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苏教必修2讲义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1单元第3课时

高中化学苏教必修2讲义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1单元第3课时
高中化学苏教必修2讲义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第1单元第3课时

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知 识 梳 理]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每个横行称原子序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核外电子层数(1)。

周期为一个

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每个纵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2)(8、9、10纵行除外)。

族行称为一个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个周期。

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元素周期表有

电子层数

元素的周期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是:周期序数=(2)族

族(其中

Ⅷ个第1个副族,7个主族,7个族,包括16个纵行,它们被划分为18元素周期表有①个0族。详细情况见下图:1族),Ⅷ第8、9、10这3个纵行称为第

主族元素的族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

【自主思考】

1.硫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哪周期哪族?

提示第3周期,ⅥA族。

2.元素周期表中所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ⅠA族吗?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是ⅢB族。因为第3列第6周期和第7周期包括镧系和锕系各15种元素。3.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位于元素周

期表的哪一族?提示ⅢA族或ⅢB族。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应位于ⅡA族右侧相邻的族,在短周期中为

ⅢA族,在长周期中为ⅢB族。

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1)同一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

(2)同一主族元素

2.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区和非金属区

B、Si、As、Te、At

(1)分界线的划分:沿着周期表中

Al、Ge、Sb、Po

之间画一条斜线,

金属

斜线的左面是

元素,右面是

元素。

金属

金属性

(2)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

非金属性

,又能表现出一定的

,故元素的

金属性

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

非金属性

【自主思考】4.根据元素周期表推断第1~6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别是什么?判断的

依据是什么?

提示铯、氟。按照周期表的位置及元素周期律,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该在元素周期表右

上方的主族;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应该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

5.你能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原因吗?

提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同主族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同主族元素

原子的电子层数从上到下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所以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

能力减弱,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预测新元素,探索新材料,合成新物质

(1)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交界处寻找

材料。

半导体

(2)在过渡金属元素中寻找

催化剂

,并通过加入少量稀土元素改善性能。

B到

(3)在

B族的过渡金属元素中寻找

的材料,用以制造火箭、导弹、宇

耐腐蚀

耐高温

宙飞船等。

(4)研究元素周期表

的元素,合成新农药。

右上角

【自主思考】6.根据元素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推断7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位于第2周期第ⅤA族。

提示7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7.请判断34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提示第4周期ⅥA族。

[效果自测]

1.判断

(1)根据元素周期律可知金属性最强的是钫,非金属性最强的是氦。( )

(2)金属不可能具有非金属性,非金属不可能具有金属性。( )

(3)锗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但也具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

(4)第3周期元素的主族序数等于它们的最高正化合价。( )

(5)处于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常用作催化剂材料。( )

答案(1)×(2)×(3)√(4)√(5)×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周期表中的每个主族元素中都有非金属元素

B.周期表中的每个主族元素中都有金属元素

C.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都位于短周期

D.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都位于主族和0族

答案D

探究一、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合作交流】

1.NaOH、Mg(OH)2、Al(OH)3的碱性逐渐________;

H3PO4、H2SO4、HClO4的酸性逐渐________;

CH4、NH3、H2O、HF的稳定性逐渐________;

HF、HCl、HBr、HI的稳定性逐渐________。

提示减弱增强增强减弱

【点拨提升】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稀有气体除外)

【典题例证

1】同周期三种元素X、Y、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是HXO4、H2YO4、H3ZO4,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

A.含氧酸的酸性HXO4<H2YO4<H3ZO4

B.阴离子还原性按X、Y、Z顺序减弱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按X、Y、Z顺序减弱

D.原子半径按X、Y、Z顺序减小

解析由题意可知X、Y、Z的最高正价分别为+7、+6、+5,所以X、Y、Z的原子序数依

次减小,①酸性:H3ZO4<H2YO4<HXO4,A不正确;阴离子的还原性:X-<Y2-<Z3-,B不正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H3<H2Y<HX,C正确;原子半径:X<Y<Z,D不正确。

答案C

方法思路(1)解答元素化学性质强弱比较题时,先根据题目信息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

置,再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比较。

(2)解答利用元素周期律推断元素性质,应熟悉下列关系:

金属性强单质还原性强最高价氧化物碱性强;

非金属性强单质氧化性强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阴离

子或气态氢化物还原性弱。

【学以致用1】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Ra是第7周期ⅡA族的元素,Ra(OH)2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强

B.As是第4周期ⅤA族的元素,AsH3的还原性比NH3的还原性弱

C.Cs的原子半径比Na的原子半径大,Cs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

D.Cl的核电荷数比Al的核电荷数大,Cl的原子半径比Al的原子半径小

解析同主族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自上而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第ⅡA

族元素Mg和Ra,原子序数MgMg(OH)2,A项正确;第ⅤA族元素N和As,原子序数NAs,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N3-

则原子半径Al>Cl,D项正确。

答案B

探究二、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的关系

【合作交流】表示的元素在周期表位置如何?得失电子难易怎样?最高化合价为多少?

