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流失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抑制或减缓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为稻田氮素流失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稻田;氮素流失;机制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in paddy field

Abstract: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addy fields, the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nhibit or slow the nitrogen losing in the paddy fields; the goal is to providing a basic material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paddy field;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氮素是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平[1]。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该元素在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易于以气体形式挥发, 易于淋失和迁移, 因此氮素会大量流失, 进而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2]。

为提高土壤的氮素水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大量的氮素化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氮肥年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单位面积的施用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施肥方法或农业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氮素损失加剧[4],严重影响了氮肥利用率,中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 ~50%[5]。研究表明,农田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包括: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铵的固定、径流冲刷和硝态氮的淋失等。其中,硝态氮的淋失是损失的重要方面[6],淋失量可达5%~41.9%[7]。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也是消耗氮素较多, 流失

氮素较多的作物[8]。稻田排水中流失的氮磷在河湖汇集,严重污染附近水体, 加重周边环境负荷。农田氮素的流失是目前日益严重的非点源污染的源泉之一[9], 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面源氮等营养型污染物[10]。对于稻田氮素污染问题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重视, 也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和土壤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1. 氮素流失的机理

稻田氮素流失一般包括地面径流损失、气体损失及地下淋溶渗漏损失。

地表径流流失,主要是降雨和烤田期排水所致。氮磷肥料施入田间需要转变为可溶态的形式才易于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排水条件下, 氮素容易随径流而损失。不管是可溶的还是以颗粒存在的,会随径流而去[11]。大量研究表明[12,13], 施肥后7天内是肥料保持利用的关键期, 这段时间内不宜排水。此时田间地表水、土壤水中以铵态氮为主。在地表水中其浓度先增加逐渐减少,土壤水中则逐渐增加。因带正电的NH4+-N极易为土壤胶体所吸附。

气态损失主要是指氨的挥发和反硝化反应。氮在土壤中满足一定条件经过反硝化作用可产生氨氮,田间水中的铵也可直接气化挥发。刘培斌等[14]认为水稻生长期间,氮肥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气体损失。研究表明,氮素气体损失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温度、大气压强、土壤含水率及田表水pH值等,其中pH值的影响尤为明显。Vymazal等[15]指出,如果pH值

<7.5, 则NH3从淹没土壤和沉积物中通过挥发损失是不显著的;而pH值<

8.0时并不严重;在pH值为9.3时,氨和铵离子的比例是1:1,通过挥发造成的氨氮损失开始变得显著。pH值升高,气体损失越大。

氮素的淋洗损失是指土壤中的氮随水向下移动至根系活动层以下,从而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所造成的氮素损失。硝态氮肥以NO3--N为主,占淋失氮总量的94.9%;铵态氮肥以NH4+-N为主,占淋失氮总量的

79.1%;酰铵态氮肥以尿素态氮为主,占淋失氮总量的84.8 %[16]。因但是, (1)淋洗作用是一种累进过程,在当季未被淋失的氮,以后可继续下移而损失;(2)已淋失的氮(特别是硝态氮)在此后的旱季中又可随水分的向上移动而重新进人根系活动层供作物吸收。因此,准确确定淋洗损失的量是比较困难的。淋洗损失的氮包括来源于土壤的氮和残留的肥料氮,以及当季施人的肥料氮。淋洗损失受到进人土壤的水量和水流强度、土壤特性、轮作制度、施肥制度、氮肥种类、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等的强烈

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变幅。国内外研究氮素的淋溶损失主要集中于控制排水研究,通过控制排水,可以减少排水量,增加作物对地下水的利用,降低排水中可溶性氮的浓度,改善农田环境。

2. 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因素

2.1氮肥种类

不同氮肥品种对氮的流失量影响程度不同。硝酸铵最易增加径流中氮的含量, 施用尿素较碳铵显著降低径流中氮的流失量。在普通氮肥中配施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可明显延缓氮在土壤中的转化,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减轻硝态氮的流失。温室盆栽淋洗试验表明,与对照比较,氮肥配施元素硫和双氰胺(DCD)可降低土壤NO3--N淋失量83 %~86 % [17]。近年来,缓/控释氮肥的研制得到进一步重视,包膜控释肥料能明显降低氮肥的淋失量, 缓释性的脲甲醛、IBDU(异丁叉二脲)、聚烯烃树脂包膜尿素、热固性树脂包膜肥料等均能较普通氮肥明显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淋失量[18]。

2.2氮肥用量

氮肥的施用量影响氮素在土壤中的移动能力和淋洗潜力,是决定氮素淋失的最主要因素。北京郊区及太湖地区的研究表明,在施低氮量时,NO3--N 残留量很低;在施高氮量时,残留氮除以有机态、微生物态氮形式存在外,以NO3--N形式存在的比例相当高。

2.3灌溉模式

水稻是喜水作物,泡田期、返青期及分蘖前期田面需要保持一定的水深以利于水稻生长。且此时期正是南方梅雨季节, 因此传统灌水方式蓄水较多排雨水多,灌水利用效率通常不高, 且经常将氮肥随雨水一齐排出。薄露灌溉是保持水层较浅( 一般20cm以下) , 表土经常露出的灌水技术。较薄的水层有利于通过大气向表层水输送更多氧, 有利于表层土壤及土壤与水相界面保持相对平衡的氧化还原状态,加速硝化作用; 同时增大了稻田蓄积雨水的能力,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2.4耕作制度

不同的耕作制度对土壤氮素的流失也有明显影响。秸秆覆盖可显著减少肥料氮的流失, 且覆盖量愈大, 保肥效果愈显著。这是因为秸秆覆盖对土壤侵蚀过程中随径流和泥沙流失的矿质氮有双重影响。其一, 可使侵蚀量显著减少, 尤其减沙效应十分明显, 相应也减少了氮养分流失量;

其二, 可使坡面径流流速减弱, 明显减少了总的矿质氮径流流失量[19]。

除以上影响因素外,尚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氮素的流失,如土壤特性、水位管理措施及肥料特点等。此外,大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大气压等)及稻田水的酸碱性(pH值)对氮素的损失( 尤其是氨氮的挥发) 温度越高,pH值越大,稻田氨挥发损失越大。

