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就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根据裂缝监测结果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计算水力压裂措施前后渗流阻力及产量,是一项十分必要评价压裂效果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油气藏;地应力;储层;评价

目前提高低渗透油藏单井产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油层进行水力压裂改造。通过微地震监测技术,监测压裂人工裂缝形成过程中所诱发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对微地震事件反演及震源定位,就可以了解裂缝的产状,进而客观的描述压裂裂缝的再生作用导致的应力改变,以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1.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震动(包括微地震)监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应用于油气藏勘探开发、煤矿“三带”(冒落带,裂缝带和沉降带)监测,矿山断裂带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1.1监测原理

油气水井新井投产或后期改造进行水力压裂时,在射孔位置,当迅速升高的井筒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岩石遭到破坏,形成裂缝,裂缝扩展时,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微震波被布置在压裂井周围的多个监测分站接收到,根据各分站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求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裂缝分布的方位、长度、高度及地应力方向等地层参数;同时结合井口压力监测可获得闭合压力、液体滤失系数、液体效率、裂缝宽度等参数。

1.2压裂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常评价系统,水力压裂前后几何渗流阻力(ΩrP)、产油量(q ) 、渗流阻力下降率(V )分别为:

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青海柴达木地乌南油田应用实例

2.1乌南油田基本概况

乌南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乌北-绿草滩断鼻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面积130km2 ,构造整体为一由东南向北西方向倾没的鼻状构造,构造轴向为北西向,构造西南翼地层倾角较大,东北翼地层倾角相对较小,主体部位轴向330度。区内断裂发育,大小断裂20余条,

水力压裂技术

水力压裂水力压裂:: 一项一项经久不衰的技术经久不衰的技术经久不衰的技术 自从Stanolind 石油公司于1949年首次采用水力压裂技术以来,到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压裂施工作业量将近有250万次。目前大约百分之六十新钻的井都要经过压裂改造。压裂增产改造不但增加油井产量,而且由于这项技术使得以前没有经济开采价值的储量被开采了出来(仅美国自1949年以来就约有90亿桶的石油和超过70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因压裂改造而额外被开采出来)。另外,通过促进生产,油气储量的静现值也提高了。 压裂技术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纽约、肯塔基州和西弗吉尼亚州,人们使用液态的硝化甘油压浅层的、坚硬地层的油井。目的是使含油的地层破裂,增加初始产量和最终的采收率。虽然使用具有爆炸性的硝化甘油进行压裂是危险并且很多时候是违法的,但操作后效果显著。因此这种操作原理很快就被应用到了注水井和气井。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开始尝试向地层注入非爆炸性的流体(酸)用以压裂改造。在酸化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压力从逢中分离出来”现象。这是由于酸的蚀刻会在地层生成不能完全闭合的裂缝,进而形成一条从地层到井的流动通道,从而大大提高了产量。这种“压力从逢中分离出来”的现象不但在酸化的施工现场,在注水和注水泥固井的作业中也有发生。 但人们就酸化、注水和注水泥固井的作业中形成地层破裂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直到Farris 石油公司(后来的Amoco 石油)针对观察井产量与改造压力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此次研究,Farris 石油萌生出了通过水力压裂地层从而实现油气井增产的设想。 第一次实验性的水力压裂改造作 业由Stanolind 石油于1947年在 堪萨斯州的Hugoton 气田完成(图 1)。首先注入注入1000加仑的粘 稠的环烷酸和凝稠的汽油,随后是 破胶剂,用以改造地下2400英尺 的石灰岩产气层。虽然当时那口作 业井的产量并没有因此得到较大 的改善,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 1948年 Stanolind 石油公司的 J.B.Clark 发表了一篇文章向石油 工业界介绍了水力压裂的施工改造过程。1949年哈里伯顿固井公司(Howco)申请了水力压裂施工的专利权。 哈里伯顿固井公司最初的两次水力压裂施工作业于1949年3月17日,一次在奥克拉荷马州的史蒂芬郡,总花费900美元;另一次在位于得克萨斯州的射手郡,总花费1000美元,使用的是租来的原油或原油与汽油的混合油与100到150磅的砂子(图2)。在第一年中,332口井被压裂改造成功,平均增加了75%的产量。压裂施工被大量应用,也始料未及地加强了美国的石油供应。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压裂施工达到了每月3000口井的作业量。第一个过五十万英镑的压裂施工作业是由美国的Pan 石油公司(后来的Amoco 石油,现在的BP 石油)于1968年10月在奥克拉荷马州的史蒂芬郡完成的。在2008年世界范围内单级花费在1万到6百万美元之间的压裂作业超过了5万级。目前,一般的单井压裂级数为8到40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国内外微地震检测技术现状与应用 一、国内技术应用现状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1、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截止2011年11月,东方物探公司已成功对11口钻井实施了压裂微地震监测。 2、同年,华北油田物探公司针对鄂尔多斯工区大力推广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不断提高储量动用率及单井产量的要求,2011年年初就对微地震检测技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对检波器、记录仪器、处理软件进行实际考察。 他们与科研院校合作,在鄂南工区富县牛东4井与洛河4井开展微地震监测裂缝评价技术攻关,采用微地震技术对储层压裂进行监测,结果与人工电位梯度方法(ERT)监测结果一致。该公司还通过组建微地震监测项目组,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并与科研院校“高位嫁接”,开发微地震检测特色技术,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3、近年来,胜利油田积极开展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并把它作为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技术储备。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非常规油气藏将成为胜利油田的一个重要接替阵地,而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是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通过开展对国内外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现状、微地震压裂检测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裂缝预测方法、目前成熟的处理反演软件、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应用实例分析等方面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掌握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的技术特点、技术关键、技术实用性及其发展方向,为胜利油田下一步开展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更好地为油气藏勘探开发工作服务。 二、国外技术研究与应用 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矿业局就开始提出应用微地震法来探测给地下矿井造成严重危害的冲击地压,但由于所需仪器价格昂贵且精度不高、监测结果不明显而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推广。 近10年来,地球物理学的进展,特别是数字化地震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小范围内的、信号较微弱的微地震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为了验证和开发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岩石工程(如地热水压致裂、水库大坝、石油、核废料处理等)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国外一些公司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进行了一些重大工程应用实验。如1997年,在美国德州东部的棉花谷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水压致裂微地震成像现场实验,以验证微地震成像技术的实用价值。该实验取得了巨大成功,证明微地震成像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来讲,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经济实用及可操作性强,很有发展潜力。 美国之所以成为目前世界上页岩油气开发的领跑者,就是因为它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地面、井下测斜仪与微地震检测技术相结合先进的裂缝综合诊断技术,可直接地测量因裂缝间距超过裂缝长度而造成的变形来表征所产生裂缝网络,评价压裂作业效果,实现页岩气藏管理的最佳化。该技术有以下优点: ①、测量快速,方便现场应用; ②、实时确定微地震事件的位置; ③、确定裂缝的高度、长度、倾角及方位;

