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做了快一年的分子克隆,犯了很多错误,经历了很多坎坷,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分子克隆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大概就是连接了,大家抱怨的也最多,我也陷入在个步骤上很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在连接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供和我一样陷入困境及刚开始做克隆的同学参考。

关于连接的提问多集中在连接的体系、DNA的用量、vector和insert的比例、连接酶等。但是我认为,连接不成功,问题并不一定出在连接这步上。

有很多环节影响连接的成败,如酶切的好不好、回收的质量好坏、连接时的浓度或比例、感受态等。以下我详细说明。

1,PCR引物的设计。通俗的不说,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引物时一定要考虑切点的甲基化问题。做普通的克隆会涉及到甲基化形式有两种:dam甲基化和dcm甲基化。常用的大肠杆菌都有这两种甲基化酶。dam甲基化酶识别GATC位点并甲基化;dcm甲基化酶识别CCWGG 位点(W是A或T)并甲基化。如果有这两种位点那么多数情况内切酶是切不开了。容易受甲基化影响的内切酶有:Dpn1(GA/TC)天生就甲基化;Cla1(A TC/GAT)如果前面加个G或后面加个C那么恭喜你,dam甲基化;Xba1(T/CTAGA)如果前面加个GA或后面加个TC也是dam甲基化,等等有好多。这些容易甲基化的切点设计引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引入甲基化位点。如果真是避免不了或者后来才发现问题,那么把甲基化的质粒转化到甲基化酶缺陷型大肠杆菌中再提质粒就没有甲基化,可以切了。甲基化缺陷型菌有:DM1(Invitrogen)、INV110(invitrogen)、JM110等。

2,PCR产物。两种方式:一种纯化后直接酶切连接;一种连T载体再往下切连接。我个人强烈建议第二种,连T载体。因为PCR产物直接酶切我觉得有两个缺点:①由于两头把手太短,虽说有保护碱基,但我觉得还是不如从质粒上往下切好切,而且容易切坏、切碎;②无法从电泳上看出来切没切开,因为也就切下了几个十几个bp,带形没啥变化。连T载体的优点:①进载体后,大提一次的质粒夸张点说够用一辈子的,不用总PCR往出调了,再说PCR那东西还不太稳定,一把多一把少的。②酶切会很清晰,切下来了就是有带,没切动就是没有,没连上也能知道不是没切开而是别的步骤有问题。连T载体也有些麻烦的地方,如需要的切点有时跟T载体上自带的切点冲突,这就要小心鉴别;而且连T载体最好测序看一下PCR的产物对不对、切点对不对。总体来讲连T载体是很有优势的。

3,提质粒。有时手工小提或粗提的质粒酶切效果不好,这可能是提取的不够纯或者内切酶品质不好。所以若酶切效果不佳建议用柱子精提或大提。

4,酶切。用于连接的酶切很关键。需注意如下几点:

①如果是双酶切A和B,预实验中必须做A和B各自的单酶切和A+B的双酶切,好确认这几种酶都好用,质粒上的切点都好用。如果切不开就要考虑是不是酶的问题,buffer的问题,质粒上有没有这些切点,序列是否甲基化等。

②酶切尽量用大体系,如50ul、100ul等。大体系能稀释内切酶包装中的甘油,对反应有利。相反,连接尽量用小体系,以增加DNA末端的碰撞机会。

③如果要回收、连接,酶切用的DNA量我的经验是不用太大。大了会切碎,形成一些不规则的末端,不利于连接。

④酶切后的电泳,即切胶的那次电泳中,如果切成的条带很清晰,不拖泥带水,没有弥散,没有拖尾,那做回收、连接效果最好。相反,若有弥散、拖尾、不清楚、一团亮等情况就是切的不好,做后续实验成功率会降低。若真是效果很差建议改进体系重新切。

5,回收。回收可以用柱式试剂盒或手工法。柱式回收试剂盒:此类试剂盒适合各种长度DNA,对黏性末端基本没有破坏,回收效率也不错。手工醇沉法步骤如下,把切得的胶弄碎,用Tris-HCl浸泡一段时间,吸出所有的液体,用酚抽提一遍,氯仿抽提一遍,加盐和醇醇沉,

沉淀用70%乙醇漂洗,再用Tris溶解。次方法优点是对DNA和黏性末端的损伤最小,缺点是容易损失DNA。若本来DNA数量就不多,用手工法很容易丢失殆尽;如果DNA量很大可以考虑使用。

回收后要电泳,一来估算回收液浓度,二来看回收DNA的质量。若条带有弥散,即自目的条带以下有拖痕,不是清晰利落的一条带,则质量不好。因为条带拖痕表示它已碎裂成比它小的各种长度的片段,而主带虽然还在那个位置但也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质量不好的回收产物做连接成功率会降低,假阳性克隆会增加。造成回收质量差的原因可能是回收这步,也可能是酶切那步,如果酶切那步出现酶切④所描述的情况,就容易造成回收质量不好。只有回收到清晰、利索的条带,才不影响连接。

6,感受态。做连接要求感受态的效率要高。感受态的感受效率一般刚制备完时是最高的,以后逐渐减弱,而且每次开-80℃冰箱温度微升对感受态效率都有一定影响,久而久之效率就不行了,这就要求大家取感受态时动作迅速、最大程度减少感受态盒升温。都知道感受态效率高好,但麻烦的是感受态效率的高低不好通过实验来检测,因为若通过转质粒来检测,只要是效率中等的感受态都能长出很多克隆。所以如果你们的感受态已经储存了很长时间或者连接长的克隆连续几把都太少就要重做感受态了。制备感受态不推荐新手直接去做,最好由经验丰富者做或他带你做。用新做的感受态转质粒,用同样手法用量,你会发现比旧感受态明显多长很多克隆。