2.

提示第4周期ⅥA族,易得电子,+6价。

【点拨提升】元素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元素的主要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具体表现:

(1)结构与位置的关系:

结构???

???

???

?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电子层数=周期序数位置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电子层数越多

→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电子层数越少

→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性质

(3)位置、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2】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 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

B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 的弱

C .X 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 的小

D .Z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 族

解析依据MXY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根据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进行判断A 、B 、C 三个选项,Y 非金属性大于X ,B 项错误;D 选项时,要先根据题

给信息(只有M 是金属元素)推断出Z 元素,然后作出判断。

答案 B

2】X、Y、Z是三种短周期元素,其中X、Y位于同一主族,Y、Z处于同一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少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Z<Y<X

B.Y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3YO4

C.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Y<X

解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说明X是氧元素,则Y必然为硫元素,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少1,则Z为磷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P<S<O,A项正确;S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H2SO4,B项错误;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因此,X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C项错误;根

据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P>S>O,D项不正确。

答案A

1.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有8个主族

B.ⅠA族的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C.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D.短周期是指第1、2周期

解析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A选项错误;ⅠA族中的氢元素是非金属元素,B选项错误;短

周期是指第1、2、3周期,D选项错误。

答案C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第3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解析第3周期的Al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故A错;H+最外层无电子,Li+最

外层有2个电子,因此并非所有的短周期元素原子形成离子后,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C错;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有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故D错。

答案B 3.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不可能处在( )

B.ⅠA族

A.ⅢA族

C.镧系

D.ⅢB族

解析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应位于ⅡA族右侧相邻的族,在短周期中为ⅢA族,长周期中为

ⅢB族,镧系元素属于ⅢB族。

答案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碱性:NaOH

B.第ⅠA、ⅡA族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C.非金属性:F>Cl>Br>I,则酸性HF>HCl>HBr>HI

D.氟元素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氟无正价

解析由于金属性:Na>Mg>Al,故碱性:NaOH>Mg(OH)2>Al(OH)3,A错;第ⅠA族中的氢元

素为非金属元素,不具有金属性,B错;元素非金属性强,可说明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C错。

答案D 5.查阅元素周期表,指出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指出它们在周期表中

的位置。

微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通过查阅元素周期表,可以确定以上元素分别是8号元素氧、11号元素钠、17号元素氯,再根据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的比较,判断微粒的种类。

答案ONa+ClCl-第2周期ⅥA族第3周期ⅠA族第3周期ⅦA族第3周期ⅦA族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

B.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C.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D.每一周期的元素都是从碱金属开始,以稀有气体结束

解析周期表是按各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A项错误;同主族元素的最外

层电子数一定相同,但对于0族元素而言,最外层电子数则可能是2或8,B项错误;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必然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C项正确;在元素周期表中,并不是每一周期都有碱

金属,如第1周期H为非金属元素,且第7周期并未排满,D项错误。

答案C

2.在现行元素周期表中,所含元素种数最多的族和周期分别是( )

A.第ⅠA族第6周期

B.第Ⅷ族第6周期

C.第ⅢB族第6周期

D.第ⅢA族第6周期

解析现行元素周期表中,第6、7周期第ⅢB族分别为镧系和锕系元素,各有15种元素,

由于第7周期未排满,故第6周期,第ⅢB族元素最多。

答案C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

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解析Li、Na、K元素处于同一主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金属

性逐渐增强,故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因此第2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正确;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的核电荷

数小于S,因此O的非金属性比S强,D正确。

答案C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以ⅦA族的为最大

B.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26

C.短周期中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D.科学家在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处找到了优良的催化剂

解析A项错,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B项正确,如ⅦA族的F和Br两种元

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差值为26;C项错,短周期中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可能

为金属元素,如Li;D项错,优良的催化剂应在过渡元素中寻找。

答案B 5.有X、Y、Z三种主族元素,若X元素的阴离子与Y、Z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Y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Z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则此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是(

)

B.X

A.Y

C.Z

D.Y

解析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要三看:(1)看电子层数,(2)看核外电子数,(3)看核电荷数。电子层结

构相同的微粒半径越大,核电荷数越小。所以原子序数为Y

X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因此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X

答案B 6.短周期中三种元素a、b、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下列有关这三种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B .c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弱酸

C .b 的氢化物很稳定

D .b 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价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判断出a 、b 、c 分别为He 、F 、S ,对照选项,C 项正确。

答案 C

7.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于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

A .在元素周期表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

B .利用元素周期表中氟、氯、硫、磷附近的元素研制新型农药

C .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D .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

