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摘抄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摘抄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摘抄

摘抄: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第一章:人生总论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看待它,所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有人认为它荒芜、枯燥和肤浅,有人觉得它丰富、有趣而充满意义。

人的地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么,或更严格地说,他人是根据什么看待你的。

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获得的东西,往往在得到的时候,发现已经不适合我们。

为某一伟业做准备所逝去的岁月,无意中剥夺了我们去贯彻它的力量。一个人不畏艰难和危险所积累的财富,自己却常常无法享用,勤劳所得只能留给他人;或者是,他多年努力奋斗所获取的职位,却没有能力担任。

第二章:处己之道

人生快乐的两个仇敌是痛苦和烦闷。我们可以进一步说,要是我们有运气能离开一个仇敌,我们就按照离开它的多少,而接近另一个仇敌。事实上,人生的过程似乎就在这两者之间的剧烈摆动。

●认识你自己:

他必须知道在一生中他的真正的主要和最为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他最想拥有的快乐是什么;还有,在那之后,什么在他思想占据着第二或第三的位置;

●快乐不过是梦,忧伤却是现实的:

我们绝不应该用痛苦的代价去换取欢乐,即使只是局限于招致痛苦的风险,也不应该去冒犯。要是那么做,就是以正面的真

实去换取负面的虚幻。

“生活幸福”就是指“生活不那么不幸福”----即度过一段可以容忍的生活。

毫无疑问,我们之所以获得生命,不是去享受此生,而是克服此生的困难---走完人生的路。……最快乐的命运,不是去体验到最怡人的欢喜或是最大的欢乐,而是把生命带到终点,未遭受到身体或精神的巨大痛苦。

●自我与外在:

所以,把你的要求降低到最低限度,是避免极端不幸的最可靠的途径。

个人幸福的主要因素,包括我们自下而上的整个模式,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品质,也就是我们是如何构成的。

一个人所能直接领悟的,只是他自己的观念、感情和愿望,外在世界对他的影响,只能促使他产生那些观念、感情和愿望。

●两种不幸:

只有在某个时间一定会到来的不幸,才有资格扰乱我们。符合这个条件的不幸很少。不幸大体有两种:一种只是可能的,大不了只是极其可能的;另一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由于恐惧不幸而失去人生的所有快乐,我们就应该把前类不幸看作永远不会发生,把后类不幸看作不会立刻发生。

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结果,是无可避免的。

●适度平衡:

明智人士所致力的是免于痛苦,而不是寻求欢乐。

人生睿智行为中的要点,是维持我们对目前和未来看法的适度平衡,目的是避免过分注意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享受此刻:

我们只有先排除一切虚荣炫耀,投身于简朴无华的生活中,才能够做到心境平静,也就是到达人生幸福的坚实基础之上。心境平静是享受此刻的必要条件。

永远要记住,时光的退潮现在就是把它们推入到“过去”,随后我们的记忆会把它们打扮好,安置他们深居在闺阁---在以后什么时候,特别是当我们困苦的时候,才掀起它们的面纱,再

当作我们最为喜爱和失之交臂的美人,介绍给我们。

●快乐获致术:

我们快乐与否,跟我们的视野、工作范围、我们与外界的接触点所受限制和界定的程度成一定的比例。如果这些界定很宽广,我们可能会比较忧心和焦虑。范围宽广就意味着我们的关心、意欲和恐怖都会增大而且逐渐加剧。

我们已经看出,受苦是正面的,快乐只是负面的状态。限制外界活动的领域,就是减轻心意受到外界的刺激;限制我们才智的努力范围,就是舒缓心意受到内在刺激的来源。……限制对外活动的范围不仅有助于获得快乐,而且对于获得快乐也是必要的。田园诗是唯一描写人们在快乐中生活的文学,在处理素材的本质上,着眼于把人物置于简单而有效的环境中。

我们的心境是快乐还是痛苦,要看盘踞着我们意识的事情是什么类别。

单纯甚至单调,都将会促成我们的快乐。因此,只要能够做到,我们要争取单纯。而且如果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单调而并非无聊沉闷,我们也要接受单调。

●自省:

处世的经验可以看作是一本教科书,反思与知识构成该书的讨论。如果我们经验甚少,而反思和知识丰富,就好像有些书每页的正文只有两行,而讨论却有四十行;经验多而反思和知识不足,就好像有些古典文献的版本,其中没有注解,许多内容含义不明。

当影响我们的事情时过境迁,我们往往无法找回并重温那时在我们心中所激起的某种情愫,但是,我们能记得我们是如何被当时情况引导而说过和做过些什么。……因此,对于我们在一生之际的想法,我们应该仔细地保留下来,这一点,写日记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与自己相处:

……因为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拥有真正的自由。

一个人的个性愈为独特,他就愈难忍受与其他人交往所需做出的牺牲。

如果某个人在大自然的簿籍中名列前茅,他自然而然、无可

避免地会觉得孤独。如果环境不妨碍他的这种孤独感,对他将是有利的。

●虚假的卓越:

因此,在大多数的社会中,愿意独善其身的人都会获得实质性的好处。

那种真正的心境平静,内心的完全安谧,是尘世中仅次于健康所能给予我们的最高祝福,只有在个人独处时才能够达到。

●另一种不幸:

一个人的内心愈为充实,他对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么。这就是为什么高度的智慧会使人不合群。

●独处的好处:

我们所有的祸害都来自于不能独处.