7,连接。最后才轮到连接。连接的问题讨论的是比较多的。如果前述若干步骤所得产物质量好,连接不会很难。

①DNA的量:DNA总量有几十ng就能连接成。当然如果你的DNA质量好,DNA用量越大连接效率越高。就怕你为了追求DNA数量而降低了质量,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②vector和insert的比例:如果insert不长(2kb以下)、vector是insert的几倍长,可以用1:3-1:9。如果insert较长(3、4kb以上)、vector和insert长度相似或insert比vector还长,可以用1:1-1:3。短片段的连接相对容易,做的好可以挑到好多正确的克隆。长片段的连接效率较低,阳性克隆率小于等于10%是很正常的。我做过一个长片断的连接,6k的vector、6k的insert,比例用1:1,挑了20个克隆有一个对。

③体系体积:通常用20ul都能连上,若连长片段可以压缩成10ul(前提是DNA数量不变)。我觉得体系不是很关键,有位很精通克隆的老师说他都用50ul体系,照样百发百中。而且如果你的DNA是用EB(即Tris)溶解的,体系中不加水也行。前述我自己连的长片段也是用20ul体系,vector和insert各上8ul。

④T4连接酶:酶这东西自然是越贵越好,一分钱一分货,而且连接酶控制着整个分子克隆过程的瓶颈——连接,强烈建议买好的。我用过Promega的,还好;BBI的凑合用。如果连长片段就加二倍的连接酶。

⑤连接时间:过夜。过夜就应该足够了,但是你要是不急着转化放到4度放几天也行,我个人认为时间长只好不坏。

⑥连接温度:最适是16℃。有人用PCR仪造16℃,我用泡沫冰盒加凉水再添冰,用手感觉差不多十四五六度,然后盖盖过夜,基本上温度不太变。你若感觉好不温度,拿个温度计测也行。有人用4度连接,也行,我有时先16度过夜,再放4度里几天。

⑦转化:连接的转化不能像转质粒那么随便,要小心翼翼,尽量作到不放弃任何一个菌。一般所用的感受态体积最少是连接体系的5倍。长片段的连接转化时摇菌2小时。

⑧对照:对照很关键,可以反应出很多重要的信息,不要懒,你的连接若是问题不少,就要乖乖的做对照。一般有如下几种对照方式:

⑴转化质粒对照。和连接产物同样抗性、一起转化、涂在同一个板上。这个对照目的是检测转化系统是否有效,即抗生素是否有效、板子是否有效、转化的手法是否正确、以及感受态

的效率如何(这需要你每次转化质粒都用相同的手法、用量,看长的菌落数,若明显太少就要怀疑感受态)。还有一个作用,如果质粒早就长出来了,都长挺大了你的连接产物还没动静呢,那八成是没戏了,别等了赶快去准备下次连接的材料吧。

⑵切完回收的vector直接转化对照。如果你是双酶切,切完的vector和没切的vector的长度相差不大,或跑电泳这两种跑不很开,就要做这个对照。目的是看切的是否彻底,是否还有环状质粒存在。长不出克隆是对的,若长出克隆,好好改进你的酶切系统吧。

⑶切完回收的vector加连接酶自身连接再转化做对照。双酶切的,最好要做这个对照,而且这个对照长的克隆要挑若干提质粒。一、若切完的目的vector和没切的vector的长度相差较大,电泳条带离的远,这个对照能检测酶切和回收的质量。如果DNA末端遭破坏或断裂,会随机产生各种末端,这些末端少数能连接到一起,长度上小于等于回收的vector。二、若切完的vector和没切的vector的长度相差不大,这个对照除了检测“一”中所说的还检测是否有只进行了单酶切的。总之不长克隆或只长很少是对的,长多了还是去改进上游的步骤吧。

如果上面的各步都注意到了而且做的很好,那成功率会较高,但也不能保证一次成功。在确保各步骤产物质量都不错的前提下若重复3、5次还没连上就要回头仔细检查这个克隆的策略有没有问题了,要是策略就有毛病你还懵然不觉那可就怎么做也做不出来了。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浅见,希望大家纠正补充。祝愿大家都能顺利完成连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论文撰写要求

论文撰写要求 1.题名 准确、精炼、清晰,充分反映论文的基本内涵与特色。中英文题名内容应一致,英文题名通常以名词短语为主要形式,整个题名只有第1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小(专有名词除外);禁止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写词、外来语、代号和商品名。 2.作者姓名及单位 中英文作者姓名顺序应一致,通信作者请用“*”标识,作者英文名为汉语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大写,双名只首字母大写,如,WANG Dawei。作者单位请准确写出全称,不能简写。 3.摘要 中文摘要:摘要是对正文主要内容高度浓缩的简短论文,与论文具有同等的信息量,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句首不要简单重复文章题名中的信息。目的、方法、结论要简炼,结果的内容要具体。方法部分须有试验材料和主要设计;结果部分应突出原创性工作,着重反映出文章的创新、独到之处,只叙述新信息和发现及主要数据。缩写或代号首次出现必须加以说明。摘要不宜太短,500字左右。 英文摘要:所有论文都必须有500词左右的英文摘要,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要素,与中文摘要对应,结果部分可以详细些。研究目的用一、两句话概括,写出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的内容尽可能详细,即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过程(包括试验材料、试验设计、测定方法等),研究结果部分重点描述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尽量包括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重要的论证和数据;结论应明确。 中英文摘要的数据必须与正文的数据一致。 摘要模板: 摘要:[目的] ×××××××××××××。[方法] ×××××××××××××。 [结果] ×××××××××××××。[结论] ××××××××××× ××。 Abstract:[Objectives]×××××××××××××.[Methods]×××××××××××××.[Results]×××××××××××××.[Conclusions]××××× ××××××××. 4.关键词 尽量选用主题词,如果自由选词,选词的关键在于要精选能代表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可列出3~8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既要意思一致又要顺序一致。 5.中图分类号 从《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中查找,自查。 6.引言 内容包括研究意义、研究背景、提出问题即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及研究目的。