3.控制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

3.1合理排灌

薄露灌溉、控制灌排、水位管理相结合。优化灌水方式, 控制排水,尤其是暴雨后不立即排水。Yoon等人[20]指出稻田控制排水可以显著减少氮素损失和排水量;尹娟等[21]发现,在下渗水流的驱动下, NO3--N的下移深度明显大于NH4+-N。不同排水处理中, 土壤剖面NH4+-N浓度呈现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趋势, NO3--N浓度在地面以下100cm内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超过100cm之后逐渐降低。每次施肥后, 不同处理的排水中NO3--N和NH4+-N浓度均表现为短期内迅速上升。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水肥管理, 可以减少氮素淋失。

3.2确定水稻适宜的氮素施用量

大量研究表明[22,23],在水稻产量潜力范围内, 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一定限度, 增加氮肥用量, 产量反而下降。因此,最高产量所需要的施肥量往往不是最适宜的经济的施肥量, 若在生产中盲目追求高产而增加施肥量,结果只能造成肥料浪费, 减产减收, 污染环境[24]。加强水肥管理,因土施氮。保水保肥能力差的沙质土, 肥施用应掌握在多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一次施肥量不宜过大, 注意壮尾肥的施用;反之, 对于保肥力强的沙土则应前重后轻,防止后期贪青。

3.3运用新技术提高氮素利用率

浙江大学与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 合作,实施“集约水稻系统生产力优化研究”( 1997~2004) , 将西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精确农业原理应用于亚洲水稻生产系统, 率先在浙江省金华市双季稻区设立试验区。通过6年的艰苦研究,发展和创立了集约水稻系统适地养分综合管理新技术(SSNM)。SSNM的发展综合考虑到了土壤固有养分供应能力( INuS) , 当地特定的气候条件、季节、品种、以及合理的目标产量及其养分需求量, 养分平衡及养分利用效率, 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重要因素。

SSNM新途径在金华试验区获得了成功,深受当地试验农户的欢迎[25]。与农民常规养分管理实践相比较, 可以平均减少N肥用量约30%, 使氮肥农业利用率提高5.7kg/ kgN, 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12个百分点, 水稻产量提高7%, 平均提高经济效益11%[26]。可见,SSNM在全国广大稻区具有推广前景[27], 可望成为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控制氮肥污染的新途径。

3.4构建模型研究农田氮素流失规律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田氮素流失规律的研究,如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新的计算机软件以及改善的感应技术可以用来鉴定特定样点氮的预算和农田中氮的流失, 记录土壤氮素循环的时空变异。改进的感应技术能用来评价氮素状况和更好地调整氮素的施用。改进的感应技术可以成功地鉴定低氮区或氮素缺乏区。运用带间参照和一系列算法, 能更接近地量化氮素的需要。计算机模型可潜在地评价最佳管理措施对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流失的影响, 以及计算管理措施区氮的预算和流失量。氮素模型可轻易地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建立NO3--N的淋失指标。该指标能利用数据库迅速计算NO3--N流失的潜在性, 还可在GIS软件的基础上分步进行详细地模拟处理当地特定样点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利用模型可对氮流失和潜在的管理方案进行评价和定量化[2]。

4总结

总结以上的讨论,可以认为: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增产效果的潜力虽然很大,但是,难度也很大。实际上,这一问题并不限于我国,而是世界性的。国内外近几年来对于土壤溶质运移的机理以及模型研究方面已开展了大量的试验与研究工作,比如美国国家盐土实验室开发的模拟饱和- 非饱和介质中水分和溶质迁移的二维数值模型SWMS - 2D,模拟氮素在土壤中运移、转化机理的DRAINMOD 模型、CREAMS 模型等,李久生等(2000)利用室内试验,对滴灌点源施肥灌溉条件下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王康、沈荣开(2002)对节水条件下氮素的环境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节水条件下土壤氮素损失和环境评价概念型模型。

对于稻田而言,做好水分管理是减少氮素流失的最好手段,如果有一套完整的、合适的稻田水分管理方案的实施,这将对于稻田氮素流失

以及减少CH4的排放有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减少农田氮素流失归根结底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只要提高了氮素利用率,那么氮素流失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王夏晖,刘军,等.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氮素的运移特征研究. 土壤通报,2002,33(3):202-

206

[2] 付伟章, 杜志勇, 王春丽. 氮素流失机制的定量化研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1:19-

22

[3] 赵允格,邵明安.不同施肥条件下农田硝态氮迁移的试验研究. 农业工程学报, 2002,18

(4):37-40

[4] 汪建飞,刑素芝.农田土壤施用化肥的负效应及其防治对策.农业环境保护,1998,

17(1):40-43

[5] 崔玉亭.化肥与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5-10

[6] Huston Jletal. A retentivity function for use in soil water simulation models[J].Soil

Sci.,1987,38:105-113

[7] Ceccon P et al. N in drainage water as influenced by soil depth and N fertilizer : a study in

lysimeters .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1995,4( 3 ) : 289-298

[8] 张士贤.中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平衡施肥技术对策[A].施肥与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C].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1-10.

[9] Carpenter S. R, Caraco,N.F. Correll, D. L, et al. Nonpoint Pollution of Surface Waters

with Phosphorus and Nitrogen[J].Ecological Application,1998,8(3):559- 568.

[10] Goulding,K.W.T,Matchett,L.S,Heckrath,G, et 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lows from

Agricultural Hill Slopes [M].Advance in Hill slope Processes, Volume1. Anderson,M.G.

and Brooks,S.M,1998.2.13- 22.

[11] 陈治平,郭枫,袁静,蒋新会,章二子,黄锦珠. 稻田氮素流失及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 水利

科技与经济,2008,14(2):138-140

[12] 张志剑, 董亮, 朱荫湄.水稻田面水氮素的动态特征、模式表征及排水流失研究[J].环

境科学学报,2001,21(4):475- 480.

[13] 王强, 杨京平.施氮后稻田水中三氮含量的变化特征及模拟[J].人民长江,2004,35(1):43-

45.

[14] 刘培斌, 张瑜芳.稻田中氮素流失的田间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J]. 农业环境保

护,1999,18(6): 241- 245.

