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技巧——边塞诗

古诗鉴赏技巧——边塞诗
古诗鉴赏技巧——边塞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阅读技巧本阅读文稿分为四个部分,古诗鉴赏引导阅读文章主要要求语言优美,文章新颖有趣味,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流派、代表诗人、诗作。

示例之一: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的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益、王翰、卢纶等。其中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雄浑悲壮,洋溢着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下曲》《塞上》等。

岑参的边塞征战诗的风格是壮伟恣肆,富有浪漫气息,感情真挚自然,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等。

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等。

李颀的边塞诗的特点是奔放豪迈,慷慨悲凉。最著名的有《古从军行》《古意》《塞下曲》等。

宋代时,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人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多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尽管诗中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多了一些凄凉,多了一些惆怅。宋代边塞诗代表诗人有范仲淹、辛弃疾、陆游等。

第二部分选取某一个诗人的诗作进行优美的联想或者赏析

注意:1.不可直接选取诗词鉴赏词典上的某首古诗或词,原文照搬鉴赏辞典。我们需要的是有关古诗词的优秀鉴赏美文。

2.请尽量避开常见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和常见的诗词,因为这极有可能和我们之前的报纸重复,或者和别人的稿件重复。

3.希望尽可能选取语言优美,思想新颖的文章。避开旧文。欢迎自己下水作文。

烘云托月,意蕴悠远

——谈李颀边塞征战诗的表现艺术

李颀(690~751),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的边塞诗悲凉沉郁,雄浑激昂,最突出的特点是烘云托月,意蕴悠远。

所谓烘云托月,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即作画时用渲染云彩的方法来衬托月亮。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创作中,意思是不从正面描绘,而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在

李颀为数不多的边塞诗中,这种技法被运用到了极致。

请看《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诗人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即征人)的哀怨之感了。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敷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他们尚且哀啼落泪,何况远戍到此的“行人”呢?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起到了烘云托月、意蕴悠远的艺术效果。

这种烘云托月、意蕴悠远的表现手法,在《古意》中也有运用:“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能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男儿事长征”中的“男儿”落泪,可是这样一个“少小幽燕客,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的硬汉,哪有一听到少妇羌笛就激动落泪的道理?于是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且落得泪如雨下。在这样尽人都为之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然也不能例外。可见,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练,达到了意蕴悠远的艺术效果。

《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都用过此题写诗。李颀的两首《塞下曲》,均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边塞气候之严寒,从而衬托出将士的勇猛顽强。如“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即是。

《古塞下曲》是李颀的另一首边塞征战诗。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其中的“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从侧面批判了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行径,表现了战争给“行人”带来的巨大痛苦。这种不直言其事,而从侧面点染的方法,正是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第三部分选取的诗词趣话字数1000字左右。请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主题选择,比如这次例稿是边塞诗歌,所以选的诗词和诗人都是边塞方面的。

体例一:

纵然失败亦英雄

——读李白《从军行》有感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边塞征战诗。与众多唐代边塞征战诗不同的是,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失败的战斗。但诗歌却并不给人以沮丧和失败之感,相反,饱含着诗人对边塞将士机智勇敢的敬佩之情。全诗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纵然失败亦英雄的形象。

诗的开头两句,写这位英难身经百战,以至于穿在身上的铠甲都伤痕累累。可见,这位英雄有着多么丰富的沙场战斗经验。不料,在这次战斗中,他的部队在城南被敌人团团围住。此时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投降,二是突围。对于英雄来说,投降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剩下的路就只有突围了。

如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突围的胜利呢?那就是首先射杀敌人的将领。“突营射杀呼延将”,呼延,是匈奴贵族之一,这里指的是敌军的一员悍将。诗中描写的这位英雄正是选中

这个敌军头领作为目标,在突围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才使敌军陷入了慌乱。

接下来,写这位英雄带领残兵冲出重围,“独领残兵千骑归”,一个“独”字,似有千斤之力,压倒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尽管这是一场失败的战斗,但这位英难仍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队伍,而非丢下队伍孤身一人突围。

值得一提的是,全诗并没有对这位英雄进行肖像描写,只是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和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我们可以想到,这不过是英雄“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诗人就把一这突围和英雄的战斗过程,渲染得格外壮烈,使英雄完全传奇化了。

通读全诗,在我们眼前出现的不是一批残兵败将,而是让人感到凛然可敬的英雄。这样一首小诗,敢于去写严酷的战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通过败仗显出豪气,彰显英雄本色,给人以鼓舞,这正是盛唐诗人身上的那种积极向上、希求建功立业的精神气概的集中体现。它让我们知道,纵使在失败的战斗里也不乏可歌可泣、英勇威武的英雄!