变形梯度凝胶电泳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是根据DNA在不同浓度的变性剂中解链行为的不同而导致电泳迁移率发生变化,从而将片段大小相同而碱基组成不同的DNA片段分开。具体而言,就是将特定的双链DNA片段在含有从低到高的线性变性剂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随着电泳的进行,DNA片段向高浓度变性剂方向迁移,当它到达其变性要求的最低浓度变性剂处,双链DNA形成部分解链状态,这就导致其迁移速率变慢。由于这种变性具有序列特异性,因此DGGE能将同样大小的DNA片段很理想地分开,它是一种很有用的分子标记方法。 DGGE最初是Lerman 等人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期发明的,起初主要用来检测DNA 片段中的点突变。Muyzer 等人在1993 年首次将其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并证实了这种技术在研究自然界微生物群落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差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此后十年间,该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多样性调查、亲缘关系鉴定、基因突变检测等多个领域。这一技术能够提供群落中优势种类信息,并同时分析多个样品,具有可重复和操作简单等特点,适合于调查种群的时空变化。而且可通过对条带的序列分析或与特异性探针杂交分析,鉴定群落组成。DGGE通过逐渐增加的化学变性剂线性浓度梯度,可以把长度相同但只有一个碱基不同的DNA片段分离。 作为一种突变检测技术,DGGE具有如下的优点:(1)突变检出率高。DGGE的突变检出率为99%以上。(2)检测片段长度可达1kb,尤其适用于100~500bp的片段。(3)非同位素性。DGGE不需同位素掺入,可避免同位素污染及对人体造成的伤害。(4)操作简便、快速。DGGE一般在24小时内即可获得结果。(5)重复性好。但是,该方法需要特殊的仪器,而且合成带GC夹的引物也比较昂贵。 DGGE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DGGE不是将分子量不同的DNA分开,而是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变性剂浓度梯度的不同,将序列不同的DNA分开。该方法的原理是根据DNA 的解链特性,不同碱基组成的DNA双螺旋发生变性所要求的变性剂浓度不同,混合双链DNA在变性剂浓度呈线性梯度增加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时,当泳动到与DNA变性所需变性剂浓度一致的凝胶位置时,相对应的DNA发生解链变性,导致电泳迁移速率降低。由于泳动受阻DNA分子在凝胶中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号:1313072215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68 课内实验时数:18 学分:3.5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分子生物学为高等学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熟练掌握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表达调控的本质;了解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运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及从事基因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从学科角度来讲,分子生物学涵盖面非常广,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课程有交叉,《生物化学》是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引言 创世说与进化论[1];细胞学说[2];经典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3];DNA的发现[2]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简史[1]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的含义[3];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概念[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 第四节展望 分子生物学的一些分支学科[1];分子生物学发展的趋势[1] 重点: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内容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类别 专业课 2、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了解、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如:质粒(植物/动物)DNA的分离及纯化、植物总R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技术。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3、教学内容 本门课教学主要以某一基因为主线,从基因的分离、纯化、克隆、及鉴定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时提供多种实验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准备实验,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 4、教学方式 以实验操作为主,配合原理教授、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撰写论文、自学等方法进行学习。 5、考核内容及方式 实验操作 30%,实验结果 30%,实验报告 30%,考勤 10%。参照以下几个方面评定成绩。 (一)认真预习实验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 (二)实验态度认真,操作规范,遵守实验室管理规定; (三)按规定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准确; (四)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6、本课程授课时间(学期),总学时数。 本课程在三年级开设,总计36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教学时数分配表

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技能,包括DNA 提取、PCR 扩增等。通过学生的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 2、教学内容(分章节描述)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碱裂解法提取载体质粒。 2.教学要求学习和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1.主要内容(1)电泳基本知识介绍(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3)质粒的定量。 2.教学要求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的方法和技术。 实验三植物总RNA的提取及检测 1.主要内容(1)R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植物组织中提取R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四动物总DNA的提取 1.主要内容(1)总DNA的提取(2)核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含量和纯度。 2.教学要求掌握动物组织中提取总DNA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实验五 PCR基因扩增 1.主要内容(1)PCR基本原理(2)PCR溶液体系的制备(3)PCR仪使用 2.教学要求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感受态细胞转化操作步骤12.8

感受态细胞转化 (一)实验准备: 1.Amp母液: 称取氨苄青霉素100mg溶于1ml dd H2O中。0.22μm滤器过滤除菌,用EP管分装后储存于-20℃冰箱. 2.X-Gal溶液(2%,m/v) 称取20mg X-Gal溶于1ml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用玻璃试管或聚丙烯管分装后储存于-20℃冰箱,装有X-Gal溶液的试管须用铝箔包裹以防因光照而被破坏.(无须过滤) 3.IPTG(20%,m/v,0.8mol/L) 称取IPTG2g溶于8ml dd H2O中。用蒸馏水定容至10mL。0.22μm 滤器过滤除菌,用EP管分装成1mL一小份后储存于-20℃冰箱. (二)操作步骤“ 质粒pBS SK(-)的转化 1.取感受态细胞置于冰浴中,待感受态细胞融化后,分别在100μl 感受态细胞悬液中加入下列DNA质粒或水,轻轻摇匀后冰上放置30分钟。 感受态细胞+pBS SK(-)质粒2μl (含量不超过50ng,体积不超过10μl) 感受态细胞+无菌水2μl (阴性对照) 2. 热击:42℃水浴中热击90秒(注:精确计算时间,过长将对细胞造成伤害),热击后立即置于冰上冷2-5分钟(禁止摇动)。

