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

(3) 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仪器用具】

仪器名参数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10?7档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电源组V F 0~5V2.5级

V G1K 0~5V 2.5级

V G2P 0~15V2.5级Victor VC9806+数字万用表200 mV档±(0.5%+4)

【实验原理】

(1)原子的受激辐射

玻尔的氢原理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这些定态的能量(称为能级)是不连续分布的,其中能级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发生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的能量,该能量等于两个定态之间的能量差

ΔE mn=E m?E n

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可以通过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来实现。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经过电势差U0加速获得能量eU0,当这些电子与稀薄气体(例如汞)发生碰撞,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当电子能量满足

eU0=ΔE mn

便会使得原子从E n被激发到E m,电子能量被吸收。

(2)弗兰克-赫兹实验

图 1 弗兰克-赫兹装置示意图

图1是弗兰克-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左侧为弗兰克-赫兹管(F-H管),

它是一种密封的玻璃管,其中充有稀薄的原子量较大的汞或惰性气体原子。在这里灯丝用来对阴极K加热,使其发射热电子。灯丝电压U F越高,阴极K发射的电子流也就越大。第一栅极G1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第二栅极G2的作用是在G2和K之间形成对电子加速的静电场。发射的电子穿过栅极G2达到极板P,形成板流I P。板流I P的大小由微电流测试仪进行测量。在板极P 和G2之间加有一反向电压,它对电子减速,使经过碰撞后动能非常低的电子折回。

由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初速度为零,受加速电场V G2K作用,V G2K较低时,电子能量小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当V G2K增大到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与原子间就产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吸收电子的能量,由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子损失能量后不能穿越拒斥场,引起板流I P聚减,于是I P?V G2K特性曲线上出现第一个峰值。V G2K继续增大,电子经第一次非弹性碰撞后的剩余能量足以使其与汞原子产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再次从电子中取得能量,能量交换的结果使I P再次下降。

峰间距正是第一激发态和基态的能极差,在本次实验中,通过测量各个峰值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准确地测得能极差。

(3)实验装置

图 2 四栅式F-H管

实验仪器如图2所示,仪器分为三部分。

加热炉和控温仪:中有FH管,保持FH处于预定温度中

电源组:包括三组独立的稳压电源,分别提供V F灯丝加热电源,V G1K控制电子束强度的加速电压,V G2P减速用的反向电压

微电流放大器:将板流I P并输出U out,本次试验中用U out代替I P

【实验原理】

1预热汞管至180度

2如图2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3根据参考数据调节V F V G1K V G2P,在允许围使得峰谷比较大

4调节V G2K,粗测U out?V G2K,了解峰出现的围

5缓慢调节V G2K,细测U out?V G2K曲线

6处理实验数据

7换用氩管,重复上述步骤

【实验数据及处理结果】

1汞

V F=2.8 V V G1K=2.8 V V G2P=1.5V 表格一汞U out?V G2K数据表

(略)

V G2K=a+U1n

线性拟合得

U1=5.03 V

R2=0.99971

σU=U1√1

R2?1=0.03 V

U1=(5.03±0.03) V

图 3 Hg U-Uout关系图

2氩

V F=2.3 V V G1K=2.0 V V G2P=7.5V 表格一氩U out?V G2K数据表

(略)

V F=2.3 V V G1K=2.0 V V G2P=7.5V 表格二氩U out?V G2K数据表

(略)

V G2K=a+U1n

线性拟合得

U1=12.4 V

R2=0.99787

σU=U1√1

R2?1

N?2

=0.3 V

U1=(12.4±0.3) V

图 4 Ar U-Uout关系图

【思考题】

如图4所示,反向减速电压V G2K增大时会有三种效果,U out峰值、谷值均减小,U out?V G2K曲线向下移动,峰值位置V n向右移动。解释如下:

1.由于反向电压增大,所以在任何情况下抵达极板的电子都会减少,故峰值、

谷值均减小

2.作为1的结果,U out?V G2K曲线整体向下移动

3.由于灯丝加热逸出电子,这是热力学平衡的过程,所以电子的能量分布满足

麦克斯韦分布(概率密度是能量E的函数),经过加速电场V G1K,能量分布平移。能量大于V G2K的部分才能通过栅极,到达极板。但是E>U1的部分电子将激发汞原子甚至多次激发汞原子,导致E>U1,因而也不能到达极板。故V G2K

大学物理实验-目录(北大版)

