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为平凉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东起白水打虎村、西至市域行政边界、南至麻武乡及大寨塬、北至白庙塬及草峰塬,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外围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面积约142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的建设为突破口,将平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三、城市性质及职能

1.城市性质: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甘肃省东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

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交通枢纽,甘肃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四、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市域:202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40-2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7-48%;203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50-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65%,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同步。

2.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42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

1.“一主”:区域发展核心中心城区,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甘肃省域副中心。

2.“三副”:市域副中心城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

3.“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两轴”

(1)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312、青兰高速、福银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城区、泾川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提升平凉的区域开放能力和区域联系强度。

(2)特色资源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566、庄静高速、平天高速、省道S304、灵华高速S26、华崇灵泾铁路等,形成联系静宁县城、庄浪县城、华亭县城、崇信县城、灵台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

5.“三区”

(1)平凉都市区:包括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全部,共同打造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区域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建设引领全市跨越发展的核心区。

(2)丝路文明与现代资源特色发展区:包括泾川县、灵台县。重点以文化旅游产业、能化产业为带动,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西安、庆阳等的联系。

(3)农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升区:包括静宁县、庄浪县。重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带动,强化沿省道S218和庄静高速的轴线联系,加强与平凉都市区及天水、兰州等的联系。

6.“双通道”

(1)天-平-庆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平庆高速、彭大高速、平天高速、省道S318、省道S304等,形成对外联系庆阳、天水等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东北-西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

(2)宝-平-固城镇互动发展通道:依托华泾高速、宝汉高速、国道G344等,形成对外联系固原、宝鸡等区域城市的西北-东南方向城镇发展通道。

六、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及空间结构

1.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东扩、西控、北展、南延”。

第一阶段:中部更新、向东拓展、向西优化。完善中心城区职能,提升建设品质。老城区有机更新,突出空间风貌特色。向东集聚产业,建设平凉工业园区。向西结合崆峒山大景区建设,优化生态文化旅游配套设施。

第二阶段:向北拓展。结合平凉4C机场及机场快速路、城市外围环路等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发展白庙组团,拓展空港物流等新兴服务职能。

第三阶段(远景):向南延伸。为旅游发展和产业集聚做好战略储备,配套建设生态型旅游服务区、生态型居住组团和教育服务组团。

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形成“一轴三区”的总体空间结构。其中,“一轴”为沿崆峒大道的东西向城市发展轴,“三区”为“一中心、两园区”,即城市中心区、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平凉工业园区。

(1)崆峒大道东西发展轴:横贯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三大功能区,是中心城区重要发展轴。

(2)城市中心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承载平凉区域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片区。

(3)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崆峒山大景区的核心区,面向西北地区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市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平凉地域文化展示区与旅游产业集中区。

(4)平凉工业园区: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承接东部产业

转移重要基地、甘肃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枢纽,推进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3.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一主三副”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1)主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以行政、商业、文化、体育等综合服务为主,服务面向全市域。

(2)副中心:四十里铺副中心,以工业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科技研发等服务为主;崆峒副中心以面向区域的旅游服务为主,同时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提供配套生活服务;白庙副中心(远景)以空港物流、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主。

七、中心城区分区发展指引

1.城市中心区发展引导: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居住环境,承接新型现代服务职能,重点补充和完善文化服务、旅游服务、行政服务、社会服务、商务服务、教育科研等公共服务项目,构建功能复合、彰显文化的活力城区。中心组团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服务中心,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居住等职能为主的综合组团。白庙组团为以空港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服务及居住功能为主。

2.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引导:一是加强综合旅游服务接待能力,重点建设面向区域旅游的市级旅游集散中心、度假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以生态文化、康体养生和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建设人文生态综合旅游服务区。二是打造以文化体验、养生度假、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民俗体验、节庆旅游产品为辅的旅