[15] Vymazal J, Brix H, Cooper P, et al. Removal Mechanisms and Types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Europe [M]. Leiden: Back huys Publishers,1998:17- 66.

[16] 习金根, 周建斌, 赵满兴, 等. 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种类氮肥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特性的

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 10(4) :337- 342.

[17] 赵言文,刘常珍,胡正义,等.元素硫和双氰胺对蔬菜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J].应用生

态学报, 2005,16(3): 496-500

[18] 李琴.农田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对土壤氮流失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11) :

3310-3312

[19] 张亚丽,张兴昌,邵明安.秸秆覆盖对黄土坡面矿质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

报,2004 , 18(1) : 85- 88.

[20] Yoon Kwang- Sik, Cho Jae- Young and Choi Jin- Kyu, et al. Water Management and N, P

Losses from Paddy Fields in Southern Kore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2006,42(5):1205- 1216

[21] 尹娟,费良军.宁夏银南灌区稻田控制排水条件下氮素淋失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1):109-114

[22] Duffy J. C. Chung, C. Boast, et al. A Simulation Model of Biophysio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of Nitrogen in Tile-drainded Corn Belt Soils[J]. Environ,Qual.1975, (4) :447-480

[23] 李荣刚,夏源陵,吴安之,等.太湖地区水稻节水灌溉与氮素淋失[J] .河海大学学

报,2001,29(2) :21-24

[24] 张荣社,周琪, 张建,等.潜流构造湿地去除农田排水中氮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03,

24(1): 113-116

[25] Wang Guanghuo, Dobermann. A, Witt C, et al. A new approach to increase the attainable

rice yield in intensive irrigated rice systems of Zhejiang Province , China[J]. J.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1, 2:196-203.

[26] 王光火, 张奇春, 黄昌勇. 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控制氮肥污染的新途径—SSNM[J].

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3,29(1): 67-70

[27] ZHANG Qi-chun, WANG Guang-huo(张奇春, 王光火) . Optimal nitrogen application for

direct seeding early rice[J]. Chinese J. Rice Sci. (中国水稻科学),2002, 16: 346-350. (in Chinese)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 过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摘要: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和结果则直接决定了氮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的大小,了解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和其转化过程,对于科学合理经济的肥料施用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氮素;形态;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较高的氮素含量表明土壤肥力也较高。自然条件下,土壤没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机质日积月累,土壤中氮的含量也较高。耕地土壤氮素含量及转化过程则更强烈的受到人为耕作、施肥、不同作物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对表现的复杂一些。 一、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1.无机态氮 无机态氮包括固定态NH4+、交换性NH4+、土壤溶液中的NH4+、硝态氮(NO3-)、亚硝态氮等,这其中以NH4+离子和NO3-离子最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碱解氮,也叫水解氮或速效氮,就属于无机态氮中的一部分。无机态氮并不是全部都能被植物所直接吸收利用,它们中的大部分是被粘土矿物晶层所固定了的固定态铵,不能作为速效氮存在。固定态铵只有在土壤中经过相

应的转化,转化为铵离子或硝酸离子、硝酸盐类的含氮物,才能为作物利用。 2.有机态氮 有机态氮构成了土壤全氮的绝大部分。它们与有机质或粘土矿物相结合,或与多价阳离子形成复合体。有机态氮大都难以分解,并不能为作物所直接吸收利用。但有机态氮的含量高低依然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有机态氮的含量高,可被转化的氮素水平也相应的高,其作为植物氮素营养‘库’的存在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1.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氮素的矿化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有机态的、不易分解的氮素及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参与下分解转化为无机态氮的过程,是一个氮的速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利用氮素增加的过程。氮的固持作用,就是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细胞体中有机态氮的过程,其对于农业生产上的实质就是可利用的速效氮的减少过程。 2.铵离子的固定与释放 铵离子的固定,其实质就是土壤溶液中的能自由移动的、可交换的铵离子被土壤胶体所吸附,变成不可交换的铵离子的过程,固定了的铵离子不能再被交换到土壤溶液

黑土地使用微生物土壤改良

黑土地使用微生物土壤重金属改良可行性报告 (陈德化) 使用微生物进行土壤重金属改良具有一定的可行,我们在江苏常州武进区从2011年-2016年在6.6公顷(100亩)种植水稻连续6年进行大米重金属检测,2012年种植大米重金属检测:镉(Cd)mg/kg:0.014,砷(As)mg/km:0.092 ,铅(Pb)mg/kg:未检出,汞(Hg)mg/km:未检出,铜(Pb)mg/kg:2 ,2015年与2016年的对比效果更加明显(后附图检测表)到了2016年镉(Cd)mg/kg:0.005,砷(As)mg/km:ND ,铅(Pb)mg/kg:0.012,汞(Hg)mg/km:未检出,铜(Pb)mg/kg:3.1,镉达到方法检测限0.005标准,如果运用到黑龙江黑土地上进行重金属土壤改良效果这该更好,第一,水资源,空气,环境都比较好,再则大田有半年的休整期利于土壤恢复活力。 项目土壤污染现状: 项目区土壤内长期使用包括牛粪肥料的重金属含量见表 1 ,根据表 1 数据来看,该黑龙江某稻田土壤中铅、砷、总铬总量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二级标准,但镉、汞未达标;镉污染尤其特别严重。又土壤pH 值很高9.34 –10.03 ,属强碱性–极强碱性范围,远超过适宜种植水稻的pH 范围,即微酸性pH5.5~pH7.0。表1 项目治理点土壤内重金属总量内容含牛粪肥料GB15618-1995二级标准pH 测定值9.34 –10.03 测定值 3.2 - 36镉达标情况严重超标0.30(pH<6.5)0.60(pH6.5~7.5)1.0 (pH > 7.5) 测定值0.022 - 2汞达标情况超标0.30(pH<6.5)0.50(pH6.5~7.5)