解析在金属和非金属交界处寻找半导体。

答案 A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左边的元素均为金属元素

B .Na 、Mg 、Al 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C .F 、Cl 、Br 的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D .NaOH 、KOH 、Mg(OH)2的碱性依次减弱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在分界线左边,但分界线左边的元素并不都是金属元素,如氢元素,A 错;Na 、Mg 、Al 位于同一周期,根据元素周期律,其还原性依次减弱,B 正确;F 、Cl 、Br 位于同一主族,根据元素周期律,其非金属性依次减弱,C 错;K 的金属性强于Na ,KOH 碱性强于

NaOH ,D 错。 答案 B

9.X 、Y 、R 、M 均为短周期元素,X 、Y 同周期,X 、Y 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化学式分别为H 2XO 4和HYO 4。R 、M 同主族,R 与冷水即可反应,M 与热水反应缓慢。下列关系

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

B .氢化物稳定性H 2X>HY

C .原子核内质子数R

D .溶液碱性R(OH)2

解析X 、Y 同周期,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H 2X +6O 4和H Y +7O 4,所以X 在Y 元素的左边,原子半径:X>Y ,非金属性:Y>X ,氢化物稳定性:HY>H 2X ,B 错误;R 与冷水即可反应,M 与热水反应缓慢,说明R 、M 的金属性为M

M

答案 A

10.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

( )

A .X 、Y 元素的金属性X

B .一定条件下,Z 单质与W 的常见单质直接生成ZW 2

C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溶于稀氨水

D .一定条件下,W 单质可以将Z 单质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解析 由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可确定这四种元素为

金属性Mg>Al ,故A 错;N 2+O 2=====放电

2NO ,故B 错;Al(OH)3只溶于强碱,而不溶于氨水,

故C 错;因O 2的非金属性比N 2强,故反应4NH 3+3O 2=====一定条件

2N 2+6H 2O 可以发生。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结合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实线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边界,请在图中用实线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边界。

(2)表中所列元素,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填字母,下同),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g 元素位于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i 元素位于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元素f 是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元素,请在下边方框中按氦元素的式样写出该元素

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 (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第1周期有2种元素,第2、3周期各有8种元素,分列于第1、2、13~18列,第4、5、6、7周期为长周期,包括1~18列。由此可画出周期表的边界。

(2)画出周期表的边界,对照周期表,很容易找出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第3周期、第ⅥA 族元素为硫,原子序数为16,相对原子质量为32。

答案(1)

(2)a、b、c、d、e、f、ga、b、c、d、e、f304ⅡB

(3)3ⅥA 12.A、B、C为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位置如图所示。A、C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

之和等于B原子的质子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1)写出A、B、C三种元素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位于元素周期表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

(3)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

(4)比较B、C的原子半径:B________C,写出A的气态氢化物与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

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再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分

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依据题意A、B、C为短周期元素,从A、B、C的相对位置看,A、C只能处在第2周期,而B处在第3周期。设A的原子序数为x-1,则C的原子序数为x+1,B的原子序数为x+8,则有(x-1)+(x+1)=x+8,x=8。所以A、B、C的原子序数分别为7、16、9,对应的元素分别为氮、硫、氟。硫的原子半径比同主族的氧要大,而氧比同周期的氟大,因此,

硫的原子半径大于氟的原子半径。

答案(1)氮硫氟(2)3ⅥA (3)

(4)>2NH3+H2SO4===(NH4)2SO4

1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

(2)表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3)表中能形成两性氢氧化物的元素是__________,分别写出该元素的氢氧化物与⑥、⑨最

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⑦、⑩单质氧化性的强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⑤号和⑧号元素的位置可知⑤号为Si,⑧号为Ar。(2)同一周期,从左→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故最活泼

的金属是⑨(即K),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②(即F)。

(4)⑦、⑩的单质分别为Cl2和Br2,可利用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比较两者氧化性强弱。

答案(1)SiAr (2)KF (3)铝(或Al)

2Al(OH)3+3H2SO4===Al2(SO4)3+6H2O

Al(OH)3+KOH===KAlO2+2H2O (4)将⑦的单质(Cl2)通入盛有⑩的钠盐(NaBr)溶液中,加入CCl4,观察四氯化碳层是否呈红棕

色,若呈红棕色,则说明Cl2的氧化性大于Br2

14.现有部分短周期元素的性质或原子结构如表所示:

(1)元素

种核素的符号是________。

(2)元素Y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与氢元素形成一种离子YH+4,写出某溶液中含有该微粒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Z与元素T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列表述中能证明这一事实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常温下Z的单质和T的单质状态不同

b.Z的氢化物比T的氢化物稳定

c.一定条件下Z和T的单质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4)探寻物质的性质差异性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T、X、Y、Z四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化学性质明显不同于其他三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目中T、X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关系可确定T为S,X为C;常温下Y的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则Y为N,Z元素最高正价为+7价(短周期中),故Z为Cl。(1)碳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2周期ⅣA族,它的一种核素可测定文物年代,为146C。(2)Y是N,可以写出其原子结4,可以用浓NaOH溶液和红色石蕊试纸检验。(3)常温下Cl2和S的单质构示意图,YH+4为NH+