3. 复苏:向每管中加入400μl LB液体培养基(注:不含Amp),混匀后37℃轻摇培养1~1.5小时,使细菌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并表达质粒编码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mpr )。 涂布平板筛选转化质粒 方法一(《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标准方法) 1.将溶化的顶层琼脂分装于17*100mm试管,将试管置于45℃的加 热块槽内备用。 (90mm培养板用3mL顶层琼脂;150mm培养板用7mL顶层琼脂)2.从加热块取出一支试管,快速加入活菌含量不多于3000(90培养基)或10000(150培养基)的细菌悬液0.1mL。盖紧试管盖颠倒数次。以使细菌在琼脂中混匀。 3.按下表加入: 4. 快速将溶化的顶层琼脂倾入含有适当抗生素的凝固琼脂板的中部,旋转培养板使琼脂散匀。 .注:含Amp的LB固体培养基倒板 (1)配制:100mlLB培养基加入1.5g琼脂粉 (2)抗生素的加入:高压灭菌后,应使培养基降温至50℃,方可加入Amp,按每100ml培养基加10mg/ml Amp溶液1ml,使其终浓度为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图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 RNA干扰载体主要用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RNA干扰技术已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结构功能研究和传染性疾病及基因治疗领域,进行RNA干扰实验首先是构建RNA干扰载体,本文以pRI系列载体为例论述了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 产品技术背景 pRI系列载体是基于III类rna聚合酶启动子:人类H1启动子的专用于哺乳动物细胞RNA干扰的载体。H1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类似siRNA分子的小分子RNA。由于H1启动子有精确的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信号,H1启动子转录产物精确生成人工设计的shRNA,shRNA 经过RISC剪切后形成有2个U突出末端的成熟siRNA。由于H1启动子对转录产物长度的严格限制,基本上杜绝了非特异性干扰片段的产生,将载体转染细胞后对其它基因的影响降到最低。 pRI系列载体已经成功用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基因的RNA干扰。本系列中含有新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用于稳定表达siRNA,可以在更长时间对基因表达抑制后的细胞功能和生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插入寡核苷酸设计

pRI系列载体的使用需要将人工设计的寡核苷酸片段插入pRI系列载体中特定的酶切位点之间,寡核苷酸片段中包含了针对目标基因的mRNA设计的长度为19nt的干扰片段。 合成时需要化学合成正向和反向两条寡核苷酸。正、反向寡核苷酸退火后与载体连接,插入载体XhoI,BglII位点之间,位于载体上H1启动子下游正确的位置上。连接后的载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在H1启动子作用下转录产生shRNA。 1. 选择干扰序列 在RNA干扰实验中,RNA干扰序列的选择会显著影响RNA干扰效果。我们建议您按照以下几点指导原则选择RNA干扰序列: 推荐长度为19 nt,采用21 nt序列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RNA干扰序列中不包含大于3 nt的连续相同碱基。 RNA干扰序列的GC含量为低到中等水平(推荐GC含量在35%到50%之间)。 不要将RNA干扰序列设计在已知的RNA-蛋白质结合位置附近。 确保RNA干扰序列与其它基因没有较高的同源性。 方向:在编码mRNA的正义链上选择RNA干扰序列。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 仪器耗材 紫外分光光度计(配石英比色杯)、振荡摇床、超净台、细菌培养皿、20ml试管、250ml 三角烧瓶、移液枪、枪头。 2. 试剂及配制 (1)LB培养基(100ml):胰化蛋白胨1g,酵母提取物0.5g,NaCl 1g,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 (2)LB平板(100ml,Kan+,50μg/ml):胰化蛋白胨1g,酵母提取物0.5g,NaCl 1g,琼脂1.5 g,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水浴调温至50-60℃,加入10mg/ml kan 500μl,旋转混匀,铺制平板(90mm直径的平皿约5个),4℃保存备用。 (3)10mg/ml kanamycin:称量0.5g kan,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ml,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于高压灭菌的1.5 ml离心管中,每管1 ml,-20℃保存备用。 (4)1M IPTG:称量11.915g IPTG,用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ml,0.22μm滤器过滤除菌,分装于高压灭菌的1.5 ml离心管中,每管1 ml,-20℃保存备用。 3. 实验步骤 (1)构建好的表达质粒转化表达菌株BL-21后,均匀涂布LB培养基平板(Kan+,50μg/ml),过夜培养(约12h)。 (2)挑取2-4个生长良好的单菌落,用20ml试管分别接种于3ml LB液体培养基(Kan+,50μg/ml)中,37℃、250rpm振荡过夜培养。 (3)把以上培养物接种新鲜的LB培养基(Kan+,50μg/ml),二者的体积比为1:100,并且总体积不能超过培养用三角瓶容积的1/5。 (4)37℃、250rpm振荡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OD600约0.4~0.8),此细菌密度必须在1.5到3小时内达到。 (5)取出2ml培养物作为诱导前对照,在剩余培养物中加入IPTG,使终浓度为1mM(最佳用量需摸索),继续培养。 (6)诱导3小时后,取样1ml留存,之后每一小时取样1ml留存,直至8h诱导结束。(7)将不同诱导时间的菌样进行SDS-PAGE,分析蛋白的诱导表达情况。