土壤改良方案样本

土壤改良方案 一、土壤板结、盐渍化加重 危害:在大某些菜区,都存在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现象,体现为:不但底肥化肥使用量大,并且追肥也是大量使用,这样就使得土壤团粒构造破坏严重,透气性减少,需氧性微生物活性下降,土壤熟化慢,从而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板结对蔬菜危害一是根系下扎困难,二是虽然根系能扎下去,也会因土壤含氧量过低,浮现沤根现象。土壤盐渍化是指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后,土壤中盐离子增多,妨碍蔬菜根系正常吸水,从而影响植株生长,严重时蔬菜就像种在盐水里同样,导致了腌根死棵。土壤盐害有轻重之分,初期地面有清霜而后发展到绿皮“青苔”,棚室内蔬菜尚为正常;中度时地面浮现许多块状红色胶状物,干后变为“红霜”,棚室内蔬菜生长到中期浮现点片萎蔫;土壤盐分过重时地面浮现白色结晶“盐霜”,棚室内蔬菜定植后根系特别少,后期死秧加重。 解决办法:当前解决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较好办法是使用汽巴松土精,每亩地300克,使用时将松土精掺30~40公斤土撒施到蔬菜根部附近,然后浇水即可。使用松土精后,通过松土精物理作用,改进土壤团粒构造,使土壤疏松、透气,增进蔬菜根系下扎,保证蔬菜对养分和水分吸取。 二、土壤菌群失调

危害:土壤中生物菌有一某些是有益菌,在土壤中起比较好作用,改良根系生长环境;尚有一某些菌属于有害菌,这些菌会引起许多土传病害,导致死秧、死苗。随着种植时间延长,土壤中有害菌数量越来越多,而有益菌得不到补充,这就导致了土壤菌群失调。 解决办法:要想解决土壤菌群失调问题,单靠使用杀菌剂来杀死土壤里面病菌办法是行不通,只能想办法补充土壤里面有益菌数量,使土壤当中有益菌和有害菌重新达到一种平衡,就不会影响蔬菜长势了。当前补充土壤有益菌可使用家园益微增产菌,每亩使用500克+50克助剂(助剂目是养菌),掺土30~40公斤,依照地块状况,一种生长季节使用1~2次。 三、微量元素缺少 危害:连作是蔬菜种植普遍现象,然而连年种植蔬菜容易导致土壤养分偏耗,特别是硼、锌、铁等微量元素,由此引起缺素症越来越严重,大大影响了蔬菜生长发育,产量减少、品质下降。 解决办法:补充微量元素一要选对产品,二是选好使用时间,三是掌握用量。无论是果菜类还是叶菜类,微量元素补充有3种办法: 1.底施:底施优力硼锌+瑞绿。优力硼锌补硼补锌,每亩用量为200克;瑞绿为EDDHA螯合态最稳定铁肥,每亩地用量50克。在整地施肥时,把优力硼锌和瑞绿混合均匀,结合其她肥料共同施入。 2.冲施:冲施瑞培乐。瑞培乐里面含铁、铜、锰、锌、硼、钼6种微量元素,含量全,运用率高,使用量少,每次每亩追施100克即可,配合冲施肥,补充各种元素,解决各种缺素症,平衡蔬菜吸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1.1 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O3—N。 1.2 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1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氨基酸NH4+-N+有机酸 结果:生成NH4+-N(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3.2 土壤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过程: 结果:减缓NH4+的供应程度(优点?缺点?) 3.3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3.4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结果:形成NO3--N 利: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3.5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过程: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6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并污染大气 3.7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NO3-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过多的硝态氮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4. 小结:土壤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①施肥(有机肥、化肥);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喜硝作物);④生物固氮;⑤雷电降雨 降低途径:①植物吸收带走;②氨的挥发损失;③硝化作用(喜铵作物);④反硝化作用;⑤硝酸盐淋失;⑥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很多,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常用的氮肥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①铵态氮肥,如氨水、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②硝态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等;③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另外还有一类不同于以上的是长效氮肥(缓释/控释氮肥),如合成有机肥料(脲甲醛,脲乙醛等)和包膜肥料等。 1.铵态氮肥 共同性质:①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②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③可发生硝化作用;④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广东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验收方法

1 范围 本指引规定了广东省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验收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和资料统计等技术内容。 本指引适用于全广东省垦造水田项目土壤改良工程的验收工作。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本指引中引用而构成本指引的条文。本指引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LY/T 1239-1999土壤pH 值的测定 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0111-2008随机数的产生及随机抽样检验的方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NY/T 1121 土壤检测 LY/T 1237-1999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化的计算 NY/T 1121.4-2006 土壤容重的测定 GB/T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KI-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395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如无特别说明,以种植水稻为主)。 3.2 耕作层:经耕种熟化的表土层。一般厚度为15~20 cm,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作物根系最为密集。 3.3 犁底层:指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由于犁底层长期耕作经常受到外力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一般离地表12~18 cm,厚度约5~7 cm,最厚可达到20 cm。 3.4 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3.5 有效土层厚度: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 3.6 田块:四周由田埂围起来的田间区域范围。 3.7 采样单元:若干相邻田块组合成的采样区域范围。 3.8 土壤采样点:采样单元内实施采样的地点。 3.9 土壤剖面:按土壤特征,将表土竖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的不同层面的取样区域。 3.10 土壤混合样:在农田耕作层采集若干点的等量耕作层土壤并经混合均匀后的土壤样品。 4 采样准备 4.1 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相关技术规范。 4.2 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4.3 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对