跟人交往会破坏我们心境的平静,而心境平静,我已经说过,是幸福要素之中仅次于健康的。

一个人愈有独立的才能,别人对他的重要性就愈少。

自尊自重的明智之士都把自己生活的必要条件加以限制,以便保持或扩大他的自由,但因为必须跟世人有所来往,他就把深交尽可能限制到最少。

●幽居的烦恼:

贺拉斯说得好,人生中没有一件事物不是带着若干缺点的。

●社交与年龄:

这种喜爱与世隔绝和静居的倾向,都直接跟智力相关,说到底具有某种贵族的情结。

●忍受孤独:

不要对别人期望过高,并加强对他人意见的淡漠感,就最能练习人人赞美的容忍精神。

●嫉妒是人的天性:

嫉妒是人的天性。它既是一种恶习,也是苦恼的一项来源。我们应当把它视为我们的幸福之敌,对它邪恶的念头加以限制。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出于妒忌的憎恨是最难消除的。所以我

们永远要小心,行事要有节制,以免引起别人的忌恨。

●克己:

我们必须限制我们的愿望,抑制我们的欲求,节制我们的愤怒。要永远记住,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每个人只可能获得无限小的一部分。

克己最能保护自己不受外界的强力排挤。

●快乐是健康绽放的花朵:

人世间最无助于快乐的是发财,而最能促进快乐的是健康。

事物不影响人,是我们对于对事物的想法影响我们。

为其他福分---财物、晋升、学问或名誉,更别说为了一时

的感官感受,而不惜牺牲健康,是最最愚蠢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放在健康之后。

●双重生活:

在这个世界的舞台上,大多数人各自演一个小角色,然后下台。大天才过着复式的生活,既是演员,也是观众。

●持久不变的是人的性格:

我们的性格和品质,是唯一立即而且直接影响到我们快乐和幸福的因素。

亚里士多德言:持久不变的是人的性格,不是财富。

●天才都是忧郁的:

要获得独立和闲暇,他会自愿节制欲望,珍藏他的资源。

为“外我”而牺牲“内我”,也就是为了光辉、官职、排场、头衔和荣誉而放弃个人全部或部分的安闲和自主,是莫大的愚蠢。

●幸福来自内心:

我们见到智慧高超的人,他的生命具有丰富的思想,生活充实而富有意义,自身具备高贵的快乐源头,一旦能摆脱俗物,便为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忙碌。他所需要的外界的激励,大多源于自然的现象,对人生事物的思考,以及古今中外人的事功,这一切只有这类优异分子才能欣赏、理解和同情。

当然,睿智人士的这一特点意味着他比其他人多一层需要,

他需要阅读、观察、研究、沉思、练习。总之,他需要不受打扰的空闲时间。

●心灵的财富:

年轻人应该很早接受训练以便能够独处,因为独处是快乐和心境平静的一个来源。

●所求与所得:

我奉劝大家对于所赚来或者继承的钱财,应该小心保存。

贫困像瘟疫一样,紧紧地依附于人们的生活中,钱财能使人免于这一慢性的病侵害,它使我们从自然命运的强迫中解放出来。

无数人最终限于贫穷,就是因为他们在有钱的时候,为了解除烦闷的压迫感,大手花钱,以求得片刻的平静。

●虚荣:

我们应该谨慎地劝人,不必太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想法。

我们应该弄清楚,荣誉的本身并没有真正直接的价值,所有的只是间接的价值。

可以看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模式对于我们心境宁静有着极为

有益的影响,这主要因为我们不必老是看到别人,整日听他人胡乱发表意见。简而言之,我们能够返回自我……所以我们要多注意真实事物,多享用它们,不像现在受到这么多的阻挠,但是,“值得做的事是难于做到的”。

●全世界愚人:

自负的人多话,自豪的人缄默。

“亲近产生轻视”

●荣誉的定义:

“诽谤”是唯一可以用来从外界攻击荣誉的武器。驱退这一攻击的方法是,用中肯的宣传驳斥诽谤,而且适度地暴露出散布诽谤者的真面目。

●承受侮辱:

真正欣赏自身的价值,会让我们对于他人的侮辱漠不关心。

●名声是一种偶然:

我们应该重视的是那些赢得名声的本质,而不是名声本身。

“有些人得到名声,另一些人却值得有名声而未得。”勒与(Leasing)

●立功与立言:

在立功这条路上,主要的条件是伟大的心胸;在立言和创作这条路上,需要伟大的头脑。两条道路各有利弊,主要的判别在于:功业如过眼云烟,而作品却能够保存下来。

立功的一个短处是要依靠机运。因此,人们由立功所赢取的名声并非完全由他们内在的价值而得来,它同时需要境遇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光辉。

●名声与机运:

勤于钻研的人不难出类拔萃,到达只有靠苦学才得门径而登入的幽静地带。在这个领域中,敌手非常少,只需要中等才能的人不久就可以找到既新颖又符合数据的理论。了解他所研究的主题,只是同一领域的一些学者,他们的鼓掌,到达那些远处的大众时,声音已是非常的微弱。但如果他遵循这条路走下去,到最后他所拥有的各种资料,就足够建立名声,而不必去建构什么理论---因为他们难于获得和了解。这好比一个人到遥远而不为人知的国家旅行,他的见闻就能够使他成名,他的思想反而无用了。

塞尼加有一句漂亮的话:“名声确实伴随作品的内在价值,如同身体投出的影子一般,有时投落在前面,有时在后面。”他继续说,“虽然有同时代的人,会用一致的沉默表达妒忌”,但不含敌意不偏私的评判终究会到来。”

一般言之,越是可能持久地名声,其出现的时间越会迟些,因为优秀的作品需要时间发展。能维持到后代的名声像是一棵橡树,生长很慢;持续暂时的名声,像是一年生的植物,之后就死去;虚假的名声像菌类,一夜之间生长出来,马上又枯萎了。

●名声并不能使人快乐:

出于心灵深处而完成的作品,才可望获得桂冠。

伟人的快乐不在于后人会记得他,而在于他所创造的思想值得珍藏,在以后的长时间会有人研究。

年老时生命的喜悦和欢乐逐渐消失,就像冬天树木的叶子,名声宛如冬天的一棵长青树,适时地发芽生长。名声又好比必须

在整个夏天生长才适合在圣诞享用的果实。在年轻之际用尽全力所完成的作品,在自己年老时仍然感到它青春依旧,该是一生最大的安慰。

人们到头来真正能了解和欣赏的东西,总是合乎自己的性格和气质……最好的例子是,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作品,因为其格调完全跟自己相配。