状态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不能用于比较其非金属性的强弱,HCl比H2S稳定,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Cl2和S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Cl2和S均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不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4)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H2SO4、H2CO3、HNO3、HClO4,其中只有H2CO3是弱酸且是非氧化性酸。

答案(1)2ⅣA146C

(2)

取适量溶液放入试管,然后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若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

4(答案合理即可)

体,可以证明该溶液中含有NH+

(3)Clb

(4)H2CO3H2CO3是弱酸且是非氧化性酸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一

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 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doc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5.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教学目标】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 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课时安排】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 物质的量 物质的聚集状态 , 物质的分散系1 课时1 课时 【课题】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2、掌握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3、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4、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节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正确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类型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

1.从实验学化学 一、蒸馏操作: 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二、萃取实验操作 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1)“四原则”是: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三、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3.1 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对象:微观粒子,包括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 3.符号:n 4.单位:摩尔,mol 5.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五 铁及其化合物

专题五铁及其化合物 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陨铁 化合态:铁元素主要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4.65%,处于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按不同标准给铁及其化合物分类 (1)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给上述物质分类。 单质: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碱:Fe(OH)2、Fe(OH)3;盐:FeCl2、FeCl3、FeSO4、Fe2(SO4)3(2)按铁元素的化合价给上述物质分类。 0价:Fe;+2价:FeO、FeCl2、FeSO4、Fe(OH)2;+3价:Fe2O3、FeCl3、Fe2(SO4)3、Fe(OH)3 3 4.铁的氢氧化物——4Fe(OH)2和4Fe(OH)3性质的比较 (1)氢氧化亚铁: 制备:FeCl2+2NaOH=Fe(OH)2↓+2NaCl 物理性质:白色难溶的弱碱 化学性质:①与强酸反应 ②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所氧化。如:4Fe(OH)2+O2+2H2O=4Fe(OH)3 思考:实验室在制备Fe(OH)2时,为防止被氧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 (2)氢氧化铁: 制备:FeCl3+3NaOH=Fe(OH)3↓+3NaCl 物理性质:红褐色难溶固体 化学性质:与强酸反应。Fe(OH)3+3H2SO4=Fe2(SO4)3+3H2O 5、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预测:铁元素显0价时,只有还原性;显+3价时,只有氧化性;显+2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测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一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Na 23Mg 24S 32Cl 35.5K 39Ca 40Cu 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ClO2属于() A.氧化物B.酸 C.碱D.盐 答案:A 解析:ClO2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A项正确。 2.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氩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D项中表示的元素为Ne元素,属于惰性气体元素,性质与氩元素相似,D项正确。 3.下列仪器:①普通漏斗②容量瓶③长颈漏斗④洗气瓶⑤量筒⑥蒸馏烧瓶。常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A.①④⑥B.②⑤⑥ C.①②③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普通漏斗用于过滤,洗气瓶用于气体分离,蒸馏烧瓶用于蒸馏分离,A项符合题意。 4.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从中取出10 mL,则这10 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1 mol·L-1B.0.1 mol·L-1 C.0.01 mol·L-1D.10 mol·L-1 答案:B 解析:将4 g NaOH固体溶解于10 mL水中,再稀释至1 L,其浓度为0.1 mol·L-1,从中取出10 mL,浓度不变,B项正确。 5.某阳离子M n+核外有x个电子,核内有y个中子,则M的质量数为() A.x+y B.x-n+y C.x+n+y D.x+n-y 答案:C 解析:M n+的质子数为x+n,质量数为x+n+y,C项正确。 6.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颜色的不同 B.胶体粒子直径在10-9~10-7 m之间 C.稳定性不同 D.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答案:B 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胶粒直径的大小,B项正确。 7.氢氧化钾在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做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主要成分

高中化学必修讲义

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概要: 一、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点回顾: 1.药品取用的原则: (1)安全性原则:“三不”:不能摸、不能闻、不能尝 (2)节约性原则: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过试管底部。 (3)保纯性原则:实验用剩的试剂一般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以防瓶中试剂被污染。2.药品的取用方法: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或细小颗粒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操作要领:“一斜、二送、三直立” ②块状固体用镊子,操作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取用较多量时,可直接倾倒。操作要领:先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一手握瓶,标签向 手心,一手斜握容器,使瓶口与容器口紧靠,缓缓倒入。 ②取用少量时,可用胶头滴管。注意事项:不能将滴管伸入接收器内,否则易碰到接收 器壁,粘附其他物质,使试剂污染。 ③定量取用液体,用量筒。(“仰小俯大”读数比实际) 3.物质的加热: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须间接加热的仪器=隔石棉网可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 (1)酒精量≤酒精灯容积的2/3 (2)用火柴点燃(不能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去吹) 4.托盘天平的使用: (1)“左物右码”:m(物)=m(砝码)+m(游码) 若放反则:m(物)=m(砝码)—m(游码) (2)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只能粗略称量物质的质量。 (3)用镊子夹取砝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必要时最后用镊子移动游码。 二、化学实验安全 1.药品的安全存放: (1)易吸水、易潮解、易被氧化的物质应密封存放; (2)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选用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 (3)金属钾、钠易与氧气、水反应,所以封存在煤油中; (4)固体药品存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中。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推断专题训练.docx

