,教育目标的重点应该由记忆转移到思考,这将大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阅读教学的根本目标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课文本身内容,而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探索创造精神。美国尤其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欧美诸国要求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基于证据和逻辑进行审慎的反思性思考的能力。美国母语课程强调学生要以自己的反应和读物的特点为基础,用批判的眼光去评价文本。加拿大母语课程注重学生对语言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批判性解读。澳大利亚母语课程注重学生言语实践中的批判意识,在倾听方面,要求学生在不同环境中有目的地、有批判意识地倾听和理解;在视像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批判性地观看和理解各种视觉文本。南非教学大纲也指出:语言课程要培养“批判能力”,使语言成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此外,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时,还重视授之以法,诸如逆向思考、纵向与横向思考,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移位思考或变换立场思考,以及全方位思考等方法。

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当今世界教育界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忽略学生个性,只能导致人才培养的单向度和同一化。独特的思维、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日本母语课程从学生个性培养出发,

重学生人格的发展。法国母语课程强调个别化教学,实行弹性的学制和灵活的课程设置。美国基础教育界已经建立起灵活高效的学分制、选修制、走班制,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英国语言标准中鼓励学生“充满自信的听和说”,“对文学作品做出个人的反应”,“理解文章含义,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较而言,我国的语文课程长期陷于应试训练而不能自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性能力及个性创造等基本无暇顾及,至于开展思维训练、批判性读写、培养言语交际能力更是困难重重,尚待时日。

四、整合实施:注重媒介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真语文所倡导的“真能力”,其实就是适合时代和生活需要的语文技能和能力。在这方面最重要和迫切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如何应对当今的全媒介读写环境;二是如何实现学科间高度整合,实现跨学科学习。

1.全媒介读写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和深度融合的时代。网络、电脑以及各种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第二自然”。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看,语文文本形式早已突破“纸质文本”,阅读领域几乎覆盖信息文本、文学文本、媒介文本、视觉文本等各种媒介类型。过去语文核心技能——听说读写,已经衍生为“听说读写视”五种技能,“视”即“媒介视读和发布”能力。

2002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要有目的、有信心、有效地听说读写视,并从中获得乐趣”,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视读)不同媒介的文本,包括报纸、杂志、插图、海报、图表、电影、电视以及与信息和交流技巧有关的各种文本[8],鼓励学生“对书面的、视觉的、非纸质文本的理解、阐释、批判性的分析、思考以及鉴赏”[9],“能够以富有表现力、富有思想性的语言进行广泛的写作”[10]。英国2008年新修订的《中学国家课程·英语》中规定:“学生应成为小说、诗歌、戏剧以及非小说文本和媒介文本的热诚的、批判性的读者”,大纲要求学生能够“广泛阅读多样的文本,培养独立阅读习惯,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阐释文本”。[11]加拿大的母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多种策略、资源和技巧来阐释、选择和组合信息”,“能通过各种媒体交流信息和观点”,强调通过视读“使学生综合运用图像和语言以表达观点和价值观”。[12]美国语文“媒介素养”教育,虽然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目前50个州中已经全部增设了此项内容。美国各州的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提出媒体素养的三条标准:利用媒体获取信息、增进理解;将媒体作为个人回应和表现的方式;利用媒体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13]如印第安纳州语言艺术(2005年9月修订)口头和媒体交际分析标准:“鉴别、分析和评判说服的方法包括承诺、夸大、奉承、从众,识别口头表达和媒体信息中的错误推理。”“识别电子媒体(电视、收音机、网络资源)中的说服和宣传的方法,鉴别错误和误导的信息。”“解释和评价可视图像制作者(如绘图艺术家、插图艺术家、新闻摄影师)交流信息和影响观念和方式。”“比较不同媒体类型(包括电视新闻、新闻杂志、纪录片和网上信息)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表现方式。”对媒介识读、鉴别和批判能力予以充分重视。

2.跨学科整合

母语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一切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母语这个工具。其他学科是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真实语言应用能力训练的重要场域。目前几乎各国都在强化母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美国最新的课程标准之所以叫《英语语言艺术和社会、历史、科技学科中的读写能力的通用核心标准》,就体现了一种跨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美国的历史、科学等学科教材,在前面使用说

