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核主成分分析

第12章核主成分分析
第12章核主成分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物体识别算法—两个方向两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 PC A plus 2D PC A),这种方法主要是两维主成分变换空间上对物体进行分析。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标准的K2DPCA方法在图像的行方向去相关性,然后,在K2DPCA空间下在图像的列方向利用2DFLD方法对图像进一步去相关性。为了克服2DPCA和2D-FPCA方法需要大量存储空间的缺点,本文提出的K2D P C A plus 2D P C A方法需要较小的存储空间以及具有高的识别率,且计算效率高于KPCA /K2DPCA/2

(2D)FPCA算法。最后,在手指静脉数据库中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主成分分析(PCA)[3-5]是一种经典的线性特征提取和数据表示方法,它们已广泛的应用于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领域。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处理二维图像时,图像矩阵必须首先转化一维的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然而,在转换为一维的向量后,通常会导致向量空间的维数非常高。由于维数非常高,且训练的样本数相对较少,所以那很难精确的估计协方差矩阵,而且计算高维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是相当费时。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两维特征提取方法,如两维PCA(2DPCA)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Yang [6]最先提出了2DPCA方法,Yang的主要工作是直接用原始二维图像构造图像的协方差矩阵。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图像的行方向进行的2DPCA [9]方法还是在列方向进行的2DPCA [10]方法,与标准的PCA方法相比他们在对图像信息的表达上需要更多的系数来表达图

像信息。为了见一步克服这个问题,文献[10]提出了2

(2D)PC A的思想应用于人脸的识别。但遗憾的是,2DPCA and 2

(2D)PC A都是线性投影方法,他们只考虑到图像数据中的二阶统计信息,未能利用数据中的高阶统计信息,忽略了多个像素间的非线性相关性。然而,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是非线性可分的,例如由于图像的光照、姿态等不同引起的差异是非线性和复杂的,故利用

2DPCA 和2

(2D)PC A来分类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些缺陷,通过对PCA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处理非线性的方法。文献[14]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提取方法-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各个领域的应用中,KPCA都优于PCA方法([11]; [12];[13];[14])。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二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PCA) [1]。该方法在用于人脸识别时,在处理图像的非线性相关性特征方面都优于KPCA 2DPCA and

B2DPCA方法[1]。但是,和2DPCA遇到的一个相同的问题是,仅仅在图像的行方向或者列方向使用K2DPCA方法时,与标准的KPCA方法相比他们在对图像信息的表达上需要更多的系数来表达图像信息。为了提高识别精度和降低计算复杂度与减少存储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物体识别算法—两个方向两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 PC A plus 2D PC A)其基本思想是:

首先,利用标准的K2DPCA 方法在图像的行方向去相关性,然后,在K2DPCA 空间下在图像的列方向利用2DFLD 方法对图像进一步去相关性。在手指静脉数据库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K2DPCA 方法相比,它可以在实现高识别率,同时需要的存储空间更少且计算效率较高。 2.2DPCA 方法

假设有c 个模式类,M 是总的训练样本的个数,i M 是i 类训练样本的数目,m n ?的矩阵()

i j A 是第i 类第j 个训练样本。()

i A 是第i 类训练样本的

均值,A 为总体训练样本的均值。

首先假设A 是m n ?的随机图像矩阵,n d Y R

?∈是一个列向量标准正交的矩阵,n r ≥,把A 投影到V 产生一个m d ?矩阵Y AV =。在子空间2DPCA ,投影样本的总体散度矩阵可以通过投影矩阵V 得到。它满足:

(){[()()]}

{[(())(())]}{[()()]}

T

T

T

T

J V trace E Y EY Y EY trace E Y E AV Y E AV trace V E A EA A EA V =--=--=-- (1)

其中对任意的两个矩阵[1],等式满足trace(AB)= trace(BA)。图像的协方差矩阵定义为n n ?非负定矩阵[()()]T t S E A E A A E A =--,假设m n ?的矩阵

(1,2,,)k A k M = 为M

个训练图像, t S 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1

1()()M

T

t k

k k S A

A A A M

==

--∑ (2)

那么t S 前d 个最大的特征值所对应的正交特征向量1,,d x x 组成了投影矩阵的最佳投影opt X 。例如:1[,,]r V v v = ,

Y AV

= (3)

其中,1[,,]r V v v =

图像A 就可以用矩阵Y 来描述并可以利用它来对图像进行分类。 3.两维核主成分分析

3.1 2DPCA

让(1)(2)()[()()()]T T m T T k k k k A A A A = ,(1)(2)()

[()()()]

m T T T T

k k k

A A A A =

其中()

i k A 和 ()

i k A 分别表示k A 和A ,第i 行向量。那么等式(2)就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

()

()

()

11

1()()M

m

i i i T i k

k

k i G A A

A A

M

===

--∑∑

(4)

从等式(4)可以看出,协方差矩阵G 可以表示为图像的行向量的内积。如果训练图像的均值为0,如(0)m n A ?=,那么, G 可以用归一化后的训练样本行向量估计得到。因此,2DPCA 算法的实质是在图像的每一行上进行PCA 分析。 3.2K2DPCA

与线性的PCA,相比,KPCA[2][14]是一种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思想是通过一个非线性影射:N R F Φ→,把原始输入空间的数据映射到一个高维或者甚至无穷维的特征空间F ,然后在特征空间F 中执行PCA 算法。KPCA 已广泛的应用于人脸识别中,与PCA 相比有更好的识别结果。与此同时,K2DPCA 在提取数据的非线性特征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与KPCA 相似,不需要直接知道这个非线性映射函数而完成非线性映射。与KPCA 不同的是把图像矩阵的每一列映射到特征空间F ,例如非线性影射为:N R F Φ→。然后在这个特征空间中再进行PCA 分析。因为F 空间的维数很高,进行通常的运算不可能,所以为了能够在F 空间中实现PCA ,可以利用内积核函数来隐含的计算。通过核函数K 计算输入数据i A 和j A 被映射到空间F 中的内积。其表达式如下:

(,)()()i j i j K A A A A =ΦΦ (5) 其中, 表示在空间F 的内积。

假设所有数据都被文献[14]方法中心化(可能不恰当),()i A ∧

Φ表示映射空间中第

i 幅映射图像,()j

i A ∧

Φ表示第i 幅映射图像的第j 列中心化向量。那么可得到空间

F

中的协方差矩阵C Φ:

1

1()

()M

T

i

i i C

A A M

Φ

==

ΦΦ∑

(6)

其中

1

2

()[(),(),,()]n

i i i i A A A A ∧

Φ=ΦΦΦ

m 表示列数。直接计算该矩阵的特征值i λ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其特征向量i v 必须满足i i i v C v λΦ= (7) 然而,通过以下定理我们能利用KPCA 来实现K2DPCA 算法,从而避免直接计算的困难。

定理1,假设每个列向量作为一个计算实体,K2DPCA 算法是通过对训练图像矩阵的每一列执行KPCA 算法来实现的。

其证明过程类似于参考文献[1]中的定理1的证明。

为了提取每个类向量的主成分,我们需要把每个()j i A ∧

Φ头型到空间 F 的特征向量k x 上..,投影表达式如下:

11

(())(()())M

n

j

p q q

j T

k i l

p i p q x A A A α

?==Φ=

ΦΦ∑∑ (1,

,)l M n d M n =?-+? (8)

由(8)式,得第i 幅映射图像()i A ∧

Φ的投影i Y 为

(())()()

T T

i k i i Y x A A α∧

Φ=Φ=ψΦ

(9) 其中

12(,,,)M n d M n d M n αααα?-+?-+?=

1

2

1

2

1

11[[(),(),,()],,[(),(),,()]]n

n

M M M A A A A A A ∧

Φ

ψ

=ΦΦΦΦΦΦ

通过把所有训练图像和测试图像的列向量投影到特征空间的前d 个特征向量上,从而得到每个图像的投影矩阵,其大小为d n ?。 4. K 2D PC A plus 2D PC A 4.1. K 2D PC A plus 2D PC A 思想

K2DPCA可以有效的克服2DPCA算法在提取图像非线性特征的不足。而且其效果优于2DPCA 和KPCA算法[1]。然而,需要更多的系数对图像进行表示。这就导致降低识别速度,而且需要大量的存储空间。

该段将给出一种新的方法来克服K2DPCA存在的弱点。其大体思想是:首先在行方向进行K2DPCA变换,然后再K2DPCA子空间进的列方向进行2DPCA变换。对给定特定的图像矩阵A,在经过K2DPCA变换时,我们可以得到它的特征矩阵Y。然后进行转置得到T Y,并把转置矩阵进行2DPCA 变换,确定变换矩阵V。最后,把T Y投影V,从而得到T T

C Y V

=,特征矩阵即为T

C V Y

=。整个变换过程如图1所示:

K2D P C A p l u s2D

图 1.K2D PC A plus 2D PC A变换过程

在整个变换过程中,首先通过执行K2DPCA变换()()

T T

Y A

α

Φ

=ψΦ在垂直方向上对二维图像进行压缩,从而使得区分信息被压缩在少数行上。然后,再通过2DPCA变换C YV

=把二位数据在水平方向进行压缩,从而去掉图像Y各行之间的相关性且使区分信息进一步被压缩到少数列上。最后,整个图像的分类信息被压缩到图像的左上角。

整个过程表示如下:

K2D PC A plus 2D PC A?

2

1

2

1

1:;

2:;

K D P C A

m n d n

D P C A

d n d r

phase R F

phase F F

??

??

????→

???→

4.2.变换

下面进一步详述K2D PC A plus 2D PC A的执行过程。首先经过K2DPCA在垂直方向上变换后,我们通过式(9)得到样本A的特征矩阵Y。然后重建图像的协方差矩阵并得到该协方差矩阵的前r个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r

v v ,让12(,,,)r V v v v = ,那么,通过式(10)得到Y 经过2DPCA 变换后的

特征矩阵

()()T

T

C YV A V

α∧

Φ

==ψΦ. (10)

特征矩阵C 的大小为d r ?,由于d 和r 的值总是远小于m 和n ,C 远小于K 2DPCA 的特征矩阵Y 和原始图像矩阵A 。 5.实验结果

把本文方法用于手指静脉识别进行测试,我们的手指静脉数据库由20位不同人的手指静脉样本构成,每种样本是由不同时间采集的10张图像组成,这些图像之间存在光照的变化。所有的图像的背景色为黑色且是竖直的(其中能容许一定的位置偏移)。这些图像都是具有256的灰度像素图像且被归一化为

3237?。然后利用这些图像对该算法进行测试。在本实验中,由于考虑到计算复

杂性,我选用的核函数是阶数为d 多项式核函数。其表达式如下:

(,)()d

i j i j K x x x x =

为了测试不同训练数量的手指静脉的识别效果,在每个人的10幅样本图像中随机选(15)k k ≤≤幅作为训练图像,余下的(10)k -幅图像用于测试。下面给出了本实验中的一部分样本图像,如图2所示。

图2手指静脉数据库中的一部分样本图像

图3给出了在小样本情况下(2和3幅训练图像)K 2D PC A plus 2D PC A 与其它几种算法的识别效果,可以看出,K 2D PC A plus 2D PC A 算法的识别效果优于其它几种算法。

为了进一步揭示识别精度与特征向量维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对

K 2D PC A plus 2D PC A 和K2DPCA 算法在一系列不同的维数特征相量下进行

了实验,其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当都取同样的维数(2和3)时,

K 2D P C A p l u s 2D P C 识别精度高于K2DPCA 算法。当维数大于3时,它们有

相同的识别率。表1给对两种方法的识别精度和维数作了比较。可以看出当他们

具有相近的识别精度时,2D K PC A plus 2D PC A 在对图像识别信息的提取更有效。

实验的最后对两种算法的压缩比进行了分析。设有M 幅m n ?训练图像,K2DPCA 和 K 2D PC A plus 2D PC A 投影维数为d 和 r 。那么K2DPCA 和

K 2D PC A plus 2D PC A 的压缩比分别为/()M m n M nr m r + 和

/()M m n M dr nd m r ++,因此他们有较好的压缩比。

维数 (37?)