目 录 绪论 (1) 第1篇 不确定度与数据处理基础 (3) 1.1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 (3) 1.2 随机误差的估算 (5) 1.3 测量的不确定度 (8) 1.4 有效数字及测量结果的表示 (12) 1.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14) 习题 (19) 第2篇 力学及热学实验 (20) 2.1 力学及热学实验基础知识 (20) 2.1.1 长度测量器具 (20) 2.1.2 时间测量仪器 (21) 2.1.3 质量测量仪器 (23) 2.1.4 温度测量仪器 (25) 2.2 实验2-1 长度的测量 (27) 2.3 实验2-2 物体密度的测定 (31) 2.4 实验2-3 气轨上滑块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测定 (38) 2.5 实验2-4 气轨上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 (46) 2.6 实验2-5 气轨上简谐振动的研究 (52) 2.7 实验2-6 固体线膨胀系数的测定及温度的PID调节 (55) 2.8 实验2-7 动力学法测定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 (59) 2.9 实验2-8 扭摆法测定物体转动惯量 (64) 2.10 实验2-9 落球法测定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黏度 (70) 2.11 实验2-10 拉伸法测定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73) 第3篇 电磁学实验 (78) 3.1 电磁学实验基础知识 (78) 3.1.1 实验室常用设备 (78) 3.1.2 电学实验操作规则 (83) 3.2 实验3-1 伏安法测电阻 (85) 3.3 实验3-2 电表的改装和校正 (87) 3.4 实验3-3 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91) 3.5 实验3-4 三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95)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有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 作者 luckydog8686 实验背景: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和赫兹对勒纳用来测量电离电位的实验装置作了改进。他们采取慢电子(几个到几十个电子伏特)与单元素气体原子碰撞的办法,着重观察碰撞后电子发生什么变化(勒纳则观察碰撞后离子流的情况)。通过实验测量,电子和原子碰撞时会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且可以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独立证明了原子波尔理论的正确性,由此获得了19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点位,证明原子能记得存在。 2.学习测量微电流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原子能级 根据玻尔理论,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定态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常称为能级。受激原子在能级间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频 率的光子。然而,原子若与具有一定 能量的电子发生碰撞,也可使原子从 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夫兰克-赫兹 实验正是利用电子与原子的碰撞实现

这种跃迁的。电子在加速电压U的作用下获得能量,表现为电子的动能2 /2mv ,当2 /2n m eU mv E E ==-时,即可实现跃迁。若原子吸收能量0eU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则称0 U 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中肯电位。 汞原子基态之上的最低一组能级如右图所示。汞原子基态为由二个6s 电子组成的1 S ,较近的激发态为由一个6s 电子和一个6p 的电子构成的11P 单能级和32P , 3 1 P 和30P 组成的三能级。只有31P 为允许自发跃迁态:31 10 P S →,发出波长为253.7nm 的紫外光,对应能量为0 4.9U eV =。32P 和3 P 为亚稳态,因3110P S →的跃迁属于禁戒跃迁,所以通常把3 1 P 态称为汞的第一激发态。 (二)原理说明 实验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充汞的夫兰克 -赫兹管,其阴极K 被灯丝H 加热,发射电子。电子在K 和栅极G 之间被加速电压KG U 加速而获得能量,并与汞原子碰撞,栅极与板极A 之间加反向拒斥电压GA U ,只有穿过栅极后仍有较大动能的电子,才能克服拒斥电场作用,到达板极形成板流A I 。 图3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物理实验习题1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总分42分,每空1分) 1. 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由 和 共同决定。 2. 50分度的游标卡尺,其仪器误差为 。 3. 量程为10mA 电流表,其等级为,当读数为6. 5mA 时,它的最大误差为 。 4. 不确定度 表示 。 5. = 。 6. 在分光计实验中,望远镜的调节用的是 法。 7. S 是表示多次测量中每次测量值的 程度,它随测量次数n 的增加变化很 ,N S 表示 偏离真值的多少,它随测量次数n 的增加变化很 。 8. 在杨氏模量实验中,若望远镜的叉丝不清楚,应调节望远镜 的焦距,若观察到的标尺像不清楚则应调节望远镜 的焦距。钢丝的伸长量用 法来测定。 9. 计算标准偏差我们用 法,其计算公式为 。 10.表示测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是 ,它属于 误差,用 误差(偏差)来描述它比较合适。 11.用2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长度,刚好为15mm,应记为 mm 。 12.根据获得测量结果的不同方法,测量可分为 测量和 测量;根据测量的条件不同,可分为 测量和 测量。 13.电势差计实验中,热电偶的电动势与温差的关系为 关系,可用 法、 法和 法来求得经验方程。 14.×50÷= 。 15.÷= 。 16.2252= 。 17.用分光仪测得一角度为300,分光仪的最小分度为1,,测量的结果 为 。 18.对于连续读数的仪器,如米尺、螺旋测微计等,就以 作为仪器误差。 19.分光计测角度时由于度盘偏心引起的测量角度误差按正弦规律变化,这是 误差。 20.在示波器内部,同步、扫描系统的功能是获得 电压信号,这种电压信号加在 偏转板上,可使光点匀速地沿X 方向从左向右作周期性运动。 21.系统误差有 的特点,偶然误差有 的特点。 22.在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可靠数字加上 位可疑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 23.在进行十进制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 。 24.静电场模拟实验应用了 法,它利用了静电场和 的相似性。 二、单项和多项选择题(总分30分,每题3分)

