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对比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对比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对比阅读

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二)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李绅《寒松赋》

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④甘冒霜而停雪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1)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2)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3)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4)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1)本:根。(2)体:体悟。(3)虚受:虚心接受。(4)实:充实,充满。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可爱者甚蕃()(2)陶后鲜有闻()

(3)贞以立志()(4)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1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19.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

20.甲乙两文都用了的表现手法,甲文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乙文则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3分)

(四)阅读选文,回答问题(13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7.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9.读文赏荷:(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分)

【甲】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侵晓窥檐语()(2)可爱者甚蕃()

(3)芙蕖则不然()(4)自夏徂秋()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濯清涟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2)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的情感。(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丙)段按照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4分)

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

参考答案

(一)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分)2.C(2分)3.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4.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5.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

(二)参考答案

9.答案: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连词,表示修饰关系。③亲近而不庄重。④使(雪)停止。评分:每两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1.答案:因为莲具有纯洁、正直、雅致的个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君子品德的追求。因为寒松具有坚韧耐寒、忠贞不移的品格。隐寓了作者坚守节操、执着追求的精神气度。

评分:对喜欢莲、寒松原因的分析各占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运用衬托,突出了莲、寒松卓尔不群的品性;②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形象、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富有感染力。

乙文:参考译文

松树生长在岩石的侧面,俗人看不到它,木匠无缘结识它。它没有宽阔的地势来炫耀自己的外形,只有大自然赋予

的本色。它枝干伟岸挺拔肃穆茂盛,或高踞于层岩之上,直插云霄;或藏身于幽涧之中,蓄雾藏云。坚固的穹石埋下它的根系,历经数载;古老的藤蔓缠络它的躯体,不知多少年。白露飘落,凉风吹来,树林田野凄惨颤栗,高山平原愁容憔悴。别的树木都黄叶凋零,只有它苍翠繁茂。然后人们知道它高峻挺拔,特立独行。它不改变自己的外形,也不改变自己的内心,甘愿经受霜雪的洗礼。它和隐士君子的志趣气节相投,它坚定不拔,超乎万物。日月不能改变其本性,雨露使它更丰茂。它身影高耸,千年茂盛。它把自己流动的身影编织成梦,相信十八年后定能成材为公。它不学春天的桃李也不学秋天的梧桐。身为栋梁之材却不为人知,顶风冒雪,却没人为它称奇叫绝。实在是空为有用之才,有人鄙视它,却也有人取法它。

(三)参考答案

17.(1)多(2)少(3)坚定,有节操(4)种植,栽培18(1)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19.外形香气性直心空20.象征描写议论

乙文: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四)【答案】:

(二)评分标准6.(2分)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7. (2分)D 8.(4分)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9.读文赏荷:(5分) (1).(2分)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每处1分。(2).(3分)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乙文:参考译文

我回忆年轻时,居住在西湖。每当到了夏天,临近湖边欣赏荷花,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一天,我和几个好友,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意兴正浓,忽然天上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全部显现为飘动摇摆的姿态。不一会儿,雨过天晴,湖中波澜不惊,湖面和天空呈现出相同的颜色,荷花被雨水所冲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在是花中的仙子。李白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认为绝妙极了。

黔之驴比较阅读

【甲】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

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2)稍近益狎()

(3)驴不胜怒,蹄之()(4)扪烛而得其形()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参考答案】

1.(1)偷看(2)更加(3)用蹄子踢(或“踢”)(4)摸(每题1分,计4分)

2.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答后半句亦可,其它的“者”都理解为“……的人”)

3.(1)老虎(听了)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2分,主要以“骇”、“遁”、“且”、“噬”为采分点。)

(2)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像蜡烛。”(2分,以“或”、两个“之”为采分点。)

4.参考答案:①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②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③认识事物要亲身实践,不能主观臆断;④要讲究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盲目推断。(评分标准: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柳宗元《黔之驴》)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①,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③患耶?([清]纪昀《狼子野心》)