游产品体系。

甘肃省及主要城市概况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 兰州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东部,甘肃省中部。兰州是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陆都”。兰州“坐中四连”,地据南北之中,为东西咽喉扼塞“。它东迎陕西,西通新、青,北接宁、蒙,南达川、藏,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冲。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mm,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景观:滨河路、水车园、黄河母亲雕像、白塔山、中山铁桥、省博物馆、五泉山、兴隆山、鲁土司衙门、吐鲁沟等。兰州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首先值得一去的是市区北侧黄河岸边的滨河马路。沿这条全国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你可欣赏到黄河的雄姿,并参观天下黄河第一桥、水车园和黄河母亲雕塑,白塔山公园内还有独具特色的黄河奇石展览,这是一条黄河文化旅游长廊。多少有点文化的人都应该去甘肃省博物馆看一看,以丰富阅历,只需一两个小时,你就可以全面了解到中国的八千年彩陶文化、青铜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和西北少数民族的系统历史。五泉山公园是一处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风景区,常为游客在兰州的首选目的地。傍晚时分,最好能乘坐缆车,登上兰山公园,俯瞰黄河拥抱金城兰州的雄伟气势,相信这种景观在别的城市绝难看到。兰州市郊县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永靖县有高峡平湖刘家峡水库和“十万佛窟”炳灵寺;榆中的兴隆山和永登的吐鲁沟则为陇原著名的森林公园,成为游山爱好者的理想去处。兰州是游客到甘肃,乃至西北各省区旅游的依托中心和中转站。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东连祖国内地华中、华东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欧亚大陆桥上的欧洲各国,南邻祖国大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北上翻越六盘山便可进入宁夏。天水气候温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景色秀丽,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新闻界老前辈范长江先生在《中国西北角》中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到苏杭一样自豪,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到明清,天水均为各时期的州、郡、府等行政区的首府。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天水古文化,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和三国文化等,灿烂的天水古文化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景观:麦积山石窟、卦台山、甘谷大像山、伏羲庙、玉泉观等。天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于秦安县境内的大地湾原始部落遗址,发现人类4000-7800年前的7000多件文物,国内外影响巨大,它和全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古石窟、古遗址、古战场、古建筑众多,人文景观与自然界融为一体,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武威地区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海拔介于1020-4874米之间。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8摄氏度,降水量60-610毫米,蒸发量1400-3010毫米,日照时数2200-3030小时,无霜期85-165天,太阳辐射量127-138千卡/平方厘米。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扑地桑拓稠”的富挠之地,素有“银武威”之美称。旅游资源丰富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元太子阔瑞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见证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凉州百塔寺”;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有建于明正统四年,气势恢弘、号称“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被誉为中国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还有古长城遗址、丝绸之路名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纲要文本

规划项目名称:敦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项目设计编号:规设2009—01—02 规划委托单位:敦化市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单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张晓艳研究员国家注册咨询师 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总规划师:王斯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所长: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规划师:李冬雪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所主任工程师:鞠慧岩研究员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王伟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参编人员:鞠慧岩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赵峻峰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闫瑾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袁野工程师硕士 张伟工程师硕士 柳秋英工程师硕士 陆春雷工程师 张子峥工程师 芦麒元工程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市域镇村体系规划 (3) 第三章规划区规划 (23)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7) 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28) 第六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 (30) 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0) 第八章中心城区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32) 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3) 第十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9)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7)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四章中心城区旧区更新规划 (52)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52)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53) 第十七章附则 (54) 附表 (55)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落实《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实现敦化市经济和 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 动,促进敦化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指导《敦化市城市总体 规划(2010—2030年)》的成果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2条适用范围 在敦化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审批建制镇总体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进行 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和建设活动;在敦化市城市规划区范 围内的一切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 规定执行本规划纲要。 第3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延边州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延边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敦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敦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4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包括敦化市整个行政辖区,总面积11957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东部至大石头镇规划区边界; 南部经珲乌高速公路向西,以东兴隆河村、西吉祥村、山头村、万福村、江沿 村南边界为界,到达牡丹江后向西以西黄泥河为界; 西部至鹤大高速公路; 北部经车站村、太平岭村、站北村、中石村北边界后向东以珲乌高速公路为界; 总面积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规划 包括三个部分: 老城区:东至302绕越线、物流大街和302国道;南至南边道、滨江一路和3305 厂南边界;西至铁西五街和铁西三街;北至北山公园北边界和小石河南岸护堤; 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镇原概况