孟浩然的幸福感

有首诗,诗味儿似乎不浓,流传却很广。幼年时候,玩跳皮筋儿,它是游戏的伴唱,我们常边跳边念叨: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多年后,才知道,它的原创者是孟浩然,诗也才20个字,却掩埋着那么多的哀伤。

孟浩然的诗歌淡,淡到几乎没有诗;就像他的人,曾经也是那么淡,淡到看不见经营的痕迹。李白景仰他,说他“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还说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意思是说,他的品格像高山一样,仰望不到顶,只能作揖崇仰他清香的德行了。李白常在席间半酣之际,毫不掩饰地高歌“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李白所言的风流,是“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看看周遭的、远处的人,但凡有点资本,莫不广求门路,躬身仕途,以期得到朝廷重用;而孟浩然呢,隐居鹿门,闲来喝喝酒,兴起写写诗,十足的隐士模样。他就像东晋的陶渊明,菊花一样清幽。

孟浩然优哉游哉,过得很是惬意。但到年届不惑时,孟浩然忽然有了困惑,他辗转枕席,反思自己的隐士生涯:不错,他啸傲山林,过得相当不错;但是,隐居,做为心的支点,似乎已经松动了,他现在想要入京求仕做一番事业了。

反复斟酌后,孟浩然跃跃欲试地来到长安;可长安诗界对他并不“感冒”。直至有一天,孟浩然在太学与人联句,吟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幅云淡雨疏的夜色图景,彻底镇住了那帮自以为是的长安诗人!他一炮走红,轻松博得了众人的好感。一时间,王维、张九龄、王昌龄等诗界“权贵”,都将他奉为座上宾。

但他的“田园风味”并不合科举的“胃口”,公元729年,孟大才子名落孙山。正在失意的当儿,王维相邀饮酒,他就去了。谁知酒具刚刚摆上,忽听门外一声:“皇上驾到!”——玄宗皇帝来了。

王维赶紧整肃衣冠,孟浩然彻底慌神:一则无职人员出现在官署,不合理法;二则科举不中,无颜觐见。情急之下,孟浩然躬身钻到了床底下。玄宗皇帝进屋,看到酒具,顿有疑问。王维只好如实禀报,又极力推荐,说是襄阳才子孟浩然,因怕圣上怪罪,所以躲到了床下。唐玄宗哈哈大笑,说:“朕久闻其名,未见其人,何不请出来见见。”孟浩然只好战战兢

兢地钻出来谢罪。玄宗很感兴趣,就让孟浩然将最近的诗作念来听听。孟浩然信口吟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意思是说,世态炎凉,朝廷不理睬,自己怀才不遇,鬓发已白而功名未就。

唐玄宗听罢,极为不悦,他质问孟浩然:“什么叫‘不才明主弃’?朕从来没有抛弃过你,你为什么要诬蔑朕呢?”孟浩然手足无措,哑口无言,唐玄宗拂袖而去,“面试”彻底失败。好不容易觐见“天颜”,却因应对失误而失去了一次机会。

重挫之下,孟浩然只好选择还乡。长安这个伤心地,让他不忍去又不得不去。他承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在家乡小住数月后,便开始了长达5年的吴越之旅。吴越的自然风光,成为他伤痛的平复剂;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潜在心理,又渐渐回笼,他似乎寻回了做隐士的感觉。只是,当年的快乐与从容,已经悄悄被置换为狂放与酸楚。