注:俟(sì):等待。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有“隐藏”之意。贻(yí):这里是“遗留”的意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⑴以为神( ) ⑵技止此耳( )

⑶再就枕,将寐( ) ⑷乃杀而取其革(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16、读了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收获?(2分)

17、乙文中划线句子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从主人方面来理解)(2分)

参考答案:

14.(4分)⑴把……当作⑵同“只”,仅仅⑶睡觉⑷代词,指狼

15.(4分)⑴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⑵这两只小狼渐渐长大,也非常温驯,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

16.(2分)如:(1)对于那些貌似强大的东西,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会取得胜利;(2)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3)做事一定要知己知彼;(4)做事要持之以恒。(答到两点即可)

17.(2分)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蜘蛛杀蛇》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略有改动)

【注释】①飙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加线词。(2分)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好事B.虎大骇,远遁遁

C.果腹而去果腹D.蜘蛛引丝疾上疾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4分)

(1)驴不胜怒,蹄之。

(2)蛇复昂首待之。

3.(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A ”到“觉无异能者”,再到“B ”。【乙】文“如是者三四次”中的“是”指代的具体内容是:“C ”。(请用选文原句填空)

(2)甲、乙两文都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方法不同:甲文侧重描写虎的 A ;乙文侧重描写蜘蛛的 B 。4.驴和蜘蛛的斗争过程,引人深思。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你从它身上得到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2分)A.喜欢多事;B.逃跑;C.吃饱肚子;D.飞快(迅速)

2.(4分)(1)驴不能忍受(或“禁不住”)愤怒,用蹄子踢虎。

(2)蛇又昂着头等待着(吃)蜘蛛。

3.(4分)(1)甲文:A 以为神B 技止此耳;(各0.5分)

乙文:C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蛇复昂首待之。蜘蛛引丝疾上,还守其网。(1分)

(2)A 心理,B 动作。(各1分)

4.(2分)示例:从驴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

(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

从蜘蛛的身上我们得到的启示:

(1)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2)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攻其不备,也能出奇制胜。

[甲]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选自《黔之驴》)

[乙]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①曰:“吾腹稍大,似牛乎?”伙曰:“去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②,腹裂而死。牛历③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注:①伙:同伴。②须臾:很短的时间。③历:经过。

(选自《蛙与牛斗》)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益习其声:(2) 稍近益狎:

(3) 欲逾于牛:(4) 此谓不自量力者也:

2.下列句中加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于:欲逾于牛尝驾黄鹤返憩于此B.去:乃去去远矣

C.者:觉无异能者此谓不自量力者也D.其:牛历其旁断其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驴不胜怒,蹄之。

(2) 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

4.驴和青蛙的结局都是可悲的,更加可悲的是它们至死都不知死的原因,你能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1.⑴习:熟悉。⑵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⑶逾:超过、胜过。⑷谓:叫作、称为。

2.D

3.(1)驴子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2分)(2)牛经过青蛙的旁边,把蛙的尸体践踏在泥土中。(2分)

4.驴: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徒有虚表,那些外强中干,无才无识的无耻之徒,最终会走向灭亡。青蛙:凡事要量力而行,要正确估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1.(1)“习”在此的意思为“熟悉”,不能理解为“练习”等意思;(2)“狎”为“态度亲近而不庄重”的意思;(3)“逾”在此意思为“超过”;(4)“谓”在此意思为“称为”,不能理解为“名词”。

2.A、对于在。B、离开距离。C、表猜测的语气----的人。D、他的他的。经分析,D项是正确的。

3.(1)“胜”是“能承受”的意思,“蹄”是“用蹄子蹄”;(2)“历”是“经过”的意思,“于”是“在”的意思。翻译这两句的意思的时候,还要使整个句子保持完整性与流畅性。