某公司内部的CRISPR-Cas9操作流程

Genloci Classic CRISPR-Cas9内 部操作流程

1,CRISPR-Cas9基因编辑实验流程图如下: pGK1.1 U6 CACC G CAAA 4 5 5’ -5’ 3’ -3’ - - ~20bp

2,操作步骤 实验前,请您务必做好以下验证实验: A.单细胞生长情况,确保单个细胞可以正常生长形成单克隆,即,低密度的细胞在培养皿中可以形成单克隆。 B.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为防止因染色体缺失等情况导致靶基因缺失,首先需要PCR扩增靶基因,并对PCR结果进行测序,确保靶基因的完整存在;其次,您还可以用RT-PCR分 析靶基因的活跃度。 1. 设计Oligo DNA序列 首先,您需要在靶标DNA区域中设计一对20bp左右的oligo DNA,您可以通过以下在线工具设计: ●麻省理工学院的CRISPR Design:https://www.360docs.net/doc/7c10466198.html,/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E-Crisp:https://www.360docs.net/doc/7c10466198.html,/E-CRISP/designcrispr 下面我们选择麻省理工学院的CRISPR Design工具来做设计举例,以Fut8基因为例,一次只能输入大小为23~250bp的基因片段,最好一次只输入一个外显子,避免Guide序列跨内含子的。 点击“Download as genbank”按钮,出现以下界面:“Fut8” 根据左边的score的高低选取合适的Guide序列,以Guide#1序列为例,2条单链oligo的序列如下(红色字体部分是要与Bbs I酶切后的载体相互补的部分): Fut8-F: cacc G AATGAGCATAATCCAACGCC Fut8-R: aaac GGCGTTGGATTATGCTCATTC ※注意:oligo DNA设计序列的第一个碱基必须是G,如果你选取的Guide序列的第一个碱基不是G,可自行加一个G上去。 另外,需在位点上下游各设计一条引物,用于后续PCR或测序检测阳性克隆,引物能扩增约300bp 的DNA片段,上游引物距突变位点约100bp,下游引物距突变位点约200bp。 将设计后的序列送到值得信赖的公司合成,纯化级别为PAGE。 2. T4 DNA Ligase连接 将合成后的2条单链oligo DNA退火形成双链DNA,再与载体连接,pGK1.1 linear vector是线性化载体,无需酶切处理,可直接用于T4 DNA Ligase连接反应,pGK1.1载体已经优化过,其转染和敲除的效率比一般CRISPR载体更高。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做了快一年的分子克隆,犯了很多错误,经历了很多坎坷,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分子克隆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大概就是连接了,大家抱怨的也最多,我也陷入在个步骤上很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在连接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供和我一样陷入困境及刚开始做克隆的同学参考。 关于连接的提问多集中在连接的体系、DNA的用量、vector和insert的比例、连接酶等。但是我认为,连接不成功,问题并不一定出在连接这步上。 有很多环节影响连接的成败,如酶切的好不好、回收的质量好坏、连接时的浓度或比例、感受态等。以下我详细说明。 1,PCR引物的设计。通俗的不说,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引物时一定要考虑切点的甲基化问题。做普通的克隆会涉及到甲基化形式有两种:dam甲基化和dcm甲基化。常用的大肠杆菌都有这两种甲基化酶。dam甲基化酶识别GATC位点并甲基化;dcm甲基化酶识别CCWGG 位点(W是A或T)并甲基化。如果有这两种位点那么多数情况内切酶是切不开了。容易受甲基化影响的内切酶有:Dpn1(GA/TC)天生就甲基化;Cla1(A TC/GAT)如果前面加个G或后面加个C那么恭喜你,dam甲基化;Xba1(T/CTAGA)如果前面加个GA或后面加个TC也是dam甲基化,等等有好多。这些容易甲基化的切点设计引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引入甲基化位点。如果真是避免不了或者后来才发现问题,那么把甲基化的质粒转化到甲基化酶缺陷型大肠杆菌中再提质粒就没有甲基化,可以切了。甲基化缺陷型菌有:DM1(Invitrogen)、INV110(invitrogen)、JM110等。 2,PCR产物。两种方式:一种纯化后直接酶切连接;一种连T载体再往下切连接。我个人强烈建议第二种,连T载体。因为PCR产物直接酶切我觉得有两个缺点:①由于两头把手太短,虽说有保护碱基,但我觉得还是不如从质粒上往下切好切,而且容易切坏、切碎;②无法从电泳上看出来切没切开,因为也就切下了几个十几个bp,带形没啥变化。连T载体的优点:①进载体后,大提一次的质粒夸张点说够用一辈子的,不用总PCR往出调了,再说PCR那东西还不太稳定,一把多一把少的。②酶切会很清晰,切下来了就是有带,没切动就是没有,没连上也能知道不是没切开而是别的步骤有问题。连T载体也有些麻烦的地方,如需要的切点有时跟T载体上自带的切点冲突,这就要小心鉴别;而且连T载体最好测序看一下PCR的产物对不对、切点对不对。总体来讲连T载体是很有优势的。 3,提质粒。有时手工小提或粗提的质粒酶切效果不好,这可能是提取的不够纯或者内切酶品质不好。所以若酶切效果不佳建议用柱子精提或大提。 4,酶切。用于连接的酶切很关键。需注意如下几点: ①如果是双酶切A和B,预实验中必须做A和B各自的单酶切和A+B的双酶切,好确认这几种酶都好用,质粒上的切点都好用。如果切不开就要考虑是不是酶的问题,buffer的问题,质粒上有没有这些切点,序列是否甲基化等。 ②酶切尽量用大体系,如50ul、100ul等。大体系能稀释内切酶包装中的甘油,对反应有利。相反,连接尽量用小体系,以增加DNA末端的碰撞机会。 ③如果要回收、连接,酶切用的DNA量我的经验是不用太大。大了会切碎,形成一些不规则的末端,不利于连接。 ④酶切后的电泳,即切胶的那次电泳中,如果切成的条带很清晰,不拖泥带水,没有弥散,没有拖尾,那做回收、连接效果最好。相反,若有弥散、拖尾、不清楚、一团亮等情况就是切的不好,做后续实验成功率会降低。若真是效果很差建议改进体系重新切。 5,回收。回收可以用柱式试剂盒或手工法。柱式回收试剂盒:此类试剂盒适合各种长度DNA,对黏性末端基本没有破坏,回收效率也不错。手工醇沉法步骤如下,把切得的胶弄碎,用Tris-HCl浸泡一段时间,吸出所有的液体,用酚抽提一遍,氯仿抽提一遍,加盐和醇醇沉,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连接经验分享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c10466198.html,作者:基因时代时间:08-07-13 点击: 做了快一年的分子克隆,犯了很多错误,经历了很多坎坷,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分子克隆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大概就是连接了,大家抱怨的也最多,我也陷入在个步骤上很久。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在连接这个问题上有一些体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以供和我一样陷入困境及刚开始做克隆的同学参考。 关于连接的提问多集中在连接的体系、DNA的用量、vector和insert的比例、连接酶等。但是我认为,连接不成功,问题并不一定出在连接这步上。 有很多环节影响连接的成败,如酶切的好不好、回收的质量好坏、连接时的浓度或比例、感受态等。以下我详细说明。 1,PCR引物的设计。通俗的不说,需要指出的是设计引物时一定要考虑切点的甲基化问题。做普通的克隆会涉及到甲基化形式有两种:dam甲基化和dcm甲基化。常用的大肠杆菌都有这两种甲基化酶。dam甲基化酶识别GATC位点并甲基化;dcm甲基化酶识别CCWGG 位点(W是A或T)并甲基化。如果有这两种位点那么多数情况内切酶是切不开了。容易受甲基化影响的内切酶有:Dpn1(GA/TC)天生就甲基化;Cla1(ATC/GAT)如果前面加个G或后面加个C那么恭喜你,dam甲基化;Xba1(T/CTAGA)如果前面加个GA或后面加个TC也是dam甲基化,等等有好多。这些容易甲基化的切点设计引物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引入甲基化位点。如果真是避免不了或者后来才发现问题,那么把甲基化的质粒转化到甲基化酶缺陷型大肠杆菌中再提质粒就没有甲基化,可以切了。甲基化缺陷型菌有:DM1(Invitrogen)、INV110(invitrogen)、JM110等。 2,PCR产物。两种方式:一种纯化后直接酶切连接;一种连T载体再往下切连接。我个人强烈建议第二种,连T载体。因为PCR产物直接酶切我觉得有两个缺点:①由于两头把手太短,虽说有保护碱基,但我觉得还是不如从质粒上往下切好切,而且容易切坏、切碎;②无法从电泳上看出来切没切开,因为也就切下了几个十几个bp,带形没啥变化。连T载体的优点:①进载体后,大提一次的质粒夸张点说够用一辈子的,不用总PCR往出调了,再说PCR那东西还不太稳定,一把多一把少的。②酶切会很清晰,切下来了就是有带,没切动就是没有,没连上也能知道不是没切开而是别的步骤有问题。连T载体也有些麻烦的地方,如需要的切点有时跟T载体上自带的切点冲突,这就要小心鉴别;而且连T载体最好测序看一下PCR的产物对不对、切点对不对。总体来讲连T载体是很有优势的。 3,提质粒。有时手工小提或粗提的质粒酶切效果不好,这可能是提取的不够纯或者内切酶品质不好。所以若酶切效果不佳建议用柱子精提或大提。 4,酶切。用于连接的酶切很关键。需注意如下几点: ①如果是双酶切A和B,预实验中必须做A和B各自的单酶切和A+B的双酶切,好确认这几种酶都好用,质粒上的切点都好用。如果切不开就要考虑是不是酶的问题,buffer的问题,质粒上有没有这些切点,序列是否甲基化等。 ②酶切尽量用大体系,如50ul、100ul等。大体系能稀释内切酶包装中的甘油,对反应有利。相反,连接尽量用小体系,以增加DNA末端的碰撞机会。 ③如果要回收、连接,酶切用的DNA量我的经验是不用太大。大了会切碎,形成一些不规则的末端,不利于连接。 ④酶切后的电泳,即切胶的那次电泳中,如果切成的条带很清晰,不拖泥带水,没有弥散,没有拖尾,那做回收、连接效果最好。相反,若有弥散、拖尾、不清楚、一团亮等情况就是切的不好,做后续实验成功率会降低。若真是效果很差建议改进体系重新切。 5,回收。回收可以用柱式试剂盒或手工法。柱式回收试剂盒:此类试剂盒适合各种长度DNA,对黏性末端基本没有破坏,回收效率也不错。手工醇沉法步骤如下,把切得的胶弄碎,用Tris-HCl浸泡一段时间,吸出所有的液体,用酚抽提一遍,氯仿抽提一遍,加盐和醇醇沉,