其实,隐居江湖也好,高居朝廷也罢,关键的问题是,给心一个稳当的归处,或者,找个支点,把心支稳当了。日子总是要过的。清风徐徐,是好的;白云来去,是好的;燕窝鱼翅,是好的;酸菜窝头,也是好的。生活中,幸福和形式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心安稳了,就看开了,看开了,什么都是快乐的;感觉幸福了就是真幸福了。丢掉些,留下些,这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

(选自《牛城晚报》,有删改)

第四部分学生作文

酒剑词人

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刘凯

最厌恶那个江湖,满布腥风血雨;最厌恶那个朝廷,失去了半壁江山还在苟延残喘、妥协退让;最厌恶那个皇帝,远贤近佞,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而我却最喜欢那个朝代的那个词人,喜欢他由剑到词,由词到人的改变,喜欢他抖落伤心的往事如轻拂掉满身的灰尘一般,他就这样让“逃离”的灵魂暂居在酒缸里酩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是从刀尖上滚过来的词人。单枪匹马,追贼数日,手刃贼首,这些有哪个文人做过?揭竿而起,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这些又有哪个文人做过?列舰层楼,西风塞马,醉卧疆场,这些又有哪个文人亲眼见过?他做过!更早已习之以为常!他,就是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最终,他的金戈铁马梦还是被现实的铁蹄踏碎了,碎得连一声叹息都像恸哭。

南归之后,他的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和利剑,他能握的只有一支羊毫软笔。于是,他奋力挥毫,笔走龙蛇,墨洒宣纸,用血和泪和成一首首悲壮的词,用刀和剑碰撞出一声声无奈的呼喊和自嘲。李白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辛弃疾秀口一吟就是一首好词。这位英雄的战袍被撕碎了,他的钢牙利爪也被磨平了,但他的脊梁却没有被压弯,一直挺立着。

从投鞭飞渡、剑指三秦的将军到泼墨挥毫、笔走龙蛇的词人,他从没有放弃过斗争,他用比刀尖更锋利的笔尖挑战着残酷的现实,不论成功与否。一直支撑他的除了那颗爱国心外,还有一样文人都需要的——酒。其他文人喝酒是在寻找感情的寄托,辛弃疾喝酒却是在寻找灵魂的寄托。毕竟,他经历的太多了。他梦想收复失地,一统祖国,所以他选择了南归,带着千军万马回到南宋。可回来之后呢?没了!什么都没了!他的千军万马没了,他的收复计划没了,就连他的梦想都差点儿被吞噬殆尽。这如何让他不伤心?受伤的心在颤抖,他抖落满身龟裂的黏土,抖出一个赤裸裸金灿灿的灵魂。这灵魂该放在何处?对!酒!只有一醉方

能解千愁,只有酒才能暖化他的五脏六腑,只有酩酊的世界才能贮放他高尚的满载期望与伤心的灵魂。于是,在一个个无人的夜里,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几近苛酷的现实中,他选择做一位文人,即使他是那么地不甘与无奈。

真正的文人,最善以一颗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出炸响惊雷阵阵。辛弃疾用剑雕刻了一个民族的风云,一辈子爱恨的纠缠。可他始终还是一个人,一个同样用黏土浇筑而成的人。只不过,他经历了太多,他善于抖落伤心的往事,用刀剑般的笔锋挑去龟裂的泥土,让赤裸的灵魂在酒池里酩酊。哪怕是在睡梦中他也不忘自己的节操与抱负,哪怕是在梦呓里他也高唱收复失地的壮歌。

以剑词为料,以酒为催化剂,在社会的熔炉里,经过剧烈的反应生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真真正正的“人”,一个用词述说坚守与改变神话的人——酒剑词人。

【教师点评】需要300字左右精辟点评文字……………………

2018高考复习备考诗歌题材分类鉴赏(边塞诗)教师版 -

边塞诗复习导学案 编写人:陈华平使用时间:2018.3.7 使用对象:高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概念及代表诗人,掌握边塞诗的基本常识,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交流,学习边塞诗通过对比、衬托、夸张等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深刻体会诗人在边塞诗中倾注的复杂情感。 【知识链接】 ——走近朔风猎猎的“边塞” 一、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之一,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 二、边塞诗的作者 边塞诗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 初唐四杰中的骆宾王边塞诗创作较多,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这一时期的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被后人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等都是名篇。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三、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在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对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另一方面,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四、唐代边塞诗的题材特色 在内容和题材选择上,唐代边塞诗有以下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胡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2013届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思路与技巧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边塞诗鉴赏练习题

