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学的重要概念。它所主张的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报道原则成为所有新闻记者崇尚的职业规范和理想。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新闻专业主义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

媒介观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媒介必须摆脱外界干涉,不受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的影响和限制,服务于公众利益。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独立媒介观。从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介受制于国家和统治集团的利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集团和商业主义的影响。独立媒介观的悖论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新的解读。

一方面,互联网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向公众发布信息的传播者。面对繁杂庞大的信息源和信息渠道,无论政治因素还是商业因素都更难控制和影响传媒。

2008年,一名记者通过博客发表文章揭露了山西煤矿向记者分发“封口费”隐瞒矿难的事实,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如果是在传

统媒体时代,政府和商业利益集团对媒体的管控和利诱可能会很成功。但是,在网络传播的新环境中,任何阻断事实传播的企图都不能确保实现,多元的传播源是公共利益得到保障的新依托。

但另一方面,因为网络信息的数量远比传统媒体能容纳的庞大,一旦控制着网络传播入口的重要门户网站丧失了新闻专业主义操守,和一些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垄断信息,操纵传播,将带来更为严重的危害。

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中,网民揭露多家门户网站都曾屏蔽过三鹿问题奶粉的相关信息。这也引起了我们对网络媒体的反思。一旦信息内容供应商和信息流通系统“把关人”因为利益结为同盟,操控舆论,公众从新媒体中收益的话语权民主权就成了泡沫,公共服务也成了这些利益集团欺骗公众的幌子。

新闻观

客观新闻学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客观性意味着脱离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①但是因为“新闻生产背后有意无意深藏着种种‘主观’因子”,②绝对的客观公正不可能达到,而在网络时代里,特殊的传播机制使得客观性的推论显得更加复杂。

首先,信息的传播者增多,视角也相应增多,被报道的事实会通过各个角度得到全面完整地呈现,真理便会从争论中脱颖而

出,客观报道的可能性变大。受众不必被一家之言所蒙蔽,可以通过在海量信息中甄别判断,找到真相。2008年的“华南虎事件”中,“打虎派”和“挺虎派”在网上针锋相对,随着观点争锋的日益激烈,“挺虎派”纷纷弃暗投明,真相也呼之欲出。这充分说明,网络这种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和独立性,有利于通过话语权的公平博弈,助推报道客观性的实现。

其次,互联网的匿名化使得传播者对于传播内容的责任意识降低,网络传播的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可能遭到主观意识的折射和歪曲。“由于无边无际的信息出口选择,公众很可能被埋没在信息垃圾,甚至谣言和谎言的汪洋大海里。”③2008年10月,CNN公民新闻站点的一则有关苹果公司掌门人乔布斯患上心脏病的假新闻引发了苹果公司股价暴跌,这一事件让我们证实了网络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客观性的脆弱面。

记者观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以公众利益为目标,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带领公众探求真理,代替公众行使正义。

网络时代里,公民记者的诞生让“人人都是报道者”成为可能。公民记者生活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扎根于现实生活,有能力接触到最真实的一手新闻素材,有机会目击最及时的突发性事件。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全面地记录和传播传统媒体没有报道、

来不及报道、甚至不敢报道的社会真相。他们与职业记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将触角最大程度地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共同去挖掘真相,行使正义。

“3·14事件”中,针对CNN、BBC等外媒对我国的失实报道,我国网民自发地迅速开展行动,通过BBS、博客、网站,甚至注册创建了专门的网站Anti-CNN,提供多方事实凭据,全面客观地揭露事实真相。这种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下是不能想象的。

而公民记者毕竟不能等同于经过媒体专业培训的记者。一名揭露过诸多社会公共事件的“公民记者”称自己“做这些是为了能在虚拟世界中出名,然后能以此赚钱”。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记者追求公共利益”的职业操守大相径庭。因为公民记者对于新闻传播的认识和思考都与职业记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报道往往缺乏深度分析,带有情感化、功利化的色彩,这些都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提出了挑战。

受众观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在传统媒体时期,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传播内容,无法自主挑选和自由反馈,因此,“为公众服务”的目标也变得空洞无力。

网络时代里,受众成为了真正的传者,公众的知晓权也就更加具有保障性。落实“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看起来更加具有可行性。

“躲猫猫”事件中,众多网民的质疑,促成了政府对事件真相展开调查。之后,宣传部门更是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参与调查。受众不仅直接参与了信息传播,更是获得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为公众服务”的目标因为受众的参与而得以实现。

