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实施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一、肱骨髁上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ICD-10编码:S42.4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⑴、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9)。

①有外伤史。

②多发生于儿童。

③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周后三角关系正常。

④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⑤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⑵、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①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周后三角关系正常。

②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桡动脉)。

③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④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2.疾病分期

⑴、早期:伤后2周内。

⑵、中期:伤后3周~4周。

⑶、后期:伤后4周以上。

3.疾病分型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

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⑴、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①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此型容易发生周后的畸形。

②桡偏型:骨折远端去、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⑵、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4.症候诊断

⑴、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⑵、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⑶、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舌淡苔白,脉虚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肱骨髁上骨折协作组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肱骨髁上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肱骨髁上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

⑴X线片检查

⑵血常规

⑶凝血功能

⑷尿常规

⑸肝功、肾功、血糖

⑹HIV、梅毒、丙肝等传染病筛查

⑺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骨折部位CT、MRI等

(八)治疗方法

1.手法整复和固定

⑴、无移位的青枝骨折、裂纹骨折用石膏托或直角托板加绷带屈肘90°悬吊2~3周。

⑵、手法整复方法

①新鲜骨折较稳定,伸直型或者呈桡偏畸形不大者可单纯尝试手法复位外固定

②新鲜骨折有移位者,肿胀不严重,明显尺偏畸形者或者骨折不稳定者可进行手法复位结合闭合穿针术。

伸直型骨折:麻醉下,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患侧上臂,另一助手握患侧前臂及手腕,肘半屈位,徐徐用力,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若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端,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将远折端旋后、近折端旋前矫正旋转,将骨干内推、远折端往外端纠正侧方移位(尺偏型骨折尽可能矫正畸形;桡偏型骨折不可矫枉过正,防止肘内翻)。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

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保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将肘屈至70°左右,即可复位。注意勿将骨折远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手法复位后,术者可一手将骨折固定住,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

屈曲型骨折:麻醉下,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端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⑶、闭合复位穿针术:对于粉碎性骨折、尺侧骨皮质破损嵌顿、容易旋转移位者,可以手法复位后在X线透视下行闭合穿针固定方法—从肱骨远端外侧穿2枚克氏针固定,选用直径1.5mm~2.0mm克氏针。术后4周取出固定针。

⑷、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指征:

①急性血管损伤:穿孔、挤压或末梢血运障碍

②严重移位骨折,骨折近端刺穿肱前肌和皮肤,在闭合复位后桡动脉搏动变弱。经闭合手术失败病例。

③开放性骨折

④成人肱骨髁上骨折需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

⑸、固定

对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予石膏夹板或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和腕颈悬吊屈曲90°固定3~4周后去夹板进行功能锻炼。

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在鹰嘴后上和骨折远端内侧各放置一个梯形垫,骨折近端和外侧各放置一个塔形垫。用四块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屈肘90°~110°,以不影响血运为主。然后用三角巾悬吊前臂于胸前固定3~4周;或8字石膏绷带固定于屈肘关节100°~110°,3~4周后去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屈曲型骨折:四块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于肘关节40°~60°位2周后,逐渐改为90°位固定1~2周;或石膏绷带固定于伸直位,每7~10天换石膏,适当增加屈曲度数,3~4周后去固定进行功能锻炼。术后处理: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调整松紧度,定期进行X光检查。一周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可能

性减少。术后3~4周可解除夹板固定。

2.中药外用(注:对于儿童,皮肤娇嫩且多有张力性水泡,不宜应用)

⑴、药膏:骨折早期活血化瘀,如消肿止痛膏、双柏散膏;中期接骨续筋,如接骨续筋药膏。

⑵、涂擦药:骨折后期温经通络、化瘀止痛如红花油等。

⑶、熏洗药:骨折后期使用舒筋通络,如四肢损伤洗方等。

3.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注:12岁以下小儿多不用中药制剂)

⑴、骨折初期(伤后1~2周)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牛膝、灵脂、归尾、丹参、独活、木香、赤芍等。