热点实验: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案例介绍

背景:真核生物的基因组DNA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研究蛋白质与DNA在染色质环境下的相互作用是阐明真核生物基因表达机制的基本途径。与传统的EMSA技术相比,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能真实完整地反映结合在DNA序列上的调控蛋白,是目前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佳方法。 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以甲醛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超声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加入目的蛋白抗体,通过抗体沉淀靶蛋白-DNA复合物,通过洗脱的方法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PCR分析),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应用:1.组蛋白修饰研究 2.转录调控分析 3.药物开发研究 4.有丝分裂研究 5.DNA损伤与凋亡分析。 步骤: 1)甲醛处理细胞 2)收集细胞,超声破碎 3)加入目的蛋白的抗体,与靶蛋白-DNA复合物相互结合 4)加入ProteinA,结合抗体-靶蛋白-DNA复合物,沉淀 5)对沉淀下来的复合物进行清洗,除去一些非特异性结合 6)洗脱,得到富集的靶蛋白-DNA复合物 7)解交联,纯化富集的DNA-片断 8)PCR或基因芯片分析。 实验案例证明C/EBP与Tmub1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的结合

实验背景:在IL-6诱导条件下,利用CHiP技术提取C/EBP-DNA复合物,以Tmub1基因的碱基序列设计引物,以提取的DNA为底物,进行扩增,从而证明C/EBP结合的DNA含有Tmub1基因,进一步确认C/EBP与Tmub1启动子或增强子序列的相互作用。 实验分组:分2个组进行实验普通PCR检测和WB检测(检测Tmub1蛋白表达水平,抗体嘉美生物实验室提供。注:嘉美生物实验室提供绝大多数常用国外原装进口抗体,为实验委托者节约大量实验经费。) 第一组:A组 第二组:B组 转染3天后收集细胞做CHIP-PCR以及WB检测 实验对照:设定的对照有 1、阳性对照(系统阳性对照,Anti-RNA Polymerase II) 2、INPUT对照(DNA片段在沉淀以前,收集下来的对照) 3、阴性对照(非免疫IgG血清吸附,Normal Mouse IgG) 细胞转染流程:略 EZ-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流程(Upstste Catalog # 17-371) 1、Kit Description:试剂盒内含的RNA聚合酶II阳性对照抗体 2、试剂盒组分: A. Provided Kit Components Store at 4℃: ChIP Blocked Protein G Agarose 1.5 ml ChIP Dilution Buffer, One vial containing 24 ml Low Salt Immune Complex Wash Buffer 24 ml High Salt Immune Complex Wash Buffer 24 ml LiCl Immune Complex Wash Buffer 24 ml TE Buffer 24 ml 0.5 M EDTA 250 ul 5 M NaCl 500 ul SDS Lysis Buffer 10 ml 1 M Tris-HCl, pH 6.5 500 ul 10X Glycine 11 ml 10X PBS 24 ml Store at -20℃: Protease Inhibitor Cocktail II(蛋白酶抑制剂) 2×110 ul RNase A 600 ug of RNase A in 60 ul sterile water. Proteinase K 600 ug of Proteinase K in 60 ul 1M NaHCO3 600 ul Anti-RNA Polymerase II 25ug clone CTD4H8. Normal rat IgG Store at Room Temperature:

分子生物学实验B343023实验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实验B(343023)实验教学大纲01.教学单位名称:生命科学学院 02.实验中心名称: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3.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实验B 04.课程代码:343023 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06.课程性质:必修 07.课程学时:48 08.课程学分:1.5 09.面向专业:制药工程、药物制剂 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10.1 教学任务: 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验证一些结论、结果和现象,及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设计实验或进行综合性的实验,巩固和加深对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和意义有具体而全面的理解,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能力、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10.2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认真听教师讲解,认真预习,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中操作正确,观察细致,记录认真,能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书写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0.3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技能。通过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回收,质粒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感受态细胞的CaCl2法制备,重组DNA的转化,重组子的筛选和质粒DNA的抽提以及PCR法鉴定阳性克隆等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核心内容、基本过程与实验技术,训练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理论、技术与方法(含查资料获得的新知识),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填报设计实验申请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手册、工具书和其它信息源的能力及各种文献整理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生命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好、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今后的毕业论文设计和从事专业相关领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 11.1掌握DNA双酶切、连接,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凝胶回收、CaCl2法制备感受态细胞、重组DNA的转化和质粒抽提以及PCR法鉴定阳性克隆等实验技术和方法; 11.2 DNA和RNA提取技术;蛋白质印迹分析; 11.3 甲醛变性电泳;反转录PCR分析; 12.开设实验项目 重组人白介素-18(rhIL-18)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主要内容包括: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PstⅠ双酶切pUC18质粒和IL-18目的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凝胶

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回收DNA片段的简易方法

科技信息2009年第19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0.引言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mRNA差异显示技术(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1]就是从分子水平分离差异表达基因(或片段)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中回收差异片段是mRNA差异显示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目前存在几种常用的回收方法[2-4],也有几家知名生物试剂公司开发了相应的试剂盒,但对于应用差异显示技术这种需要大量回收DNA片段的方法来说,这些回收方法不是操作较繁琐就是回收成本较高,因此,探索一种操作相对简单、回收效率较高、回收成本较低的实用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材料与方法 1.1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玻璃板的清洗、硅化处理、安装、灌胶、上样(每个胶孔的样品和上样量严格控制一致)、电泳等操作参照Sequi-Gen GT核酸电泳系统操作说明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配制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 1.2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显色 按照朱丹等报道的方法[5]略加改进。电泳后的凝胶(连同玻璃板)胶面朝上将放入瓷盘中,用10%的冰乙酸固定20分钟,去离子水洗三遍(每次约2分钟);用1g/L的AgNO3,0.15%甲醛染色30分钟,再用去离子水洗三遍(每次约30秒),用30g/L的NaCO3,0.15%甲醛显影至条带清晰,用10%的冰乙酸定影。以上操作均在脱色摇床上进行以保证染色质量。 1.3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回收DNA片段 1.3.1切胶 在凝胶尚未完全干燥时,选择三条大小在500bp左右,亮度一致的条带,用干净的手术刀片小心地从凝胶上切下预回收的DNA凝胶条,转移至事先称重的0.5mL的离心管中,称重;旋即用小号手术刀片侧面对着管壁将凝胶挤碎。 1.3.2回收 1.3. 2.1直接洗脱法 估算出凝胶条的大致体积,向离心管中加1~2倍体积的洗脱缓冲液或去离子水,置于95℃水浴中20分钟;以12000g离心2分钟后,将上清液(DNA粗回收液)移至一新离心管中,取一半DNA粗回收液用作PCR的模板(只需3μL),另一半用改进方法做进一步处理。 1.3. 2.2改进的直接洗脱法 在上步留下的一半DNA粗回收液中加入450μL无水乙醇,10μL 醋酸(3mol/L,pH7.0),5μL糖原(70mg/mL),冰上放置30分钟,12000g/分钟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用70%乙醇漂洗DNA沉淀,经37℃烘干,用10μL水或TE缓冲液溶解,取3μL进行PCR扩增。 1.3. 2.3试剂盒回收法 向离心管中加入1~2倍体积的凝胶浸泡液PE,50℃水浴30分钟,液体转移至过滤柱CS中,12000g/分钟离心3分钟;弃掉过滤柱,将收集管中的溶液转移至新离心管中;向离心管中加入3-6体积的结合液PG,混匀;转移液体至吸附柱CAL内,以12000g/分钟离心30秒,倒掉废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向吸附柱中加入700μL漂洗液PW,以12000g/分钟离心30秒,倒掉废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漂洗液PW,以12000g/分钟离心30秒,倒掉废液;将吸附柱放入50℃温箱中,使之彻底干燥,向吸附柱CAL吸附膜中央滴加适量预热至65~70℃的洗脱缓冲液EB,室温放置2分钟,以2000g/分钟离心2分钟,用一新离心管收集DNA溶液,取3μL做模板用于PCR扩增。 1.4回收DNA的二次PCR 分别用上述三种方法回收的DNA溶液做模板,20μL反应体系,模板3μL,10mmol/L的dNTPs,1U的Taq酶,94℃预变性5分钟,94℃变性30秒;42℃退火30秒,72℃延伸1分钟,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5分钟。取5μL PCR产物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紫外灯下观察。 2.结果与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种方法的 回收产物经二次PCR后,均获得了预 期大小(500bp左右)的扩增产物。其中 2号条带没有杂带,亮度最高,这说明 试剂盒回收法的纯度好、回收率最高; 同2号一样,3号泳道中也没有出现杂 带,这说明经乙醇沉淀纯化处理的回 收产物在纯度上已经可以与试剂盒法 相媲美,完全可以满足二次PCR扩增 的需要;而2号泳道出现“弥散”,在 500bp附近有一条微弱的主带,这说明 未做纯化处理的回收产物纯度不够, 可能存在某些影响PCR反应的物质。 3.讨论 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核酸样 品是mRNA差异显示技术工作中经常 遇到的问题,在实验中起到承上启下 的关键作用,回收的成功率以及再扩 增时确保其与原序列的一致性是相当 重要的,虽然有试剂盒可供选用,但价 格较贵。从实验结果来看,直接洗脱法 结合乙醇沉淀纯化处理的凝胶回收方法虽然在回收率上低于试剂盒回收法, 但完全可以满足二次PCR扩增的需要。从经济的角度看,直接洗脱结合乙醇沉淀法可以用于大批量DNA差异条带的回收。 【参考文献】 [1]Liang P,Pardee A B.Differential display of eukaryotic messenger RNA by means of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cience,1992,257(14):967-971. [2]王宏,李春海,陈高明等.mRNA差异显示技术中差异条带的回收与再扩增[J].中国肿瘤临床,1999,26(5):350-351. [3]李拥军,敖红,孙桂金.mRNA差异显示技术中特异条带回收方法的比较[J].生物技术,2005,15(3):43-44. [4]李卫东,孟祥文,李伟等.一种从银染后聚丙烯酰胺凝胶回收、克隆DNA的方法[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7,14:380-381. [5]朱丹,王亮等,应用PCR-SSCP印染技术检测食管癌p53基因点突变.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4,11(6):354. 作者简介:高传军(1975—),男,安徽利辛人,黑龙江大学重点建设与发展工作处助教,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甜菜M14花期特异表达基因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项目编号:QL200644]。 [责任编辑:张慧] 一种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回收DNA片段的简易方法 高传军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是分子生物学中的常用技术,本文在对目前几种常用回收方法作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找到一个既简单又经济、实用而有效的回收方法。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凝胶;DNA回收 图1回收DNA片段二次 PCR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 电泳(1%)结果 M是DL2000的Marker;1直接 洗脱法;2试剂盒回收法;3改 进直接洗脱法。 科 ● ○本刊重稿○ 6