K2DPCA plus 2DPCA 和 K2DPCA 算法的比较

Recognition rate (%)

每人用于训练的图像个数

图.3. 识别效果比较

识别精度(%)

算法识别精度(%) 维数

K2DPCA 97.5 337

?

?

K2D PC A plus 2D PC A97.5 310

表1 两种算法的比较

6. 结论

本文给出了一个有效的特征提取和识别算法—K2D PC A plus 2D PC A方法。该算法与K2DPCA算法的区别在于后者仅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分析,而本文算法同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进行投影分析,所以该算法的主要优势在于仅需少量的系数就可以对物体(静脉图像)进行描述,且识别率很高。实验结果表明,与K2DPCA算法相比,该算法具有较快的识别速度和很高的识别率,实验结果也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

References

[1]Hui Kong, Lei Wang, Eam Khwang Teoh, Xuchun Li,Jian-Gang Wang, Ronda Venkateswarlu Generalized 2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face imag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Neural Networks 18 (2005) 585–594

[2]Kim, K. I., Franz, M. O., & Scholkopf, B. (2005). Iterative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imagemodel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7, 1352–1366.

[3] M. Turk, A. Pentland, Eigenfaces for recognition, J. Cognitive Neurosci. 3 (1) (1991) 71–86.

[4] W. Zhao, R. Chellappa, A. Rosenfeld, P.J. Phillips, Face recognition: a literature survey, 2000, ohttps://www.360docs.net/doc/7c3896251.html,/374297.html4

[5] L. Zhao, Y. Ya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llumination in PCA-based vision systems, Pattern Recognition 32 (4) (1999) 547–564.

[6] J. Yang, D. Zhang, A. F. Frangi, J. Y. Yang, "Two dimensional PCA: A new approach to appearance-based fac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ine Intell. V ol. 26, no. 1,pp. 131-137, 2004.

[7] Ming Li and Baozong Yuan, "2D-LDA: A statistical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for image matrix,"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V ol. 26, no. 5, pp. 527-532, 2005. [8] H. Xiong, M.N.S. Swamy, M.O. Ahmad, "Two-dimensional FLD for face recogni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V olume 38, Issue 7, pp. 1121-1124, July 2005. [9] J. Yang, D. Zhang, A.F. Frangi, J. Yang, Two-dimensional PCA: a new approach to appearance based fac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ine Intell 26 (1) (2004) 131–137.

[10] D. Zhang, Z.-H. Zhou, (2D)2PCA: 2-directional 2-dimensional PCA for efficient face representation an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Neurocomputing, in press.

[11]Mika, S., Scho¨lkopf, B., Smola, A. J., MJuller, K.-R., Scholz, M., & RJatsch, G.. KPCA and de-noising in feature spaces.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11, (1999) 536–542.

[12]Romdhani, S., Gong, S., & Psarrou, A.. A multi-view nonlinear

active shape model using KPCA. In Proceedings of BMVC (1999) (pp. 483-492)

[13]Scho¨lkopf, B., Mika, S., Burges, C. J. C., Knirsch, P., MJuller, K.-R., RJatsch,

G., et al.. Input space versus feature space in kernelbased method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0(5), (1999) 1000–1016.

[14]Scho¨lkopf, B., Smola, A. J., & MJuller, K.. Nonlinear component

analysis as a kernel eigenvalue problem. Neural Computation, 10(5), (1998) 1299–1399.

主成分分析计算方法和步骤

主成分分析计算方法和步骤: 在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时,为了充分反映被研究对象个体之间的差异, 研究者往往要考虑增加测量指标,这样就会增加研究问题的负载程度。但由于各指标都是对同一问题的反映,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引起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因此,在多指标的数据分析中,如何压缩指标个数、压缩后的指标能否充分反映个体之间的差异,成为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而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应用目的可以简单地归结为: 数据的压缩、数据的解释。它常被用来寻找和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且对综合指标所包含的信息给予适当的解释, 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分为: ①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变量在数量极或量纲上的影响;②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求出相关系数矩阵 R; ③求出 R 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④确定主成分,结合专业知识对各主成分所蕴含的信息给予适当的解释;⑤合成主成分,得到综合评价值。 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本题分析的是全国各个省市高校绩效评价,利用全国2014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见附录),从相关的指标数据我们无法直接评价我国各省市的高等教育绩效,而通过表5-6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许多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如:招生人数与教职工人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教育投入经费和招生人数也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教工人数与本科院校数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到达了0.963,而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关性都很高,这也充分说明了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 表5-6 相关系数矩阵 本科院校 数招生人数教育经费投入 相关性师生比0.279 0.329 0.252 重点高校数0.345 0.204 0.310 教工人数0.963 0.954 0.896 本科院校数 1.000 0.938 0.881 招生人数0.938 1.000 0.893