7

关注

明里,会把猜测词汇的意思策略、阅读和使用教材的策略、学科论文写作策略作为本学科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母语教材中,有关媒体技术、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生活知识的各种任务设计比比皆是。在课程实施上,德国在中学教育的第二阶段,完全学校取消了班级组织制,改为学程制。实施学程制后的母语课程更加侧重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并设置了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采用“跨学科能力分组”“弹性分组”等分组教学的形式,进行母语的综合能力训练。法国母语课程改革也同样强调法语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英国的母语教学涉及“倾听与交流、表达与陈述、小组讨论与合作、剧本研读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澳大利亚要求掌握在“日常交流、小组讨论、正式演讲及故事讲述、协商谈判中积极倾听的策略,理解不同口语风格”[14]。

综观各国母语课程教学,大都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理念,即在多样化的文本情境、创作实践和言语场域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母语的能力。这些国家跨学科、跨领域的母语课程实施方式对我国母语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我国虽然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概念,但如何进一步打破学科藩篱,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实现语文和其他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技能互惠,还需要深入探索。

客观上说,国外的母语学科教育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在母语课程定位、内容标准研制、课程实施及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应该组织专家对国外母语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研究甄别、翻译引进、吸收推广。毕竟科学是没国界的,母语教育研究也是一种科学,需要最起码的科学态度和开放心态。

当然,国外的母语课程标准是其他国家教育目标和国家战略的体现,我们要学习借鉴,但不可照抄照搬。这一切应该从借鉴学习世界上已有的语言教育研究成果开始。至于国外在语文教育方面究竟有哪些可资借鉴的成果,如何将它们引进到我国,靠目前民间自发的行为恐怕不行,需要国家层面做一些政策、资金、措施上的规划设计,科学严肃地去推进这项工作。在科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专业化、科学化、民族化程度高的“内容标准”很可能是解决我国现行语文教育问题的根本举措之一。这恐怕也是治理“假语文”,实现真语文的根本之所系。

参考文献?

[1]当今很多国家相继修订颁布了新的母语课程标准。2010年美国出台了全国真正统一实施的母语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和社会、历史、科技学科中的读写能力的通用核心标准》。同年英国颁布新版的《中学英语学习框架指引》。澳大利亚继2012年1月发布K-10年级英语课程标准后,12月又颁布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后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框架和课程设计手册于2014年正式实行。日本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小学、初中《学习指导纲要》修订稿。欧洲理事会于2001年出台《欧洲语言学习、教学、评价共同参考框架》,为各成员国语言教育提供教学和评价的共同依据。

[2]这是英国政府设立的负责中小学课程标准制定与教育质量认证管理的机构。

[3]Th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751436.html,/the-standards/eng-lish-language-arts-standards

[4]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Content Standards for Public Schools(K-12)[S].2009:6~75.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9.

[6]John S.Kendall,Jennifer S.Norford,Christina E.Snyder. Exemplary English Language Arts Standards among the seven states in the central region[R].Report of Mid-continent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2001:2~17.

[7]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NT Curriculum Framework of English Learning Area[S].2009:

2~4.

[8][14]Department of Education(Victoria).Victorian Essen-tial Learning Standards[S].2008:6~7.

[9]Education Department of Western Australia.Curriculum Framework Learning Statement for English[EB/OL].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751436.html,.au/internet/Years_K10/Curriculum_Framework.

[10]Department of Education(Newfoundland).English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10-12)[S].2001:35~39.

[11]Department for Education(UK).Framework guidance for secondary English[S].2010:2~4.

[12]Government of Alberta Education.English Language Arts [S].2000:2~3.

[13]Massachusetts Department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Massachusetts English Language Arts Curriculum Framework[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7b15751436.html,/frameworks.