而在这个“受众为王”的时代里,也要谨防网络舆论引起的媒体审判的危害。

2009年的“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北邓玉娇案”等诸多司法个案,都在网络上掀起了质疑、批评、指责的舆论狂潮,影响了媒体的客观报道,给案件审理施加了无形的压力,甚至影响了案件的最终处理。在受众地位和角色发生改变的网络时代里,网民情绪化、个人化的倾向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媒体不仅要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的干涉,甚至也要摆脱公众的干涉。④如果网民不理性的声音使得舆论形成“沉默的螺旋”,影响媒体的独立报道,新闻专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小结:在媒体新格局中寻求发展新闻专业主义的新支点

“公民记者”、信息流通机制新型“把关人”等新的新闻传播者为公众话语权、民主权的实现提供了机遇,却也使网络舆论暴力、新的媒体垄断成为可能。新闻专业主义坚守的原则在网络时代里陷入了更大的悖论中。

在这样的传播格局中,媒介自律仍然是新闻专业主义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根基。内容媒体要提高自己的内容价值,专业媒介应

担负起对“公民记者”带来的信息内容进行把关的职责,使公众在全面了解真相的前提下,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实现知晓权和参与权。

只有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新闻内容制作者和信息流通把关人都能自觉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互补互融,公众的利益维护也才能得到最大化实现。

注释:

①郭镇之:《舆论监督、客现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电视研究》,2000年第3期,第70页

②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③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④赫伯特·阿特休尔著:《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传播的发展朝流。网络传播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影响如此广泛的发展水平。回望过去,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给我们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殷实的物质、便利的交往、丰富的信息,带来了幸福的享乐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开始依赖网络。 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网络新闻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道德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新闻道德规范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网络道德及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模式以及格局都受到了一定的转变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环境,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保障其与新闻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相吻合,保障新闻传播的模式与格局与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吻合,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与效果。对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发展之下新闻传播模式以及格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早已步入到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之下,传播的模式以及受众对新闻的接收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其整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需要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全新的格局进行分析探究。 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收到了一定的轉变,其主要就是自媒体传播、对新闻的价值与深度进行充分的挖掘、保障新闻发布的模式与读者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整个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格局的创新。其具体表现如下: 1.1自媒体传播新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自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格局与模式,主要就是基于新闻传播互动性、传播主体多样性等特征决定的,对此在实际中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就要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专设自媒体传播板块,通过专人扶着,对于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以及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核实以及报道,在对应的板块中进行颁布,进而对这些新闻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平台在对一些新闻进行核实之后要对新闻的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进而充分的发掘更多的、具有价值的新闻,在根本上推动自媒体的长足发展。 1.2充分的挖掘新闻的深度与价值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具有同质化的问题,一些自媒体为了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播放一些具有哗众取宠以及内容失真的新闻,着直接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对此咋新闻媒体时代要想真正的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全新的格局以及模式,要充分的发掘具有深度以及价值的新闻,进而让读者可以独立思考,让读者可以通过新闻的现象探究其本质,对此在实际中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新闻价值发现能力,要始终报道一些对真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影响的新闻,要避免通过播放各种具有哗众取宠的新闻刺激公众的好奇心,同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彰显其整体的深度,要让人们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及时了解新闻的事实、依据以及背后的原因,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监督以及报道,进而凸显新闻的监督管理职能,为社

网络新闻写作素材

新华网柏林3月28日电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魏茨泽克前总统, 尊敬的施密特前总理, 尊敬的魏迈尔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腾塔克!大家好!我很高兴应魏茨泽克前总统和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对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5年前,我曾访问过贵国。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访问期间,中德决定推动各领域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实际行动共克时艰。 5年后,我高兴地看到,欧洲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稳定锚”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我们为中国同德国和欧洲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实证明,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什么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的好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借此机会,我想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就中国改革发展谈点体会,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探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探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摘要新闻媒体是社会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之一。网络新闻媒体具有跨时空限制、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巨大、查询方便等特征;传统新闻媒体具有受益群体众、稳定的信息采集队伍,信息来源广泛等特征。文章对二者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整合的可能,最后对整合的途径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传统媒体;整合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04-02 abstract the news media is an important soci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internet news media has the characters of time -crossing and space constraints, spread fast, huge information capacity and convenient consulting; traditional news media groups benefited the public, is a stable team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information sources and wide featur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media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ossible ways. and finally think about the process integration of the two news media. keywords network media;news;traditional media;integration