PCA主成分分析原理及应用

主元分析(PCA)理论分析及应用 什么是PCA? PCA是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的缩写,中文翻译为主元分析/主成分分析。它是一种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是对原有数据进行简化。正如它的名字:主元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数据中最“主要”的元素和结构,去除噪音和冗余,将原有的复杂数据降维,揭示隐藏在复杂数据背后的简单结构。它的优点是简单,而且无参数限制,可以方便的应用与各个场合。因此应用极其广泛,从神经科学到计算机图形学都有它的用武之地。被誉为应用线形代数最价值的结果之一。 在以下的章节中,不仅有对PCA的比较直观的解释,同时也配有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将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开始说明PCA应用的场合以及想法的由来,进行一个比较直观的解释;然后加入数学的严格推导,引入线形代数,进行问题的求解。随后将揭示PCA与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将之应用于真实世界。最后将分析PCA理论模型的假设条件以及针对这些条件可能进行的改进。 一个简单的模型 在实验科学中我常遇到的情况是,使用大量的变量代表可能变化的因素,例如光谱、电压、速度等等。但是由于实验环境和观测手段的限制,实验数据往往变得极其的复杂、混乱和冗余的。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取得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变量关系,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在神经科学、气象学、海洋学等等学科实验中,假设的变量个数可能非常之多,但是真正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又是非常之简单的。 下面的模型取自一个物理学中的实验。它看上去比较简单,但足以说明问题。如图表 1所示。这是一个理想弹簧运动规律的测定实验。假设球是连接在一个无质量无摩擦的弹簧之上,从平衡位置沿轴拉开一定的距离然后释放。

主成分分析原理及详解

第14章主成分分析 1 概述 1.1 基本概念 1.1.1 定义 主成分分析是根据原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一组由原变量组成、而彼此不相关的综合变量,从而浓缩原始数据信息、简化数据结构、压缩数据规模的一种统计方法。 1.1.2 举例 为什么叫主成分,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定有N 个儿童的两个指标x1与x2,如身高和体重。x1与x2有显著的相关性。当N较大时,N观测量在平面上形成椭圆形的散点分布图,每一个坐标点即为个体x1与x2的取值,如果把通过该椭圆形的长轴取作新坐标轴的横轴Z1,在此轴的原点取一条垂直于Z1的直线定为新坐标轴的Z2,于是这N个点在新坐标轴上的坐标位置发生了改变;同时这N个点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关的。很明显,在新坐标上Z1与N个点分布的长轴一致,反映了N个观测量个体间离差的大部分信息,若Z1反映了原始数据信息的80%,则Z2只反映总信息的20%。这样新指标Z1称为原指标的第 358

一主成分,Z2称为原指标的第二主成分。所以如果要研究N个对象的变异,可以只考虑Z1这一个指标代替原来的两个指标(x1与x2),这种做法符合PCA提出的基本要求,即减少指标的个数,又不损失或少损失原来指标提供的信息。 1.1.3 函数公式 通过数学的方法可以求出Z1和Z2与x1与x2之间的关系。 Z1=l11x1+ l12x2 Z2=l21x1+ l22x2 即新指标Z1和Z2是原指标x1与x2的线性函数。在统计学上称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 若原变量有3个,且彼此相关,则N个对象在3维空间成椭圆球分布,见图14-1。 通过旋转和改变原点(坐标0点),就可以得到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如果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与第一主成高度相关,或者说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相对于第一主成分来说变异很小,即N个对象在新坐标的三维空间分布成一长杆状时,则只需用一个综合指标便能反映原始数据中3个变量的基本特征。 359

主成分分析法matlab实现,实例演示

利用Matlab 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 1.概述 Matlab 语言是当今国际上科学界 (尤其是自动控制领域) 最具影响力、也是 最有活力的软件。它起源于矩阵运算,并已经发展成一种高度集成的计算机语言。它提供了强大的科学运算、灵活的程序设计流程、高质量的图形可视化与界面设计、与其他程序和语言的便捷接口的功能。Matlab 语言在各国高校与研究单位起着重大的作用。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1.1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 ①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 ???? ???? ?? ?=pp p p p p r r r r r r r r r R 2 122221 11211 (1) 在(3.5.3)式中,r ij (i ,j=1,2,…,p )为原变量的xi 与xj 之间的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 n k n k j kj i ki n k j kj i ki ij x x x x x x x x r 1 1 2 2 1 )() () )(( (2) 因为R 是实对称矩阵(即r ij =r ji ),所以只需计算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

② 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首先解特征方程0=-R I λ,通常用雅可比法(Jacobi )求出特征值 ),,2,1(p i i =λ,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0,21≥≥≥≥p λλλ ;然后分别求 出对应于特征值i λ的特征向量),,2,1(p i e i =。这里要求i e =1,即112 =∑=p j ij e ,其 中ij e 表示向量i e 的第j 个分量。 ③ 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i z 的贡献率为 ),,2,1(1 p i p k k i =∑=λ λ 累计贡献率为 ) ,,2,1(11 p i p k k i k k =∑∑==λ λ 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m λλλ,,,21 所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 (m ≤p )个主成分。 ④ 计算主成分载荷 其计算公式为 ) ,,2,1,(),(p j i e x z p l ij i j i ij ===λ (3)

主成分分析法精华讲义及实例

主成分分析 类型:一种处理高维数据的方法。 降维思想: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往往会涉及众多有关的变量。但是,变量太多不但会增加计算的复杂性,而且也会给合理地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带来困难。一般说来,虽然每个变量都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但其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在很多情况下,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使得这些变量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叠。因而人们希望对这些变量加以“改造”,用为数极少的互补相关的新变量来反映原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总体主成分 1.1 定义 设 X 1,X 2,…,X p 为某实际问题所涉及的 p 个随机变量。记 X=(X 1,X 2,…,Xp)T ,其协方差矩阵为 ()[(())(())], T ij p p E X E X X E X σ?∑==-- 它是一个 p 阶非负定矩阵。设 1111112212221122221122T p p T p p T p p p p pp p Y l X l X l X l X Y l X l X l X l X Y l X l X l X l X ?==+++? ==+++?? ??==+++? (1) 则有 ()(),1,2,...,, (,)(,),1,2,...,. T T i i i i T T T i j i j i j V ar Y V ar l X l l i p C ov Y Y C ov l X l X l l j p ==∑===∑= (2) 第 i 个主成分: 一般地,在约束条件 1T i i l l =

