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的针叶林,树冠呈近圆形;由落叶松属(Larix)组成的针叶林,树冠塔形而稀疏,因其冬季落叶,极易与云杉林和冷杉林相区别。由于云杉和冷杉是较耐阴的树种,所以云杉林和冷杉林比较郁闭,林内比较阴暗,有时候称它们为“阴暗针叶林”;松树和落叶松比较喜阳,组成的针叶林也较稀疏,林内较明亮,因此把这类森林称为“明亮针叶林”。

针叶林另一特征,就是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乔木层常由一个树种或二个树种组成,林下常有一个灌木层,一个草本层和一个苔藓层。

冷杉、云杉林,由于冷杉、云杉系耐阴性强的树种,树冠稠密,分枝低垂;所以林内比较阴湿,地表苔藓层很发育;相反,下木发育微弱。草本植物在这特殊条件下,也形成一系列生态特点,1)进行营养繁殖;2)具典型的白色花朵;3)有一些植物具常绿叶子,4)无春季短命植物。组成冷杉、云杉林的主要树种有,欧洲云杉(Picea excelsa)、西伯利亚云杉(Pobovata)、紫果云杉(P.purpurea)、青杆(P.wilsonii)、雪岭云杉(P.schrenkiana)、云杉(P.asperata)、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欧洲冷杉(A.excelsa)、西藏高原东缘的岷江冷杉(A.faxoniana)以及喜马拉雅冷杉(A.spectabilis)等。由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云杉和西伯利亚松一起生长并在西伯利亚低地上形成大片的,稍微沼泽化的森林,当地称为泰加群落(taiga)。它的基本特点是阴暗、沼泽化和缺乏阔叶成分。但广义的理解,泰加群落包括了欧亚大陆高纬度和高海拔山地的一切针叶林,其中也包括明亮的,非沼泽化的,含有少量阔叶成分的针叶林。

松林,系由松属中最耐寒的种类组成,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于高纬度和高海拔山地,我国仅阿尔泰山有分布。组成松林的主要建群种有欧洲赤松(P.silvestris)、西伯利亚松(P.sibiricia)等。松林不同于冷杉、”云杉林,林相明亮,甚至在干燥的松林中,有时可出现旱生植物。

落叶松林,亦称明亮针叶林,广泛分布于北纬48°。以北的中西伯利亚,特别是东西伯利亚。林冠稀疏透光,建群种属阳性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常在阳坡干燥瘠薄、粗粒质的土壤生长,沼泽化土壤也能生长,在气候极其干燥寒冷的地区也能生长,如我国大陆性较强的大兴安岭冷杉、云杉很少,但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形成了浩瀚的林海。落叶松林的主要建群种在阿尔泰山还有西伯利亚落叶松(L. sibirica)、在青藏高原边缘还有红杉(L. potaninii)、西藏落叶松(L.griffthii)、在华北山地还有华北落叶松(L.principis—rupprechtii)等。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的针叶林带,由于气候和土壤从北到南的变化,针叶林本身的特征和组成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又可以把针叶林带分为四个亚带,(1)稀疏针叶林亚带,这一亚带的稀疏针叶林类似于相邻森林冻原亚带中的疏林。这种疏林在欧洲主要由西伯利亚云杉和桦组成,在西伯利亚主要由落叶松组

成。但这里具有不出现于森林冻原亚带的西伯利亚松,在地被层中也没有典型的北极植物种和高山植物种。

(2)北方针叶林亚带,在大陆的西部以较郁闭的云杉林为代表,在西伯利亚,除了落叶松林外,还有云杉、冷杉和西伯利亚松组成的针叶林。

(3)中部针叶林亚带,气候和土壤条件最适宜针叶树发育,所以泰加林表现得最为完整。占优势的林型,在大陆西部以云杉林、云杉冷杉林为代表,在东部占优势的为松林和云杉、冷杉、西伯利亚松组成的针叶林。

(4)南方针叶林亚带,这一亚带在南部与针阔叶混交林带接界,它不同后者之处在于,河间地段的基本林型为掺杂着榆属、椴属和槭属的一些种的云杉林和云杉冷杉林,并不是栎林。

