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吴丽玲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

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特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著作本书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雷默认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而非审美的教育就是非音乐教育,“因为非审美体验会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他的言下之意是应该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本身价值和本质的关注,仅从这一强调来说,是很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因此将一切所谓音乐之外的体验,全部当作非审美体验而加以拒斥,则有失偏颇。这样的区分标准本身就没有充分理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

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读书心得体会

读《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有感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论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 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跃。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 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 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 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 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如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 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 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 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 如,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 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 步巩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 1 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 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根据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发展各种能力、学习各 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 是来自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 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 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 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 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 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 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 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 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2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 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3篇

音乐教育的书籍一般可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读了一些关于音乐教育的 书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想呢?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 家阅读! 音乐教育书籍读后感(一) 通过读《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 这本书中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正是我所欠缺的。交响音乐这种在音乐艺术中具有较 高品味的高雅音乐种类。经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今依然具有极高的生命力。是被全世界各个国家所认可的艺术形式。 《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将整个交响音乐的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娓娓 道来。像是一部音乐编年史。本书介绍了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 段以及不同民族风格下的交响音乐。 通过读书,我明确了交响音乐的发展脉络;掌握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交响音 乐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了解了交响音乐在其整个发展时期,不同音乐家所做 出的杰出贡献。通过读书,我学习到了交响音乐欣赏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交响音 乐的常见体裁,交响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如何欣赏交响乐。 在《走进交响音乐圣殿》这本书的引领下,我回到了交响音乐产生之初的巴 洛克时期。见识了巴赫、亨德尔这些巴洛克时期的大音乐家,作为交响音乐的奠

基人所作出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响音乐迎来的快速发展的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海顿、 莫扎特、贝多芬,这些音乐巨匠耳熟能详的名字让我一下就联想到了他们所作的 优美旋律。 到了浪漫派时期的欧洲,音乐界更是空前的繁荣。不胜枚举的音乐家百家争 鸣。韦伯、舒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舒曼、威尔第、瓦格纳、 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圣桑等。这一时期交响音乐已然成熟兴盛,体裁多样,深受人们的欢迎。 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交响音乐,更重要的是书中对音乐家的细致介绍让 我学习到了更多。现在人看来,这些音乐家如同伟人一般被人们敬仰,可是在他 们生活的那个封建年代,这些音乐家大都出身贫寒,处于阶级社会的底层。可是 这些音乐家,尤其是到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家,受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 越来越不安于屈服。他们崇尚自由民主,用音乐作为武器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逆境使人进步,看这些音乐家大都是从逆境中成长的。晚期的莫扎特生活穷 困。贝多芬更是耳聋失聪。但是命运的没有打到这些巨人,正是逆境的生活使他 们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练就了顽强的性格。并将心中的一切转化为创作的灵感。 当然,音乐家的勤奋好学也是成就他们艺术造诣的基础。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 读书心得 综合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读书心得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