镇原概况 镇原县地图 镇原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界于北纬35°27′至36°16′,东经106°44′至107°36′之间。南北长91.24公里,东西宽78.3公里,土地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69万亩,人均3.5亩。境内山川塬兼有,以山地居多,占总耕地的68%以上。平均海拔1500米,年降雨量400-500mm ,无霜期150天。 查看词条图册 中文名称: 镇原县 外文名称: Z henyuan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中国 甘肃省 政府驻地: 甘肃庆阳镇原城关镇 电话区号: 0934 邮政区码: 744500 地理位置: 甘肃东部 面积: 3500平方公里 人口: 51万人(2004年) 著名景点: 天恩寺,石崆寺,三岔镇,原峰山,太阳池,白马池,翟池 机场: 无 火车站: 无 车牌代码: 甘M 特产: 镇原烧鸡,老板面,镇原烤烟 目录 简介 地理交通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资源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1年经济发展状况 2012年经济发展目标 社会事业 镇原风俗 饮食 风俗礼仪 戏剧 文化考古 文庙 “赫连城”

王新庄宋墓群 旅游风光 天恩寺 石崆寺 原峰山 屯字原三颗明珠 地方特产 烧鸡 老板面 烤烟 展开 简介 地理交通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资源环境 县域经济发展概况2011年经济发展状况2012年经济发展目标社会事业 镇原风俗 饮食 风俗礼仪 戏剧 文化考古 文庙 “赫连城” 王新庄宋墓群 旅游风光 天恩寺 石崆寺 原峰山 屯字原三颗明珠 地方特产 烧鸡 老板面 烤烟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资料

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为xx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东起白水打虎村、西至市域行政边界、南至麻武乡及大寨塬、北至白庙塬及草峰塬,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外围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面积约142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的建设为突破口,将xx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三、城市性质及职能 1.城市性质: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甘肃省东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

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交通枢纽,甘肃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四、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市域:202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40-2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7-48%;203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50-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65%,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同步。 2.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42万人,建设用地面积48.3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6 3.2平方公里。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 1.“一主”:区域发展核心中心城区,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甘肃省域副中心。 2.“三副”:市域副中心城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 3.“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两轴” (1)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312、青兰高速、福银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城区、泾川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提升xx的区域开放能力和区域联系强度。

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20XX连云港行政区划图 篇一:中国行政区划表(20xx最新) 注: 1、以下城市为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济南、青岛、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 2、以下城市为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 篇二:20xx年那些不经意间的行政区划调整 篇三: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连云港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30)批复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中心城区三大层次。市域:即连云港地市行政辖区,包括新浦区、海州区、连云区(含开发区),以及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和灌南县,总面积7500(前三岛和大部分海域面积未计入)平方公里。 都市发展区:主要由连云港市区(含新浦、海州、连云以及南翼地区)和赣榆县东部滨海地区(含赣榆新城、海头、

柘汪等地区)组成,总面积为1806.32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连云港市区行政辖区(含20xx年底行政区划调整后纳入市区的浦南镇和岗埠农场),以及灌云县善后河以北地区、白塔埠机场控制区和市区东部近海部分浅海域。总面积约为1644平方公里。 二、规划年限 规划期限为20xx-2030。其中,近期为20xx-20xx年,远期为20xx-2030年,远景展望2030年以后。 三、市域城镇规划 1、空间布局规划: 规划确定连云港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一心”。其中,“两轴”为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一心”为连云港中心城区。 沿海城镇发展轴:北起柘汪镇,南到燕尾港-堆沟港镇,包括海头镇、赣榆县城、南翼新城(板桥-徐圩地区)等城镇节点,是依托连云港滨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观等优势资源、以临港产业为重点的市域南北向新兴发展轴线。 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东起连云港中心城区,西沿陇海铁路和连徐高速公路经白塔镇、东海县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东西向传统发展轴线。 沿海城镇发展轴和沿东陇海城镇发展轴的交汇点即连