我国的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青藏高原的东缘以及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山地。大、小兴安岭的针叶林,是泰加林的南延部分,大兴安岭以兴安落叶松组成纯林;小兴安岭以冷杉、云杉和红松(Pinus koraiensis)组成。其他地区以云杉属和冷杉属的种”类组成亚高山冷杉林、云杉林和落叶松林。这些都是我国被覆面积最大,资源蕴藏最丰富的森林。它们合起来约占全国森林的33.8%以上。

II 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

针阔叶混交林是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在欧亚大陆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混交林带。在这个带的显域条件下,一般分布着栎属(Quercus)、槭属(Acer)、椴属(Tilia)和其他阔叶树种,它们与云杉(Picea)、冷杉(Abies)、松属(Pinus)一些种生长一起,组成这类森林。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差异,混交林的优势种也极不相同。在欧洲,因为冬季不太冷,一月份乎均气温-5℃到-14℃,还有雪被覆盖。夏季较温暖,七月份平均气温在10℃以上,但不超过22℃,降水又充足。组成混交林的主要优势种,针叶树有欧洲云杉(Piceaexcelsa)、西伯利亚冷杉(Abies sibirica)、白冷杉(A.alba)、欧洲落叶松(Larixdecidua)等;阔叶树有欧栎(Quercus robus)、欧山毛榉(Fagus silvatica)。此外,还混生有桦状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光榆(Ulmus laevis)兴山榆(U .scabra)和槭属、梣属、椴属的一些种。在灌木层中有忍冬属、榛属、鼠李属等等。

在亚洲,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东部山地,苏联远东沿海地区和朝鲜北部,以我国东北为主要分布区。分布面积比欧洲小。这里属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一月份平均气温可达-3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并集中在夏季,加以夏季气温较高,如七月份平均气温多在20℃以上,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所以,针阔叶混交林的种类组成比较丰富,林相葱郁。主要建群种有红

松(Pinus koaiensis)、沙冷杉(Abies halophylla)等,伴生多种落叶阔叶树种如紫椴(Tilia amurensis)、糠椴(f mandshurica)、枫桦(Betula costat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裂叶榆(Ulmus laciniata)、黄蘖(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由于树种组成较复杂,群落结构也呈现相应的特点。通常乔木层可分为2—3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也比较发育。灌木层主要为较耐阴的毛榛子(Corylus mandshria)、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朝鲜越橘(Vaccinium koreanum)、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等,草本植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生境而异。在北美,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地区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山坡上,它具有从加拿大针叶林向夏绿阔叶林过渡的性质,乔木树种比欧洲丰富,类型也具有多样性。

III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它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主要分布在西欧,并向东伸延到前苏联欧洲部分的东部。在东亚,见于我国东北和华北,日本北部,朝鲜,前苏联的滨海州。北美洲的东部和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亦有分布。

落叶阔叶林分布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但与草原地区气候比较,具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至少有4个月的温度在10℃以上,最热月的平均温度为13~23℃,最冷月平均温度-6℃。年降水量约500—1000毫米。我国的落叶阔叶林受季风的影响,气候夏热冬寒比较明显,而且降水集中在夏季。

由于植物生长季节内具备了合适的水热条件,中生植物得到繁盛发育。组成落叶阔叶林的许多乔木,具有宽大的叶片。例如山毛榉属(Fagus)、栎属(Qercus)中落叶的种类,槭属(Acer)、椴属(Tilia)、梣属(Fraxinus)等等。也有一部分夏绿乔木,具有小的叶片,例如桦属(Betula)、杨属(Populus)的一些种,赤杨属(Alnus)、柳属(Salix)等。这些乔木组成的森林又称为小叶林。夏绿阔叶树,叶的质地较薄,无革质硬叶现象,通常无茸毛,呈鲜绿色,冬季完全无叶,春季重新抽出新叶;至夏季,由鲜绿色叶子组成郁闭林冠。因此,这类森林在外貌上具有极为明显的季相变化。