哈姆雷特说过:“一句妙语在愚人的耳中沉睡了。”

“名声躲开追求它的人,却去追求躲开它的人。”这实在是至理名言。只因为前一类人让自己迎合当代人的品位,后一类人敢于反抗。

●名声不过是虚荣的点心:

如果我们的存在是否具有价值需要依靠别人来评定,我们的生命就是可悲的。

第三章:处人之道

在人生的路途中,如果我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做到两点:放眼前途,容忍异己,我们会受益良多。前者让我们不受损失和伤害,后者可以使我们免于争论和口角。

●世界上总有愚人和恶徒:

如果我们要跟人一起生活,我们必须允许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性格生存,不管他的性格如何。我们应该努力从事的,是在他的本性所许可的方式中善用他的性格,而不是希望他的性格有所改变,或是直截了当地指责人家性格的不是。这就是格言“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真实意义。可是这话虽然有至理,要做到却很困难。一个人如果能够永远避免跟若干人打交道,那么他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对于许多人,我们所能够提供的最明智的想法就是:“我不要改变他们,我要善用他们”。

●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

你在他人之中能看见的,局限于你自己所拥有的。你的智慧的高下,严格地决定了你对别人了解的程度。

●爱与敬意:

对于同一个人,我们很难同时又崇敬他又热爱他。

●适当的藐视:

我们真正地非常敬重某人,我们千万不能让他知道。这么做不能令我们满意,但是应该这么做。

●远离卑劣之人:

最令人无法招架的事情是,人们觉得你要依赖他们。

跟人相处想要取得优势,唯一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我们不依赖他。

●人不会忘记自己:

人们对任何事,绝无例外地,都能忘记,可是不会忘记自己,

以及自己的性格。性格是无从改变的。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源于内心的原则,因而情景相同时总是会做同样的事,不会有所改变。

“宽恕不计较”的意思就是,把高价买来的经验扔掉。

●不自然即不完美:

拿破仑皇帝说过:“不自然的事物不是完美的。”

●表现与隐藏:

培根的这句话不无道理:“扔出去的泥巴够多了,总有一些会沾上去,这在诬蔑他人和赞扬自己都一样。”他的结论是,恰当地赞扬自己是值得的。

●才智的遭遇:

人们以满足虚荣作为最大的快乐;不跟他人相比,虚荣是无法得到满足的。

智者不愿意与愚人为伍,愚人更是一百倍的不喜欢跟智者见面。

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能出人头地,朋友和志同道合之士是通往幸运的最好护照。

●礼貌只是带笑的面具:

礼貌只是筹码---大家公认的假钱,吝于支出是愚笨的---

名达的人大把大把地使用。

●处世智慧:

谨慎要求我们,在所想和所言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不轻易爱人,也不轻易恨人是处世智慧的一半;不轻易说话,也不轻易听信别人的话,是另一半。

第四章:命运与世道

●我们并不能真正拥有什么:

人生就像一家糖果店,货物应有尽有,形形色色----全都是

用同样的糖浆做出的。人们谈到某人的成功,他跟一个失败者的命运看来没有多大不同。世界上的不平等像万花筒的组合一般,每转一下,一副新景象呈现眼前,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以前看到过的东西。

我们不久就会从经验中领会到,所谓幸福和欢乐不过是海市蜃楼,从远处可以见到,一旦接近就消失了。另一方面,折磨和痛苦却是千真万确的,其现实性没有缓冲余地,不容许妄想或虚假的希望置身其间。

人们习惯于增加要求,因而对于眼前能够满足自己的财富感到淡漠。

自小境况美好的人,一般都对未来谨慎小心,比起那些突然暴富的人,更为节俭。

●直觉:

所有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

●世界如此运作:

在一般的接触中,每个人都想证实自己优越,最喜欢看到别人不如自己,在政界更是如此。

●宠辱不惊: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一切事物都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判定事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

●习惯不幸:

“世界上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从最小的一直到最大的生存

事实---都是有其需要而发生的。”

第五章:阶段人生

●“现在”是唯一的真实和肯定:

让我们记住塞尼加德话:“把每一天都当作独特的一生看待。”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每一天过得称心满意,它是我们实际上拥有的唯一时间。

●失去的乐园:

所以,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品质都从他自己天性深处发展而来,而非外来影响的结果……生下来是愚人,到死还是愚人。

●生命的布景:

春天开始,树上的嫩叶颜色相似,形状也差不多一样。在人生的最初几年,我们都彼此相似,大家和睦。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相异就开始了。像一个圆周的半径范围,我们愈往前走,分离就愈大。

人生可以比喻一幅刺绣,我们在前半生所见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所见到的是反面。反面没有正面那么漂亮,但是比较具有教导作用,它能说明丝线是如何绣在一起的。

●世界的真相:

所有的幸福在性质上都是梦幻的,只有痛苦是真实的。

●妄念:

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是“视野明晰”。

最佳的教育方式是,……首先是孩子的所见所识要尽可能加以限制,就是在限制中也只能给予清晰和正确的观念;只有在孩子把范围内的事物都有适当的领悟之后,才可以把范围扩大。我们要小心,不允许任何东西是含糊的,或是有什么让人一知半解或者误解的。这种训练的结果是,孩子们对人和事的观念在性质上有限而简单。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观念是清晰而且正确的,以后只要扩展而不是改正。同样的路线要继续推迟到青年期。这一教育方法需要特别强调,禁止阅读小说,用适当的传记文学代替小说的地位。

几乎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似乎特别适合人生的某一阶段,他到达这一阶段就是登峰造极。有些人年轻时非常可爱,在那以后,毫无出色之处;有人在盛年时活跃有劲,年纪渐增就失去所有的价值;许多人在年老时最占优势,这时他们的性格显得比较柔和,饱经世故,逸致地对待人生。