甘肃庄浪概况

庄浪县位于甘肃东部、六盘山西麓。全县辖18个乡镇、293个村、1521个社。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总户数9.87万户,总人口43万人。全县共有耕地92万亩,人均2.3亩。县境内海拔在1405—2857米之间,年均降雨量468毫米,年平均气温8℃,无霜期142天。人多地少,干旱多灾,资源贫乏,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庄浪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探明储量2亿多吨的优质石灰石和铜、铅、锌等金属矿产可开采利用,年产优质亚麻原茎2万吨,年产商品洋芋30万吨,是陇东胡麻、荞麦、蚕豆、白云豆、胡椒的主要产区之一,大黄、柴胡、党参、甘草、冬花、杜仲等40多种名贵药材进入全国大部分药村市场;有天然和人工沙棘林带12万亩,以蕨菜为主的山野菜深受消费者喜爱。洛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光热充足,是种植苹果、桃、梨等优质瓜果蔬菜的适生区,素有“瓜果之乡”之美称。 荣誉 庄浪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的早期发祥地之一。境内已发县古文化遗址400多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崖石窟及紫荆山、陈家洞、吴王坟山、关山天池朝那湫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庄浪县干部群众经过34年坚持不懈地努力,于1998年建成了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庄浪县人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磨砺出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加快发展,使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方面的工作还在全省或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先后获得了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和全省社会治安模范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庄浪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的活动区域之一。相传夏禹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庄浪在夏商时属“雍州之域”;西周是西戎的游牧之地,划在“候服”的范围;春秋战国时,仍为西戎所占据。春秋中期,归秦国版图。秦始皇灭六国,庄浪地区一直为秦关中五郡之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所辖。 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庄浪地区为凉州刺史部(州治陇城,今年秦安县陇城镇)下的天水郡所辖。县域分属天水郡之略阳道(治所今甘肃秦安县。)、街泉县(治所今甘肃庄浪县东南之韩店乡)、成纪县(治所今甘肃静宁县治平乡)。县城东北属安定郡的泾阳县(治所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辖。王莽篡汉改天水郡为“填戎郡”,还曾设阿阳郡,庄浪地区又分属上述两郡。东汉明帝永平17年(74),改凉州刺史部的天水郡为汉阳郡(今甘肃甘谷县),废街泉县,并入略阳县,庄浪又分属略阳县及阿阳两县。汉献帝初平四年(139),从汉阳郡中又分置永阳郡,改略阳县为街亭县,庄浪地区又分属永阳郡的阿阳、街亭县(县治在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之韩店乡)。 三国时期,庄浪县域属曹魏雍州管辖。献帝建安19 年(214),更永阳郡为广魏郡(郡治临渭,今年内甘肃清水县西南),又改街亭县为略阳县,庄浪在那时属广魏郡略阳县。西晋泰始年间(265——274),又恢复广魏郡为略阳郡。东晋十六国时,匈奴、氐、羌、鲜卑、羯等“五胡”相继内迁,战乱频繁,民族政权林立。庄浪县域全部处于民族政权之下。从公元317年到589年的二百年间,大体上先后统治我县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等国。其中,前赵时庄浪属略阳郡。前秦永兴二年(385),皇帝苻竖置“平凉郡于高平镇。”意欲平定凉国,此时庄浪县北部之一小部分属泾州平凉郡辖,北部的大部分及南部仍由秦州略阳郡辖。东晋安帝七年、乞伏乾归更始三年(411),西秦乞伏乾归攻后秦南安太守王璟于水洛城,这是庄浪现存地名见于史册的最早记载。“水洛”之名在历史潮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

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

长春市未来十年总体规划(2011-2020)