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研究进展

森林土壤氮素研究进展 摘要氮素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林木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土壤氮素是林木吸取氮素的主要来源。文章从氮素的化学结构、空间变异特征、氮沉降以及氮素矿化特征等方面土对土壤氮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今后土壤氮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化学机构;有机氮;变异特征;矿化;氮沉降 1土壤中氮的含量和氮的形态 土壤中氮的含量范围为0.02%—0.05%,表层土壤和心底土壤的含氮量相差很大。心底土含氮量一般在0.1%以下,甚至只有0.02%;而表土的含氮量比较高,耕地土壤表层含氮量一般为0.05—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甚至可以达到0.5—0.6%以上,而冲刷严重、贫瘠的荒地表层土则可低至0.05%以下。有机质土壤的含氮量较矿质土高,如腐泥土、泥炭土等的含氮量可以高达1—3.5%,当然,也有一些高位泥炭土含氮量在1%以下。但是总的情况是含有机质高的土壤,其含氮量也比较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并在各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2O、NO等)形式存在。其中生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惰性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它们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同化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土壤,转换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有效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2]。 氮在土壤中以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存在,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组成成分,占土壤总氮的90%左右[3]。氮素的化学机构与供氮能力有关,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先进化学仪器,初步查明,腐殖物质中氮素约70%以上以酰胺态氮存在,脂肪和杂环态氮均各占15%以下,杂环态氮主要是吲哚和吡咯类,吡啶类没有或者数量甚少。非酸解氮中,部分可能为抗酸解的酰胺[4—5]。 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素,而不能吸收有机态氮,土壤中的有机态氮必须经土壤微生物矿化为无机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然而研究发现,在高寒苔原及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少,既植物氮摄取量远高于土壤无机氮,这表明其他氮源为植物营养也很重要[20]。报道称生长在苔草的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可以迅速吸收游离氨基酸,它吸收的氮至少60%来自氨基酸[3]。 2土壤中氮的空间变异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中,在垂直尺度上,全氮和碱解氮在不同层次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异性。一般而言,自表层至下层,含量依次下降。就碱解氮,A层土壤变异系数明显高于B、C层[6-7]。 由于森林演替和植被类型植被干扰程度及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森林土壤全氮及碳氮比在空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异特征。演替过程中,有机氮,全氮其平均值随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起林、次生演替中后期林顺向演替,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少[8]。 人工林土壤全氮异质性相对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次生林则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性[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氮,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阔叶林中明显高于针叶林。土壤全氮在针阔混交林中变异强度最大,但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差,而在阔叶和针叶纯林中变异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好[9]。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产生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10]。当然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也可导致森林空间分布异质性及格局产生,同时,树木的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最全面的土壤改良方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大量的污染,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满目疮痍。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来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土壤污染,尤其是“土十条”发布在即,土壤问题会成为今后环保事业的重要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去解决,作为一个农资从业者,我们应该了解 应对措施,大致方案有四种: 一是合理使用化学肥料; 二是加大有机肥投入量; 三是补充有益菌(微生物菌剂); 四是适当使用土壤调理剂。 一、有机肥 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便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一旦缺乏,土壤的有益微生 物菌群必将失衡,微生物促进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的分解和转化,有机质为微生物 提供营养和适宜生存的环境,两者的关系可以用“唇亡齿寒”来形容。 此外,有机肥还为作物提供碳营养。据我了解,大多数种植户都知道使用有机肥的好处,用他们的话说“用有机肥,地更有劲”,既然有机肥这么重要,那种植者为什么不用,或是投入不足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一部分种植者对有机肥的认知程度不够,不了解有机肥对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2、以传统土杂肥、禽畜粪便为代表的有机肥,原料采集不是很方便,种植户很难发酵腐熟好,而且制作比较麻烦,现代人的惰性都比较大,也自然是懒得去用; 3、商品化的有机肥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种植户,但是缺点是使用成本过高,性价比不合理,种植户投入的那点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对于有机肥我认为最合理的方式是近距离的工厂化堆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秸秆还 田和当地有机肥资源(如禽畜粪便、各种农业废弃物下脚料等等),进行工厂化腐熟处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从而加大有机肥的投入,连年使用对土壤肥力的恢复起到关 键的作用。当然,这需要政府去做引导工作。 二、微生物菌 相对于需要大量投入的有机肥,微生物菌对土壤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微生物 菌可以活化土壤有机和无机养分,提供肥料利用率,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解重金属 残留,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微生物的代谢物中含有多种天然的植物激素和氨基酸等 有益物质可促进植物健康生长。但是,微生物要更好的发挥作用,还是得建立在土壤 有机营养充足的基础上。 微生物菌好处很多,但经常看农资网友聊到微生物菌时总是感叹其中的水太深: 一是类别太多 农业部登记的大类有七类(微生物菌剂、复合微生物肥料、光合细菌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生物有机肥、内生菌根菌剂、根瘤菌菌剂),七大类当中又有上百种不同的菌种,不同的菌种起到的主要作用又不一样,比如硅酸盐细菌主要是活化土壤养分,细黄链 霉菌主要是主要是针对土传病菌的抑制等等; 二是微生物菌的质量好与坏很难区别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夸张宣传的现象很普遍,面对良莠不齐的微生物菌产品,甚至 执法部门都无能为力(能做检测的部门很少),何况是农资从业者,微生物的效果又长 期的过程,大多效果在短期内很难观察到。 三、土壤调理剂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稻田土壤氮素流失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稻田土壤中氮素流失的过程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了抑制或减缓稻田土壤氮素流失的方法,为稻田氮素流失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稻田;氮素流失;机制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in paddy field Abstract:Through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soil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paddy fields, then explore the methods to inhibit or slow the nitrogen losing in the paddy fields; the goal is to providing a basic material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 paddy field; nitrogen losing; mechanism 氮素是动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元素。土壤中氮素的丰缺及供给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水平[1]。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该元素在维持农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易于以气体形式挥发, 易于淋失和迁移, 因此氮素会大量流失, 进而影响水和空气的质量[2]。 为提高土壤的氮素水平,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大量的氮素化肥。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氮肥年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3],单位面积的施用量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施肥方法或农业管理措施不当,导致氮素损失加剧[4],严重影响了氮肥利用率,中国氮肥利用率仅为30% ~50%[5]。研究表明,农田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包括: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铵的固定、径流冲刷和硝态氮的淋失等。其中,硝态氮的淋失是损失的重要方面[6],淋失量可达5%~41.9%[7]。 水稻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也是消耗氮素较多, 流失