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 弗兰克-赫兹实验为能级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一个有力支持,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内容1 仪器 弗兰克-赫兹管(简称F-H管)、加热炉、温控装置、F-H管电源组、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微机X-Y记录仪。 F-H管是特别的充汞四极管,它由阴极、第一栅极、第二栅极及板极组成。为了使F-H管内保持一定的汞蒸气饱和蒸气压,实验时要把F-H管置于控温加热炉内。加热炉的温度由控温装置设定和控制。炉温高时,F-H管内汞的饱和蒸气压高,平均自由程较小,电子碰撞汞原子的概率高,一个电子在两次与汞原子碰撞的间隔内不会因栅极加速电压作用而积累较高的能量。温度低时,管内汞蒸气压较低,平均自由程较大,因而电子在两次碰撞间隔内有可能积累较高的能量,受高能量的电子轰击,就可能引起汞原子电离,使管内出现辉光放电现象。辉光放电会降低管子的使用寿命,实验中要注意防止。 F-H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H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直流1V~5V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直流0~5V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直流0~15V连续可调。 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90V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H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

数记录仪测量。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H管的板流,其测量范围为10^-8A、10^-7A、10^-6A三挡。 微机X-Y记录仪是基于微机的集数据采集分析和结果显示为一体的仪器。供自动慢扫描测量时,数据采集、图像显示及结果分析用。 原理 玻尔的原子理论指出:①原子只能处于一些不连续的能量状态E1、E2……,处在这些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称为定态。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只能是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②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将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Em和En分别代表原子的两个定态的能量,则发射或吸收辐射的频率由以下关系决定: hv=|Em-En|(1) 式中:h为普朗克常量。 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也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来实现。本实验即让电子在真空中与汞蒸气原子相碰撞。设汞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2,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能量就是E2-E1。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具有能量eU,若eU小于E2-E1这份能量,则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二者之间几乎没有能量转移。当电子的能量eU≥E2-E1时,电子与汞原子就会发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将从电子的能量中吸收相当于E2-E1的那一份,使自己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而多余的部分仍留给电子。设使电子具有E2-E1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霍尔效应测量磁场(pdf版)

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实验目的】 (1) 了解霍尔效应的基本原理 (2) 学习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 【仪器用具】 仪器名参数 电阻箱? 霍尔元件? 导线? SXG-1B毫特斯拉仪±(1% +0.2mT) PF66B型数字多用表200 mV档±(0.03%+2) DH1718D-2型双路跟踪稳压稳流电源0~32V 0~2A Fluke 15B数字万用表电流档±(1.5%+3) Victor VC9806+数字万用表200 mA档±(0.5%+4) 【实验原理】 (1)霍尔效应法测量磁场原理 若将通有电流的导体至于磁场B之中,磁场B(沿着z轴)垂直于电流I S(沿着x轴)的方向,如图1所示则在导体中垂直于B和I S方向将出现一个横向电位差U H,这个现象称之为霍尔效应。 图 1 霍尔效应示意图 若在x方向通以电流I S,在z方向加磁场B,则在y方向A、A′两侧就开始聚积异号电荷而产生相应的附加电场.当载流子所受的横向电场力F E洛伦兹力F B相等时: q(v×B)=qE 此时电荷在样品中不再偏转,霍尔电势差就有这个电场建立起来。 N型样品和P型样品中建立起的电场相反,如图1所示,所以霍尔电势差有不同的符号,由此可以判断霍尔元件的导电类型。