概要: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 二、规划重点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区域协调发展 5、市域城镇发展 6、规划区发展规划 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 8、公共设施规划 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2、综合交通规划 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 15、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756.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其中市区人口362.3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9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8.6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9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402.9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简介 一、规划层次及范围 1.市域:为平凉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区:东起白水打虎村、西至市域行政边界、南至麻武乡及大寨塬、北至白庙塬及草峰塬,总面积约805平方公里。核心内容为编制规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3.中心城区:东起马峪口河,西至后沟及颉河川区,南起高速公路及南部台塬地,北至北山根,以及外围白庙塬和精细化工组团,总面积约142平方千米。核心内容为编制中心城区规划。 二、城市发展目标 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的建设为突破口,将平凉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城市。 三、城市性质及职能 1.城市性质:甘肃省域副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陕甘宁结合部以文化旅游和工贸物流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2.城市职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西电东送重要枢纽,甘肃省东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基

地,陕甘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交通枢纽,甘肃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四、城市规模与城镇化水平 1.市域:202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40-2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7-48%;2030年,市域总人口发展到250-25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0-65%,与全省城镇化水平同步。 2.中心城市: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42万人,建设用地面积48.3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发展到55万人,建设用地面积6 3.2平方公里。 五、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构建“一主三副三节点、两轴三区双通道”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 1.“一主”:区域发展核心中心城区,为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甘肃省域副中心。 2.“三副”:市域副中心城市华亭县城、泾川县城和静宁县城。 3.“三节点”:市域节点城市崇信县城、灵台县城和庄浪县城,为各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4.“两轴” (1)文化生态城镇综合发展轴:依托国道G312、青兰高速、福银高速、平定兰铁路、西平铁路,形成沿泾河川联系静宁县城、中心城区、泾川县城等的东西向城镇综合发展轴;对外联系兰州、西安等国家西部中心城市,提升平凉的区域开放能力和区域联系强度。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报批稿)目 录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 二、规划重点 三、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发展目标 2、城市性质 3、城市规模 4、区域协调发展 5、市域城镇发展 6、规划区发展规划 7、中心城区结构调整与优化 8、公共设施规划 9、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10、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2、综合交通规划 13、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4、城市综合防灾与减灾规划 15、近期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城市概况 长春市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地处我国京哈与图乌两条交通线交汇处,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春市现辖四县(市)六区,包括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九台市、朝阳区、南关区、宽城区、二道区、绿园区、双阳区。长春市全境面积2060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16平方公里。截至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752.5万人,占吉林省总人口的27.8%。其中市区人口360.8万人。 近年来,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08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1.9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迅速,截止2008年末,长春市市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376.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达到299平方公里。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在5年时间内就增长约5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周边组团发展迅速,其中合心、兰家、英俊、西新等四个周边组团工业企业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轨道客车产业园区、轻工业产业园区以及物流产业园区。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随着“退二进三”进程的不断加快,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中心;净月、富锋、兴隆等三个组团分别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以及长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政策带动下,形成以教育研发、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为主的三大城市组团。 2、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与要求 近年来,国家、省级区域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等为长春市在区域协调、空间结构、产业发展、职能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伴随东北地区和吉林省中部地区合作的不断增强,必将对长春市的城市结构、交通及基础设施布局等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从经济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市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1995-2008年间,长春市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4.9%,特别是近几年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最高时接近1/2。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产

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 行)》的通知 各区房产局、物价分局、拆管办,各房屋拆迁估价机构、房屋拆迁实施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九年八月六日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技术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房地产估价规范》、《城市房屋拆迁估价指导意见》、《江苏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连云港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上涉及房屋拆迁的房地产评估活动,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从事房屋拆迁的房地产估价机构(以下简称估价机构)应当是具有省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三级以上房地产评