专项训练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1、下列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阿拉伯数字(1 、 2?? ) 是原周期表中行或列的序号.参 照元素 A~I 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 . 行 118 横行 1A21314151617 2B C D E 3F G H I (1)B 、C、H 三元素中非金属性最的是________(写出元素名称 ) ,写出由一种化物制取CD 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2)表中某元素能形成两性氧化物,写出氧化物溶于氧化溶液反的离子方程式: 。 (3)表中某元素的在常温下气,元素能与A~ I 中的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 1∶1 和 1∶2 的两种化合物X 和 Y,元素能与 A~ I 中的另一种元素构成原子个数比1∶ 1 和 1∶ 2 的两种化合物 Z 和 M.写出 Z 与 Y反的化学方程式:。 (4)F B C D E的原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 F D E 的离子半径序(化学符号表示,下同) 最高正价最高的是:族序数最大的是: 2、已知 X、Y、Z、W是短周期元素中的四种非金属元素,它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离子就是一个子, Z、W在元素周期表中于相的位置,它的在常温下均无色气体, Y 原子的最外子数是内子数的 2 倍. (1) 写出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一定条件下,由 X与Z反生E,写出反的化学方程式:____ _________________; E 在催化存在的条件下,可用于原汽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 (3) 由 X、Z、W三种元素成的某种是;由X、Y、Z、W四种元素可成酸式,化合物的水溶液与足量NaOH溶液在加条件下反的离子方程式 。 (4)工上用 E 送气的管道是否漏气,可察到大量白烟,同有Z 生成,写出化 学方程式,反中被氧化的 E 与参与反的 E 的量之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专题 专题1 例析鉴别物质的三种类型 ◆典型问题1 不用试剂的鉴别 例1 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它试剂不能鉴别的一组是() A、Na2CO3HCl CuSO4NaNO3 B、K2CO3H2SO4HNO3BaCl2 C、HCl AgNO3HNO3NaCI D、NaOH FeCl3MgCl2BaCl2 【方法归纳】不用任何试剂的鉴别题解题思路: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典型问题2 只用一种试剂鉴别 例2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①AgNO3、NaOH、HCl ②NaOH、HNO3、NaCl ③Ba(NO3)2、KCl、CH3COOH A.①②③B.①③C.①D.②③ 【方法归纳】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的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进行鉴别。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呈碱性的盐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呈酸性溶液作试剂。 ◆典型问题3 任选试剂鉴别 例3现有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HCl、H2SO4、NaCl、Ba(OH)2、NaOH,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思路】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时一般是先加一种试剂根据现象不同将多种物质分组,然后再分别鉴别出每组内的物质。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不限所加试剂的种类,可用多种解法,题目考查的形式往往是从众多的鉴别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其要求是操作步骤简单,试剂选用最少,现象最明显。简答叙述时的一般步骤:取少量样品→加入某种试剂→加热、振荡等操作→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自我检测〓 1 不用任何试剂鉴别下列五种物质的溶液:①NaOH ②MgSO4③Ba(NO3)2④Cu(NO3)2⑤KNO3被鉴别出来的正确顺序是()A、⑤④③②①B、④③①②⑤C、④①②③⑤D、②③①④⑤ 2 有标号为A、B、C、D、E、F的六瓶溶液,只知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盐酸、硝酸钠溶液、硝酸钙 3. 下列各组中固体物质只借助于水就可以鉴别的是() A、CaCO3、Na2CO3、BaCO3 B、BaSO4、NaCl、K2SO4 C、CuSO4、NaOH、KCl D、NaCl、AgNO3、KNO3 4. 只用一种试剂能区别Na2SO4、AgNO3和Na2CO3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 A、BaCl2溶液 B、KOH溶液 C、NaNO3溶液 D、稀盐酸 5. 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盐酸、碳酸钠、硫酸、氢氧化钾和硝酸钾五种溶液。为把他们区别开来,所加试剂及先后顺序合理的一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石蕊试液 B、稀硝酸、石蕊试液、硝酸银溶液 C、石蕊试液、稀硝酸、硝酸银溶液 D、稀硝酸、酚酞试液、硝酸银溶液 专题2 解读除杂的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除杂应遵循的原则:①被提纯物质的应尽量不要减少;②不得引入新的杂质;③要易于分离、复原;④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试剂;⑤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能把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除杂的主要化学方法有:增加法、溶解与吸收法。 ◆典型问题1 增加法除杂 例1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可行的是()· A、通过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少量SO2 B、通过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C、用铁除去氯化亚铁中少量的氯化铜 D、用盐酸除去AgCl中少量的Ag2CO3 【方法归纳】增加法除杂即把杂质转化成被提纯的目标物质。如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HCl):通过NaHCO3溶液;NaNO3(NaCl):加AgNO3溶液;NaHCO3(Na2CO3):通入CO2;NaCl(Na2CO3、NaHCO3):滴加HCl;Na2CO3(NaHCO3):加热。 ◆典型问题2 溶解与吸收法除杂 例2下列物质提纯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混在Cl2中的HCl:将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B.除去混在SiO2中的CaO:加入足量盐酸后过滤 C.除去混在KI中少量的I2:加入CCl4后过滤 D.除去酒精中混有的醋酸:向混合液中加入生石灰后蒸馏 【方法归纳】溶解与吸收法除杂是较常用的提纯方法之一,利用被提纯物质与杂质在水、有机溶剂、酸、碱、盐中溶解性差异(这里的溶解包括发生化学反应而与原体系分离),选择不同的试剂溶解吸收除去杂质。①溶于水的物质与不溶于水的物质混在一起时,可加水溶解,过滤,如混在氯化钠中的二氧化硅。 ②不溶于酸的物质中混有溶于酸的物质,可加酸溶解过滤。如混在铜中的锌可用盐酸除去;二氧化硅中混有碳酸钙,可先加盐酸后过滤而除去。 ③不溶于碱的物质中混有溶于碱的物质,可加碱溶解过滤,如混在镁中的铝可加氢氧化钠后过滤而除去;H2(H2S、SO2、CO2、HCl、H2O),用碱石灰(固体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的混合物)除去;甲烷(乙烯):溴水;乙烯(CO2、SO2):NaOH溶液。