设P型样品的载流子浓度为p,宽度为w,厚度为的d。通过样品电流I S=pqvwd,则空穴速率v=I S/pqwd,有 U H=Ew=I H B =R H I H B =K H I H B 其中R H=1/pq称为霍尔系数,K H=R H/d=1/pqd称为霍尔元件灵敏度。(2)霍尔元件的副效应及其消除方法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会伴随一些热磁副效应,这些热磁效应有: 埃廷斯豪森效应:由于霍尔片两端的温度差形成的温差电动势U E 能斯特效应:热流通过霍尔片在其端会产生电动势U N 里吉—勒迪克效应:热流通过霍尔片时两侧会有温度差产生,从而又产生温差电动势U R 除此之外还有由于电极不在同一等势面上引起的不等位电势差U0 为了消除副效应,在操作时我们需要分别改变IH和B的方向,记录4组电势差的数据 当I H正向,B正向时:U1=U H+U0+U E+U N+U R 当I H负向,B正向时:U2=?U H?U0?U E+U N+U R 当I H负向,B负向时:U3=U H?U0+U E?U N?U R 当I H正向,B负向时:U4=?U H+U0?U E?U N?U R 取平均值有 1 (U1?U2+U3?U4)=U H+U E≈U H (3)测量电路 图 2 霍尔效应测量磁场电路图 霍尔效应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I M是励磁电流,由直流稳流电源E1提供电流,用数字万用表安培档测量I M。I S是霍尔电流,由直流稳压电源E2提供电流,用数字万用表毫安档测量I S,为了保证I S的稳定,电路中加入电阻箱R进行微调。U H是要测的霍尔电压,接入高精度的数字多用表进行测量。 根据原理(2)的说明,在实验中需要消除副效应。实际操作中,依次将I S、 I M的开关K1、K2置于(+,+)、(?,+)、(?,?)、(+,?)状态并记录U i即可,其 中+表示正向接入,?表示反向接入。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弗兰克--赫兹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测定氩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的方法; 3、证明原子能级的存在,加强对能级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玻尔提出的原子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原子在这种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得。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它只能从一个状态跃迁代另一个状态。原子从一个状态跃迁到另一个状态而发射或吸收能量时,辐射的频率是一定的。于是有如下关系: n E m E hv -=, 式中,h 为普朗克常数。为了使原子从低能级想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燕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的办法来实现。 图1 弗兰克-赫兹管结构图 夫兰克一赫兹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阴极K ,板极A ,G 1 、G 2分别为第一、第二栅极。

K-G 1-G 2加正向电压,为电子提供能量。1G K U 的作用主要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提高发射效率。G 2-A 加反向电压,形成拒斥电场。 电子从K 发出,在K-G 2区间获得能量,在G 2-A 区间损失能量。如果电子进入G 2-A 区域时动能大于或等于e 2G A U ,就能到达板极形成板极电流I . 电子在不同区间的情况: 1. K-G 1区间 电子迅速被电场加速而获得能量。 2. G 1-G 2区间 电子继续从电场获得能量并不断与氩原子碰撞。当其能量小于氩原子第一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 E =E 2E 1 时,氩原子基本不吸收电子 的能量,碰撞属于弹性碰撞。当电子的能量达到E ,则可能在碰撞中被氩原子吸收这部分能量,这时的碰撞属于非弹性碰撞。 E 称为临界能量。 3. G 2-A 区间 电子受阻,被拒斥电场吸收能量。若电子进入此区间时的能量小于eU G2A 则不能达到板极。 由此可见,若eUG2K< E ,则电子带着 eUG2K 的能量进入G2-A 区域。随着UG2K 的增加,电流I 增加(如图2中Oa 段)。 若eUG2K = E 则电子在达到G2处刚够临 界能量,不过它立即开始消耗能量了。继续增大 UG2K ,电子能量被吸收的概率逐渐增加,板极电流逐渐下降(如图2中ab 段)。 继续增大UG2K ,电子碰撞后的剩余能量也增加,到达板极的电子又会逐渐增多(如图2中bc 段)。 若eUG2K>n E 则电子在进入G2-A 区域之前可能n 次被氩原子碰撞而损 失能量。板极电流I 随加速电压 2G K U 变化曲线就形成n 个峰值,如图2所示。 图2弗兰克-赫兹实验2 G K U ~I 曲线 a b c I (nA) 2G K (V) U O U 1 U 2 U 3 U 4 U 5 U 6 U 7