从编选到设计:语文教材研制的范式转型——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研制经验借鉴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

我国当前的语文教材研制仍然实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纲(标)多本”政策,目的仍然是促进教材多样化。然而,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我们的语文教材同质性倾向十分严重,实际上只是做到了多本化,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多样化”[1]。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母语教材的研制经验,推动我国语文教材的多样化与实效性。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给笔者的印象最为深刻,下文将对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加以简要介绍,并在此启发下,探讨我国语文教材研制的范式转型。

一、从文选型教材到言语实践型教材

国外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十分注重学生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有的教材就是以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为主来编制的。例如,约翰·巴博(John Barber)编著、查尔勒斯·莱兹出版社公司(Charles Letts&Coltd)1991年出版的《英语》教材“导言”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一本要求活动的书”。之后,作者又写道:“遵照这一劝告,你们去读每一个单元中的解释,去做要求你们做的事情。回答附在每篇文选、诗歌、戏剧和故事后面的问题;按照指令做出活动并且实践。还有自读单元,你们将投入到许多英语特殊主题和领域中去……”编著者十分注意以告知“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去规定和规范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对于说话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书写技能等,教材中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言语实践活动方面的考虑。例如,对于说话技能,“导言”指出:“学习这套教材,你将有大量的机会发展自己的说话和写作技巧。小组讨论会,非正式的辩论会以及表达技巧的学习与应用,将帮助你学会在演讲时充满信心。同时你还会学到语言的使用技巧;弄清在不同的上下文中语言的不同使用方法。”[2]可见,这套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为重点的,而达成母语能力的方式是设计学生为主体的言语实践活动。

相较于国外重视言语实践活动的能力主线型母语教材,我国的语文教材以文选型为主,这种传统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文选型教材研制的依据是选文,而不是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需要及其发展规律。学选文的目标集中在对一篇一篇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上,是通过读文、析文、品文的活动来学习语文

9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二)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最新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表示;增加或改动的内容,用红色黑体表示。)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 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功经验,借鉴各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 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还应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 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 (接上面一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品德 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 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 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重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老师在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还要抓住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个:⑴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⑶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⑷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我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是有区别的。听说训练常常是单方面的,重在“倾听”,主要是能听清内容并抓住要点复述出来,多以“独白”的形式存在。而口语交际重在“交际”,是特定情境中听说双方言语互动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 常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情境性和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题,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不仅需要听说技巧,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传情与达意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亮点颇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笔者注意到,对比现行各版教科书,该教科书《口语交际》栏目的立意、创意,有“拓荒开路”的气象。 一、称谓的变化:由遮遮掩掩转而旗帜鲜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口语交际是1-2年级的语文课程内容,但现行各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却极少以之冠名。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为例,口语交际内容都直接以活动名称来命名,如“有趣的游戏”“这样做不好”“我会拼图”等。这种呈现方式,仿佛流露出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的陌生和种种争议及担忧。在操作层面,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多多少少让一线教师有些迷惑:究竟是口语交际还是看图说话,抑或是实践活动? 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大大方方、脆脆生生地提出了“口语交际”概念,以“口语交际:×××××”的形式指称其内容。“正名”的背后,体现出编者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看到了口语交际能力在现代公民素养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小语界对口语交际理论的认识正逐步深入,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正日趋深化,变得更加自信、扎实和稳健。尤为重要的是,在学生上学之初就开宗明义地提出“口语交际”概念,有利于广大语文教师坚定信心,在教学中把它提升到与识字、写字、阅读同等的高度,着力加以培养。 二、合理吸纳学界研究成果:考虑交际的语境、目的对行为的影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虽然注意到了交际的互动性,但依然有着过去“说话”的印痕。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在交际主体言说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交际语境和交际目的对言语的制约、解释功能。本文所说的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作品的上下文或说话的前言后语等,还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语体环境等。以笔者之陋见,在设计《口语交际》时,只有关照到了语境层面,才意味着真正地迈进了口语交际的门槛。让我们细读教材。在本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我说你做”中,教材以便签条的形式明示“大声说,让别人听得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提示呢?因为这是游戏中、活动中的交际行为,如果不大声就没法进行下去。那么是不是平时说话就一定要大声呢?在第三次口语交际时,教材专门安排了“用多大的声音”的内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孩子们明白,声音的大小随说话的环境、场合、时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为研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近几年来,我们翻译。收集了海外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和评价资料。从一些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的序言、目标内容和评价资料中可以看出,面向21 世纪的国外母语课程改革特别突出下列基本理念。 1. 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学生的合格教育,必然关注对教育平等的追求:既希望给每一位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也希望有平等的教育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平等与卓越之间的统一,是一个两难问题。如同我国教育中的“减负和提高质量”合“作和竞争”等问题一样,很难两全其美。在新旧世纪之交,一些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标准“是对优秀的承诺”,而且,“是长久的承诺,不是一时的设想”,“是逆教育‘平庸潮流 '而动的优秀潮流著标志”,是“具有挑战性”的决策(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参与广泛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他们成为享有尊严和满意生活的公民”。 2. 母语教学要培养负责的公民,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 尽管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标准并未单列“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但不能因此认为他们忽视这方面的要求。有的标准在序言里明确提出,语言学习“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美国加州标准)。法语课程标准的宗旨之一是“使每个学生成为自觉、自治、负责任的公民”。每个国家的标准都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强调“给学生提供法国文化的要素”。从内容目标提供的资料(如作品清单)看,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如英、法、德)在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也相对关注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一- 当然“西方文化中心”的倾向也十分明显。 体现在内容目标中的道德价值观,最为突出的是诸如“理解他人、认识自己、顺利交流、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培养审美情趣、负责任、实事求是,学术诚实,慎下判断”等基本价值目标。 如一些母语课程标准都强调“分清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资料的信度和效度”为“自己所谈所写负责”等,这些内容既具有道德价值意义,也具有认识价值意

