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暮江吟
暮江吟

商丘兴华学校成功导案

《暮江吟》

年级:四主备人: 王娟初审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导语: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

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一、成功学习

1.成功自学

(1)我能结合注释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①下列字的读音要读准:

吟yín 残cán 瑟sè露lù怜lián

②重点词语解释:

铺:指太阳光斜照在水面上。可怜:可爱。

瑟瑟:在诗中形容江水的碧绿。真珠:珍珠。

(2)我要有节奏地再来读一遍,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我要试着借助图画,初步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2.成功量学

(1)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

(2)读古诗,想一想:《暮江吟》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写的情景,并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出这种写景的古诗来吗?

二、成功示学

三、成功用学

★日积月累

古诗我会默。

暮江吟

___________________铺水中,半江瑟瑟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九月_________________,露似真珠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运用

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代诗人()。这首诗运用了()的手法,把()比作();把()比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热爱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高

积累有关月亮的诗句,并试着自己写两句。

背一背

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来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成功思学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教学赏析 读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让人切齿,在怒目中让你有一种愤美;读《琵琶行》、《长恨歌》让人感伤,在感伤中透出浓浓的凄美;而读像《暮江吟》一样的杂律诗,则让你舒坦,在舒坦中显露出优美。《暮江吟》虽不能和《长恨歌》、《琵琶行》媲美,但它仍是白诗中不可多得的一枚珍品,诗体虽小却能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笔者在品读白居易《暮江吟》时发现,诗人给我们以“三美”的享受:自然美、心境美与语言美。 一、自然美 诗人用他那独具慧眼的审美眼光给我们勾画出一副动态的“秋日江月夜”的自然美景图。第一、二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构成第一副“秋日江水”图。一轮秋阳在一天的照射后薄于西山。恰巧这时几缕晚云飘逸而至,迫近太阳,诗人忽觉眼前光线一亮,于是抬头仰望,只见太阳光被云遮住一部分,一束阳光直射傍晚时澄清、悠缓的江面,顿时江水幻化出一片壮丽奇妙的景象,清静无色的江水霎时呈现出红绿相间的绚丽色彩。诗人驻足了,这一短暂的自然景观着实让他心旷神怡,自然界竟有如此迷人的画面,真乃天公弄巧。日照江,江映日,好一副“秋日江水”图。第三、四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依照时间的变化,“秋日江水”图又变成了“深秋月夜”图。九月初三的傍晚给诗人留下了难忘的一幕,同样九月初三的夜晚又让诗人兴奋不已。日落月升,一弯新月如同一张坚实的神弓。清幽的月色下,草木上的露水玲珑剔透,在夜色中闪闪发光,真像珍珠一样,让人爱不释手。露似珠、月如弓,在深秋夜里形成的这副“深秋月夜”图与前面“秋日江水”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诗人巧妙的以时间转移为线,将它们贯穿在一起,用“串”字结构形成“秋日江月夜”的动态画面,这样的诗境彰显出此诗的自然美,给人以高度的审美愉悦。 二、心境美 在自然美的映照下,诗人的心境起了悄然的变化,所谓神与物游,物境改变了心境。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43岁的白居易因作讽谕诗遭到朝廷的嫉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的第二年,白居易坐思自己的处世哲学,“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白居易在自己人生处世哲学的引领下,决定退出昏暗的朝廷,为远祸全身,干脆去做地方官,闲散官。《暮江吟》就是白居易退出朝廷出任地方官杭州刺史的路上做的。诗中反映了白居易离开乌烟瘴气的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独善时逍遥自由的心境与大自然如画的美景不期而遇,这样的心境在物境的美中得到了释放、展示。优美的物境使诗人暂时忘却美政失败后的烦恼,在自然美景中他的心境得到了超脱,顿感自由无束,这种超脱升华为一种心理的最高境界——禅趣,这样的心境让人神往。这足见诗人当

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

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

《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鉴赏: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