大学物理实验 复摆实验讲义

复 摆 【实验目的】 (1)研究复摆的物理特性; (2)用复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3)用作图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问题及处理数据。 【仪器用具】 复摆,光电计时器,电子天平,米尺等。 【实验原理】 1.复摆的振动周期公式 在重力作用下,绕固定水平转轴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刚体称为复摆(即物理摆).设一复摆 (见图1-1)的质量为m ,其重心G 到转轴O 的距离为h ,g 为重力加速度,在它运动的某一时刻t,参照平面(由通过O 点的轴和重心G 所决定)与铅垂线的夹角为0,相对于O 轴的恢复力矩为 M=-mgh sin θ (1.1) 图 1-1复摆示意图 根据转动定理, 复摆(刚体)绕固定轴O 转动,有 M=I β (1.2) 其中M 为复摆所受外力矩,I 为其对O 轴的转动惯量,β为复摆绕O 轴转动的角加速度, 且 22dt d θβ= 则有 M=I 2 2dt d θ (1.3) 结合式(1.1)和式(1.3),有 I 22dt d θ +mgh sin θ=0 (1.4) 当摆角很小的时候, sin θ≈θ, ,式(1.4)化为

22dt d θ + θI mgh =0 (1.5) 解得 θ=A cos(ωt+θ0) (1.6) 式中A ,θ由初条件决定;ω是复摆振动的角频率,ω=I mgh /, 则复摆的摆动周期 T=2πmgh I (1.7) 2.复摆的转动惯量,回转半径和等值单摆长 由平行轴定理,I=I G +mh 2,式中I G 为复摆对通过重心G 并与摆轴平行的轴的转动惯量, (1.7) 式可写为 T=2πmgh mh I G 2 + (1.8) 可见, 复摆的振动周期随悬点O 与质量中心G 之间的距离h 而改变。还可将I =I G +mh 2改写 2 2G 2I mR mh mR =+= (1.9) 式中R G = m I G 为复摆对G 轴的回转半径, 同样也有R=m I , R 称为复摆对悬点O 轴的回转半径。复摆周期公式也可表示为 T=2π g h h R G +2 (1.10) 事实上, 总可以找到一个单摆,它的摆动周期等于给定的复摆的周期,令 L =h h R G +2 (1.11) 则 T= 2π g L (1.12) 式中L 称为复摆的等值单摆长。这样, 就它的振动周期而论,一个复摆的质量可以被认为集中到一个点上, 这个点距悬点(支点)的距离为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 (3) 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仪器用具】 仪器名参数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10?7档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电源组V F 0~5V2.5级 V G1K 0~5V 2.5级 V G2P0~15V2.5级Victor VC9806+数字万用表200 mV档±(0.5%+4) 【实验原理】 (1)原子的受激辐射 玻尔的氢原理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这些定态的能量(称为能级)是不连续分布的,其中能级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发生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的能量,该能量等于两个定态之间的能量差 ΔE mn=E m?E n 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可以通过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来实现。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经过电势差U0加速获得能量eU0,当这些电子与稀薄气体(例如汞)发生碰撞,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当电子能量满足 eU0=ΔE mn 便会使得原子从E n被激发到E m,电子能量被吸收。 (2)弗兰克-赫兹实验 图 1 弗兰克-赫兹装置示意图

图1是弗兰克-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左侧为弗兰克-赫兹管(F-H管),它是一种密封的玻璃管,其中充有稀薄的原子量较大的汞或惰性气体原子。在这里灯丝用来对阴极K加热,使其发射热电子。灯丝电压U F越高,阴极K发射的电子流也就越大。第一栅极G1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第二栅极G2的作用是在G2和K之间形成对电子加速的静电场。发射的电子穿过栅极G2达到极板P,形成板流I P。板流I P的大小由微电流测试仪进行测量。在板极P和G2之间加有一反向电压,它对电子减速,使经过碰撞后动能非常低的电子折回。 由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初速度为零,受加速电场V G2K作用,V G2K较低时,电子能量小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当V G2K增大到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与原子间就产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吸收电子的能量,由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子损失能量后不能穿越拒斥场,引起板流I P聚减,于是I P?V G2K特性曲线上出现第一个峰值。V G2K继续增大,电子经第一次非弹性碰撞后的剩余能量足以使其与汞原子产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再次从电子中取得能量,能量交换的结果使I P再次下降。 峰间距正是第一激发态和基态的能极差,在本次实验中,通过测量各个峰值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准确地测得能极差。 (3)实验装置 图 2 四栅式F-H管 实验仪器如图2所示,仪器分为三部分。 加热炉和控温仪:中有FH管,保持FH处于预定温度中 电源组:包括三组独立的稳压电源,分别提供V F灯丝加热电源,V G1K控制电子束强度的加速电压,V G2P减速用的反向电压 微电流放大器:将板流I P并输出U out,本次试验中用U out代替I P 【实验原理】 1预热汞管至180度 2如图2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3根据参考数据调节V F V G1K V G2P,在允许范围内使得峰谷比较大 4调节V G2K,粗测U out?V G2K,了解峰出现的范围