浅析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与应用

浅析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13T16:14:53.6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作者:魏巍 [导读] 绿肥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随着化肥的大面积应用,绿肥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化肥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肥作为一种全能生物有机肥源,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农村生态能源站,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绿肥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栽培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近代,随着化肥的大面积应用,绿肥面积不断减少。但随着化肥的长期使用,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化肥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绿肥作为一种全能生物有机肥源,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针对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绿肥品种的筛选、绿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绿肥的增产作用等方面,而针对绿肥对土壤生物学活性效应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应用 一、绿肥的概念及作用 近年,根据绿肥的特征与使用方式,人们对绿肥的概念作出新的解释,即:一些作物,可以利用其生长过程中所生产的全部或部分鲜体,直接或间接翻压到土壤中做肥料;或是通过它们与土作物的间套轮作,起到促进主作物生长、改善土壤性状等作用。这些作物称之为绿肥作物,其鲜体称之为绿肥。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料,绿肥具有多种作用,综合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增加土壤中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快土壤腐解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防止土壤养分流失及风沙侵蚀;防止植物病害的产生。绿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其起作用的主要媒介为土壤,而土壤的生物活性作为土壤性质的重要判断指标之一,在绿肥的作用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二、绿肥种植对土壤的改良 1.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改良。绿肥种植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情况,具体而言,对微生物的群落与活性都会产生影响。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微生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群落的数量是衡量土壤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所以,绿肥种植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情况,影响了该地区内植物的生长情况。经过研究发现,在经过翻压绿色植物体以后,土壤中碳含量增多,这就表明微生物群落有所提高。并且,翻压过程中加入秸秆,能有效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微生物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土壤中所有物质的活性指标。在绿肥种植活动中,经过翻压的绿色植物体在土壤中分解,能够产生土壤中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微生物活性。 2.对土壤酶的改良。水解酶与氧化还原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2种重要土壤酶。土壤中微生物主要依靠水解酶进行聚合反应和水解反应,这2种反应实现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循环。如果土壤中水解酶的含量充足,玉米中蔗糖的转化量将大幅度提高,玉米中蔗糖的含量上升,玉米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反之,当土壤中水解酶不足时,玉米中糖分的含量普遍较低,玉米的生长速度也会因此而下降。所以,绿肥种植能提高土壤中水解酶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蔗糖的成分比例,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进而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氧化还原酶的主要作用是加快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速度。而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依赖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土壤中氧化还原酶能够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形成。加快了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速度。在氧化还原酶的催化作用下,土壤能够提供给植物生长与发育的足够影响,作物因此而得到了较好的生长。 三、应用 1.水稻。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生产中偏重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有机肥的投入,导致稻田土壤质量下降,稻米品质差。如何解决因化肥施用过量造成水稻数量和质量下降及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农业上关注的重点。大量研究表明,绿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水稻品质,且绿肥的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肥的用量,对改善农田环境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水稻生产过程中配施绿肥,可使土壤溶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峰值显著降低,减少稻季氮素随水体迁移的量,从而降低污染环境的风险。长期种植紫云英对提高水稻的生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提高杂草均匀度,减弱稻田优势种杂草对田间的危害。由于绿肥较多地吸收了土壤中的速效钾,种植绿肥作物来提高产量的同时,速效钾可能会成为限制作物获得长期高产的限制条件。因此在双季稻绿肥轮作中,补充钾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翻压绿肥也可促进水稻土有机质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pH 值。绿肥还田量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随着绿肥还田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也随之增加。绿肥还需与石灰和其他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有研究表明,当氮肥施用量一定时,绿肥还田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这种显著性下降,超过一定量时反而适得其反。因此绿肥的还田量要与氮肥用量做到良好搭配,以达到增产最佳效果。 2.玉米。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可以兼做粮食、饲料、经济作物。有研究表明,绿肥根茬处理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高后作物的产量。绿肥种类繁多,但是不同绿肥对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不同,如田菁与玉米间作,由于其植株全氮含量低,且对玉米存在抑制作用,因此不适宜作为玉米的间作绿肥;竹豆生长茂盛,虽然对间作玉米产量也无抑制影响,但其藤蔓缠绕玉米植株,不利于玉米采收,故也不适宜与玉米间作;柽麻植株有较高的全氮含量和生物产量,且与柽麻间作的玉米地上部产量高,因此最适宜作为夏季玉米间作的豆科绿肥。翻压绿肥也是获得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在以光叶紫花苕为主的条件下,混种芥菜型油菜、肥田萝卜、甘蓝型油菜等几种绿肥的多品种绿肥,利用聚垄免耕的方式将其作为有机肥施种玉米,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劳力和化肥投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玉米单产,增加农户收入。 3.烤烟。烟草业是我国税收的一个主要来源,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烤烟占我国各类型烟草总产量的约90%,是卷烟工业的基本原料。我国烤烟生产发展迅速,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以及耕作方式不合理等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养分失衡,使得烟叶质量下降,在卷烟配方中的可用性降低。因此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烟叶质量,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种植绿肥和翻压绿肥都对土壤的改良具有积极作用。种植绿肥的品种较多,如紫云英、紫花苕子、黑麦草等,其中紫花苕子具有适应性较强、生长迅速等特点,种植面积较大。将绿肥翻压入田可以改善植烟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中微生物的性状。翻压绿肥可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及各养分的含量,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提高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除此之外,翻压绿肥对烤烟的常规化学成分及致香成分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翻压绿肥可增加烟叶中总糖、还原

土壤改良方案(完整版)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绿化工程土壤改良 专 项 施 工 方 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重庆天域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二零一四年三月

工程概况及特点分析 一、工程概况 温泉河景观(生态)治理工程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沿着海泉路由南到北走向分为A、B、C、D、E五个区,是青岛市一个重点的工程项目。工程总长度约3.95km,总面积约100万m2,其中绿化工程占地约80万m2。 二、施工现场特点分析 本项目位于蓝色硅谷核心区,主要有河沟、树木、农田、房屋等。拟建场区属于平原,其地貌为浅丘、斜坡及沟谷地带,场区东侧有一条海泉路交通便利,材料运输方便。 第二节土壤改良措施及施工方案 一、总体说明 盐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从广义上讲盐碱土包括盐土、盐化土和碱土、碱化土。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改良措施: 1、水利改良: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做到灌、排分开,加强用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和排除土壤中的盐分。 2、农业技术改良:通过深耕、平整土地、加填客土、盖草、翻淤、盖沙、增施有机肥等改善土壤成分和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能,加速盐分淋洗。 3、生物改良:种植和翻压绿肥牧草、秸秆还田、施用菌肥、种植耐盐植物、植树造林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并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抑制返盐。 4、化学改良:对碱土、碱化土、苏打盐土施加石膏、黑矾等改良剂,降低或消除土壤碱分,改良土壤理化性质。各种措施既要注意综合使用,更要因地制宜,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绿化地土壤改良方案