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 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定位,关乎音乐课程价值、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标准、课程实施等几乎是音乐课程的所有方面,可谓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秉承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尊崇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将“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摘自191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第十条“唱歌要旨”)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百年间音乐教育的课程目标,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体制更迭有所变化而打上时代烙印,但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为课程价值基本取向的核心目标从未动摇。这一核心目标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 近20年来,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的频繁和便捷,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期国外一些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观点和发展潮流,经由不同渠道传入我国。一时间,有关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课程核心目标和基本理念,呈现出众说纷纭,学派林立的景象。就音乐教育哲学基础而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说主要有:审美育人说创造力开发说音乐文化说 多元文化认知说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说全球视野说其中,审美育人说曾在较长时期均为中西方音乐教育所认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其他多种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兴起,审美育人说在一些西方国家逐渐被边缘化,大有被音乐文化哲学取代的趋势。在这种理论思潮的背景下,“实验稿”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受到质疑和公开批评。批评的意见认为,这一理念的哲学基础(“审美说”)已经“过时”,“其认识论基础是反历史的”,提出应“将‘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取代“音乐审美哲学”,以“适应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详见《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第6-16页)。于是,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什么?“标准”应如何进行音乐课程定位?还要不要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这些问题,需在“标准”修订中给予正面回应。 对于这一有争议的重大学术问题,“标准”修订组于2007年6月在青岛大学召开“音乐教育哲学基础”专题研讨会,邀集有关学者出席,深入探讨音乐“课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好 范文网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第二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心得第三篇:中小学读书笔记格式范例第四篇:《音乐理论》读书笔记第五篇:音乐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鲍七小学 戴晓和 这个很荣幸的参加了领雁工程中小学教师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而我今天要写的读后感,就是在培训上推荐的一本书 《中小学音乐教育》,它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一、以兴趣激发参与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 二、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调动参与 目前,大部分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重要性,但有些时候还难免存在着机械式填鸭的做法,公式化的教学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参与和思考的乐趣,自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音乐课堂上,视唱练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毕竟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乐理知识,所以对于这块的教学,我想应该要重点抓。之前看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他们习惯的做法是先进行辅助的节奏练习,告知学生们歌曲中的重难点,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歌曲,但缺点是学生预先知道教学重点,很难活跃起来,甚至没有兴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想办法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 收集整理)学生发现、解决能力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三、以评价肯定参与 音乐课堂上对学生恰当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弱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吴丽玲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

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音乐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书简》读书笔记 读完郭老师的《音乐教育书简》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是百感交集:有高兴、激动,有后悔、沮丧,还有感动…… 我觉得这本书不应当只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职读的,而是在职的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好好看看。以前总觉得音乐教育的理论在大学走得太高深、太远了,大学的老师都高高在上,很难了解到我们一线老师的“窘况”,而我们一线老师又迫切需要一些学术型的专家给予我们现状的一些解读和帮助,因为你们的高度或者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读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像郭教授一样“关心”和“关注”我们一线老师的“学术型专家”,你们的理论也可以让我们不再“仰视”,也有轻松!我们一线老师没有被孤立,在迷惘之际有你们这样的专家及时地给出一些有助我们自我判断的建议,是我们的幸运,不止是书中的小米老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明显感觉到似乎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倦怠期,除了音乐还有其他的兼职,课余时间紧张繁重的排练任务,这些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有时候课到上完,有不安的感觉,好像又“欠”了学生什么!反思自己,最近好像没什么进步了,像一个机器在运转,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而我,不愿意自己成为机器。这也是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三个白痴》给我的警示:老师不是机器操作者,不是生产固定产品的操作工人。 之前在教学中困惑的地方,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谢谢郭老师您与我们分享了小米老师的成长,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师生平等 和小米一样,如何做到这一点,我到今天还在摸索着,看到郭老师的解答,我知道这样的课堂,不是美国才需要,美国才会有,我们也需要,我们也应该有,观念可以改变。社会体制、等皆观念可能我们变不了,可是小小的课堂,我们可以改变。明白这一点,就不难明白学生们为什么出现上课热情不高,回答不热烈,参与度不高的种种行为,反思自己,是我们老师与学生距离太远。要想让音乐走近学生心中,首先,放下高高的老师架子,放下教材冷冰冰的知识结构,在平等对话中了解学生需要,是我当务之急要补救的! 二、教材主导教学 以前总觉得,教材如同圣旨,教研活动公开课的模式,专家的点评就是教旨,不加思辨地认为都对,就要按照那样。结果,慢慢地,我发现找不到自我了,工作的第一年,上课还很有激情,很多点子,现在发现被批判得连自己也找不着了,教材真的是不可推翻、不可质疑的吗?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麻木地生产产品时,也会厌倦的啊!为什么不能还原自己?为什么要做教材的“忠实拥护者”就不再敢质疑和拓展? 三、教学模式的单一 唱歌课就你一句,我一句,欣赏课就讲解背景,听全曲,分析结构,讲音乐要素,器乐课也是你一句我一句。说是传统课,其实现在自己的课堂也莫过于此,我在机械地操作。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音乐教育哲学转向与反思 哲学是关于人对世界的态度或人生境界之学。①音乐 教育哲学是运用一般哲学原理去探讨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或者是将音乐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在我国“音 乐教育哲学”是一个“舶来词” ,它伴随着中小学音乐课程 改革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基本价值” 的提出而被大家熟知。 200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 特•雷默(Bennett Reimer )的《音乐教育的哲学》(A P 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由此展开了学界关于音乐教育哲学 及价值的学术争鸣,音乐教育哲学逐渐受到关注。 音乐教育哲学的转向 音乐教育哲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是它 的萌芽形成已久。综观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实践,任何关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研究,总是要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音乐、美术等对人的价值,涉及美育的哲学基础。回首美育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最先确立美育独立地位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