●最佳岁月:

时光加速行进,烦闷无聊在人生前进中大多数会消逝,这时,热情及其伴随的痛苦会安分地睡去。人生在后期的负担,具体说来,比青春期显著地减轻,当然,这要假定健康还能维持住。所以紧接着衰弱、困难重重的老年之前的那个阶段,获得人生“最佳岁月”的美称。

●人在暮年:

大家都对人生的入口有认识,但只有老年人对于人生的出口才有认识。

年老时,我们喜欢判断、深入和彻底。

人生的前40年好比一本书的正文,剩下的30年完成该书的注释。没有注释,我们对于正文的真义、系统,该书所含的寓意,还有它的微妙引申,都无从获得真正的了解。

年老时,热情降温,让人休息,我们的心情偏向深思熟虑,理智获得自由而占上风。由于理智超出痛苦的范围,只要理智挂帅,我们就会觉得快乐。

人只有在暮年,才会真正欣赏贺拉斯的话:“(面对欲望和恐惧)不让自己烦忧。”他这时是直截了当、诚心诚意地相信,凡是都是虚空的,世上的光荣都是徒然。

人生无论怎么加工粉饰,不管用什么精品装配,佩戴珠宝,我们的周身仍然还是那样---此生如果具有真正价值,仅止于不受痛苦的侵扰,不再享有多少快乐,更别说炫耀摆场面了。

醒悟是老年的主要特征。

如果经济条件尚可,健康状况还行,老年是人一生值得度过的美好时光。这时的需要是舒适,不为生活愁苦,因此金钱比以前珍贵,因为它能补足体能上的衰退。

乐观者与悲观者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故事 有一则寓言:口渴人找到半杯水。快乐人选择:“啊,我终于找到水了!虽然眼下只有半杯水,但千里行始于足,有良好的开端,我一定还能找到更多的水...”于是幸福;苦恼人选择:“怎么就只这半杯水?就这半杯水有什么用?”一气下手舞之足蹈之却碰倒水杯,然后坐以渴毙。 教授:“你能说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区别吗?” 大学生:“能,先生,二人共饮一瓶酒,喝去一半时,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瓶’,而悲观主义者说‘半瓶完了’,对吗?” 两个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 求职者面色阴郁地答道:“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部门经理粗野蛮横,以势压人,整个公司暮气沉沉,生活在那里令人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地方。” “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经理说,于是这个年轻人满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也被问到这个总是,他答到:“我们那儿挺好,同事们待人热情,乐于互助,经理们平易近人,关心下属,整个公司气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真不想离开那儿。” “你被录取了。”经理笑吟吟地说。 一个国王想从两个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王位继承人,就给了他们每人一枚金币,让他们骑马到远处的一个小镇上,随便购买一件东西。而在这之前,国王命人偷偷地把他们的衣兜剪了一个洞。中午,兄弟俩回来了,大儿子闷闷不乐,小儿子却兴高采烈。国王先问大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大儿子沮丧地说:“金币丢了!”国王又问小儿子为什么兴高采烈,小儿子说他用那枚金币买到了一笔无形的财富,足以让他受益一辈子,这个财富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把贵重的东西放进衣袋之前,要先检查一下衣兜有没有洞。 有一位父亲想对自己的双胞胎儿子进行一次“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新奇的玩具给悲观的儿子,又把乐观的儿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结果,悲观的孩子泣不成声,父亲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讲述过,在某处的海岛上,渔夫们在一块巨大的圆花岗石上刻上了一行题词———纪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这题词使巴乌斯托夫斯基感到忧伤。而另一位作家却认为这是一行非常雄壮的题词,他是这样理解那句题词的:纪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将征服海的人。 悲观者的眼光总是专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后他们只看到了什么是没有可能的。乐观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够心想事成。 美国有两家鞋厂为了开发市场,分别派业务员前往非洲考察当地的需求量。甲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立刻晋升为主管;乙厂的业务员考察回来,却从此被冷落在一旁。同样去非洲考察,为什么会受到不同的待遇呢? 原来,乙厂的业务员,到了非洲,当天就发了一封电报回厂报告。电报的内容是:「完了!一点希望也没有,因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

“乐观-悲观”效应:生命因乐观而精彩

“乐观-悲观”效应:生命因乐观而精彩 心理学家说,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都是人类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态度倾向,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位心理医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给患者服用安慰剂,并告诉患者这种安慰剂对治疗病痛有很好的效果,而事实上这种安慰剂只不过是心理医生用水和糖加上淀粉配置而成的,它没有任何医疗作用。但是,如果患者相信药力,也就是说,当患者对安慰剂的药效持乐观态度时,就会有很显著的治疗效果。 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了解释,乐观主义者总是假设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把握。这种信心让他们更容易靠近快乐和成功;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却已经确认自己是无可救药的了。这种灰心丧气的情绪会将他们与快乐、成功隔离。悲观者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有太大的失望,但同时也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乐观-悲观”效应。 女人是感性动物,容易乐观也容易悲观,但是这两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对于女人而言,其生活的状态取决于她的选择,如果她选择了乐观,那么她的生活就总是被快乐和幸福围绕,而如果她选择了悲观,那么她的生活便会阴云密布。 一个小女孩被妈妈要求去洗自己的衣服,但是小女孩边洗边