4.从驴或青蛙的身上得到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来分析。可以从“驴”或“青蛙”这个角度直接分析启示,也可以从“老虎”或“牛”这个角度间接分析启示。

【甲】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当止不止

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②故:通“固”,本来。③嵌空:深陷的样子。④缭曲:曲折缭绕。

⑤窦:孔穴。⑥不意:没想到。⑦窒:堵住。⑧并:一起。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2分)

(1)稍出近之()(2)益习其声()

(3)技止此耳()(4)遂蛇行而入()《黔之驴》《当止不止》比较阅读答案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虎因喜/ 罔不因势象形B.驴不胜怒,蹄之/ 聚柴以焚之

C.尽其肉/ 其如土石何D.以为神/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用原文词句填空。(3分)

甲文中,驴最初出现时,是一个“ A ”,最后被虎吃掉,是因为它“ B ”;乙文中,樵者最初遭遇老虎,处境“ C ”,最后用“ D ”的做法战胜了老虎。

5.甲乙两文中的老虎形象各有什么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2分)(1)靠近,接近(2)熟悉,习惯(3)同“只”,仅(4)像蛇一样

2.(2分)B

3.(2分)黔地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入黔地。

4.(3分)A.庞然大物(0.5分)B.技止此耳(1分)C.窘迫(0.5分)D.(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1分)

5.(3分)甲文的老虎: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乙文的老虎:愚蠢鲁莽,有勇

无谋,急躁冒进。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孙权劝学 一、课文提示: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鲁肃赞学)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重点字词详解 初:当初,最初。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用。 务:事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语气词,后写作“耶”。但:只,只是。 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孰:谁。若:比得上。以为:认为。 益:好处。乃:于是,就。 始:开始。就:从事。 及:到,等到。过:经过。论议:讨论,评议。 惊:惊奇。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士:有抱负的人。三:泛指多天。 更:重新。刮目:擦拭眼睛。 相待:看待。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遂:于是,就。 拜:拜访,拜见。别:告别。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8.蒙辞以军中多务。——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四、揣摩重点语言 1.“不可不学!”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和关心厚爱。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2017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之文言文对比阅读 班级座号姓名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撤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减)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同“熟”。 ⑥从:同“纵”。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 ..讲论文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似) C.屏.人论事(使退避)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甲文中,从“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回答中可知谢道韫是个、的孩子;而乙文中,儿时王羲之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走:争着跑。⑦信然:果真是这样。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子胡儿”的回答更满意 B.乙文中王戎断定“此必苦李”的依据是“树在道旁而多子” C.从甲、乙两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谢道韫和王戎都是非常机敏、聪慧的孩子。 D.甲文中谢道韫的突出表现是极有才情,乙文中王戎的突出表现是善于思考。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尝.与诸小儿游()(4)唯.戎不动()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复习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一、古诗文默写。(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足蒸暑土气,。 (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 (7)征蓬出汉塞,。(8)乱入池中看不见,。 (9)江山如此多娇,。(10)无情有恨无人觉,。 (11)日暮乡关何处是,。(12)多谢浣溪人不折,。(13),赢得生前身后名。(14),但惜夏日长。 (15),关山度若飞。(16)待到山花烂漫时,。 (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 (19).妇姑荷箪食,。 (20).,。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蹄.之( ) (4)技止.此耳(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四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 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卿言多务,孰若孤?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孙权: 吕蒙: 鲁肃: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11.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1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试题 杜建录 一、古诗文默写。(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足蒸暑土气,。 (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 (7)征蓬出汉塞,。(8)乱入池中看不见,。(9)江山如此多娇,。(10)无情有恨无人觉,。(11)日暮乡关何处是,。(12)多谢浣溪人不折,。(13),赢得生前身后名。(14),但惜夏日长。(15),关山度若飞。(16)待到山花烂漫时,。(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 (19).妇姑荷箪食,。 (20). ,。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 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3)蹄.之( ) (4)技止.此耳(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 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8、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