小学四年级语文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他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可怜”,可爱。“真珠”,即珍珠。 评解 这首七绝是一首写景佳作。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篇用“可怜” 二字点逗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云:“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云:“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暮江吟(白居易) 优秀教案

暮江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句大意及作者相关资料。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古诗《暮江吟》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描绘的是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晚的美丽景色。我首先要把学生带到那美好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喜爱这首诗,进而乐意学习这首诗。)一、介绍古诗作者事迹,创设情境,从而引出微课课题。 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朝代以及题意后,我通过再介绍诗中描绘的两幅画设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导学生们从诗句中了解到时间是写深秋傍晚到夜晚这段时间的景色,地点是江面可江边,所描写的景物有阳光、江水、月亮、露珠。学生粗知了这些内容继而再理解诗句就不难了。 二、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中内容,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在讲前两句诗时,我出示第二幅投影片(夕阳照耀下的江上景色)。在学习后两句诗时出示第二幅投影片(一弯新月下的小草和露珠)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图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儿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理解诗句就轻而易举了。投影片在教学中起到了纲举目张,突破重难点的作用。 三、注重启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如前两句诗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问:

白居易《暮江吟》高考诗歌精读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古诗鉴赏 1224 1040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②瑟瑟:碧绿色。 ③怜:爱。 ④真珠:即珍珠。 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

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夕阳临江,美景绚烂,半江碧绿如瑟瑟之色,半江为红日所映。“残阳”紧扣标题“暮江”二字。“铺”字用得贴切精当,显示出阳光是斜照而非直射。“瑟瑟”本是宝石名,《迩雅》:“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透碧。”这里用来形容残阳照不到的半边江水的颜色,与阳光照到的呈红色的一面交相辉映,加之天边缓缓下沉的红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残阳铺水图。前人见此,纷纷以“工致入画” (杨慎《升庵诗话》);“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唐宋诗醇》卷二十四)誉之,可见摹写之妙,非同凡响。 白居易的诗擅长铺叙,而这首小诗则一反常态,跳宕腾挪,富于变化。前面还是江面晚景,马上给人们展现的却又是夜晚景色,看似突兀,实则自然。“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不仅比喻恰当贴切,同时也隐藏着深厚的意蕴。因为只有傍晚到初夜这一段,才有露水,也只有初三的月亮才会如一弯弓,并且于这时分悬在遥远的天空中。与首二句残阳碧波的描写联系起来看,时间上是由傍晚到初夜,可见诗人流连忘返,长时间陶醉于眼前美景之中。诗人惜墨如金,仅用二十八字就描绘出残阳碧波的交辉与月牙初悬的静夜两幕胜境。本来是平常的景致,一经诗人生动准确的描绘与组合,便显得那么迷人!凡读此诗者,也会不由得与诗人一起,陶醉于这奇妙的境界中。 赏析二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暮江吟》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暮江吟》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解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其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元和十一年(816)至元和十三年(818)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有人认为是长庆二年(822)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诗中之江,或谓长江,或谓长安东南之曲江。如果是指曲江,则应作于长安。现在已经难以确考。 句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西下的夕阳,铺映在江水之中;阳光照射下,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这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就像一幅油画。前一句中的“铺”字用得高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显得很平缓,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后一句抓住残阳照射下江中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变化: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反射着阳光的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江水本身的深碧色。“瑟瑟”,本来是珍宝名,其色碧,故影指“碧”字。这里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由描绘一江暮色,到赞美月露,中间似乎少了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暮江吟》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分析: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篇,诗人构思巧妙,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图画。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4、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物。 五、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学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资料。 学生:自读古诗,了解作者。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教部编版《暮江吟》优秀教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暮江吟》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并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学习,能归纳出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时的愉悦心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写景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 2、理解题意。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名诗。诗歌作于公元822年。这一年,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腐败的朝廷,离开了京城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山水风景诗。那这首诗描写的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我们来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看诗题,指名回答。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就陶醉其中、诗兴大发,就脱口吟诵出这首古诗。 3、诗人在江边吟什么呢?(课件出示背景图片和全诗)——师配乐范读。 二.初读感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正音、评价。 3、词义理解:翻开书,看看从书上的注释中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你不理解?(学生自由发言,师相机指导)残阳——快落山的太阳,夕阳。 瑟瑟——本是绿宝石的名称,诗中指碧绿的颜色。用来形容没有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 (指导看图)而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是什么颜色?(红色)所以江水一半是——(生)绿色,一半是——(生)红色。 可怜——可爱,令人爱惜。今义:令人怜悯。用“可爱”代替“可怜”,即“可爱九月初三夜”,用现代的话怎么讲?