弗兰克-赫兹实验实验报告

弗兰 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测定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证明原子能级存在。 二实验原理 1激发电势 玻尔的原子能级理论 (1)原子只能长时间的停留在一些稳定的状态,(简称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或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2)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了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辐射频率是一定的,满足 n m E E hv -=(1) 原子实现能级跃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的方式来实现的。 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的能量为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电子与稀薄气体中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如以E 1带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E 2代表汞原子第一激发态的能量,那么当汞原子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好为 120E E eU -=(2) 时,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中肯电势)。 夫兰克-核子实验原理如图1示。 在充汞的夫兰克赫兹管中, GK 供电子加速。在板极A 和栅极G 示。当电子通过KG 空间进入GA 空间时,如果有较大的能量(≥eU AG ),就能冲过反向拒斥电场而到达板极形成电流,为微电流计PA 检测出。如果电子在KG 空间与汞原子碰

撞,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给了汞原子而使后者激发的话,电子本身剩余的能量很少,以致功过栅极后不足以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到栅极。这时,通过微电流计的电流将显着的减小。 实验时,观察电流计的电流随U GK 逐渐增加时的现象。如果原子能级确实存在的话,而且基态与第一激发态有确定的能量差,就能观察到如图3示的I A -U GK 曲线。曲线反映了汞原子在KG 空间与电子进行能量交换的情况。当KG 空间电压逐渐增加时,电子在KG 空间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起始阶段,由于电压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少,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它与原子碰撞也只有较少的能量交换(弹性碰撞)。穿过栅极的电子形成的板流IA 将随栅极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图中OA 段)。当KG 间的电压达到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U0时,电子在栅极附近与汞原子相碰撞,将自己从加速电场中获得的全部能量都交给后者,并且使后者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而电子本身由于能量全部交给了汞原子,即使穿过了栅极也不能克服拒斥电场而被折回栅极。所以板极电流IA 将显着减小(图AB 段)。随着栅极电压的正家,电子的能量也随着增加,在与汞原子碰撞后还留下足够的能量,可以克服反向拒斥电场而达到板极A ,这时电流有开始上升(BC 段)。直到KG 间电压是二倍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时,电子在KG 空间又会因为二次碰撞而失去能量,因而又造成了第二次板极电流的下降(CD 段),同理 0nU U GK =(n=1,2,3,……)(3) 凡符合(3)式的地方板极电流都会下跌,形成规则起伏变化的IA-UGK 曲线。而各次板极电流下降相对应的阴、栅极电压差m m U U -+1应该是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 三实验仪器 FH-1A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加热炉、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温度计。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正确连接线路,A 、G 、H 、K 连线一一对应,不可混接或短路。 2、将微电流放大器,工作选择置于DC ,工作状态置于R ,栅极电压调到最小,预热5分钟。 3、接通加热炉电源,温度升至180℃时调零(10-5档位)和满度(FULL )。 4、缓慢增加栅极电压,粗略全面观察一次IA 的起伏变化,当μA 表满度时相应的改变倍率。