土壤氮素循环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土壤氮素循环模型及其模拟研究进展 * 唐国勇 1,2 黄道友1 童成立 1** 张文菊 1,3 吴金水 1 (1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长沙410125;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 N 既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又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元素.正确模拟土壤中N 循环已经成为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简述了土壤N 循环的基本过程,重点介绍了13种土壤N 循环模型和6个土壤N 循环过程的模拟,并讨论了模拟中存在的参数化问题. 关键词 土壤N N 循环 模型 模拟 文章编号 1001-9332(2005)11-2208-05 中图分类号 S153.6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advances in soil nitrogen cycling models and their simulation.T AN G Guo yong 1,2,HU AN G Daoyou 1,T ON G Cheng li 1,ZHA NG Wenju 1,3,WU Jinshui 1(1Key L abor ator y of S ubtr op ical A gro ecology ,I nstitute of Subtrop ical A gr icultur e,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Changsha 410125,China;2Gr 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Beij ing 100039,China;3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 ironment,H uaz hong A gricultural Univer sity ,W uhan 430070,China). Chin.J.A p pl.Ecol .,2005,16(11):2208~2212. N itrogen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nutrients for plant,and also a pr imar y element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pollu tion.M any researches hav e been concerned about t he contr ibution of agr icultur al act ivities to env ironmental pollu tion by nitrogenous compounds,and the focus is how to simulate soil nitrog en cycling pr ocesses correctly.In this paper,the pr imary soil nitro gen cycling processes were rev iewed in brief,w ith 13cycling models and 6simulated cycling processes introduced,and t he parameterization o f models discussed.Key words Soil nitro gen,Nitro gen cycle,M odel,Simulation.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 S W 426)、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资助项目(2002CB412503).**通讯联系人. 2005-01-10收稿,2005-05-08接受. 1 引 言 N 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为了获得高产,需要施用大量的氮肥.据统计[32],仅1996年全世界氮肥(折纯N)使用总量就高达8 50!107t,但N 累积利用率不高.据估计,施入土壤中的N 大约有35%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掉[6,32].此外,氮肥的使用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诸如温室气体(主要是氮氧化物)和致酸雨气体(氨气)的排放、地下水硝酸盐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等[20].如2000年,比利时80%的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标[10].目前,土壤N 循环的研究已经成为土壤学家、环境学家、农学家等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土壤N 循环是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其模拟是作物估产、环境评价、农田管理、决策制定和长期预测的重要依据,对提高氮肥利用率、防止或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世纪60年代,就有基于单个过程的土壤N 循环方面的报道[25,28].40多年来,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建立了大量的土壤N 循环模型.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3,15,24].本文拟通过简要概述土壤N 循环过程,重点介绍13种土壤N 循环模型和6个土壤N 循环过程的模拟,并讨论模型模拟中的参数化问题,以期为深入研究土壤N 循环及其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土壤N 循环的基本过程 土壤中含N 化合物种类多,理化、生物学性质各异.一般可将土壤中N 划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以有机氮为主.在土壤微生物等因子的作用下,N 在土壤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循环.主要循环过程有:有机氮矿化、腐殖化、硝化、反硝化、氨挥发、N 沉降、硝酸盐淋失、生物固氮、铵离子晶格固定和释放、土壤粘粒吸附和解吸、植物吸收等过程.土壤N 循环过程的研究是建立土壤N 循环模型以及N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基础. 3 土壤N 循环模型的研究概况 目前,农业中数学模型并无统一的分类,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根据建模的方法可分为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从土壤有机氮角度可分为单组分和多组分模型;从模拟循环过程的数目方面可分为单过程和多过程模型;此外,根据模型模拟的元素也可分为独立N 模型和综合模型的N 子模型. 经验模型通常依据实验测定或调查的N 循环分量与气 应用生态学报 2005年11月 第16卷 第11期 CHIN ESE JO UR NAL OF A PPL IED ECOLO GY,Nov.2005,16(11)?2208~2212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DB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 T650-2011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addy field 2011-08-17发布2011-09-01实施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次 前言 (2) 1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规划要求 (4) 5 设计要求 (9) 6 工程建设要求 (12) 7 农艺措施要求 (14) 8 关键技术指标 (15) 9 档案管理 (16) 附录A典型排浸沟断面示意图 (18) 附录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19)

前言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与复垦、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附录A、B为资料性目录。 本规范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危长宽、阳小民、谢卫国、彭福茂、黄铁平、夏海鳌、钟武云、杨琳、高幼林

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稻田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提出了高标准稻田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农艺管理措施要求,适用于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地整理与复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稻田建设,其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参照此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规范。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168-200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B43/T580-2010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农田 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 3.2高标准农田 指田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配套齐全;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10年一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5%及以上,或抗

土壤改良方法

土壤改良方法

很多农民朋友经常抱怨说:自家田地里的土壤好像得“病”了,最明显的特征是耕地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土壤肥力越来“瘦”,盐碱、板结、酸化问题越来越重,病害虫害发生率越来越频繁,田间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根系差、苗子不长、植株黄弱,而且还经常发生烂种死棵、出苗不齐、产量品质双双下降的问题。在土壤作物种植管理上,虽然每年投入到农作物种植上的钱财、人力、物力都在增加,但农作物的长势、产量与品质却没有较好的改善,投入大、产出低,这样一来,咱们农民朋友自然就没有好的种植收益。 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肥力的高低和作物长势的好坏,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土壤中水(湿度)、肥(养分)、气(氧气)、热(温度)的平衡关系;对于咱们农民朋友经常遇到的 作物长势差、产量品质低问题,大部分问题都与土壤得“病”、土壤 内部因素关系失衡有关,如果我们要向作物长势健壮、开花坐果率高、果实籽粒发育饱实,就必须解决好土壤的质量与肥力问题,在为作物根系创造优良生长发育环境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增产优收的目的。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改良土壤呢?改良土壤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对于存在盐碱、酸化、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差、病虫害重等问题的土壤,我们又该如何整治改良呢?今天就和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以供咱们广大农民朋友借鉴参考。