感觉很委屈,因此连连叫苦。爸爸走过来问她为什么不高兴。 小女孩撅着嘴说:“妈妈让我洗衣服,但我不喜欢洗衣服。” 父亲继续问:“如果不高兴,是不是就可以不洗了?” “妈妈说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即使不高兴,也还是得洗。” “那就高高兴兴去洗吧。反正高兴是洗,不高兴也是洗。以后等你长大了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你去做,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做你喜欢的事情。一旦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你就能面对周而复始的新的挑战了。” 我们已经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了,作为成熟的女人,我们已经明白了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自己不能左右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喜怒哀乐而发生改变,无论我们高兴与否,该来的回来,该走的会走。困难也一样不会因人的不快乐而减少,但是生活却可以因人是否快乐而改变,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不快乐呢? 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对于这句话,女人大概都认同,感觉这话说出了女人的心声。但是,难归难,生活却还是要继续。因此,大可不必整日担忧生活中的困难和麻烦,更不必担忧未来会有什么困难,唯有认真的活在当下,才是真是的人生态度。下面是一些抛开悲观和烦恼的方法,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人生路上有很多美丽的风景。 (1)不要害怕人生的旅途中会出现灾难。要懂得积极的态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你走向顺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2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3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 4 The Influence of Westward Movement on American National Character 5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6 从语境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就职演说词语篇 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9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0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11 Sino-US Cultural Differences——Through Comparison Between APPLE and OPPO 1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13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14 章回体小说开篇叙事标记语翻译初探——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 15 从《麦琪的礼物》看欧亨利留给世人的礼物 16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17 浅析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美国价值观 18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19 比较分析《长干行》不同译文中的音韵美和意象美 20 从王尔德的童话看其悲观主义爱情观 21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22 隐喻视角下奥巴马就职演讲辞的分析 2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与《失乐园》中的撒旦的反叛者形象比较 24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5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2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27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28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29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30 浅析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 31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 32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 33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34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 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因此人们可以说:空气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是按照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的,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自己的意志。由此,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但只要我们离开了这种自然的自由,并考察另两种自由时,我们就和这一概念的普通意义无关,而同这其哲学意义发生关系了。这会带来许多困难,它分裂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自由,即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智力的自由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思维而言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我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由,只是为了划分概念的完整性。在这之前,我将对它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论述,最后只需对它简略论述一下就可以了。但在划分自由的三种类型时,由于它和自然的自由贴近,就必须把它放在自然的自由之后。

三分钟演讲稿:乐观者与悲观者

三分钟演讲稿:乐观者与悲观者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现状,就要改变自己;要改变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梦想就握在自己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就别在半路返航。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么会懂得,执着的人,有双梦的翅膀。不顾一切疯狂追寻过,失落过,也妥协过,但都不能湮灭梦想兑现时的片刻欢喜。在梦想与现实交锋的那一瞬间,我 各位年轻的朋友:大家好!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精彩?你会怎样回答?战争年代的踊跃参军,八十年代的文学热,还是九十年代的出国热?对,它们都是精彩。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彩,每个时代也造就了不同的精彩,但无论怎样,精彩总是与青春紧紧相连。记得走进 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我们如何能抓住这指缝间流逝的光阴?如何能让生命活得更有质量呢?我想,唯有在我们懂事之时起就做到勤学、识礼、求实、奋进,才能让我们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的质量。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乐曲,那么勤学、识礼、求实、奋进就是人生乐曲

首先,我想问大家,您爱读书吗?相信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因为,我也爱读书。书籍这一座智慧的殿堂,这一片思想的森林,这一片文明的沃野,包罗万象,藏珍蕴奇,怎能不使人心醉神迷,留连忘返?无论是朝霞灿烂的早晨,还是炊烟袅袅的黄昏;无论是月光如水 一次,在著名企业家报告会上,又一位年轻人向做演讲企业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您过去走过什么弯路没有?能不能给我们年轻人指示一条成功直线,让我们少走弯路呢? 没想到这位企业家干脆利落的回答道:我不承认自己走过什么弯路,我只知道自己一直走在成功的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 导读:悲观和乐观都是人生中的态度,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下面是悲观与乐观议论文范文,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一: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则在每次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有一位母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 一天,她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大粪的房子里。第二天早上,母亲见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于是便问他:“你为什么不玩这些玩具呢?”悲观孩子哭着说:“为什么要买玩具呢,他早晚也要坏,那玩玩具还有什么意思呢?呜呜。”于是这位母亲又去看那个乐观的孩子。只见那个孩子正高兴的在粪堆里找着什么,她很诧异。于是问到:“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你在找什么呢?”那个孩子兴奋的说到:“嘘,妈妈告诉你粪堆里还藏着一只小马呢。 事实上一个人的快乐与否都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当你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相反如果当你以悲观的心态去面对时,一切都是灰色的。 悲观与乐观议论文二: 读了周国平,我才开始了对乐观与悲观的思考。

我想,凡夫俗子是没有选择乐观或是悲观的权利,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如何能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家人。一位普通职工如果整天对乐观悲观想入非非,他还有什么心情干好工作?一位农民如果在这种问 题上困扰,那它还有多少精力认真劳作? 乐观与悲观地思考――或者将范围扩大一点――哲学都不是为 平常人准备的。只有仰观天象的泰勒斯才有权利不用注视地上的情况,只有不爱知识爱智慧的苏格拉底才可以宣布他是在思考生命本源。 2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坚持的什么哲学。 周国平强调因为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坠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欲望。但他认为,两 者都不是真正的智慧。他力求企及一种以悲观垫底的执着或用执着垫底的悲观――就是超脱的至高境界。 冯友兰先生同样也不愿将自己直接划归为乐观或是悲观。他力图阐释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然而,这样的哲学体系至今无一人可以完成。 也许,我一直是坚持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只是没有像他们一样出书立传。 3 我有悲观的倾向。 我总爱追问意义,总爱做目的最明确的事。我怕,心血汗水浪费