此外,树干和树枝都有厚的皮层保护,芽有坚实的芽鳞,也常受树脂保护。这些森林层次结构也比较简单清晰。通常乔木只有一层或二层,由一种或几种树种组成,林冠基本上在同一高度,形成一个绿色的波状起伏的平面。乔木层之下,有一个灌木层和一到三个草本层。草本层在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冬季由于不利的气候条件,虽然因乔木落叶而林内光照充足,但草本植物都已结束了自己一年一度的生活期,并以根茎、鳞茎、块茎的形式隐藏于土壤中,因此在整个冬季森林

是明亮的。到了春季,当乔木还没有抽叶,或刚抽叶的时候,林下类短命植物,非常迅速地抽叶开花,花朵具非常鲜艳的颜色,个体数量很多,构成了显著而美丽的草本层。到了夏季,当乔木长满叶子,形成郁闭的林冠时,光照强度大大降低,这些春季多年生短命植物,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活周期,地上部分逐渐枯死。此时另一类耐阴的草本植物相继出现,但开花的植物减少,美丽的季相几乎不存在。至秋季,随着乔木的落叶,草本也趋干枯。必须指出,大多数乔木都在春初叶子尚未展放的时候开花,这样有利于传粉。因为他们绝大部分是风媒花,花色不美观,只有少数植物进行虫媒传粉。大部分乔木的种子或果实都具翅,或其他适应于风力传播的形成物。林中藤本植物不发达,数量也少,主要有铁线莲属(Clematis)、萑草属(Humulus)等。所有附生植物都属于苔藓和地衣,有花的附生植物几乎不存在。

由山毛榉属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在欧洲西部最为典型,常由一种乔木组成单优群落。它们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种,在西欧和乌克兰西部是欧山毛榉(Fagus silvatica);在高加索是东方山毛榉(F.orientalis)。山毛榉林在夏季形成浓密的林冠,林内非常阴暗,因此常缺乏灌木和草本植物。在春季,林下的类短命植物形成华丽的季相。北美洲的山毛榉林的优势种为美洲山毛榉(F.dmerlcana)和糖槭(Acer saccharum)。这类森林不如欧洲地区的阴暗,落叶阔叶林下可以见到很多的草本植物,在秋季,林冠形成特殊的季相。外貌上呈现红色和黄色的色彩。由栎属中落叶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在欧洲主要有三种构成森林的栎属落叶植物,即石生栎(Quercus petraea)、欧栎(Q.robur)和短柔毛栎(Q.pubesens),其中每一种都可形成纯林。栎林是明亮的落叶阔叶林(欧洲山毛榉林为阴暗的落叶阔叶林),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都能很好发育。与栎林伴生的种类,各处不同。在英国的石生栎林中,冬青(Ilexaguifolium)最多;前苏联的栎林中有槭(Acer)、桴(Fraxinus)、椴(Tilia)、榆(Ulzmus)一些种伴生;北美洲的栎林分布于大西洋沿岸,这类栎林与欧洲不同,常由多种栎树和其他阔叶树种混交,常见栎类有红栎(Q.rubra)、黑栎(Q.velutina)、白栎(Q.alba)、大果栎(Q.mocrocarpa)等,在海拔较低之处,常由齿栗(Castaneadentata)组成森林,其中有较多的冬青栎(Q.prLnus)、灌木栎(Q.cocclnea)和北美鹅掌揪(Liriodendron tulipifera)等,种类成分远比欧洲丰富。

我国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南部一带。长期以来,由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已无原始林分布。根据残存的树种来看,各地落叶阔叶林以栎属落叶树种为主,主要有辽东栎(Q.liaotungensis)、蒙古栎(Q.mongolica)、槲树(Q.dentata)、栓皮栎(Q.variabilis)、麻栎(Q.acutissima),槲栎(Q.aliena)

等。其他落叶阔叶树种也甚丰富,常见的有椴属、槭属、桦属、杨属、鹅耳枥属、榆叶、梣属、朴属、黄连木属等。在很多情况下,落叶阔叶林中混生着针叶树种,如油松、华山松、赤松等,有时成纯林。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都极丰富。