中成药:正骨紫金丹、七厘散等。

⑵、骨折中期(伤后3~4周)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损。

推荐方药:和营止痛汤加减。赤芍、当归尾、川芎、苏木、陈皮、桃仁、续断、乌药、乳香、没药、木通、甘草等。

中成药:接骨丹等。

⑶、骨折后期(伤后4周以上)

治法:益气健脾固肾。

推荐方药:壮筋续骨汤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杜仲、川断、五加皮、骨续补、桂枝、黄芪、虎骨代用品、补骨脂、菟丝子、党参、木瓜、刘寄奴、地鳖虫等。

中成药:健步强身丸、续断紫金丹等。

4.康复治疗

早期:伸指握拳及腕关节屈伸活动。中频脉冲电治疗、静电治疗等。

中期:除做早期锻炼外,可做肘关节屈伸活动和前臂旋转活动。红外线治疗、中药熏洗治疗等。

后期:骨折临床愈合,加大肘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并用舒筋洗药熏洗患肢。禁止肘关节被强力牵伸手法治疗,易致肘关节骨化僵硬。关节松动训练

等。

5.对症治疗

⑴、神经损伤:正中神经和桡神经损伤多见。神经被骨折端顶起或嵌入骨折端间,应尽早复位解除嵌顿与压迫。复位过程中可造成牵拉性神经损伤,复位时避免过度牵拉。也可由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内外翻成角畸形、被骨痂或瘢痕压迫所致。

⑵、血管损伤:骨折端刺破血管比较少见,多因血管受刺激而痉挛或受到机械性压迫,造成肢体远端血供障碍。应早期复位,避免过度屈肘,注意检查患肢桡动脉搏动情况。

⑶、骨化性肌炎: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常常发生了粗暴闭合复位、切开复位或暴力按摩后。治疗上避免反复粗暴的复位、暴力按摩。若出现骨化性肌炎应注意制动休息和适当的自主活动,严禁强力按摩和被动伸屈锻炼。

⑷、缺血性肌挛缩:软组织严重损伤、外固定过紧、肘关节过度屈曲位固定合并肱动、静脉损伤以及多次手法复位均可导致。当伤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出现被动牵拉痛,应立即采取措施,必要时切开减压。

⑸、肘内翻: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多后遗肘内翻,而桡偏型很少后遗肘内翻。在处理肱骨髁上骨折时,骨折远端向后向尺侧移位者采用矫枉过正、宁桡勿尺,甚至可以人为的造成桡侧骨质嵌插尺侧稍分离。一旦发生尽早手术截骨矫正。

6.护理调摄

⑴、早期护理

①生活起居: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

②情志调摄:患儿易对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治疗、护理产生恐惧心理并哭闹不休,不配合治疗护理操作。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细心护理,取得其信任与合作,同时做好家长的工作,消除其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利于患儿的康复。

③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疼痛、肿胀等情况。当患肢

剧烈疼痛,被动屈伸手指出现牵拉痛时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向医生报告,预防Volkman缺血挛缩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④向患儿及家长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取的家长的理解、重视和合作,充分发挥患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患儿能“早动、渐动、会动“,反复示范功能锻炼的动作要领,直到家长和患儿学会为止。

⑵、中期护理

①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夹板上下移动范围1cm内为宜。

②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③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④加强营养,防治并发症。

⑶、晚期护理

①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②定期门诊复诊,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③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

④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适当补充钙剂,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九)出院标准

1.局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2.局部肿胀减退或消失,压痛、纵向叩击痛减轻。

3.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导致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

2.复位不理想、或复位后再发移位,需行手术治疗。

3.外固定期间出现张力性水疱、压迫性溃疡、皮肤过敏、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

4.因家属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十一)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解剖复位或骨折远折端向桡侧移位1/5以内,有连续骨痂形成,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携带角正常。

好转:骨折对位尚满意,骨折愈合,肘关节伸屈受限在30°以内,携带角减少在10°以内。

未愈:伤肢畸形,携带角减少20°以上,功能障碍。

2.评价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进行疼痛、畸形、活动、并发症等进行对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