h von Schiller,1759—1805)早在 1 7 9 3 —1 7 9 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 封信中,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基于自 律论的美育观和方法论,充分肯定了音乐、美术等审美活动对人的价值前提,即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对人的生存幸福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的这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审美教育的必需承诺的价值取向和从人生价值入手建架审美理论体系的构想,不仅使他成为以审美为目标的艺术教育称谓之祖,也是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哲学的逻辑起点。 一)音乐教育审美哲学转向 5 0年代末两本具有划时代意义著作的出版,标志着 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出现。一本是1958年由纳尔逊•亨利(Nelson Henr y)主编的《音乐教 育的基本概念》(The Basic Concepts o Music Education) 。在本书中,亨利 批判了强调音乐附属价值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明确提出要发展一种注重音乐内在价值的音乐教育哲学。另一本是由莱昂哈德(Leonhard )和豪斯(H ouse )于19 59年出版的大学教材《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原则》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 usic Education and Basic Pr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读《音乐教育的哲学》有感 综合组王鹃 《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 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 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虽然主要是针对美国20世纪70~80年代非专业音乐教学的情况,但对目前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努力向社会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我们告诉学生音乐很重要,但重要的原因却往往是其他学科也可以提供的,音乐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并没有体现出,这无疑是没有说服力的。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招生的分数也远低于其他专业,小学亦是如此。在世人仍然普遍认为,认知就是概念化,那些概念化认知的典范科目如数理化等被奉为“基础”课,在评判一个学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是这些“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的今天,以很低的分数考入高校的艺术类学生的内心压力可想而知。而作为一名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这样的纯专业院校的我来说,更加深知这样的内心压力。这种状况下,音乐教师的地位也由音乐高考学生的入学录取分数决定。教师是否从提高审美能力的角度去组织教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搞好活动,完成一些文艺方面的展示任务。这个教师就能得到社会的承认。然而,这种承认并不是对音乐教育价值的承认,而是对教育价值的承认。事实上,只有当普通大众认识到我们凭感觉对世界的理解与概念化认知同样重要,音乐就是一种独特的非概念化认知模式,是其它的认知模式无法替代的时候,人们才有可能真正尊重音乐,进而真正尊重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个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困难的,音乐教育事业要想受到重视,必须全体从业人员有着正确、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才能认清音乐和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从而确立自己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并在此指引下改进音乐教育的方式,努力让音乐和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获得它应有的地位。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论述了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及音乐教育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在这种坚实有力哲学基础上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我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