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二课件讲义 (119)

阶段重点突破练(三) 一、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转化形式 1.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答案D 解析电解装置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时,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A正确;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热能,C正确;白炽灯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D错误。 2.未来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将成为人类利用新能源的主力军,下列关于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B.风能、太阳能是清洁能源 C.化石燃料都是清洁能源 D.氢能是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答案B 解析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风能、太阳能对环境无影响,是清洁能源,故B正确;化石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是清洁能源,故C错误;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电解水可以获得氢气,因此氢能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故D错误。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3.下列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 B.SO3溶于水生成硫酸 C.灼热的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解析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放出大量的热,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正确;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该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甲烷的燃烧是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测试卷

必修一专题1、2测试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Mg-24Al-27S-32Cl-35.5K-39Fe-56Zn-65Na---2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Na2CO3俗名纯碱,下面是对纯碱采用不同分类法的分类,不正确的 是()A.Na2CO3是碱B.Na2CO3是盐 C.Na2CO3是钠盐D.Na2CO3是碳酸盐 2.下列反应进行分类时,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Zn+H 2SO4=ZnSO4+H2↑B.2KClO32KCl+3O2↑ C.S+O2SO2D.CH4+2O2CO2+2H2O 3.某加碘食盐包装袋上标有“忌高温蒸炒”,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 正确 的是 ()A.此食盐是纯净物B.所加含碘物质受热易分解 C.食盐中加入了碘单质D.加碘食盐难溶与水 4.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25℃,1.01×105Pa,64g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 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D.标准状况下,11.2L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 A 5.224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0.32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 为()A.32g·mol-1B.64 C.64g·mol-1D.64g 6.某物质在做焰色反应的实验中,通过蓝色的钴玻璃,发现焰色呈现紫色,该物质可能() A、NaCl B、KCl C、CuCl2 D、BaCl2 7.将30mL0.5mol/LNaCl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Cl的物质量浓度为() A.0.03mol/LB.0.3mol/L C.0.05mol/LD.0.04mol/L 8.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OH溶液时,下列操作对实验结果没有 影 响 的() A.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B.洗涤烧杯和玻璃棒的溶液未转入容量瓶中; 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D.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9.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需的药品,其中错误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电解质