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摘要:人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科技产物,然而,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科学技术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披上了双刃剑的外衣。其利、弊面的效应都十分突出,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关系上产生了两种思潮,即本文将要谈论到的“科技乐观主义”和“科技悲观主义”。对于这两种思潮,我们应该全面的、辩证的评价其对社会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乐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 纵观历史,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恒古的话题,科技发展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工具,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而有效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和水平。但是,世间万物都有其两面性,科技发展一方面造福于人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产生了一系列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负面效应。这种种科技所带来的问题甚至灾难已经引发了人们大量的思考,在面对科学技术上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乐观主义的,一种是悲观主义。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长期以来所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力量,其可以帮助人类更好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对科技的应用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悲观主义对上述看法深表疑虑,他们确信科技已危及人的自由,希望以回到过去,复归自然的田园方式来解决目前的技术问题。这两种观点各自片面强调了科技的正面作用及负面影响,但又不失其合理性,一条理性的科技发展之路应是对两者进行辩证评价,借鉴与整合以至于找到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一、“科技乐观主义”的认识 科技乐观主义实质是“科技崇拜”或“科技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把科技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科技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科技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与“构造技艺”两种。虽然科技乐观主义源远流长,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科技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就思想和学术渊源而言,科技乐观主义可以追溯至认识论乐观主义。

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 乐观主义 浅谈科技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摘要:怎样看待技术历来有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术乐观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潮,技术

悲观主义怀疑和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认为技术的发展必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而技术乐观主义则将技术理想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从不同的关注点,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界定,或令人恐惧,或令人充满希望。两种思想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对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阐述了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的不同观点,指出两种思潮各自片面夸大了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认为技术发展的理性之路应是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的借鉴与整合。 关键词:科技悲观主义科技乐观主义 英语中的“技术”一词technology,源于希腊词τεχνη或 techne(技艺、工艺、技能)和logos(言辞、逻各斯)的组合。《哲学大词典》对技术 是这样定义的:“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人类使用科学技术逐渐摆脱了愚昧,走向了文明。人类拥有了改造自然的神奇力量—科学技术,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恩格斯说:“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上面打下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但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以致人的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灭亡一起消亡。”这些“烙印”印证了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例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人类在用它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自己。 从不同的层面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导致了不同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其中最为系统的则是从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层面来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认识、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存在着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和价值关系不同层面的理解差异,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一定程度生使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认识历经了曲折的过程。由于科学技术应用的两重效应,人们对科学技术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和看法,即科技悲观主义和科技乐观主义。这两种观点自产生以来,不断交锋、争论,也在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工深远

哈代与悲观主义_颜学军

国外文学(季刊)2004年第3期(总第95期) 哈代与悲观主义 颜学军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哈代同悲观主义的关系。哈代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大胆批判和对生活的坦诚表现使他的悲剧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悲观情调,但是,由于他歌颂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赞扬人们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命运具体地体现在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上),哈代的悲剧思想既不同于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又不同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哈代是悲剧作家,而不是悲观主义者。 关键词哈代悲观主义悲剧 自从哈代出版了他的悲剧小说5还乡6、5卡斯特桥市长6、5德伯家的苔丝6和5无名的裘德6以后,评论界便对他的悲剧小说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些评论家在哈代的作品中发现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所具有的永恒魅力,把他看作他同时代/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0。1另有一些评论家则把他看作非常平庸的小说家。哈代曾被众多的评论家确定为/悲观主义者0、/厌世主义者0、/颓废派0、/宿命论者0等等。评论界对/悲观主义0一词情有独钟,认为称哈代为悲观主义者是再恰当不过了。在百余年的哈代评论中,哈代与悲观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勿庸置疑,在哈代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悲剧小说中,充满了悲观和惆怅,然而据此称哈代为悲观主义者则有失偏颇。在哈代的作品中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有对悲剧创作的真知灼见,还有对人类抗争精神的高度赞扬,因此,研究哈代与悲观主义的关系,对全面理解哈代的悲剧思想和悲剧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在哈代评论中,/悲观主义0这一标签随着5还乡6的出版而出现,随着5德伯家的苔丝6和5无名的裘德6的问世而流行。传统秩序的卫道士们从哈代对社会的法律、习俗、道德、教育、婚姻等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大胆批判中,感到哈代的/悲观主义0与他们的/乐观主义0大相径庭。他们眼中的稳固如磐的现存秩序在哈代的笔下竟然变得岌岌可危。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主教、教授越来越难以忍受哈代/危险的0思想情绪,于是,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体面和社会的尊严向哈代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口诛笔伐,在5德伯家的苔丝6恢复作品的原貌出版后,有些人叫喊/多恐怖,多悲观0;另一些人认为/这是一本危险的书0;批评家莫布雷#莫里斯则发表题为5文化与无政府主义6的文章,称哈代/以一种极其令人厌恶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极其令人厌恶的故事0。o而在5无名的裘德6出版后,这种讨伐进入了高潮。一些评论家连篇累牍地撰文批评哈 50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XXX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他把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抑制永不满足的欲望的冲动,因其欲望无法完全满足,所以人生是痛苦和无聊的。当然,他对人的认识在某一程度上却有着现实且符合实际的一面,这对人看清自己、发展自己有着很强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人来说,具有不可小觑的引导力。因此,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我们应科学的从中吸取其精华部分,扬弃不合理成分,最终为我们人生的发展抛砖引玉,力求人生的最佳完美。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欲望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指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欲望因其某些原因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所以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痛苦心理。追求欲望时,人生就

是一部惨剧,一个悲剧,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据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着喜剧的影子。比如说,若按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来看待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充满着太多的欲望,如好的工作、好的成绩、好的证书,包括好的恋爱等等,言之不尽,但在追求这些欲望的同时,总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或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基于这种情况,在叔本华看来,高校的大学生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是充满着悲伤的人生旅程。快乐只是暂时的欲望的部分,一旦快乐之后,欲望随之放大,人生就充满了烦恼与不快,人生也就有了缺陷。快乐是要以牺牲痛苦为代价的,快乐之间意味着烦恼、痛苦随之而来,从而打破欲望的暂时的部分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们消除痛苦的最好的捷径是实行禁欲,对人们的欲望进行禁止,尤其是对个人的爱情、名利、权力、财富的欲望。这种思想如果消除了欲望又显得无聊,随之而来的便是无聊滋生出痛苦,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竭力反对乐观主义,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生不完美的解释。在此,那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现实原则。所以,这对于我们运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去认识现实生活,使我们更能够客观的认识人生、享受人生、批判人生注入了新的元素。 另一方面,叔本华也认为,人生还是利己的。人类为了利益,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或幸福,凡是阻碍欲望满足的因素,人类就