边塞诗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卷) 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①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②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青海①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③终不还。 [注释] 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 ①《梅花落》,曲调名,“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②关山:山名,在今宁夏南部。 1.“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 2.三、四句中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怎样的虚景?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 答: 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最新整理边塞诗《从军行》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观看视频,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二、明确边塞诗后,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相关的背景与作者 ⑴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⑵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⑶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数作品流丽而音调悠扬,表示出生气勃勃的高扬精神,这与盛唐进取雄放的风气不无关系。这一时期的代表是王昌龄、高适、岑参。其内容多歌咏在边境要塞遭受艰辛的将士之心情,和在故乡等待他们归来的妻子之感叹。 此外,当时作为边塞诗人著名的,有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等,均为边塞诗的佳作。 四、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 五、欣赏诗歌 ⑴一、二句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 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⑵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⑶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 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 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 中心思想: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之诗歌题材分类(精华) 导语:按诗歌的内容把诗歌分为几类:山水田园诗、思乡送别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闺怨诗 一.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清丽洗练。。 艺术手法:白描、衬托等。 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抒发对宁静、平和、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闲适自得的心情;④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①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自己仕途坎坷,官场生活的劳苦,与老牛承担的耕作任务的繁重极为相似,作者对此极为厌倦。②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之情。老牛耕作终有了结之时,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了却繁杂的公务,像老牛那样释却负重、舒闲一下长期疲惫的心灵。 思想情怀:此诗借对官场的失望和山林生活的陶醉,充分表现出作者晚年恬静淡泊、乐山乐水、隐逸自在、自得其乐的情怀。 二.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020高考政治答题的规范与技巧

高中政治答题 万能公式高考政治考点梳理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极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②市场经济开放性的要求;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④对外贸易的作用。 4、(哲学)国际关系 在《生活与哲学》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关系的哲学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③内因和外因的关系;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⑤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古诗分类鉴赏之边塞征战诗鉴赏 一、定义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二、鉴赏指导 1.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3.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与亲友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4.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边塞诗的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6.边塞诗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

《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技巧》 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试题中较稳定的一种重要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能有效地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推理、综合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在试卷中的比重一贯都很大,分值一般占到总卷面的一半左右。选择题答题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总得分的高低。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进行必要的练习外,还注意选择题的解法研究,以下做政治选择题的“三审”的解题思路和“九排除”的解题方法值得借鉴。 (一)“三审” 选择题由两部分构成:题干和题肢。其基本要求是题干和题肢要相符合,这既是设计选择题的重要原则,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依据。了解了选择题的特殊性,答好选择题其实也不难。解答选择题从解题思路方面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即“三审”。 1.审题干──领会题意 就是把握住题干的规定性,包括题干所规定的选择方向、范围和程度等。这是前提条件。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要全面理解题意。题干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审清题干,就要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弄清题干的中心思想。 例题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下面关于与时俱进的认识 正确的有:①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新范畴②直接体现了党的阶级性质③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和统一④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对立和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很多同学错选了,选了A,其实题目问的是“与时俱进”,而不是“三个代表”,中心思想没有抓住。正确答案是D。