落叶阔叶林的资源植物非常丰富,有多种落叶果树,如梨、苹果、桃、杏、胡桃、柿、栗、枣等。其它经济树种,还有各种木材,栓皮栎可生产软木,壳斗科植物可提取单宁,等等。

IV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北回归线(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由于该区域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较小,所以不仅保留了古第三纪的植被类型,而且也是亚洲东部的“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主要集散地和和许多东亚植物的发源地,还有可能是被子植物的起源中心。同时,这里也保存了一些古老植物的著名避难所。本区域是中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有种子植物14600种,分属于200科,2600属,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59.6%和60%左右。其中,特有种属的比例大,特产于中国的单种属中,就有77属是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子遗植物多,如银杏(Ginkgo biliba L.)、银杉(Cathaya argirophyla Chun et Guang)、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 (Hemsl.) Sarg.) 都发现于这一地区。

本地区的地带性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中的常绿种类、樟科、山茶科和竹亚科的植物,是其植被的重要组成成分。

本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和战争的影响,本地区的自然植被目前仅存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寺庙旁,而在平原、低丘和盆地都已被农业植被、灌丛和草丛,以及杉木(Cunningharmia lanceolata (Lamb.)Hook.)、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茶(Camelia oleifera Abel) 和竹林等用材林、经济林和茶园所代替。

V 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它是我国热量和降水最充足的地区。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喜马拉雅南坡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除南海诸岛外,由于存在较明显的干季,所以地带性植被以龙脑香科、楝科、梧桐科、无患子科、漆树科、豆科、大戟科、桑科的植物组成的半常绿季雨林或

季节雨林。潮湿的雨林仅见于局部低地或湿润的山谷,多由龙脑香科、肉豆蔻科的植物组成。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

海边有红树林分布。在南海中的珊瑚岛上,分布着以热带珊瑚岛常绿阔叶林及滨海植被。农作物为双季稻,局部为三季稻,经济作物和果树除与南亚热带相同者外,尚有香茅、剑麻、巴西橡胶、椰子、咖啡、油棕等热带特有种类。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区域现以农业植被、经济林、用材林等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及荒坡为主,原生植被的面积已经很小,只存在于边远山区和保护区中。红树林特点:

红树林由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组成,包括10科30余种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红树科,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某些种有“胎生现象”,即果实成熟后先不掉落,种子在母体植株上发芽,形成幼苗后脱离母体坠入淤泥中,经数小时即生根、固定。有时果实坠落水中,可漂浮两、三个月不死,遇到淤泥后则又迅速生根。其次,很多红树林植物有支柱根,由茎的下部长出,伸入淤泥中,以增强抗风和抗浪能力,秋茄树和木榄的支柱根发育成板状根,靠海外围地带的红树林植物的支柱根最发达。红树植物还有呼吸根。因为淤泥中缺乏氧气,红树形成了通气组织特别发达的呼吸根,伸出于淤泥之上或露出水面,以适应这种特殊环境。例如分布于海南岛的白骨壤其呼吸根在1平方米面积中有500多条。呼吸根有多种类型,有蛇状的匍匐根(木果楝),有弯曲成膝形从泥土中伸出的(木榄)。红树林植物一般具旱生形态结构,叶肥厚革质化,有光泽,气孔下陷,有些种的叶子带有表皮毛,叶上具特殊的泌盐腺。此外,红树林植物还具盐生的生理特征,它们的渗透压很高,约30—60大气压,而一般陆生植物只有5~10大气压。有些红树林植物还有泌盐作用。

VI 温带草原区域

草原是草本植物群落,但不是所有草本植物群落都称草原。前面已提到的稀树草原以及以后要谈到的草甸,虽则都是草本植物构成的群落,但都不称草原。植物地理学家通常采用的草原定义是,由低温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物群落。草原是分布于温带的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一)草原的自然条件