网络新闻报道与平面新闻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中文摘要 目录 1 引言??????????????????????????????????? 1 2 平面媒体新闻报道的定义???????????????????? 1 2.1 传统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广告的特点 ???????????????? 1 2.2 平面媒体新闻报道自身的不足点 ???????????????? 3

2.3 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表现网络媒体新闻 ???????????? 3 3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 ????????????????????? 4 3.1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优势 ??????????????????? 4 4 网络新 闻广告与平面媒体广告之间的影响????????????????5 5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 之间的互补合作??????????????5 结论???????????????????????????????? 7 致 谢 ???????????????????????????????? 8 参考文献??????????????????????????????9 1 引言 当网络媒体逐渐兴起以后,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报道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网络平台以其公共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快捷的平台,从理论 上讲,这个平台无论是信息量、传播范围还是受众群体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时代逐渐展开,而信息传播的途径也由过去的 自上而下的“广播”发展成为互相传递式的“互播”。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他们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网络媒体带来的从传播方 式到范围的全方位挑战,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参与这一传播过程,甚至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 与体制优势来为网络媒体的信息提供事后追认,从而尝试开创一个网络与传统共存的新局面。 2 平面媒体新闻报道的定义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的缺失与应对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的缺失与应对 【摘要】网络媒体是继报纸、电视、广播后的新兴媒体。网络凭借其互动性强、信息传递快捷、多媒体融合等特征,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在媒体市场份额争夺战愈演愈烈的今天,点击率、发行量、收视收听率是媒体生存的重要砝码,网络媒体很容易因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内容上的监管,对网络新闻道德造成很大的危害。针对网络媒体“新闻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提出应从网络媒体运营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普通大众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新媒体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保障网络媒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功能的应用,极大地改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信息传统模式,使双向交流变得更加便利,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网络所体现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网络新闻如何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现在媒体面临的一个难题,诸如新闻来源不明、编发虚假新闻报道、臆造新闻内容、冒用或者盗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是十分常见的网络新闻道德问题。 1.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特点 当今社会是网络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和其它网络终端设备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继传统的新闻载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之后,又兴起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方式。由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的渐渐有所差异,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 1.1传播范围最广:全球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刊、广播还是灯箱海报,都不能跨越地区限制,只能对某一特定地区产生影响。但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是最具有全球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1.2保留时间长:全天候 报纸广告只能保留一天,电台、电视台广告甚至只能保留几十秒,几秒,互联网上发布的商业信息一般是以月或年为单位。一旦信息进入互联网,这些信息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展现在网上,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询。 1.3信息数据庞大:全面性 互联网可以保存影像、动画、声音、文字各种形式的资料。信息范围可以设计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内容更是多方多面:写文章、搞研究、查资料、找客户、建市场、信息流、物流等。 1.4成本低、效率高:最经济 电台、电视台的广告虽然以秒计算,但费用也动辄成千上万,报刊广告也不菲,超出多数单位个人的承受力。互联网由于节省了报刊的印刷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多数单位、个人都可以承受。网上访问,去杭州跟去纽约,没有什么区别。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网络新闻内容生产的特点