专题三电解质 一、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 (1)电离的概念:物质溶解于水或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注意:电离的条件是在水的作用下或受热熔化,绝不能认为是通电。 (2)酸、碱、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金属阳离子(或NH4+离子)、阴离子全部是酸根离子的化合物称为盐。 (3)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符号和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如: H2SO4=2H++SO42-;NaOH=Na++OH-;NaHCO3=Na++HCO3- 电离的条件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并不是在通电的条件下。 2.酸、碱、盐是电解质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 解质。 说明: 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 ②电离是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前提。 ③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等;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食盐晶体。 ④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因为这些化合物在水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不能电离,故也不是电解质.如SO2、SO3、NH3、CO2等,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是因为跟水反应生成了电解质,它们本身都不是电解 质。 ⑤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是相等的,故显电中性,称电荷守恒。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能力的大小又可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叫做强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如弱酸、弱碱等。 (3)常见的电解质 ①强电解质 强酸:H2SO4、HCl、HNO3、HClO4、HBr、HI。 强碱;NaOH、KOH、Ca(OH)2、Ba(OH)2。 大多数盐:NaNO3、NH4Cl、MgSO4等 ②弱电解质 弱酸:H2CO3、HF、CH3COOH、HClO、H2SO3、H2S、H3PO4等; 弱碱:NH3·H2O、Cu(OH)2、Fe(OH)3、Mg(OH)2等; 水:H2O 二、电离方程式 (1)强电解质:用“=== ” 如:H2SO4=== 2H+ + SO42— BaSO4=== Ba2+ + SO42— (2)弱电解质:用“” 如:HF H+ + F— CH3COOH CH3COO— + H+ NH3?H2O NH4+ + OH—

高中化学必修二 专题复习提纲(共4个专题)

知识网络建构 ZHISHIWANGLUOJIANGOU 热点专题突破 REDIANZHUANTITUPO 专题短周期元素的推断一、一般解题思路

在以上基础上,针对题目按以下具体方法进行推断: 推断方法 1.对于简单的推断题只要应用有关知识点进行直接判断、比较或计算,即可找到答案。 2.很多情况下只涉及短周期元素或前20号元素,可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只包含短周期或前20号元素的周期表,对照此表进行推断。 3.可利用题目暗示的突破口,联系其他条件,顺藤摸瓜,各个击破,推出结论。 二、短周期元素推断题常见的突破口 1.短周期元素原子结构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11H。 (2)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H、Li、Na。 (3)最外层有两个电子的原子: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两倍的原子:C;三倍的是O;四倍的是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Si。

(9)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Li、P。 2.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某些特殊性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最大的是钠元素。 (2)气体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氢元素。 (3)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都相等的元素是氢元素。 (4)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金属单质是Na,非金属单质是F2。 (5)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氟。 (6)只有负价而无正价的元素是氧、氟。 (7)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元素是氯,碱性最强的元素是钠。 (8)气态氢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的元素是氮(中学中水溶液呈碱性的气体只有氨气)。 (9)单质和其最高价氧化物熔点都高的是Si。 (10)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碳,单质熔沸点最高的元素是碳,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也是碳。 (11)单质、最高价氧化物以及对应的水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是Al。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 3.主族元素性质、存在、用途的特殊性 (1)C元素是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其单质金刚石是自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其另一单质石墨可以导电。 (2)N元素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反应。 (3)O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其氢化物在常温下为液态。 (4)F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无正价,无含氧酸,其气态氢化物最稳定,HF可腐蚀玻璃。 (5)H元素是最轻的元素,11H无中子;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 (6)A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7)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能和它的氧化物在常温下反应生成该元素的单质。 (8)常见的能形成同素异形体的元素:C、P、O、S。 例1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的单质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专题一全套教案 苏教版[整理]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课时1 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并了解比较和分类对化学研 究的作用。 2.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物质转化的重要意义。 〔知识梳理〕 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 4.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可以相互转化,请将下列 各类物质按其之间的反应关系连线:

[例题解析] 例1.现有下列五种物质:锌粒、硫酸锌、氢氧化锌、氧化锌、硫酸,试关于它们回 答下列问题:(1)根据它们组成或性质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两大类。(2)写出它们之间转 化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对所给物质进行分类,首先应根据它们在组成、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 同,明确分类的依据,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依据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组成上看,镁条 是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另四种物质都是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 为化合物。从状态上看,硫酸为液体,另四种物质为固体。从性质上看,硫酸镁和硫酸 都是易溶物,另三种物质为难溶物,等等 (2)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规律,可先明确上述物质所属物质 类型,再根据此类型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 如:锌属于活泼金属,可与酸(或盐)反应生成相应的盐,据此可写出反应式: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 依此类推,有:2 Zn + O 2 == 2 ZnO , Zn(OH)2 + H 2SO 4 == ZnSO 4 + 2H 2O , ZnO + H 2SO 4 == ZnSO 4 + H 2O Zn(OH)2 △= ZnO + H 2O , ZnO + H 2 △= Zn + H 2O 〔基础训练〕 1. 下列物质中都含有氢元素,按照已学知识判断其中属于酸的是( ) A.NH 3 B.CH 4 C.NaHCO 3 D.HClO 3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专题3专题复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烷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烷烃分子中,所有的化学键都为单键 B.所有的烷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应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 n 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2.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哪一种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