草原在地球上占据着一定的地区。在欧亚大陆,草原植被西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呈连续的带状往东延伸,经罗马尼亚、苏联和蒙古等,直达我国境内‘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在北美洲,北由南萨斯喀彻河开始,沿经度方向,直达得克萨斯,形成南北走向的草原带。在南半球,因为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草原面积不及北半球大,而且比较零星,带状分布不明显;在南美洲,主要分布在阿根廷及乌拉圭境内;在非洲,主要分布在南部,但面积很小。

草原地区的气候,介于温带荒漠和夏绿林之间,水热条件大致保持温带半干旱到半湿润的指标,以我国草原为例,年平均温度-2℃(海拉尔)-5.6℃(呼和浩特)-9.1℃(兰州),最热月份平均气温19.4℃~22.4℃,最冷月份平均气温-27.3℃~-7.3℃。年降水量1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干燥度1—4。草原的土壤主要为黑钙土、栗钙土和棕钙土。

(二)草原的一般特征

在上述生态条件影响下,形成草原许多特征。在草原植物中,旱生结构普遍存在,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气孔下陷、机械组织与保护组织发达等。在草原的一些建群植物,如针茅属的一些种,上述特征表现尤为明显。此外,植物的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其郁闭程度常超过地上部分,这也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多数植物根系分布较浅,根系层集中在0—30厘米的土层中,细根的主要部分位于地下5—10厘米范围内,雨后可以迅速地吸水。许多植物形成密丛,基部常被宿存的枯叶鞘所包围,以避免夏季地面过热,并保护更新芽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草原植物的发育节律与气候的适应也是很明显的。草原上主要建群植物的生长、发育盛季都在六七月份,这时正是雨季开始,水热组合对植物最有利。不少植物的发育节律随降水情况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异,在干旱年份,直到六月,草原上还是一片枯黄,第一次降雨后才迅速长出嫩绿的叶丛;而在春雨较多的年份,草原较早呈现绿色。有的植物在干旱年份仅长出微弱的营养苗,不进行有性繁殖过程,很快就枯萎了;然而在雨水多的年份,不仅叶丛高大,而且大量地结果。

所以,草原的季相是非常明显的。许多植物虽然正常开花结实,也能实现种子繁殖,但在一般情况下却以营养繁殖为主。如常见的建群植物羊草多以根茎繁殖;另一些建群植物,如针茅、羊茅、多根葱等常用分株方法实现其后代的繁衍,这是草原上一种独特的营养繁殖方式。

草原上严酷的生态环境,不但选择和创造了上述一些生态生物学特性,而且选择和创造了适应于草原地区的各种生活型,其中以地面芽植物为主。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各地组成草原的植物种类差异很大,但针茅属植物普遍具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在欧亚草原表现更为明显。

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草原植被比较郁闭;但在干燥地区,草原植被逐渐稀疏。

根据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草原可以分为:

1.草甸草原,是草原中最喜湿润的类型,建群种为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它们主要是杂类草,其次为根茎禾草与丛生苔草;典型旱中生丛生禾草仍起一定作用。

2.典型草原,建群种由典型旱生植物组成,其中以丛生禾草为主。群落形成中,旱生丛生禾草层片占最大优势,伴生不同数量的中旱生杂类草及根茎苔草,有时还混生旱生灌木或小半灌木,中生杂类草层片不起什么作用。

3.荒漠草原,是草原中最早生的类型,建群种由旱生丛生小禾草组成,经常混生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并在群落中形成稳定的优势层片。在一定条件下,旱生小半灌木可成为建群种,一年生植物层片和地衣、藻类层片的作用明显增强。在基质较粗的条件下,旱生灌木在群落中也起一定作用。

我国草原有四个类型,

1.草甸草原,主要分布在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种类组成丰富,覆盖度大,生产力较高,草群中含有大量中生杂类草。主要建群植物有贝加尔针茅、羊草、线叶菊等。旱中生的丛生苔草日荫苔也是常见的优势种。在中生杂类草层片中,经常起优势作用的种类有,裂叶蒿、地榆等。