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

外语文化教学中要重视母语文化的作用 摘要: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可以使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行文化对比需要以母语文化为参照;较高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母语;母语文化;外语教学;作用 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中,由于对传统语法翻译法的全盘否定和受直接法、听说法等流派的片面影响,外语教学界在研究母语及母语文化的作用时,过分夸大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忽视了它的正迁移作用的存在。很多研究者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母语和母语文化在教学中可有可无,在外语教学中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积极作用。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而且每况愈下。史国强、王宇通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翻译试卷的分析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1]。他们还分析了学生中国文化素养欠缺的原因,主张学生应加强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陆魁秋也对汕头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进行了调查,结果也发现学生的中国文化常识非常匮乏。他指出,主体文化(即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主张在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国文化课,减少专业主修课[2]。另外,任海棠、从丛、韩红都提到了这种中国文化知识欠缺的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匮乏会直接影响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正确理解和对待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是我们搞好外语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性环节。我们认为,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母语和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对外语学习的研究表明,在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所谓迁移(transfer)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如果旧的知识、经验的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以往研究者在探究母语的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其实,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还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外语学习者,其外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同样,如果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语言结构上越相近,文化背景越相似,交际能力的正迁移发生的概率和规模就越大。”[3]92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最全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附录 一、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 1、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 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二、选修课程举例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完整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张满小学:刘有年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一、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2. 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 3. 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非灌输。 二、增强了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1.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2.更新了教学内 3.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现在: 课程理念,凸现语文综合素质; 课程体系,着眼于开放、创新; 课程目标,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 课程内容,提倡新、活、宽; 课程实施,重视探究,加强实践; 课程评价,重在激励、反馈。 三、根据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阶段目标,选择教学策 四、兼顾不同的教学需求,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语文课程标准》各部分的解读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地位:“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应研究:(1)重视教师观念的转变。 (2)要改变学习方式,必须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大视野、大语文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关于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纵向结构是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五个方面。 二、关于总目标 (一)总目标的内容排列前5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层面着眼,后5条目标从具体语文能力培养的层面着眼。 (二)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1.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突出了语文课程

(完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试题

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方案》测试卷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 4.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思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5.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6.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传承中华文化、()、()。7.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内容始终贯串其中。必修课程7个:()、()、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 9.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字。 10.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反馈、()、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11.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制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探索“两考合 一、等级表达、()、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机制和“()”的录取模式。 12.青岛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坚持育人文本,(),坚持科学规范,()。 13.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情况,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和()等6个方面。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课程标准和方案测试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来源:中国教师资格网时间:2018-01-23 16:39:03 解读及教师考试备考指导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学科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于2017年底印发,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课标的发布,也意味着之后的教师考试笔试和面试,都将迎来一定的变化,为此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给大家送上热乎的新课标解读和教师考试笔试、面试备考指导。 与2003年相比,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