一、土壤深翻腐熟 不论是大田作物还是经济作物,也不论是瓜果蔬菜还是果树种植,作物的类型不同,在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入土深度上也有浅有深。在种植同种作物的情况下,作物根系越发达,扎根入土就越深,作物根系的活性越旺盛,植株的抗旱、抗寒以及水肥吸收能力就越强,作物的长势越好、产量越高。而作物根系数量的多少、发达程度、入土深度,与作物生长的土壤熟化通透性、土壤结构、土壤理化性状以及耕作层土壤厚度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在进行改良土壤时,可以通过土壤深耕的方式,一方面来破除表层土壤的板结、增加耕层土壤的厚土、提高土壤的疏松通透性,一方面来优化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平衡关系、促成土壤形成更好的团粒结构、促进土壤更好更快的腐熟化,再一方面土壤深耕腐熟能够有效的活化土壤中的养分、促使难溶性的养分更多的转化为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的可溶性养分、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度,从而为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作物植株的健壮发育创造良好根际土壤环境。这一点对于土层瘠薄、保水保肥保墒性较差的耕地土壤效果非常突出。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土壤深翻腐熟呢?一般情况下,对于浅根性的农作物来说,我们可以在播种前的整地或定植前,对耕层土壤进行25公分左右的深翻即可,如果土壤深翻深度小于15公分,则起不到土壤深翻腐熟的作用,如果土壤深翻深度超过30-35以上,就会打破

稻田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_运移规律及灌溉的影响

稻田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运移规律及灌溉的影响 乔振芳1,2,彭世彰1,徐俊增1,2*,高晓丽1,2,宋靖 3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江苏南京210098;3.江苏省昆山市水利技术推广站,江苏昆山215300) 摘要简述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影响因素,水稻植株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分布和富集,以及土壤重金属运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 展。针对不同灌溉导致的稻田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吸收功能等差异, 提出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有待研究的问题。关键词重金属;赋存形态;运移;稻田;节水灌溉中图分类号X1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16-09698-03Chemical Forms and Migration of Soil Heavy Metals in Paddy and Effects of Irrigation QIAO Zhen-fang et al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ydrology-Water Resources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Abstract The chemical speciation of heavy metals and its factors ,heavy metals aborted and accumulated by rice plants ,soil heavy metals mi-gration and its factors were reviewed.Efficient irrigation led to huge changes in paddy soil environment ,which would contribute to metals bind-ing forms and its migration in soil-plant system.Migration and conversion of heavy metals in rice paddy with different irrigation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Key words Heavy metal ;Chemical forms ;Migration ;Padd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839002);水文水资源与水 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项目(2010585112)。 作者简介乔振芳(1985-),女,陕西神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节水灌 溉理论与新技术研究, *通讯作者,E-mail :xj2481@hhu.edu.cn 。 收稿日期2011-03-07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各国均有发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通过径流和淋洗作用恶化水环境,而且通过食物链传递与富集等途径危及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等 [1] 。近年来,粮食作物尤其是水稻的重金属污染在世界各 国引起广泛关注。水稻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分布和富集取决于其有效性和运移能力 [2] 。灌溉模式的改变导致稻田土 壤理化性质、水稻生长规律等一系列变化,引起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赋存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水稻吸收分布富集等发生变化,使得重金属在作物吸收、渗漏淋失和地表径流等方面产生差异 [3-4] 。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运移及其赋 存形态的研究,将为揭示不同灌溉的水稻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分布、富集规律及其机理提供依据。1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重金属与土壤中不同物质产生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酸-碱等理化和生物反应过程,改变其赋存形态,影响其运移和转化方式,改变其生物有效性。1.1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 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最具代表 性的是Tessier 等提出的连续萃取法[5] 。它将沉积物或土壤 中重金属元素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各种形态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其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与土壤结合较弱,在酸性条件下易被释放, 有较强的可移动性和毒性;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的活性、毒性居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在还原条件下易溶解释放,有机结合态在氧化状态下易分解释放;残渣态的活性、毒性最小 [6-7] 。稻田土壤重金属绝大部 分以残渣态存在于土壤中,有机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一般大于可交换态。研究表明,水稻土Cd 、Cr 残渣态含量分别占43.3%和89.0%,Cd 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占26.2%, 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分别占9.7%和14.8%[8]。1.2 影响因素 土壤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形态分布直接 决定了其有效性,而影响重金属赋存形态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有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影响因素。1.2.1 土壤理化性质。土壤pH 和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重 金属赋存形态的主要因素。在还原条件下大部分重金属生成难溶的硫化物,在氧化条件下重金属溶解态和交换态含量增加 [9] 。土壤pH 主要通过影响重金属化合物在土壤中的溶 解度来影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在碱性土壤中,多数重金属以难溶的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使得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土壤中交换态重金属含量随pH 升高而减少,且降幅较大,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含量与pH 均呈正相关。土壤pH 下降0.38,土壤Cu 的有效态含量上升1.95mg /kg ,上升幅度达61.51%[10]。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可提高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 位120% 200%[11] ,必然引起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有 效性的变化。相关定量研究还有待开展。1.2.2 有机质。土壤有机质通过影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和 土壤颗粒对其的吸附能力来影响重金属的运移和生物有效性。通常,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高 [12] , 但有机质对不同重金属元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存在差异。腐殖酸能明显降低土壤中Pb 的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含量,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Pb 含量则明显提高 [13] 。向潮土中添加稻草和紫云英可促进外源Cu 向紧有机结合态和不定形铁结合态转化,而对Cd 的影响与 Cu 刚好相反,使Cd 的生物活性增加[14] 。对于有机质含量是 否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不同的观点。朱娥婉等认为, 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都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但重金属各组分占全量的比例与有机质含量的关系并不密切 [15] 。武少兴等认为,垂直土层剖面水溶态Se 的含量与有 机质含量变化趋势一致[16] 。稻田适度的水分调控加速土壤 有机质的分解 [17] 、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下降、溶解性有机 碳含量增加,必然导致稻田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及其有效性 责任编辑刘月娟责任校对李岩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11,39(16):9698-9700,97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