2.典型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西南部、黄土高原中西部,以及阿尔泰山、天山和祁连山的一定海拔高度地区。与草甸草原比较,种的丰富程度显著降低,盖度减小,生产力降低。草群中以旱生丛生禾草占绝对优势。主要建群植物有大针茅、克氏针茅、本氏针茅、针茅、短花针茅、羊茅、沟叶羊茅、百里香、糙隐子草、冷蒿等。

3.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部、黄土高原北部,以及祁连山、天山等地。它是草原植被中旱生程度最强的一类。在种的丰富程度、草层高度、群落盖度和生产力等方面都比典型草原明显降低。群落生态组成除旱生丛生禾草外,出现大量旱生程度更强的超旱生小半灌木。主要建群植物有戈壁针茅、沙生针茅、东方针茅、多根葱、蒙古葱、亚菊、灌木亚菊、驴驴蒿、女蒿等。

4.高寒草原,是在海拔较高,气候千冷的地区所特有的草原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祁连山及天山海拔较高处。它以寒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根茎苔草和小半灌木为建群种,并出现垫状植物和其他高山植物种,草群稀疏,低矮,盖度小,层次结构简单,生产力低。主要建群植物有紫花针茅、座花针茅、羽柱针茅、银穗羊茅、克氏羊茅、拟锦羊茅、青藏苔草、西藏蒿等。

VII 温带荒漠区域

该区域是亚非荒漠区的东段,包括新疆的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青海的准格尔盆地、甘肃和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以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台地的西段。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mm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mm,甚至不到10mm,属

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种子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5.8%。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植被。主要的建群种是藜科、菊科、禾本科、蝶形花科、蔷薇科和毛茛科植物。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十几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由于本区域得绝大部分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植被仍保持着自然面貌。

本区域中环境适宜的地方,多已被垦为农田或辟为牧场。有些地方由于受盲目垦荒、过牧、樵采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次生荒漠化严重。

VIII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

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500米以上,约占对流层的一半,氧分压约为平原的50—60%,其热量显著比同纬度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或低山为少,气环流、降水状况与水热关系也有很大变化,其植被主要由适应高寒气候的高山植被、山地植被或部分高纬度的种类所构成,而与毗邻的平原植被有显著差异。因而西藏的高原与山地植被基本上都是垂直带性的,超过了水平地带的高度界限,高原上实际不存在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但是青藏高原的植被显然又不能笼统地归之于山地垂直带性植被。它们在生态和植被外貌方面与一般的山地植被相比有以下特点:

(1)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由于高原强烈的加热作用,夏季整个对流层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加以太阳辐射强,较干旱、而蒸发耗热少等原因,高原上的有效热量较同纬度与同高度的山地丰富,植被的高度界限亦较同纬度孤立的或较小的山地为高。

(2)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由于高原一般较自由大气层与高山空气中含水汽少而较干燥,特别是上空的“青藏高压”,使气候的大陆性增强,加以高原受到周围高山,尤其是南部喜马拉雅山系的雨影作用,降水大为减少,因而以旱生性的草原植被占较大优势,广布的高寒草甸植被也以具有寒旱生外貌的小嵩草草甸为主,并广泛分布耐寒旱的垫状植被,在藏西北甚至形成了极端贫乏的高寒荒漠植被。高原上的这些大陆性高寒植被类型为同纬度的亚热带山地所未见。

(3)植被带宽广,高原面上的植被带由于地形乎缓,在水平方向上的幅度很大,可达数百公里,且内部具有较大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过渡缓慢。这一方面,高原植被却与水平地带植被有相似之处,又与山地垂直带植被截然不同。4)在高

原的各个植被地带内,隆起的山地上又形成各自独特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而以高原的地带性植被为基础。

现已查明,青藏高原上植被不是均一的,本身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化,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逐渐升高,依次分布着山地森林(常绿阔叶林,寒温针叶林)带—高寒灌丛,高寒草旬带—高寒草原带(海拔较低的谷地为温性草原)——高寒荒漠带(海拔较低的干旱宽谷和谷坡为温性山地荒漠)。青藏高原上的这种植被带状更迭不宜称为水平地带,它是垂直带性质,但又与一般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有很大差别;它们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这样的植被带可称为高原地带,以与植被水平地带和山地植被垂直带相区别。在高原面上的草甸、草原和荒漠地带之间的递变关系并不是垂直递变的系列,