【理论部分】: 网络媒体生产的特点—基于传统媒体来说 1.新闻网站在整体上与综合性传统媒体有着大致相同的功能设置。如按照新闻 种类划分出不同的部门,如新闻中心对应时事新闻部门,财经中心对应经济部门,文教中心对应报社的文化娱乐部门。 2.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闻生产的核心步骤在于基于新闻价值观观念之上的新 闻选择的过程,网络新闻的新闻生产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选择,新闻信息的整合和挖掘是其重要的生产方式,其功能也越来越凸现。 3.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的关系充满着利益冲突与协调,某种程 度上形成了新闻生产的另一种权力实践关系。因为消息来源在为记者提供消息的同时,既可能为自身利益服务,又可能是一种操纵媒介的行为。网络新闻由于没有采写的权利,因此消息来源在这个层面上对于网络新闻的影响较小,但是网络新闻的多渠道信息来源使得网络新闻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网络新闻既有一般意义上对于基于新闻理念单条消息的新闻选择,又有新闻信息的整合和再发掘以及一些特殊的新闻生产方式、如嘉宾聊天、会议专题等。 4.网络新闻产品形态多样。在新浪网上,最终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新闻类和 信息类,新闻类比如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频道,信息类如游戏、读书、旅游等频道,有时两者也有交叉。在具体的形式上,有文字信息、图片、相关链接、视频音频节目、新闻搜索、滚动新闻、实时新闻排行榜和要闻回顾等。 5.网络新闻产品表现出交互性。如嘉宾聊天、新闻留言、网上新闻调查和主题 论坛等。这些既是网络新闻特有的新闻生产方式,又表现出与受众的互动性,这种受众的参与性在传统媒体中是很难如此深入渗透的。 6.网络新闻不要受制于截稿时间,在表现形式上使得网络新闻可以随时及时更 新。这使得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很高,但同时也给网络新闻带来了挑战。 (放在例子之后,特点!) 1.突出的新闻元素取代传统的新闻要素,成为网络新闻生产的起点。新奇的、具有话题性的新闻元素,尽管在传统新闻中也会有所涉及,但不会像网络新闻中那样被无限放大和演绎。我们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是,新闻中的一些符号(句子、词语或形象)取代新闻事件本事,成为更加热门的新闻。 2.鲜明甚至极端的观点、立场和倾向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动力。勒庞一针见血地指出,“专制和偏执是一切类型的群体的共性。支配着人们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种族观念,会一再表现出来”,这种乌合心理在网络新闻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具有强烈情感的(爱国、道德等)意见指向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新闻中,并被人冠以“有态度的新闻”的美名而被广泛接受和传播。 3.反差呈现、刺激眼球是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常用手段。网络新闻往往由百字短文构成,信息量有限。为了吸引注意力,传者往往截取最反常的新闻点作为传播噱头,标题党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其最大危害是将未呈现的新闻要素想当然地置换成似乎不可言说的潜台词,网络新闻让事件背后的真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一个能博受众转发吐槽的刺激性话题。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有自己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开启了人们新的实践,并正在日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网络新闻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道德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新闻道德规范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传播的发展朝流。网络传播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影响如此广泛的发展水平。回望过去,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给我们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殷实、交往便利、信息丰富,带来了幸福享乐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产方 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自主精神。与传统价值观相比,网络化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因为网络是人们基于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目的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比

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作者:贾琳琳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5期 摘要: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传播生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播的广度、深度、速度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多元化。央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联播》适应了变革的新趋势,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栏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网络空间的主流舆论场获得一席之地。《主播说联播》这一节目是将传统新闻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二为一的产物,本文以该节目为例,探究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关键词:新闻;传播;创新;主播说联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2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一时间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网友们对这档栏目表示十分青睐,点击量、播放量、转发量都在急速上涨。《新闻联播》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威严庄重的,而经过改造和加工后的《主播说联播》显得特别的“接地气”了,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每期视频的播放量均千万以上,登微博热搜也是常有之事。紧跟互联网潮流,运用年轻人喜爱的语言进行创新传播,是该栏目的成功之处。 一、竖屏传播:对话年轻受众 新媒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不断敦促传统官方媒体一改往日的刻板定位,开拓新的渠道发出年轻的声音,互联网语言正是实现互联网用户与新闻内容的一座桥,短视频技术的使用不仅使节目形式发生了改变,变化的还有节目内容。《主播说联播》栏目竖屏视频的设置也紧跟年轻潮流,在抖音、头条等短视频的带领下,竖屏视频已然是一种新的趋势。与传统媒体的横屏观看模式不同,竖屏视频更能与年轻的受众建立起关联,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传递给当代年轻人最新的新闻资讯以及党和政府最新的决策。另外,后期技术也对新闻内容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2019年9月29日播出的一期节目中,主播刚强讲到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奋斗者都是祖国的“牛人”,他们不吹“牛”,就算是取得了气冲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一系列带“牛”的语句致敬每一位奋斗者,祖国也正是要靠这些“牛人”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视频中的字幕伴随着主播每一句台词,重点将“牛”字以艺术字的形式加粗放大,配合主播语气坚定、立场鲜明,使短短一分钟的视频热度暴增。最后,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不设过多的限制,与传统电视节目为体现新闻真实而仅使用同期声和现场声不同,《主播说联播》将契合栏目主题的背景音乐嵌入其中,不仅适应了目前短视频的制作特点,更能够表达出主播的真实情感,并带动观众进入情境之中。例如主播海霞在講述武汉窗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网络新闻与电视报道