[哲学观,音乐教育,核心]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浅谈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一、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含义与时代背景 音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创造贯穿于人类音乐行为的全过程( 含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 。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指的是将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鉴赏的全部实践过程, 使师生同为音乐的创造者、音乐教育的双主体, 在观念、行为、能力方面得以健全发展。这里的创造, 既包括音乐美的创造( 审美创造、立美创造) , 又包括音乐文化创造, 还包括音乐功能创造。 二、从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特点来看音乐创造的核心地位 对于音乐艺术的特点, 历来有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进行取舍的不同解释。如: 从物质材料着眼的声音艺术, 从音乐善于表达感情着眼的感情艺术, 从时空着眼的时间艺术, 从教育和立美、审美着眼的美育, 从作为文化一个组成部分着眼的音乐文化等。音乐创造则是既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又强调人的音乐创造潜能和音乐对创造性思维能力成长的促进作用的一种音乐教育哲学观。 三、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 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 音乐创造既与立美相关, 又与审美相关。如果我们把音乐作为一个过程, 那么, 音乐创造就既贯穿于立美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也贯穿于审美的音乐鉴赏。立美与审美历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审美基础, 就谈不上立美具备较好的立美能力, 就必然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此与所谓的眼、手关系相当。手高眼也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其中, 手眼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手低眼不一定低, 也可能眼高手低, 因为只要眼界高, 提出了一定的目标,才有希望通过努力达到手高。最怕的是眼低手也低。不可能存在手高眼低。因此, 如果提高了立美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四、音乐创造与音乐实践 音乐是一种富于实践性的艺术。因为无论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 或者是音乐鉴赏, 都必须通过音乐实践来实现。音乐创作要通过创作实践, 以乐谱中的模拟音响来表达作曲者对生活的感受; 音乐表演要通过演唱演奏实践, 将乐谱化为实际音响; 音乐鉴赏要通过对音响的听觉实践, 来感受、体验、分析音乐。实践音乐教育观强调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但是, 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停留在为实践而实践, 或者只是感受、体验、享受音乐这一层次的话, 那么, 这一目的仍然还局限在为音乐而音乐。假若能够超越实践、提倡创造的话, 那就会使实践有一个升华, 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那就是使师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 每一次音乐教育实践, 都变成一次创造, 只是这一次, 只有这一次, 常创常新, 常唱常新, 常听常新,养成创造的习惯, 树立创新的追求, 长此以往,习惯自然, 日新、日新、又日新。 五、音乐创造与音乐作为文化 音乐创造必须有深厚的根基。此根就是母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 根应当深扎于母民族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中的审美哲学 音乐教育哲学来源于音乐哲学,哲学是人们在经过持续的反复论证与 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被人们所能够接受的理论认知,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音乐教育家雷默依据当时的音乐教育情况, 提出了“审美哲学”这个理论。几十年后,他的学生埃利奥特完全驳 斥了雷默的观点,提出了“实践论”的哲学观。自此,这两种哲学观 思想开始飞速传入我国。但是当代中国人口、文化情况复杂,这两种 哲学观是否完全适用于我国呢?作者才学疏浅,根据自己理解提出一 些自己的理解。 审美哲学注重“即使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的功能, 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 秉赋。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 与生俱有的反应水平。”实践哲学否认了以音乐或艺术本体为核心, 而是“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自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在了解了这两种哲学的中心思想之后,作者认为哲学观点的产 生基于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文化背景。现代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理应博 采众长,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元化方式实践,最终得以找到 适合自己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音乐欣赏与音乐聆听对学习音乐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音乐学习者,能够说都是从欣赏乐曲开始,对音乐引发了学 习兴趣之后,才可能会继续专门从事音乐研究,或者实行业余的音乐 学习,当然也会产生一大批音乐爱好者。因为受音乐教育的水准不同,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以聆听为主。音乐艺术不同于绘画与建筑,在听到 一首好的乐曲时,我们能够体会出作曲家内心当中极其丰富的情感, 并能够与其产生强烈共鸣,甚至能够穿越时空,与作曲家直接交流, 并且不同的人在听一首乐曲时会有不同的感受。了解过西方音乐历史 的人都知道,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其风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书笔记 中电颐和家园小学潘虹 闲暇之余,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这样孩子们对音乐课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兴趣,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