而是在高原面上沿着水平方向植被发生更替的高原地带性系列,属于“高原地带性”(plateauzonality)的表现。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第十章 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第十章植物群落类型与分布 陆地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如在潮湿热带地区,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更替出现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寒温带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 我国的植被分区 原则:是分地理地带性和植被地带性,尤其是水平地带性作为基础,并结合考虑非地带性规律。 ①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大兴安岭北部山地、用材基地。 ②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垂直分布带较明显,木材重要基地。 ③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被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左右。 ⑤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是我国森林类型中植被种类最为丰富的类型。广东分布于湛江、化 州、高州和阳江一线以南。 ⑥温带草原区域:是欧亚草原区域的一部分。 ⑦温带荒漠区域:本区内有一系列巨大山系,如天山、昆仑山等。 ⑧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发育着以山地森林垂直带为代表的植被。 第二节自然植被的群落类型 一、植物群落分类 分类方法: ①按外貌分类:以优势植物的生活型(生长型)作为分类基础。 森林、矮疏林、密灌丛、草地、稀树干草原、灌木稀树干草原、树丛、稀树草地、草甸、干草原、草甸性草原、真草原、灌木干草原、草本沼泽、木本沼泽、荒原 缺点:把生态学关系差异很大的群落混淆在一起。 ②按结构分类:忽视生态特征,没注意群落与环境的统一 ③按植物区系分类:注意植物生态、生活型和地理型 ④按优势度分类:以优势树种的生态学特征作为基础 ⑤按生态分类:主要以植物群落分布的生态条件或环境状况作为分类基础. ⑥按外貌——生态分类:以群落主要层优势种的外貌(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特征(生活型) 和生态学指标(生态环境)为划分原则。 ⑦按演替分类:强调演替在植物群落分类上的重要性。 (二)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 1.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主要分类单位分三级: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等级之上和之下又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高级单位的分类依据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中级和中级以下的单位则侧重于种类组成。其系统如下: 植被型组:如草地