微地震检测技术简介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随着非常规致密砂岩气、页岩气藏的开采开发,压裂技术在储层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评价压裂施工效果的关键且即时的技术之一。根据微地震监测处理高精度地反演微震位置,从而预测压裂裂缝的发展趋势及区域,对压裂施工效果进行跟踪及评判,同时也为后期油气藏的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指导。 第一节微地震监测技术原理与发展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通过观测、分析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微小地震事件来监测生产活动的影响、效果及地下状态的地球物理技术,其基础是声发射学和地震学。与地震勘探相反,微地震监测中震源的位置、发震时刻、震源强度都是未知的,确定这些因素恰恰是微地震监测的首要任务。微地震是一种小型的地震(mine tremor or microseismic)。在地下矿井深部开采过程中发生岩石破裂和地震活动,常常是不可避免的现象。由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通常定义为,在开采坑道附近的岩体内因应力场变化导致岩石破坏而引起的那些地震事件。开采坑道周围的总的应力状态。是开采引起的附加应力和岩体内的环境应力的总和。 一、技术背景 岩爆是岩石猛烈的破裂,造成开采坑道的破坏,只有那些能够引起矿区附近的地区都受到破坏的地震事件才叫做冲击地压或煤爆、“岩爆”。对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震活动性的研究表明,矿震不一定全都发生在开采的地点,且不同地区的最大震级也不相同,但矿震深度一般对应于开采挖掘的深度。每年在一些矿区的地震台网能记录到几千个地震事件,只有几个是岩爆。在由开采引起的地震事件的大的系列里,岩爆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分支。对矿山地震、微地震及冲击地压的观测具有一致性,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区别对待。 二、微地震技术的发展 基于微震监测的裂缝评价技术正发展成为油层压裂生产过程中直观而又可靠的技术。近几年来,国内众多油气田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开展该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广泛用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2011年,东方物探公司投入专项资金,积极开展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研究,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水平得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微地震技术与压裂效果评价 摘要:本文就油田不同开发阶段,利用微地震监测技术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实时监测,根据裂缝监测结果应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定量计算水力压裂措施前后渗流阻力及产量,是一项十分必要评价压裂效果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油气藏;地应力;储层;评价 目前提高低渗透油藏单井产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油层进行水力压裂改造。通过微地震监测技术,监测压裂人工裂缝形成过程中所诱发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对微地震事件反演及震源定位,就可以了解裂缝的产状,进而客观的描述压裂裂缝的再生作用导致的应力改变,以有效地提高油田开发水平。 1.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震动(包括微地震)监测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地球物理勘探新技术,应用于油气藏勘探开发、煤矿“三带”(冒落带,裂缝带和沉降带)监测,矿山断裂带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目前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 1.1监测原理 油气水井新井投产或后期改造进行水力压裂时,在射孔位置,当迅速升高的井筒压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岩石遭到破坏,形成裂缝,裂缝扩展时,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微震波被布置在压裂井周围的多个监测分站接收到,根据各分站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求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裂缝分布的方位、长度、高度及地应力方向等地层参数;同时结合井口压力监测可获得闭合压力、液体滤失系数、液体效率、裂缝宽度等参数。 1.2压裂效果评价方法 根据目前国际上通常评价系统,水力压裂前后几何渗流阻力(ΩrP)、产油量(q ) 、渗流阻力下降率(V )分别为: 2.微地震监测技术在青海柴达木地乌南油田应用实例 2.1乌南油田基本概况 乌南油田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为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区昆北断阶亚区乌北-绿草滩断鼻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面积130km2 ,构造整体为一由东南向北西方向倾没的鼻状构造,构造轴向为北西向,构造西南翼地层倾角较大,东北翼地层倾角相对较小,主体部位轴向330度。区内断裂发育,大小断裂20余条,