及 (,)0,1,2,..., 1.T i k i k C ov Y Y l l k i =∑==- 下,求 l i 使 Var(Y i )达到最大,由此 l i 所确定的 T i i Y l X = 称为 X 1,X 2,…,X p 的第 i 个主成分。 1.2 总体主成分的计算 设 ∑是12(,,...,) T p X X X X =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正交单位化特 征向量分别为 120p λλλ≥≥≥≥ 及 12,,...,, p e e e 则 X 的第 i 个主成分为 1122,1,2,...,,T i i i i ip p Y e X e X e X e X i p ==+++= (3) 此时 (),1,2,...,,(,)0,. T i i i i T i k i k V ar Y e e i p C ov Y Y e e i k λ?=∑==??=∑=≠?? 1.3 总体主成分的性质 1.3.1 主成分的协方差矩阵及总方差 记 12(,,...,) T p Y Y Y Y = 为主成分向量,则 Y=P T X ,其中12(,,...,)p P e e e =,且 12()()(,,...,),T T p Cov Y Cov P X P P Diag λλλ==∑=Λ= 由此得主成分的总方差为 1 1 1 ()()()()(),p p p T T i i i i i i V ar Y tr P P tr P P tr V ar X λ ==== =∑=∑=∑= ∑∑∑ 即主成分分析是把 p 个原始变量 X 1,X 2,…,X p 的总方差

主成分分析报告matlab程序

Matlab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 .程序结构及函数作用 在软件Matlab中实现主成分分析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编程来实现;二是直接调用Matlab种自带程序实现。下面主要主要介绍利用Matlab的矩阵计算功能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 1程序结构 2函数作用 Cwstd.m——用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 Cwfac.m——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主成分进行排序;计算各特征值贡献率;挑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85%),输出主成分个数;计算主成分载荷 Cwscore.m——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并排序 Cwprint.m——读入数据文件;调用以上三个函数并输出结果

3.源程序 3.1 cwstd.m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 %cwstd.m,用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 function std=cwstd(vector) cwsum=sum(vector,1); %对列求和 [a,b]=size(vector); %矩阵大小,a为行数,b为列数 for i=1:a for j=1:b std(i,j)= vector(i,j)/cwsum(j); end end 3.2 cwfac.m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cwfac.m function result=cwfac(vector); fprintf('相关系数矩阵:\n') std=CORRCOEF(vector)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fprintf('特征向量(vec)及特征值(val):\n') [vec,val]=eig(std) %求特征值(val)及特征向量(vec) newval=diag(val) ; [y,i]=sort(newval) ; %对特征根进行排序,y为排序结果,i为索引fprintf('特征根排序:\n') for z=1:length(y) newy(z)=y(length(y)+1-z); end fprintf('%g\n',newy) rate=y/sum(y); fprintf('\n贡献率:\n') newrate=newy/sum(newy) sumrate=0; newi=[]; for k=length(y):-1:1 sumrate=sumrate+rate(k); newi(length(y)+1-k)=i(k); if sumrate>0.85 break; end end %记下累积贡献率大85%的特征值的序号放入newi中fprintf('主成分数:%g\n\n',length(newi)); fprintf('主成分载荷:\n') for p=1:length(newi)

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应用及计算步骤..

一、概述 在处理信息时,当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时,可以解释为这两个变量反映此课题的信息有一定的重叠,例如,高校科研状况评价中的立项课题数与项目经费、经费支出等之间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学生综合评价研究中的专业基础课成绩与专业课成绩、获奖学金次数等之间也会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变量之间信息的高度重叠和高度相关会给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许多障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削减变量的个数,但这必然又会导致信息丢失和信息不完整等问题的产生。为此,人们希望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它既能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主成分分析正式这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变量维数,并已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以最少的信息丢失为前提,将众多的原有变量综合成较少几个综合指标,通常综合指标(主成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主成分个数远远少于原有变量的个数 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几个因子之后,因子将可以替代原有变量参与数据建模,这将大大减少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工作量。 ↓主成分能够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因子并不是原有变量的简单取舍,而是原有变量重组后的结果,因此不会造成原有变量信息的大量丢失,并能够代表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主成分之间应该互不相关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的新的综合指标(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因子参与数据建模能够有效地解决变量信息重叠、多重共线性等给分析应用带来的诸多问题。 ↓主成分具有命名解释性 总之,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如何使因子具有一定的命名解释性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是数学上对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P (比如p 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 来代替原来指标。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 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 11112121...p p F a X a X a X =+++,由数学知识可知,每一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 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X2,…,X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 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 F2)=0,所以F2是与F1不

主成分分析原理

主成分分析原理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主成分分析从总体上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理解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数学模型,掌握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了解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几何解释,理解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掌握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 (三)教学要点 1、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数学模型,几何解释 2、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及应用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及模型 2、主成分的导出及主成分分析步骤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多个变量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变量个数较多再加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从多个变量中综合为少数几个代表性变量,既能够代表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又互不相关,并且在新的综合变量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这时就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 第一节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及模型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数学模型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能尽可能地代表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这种将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就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主成分分析所要做的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通常,数学上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原来的变量做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变量,但是这种组合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可以有很多,应该如何选择呢?如果将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变量记为1F ,自然希望它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这里“信息”用方差来测量,即希望)(1F Var 越大,表示1F 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所选取的1F 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1F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 个变量的信息,再考虑选取2F 即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1F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2F 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0),(21=F F Cov ,称2F 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四……第p 个主成分。 (二)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对于一个样本资料,观测p 个变量p x x x ,,21,n 个样品的数据资料阵为: ?? ? ? ? ?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2 1 22221 11211 ()p x x x ,,21= 其中:p j x x x x nj j j j ,2,1, 21=???? ?? ? ??=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 p 个观测变量综合成为p 个新的变量(综合变量),即 ?? ???? ?+++=+++=+++=p pp p p p p p p p x a x a x a F x a x a x a F x a x a x a F 22112222121212121111 简写为: p jp j j j x x x F ααα+++= 2211 p j ,,2,1 = 要求模型满足以下条件:

主成分分析法实例

1、主成分法: 用主成分法寻找公共因子的方法如下: 假定从相关阵出发求解主成分,设有p 个变量,则可找出p 个主成分。将所得的p 个主成分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记为1Y ,2Y ,…,P Y , 则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1111221221122221122....................p p p p p p p pp p Y X X X Y X X X Y X X X γγγγγγγγγ=+++?? =+++??? ?=+++? 式中,ij γ为随机向量X 的相关矩阵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的分量,因为特征向量之间彼此正交,从X 到Y 得转换关系是可逆的,很容易得出由Y 到 X 得转换关系为: 11112121212122221122....................p p p p p p p pp p X Y Y Y X Y Y Y X Y Y Y γγγγγγγγγ=+++?? =+++??? ?=+++? 对上面每一等式只保留钱m 个主成分而把后面的部分用i ε代替,则上式变为: 111121211 2121222221122................. ...m m m m p p p mp m p X Y Y Y X Y Y Y X Y Y Y γγγεγγγεγγγε=++++??=++++????=++++? 上式在形式上已经与因子模型相一致,且i Y (i=1,2,…,m )之间相互独立,且i Y 与i ε之间相互独立,为了把i Y 转化成合适的公因子,现在要做的工作只是把主成分i Y 变为方差为1的变量。为完成此变换,必须将i Y 除以其标准差,由主成分分析的知识知其标准差即为特征根的平方根 i λ/i i i F Y λ=, 1122m m λγλγλγ,则式子变为:

主成分分析matlab源程序代码

263.862 1.61144 2.754680.266575 268.764 2.07218 2.617560.182597 261.196 1.59769 2.350370.182114 248.708 2.09609 2.852790.257724 253.365 1.69457 2.94920.189702 268.434 1.56819 2.781130.13252 258.741 2.14653 2.691110.136469 244.192 2.02156 2.226070.298066 219.738 1.61224 1.885990.166298 244.702 1.91477 2.259450.187569 245.286 2.12499 2.352820.161602 251.96 1.83714 2.535190.240271 251.164 1.74167 2.629610.211887 251.824 2.00133 2.626650.211991 257.68 2.14878 2.656860.203846] stdr=std(dataset);%求个变量的标准差 [n,m]=size(dataset);%定义矩阵行列数 sddata=dataset./stdr(ones(n,1),:);%将原始数据采集标准化 sddata%输出标准化数据 [p,princ,eigenvalue,t2]=princomp(sddata);%调用前三个主成分系数 p3=p(:,1:3);%提取前三个主成分得分系数,通过看行可以看出对应的原始数据的列,每个列在每个主成分的得分 p3%输出前三个主成分得分系数 sc=princ(:,1:3);%提取前三个主成分得分值 sc%输出前三个主成分得分值 e=eigenvalue(1:3)';%提取前三个特征根并转置 M=e(ones(m,1),:).^0.5;%输出前三个特征根并转置 compmat=p3.*M;%利用特征根构造变换矩阵 per=100*eigenvalue/sum(eigenvalue);%求出成分载荷矩阵的前三列 per %求出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cumsum(per);%列出各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figure(1) pareto(per);%将贡献率绘成直方图 t2 figure(2) %输出各省与平局距离 plot(eigenvalue,'r+');%绘制方差贡献散点图 hold on %保持图形 plot(eigenvalue,'g-');%绘制方差贡献山麓图

主成分分析法PCA的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简介 1.什么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是揭示大样本、多变量数据或样本之间内在关系的一种方法,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降低观测空间的维数,以获取最主要的信息。 在统计学中,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术。它是一个线性变换。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大方差在第一个坐标(称为第一主成分)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第二主成分)上,依次类推。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方差贡献最大的特征。这是通过保留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这也不是一定的,要视具体应用而定。 2.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 对同一个体进行多项观察时必定涉及多个随机变量X1,X2,…,X p,它们之间都存在着相关性,一时难以综合。这时就需要借助主成分分析来概括诸多信息的主要方面。我们希望有一个或几个较好的综合指标来概括信息,而且希望综合指标互相独立地各代表某一方面的性质。

主成分分析法的步骤和原理 (1)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即主成分),其中每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这些主成分能够反映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且所含的信息互不重叠。[2]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克服单一的财务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的缺点,引进多方面的财务指标,但又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使得复杂问题得以简化,同时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 (二)主成分分析法代数模型 假设用p 个变量来描述研究对象,分别用X 1,X 2…X p 来表示,这p 个变量构成的p 维随机向量为X=(X 1,X 2…X p )t 。设随机向量X 的均值为μ,协方差矩阵为Σ。对X 进行线性变化,考虑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Z 1=μ11X 1+μ12X 2+…μ1p X p Z 2=μ21X 1+μ22X 2+…μ2p X p …… …… …… Z p =μp1X 1+μp2X 2+…μpp X p 主成分是不相关的线性组合Z 1,Z 2……Z p ,并且Z 1是X 1,X 2…X p 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2是与Z 1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p 是与Z 1,Z 2 ……Z p-1都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三)主成分分析法基本步骤 第一步:设估计样本数为n ,选取的财务指标数为p ,则由估计样本的原始数据可得矩阵X=(x ij )m ×p ,其中x ij 表示第i 家上市公司的第j 项财务指标数据。 第二步:为了消除各项财务指标之间在量纲化和数量级上的差别,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得到标准化矩阵(系统自动生成)。 第三步:根据标准化数据矩阵建立协方差矩阵R ,是反映标准化后的数据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统计指标,值越大,说明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R ij (i ,j=1,2,…,p )为原始变量X i 与X j 的相关系数。R 为实对称矩阵 (即R ij =R ji ),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其计算公式为: 2211)()() ()(j kj n k i kj j kj n k i kj ij X X X X X X X X R -=--=-=∑∑ 第四步:根据协方差矩阵R 求出特征值、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解特征方程0=-R E λ,求出特征值λi (i=1,2,…,p )。 因为R 是正定矩阵,所以其特征值λi 都为正数,将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λ1≥λ2≥…≥λi ≥0。特征值是各主成分的方差,它的大小反映了各个主成分的影响力。主成分Z i 的贡献率W i =∑=p j j j 1λλ,累计贡献率为