《暮江吟》公开课一等奖自创详细教学设计

《暮江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白居易,引导积累。 2、有感情诵读,熟读成诵。 3、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4、感悟诗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所描绘的景色,想象画面。 2、有感情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知诗人。(4分钟) 导言: 同学们,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诗如画。自古以来,曾有无数的文人墨客歌咏她们,留下了许多不朽名句。如,我们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读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还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1、板题,齐读后强调“吟”的读音。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2、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3.区分“墓、幕、慕”字,分别组词快读。 4.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暮江吟》写的是什么?(傍晚江边的景色。) 5.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简介白居易(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其中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家喻户晓。)6、过渡:《暮江吟》这首诗,是他在1083年去杭州做官上任的路上,看到江边日落的美景,陶醉其中而写下的。

二、读诗,领略诗境(6分钟) 1、教师范读。师:一位特级老师曾说:“学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读,读,就像练武功,简单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请大家打开课本,先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画出节奏。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3.个别汇报读.师生评。 师:大家读得很专心,很投入,读书就要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词?(评价: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味道,这种味道就叫韵味,而体现韵味最好的方式就是适当的夸张,夸张的方式就是拖一点音,你真是个小诗人……) 4. 过渡:看来大多数同学都会了。那老师得把难度加大,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不错,来个有点难度的吧!再来个难度更高的好吗?还能挑战吗?(出示多个课件) 3、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的学习力真强!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还有韵味,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己请求外调,调到杭州,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赴任途中的长江边写下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三、赏诗,感悟诗情 1、导入:人们常说,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词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还有一 些时候,诗词就是一幅画!这首《暮江吟》就是这样的——请找出词中的景物。 斜阳、江水、露水、月亮

《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9.《古诗三首:暮江吟》人教(部编 版) 9.古诗三首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暮江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的意境。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悟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在阅读诗歌教学中的要求,要让学生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综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吟”“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文。 (二)过程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多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文。 (三)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背诵。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及结合教材特点,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品评赏析等方法,适时的运用配乐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朗读、品悟诗文,让学生在读中融情,悟中入情。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我分五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写景诗歌,你们能背几首听听吗?当我这样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背几首写景的诗,随后我顺势说:同学们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景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介绍《暮江吟》写作背景。 (二)破诗体,解诗题。 解题是学习这首诗的一把钥匙,介绍写作背景后,我让学生看我板书的课题,提问:“暮”是什么意思?“暮”和“江”在这各交代了什么?“吟”是什么意思?“吟”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读时注意是前鼻音,书写时右边是“今”不是“令”。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

暮江吟

《暮江吟》教学设计 雷埠中心学校刘春红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两幅画面:残阳斜照和新月明露。其中“铺”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夕阳的柔美,而“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动幻之美更令人陶醉;“可怜”一词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夜凉如水,“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静美景色的热爱和留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如何分工、如何有序的表达、如何在讨论时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等等。所以,在本堂课我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小声自读、默读、齐读、轮读、站起来大声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在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就设计了以上不同类型的读,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位、在读中思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4个生字“暮”“残”“铺”“怜”,读准多音字“似”;理解2个新词“瑟瑟”“可怜”和“暮、吟、铺、怜”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导入新课 1、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等。假如在唐朝举行一场唐诗签售会,你们猜哪位诗人的粉丝团会最疯狂?请问你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诗?(指生回答) 《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 教材解析 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专题进行编排,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三首诗描述深秋时候,黄昏江边的景色、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和雪梅的特点,重点关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三首诗分别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蕴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借助学习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暮江吟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1.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试着背一背。 2.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3.解诗题。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4.知诗人。出示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 播放音频:【情境课文】暮江吟课文朗读 2.学习会认字。 3.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请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用“△”标出。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播放视频:【情境课文】暮江吟(诵读版)。 3.交流学习一、二两句。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4.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5.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指导朗读。 过渡语: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7.诗人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8.诗人抓住景物的特点,连用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 9.指导朗读整首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应有节奏,根据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习韦应物《咏露珠》。 2.指导配乐朗读。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