提要: ①新版课标新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②新版课标提出了新的课程结构,并详细说明了设计依据和具体操作建议; ③新版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学业质量,并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水平以及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④新版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⑤新版课标在附录部分,把关于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变成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和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删掉了选修课程举例。 提要: ①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③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提要: ①新版课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出了以核心素养为本的理念; ②新版课标在强调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 ③新版课标在强调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同时,还提出了注重时代性、多样性的理念。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学习《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一点启示和心得 最近在国培中,我认真学习了《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的课程,认真观看了专家的讲座,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认真对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叙事小说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小说,知道如何去阅读,如何在考试中应对叙事小说的一系列检测,所以学习后,谈谈自己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做到小说教学序列化,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一些技巧。 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入选教材的小说都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在教学中应针对小说作品在塑造人物、演绎情节或营造环境上的艺术表现,引领学生进入小说的艺术世界,激发他们对作品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进而引领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征。因此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初中小说教学的技巧和有效性: 首先,让学生学会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结构特征 提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地点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

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3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四、课程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1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任务群的学习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1.学习目标与内容 (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 (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 (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 (5)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2.教学提示 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重在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要运用这些经验与方法阅读相关作品,不专门安排学分。 (1)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根据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发展需要,注意选择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制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结算的长篇作品中选择。也可由诗圣共同商定3—5部作品,学生从中选择一部阅读;选择相同作品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交流讨论。 (2)课时可安排在两个学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学生静下心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阅读一本书。学生在反复阅读过程中,每读一遍,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有些地方应仔细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读或浏览。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3)阅读整本书,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谈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4)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应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研制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近几年来,我们翻译。收集了海外的语文课程标准、大纲、教材和评价资料。从一些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的序言、目标内容和评价资料中可以看出,面向21世纪的国外母语课程改革特别突出下列基本理念。 1.努力追求高质量的语文教育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学生的合格教育,必然关注对教育平等的追求:既希望给每一位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也希望有平等的教育结果(绝大多数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平等与卓越之间的统一,是一个两难问题。如同我国教育中的“减负和提高质量”“合作和竞争”等问题一样,很难两全其美。在新旧世纪之交,一些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标准“是对优秀的承诺”,而且,“是长久的承诺,不是一时的设想”,“是逆教育’平庸潮流’而动的优秀潮流著标志”,是“具有挑战性”的决策(美国加州英语课程标准)。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参与广泛经济领域的竞争,使他们成为享有尊严和满意生活的公民”。 2.母语教学要培养负责的公民,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观念,具备应有的道德价值观。

尽管许多国家母语课程标准并未单列“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但不能因此认为他们忽视这方面的要求。有的标准在序言里明确提出,语言学习“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美国加州标准)。法语课程标准的宗旨之一是“使每个学生成为自觉、自治、负责任的公民”。每个国家的标准都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法国强调“给学生提供法国文化的要素”。从内容目标提供的资料(如作品清单)看,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如英、法、德)在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同时,也相对关注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当然“西方文化中心”的倾向也十分明显。 体现在内容目标中的道德价值观,最为突出的是诸如“理解他人、认识自己、顺利交流、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培养审美情趣、负责任、实事求是,学术诚实,慎下判断”等基本价值目标。如一些母语课程标准都强调“分清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分析资料的信度和效度”“为自己所谈所写负责”等,这些内容既具有道德价值意义,也具有认识价值意义。 3.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 如在美国密苏里州的《语言教育课程草案》的九项指导原则中,首先强调“语言学习是个人化的”“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提出“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天赋,他们的语言技巧就能得到最好的拓展和开发”“语言的学习是在不同场景的实践中得到提高”“语言的积累体现为交流经验的发展”,等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

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1]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

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

解读03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一)课程性质 版本 具体内容 2003年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 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初中九年级语文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西村镇第二初中语文教研组 解读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解读二: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 “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素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也就是说,“素养”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对于“修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为: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上述工具书关于“能力”和“素养”的解释来看: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 “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语文能力”包含在语文素养的内涵之中。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应做好:发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语文,加强对语言的感性把握,根据汉语、汉字自身特点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