R语言主成分分析的案例

R 语言主成分分析的案例
R 语言也介绍到案例篇了,也有不少同学反馈说还是不是特别明白一些基础的东西,希望能 够有一些比较浅显的可以操作的入门。其实这些之前 SPSS 实战案例都不少,老实说一旦用 上了开源工具就好像上瘾了,对于以前的 SAS、clementine 之类的可视化工具没有一点 感觉了。本质上还是觉得要装这个、装那个的比较麻烦,现在用 R 或者 python 直接简单 安装下,导入自己需要用到的包,活学活用一些命令函数就可以了。以后平台上集成 R、 python 的开发是趋势,包括现在 BAT 公司内部已经实现了。 今天就贴个盐泉水化学分析资料的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通过 R 语言数据挖掘的小李 子: 有条件的同学最好自己安装下 R,操作一遍。 今有 20 个盐泉,盐泉的水化学特征系数值见下表.试对盐泉的水化学分析资料作主成分分 析和因子分析.(数据可以自己模拟一份)
其中 x1:矿化度(g/L);

x2:Br?103/Cl; x3:K?103/Σ 盐; x4:K?103/Cl; x5:Na/K; x6:Mg?102/Cl; x7:εNa/εCl.
1.数据准备
导入数据保存在对象 saltwell 中 >saltwell<-read.table("c:/saltwell.txt",header=T) >saltwell
2.数据分析

1 标准误、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
>arrests.pr<- prcomp(saltwell, scale = TRUE) >summary(arrests.pr,loadings=TRUE)
2 每个变量的标准误和变换矩阵
>prcomp(saltwell, scale = TRUE)
3 查看对象 arests.pr 中的内容
>> str(arrests.pr)

主成分分析matlab程序.doc

Matlab 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 . 程序结构及函数作用 在软件 Matlab 中实现主成分分析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实现:一是通过编程来 实现;二是直接调用 Matlab 种自带程序实现。下面主要主要介绍利用 Matlab 的矩阵计算功能编程实现主成分分析。 1程序结构 主函数 子函数 2函数作用——用总和标准化法 标准化矩阵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对主成分进行排序;计算各特征值贡献率;挑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大于 85%),输出主成分个数;计算 主成分载荷 ——计算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并排序 ——读入数据文件;调用以上三个函数并输出结果

3.源程序 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 %,用总和标准化法标准化矩阵function std=cwstd(vector) cwsum=sum(vector,1);% [a,b]=size(vector);% for i=1:a for j=1:b 对列求和矩 阵大小 ,a 为行数 ,b 为列数 std(i,j)= vector(i,j)/cwsum(j); end end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 function result=cwfac(vector); fprintf('相关系数矩阵 :\n') std=CORRCOEF(vector) %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fprintf('特征向量 (vec) 及特征值 (val) : \n') [vec,val]=eig(std) %求特征值(val)及特征向量(vec) newval=diag(val) ; [y,i]=sort(newval) ; % 对特征根进行排序,y 为排序结果,i 为索引fprintf('特征根排序: \n') for z=1:length(y) newy(z)=y(length(y)+1-z); end fprintf('%g\n',newy) rate=y/sum(y); fprintf('\n贡献率: \n') newrate=newy/sum(newy) sumrate=0; newi=[]; for k=length(y):-1:1 sumrate=sumrate+rate(k); newi(length(y)+1-k)=i(k); if sumrate> break; end end % 记下累积贡献率大 85%的特征值的序号放入 newi 中 fprintf(' 主成分 数: %g\n\n',length(newi)); fprintf(' 主成分载荷: \n')

主成分分析原理

第七章主成分分析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主成分分析从总体上有一个清晰地认识,理解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数学模型,掌握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了解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几何解释,理解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掌握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 (三)教学要点 1、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数学模型,几何解释 2、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及应用 (四)教学时数 3课时 (五)教学内容 1、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及模型 2、主成分的导出及主成分分析步骤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研究多个变量的问题,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多个变量之间常常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由于变量个数较多再加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势必增加了分析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从多个变量中综合为少数几个代表性变量,既能够代表原始变量的绝大多数信息,又互不相关,并且在新的综合变量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这时就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 第一节主成分分析的原理及模型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与数学模型 (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分析是采取一种数学降维的方法,找出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变量能尽可能地代表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这种将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就叫做主成分分析或主分量分析。

主成分分析所要做的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变量,重新组合为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通常,数学上的处理方法就是将原来的变量做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变量,但是这种组合如果不加以限制,则可以有很多,应该如何选择呢?如果将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变量记为1F ,自然希望它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这里“信息”用方差来测量,即希望)(1F Var 越大,表示1F 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所选取的1F 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1F 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 个变量的信息,再考虑选取2F 即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1F 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2F 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0),(21=F F Cov ,称2F 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四……第p 个主成分。 (二)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对于一个样本资料,观测p 个变量p x x x ,,21,n 个样品的数据资料阵为: ??????? ??=np n n p p x x x x x x x x x X 21 222 21112 11()p x x x ,,21= 其中:p j x x x x nj j j j ,2,1,21=?????? ? ??= 主成分分析就是将p 个观测变量综合成为p 个新的变量(综合变量),即 ???????+++=+++=+++=p pp p p p p p p p x a x a x a F x a x a x a F x a x a x a F 22112222121212121111 简写为: p jp j j j x x x F ααα+++= 2211 p j ,,2,1 = 要求模型满足以下条件:

主成分分析法概念及例题

主成分分析法 [ 编辑 ] 什么是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 主分量分析 ,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 指标 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在 统计学 中,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 )是一种简化数据集的技 术。它是一个线性变换。 这个变换把数据变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 使得任何数据投影的第一 大方差 在第一个坐标 (称为第一主成分 )上,第二大方差在第二个坐标 (第二主成分 )上,依次类推。 主成分分析经常用减少数据集的维数, 同时保持数据集的对 方差 贡献最大的特征。 这是通过保留 低阶主成分,忽略高阶主成分做到的。这样低阶成分往往能够保留住数据的最重要方面。但是, 这也不是一定的,要视具体应用而定。 [ 编辑 ] , PCA ) 又称: 主分量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实证问题研究中,为了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我们必须考虑众多影响因素。这些涉及的因素一般称为指标,在多元统计分析中也称为变量。因为每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所研究问题的某些信息,并且指标之间彼此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所得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叠。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题的理想工具。 同样,在科普效果评估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科普效果是很难具体量化的。在实际评估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选用几个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采用打分的方法来进行评估,故综合指标的选取是个重点和难点。如上所述,主成分分析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因为评估所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根据这一点,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的关系研究,找出影响科普效果某一要素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为原来变量的线性拟合。这样,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且彼此间不相关,又比原始变量具有某些更优越的性质,就使我们在研究复杂的科普效果评估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上述想法可进一步概述为:设某科普效果评估要素涉及个指标,这指标构成的维随机向量为。对作正交变换,令,其中为正交阵,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的各分量在某个评估要素中的作用容易解释,这就使得我们有可能从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削除对这一要素影响微弱的部分,通过对主分量的重点分析,达到对原始变量进行分析的目的。的各分量是原始变量线性组合,不同的分量表示原始变量之间不同的影响关系。由于这些基本关系很可能与特定的作用过程相联系,主成分分析使我们能从错综复杂的科普评估要素的众多指标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以便有效地利用大量统计数据,进行科普效果评估分析,使我们在研究科普效果评估问题中,可能得到深层次的一些启发,把科普效果评估研究引向深入。 例如,在对科普产品开发和利用这一要素的评估中,涉及科普创作人数百万人、科普作品发行量百万人、科普产业化(科普示范基地数百万人)等多项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最后确定个或个主成分作为综合评价科普产品利用和开发的综合指标,变量数减少,并达到一定的可信度,就容易进行科普效果的评估。 [ 编辑]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的统计方法,它借助于一个正交变换,将其分量相关的原随机向量转化成其分量不相关的新随机向量,这在代数上表现为将原随机向量的协方差阵变换成对角形阵,在几何上表现为将原坐标系变换成新的正交坐标系,使之指向样本点散布最开的p 个正交方向,然后对多维变量系统进行降维处理,使之能以一个较高的精度转换成低维变量系统,再通过构造适当的价值函数,进一步把低维系统转化成一维系统。 [ 编辑] 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

第12章核主成分分析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物体识别算法—两个方向两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 PC A plus 2D PC A),这种方法主要是两维主成分变换空间上对物体进行分析。其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标准的K2DPCA方法在图像的行方向去相关性,然后,在K2DPCA空间下在图像的列方向利用2DFLD方法对图像进一步去相关性。为了克服2DPCA和2D-FPCA方法需要大量存储空间的缺点,本文提出的K2D P C A plus 2D P C A方法需要较小的存储空间以及具有高的识别率,且计算效率高于KPCA /K2DPCA/2 (2D)FPCA算法。最后,在手指静脉数据库中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主成分分析(PCA)[3-5]是一种经典的线性特征提取和数据表示方法,它们已广泛的应用于模式识别和机器视觉领域。在一般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处理二维图像时,图像矩阵必须首先转化一维的行向量或者列向量。然而,在转换为一维的向量后,通常会导致向量空间的维数非常高。由于维数非常高,且训练的样本数相对较少,所以那很难精确的估计协方差矩阵,而且计算高维的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是相当费时。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两维特征提取方法,如两维PCA(2DPCA)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Yang [6]最先提出了2DPCA方法,Yang的主要工作是直接用原始二维图像构造图像的协方差矩阵。然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图像的行方向进行的2DPCA [9]方法还是在列方向进行的2DPCA [10]方法,与标准的PCA方法相比他们在对图像信息的表达上需要更多的系数来表达图 像信息。为了见一步克服这个问题,文献[10]提出了2 (2D)PC A的思想应用于人脸的识别。但遗憾的是,2DPCA and 2 (2D)PC A都是线性投影方法,他们只考虑到图像数据中的二阶统计信息,未能利用数据中的高阶统计信息,忽略了多个像素间的非线性相关性。然而,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是非线性可分的,例如由于图像的光照、姿态等不同引起的差异是非线性和复杂的,故利用 2DPCA 和2 (2D)PC A来分类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些缺陷,通过对PCA的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处理非线性的方法。文献[14]提出了一种新的非线性提取方法-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PCA)。各个领域的应用中,KPCA都优于PCA方法([11]; [12];[13];[14])。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二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PCA) [1]。该方法在用于人脸识别时,在处理图像的非线性相关性特征方面都优于KPCA 2DPCA and B2DPCA方法[1]。但是,和2DPCA遇到的一个相同的问题是,仅仅在图像的行方向或者列方向使用K2DPCA方法时,与标准的KPCA方法相比他们在对图像信息的表达上需要更多的系数来表达图像信息。为了提高识别精度和降低计算复杂度与减少存储空间,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物体识别算法—两个方向两维核主成分分析方法(K2D PC A plus 2D PC A)其基本思想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