《暮江吟》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4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9 暮江吟人教(部编版) 导学案 组别:__四语__ 备课教师:_ _ 上课时间:______年___月___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曹冲称象|人教(部编版) 《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读会写课文中的8个生字,及相关词语表达。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大腿像柱子。(打一动物)师:你们在市场,见过别人称东西吗?出示课件:(大象图片)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2.复习生字。(采用抽人读,齐读,开火车游戏读) 3 3..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1.师:有人送给曹操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生:一头大象。) 2.课文中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大象的身体像什么?大象的腿像什么? 3.比较“象”和“像”。

4.看到这个例子,你还能用什么像什么来说句子吗?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1.学生质疑。(它有多重?……)[通过学生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的学习。] 2.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一种好?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3.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出示课件: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三)1.学习第4自然段。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抽生读) 2.想一想:称象分为哪几步? 3.说一说:称象的过程。 4.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5.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6.试着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7.师生接读: 师:先把大象赶到(生读) 师:看船身(生读) 师:就沿着水面(生读) 师:再把大象(生读) 师:装到船下沉到(生读) 师:然后(生读) [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训练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8.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指名学生填。 9.课后习题,考考大家说说称象的办法。 三.和学生一起做曹冲称象的实验。 四.拓展延伸。

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

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是经典的考察题目,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暮江吟古诗阅读答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①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②瑟瑟:碧绿色。③怜:爱。④真珠:即珍珠。⑤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沉醉和喜悦。

本诗哪个字用的好? 答:铺字好。一是切景:铺字形象而又准确的表现了此时残阳斜照的角度和强度。二是切情:照字力度太强,铺字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温柔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此情此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 三: ①诗人选取了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这两组景物是红日西沉、新月初升。 前两句诗人抓住江面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在景物描写中寄予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②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欣赏: 答:“可怜”二字,透露出诗人无限喜悦之情,“初三夜”,正是上弦月,一个比喻“月如弓”,信手拈来一般,却是何等传神!大江之滨,草地之上,露水如凝,又是一个比喻“露似真珠”,寻常喻体,却也传达出无限生机,无限情意。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

优质公开课《暮江吟》教案教学文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暮江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 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 各写了哪些景物? 找出来, 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 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 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

古诗诵读暮江吟

古诗诵读暮江吟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3、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的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4、引导学生由书本走向生活,通过广阔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去获取资料。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搜集描写夕阳的诗词; 2、温习《夕照》; 3、准备水彩笔 教师准备:1、描写夕阳的一些诗词、文; 2、欣赏的《暮江吟》教学课件; 3、自谱的乐曲一首《暮江吟》(歌曲附后)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谈话入课 1、今天来给同学们上课,心理上免有点惶恐。不知道同学与一个陌生的老师第一次上课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激动?忐忑?还是像老师一样的惶恐?能不能给佘老师一点信心和鼓励呢? 2、哪同学跟老师一起做。 (1)用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在大声的对自己说:“我能行!我最好!” (2)同学俩俩用手搭在彼此的肩膀上,对对方说:“你能行!你最好!” (3)闭上眼睛,在心理用肯定的语气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行!” 3、怎么样?这会是不是信心十足了?我们来做个诗词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上句,你能接出下句诗。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看来老师是难不倒你们了,哪位同学来出出题呢? 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6、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多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板书) 二、听诗。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词 1、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有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再来一遍,用心去感受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