网络新闻与电视报道 [网络新闻以其“草根性”的优势,正在“旭日阳刚”成强势媒体,其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正在崛起。他们与正规的电视报道“分庭抗礼”的时机已经成熟。正规的电视报道代表政府话语和社会主流意识。以其压倒小生优势占据着舆论导向的主导地位。网络反应大众心声,电视报道引导舆论。两者互为补充,各自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大众口头舆论并不是百分百的正确,它可能缺少完整性和深刻性。在发同一条新闻及突发事件时,电视报道普遍反应滞后;或者看新闻作了报道,但有效信息量很少,让大众不能完整地获悉事件全貌和真相,产生的后果是网络新闻在大众的头脑里提前占位,电视报道的可信度流失。没有抢占到“制高点”,丢失了部分话语权,这是令人“痛定思痛的”。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政府、公安局三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可还是扳不过网络的“一边倒”,教训极其深刻。 新的历史形势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电视报道反映的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它本应该是受公众关注的信息,但长期以来,媒体特别是一些传统媒体在进行传播时往往形式呆板生硬,很多程式化、例行公事、上情下达式的电视报道,有的是官话、套话,观众看后产生不了兴趣和共鸣,达不到电视报道宣传的效果。 有人说电视是遗憾的艺术,同其他形式和网络新闻相比,电视报道在形式过程中要受更多的主客观因素制约,难以尽善尽美,但预先形成的统筹报道全局的策划,可以将遗憾减少到最小限度。 新闻报道始终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进行调整,做到通常所说的掌握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往往获取同样信息的条件下,网络新闻挖掘得很深很透,网络报道的声音越来越响,网络俨然成为很多人观看社会的媒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政府部门把网络新闻当成社会调查和政策实施的依据,似乎跟着网络新闻走,就肯定是顺乎民心、体贴民意。两会召开前,温家宝总理在网络传媒上发布了新闻讲话。通过网络新闻形成网上更大的宣传热点,这几乎成为了重大事件的传播规律,抢占先机比后发制人要主动得多。从而减少公众猜忌,平息网络和社会上的不实传言。适时适度、真实发布,政府的网络新闻研制和应对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们搞好电视宣传,是有着借鉴意义的。用平民的角度说话,从小道理进,从大道理出,是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新闻报道始终要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进行调整,做到通常所说的掌握新变化,解决新问题。往往获取同样信息的条件下,有的电视报道挖掘得很深很透,给人以理性的启示,使观众能有所感悟;有的却只是作表面文章,流于平淡和肤浅。电视报道正是要达到新闻精品的宣传效果,抛弃固定落后的观念,摆脱一成不变的模式,必须对报道对象作动态透视,将事物发生的原因、背景、趋势及内外部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揭示清楚,报道出深度,少一些宣传味,多一些传播性,少一些刻板的说教,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循循善诱,将惯常的说教具体到身旁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中。选择受众喜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观众易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

题目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 ——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为例学生姓名唐妙华学号1107024020 所在学院陕西理工学院 专业班级广播电视新闻1101班 指导教师王玉珠 __ _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2015 年 6 月 5 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 ——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为例 唐妙华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1级本科1101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王玉珠 [摘要]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有形式之一,在新闻网站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来高,其策划已成为各大网站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简单阐述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定义和特点,通过凤凰网与新浪网对“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报道的比较,