真菌细胞破壁方法的研究

真菌细胞破壁方法的研究 摘要:用4种处理对真菌细胞进行破壁,使其释放出细胞内物质.处理后的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孢子数和菌体碎片数,观察比较机械破碎的效果.以可溶性蛋白为参照,通过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比较4种处理方法使细胞破壁后释放蛋白质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方法2的破碎效果和细胞可溶性蛋白质释放效果都较好,是一种首选真菌细胞破壁的方法. 关键词:真菌;破壁方法;可溶性蛋白; SDS-PAGE Abstract: Four kinds of method for breaking fungus cell walls were used to release proteins in the fungi.The spore and fragment numbers in the germ solution dealed with the above methods were determined withblood corpuscle counting meter. With releasing soluble protein as example, the differences of releasingproteins by the four methods of breaking cell walls of fungus were analyzed with SDS-PAGE. The resultsshowed that the second method, i.e. breaking wall with ultrasonic and adding silica sand, appeared welleffect and it was the first selective means for breaking cell wall of the fungi. 进行细胞内含物的研究,如蛋白质、脂类、DNA和其他活性物质,都需要使细胞壁破碎,它们才能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所以细胞壁破碎是细胞内物质提取和研究的基本步骤[1].真菌细胞壁较厚,结构坚韧,其破壁难度较细菌细胞大,适用于细菌细胞的破壁方法用于真菌细破壁往往效果不佳[1,2],因此我们对适用于真菌的破壁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采用4种处理方法对真菌细胞进行破碎,通过对处理后的菌液进行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每毫升菌液中残留的孢子数和菌体碎片数,对处理真菌细胞后得到的蛋白质进行SDS-PAGE分析,比较,确定真菌细胞最佳破壁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制备 DS-9701菌株用土豆培养液于18℃暗培养3d.其中含1 mg/mlMgSO4, 4 mg/ml,KH2PO4, 2.860μg/ml H2BO3, 1.015μg/ml,MnSO4和5μg/ml,Vitamin.收集菌丝置于-70℃低温冰箱 中保存备用.分别取1 g菌丝加10 mmol/L的磷酸缓冲液10 ml.真菌细胞破碎采用4种处理:(1)加石英砂100 mg,研磨15 min; (2)加石英砂100 mg,超声波破碎[3]; (3)加石英砂100 mg,研磨2~3min成糊状,再超声波破碎; (4)超声波破碎,不加石英砂[4].对4种破壁方法处理后的菌液进行镜检并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得到每毫升菌液中残留的孢子数和菌体碎片数,每一样品分别小格计数,取平均值,比较4种机械破碎效果. 4种样品分别离心(15 000 r/min,5 min);取上清液,加1倍丙酮(4℃)置于-20℃, 4 h.离心(15 000 r/min, 5 min);收集沉淀备用.用去离子水溶解蛋白质沉淀,加1倍体积2×上样缓冲液; 2×上样缓冲液含Tris(pH6.8)100 mmol、蔗糖40%SDS4%、溴酚蓝0.25%、β-巯基乙醇6%.样品煮沸5 min,点样电泳. 1.2电泳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浓缩胶(pH6.8)和分离胶(pH8.9),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13.5%.上样量为每孔5μL,以溴酚蓝为指示剂.指示剂在浓缩胶中时,电压为100 V;进入分离胶后,电压增至200 V.电极缓冲液均为tris-甘氨酸缓冲液(pH8.3),加质量分数为0.1%的SDS.电泳在4℃冰箱进行,停止电泳后,迅速进行固定染色[5]. 1.3染色 染色采用银染色法,取出凝胶在体积分数为0.01%甲醛、体积分数为50%甲醇和体积分数为12%乙酸中固定1 h以上,用体积分数为50%乙醇冲洗4次,每次20 min;在质量分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