中国植被分布地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

中国七大树种分布区

中国树种分布区概况 中国树种分布区主要受水, 热条件限制, 反过来说中国树种的分布区可以反映各区的水, 热等自然环境. 参照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分区, 将中国树种分布区区分为7个区. 树种分布区与行政区不一致. 一.华北区 本区范围北自沈阳, 东一线, 南至甘肃天水, 武都, 沿秦岭山分水岭, 伏牛山, 淮河主流, 安徽凤台, 蚌埠, 江苏江坝, 盐城至海滨. 西界由辽宁彰武, 阜新, 河北围场, 沿坝上南缘, 山西恒山北坡, 兴县, 过黄河进入陕西志丹, 吴堡, 安塞沿子午岭至天水, 约北纬32.30℃-42.30℃, 东经103.5-124.5℃. 本区从地形上明显分为丘陵, 平原和山地3部分。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晴燥, 夏季酷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8-14.8℃, 由北向南递增, 沈阳年平均气温为7.8℃, 北京11.6℃, 河南驻马店14.8℃. 最低气温-20—30.5℃(沈阳); 年降水500-1000mm, 由东向西递减, 山东济南为723.7mm, 驻马店724.7mm, 西安584.4mm, 北京植物生长期为235天, 济南265天. 本区树木种类丰富.据<<华北树木志>>记载, 有89科, 245属799种. 本区以松属和栎属的树种为代表树种. (一)辽东, 胶东半岛丘陵区 本区范围北以东北区南线为界, 东面海, 南至江苏连云港, 西界以辽河平原, 山东的平度, 五莲至连云港. 海拔高度200-500m.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辽东半岛年平均温度6-10℃, 年降水量达1000mm; 胶东半岛年平均温度10-15℃, 年降水量达900mm. 树种以赤松和麻栎为代表. 它们是组成森林的主要树种. 还有蒙古栎, 栓皮栎和狍栎. 辽东半岛除与长白山有共同树种外, 还有许多喜暖性的亚热带树种, 如三桠乌药, 瓜木, 漆树, 盐肤木, 天女木兰等. 胶东半岛有野生山茶. 本区引种树种很多, 有北美乔松, 日本黑松, 北美短叶松, 日本厚朴; 在山东烟台昆仑山引种的杉木和池杉均生长正常. 在山东胶南, 日照等地引种茶树, 梅和秕杷等. 栽培果树主要有板栗, 日本板栗, 苹果, 梨等. (二)平原区 包括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 本区主要是农业区, 天然植被都已破坏, 常见栽培树种有侧柏, 圆柏, 毛白杨, 小叶杨, 加杨, 旱柳, 垂柳, 榆, 槐, 刺槐, 臭椿, 香椿, 桑, 枣, 楸在南部有泡桐, 楝等. 果树有枣, 苹果, 梨, 桃, 李, 樱桃, 葡萄等. (三)山区和丘陵区 包括辽宁西部山地, 河北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 山西吕梁山脉, 中条山脉, 山东沂蒙山区, 河南伏牛山脉及陕西秦岭北坡. 南北跨9个纬度, 东西跨15个经度, 海拔高度差异很大, 水热条件变化大. 华北的树木主要分布在这些山区. 为了叙述得清楚一点, 分下列3小区. 1.辽西, 晋, 冀山区和丘陵区包括辽宁西部山地的医巫闾山, 河北各山区, 山西阳城, 曲沃以北各山区. 河北小五台山海拔高2870m, 山西五台山海拔高3058m. 北京东灵山海拔高2303m. 区内年平均温度5-9℃, 年降水量500-700mm, 随着海拔高度变化, 树种垂直分布明显. 本区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代表种. 海拔800(1000)m以下, 针叶树种以油松, 侧柏为主, 阔叶树种有栓皮栎, 槲树, 槲栎, 黑弹朴, 大果榆, 栾树, 白蜡, 山杏, 荆条, 酸枣等. 本带下部多种植果树, 柿, 胡桃, 板栗, 山楂, 杏, 海棠, 梨, 苹果等. 海拔800-1200m 有油松, 辽东栎, 大叶白蜡, 大果榆, 山桃, 槭属. 灌木有大花溲疏, 小花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14432040003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获

Dialogue 对议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 中国植被图1: 100万说明书(电子版)中国植被区划图(1:600万)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院士、张新时院士等3代200余位科学家历经了30多年艰辛工作所完成的科 学成果, 该成果包括: (1)《中国植被图(1:100万)》64幅; (2)《中国植被区划图 (1:600万)》1幅; (3) 图件说明书即《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2卷; (4)中国植 被类型图、植被区划图及其说明书电子版; (5)相关数据库(植被类型图、植 被区划图、地理环境数据库); (6)植被信息管理系统(VIS)。 中国植被图表明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5个植被型、960个植被群 系和亚群系, 以及2000多个群落优势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植被区 划图将全国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116个植被区和464个植被小区。 该项成果在以下7个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1. 中国植被图 (1:100万)是世界上首部最大和最完备的植被图件; 2. 提出以植被群落外貌、 群落优势种及其生态地理特征为指标的植被综合分类原则, 是植被生态学 和植被制图的新进展; 3. 重新调整和修改了中国植被区划的八大植被区域的 界限; 4. 明确提出"青藏高原隆起是导致中国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发生巨大 变化的根本成因"的重大创新性学术观点; 5. 全面定位中国农业植被的地理 分布格局并反映了我国独特的农业植被类型系统; 6. 台湾省植被图的编制是 中国植被图的重大突破, 是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新成果; 7. 植被图的数字化 引发了制图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上的极大进展, 开启了植被制图新纪元。 该项成果不仅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也是农林牧业发 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 是全国农林牧业区划与规划, 县、地以上行政单元和大中流域经济建设规划、中近距无线电通讯、检验检疫、军事医学、 科研和公众教育必备的数据源、图件和重要参考资料, 已在水利部、环保 部等20多个国家单位44项重大研究项目中得到深入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