大学物理实验 复摆实验讲义

利用复摆测量重力加速度 【实验目的】 (1)根据复摆的物理特性测量重力加速度; (2)利用拟和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3)练习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仪器用具】 复摆,光电计时器,游标卡尺等。 【实验原理】 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中,有一类利用了摆的性质:小振动周期的平方与成反比(由量纲分析即可得到此结论)。对于大家熟悉的单摆,由于摆球并不是理想的质点,摆线也有一定的质量,导致等效的摆长很难精确测定,严重制约了的测量精度(因为周期测量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我们这次实验使用的复摆就是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而设计的专用于重力加速度测量的仪器。 所谓的复摆就是一个刚体摆。在重力作用下,刚体绕固定水平转轴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见图1)。设复摆的质量为m,其重心G到转轴O的距离为h,从重心到转轴的垂线OG与铅垂线的夹角为,则重力对复摆产生的恢复力矩为 图1 复摆示意图 根据刚体定轴转动定理,复摆的角加速度 其中I为刚体相对O轴的转动惯量,为刚体相对其重心的转动惯量,这里用到了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当摆角很小的时候, 上式简化为 这是简谐运动的方程。由此可知,与单摆一样,复摆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小振动是周期为 的简谐振动。注意 不是 的单调函数:当 趋于零或无穷大时,周期都趋于无穷大(见图2)。 图2 复摆 曲线(A,C 为一对共轭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转动轴O 轴(即悬点)的位置。悬点始终在经过复摆重心G 的一条直线(即复摆摆杆的中心线)上。通过改变悬点而改变 ,测量不同 对应的周期 ,用理论公式对测量结果进行拟合,就可以得到 了。 除了上述的曲线拟合方法,这里再介绍一种只需要测量两个点的方法,这也是利用复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传统方法。如图2所示,我们选择的两个悬点O 1和O 2分处重心的两侧,它们到重心的距离分别为 ,振动周期分别为 和 ,根据周期公式有 如果O 1、O 2满足 但 ,则称它们互为共轭点。对于共轭点的情况,上式右边第二项为零,只需要测量两个悬点的距离 就可以计算 了。由于不需要确定重心的实际位置(这一步的精度远比测量两个悬点的距离要低),共轭点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可以达到很高的精度。注意,即便O 1、O 2不是一对精确的共轭点,只要 和 相差做够小(比如

弗兰克赫兹含思考题

弗兰克赫兹含思考题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成绩 第1 页(共9 页)课程:_______近代物理实验_______ 实验日期:年月日 专业班号______组别_______交报告日期:年月日 姓名__Bigger__学号__报告退发:(订正、重做) 同组者__ ________教师审批签字: 实验名称:弗兰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氩原子第一激发电位,了解Franck和Hertz在研究原子内部能量量 子化方面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2)了解电子和原子碰撞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微观图像。 二、实验仪器 FH—1A、Franck-Hertz实验仪、示波器等。 三、实验原理 图1是充氩四极Franck-Hertz实验原理图。

图1 Franck-Hertz 实验原理图 电子与原子的碰撞过程可以用一下方程描述: 22221111 ''2222 e e m v MV m v MV E +=++? (2.1) 式中: m e ——原子质量; M ——电子质量; v ——电子碰撞前的速度; v ’——电子碰撞后的速度; V ——原子碰撞前的速度; V ’——原子碰撞后的速度; ΔE ——原子碰撞后内能的变化量。 按照波尔原子能级理论, ΔE = 0 弹性碰撞; ΔE = E 1 - E 0 非弹性碰撞; 式中: E 0——原子基态能量; E 1——原子第一激发态能量。 电子碰撞前的动能1/2m e v 2 < E 1 - E 0时,电子与原子的碰撞为完全弹性碰撞,ΔE = 0,原子仍然停留在基态。电子只有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碰撞前获得的动能1/2m e v 2 ≥ E 1 - E 0,才能在电子产生非弹性碰撞,使得电子获得某一值(E 1 - E 0)的内能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调整加速电场的强度,电子与原子由弹性碰撞到非弹性碰撞的变化过程将在电流上显现出来。Franck-Hertz 管即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计的。 在充入氩气的F-H 管中(如图2所示),阴极K 被灯丝加热发射电子,第一栅极(G1)与阴K 之间的电压V G1K 约为1.5V ,其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K 的影响。当灯丝加热时,热阴极K 发射的电子在阴极K 与第二栅极(G2)之间正电压形成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动能,并与V G2K 空间分布的气体氩原子发生如(2.1)式所描述的碰撞而进行能量交换。第二栅极(G2)和A 极之间的电压称为拒斥电压,起作用是使能量损失较大的电子无法达到A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篇一:大学物理创新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总结 一:物理实验对于物理的意义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及其转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基本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部门的诸多领域,是自然科学与 工程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 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物理学中的每一项突破都与实验密切相关。物理概念的确立,物 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确立都有赖于物理实验。 二: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意义 大学物理实验已经进行了两个学期,在这两个学期,通过二十几个物理实验,我们对物理 学的理解和认识又更上了一步台阶。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熟悉,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基本的物 理实验思路和实验器材的操作,进一步稳固了对相关的定理的理解,锻炼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提高我们学习物理物理兴趣的同时,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实验研究的 基本方法,提高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它也是我们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我们进行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重要必修课。它还能培养我们“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主动研究的创新与探索精神、爱护公 物的优良品德”。 三:我眼中的物理实验的缺陷 1:实验目的与性质的单一性 21世纪的学科体系中,多种学科是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没有一门学科能独立于其他 学科而单独生存,但是在我们的实验过程中,全都是关于物理,这一单科的实验内容,很 少牵涉到其他。有些实验完全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根本不追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结合。2:实验的不及时性及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学科,在我们所学的物理内容中,更多的是关于公式定理的,这些需要及时的理解和记忆,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实验来进行。但是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学过很久以后,甚至是已经学完物理学科后进行的,这就造成我们对物理知识理解的 不及时性,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而且,我们重复科学实验伟人的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得知结论后凭借少量的实验数据轻易得出相似的结论,与前人广袤的数据量不可同日而语,这就造成实验信息的不对称性, 不利于从本质上提高我们的实验能力。