演讲的题目是乐观者与悲观者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乐观者与悲观者。 三分钟能干什么呢?三分钟只能吃二分之一的苹果,喝三分之一的咖啡,三分钟打个盹儿都不够,所以大家就姑且听听我这三分钟的小故事吧! 有一对孪生兄弟,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他们的父亲就想帮助他们进行‘性格改造’。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的孩子,又把乐观的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你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悲观的孩子哭泣的说:“玩了就会坏的。”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的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掏着什么。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诉父亲:“爸爸,我想这马粪堆里肯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则是一个窟窿。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因为悲观者凡事总是往最坏处想,怕把事情想得太美好了,万一结局真不如人意时,会接受不了,承受不来,所以宁愿选择悲观。同学们,假如你有一堆苹果,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你会选择先吃哪种呢?乐观者会选择先吃好的,把坏的扔掉,这样你吃到的每一个苹果都是剩下的里面最好的,而悲观者则会选择先吃坏的,因为他们觉得坏的苹果不吃一定会坏得更狠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等你把坏的苹果都吃完了,好的苹果也会慢慢变坏的,到最后你吃到的所有苹果都会是坏的。 叔本华曾说:“一个悲观的人,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也会变苦一样。”所以悲观的人看到的都是痛苦,而乐观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希望,即使 他们处于逆境之中,他们都会觉得这是上天给他们磨炼意志的机会。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乐观的人,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就像小平同志所说:“天塌下来我也不怕,有大个的顶着”!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2011年6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邱君国(中共苍南县委党校浙江省温州市325800)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Abstract:Schopenhauer Arther is in the modern West philosophy history only the panthelism founder,is also the modern West humanism thought founder.His philosophy of life has the strong pessimism and the nihilism color,thought that the life the essence is the pain and bored,and proposed two kinds rescue the human pain the way.Let the human in the majority question's views accept with difficulty freely,but is actually profound and incisive,therefore is worth to its thought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Keyword:Schopenhauer Arther will Pessimism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简介:邱君国(1975.10-)男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建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196-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开辟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河。由于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占据哲学界的主导地位,使他很不得志。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沉默了二十几年之后才开始被人注意,继而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遗憾的是这种时光对他来说已经不多。1860年他彻底地离开了他认定只能是永远痛苦的人世。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时至今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还可以听到其人生哲学回声。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基 1、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 康德的“自在之物”指本身是不依赖于我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1]这样“自在之物”的非对象性使我们既不能对其有所断言,也不能对其有所怀疑,这就使“自在之物”本身对于我们成为一种多余之物。叔本华看到了“自在之物”的这种缺陷,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造。“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就是对主体的存在。”[2]28这样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为意志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叔本华的意志是在借助于柏拉图的“理念”的基础上确立。 叔本华要确立他的真理—— —意志,不得不借助予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1]。从中可以看出,理念既非理性的产物,也非常感觉的产物,而是我们从特殊事物中看出的普遍性。叔本华正是借助于理念在抛除“自在之物”的同时,继承了“自在之物”,建立起他自己的意志真理观。因为意志的确立,也不是靠理性和感觉,而是靠直观。在叔本华看来“真理是自身确立”。理念这种“自身确立的真理”使叔本华的意志得以确立。 3、叔本华的意志从佛教思想中吸收了“欲望”概念。 叔本华认为认识的主体和欲求的主体是合一的。他用主体的欲求代替主体的认识,用欲求的主体代替了认识的主体。这样康德 那不能为我们所认识的“自在之物”在被叔本华归结为主体后,又被归结为欲求的主体,进一步确定其意志真理观。 叔本华正式在吸收和改造了康德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意志哲学。康德的“自在之物”使意志成为可能,理念使意志得以确立,欲望则构成了意志的核心。这样叔本华经过精心勾勒的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就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一种无时间性、无空间性、无固而成的活动,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的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基本特点是求生存,求生命。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两者都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是意志客体化最高等级,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理智。由于理智的产生,人认识到作为表象的人是注定要死亡的。人为了使自己活得好,生存得舒适,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而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本身具有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性和欲求,就不可避免地使意志和理智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而作为表象的人最终结局却是死亡。尽管人们的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是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叔本华认为,人生真正的痛苦在于认识到这一点。“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3]99这样也就不难印证叔本华认为的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天才是人世上最痛苦的人,而痛苦正是天才灵感的源泉。 2、人生是痛苦、无聊的人生。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活动本身以意志的欲求为根本的动力,欲求总是产生于不足与匮乏,具有非满足性的特点,因而欲求的本质就是痛苦,给人生道路笼罩上了阴影。由于人具有欲海难填的本性,欲求是针对于自己的缺陷和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欲求追逐着满足,而其满足就质量而说都具有相对性,绝对的特征在于

乐观主义者的演讲稿800字

乐观主义者的演讲稿800字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一起来看看乐观主义者的演讲稿800字,欢迎查阅! 乐观主义者的演讲稿1 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由于人的思想境界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大体上说,人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乐观的,一种悲观的。 乐观者与悲观者有什么不同?譬如说吧,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说:“唉,可惜啊,再差半杯水,杯子就完全空喽;乐观者则会说,哈,太好了,再有半杯水,杯子就满了。虽然两人面对的和拥有的都是同等的,客观存在的——半杯水,但是两种说法,前者好像是透出一种消极和茫然,后者却是满怀希望,透露出一种热情和安慰。 “空空的杯子,什么也没有,有什么用呢?满满的杯子,什么也装不下,又有什么用呢?”“半杯水之所以叫你不舒服,因为你弄不清楚它是无力斟满,还是剩下的。”会有人如是说。看起来这位旁观者似乎满有学问,说的也无道理,如果你深思一下,就能品味出一些而人寻味的哲理来,事实上恰恰适得其反。因为我