水力压裂技术

第六章水力压裂技术 一、名词解释 1、水力压裂:常简称为压裂,指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方法,是油气井增产、注水井增注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不仅广泛用于低渗透油气藏,而且在中、高渗油气藏的增产改造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地应力:指赋存于地壳岩石中的内应力。 3、地应力场:地应力在空间的分布。 4、破裂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与地层深度的比值。 5、闭合压力(应力):使裂缝闭合的压力,理论上等于最小主应力。 6、分层压裂:分压或单独压开预定的层位,多用于射孔完成的井。 7、裂缝的方位:裂缝的延伸(扩展)方向。 8、压裂液:压裂过程中,向井内注入的全部液体。 9、水基压裂液:以水为基础介质,与各种添加剂配制而成的压裂工作液。 10、交联剂:能将溶于水中的高分子链上的活性基团以化学链连接成三维网状型的结构,使聚合物水溶液形成水基交联冻胶压裂液。 11、闭合压力:使裂缝闭合的压力,理论上等于最小主应力。 二、叙述题 1、简述岩石的破坏及破坏准则。 答案要点:脆性与塑性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破坏前总应变小于3%的岩石叫脆性岩石,总应变大于5%的岩石叫塑性岩石,总应变介于3~5%的岩石叫半脆性岩石。 岩石的破坏类型:拉伸破坏;剪切破坏;塑性流动。其中拉伸破坏与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脆性岩石。塑性流动主要发生在塑性岩石。 2、简述压裂液的作用。 答案要点:按泵注顺序和作用,压裂液可分前置液、携砂液和顶替液。其中,携砂液是 压裂液的主体液。○1前置液的作用:造缝、降温;○2携砂液的作用:携带支撑剂、延伸造缝、冷却地层;○3顶替液的作用:中间顶替液用来将携砂液送到预定位置,并有预防砂卡的作用;注完携砂液后要用顶替液将井筒中全部携砂液替入裂缝中,以提高携砂液效率和防止井筒沉砂。 3、简述压裂液的性能及要求。 答案要点:滤失少;悬砂能力强;摩阻低;稳定性;配伍性;低残渣;易返排;货源广、便于配制、价钱便宜。 4、压裂液有哪几种类型? 答案要点: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泡沫压裂液、乳化压裂液、醇基压裂液、胶束压裂液。 5、简述常用破胶剂及其作用。 答案要点:主要作用:是使压裂液中的冻胶发生化学降解,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有利于压后返排,减少对储集层的伤害。 常用的破胶剂:包括酶、氧化剂和酸。生物酶和催化氧化剂系列是适用于 21~54 ℃的低温破胶剂;一般氧化破胶体系适用于 54~93 ℃,而有机酸适用于 93 ℃以上的破胶作用。 6、影响支撑剂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要点:(1)支撑剂的强度:一般地,对浅地层(深度小于1500m )且闭合压力不大时使用石英砂;对于深层且闭合压力较大时多使用陶粒;对中等深度( 2000 m 左右)的地层一般用石英砂,尾随部分陶粒。 H p F F =α