分析各自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优势与不足。此外还指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凤凰网;新浪网;马航MH17坠毁 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善,新闻网站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同时,这必然会加剧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网络新闻专题信息逐渐同质化、碎片化,不仅降低新闻网站的影响力,也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制作出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是各新闻网站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议题。 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客机坠毁,客机上29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继2014年3月马航MH370神秘失踪在南印度洋后再次发生的重大空难事件,事件一出,各大网站都做了自己的专题页面,风格迥异。本文选取凤凰网和新浪网这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站,对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1.研究对象 众多学者对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都作出了界定。蒋晓丽主编的《网络新闻编辑学》的表述:“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总汇。”[1]250学者彭兰在她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中阐述:“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2]245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各大新闻网站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或重大的新闻事件,通过内容上的整合和页面及栏目设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深入的报道的一种新闻报道样式。关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特点,学者彭兰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即具集成性又具延展性、即具实时性又具延时性、多种信息手段有机结合、信息相互连通、具有高度互动性五个特点。”[3]18在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要想制作 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就要结合其自身传播特点。 2.样本选取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9-05-07T17:11:49.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3期作者:李荣彬[导读] 在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在当前传媒环境之下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都体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各种新闻写作模式,对于记者来说,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及能力加强。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作者简介:李荣彬,男,出生年月:1972年1月。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学历:大专。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及写作。 关键词:传媒环境、新闻写作、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变化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在当前传媒环境之下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都体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各种新闻写作模式,对于记者来说,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及能力加强。 一、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 (一)在人人皆用手机、iPad等可随时随身携带的互联网媒体接收信息,微信、微博等即时传播方式普及化的今天,很明显,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及受众。 在海量信息的影响下,当代新闻受众群体已不再对花样繁多的新闻写作方式有更多兴趣,尤其是“90后”、“00后”已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当下,受众最需要和感兴趣的是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信息。很明显,一些传统新闻体裁不再有更多市场。1987年,《中国青年报》能凭借“三原色通讯”报道的大兴安岭火灾一鸣惊人。1993年《东方时空》能以“杂志式的电视新闻”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但在今天,更多受众是以“碎片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解新闻。新闻资源是以层次化、网络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体现在写作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凝练简洁,受众既然已不再对复杂的体裁感兴趣,而是更集中于随时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所以当前的新闻写作方式不需拘泥于传统体裁之下,而是要以最简单的文体、简洁的文字进行资源整合。 (二)在当前的普遍新闻报道中,在标题、正文、结尾的写作处理方式明显出现了弱化现象,这也是受众定位变化带来的写作方式变化。网络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海量信息,新闻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当前传媒环境彰显得十分强烈,同时带来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体现在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就是新闻报道不再追求严谨得近乎格式化的全篇处理,甚至出现了“无标题新闻”。同时,正文中的导语也弱化至几乎省略,这些写作方式中的弱化在网络新闻中尤其典型。 (三)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文字、图片、图像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结构,所有信息的处理方式都围绕着强调新闻要素的本质功能进行。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表达形式仍然是以文字、图片、图像为主,但在处理方式上呈现发散性结构的变化。写作方式不再被要求中规中矩,符合各种新闻体裁的规范格式,为了配合受众在新闻接收后第二次创作或传播的需求,各种信息被整合后,写作方式上追求灵活的组织、吸睛的编排、互动的平台。 二、新闻写作内容的变化。 (一)传统媒体环境中,受众往往是单向地接受信息,反向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当前媒体环境带来了新闻规模和普遍性,各种新闻媒体在传统环境中对于“独家新闻”的争抢在当代传媒环境下也不再可能。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又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非单纯的受众。所以,新闻内容选取方面的处理就有了大变化。如2019年3月的江苏盐城13岁少年杀母案,第一时间将此信息传播出的是网友,紧接着是警方在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通报,记者的采访调查时间上排在了第三位,在媒体不占传播优势时,只有挖掘受众想要知道的其他信息。在写作内容上已经不能拘泥于“独家”,记者需要判断事件后续,受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内容选取进行采访写作。 (二)多元化内容表现的变化。传统媒体中,电视是唯一能将视听内容融合的。但当前视听结合已经是受众最简单的要求。网页新闻、公众号新闻、微博新闻……使受众在享受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又能即时互动。同时,在新闻内容表达中,除文字、图片、图像外,又出现了链接、@、截图等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也成了进行新闻写作时记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由于图片、视频更能刺激受众的感官,超链接又能减少受众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时间,多元化内容表现除了满足受众了解新闻的需要,又提供了更多联想环境、相关内容等受众的第二需要。这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一大变化。传统的“笔杆子写作”已经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相较于单纯的写作,多种内容的整合处理更加考验着记者的能力。 三、新闻写作语言的变化。 (一)网络语言在新闻语言中的比重加大。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新的时代背景会催生出新的语言符号,网络语言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自2016年起,《新华字典》的修订就已加注常用网络用语。从当前的传媒环境和语言环境来看,新闻写作中网络语言比重日益加大是符合时代和受众需求的。网络语言的强烈场景性及再现活跃性实际上都赋予了新闻语言更鲜活的表现力。早在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给力”一词的使用,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新闻与受众之间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贴近性。不能吸引受众的新闻就不能具备新闻最基本的传播属性,也就丧失了新闻价值。网络语言是当前最能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的语言。所以,自觉在新闻写作时选用适合的网络语言,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重大变化之一。 (二)传统新闻报道的写作语言,即使是达到了视听结合的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需要以文字符号为语言表达基础。如纪实类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新闻专题栏目等,在进行制作时,也都必须以文字稿件为基础,然后进行图像采编。而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下,记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可以随时使用并转换各种类型的语言符号,写作语言现在并不单纯地只指文字,它囊括了图片、音频、视频、即时信号传播等等。如网络直播形式的新闻,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即时向受众传播现场的新闻画面,同时记者以口头语言进行必要说明。这就是网络信号传播下的视频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新闻语言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