A.ⅠB.ⅡC.ⅢD.Ⅳ 3.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聚合物的链节是 B.聚合物的分子式为(C3H3Cl3)n C.聚合物的单体是CHCl===CHCl D.若n为聚合度,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94n 4.由乙烯推测丙烯与溴水反应时,对反应产物的书写正确的是() A.CH2Br—CH2—CH2Br B.CH3—CBr2—CH3 C.CH3—CH2—CHBr2 D.CH3—CHBr—CH2Br 5.下列关于苯的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苯是无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B.常温下苯是一种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C.苯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D.苯不具有典型的双键所具有的加成反应的性质,故不可能发生加成反应 6.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 的K2Cr2O7酸性水溶液遇乙醇迅速生成蓝绿色的Cr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①乙醇沸点低②乙醇密度比水小③乙醇有还原性④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 7.若乙酸分子中的氧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都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反应,一段时间后,分子中含有18O的物质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二、非选择题 8.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不少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乳糖分 解而变成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 。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__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1练习.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专题1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 ) 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一定是22.4L B .标准状况下,22.4L 任何气体所含分子数都约为231002.6?个 C .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 的物质都是1mol D .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是22.4L 2.在两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一个盛有HCl 气体,另一个盛有H 2和Cl 2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 ) A .原子数 B .密度 C .质量 D .质子数 3.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结果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极少数发生了偏转或被弹回。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B ) 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当于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C 、金原子带正电性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 4.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如果ag 某气体含分子数为P ,则bg 该气体在标 准状况下的体积V (L )是(D ) A .A bN 22.4ap B .A pN 22.4ab C .A A bN b 22.4N D .A aN 22.4pb 5.某金属0.1 mol 跟足量盐酸反应,得标况下H 2 3.36L ,则金属的化合价为 ( C ) A .+1 B .+2 C .+3 D .+4 6.标准状况下,a g 气体A 和b g 气体B 的体积相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A 和 B 的原子个数比是1:1 B .A 和B 的密度之比为b :a

物质的转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

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 [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 酸、碱、盐的性质 1.酸(以稀盐酸为例) 2.碱[以Ca(OH)2为例]

物质的转化 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2.实例 写出标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032Ca +O 2===2CaO ②□04CaO +H 2O===Ca(OH)2 ③□05Ca(OH)2+CO 2===CaCO 3↓+H 2O ④□ 06C +O 2=====点燃 CO 2 ⑤□ 07CO 2+H 2O===H 2CO 3 ⑥□08H 2CO 3+Ca(OH)2===CaCO 3↓+2H 2O

1.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示:尽管酸(或碱)不同,但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或OH-),其相似的性质实际上是H+(或OH-)的性质。 2.纯碱属于碱吗? 提示:纯碱——Na2CO3不是碱,属于碳酸盐。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酸、碱、盐的性质 1.酸、碱的性质: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2.盐的性质:盐与酸(或碱、或盐)只有产生沉淀、气体或H2O时才能反应。 知识点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上图中的非金属不包括氧气和氢气。 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A.硫酸钠B.氧气 C.二氧化碳D.氧化钙 [批注点拨]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蒸馏操作: 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二、萃取实验操作 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分液的操作方法: ①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内,盖好玻璃塞;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分层; ③将玻璃塞打开,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牛口上的小孔再盖好,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漏斗里的

液体能够流出; ④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放入烧杯,待下层液体流完立即关闭活塞,注意不可使上层液体流出; ⑤从漏斗上端口倒出上层液体。 化学方法提纯和分离物质的“四原则”和“三必须” (1)“四原则”是:一不增(提纯过程中不增加新的杂质);二不减(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三易分离(被提纯物与杂质容易分离);四易复原(被提纯物质要复原)。 (2)“三必须”是:一除杂试剂必须过量;二过量试剂必须除尽(因为过量试剂带入新的杂质);三除杂途径选最佳。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最新资料推荐------------------------------------------------------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zxxkw学科网学.科.网 1/ 36

物质的分类分类是为了便于科学研究,同类物质特点相同或相似,不同类物质特点不相同。 我们通过分类便于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最新资料推荐------------------------------------------------------ 分类的方法:? 单一分类法 ? 交叉分类法 ? 树状分类法注意:单一分类法是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的基础 3/ 36

单一分类法:? 1、根据物质存在的状态: ? 气态物质:空气、氢气 ? 液态物质:乙醇、食盐水、碘酒 ? 固态:硫酸铵、铜、碘、石墨 ? 2、根据物质的导电性: ? 导体:铜、石墨、食盐水、 ? 绝缘体:空气、乙醇、碘、氢气、碘酒 ? 硫酸铵晶体不导电,其水溶液能导电 ? 3、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 易溶:乙醇、食盐水、硫酸铵 ? 微溶:碘 ? 难溶:空气、氢气、铜、石墨

---------------------------------------------------------------最新资料推荐------------------------------------------------------ 交叉分类法: 5/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