水力压裂评价

水力压裂评价 水力压裂评价包括水力裂缝评估、工艺效果评价、开发效果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工艺效果分析用于评价所实施压裂工艺技术的适应性和有效性;通过不同油田、不同区块的开发效果分析来评价水力压裂在油田改造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效益分析来寻求提高压裂技术水平和改善其经营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水力裂缝评估 为检验压裂设计、评价压裂施工有效性和压后效果,需要评估水力裂缝。目前发展了许多检测和确定压裂裂缝高度的方法,如适于裸眼井的井下电视法、地层微扫描仪和噪声测井等,还有适用于裸眼井和套管井的间接测试方法,如微地震法、井温测井、伽玛测井和声波测井等。根据施工压力曲线可以定性分析压裂裂缝延伸情况,结合压裂后压力降落数据可以成功地解释裂缝几何尺寸、裂缝导流能力、压裂液滤失系数、压裂液效率和裂缝闭合时间、水平最小主应力等参数(Nolte, 1979)。 压裂施工中压力曲线千差万别,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分别代表了压裂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1)正斜率很小的线段I 该段斜率范围为0.125~0.2,说明裂缝正常延伸。 2) 斜率为1的线段III 表明了施工压力增量正比于注入压裂液体积增量,它只能发生于裂缝中严重堵塞的情况。由于缝内砂堵,压裂液难以达到裂缝端部使其缝长延伸,注入压裂液只能增加裂缝宽度。有控制地使支撑剂在裂缝端部脱出,增加裂缝宽度,这正是中高渗透性地层端部脱砂压裂的理论基础。 3) 负斜率线段IV 反映了裂缝高度增加,也不能排除压开多条裂缝或者裂缝在延伸过程中遇到大规模裂缝体系的可能性。 4) 压力不变的线段II 此段物理意义不明确,最可能的情况是注入压裂液被滤失所平衡,裂缝几乎不延伸,才能保持压力为常数。通常结合线段III、IV的压力变化进行分析,若后面压力下降,则可能是缝高增加,后面的压力升高,则可能是二次缝隙使滤失增大所致。 应用压裂压力曲线对水力裂缝诊断评价是目前的重要研究内容,已有许多重要进展。 二、工艺效果分析 单井工艺效果分析主要指标是增产有效期和增产倍比。增产有效期是指某井从压裂施工后增产见效开始至压裂前后产量递减到相同的日产水平所经历的时间。增产倍比是指相同生产条件下压裂后与压裂前的日产水平或采油指数之比,可以采用典型曲线法、近似解析法和数值模拟法得到。 1 McGuire & Sikora曲线法 考虑正方形泄油面积中的一口无伤害油井,假定裂缝高度等于产层有效厚度,地层流体可压缩、封闭外边界、定产内边界拟稳定流动下增产比的预测图版。纵坐标为增产倍比,即井控面积A上一口油井压裂后采油指数J f与压裂前采油指数J0之比;横坐标为相对导流能力,即裂缝导流能力与地层有效渗透率之比。 可见:相同情况下,裂缝导流能力越高,则增产比越大;人工裂缝越长,增产效果越显著。从曲线的变化趋势看,以横坐标上0.4为界,在它左边要提高增产倍数,应以增加裂缝导流能力为主;而在右边,要提高增产效果应以提高人工裂缝长度为主。分析该图版,可以得到下面的认识: (1) 对于低渗透储层(K<1′10-3mm2),很容易得到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比值(大于0.4),欲提高压裂效果,应以增加裂缝长度为主。这正是低渗、特低渗储层采取大型压裂技术造长缝的依据。 (2) 对于高渗透地层,不容易获得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比值,提高裂缝导流能力是提高压裂效果的主要途径,不能片面追求压裂规模而增加缝长。 (3) 对一定缝长,存在一个最佳裂缝导流能力,超过该值而增加导流能力的效果甚微。 (4) 无伤害油井最大增产比为13.6倍。 2 典型曲线法 Agarwal(1979)将地层视为均质无限大,垂直对称双翼裂缝具有有限均一导流能力。给出了单相油气流动条件下预测压后生产动态的典型曲线。 3 Raymond & Binder 公式法 园柱形泄油面积中具有有限导流能力的污染井,压裂后在拟稳态下的增产比为: 4数值计算模拟计算方法

微地震监测技术(公开)

微地震监测技术
北京阳光杰科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6月
GNT International Inc.