估资质,并经过市房产局的审核准予其在本市执业的估价机构。 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估价机构名录,供拆迁人、被拆迁人选择。 第四条每个拆迁估价项目,估价机构均应派出至少二名专职注册房地产估价师,其他人员则应当持有市房产局、市拆管办共同颁发的《拆迁评估上岗证》。 第五条拆迁评估的估价对象:拆迁范围内,经确认持有合法产权证明的被拆迁房屋(含其占用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其附属设施。 1995年航测图上标明的无证房屋参照有证房屋评估。 第六条拆迁评估的估价目的统一表述为“为确定被拆迁房屋货币补偿金额而评估其房地产市场价格”。 第七条拆迁评估的估价时点一般为房屋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拆迁规模大、分期分段实施的,以当期(段)房屋拆迁实施之日为估价时点。 第八条拆迁评估的价值标准为公开市场价值,不考虑房屋租赁、抵押、查封等因素的影响。 房屋拆迁评估价格不包含室内、外自行装饰、装修的补偿金额及房屋拆迁中的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非住宅用房一次性综合补助费等政策性补贴费用。 第九条拆迁评估价格应当以人民币为计价的货币单位,精确到元。

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 摘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当前,吉林省的城市化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吉林省区域发展的新背景,针对其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完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增强城镇轴带集聚能力、促进长吉都市整合区的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东西部城市化、促进边境口岸城市职能的优化是未来一段时间吉林省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区域经济;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9.2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7-0067-04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实践表明: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必然较高。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国家计划投资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改革开放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虚高、城市化速度滞缓、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限制着城市化对区域发展支撑与载体作用的发挥。在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下,选择科学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充

分发挥城市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应成为吉林省的重要战略之一。 一、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一)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省经济总量由2001年的2 120.35亿元增至2010年的8 577.06亿元,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6.8%。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吉林省具有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质的特产资源、广阔的省内外市场及全新的发展政策等方面的优势,随着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区域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其经济总量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也将稳步提升。因此,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要求及时调整区域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二)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型 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背景下,吉林省的工业正在以交通设备制造、石化产业等为支柱的传统工业化模式向新型工业化模式转变;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的工业化转向知识驱动、技术驱动的工业化转变。按照《东北振兴规划》要求,吉林省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应是建设交通装备制造业

甘肃概况导游词

甘肃概况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我能担任本次之旅的导游员,我姓孙,你们可以叫我小孙,希望我们相处的开心,也希望各位团友玩的开心,吃得舒心。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甘肃概况,大家知道“甘肃”一词是怎么来的吗?现在由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甘肃”一词来自元代成立的甘肃行省。其实,“甘肃”一词是在西夏时出现的。西夏立国后,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设立了军事指挥机——甘肃军司。1028年,党项族占领河西,张掖遂为西夏统治,西夏人在甘州设立了甘肃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在甘州成立了“甘肃军司”,统领兵力达3万余人,负责镇夷、番禾(酒泉,也就是肃州)两郡,包括宣化、西凉两府的防务,其重点是保卫河西走廊中部地区的安全。之所以把今天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称之为甘肃,是因为甘肃军司所管辖的两个重要的地区甘州和肃州二州,故此人们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个州的首字而命名为“甘肃”。 今天的甘肃省共设兰州、天水、白银、金昌、嘉峪关、武威6个地级市,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庆阳、平凉、陇南、定西、张掖、酒泉6个地区;共有8个县级市、6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2个市辖区。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

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边界线长为8700公里,最窄处仅有25公里。山地和高原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70%以上;西北部的大片戈壁和沙漠,约占14.99%。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据2009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省总人口为2635.46万人, 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克满等10个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成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0个民族县、市外,其余66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甘肃现有5种宗教: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的民族主

(推荐)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二○○九年八月

国务院关于吉林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函[2009]103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批〈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吉政文[2009]38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你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省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利用,强化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三、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耕地补充力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

设,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到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67万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少于2.67万公顷。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51.93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83.40万公顷。 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特别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规模和时序,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到2020年,全省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79.20万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127平方米。 五、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的统筹和管控。东部山地丘陵地区,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用地,合理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中部台地平原地区,要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逐步降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加大现有耕地保护力度,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西部平原地区,要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发展。 六、在《规划》的指导下,尽快完成省以下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指标,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执行。要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落实,不得突破。对预期性指标,要通过经济、法律和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