最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整理 《孙权劝学》复习清单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 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重点句子翻译。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和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啊! 三、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

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 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 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复习清单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4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9.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10.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1.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18.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19.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24.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25.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7.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5.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8.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傍,靠近、临近。走,跑。 二、重点句子翻译。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专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古诗文专项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古诗文) 5.《伤仲永》 第一部分:知识点梳理 一、词语积累。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 (二)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 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三)重点字词解释。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 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 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2.宾客其父: 3.利其然: 4.父异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问题探究。 1..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为什么祥写方仲永才能初现时的情形?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4.“余闻之也久”在本文叙事中有何作用? 5.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第二部分:比较阅读 比较一 【甲】《伤仲永》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14484553.html,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9年第35期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台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交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②也,弗难矣。 (选自《题峡山寺》) 【注释】 ①俦: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新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课内文言文复习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各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着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A 动词,掌握/能源动词,应当;B介词,用/动词,认为;C动词,了解、认清。) 2.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益处(或“好处”)。 3.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4.(1)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分)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

初一语文下册重点古诗文知识总复习(部编本) 《孙权劝学》 一、重点字词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 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 7、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 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 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 一、重点字词 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4.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5.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为了。市,买。 6.万里赴戎机:远行万里,投身战事。戎机,战事。 7.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的关塞山岭。度,越过。 8.策勋十二转:级最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9.赏赐千百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10.不用:不愿做。28.愿驰千里足:希望驰骋千里马。31.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专题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部编语文 期末分项复习专题二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专题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乙]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好学》 【注:回:颜回,又称颜渊,是孔子的弟子。蚤:同“早”。恸:哀痛之至。贰:重复。亡:同“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⑵即更刮目相待() ⑶门人益亲()⑷不迁怒,不贰过。()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⑵不迁怒,不贰过。 译:

3.请写出与[甲]段文字相关的成语。你还知道与好学相关的成语吗?请举一例。(2分) 答: 4.读了[甲]、[乙]两段文字,你有何感想?(2分) 答: 二、卖油翁(略原文)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尝射于家圃()(2)尔安敢轻吾射()(3)子乃曰可教射()(4)而不以善息()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尔安敢轻吾射 / 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 / 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 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4分)答: 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三、 [甲] (刘禹锡《陋室铭》略原文)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日:“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④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⑤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⑥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⑦,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第一单元《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还家( ) ..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级下文言文对比阅读(最新整理)

文言文阅读(一)【甲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文】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2.解释加点词语。(3分)(1)治经为博士邪()(2)见往事耳()(3)及鲁肃过浔阳()(4)即更刮目相待()(5)肃遂拜蒙母()(6)唯傅修期耳() 13.翻译句子。(2分)(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 14.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2分) 15.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1分)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1分) 文言文(二)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 【注】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 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12.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25~29题。(18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 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2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七年级下古诗文总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一古诗文默写 一、默写吴均的《山中杂诗》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诗中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2.诗中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3.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二、默写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2.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三、默写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嵋山月半轮秋;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影入平羌江水流。 2.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2.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五、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两句是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诗中表达诗人恬淡胸襟的两句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诗中蕴含诗人因多病无所作为的忧伤情怀的两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默写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复习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 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授课人:课型:复习课 1、了解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重点】 2、熟练运用,灵活解题。【难点】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9~12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节选) 【乙】高祖①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②等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 【注释】 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王陵: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先帝称之曰能.吾能.用之 B.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皆.良实皆.人杰也 D.悉以咨之.决胜于千里之.外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志虑忠纯。译文: (2)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译文: 3.选出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文段,诸葛亮向刘禅举荐文臣武将,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段,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C.【乙】文段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了高祖善识人才、善用人才。 D.【甲】文段,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命令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辞严,不容反抗。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上都和,此外,诸葛亮还。(3分)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伤仲永》 一、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 ②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B、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C、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D、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