内容提要
? 微地震技术三种数据采集方法 ? 微地震数据处理 ? 微地震解释与应用 ? 微地震应用实例
GNT International Inc.
https://www.360docs.net/doc/7b8275653.html,

微地震监测技术
微地震监测技术是采集地下岩石破裂所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处理、解释以 了解地下岩石破裂的位置、破裂程度、破裂的几何形态等的技术;可用于 石油工业的压裂监测,以及矿山、大坝、地下结构等的长期监测
GNT International Inc.
https://www.360docs.net/doc/7b8275653.html,

微地震监测的三种探测方法 微地震技术三种数据拾取方法
井下 地表 埋置
井下探测区域 地表系统探测区域
井下系统探测装置 系统设计 (平坦地形 ) 系统设计 (多山地形 )
预警系统监测区域
? 地震检波器串 ?径向排列系统, 8-16 臂, 1000 道 ?井筒中储层段放置10-50 个3-C 地震检波器 ?采取初至处理 ?监测井距压裂井距小于200米 ?可用于观测多井压裂 ?用于标定地表系统 ?灵活和快速的探测
大面积油藏监测系统
?埋于100-300英尺(约30-90米) 的3-C 检波器 ?每个排列配备80 – 100个检波器
?由客户数据建立速度模型 ?标定速度模型 ?事件可能发生区域的数据叠加 ?在叠加数据中搜寻裂缝事件 ?按时间和空间输出事件位置
?大面积覆盖 ?长期监测的最佳商业和技术选择
预备埋入的3C地震检波器
3C 井下地震检波器
准备井下系统
用于调配的四轮摩托 为直升机调 配准备的地 震检波器和 电缆
录音舱
直升机调配
用于系统 部署的直 升机
进行中的浅孔钻探
埋入式3C地震检波器站
埋入式 3C 地震检波器站
在靠近作业井较近距离内,井下监测具有较高的精度
用于短期微地震震监测的灵活技术
用于长期和大范围监测的最具经济有效的方法
GNT International Inc.
https://www.360docs.net/doc/7b8275653.html,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 摘要微地震监测工艺包括近震研究的定位与地壳构架成像,微地震监测各类定位手段需创建不同目标函数,地震定位情况的实质为求得目标函数的极小值。NA拥有不依靠于模型初始值选用,不会收敛与部分极小值,比以往线性近似手段有更大的精度与稳定性。经过地震信息的震相研究,走时拾取反演能够得到地震干扰区的地震波速度系统,当前已推行使用在石油、气田勘察开发和页岩开发领域;矿山开挖中矿震、岩爆,煤和瓦斯突出,承压水突水检测;水利项目施工坝址、边坡可靠性以及天然滑坡检测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方法;运用;研究 1 微地震具体定位手段 微震监测方法是在地震监测方法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其在原理上和地震监测、声发射监测方法一样,是依靠岩体受力损坏阶段破裂的声、能原理。 近震3D空间微地震定位忽视深度后能视为平面微地震定位情况,使用三点定位几何手段,在已知三个测量点坐标与地层介质传递速度基础上,经过三点到时就能够明确震源部位[1]。O0是坐标原点,以R,R+ΔR1,R+ΔR2分别是半径作圆,三圆交点就是震源,如图1所示。 天然微地震出现频率相对偏低,地震震相容易区别,常体现出单事件特点。精确的定位手段均是创建在3D空间前提下,常见的微地震震源定位基本手段包括Geiger法、网格检索手段等线性优化途径;还有遗传算法、模拟退火以及邻近算法等非线性优化手段[2]。 2 微地震监测运用 2.1 矿山安全开挖微地震监测 伴随开挖深度增大,地压、瓦斯以及地下承压水等安全情况突出,微地震监测技术起到关键的作用。冲击地压属于矿山内损坏行最大的地压问题,出现时大小不同的煤块以较大的速度飞向巷道,对矿山设备以及人员生命的威胁较大,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作用[3]。统计结构显示,大概50%的矿震是因为沙砾岩等重点层损害造成的,僅有少数矿震造成了冲击地压情况,表示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差异。冲击地压与地震一样均是和地球中物理损坏相关联的岩体可靠性现象,其出现时均表现为较短时间内散发大量的应变能。 使用弹性波和岩体破裂的相关观念和技术,探究地下采空区不明水体的蓄积与成灾过程,研究显示,在突水问题前存在明确的弹性波波束比低值异常、振幅比高值异常、振动主频低值异常、波形变异和隔水岩墙破裂出现前的微震频度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