们被一种假相所蒙蔽,没有更深入看到有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左右这位旁观者。在现实生活中,你所感觉的苦、累或开心、舒坦,首先是人的一种心境,牵涉到人对生活的态度。例如有一串葡萄,第一种人捡最好的先吃,第二种人捡最坏的先吃。在一般人看来,第一种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好的;第二种应该说是悲观的,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的最坏的。不过,事实上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美好在他的前面。第一种人只好靠回忆了,美好已成为过去了。生活中如果你面对一串葡萄,你该选择那一种吃法?其实,每一种选择都反映了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以什么样的目光看世界,世界就以什么样的目光看待你。人世间的许多事,或近或远,或远或近,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而改变的。人有时只要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有很多快乐和兴趣。当无法改变环境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便会拥有另一番风景。 分别也许是悲苦,但有一种距离美,过程的美,等待的美。我们若看到一个破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你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如果你面对太阳,可以这样说:“早晨的旭日黄昏便成残阳;但你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今天的落日明早依然是一轮朝阳。”事物的本身没有悲乐,而感受事物的心灵却有悲观和乐观之分。

1 只有最深刻的悲观主义者才能乐观

.在不幸的境况中必须坚强。——乔万尼奥里 2.困难对于有个性的人,特别有吸引力。一个有个性的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才会真正认识他自己。——戴高乐 3.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茅以升4.我们有必要恢复对我们的理想、命运和我们自身的信念。我们活在世上不只是为了享乐和自我满足。我们负有创造历史的使命——不漠视过去、不毁弃过去、不向过去倒退,而是发奋向前、积极向上,为未来开辟新的前景。——理查德〃尼克松 5.人生总要有许多支撑,少年的理想,青春的恋情,事业和友谊,许许多多,然而这一切随时都有失去的可能,人生中总有几段黑暗的隧洞要我们独自穿行。这些路上没有乐队和鲜花,人必须学会为自己伴奏,高歌向前 6.人生最本质的财富,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巨大的矿藏,只要开发,就能有无穷的潜力。也只有开发,你的一切才能显现出来,才能熊熊燃烧起来,7.人生活在希望之中。旧的希望实现了,或者泯灭,新的希望的烈焰随之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是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莫泊桑 8.一个人实实在在的才能,惟有自己可以知道,他的前途也只有自己可以隐约测定。自己知道了,试验了,有功效了,有希望了——接着只有三个字:向前走! 9.……不自安于现在的人,必要向前走!——冰心 10.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一个人才会成为圣人,但做一个正直的人却是人生的正轨。尽管你们曾经犯错,曾经迷惘,你们也应当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一个正直的人。——雨果 11我们应当努力奋斗,有所作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并有可能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我们的足迹。[法国]拿破仑: 12奋斗是万物之父。[中国]陶行知:《给肖生的信》 停止奋斗,生命也就停止了。[英国]卡莱尔:《法国革命》 13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便要奋斗。[中国]孙文:《民权主义》 14凡事欲其成功,必须付出代价——奋斗。[美国]爱默生:《散文集》 15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英国]乔〃赫伯特:《论真理》 16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中国]孙文:《建国方略》 17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英国]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生活好比橄榄球比赛,原则就是:奋力冲向底线。[美国]西〃罗斯福:《紧张的生活〃美国青年》

《自然辩证法》答案(在职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1、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1)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既要它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也要看到它所带来和造成的社会问题。 (2)这两种思潮各执一端都具有片面性。 (3)这两种观点所阐述和强调的内容,对我们深化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全面认识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a科学乐观主义是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社会后果持乐观的态度和看法,科技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除和摆脱人类社会的各种难题的困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b科技悲观主义,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主张抑制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c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威胁人类未来的全球问题。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对科学技术对社会价值执行评价应用辩证的眼光,注意并发挥它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2、阐述自然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开放性、远离平衡态是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2.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在理论上,相互作用可分为简单的线性相互作用和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系统内各要素的独立性受到限制或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出现。 3.涨落:“生序原理”:在系统内部,各种涨落随时产生着,被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吸收并放大的涨落可能不止一个,这样,与不同性质的涨落相对应的临界点也不止一个,于是出现了系统演化过程的分支。究竟那一种涨落最后成为新的有序结构,系统将会沿着哪种分支向前发展,这要由系统内部的选择机制和系统外部的条件共同决定。 3、试述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 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是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而观察的可谬性会使我们对相应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成为可错的。因此,如果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陈述相抵触时,错误的也可能是观察陈述。当理论和观察发生冲突时,被抛弃的并非就一定是理论,很可能被据弃的是错了的观察结果,而被保留的倒是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 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构成一种现实的科学理论的,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在一个理论之中,除了理论中的受检陈述以外,还有其他陈述,诸如辅助性假说、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等。在检验理论的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应对错误负责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的检验情况的某一部分。科学理论的辩护方式一般是转嫁难题。最常见的办法是把问题转嫁给观察陈述,就是对观察结果提出质疑,以保护理论。如果受质疑的观察结果得到确证,理论的辩护者就把难题转嫁给背景理论。如果背景理论没有问题,一般是修改受检验理论的辅助性假定,以保证该理论的核心假定。如果核心假定遭到证伪,这才意味着受检验理论的失败。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科学理论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需要理论的提出者和传播者有一定的表述技巧和修辞学手段。这些技巧和手段有时候直接嵌入了科学理论本身,反映了科学理论的提出者对科学共同体的认知倾向和风格的把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学共同体对该理论的接受程度。 4、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 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与机制是和科学技术的下列特点分不开的。 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1.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指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