二要准确地把握“题眼”,即找出关键词语。因为它确定了题干内容的特殊规定性,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只有养成搜索关键词和关键句的习惯,才能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使思路迅速地进入到试题中去。 例题2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该题的关键词,即“题眼”是“标价”、“货币”、“职能”。从这些词知道,本题是考查货币的职能,题肢必然与此有关。而“标价”进一步说明了考查的是货币的哪一个职能。故 答案选A。 三要明确题意所指的方向。题意所指的方向规定了答案的选择。它是将题干和题肢有机联系起来的桥梁。如有的要求选对的,有的要求选错的;有的要求选原因,有的要求选结果;有的要求选本质,有的要求选现象;等等。只有知道了题目问什么才能知道要选取什么。这是做好选择题的重要环节。 例题3 “离开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从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上看,反映了下列观点: A.中国共产党员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 B .国家的性质是同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C.党的领导是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高考真题边塞诗汇编 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边塞诗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边塞诗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16.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5、(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边塞诗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6、(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边塞诗 军城早秋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诗歌的分题材教学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边塞诗的教学分3课时:边塞诗的意象内容、手法、思想情感,本课是第3课时。让学生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学会归纳总结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情感,养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演练中活学活用,体验成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慧眼识题材,把握边塞诗这一常见题材的特征。 2、掌握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归纳。 情感目标:通过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感受边塞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重难点 掌握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方法,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自主先学法小组讨论法强化训练法 教学过程 【活动方案】 一、温故知新学情检测 慧眼识题材,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 二、课前自主先学 要求:反复诵读以下边塞诗句,理解诗意,并分类概括这些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 边塞诗常见思想感情分类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从军北征》(回乐峰、受降城是地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情感概括: 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李白《塞下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情感概括: ⑶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情感概括: 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宋范仲淹《渔家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逢入京使》 情感概括: ⑸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燕歌行》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情感概括: 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感事》 情感概括: 三、小组讨论交流以上自主先学内容。 四、小组展示,中心发言人发言,其余小组补充或质疑。 五、检测反馈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2020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2020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规范 1、答题步骤: 一般分三步: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 (1)审题:回答简答题,关键在于审题。 阅读设问时要看清要求、抓关键:⑴看清试题要求:①一看范围 要求。要明确试题是要求用政治、经济或哲学的相关知识,还是用哲 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理解论或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知识来分析 回答问题。②二看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高,则答案要点可能较多, 若分值较低,则答案要点较少。⑵读设问抓关键:这是个关键性步骤。因为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均在其中。①一定抓住关 键词语,辨明命题意向。(主体、范围性语句)②是抓准限制词语, 吃透题意细节。(设问词、问题短语) 审读材料全文:要认真阅读材料全文,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到: ⑴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即能够表达全文意思的语句。⑵分出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意思。⑶理出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⑷认真思考的基 础上列出答案要点。有了答案要点,也就有了答题方向。按这个方向 组织答案,一则能够防止跑题,二则能够防止遗漏要点。 (2)构思? :要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要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以及如何使用该原理实行表达;要找准答 题的切入点;能够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作答:把该回答的问题理清思路以后,就能够动笔作答了。 作答时要注意把它们分成几个自然段,以要点化的方式,准确使用学 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 完整地表达出来。 2、常见主观题答题技巧

(一)体现类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 概括出什么道理?”等。?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 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 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 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 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对应措施或做法。 (二)依据类 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 性或意义。 (三)为什么类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 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四)意义类 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 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答题 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 排比句。 (五)怎么办类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怎么 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边塞诗)

2016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一 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一、边塞形式-----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二、基本主题-----边塞奇丽风光;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忠君爱国的热情;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统治者穷兵黩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等。 三、语言风格-----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常见风格------雄壮豪迈 四、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比喻、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五、鉴赏边塞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答案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概念 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 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 [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边塞诗鉴赏训练: 1. 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边塞诗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之边塞诗(教案) 一.概念 边塞诗是指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以反映边塞风光、边界战争、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卢伦等。盛唐边塞诗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广阔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应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即把握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1.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例句】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其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中晚唐: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却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婉伤。 【例句】 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代:仍洋溢着爱国热情,却多些凄凉,多些惆怅。 【例句】 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二.思想内容(背一背) ①表现戍边将士忠君报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精神。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②表达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家中妻子的离恨。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③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誓扫凶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完整版)高考真题边塞诗鉴赏汇编,推荐文档

咼考真题边塞诗汇编 1、(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一边塞诗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2、(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一边塞诗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岀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05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一③题(7分)--边塞诗|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 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 “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岀了清冷的意境。 ⑶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答案:(1)D(2)C(3)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岀了烈士墓年壮心不 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4、(06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间题。(5分)一边塞 诗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应驮 白练到安西。 注:磧(q 1)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磧”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 析。 答: 16.答案:(5分)(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 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5、(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边塞诗| 岀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岀 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 e 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14.(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岀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 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