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 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 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2019-09-04 哲学理论论文 浅谈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摘要:从事物的本质来思考,哲学是探索和寻求事物的内在的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基础音乐教育的内在价值实际上是一项教育人的实践活动,基础音乐教育活动的依据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哲学是从音乐与人的发展两个层面上来说明音乐教育的内在实质、内在价值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经拥有上百年的历史,在实际的生活中产生的不同的音乐价值观是由不同时期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所决定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实用主义;审美;多元化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结果,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广为流传,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不同时期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不同的音乐价值观,下面就从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也就是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向审美主义阶段,再向多元主义音乐教育阶段的转变过程,来说明音乐教育哲学对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影响。 在实用主义哲学阶段的基础音乐教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音乐课成为中小学生学习中的一门课程。我国音乐教育实用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条件下开始的,现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一百年的时间里,由于西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社会大半是西方人的天下,那时的文化和教育也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的教育体系成为国际的以及中国普遍的和正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育的发起者是一些思想家或社会的领导者。由于他们不懂音乐,却谈论音乐,发展音乐教育,导致音乐教育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把音乐教育当成工具,这也使在众多的学科中音乐成为不是很重要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音乐的教育不是更加注重对音乐的深层理解,而是更加注重音乐对于人的实用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找到音乐的痕迹,在官方的教育政策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内在的意义,都是利用增加音乐课程让学生学唱歌,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所选用的歌词必须是体现日常生活的,这是当时音乐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基地,音乐在宣传方面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振奋人们的精神,它的实用功效很容易就可以表现出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此阶段的音乐教育更加注重社会性。在刚进入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国的教育政策不能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考虑在其范围内,使音乐课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时的音乐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音乐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国家恢复了音乐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注重培养,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启发革命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感情。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整整一百年里,我国音乐教育重点关注音乐课程的外在价值,特别是提高道德建设方面的价值,而忽视音乐课程的内在的和本质的价值,音乐教育的定位成为培养优良品德的有力手段,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4篇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4篇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快乐的,作为小学学音乐教师,多读书,多提升自己音乐素养。下面是橙子为大家带来的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一书,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让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面我谈谈读后的感想: 我从事的是音乐教学,我认为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等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以丰富的课堂形式表达出来,很好的

帮助我们音乐教师整理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重把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教学,指导了教学工作。我会利用假期多读一些有意义的书,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 2 我有幸阅读了《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整本书既有理论深度,又是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谈谈自己读后所想到的点滴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参与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兴趣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能推动学生不懈地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法、讨论法、投影法等等,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

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戴维·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思想及其启示 李英玉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而且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取决于音乐的本质和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戴维·埃里奥特;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

戴维·埃里奥特(David J.E liott) 是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现为纽约大学表演艺术系音乐教育专业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和《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P raxial Music Edu cation: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等著作中提出了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即“实践哲学”的观点,其核心思想是:“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音乐教育的本质取决于音乐的本质。他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开辟了音乐教育的新思路,是对传统的“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社会音乐教育哲学”、“审美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超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也极具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埃里奥特的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1.音乐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人类行为 埃里奥特认为,“简单地说,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类的有目的的行为。”“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人类活动。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多维度方式的出发点,它引导解释了音乐是什么和为什么音乐重要。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技能中一种至关重要、最具能动性和实践性的追求,它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基础。音乐作为人类活动具有相关的四个维度:实施者(musicers)、正在做的事(musicing)、完成的事、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这四个维度不仅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形成一个辩证关系的有活力的体系”,即“形成一个交换和反馈的动态体系”。其中实施者称为音乐创造者,而musicing指五种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实施者在音乐过程中被他们所从事的 musicing和创造的音乐的结果所影响,也受到他们的指导教师和同龄人对他们的工作评述的影响。音乐的实施者需要有音乐聆听者,而聆听者会把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作品等交汇在一起。 音乐作品则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Erocia)、艾桑迪人的科特鼓乐(Kete)、祖尼的摇篮曲等每一部音乐作品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会仅是审美意义上的一曲音乐,一部作品,一段即兴演奏,一个表演,或一部‘作品’。而是一种特别的意向性的人类活动的成果。音乐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他所做的事情是:在另一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另一个音乐创造语境下作曲、改编、即兴创作和记录事情。”由此可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生活行为。 2.音乐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