弗兰克赫兹实验报告

弗兰克-赫兹实验 一.实验目的 测量F-H 管传统情况下加速电压与板极电流的关系曲线。 二.实验原理 1.激发电势 (1)玻尔的原子理论 原子只能较长地停留在定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各定态有一定的能量,其数值是彼此分割的。原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发生改变,它只能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时,辐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 m E 和n E 分别表示有关两定态的能量,辐射的频率ν决定如下关系: n m E E h -=ν 式中,h 为普朗克常量,为了使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可以通过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相碰撞进行能量交换的办法来实现。 (2)设初速度为零的电子在电势差为0U 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 0eU ,当具有这种能量的汞电子与稀薄气体的原子发生碰撞时,就会发生能量 交换。如以1E 代表汞原子的基态能量,2E 代表汞原子的第一激发态能量,那么当汞原子吸收从电子传递来的能量恰为 021eU E E =- (1) 汞原子就会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相应的电势差称为汞的第一激发电势。测定出这个电势差0U ,就可以根据公式(1)求出汞原子的基态和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了。 2.弗兰克-赫兹管 K5BKGP]BYN.png" \* MERGEFORMATINET K5BKGP]BYN.png" \* MERGEFORMATINET

图一: 21G G 短接, 21G G 为等势区,电子由热阴极发出,经加速电压 K G U 2使电 子加速,电子可达到任意位置。如果电子在空间中与汞原子碰撞,把自己一部分能量传给汞原子。从阴极射出来的电子能量不同,从小到大分布,能量大的原子 传递给汞原子能量,先进入激发状态。 图二:加速电压的正极接G 1;图三:加速电压的正极接G 2。这样连接的电路 ,能保证没有热电子打到板极上,只有正离子会从加速电压正极向板极加速运动。此时由于原子电离可以测到板极电流。 三.实验装置 1.弗兰克--赫兹管 弗兰克-赫兹管为实验仪的核心部件,弗兰克-赫兹管采用间热式阴极、双栅极和板极的四极形式,各极均为圆筒状。弗兰克--赫兹管充汞气,玻璃封装。 2.工作电源:F —H 管电源组用来提供F —H 管各极所需的工作电压。其中包括灯丝电压UF ,直流0V ~6.3V 连续可调;第一栅极电压UG1K ,直流0~5V 连续可调;第二栅极电压UG2K ,直流0~100V 连续可调。 3.扫描电源和微电流放大器:提供0~12V 的手动可调直流电压或自动慢扫描输出锯齿波电压,作为F —H 管的加速电压,供手动测量或函数记录仪测量。 4.微电流测量仪:微电流放大器用来检测F —H 管的板流。 四.实验内容 1.了解弗兰克--赫兹管的结构

复摆实验 实验报告

复摆实验报告 一、实验数据 复摆质量m=396.71 g 复摆重心位置H G=0.00 cm 铜刀口质量m′=6.30 g 表1 数据记录、计算与列表 h/cm 20T/s T/s h2/m2 T2|h|/(s2m) 28.16 25.0594 1.25297 0.07929856 0.442093364 27.16 24.8624 1.24312 0.07376656 0.419716336 26.12 24.6864 1.23432 0.06822544 0.397950179 25.16 24.5101 1.225505 0.06330256 0.377868606 24.12 24.3415 1.217075 0.05817744 0.357282699 23.12 24.1924 1.20962 0.05345344 0.338287342 22.14 24.0407 1.202035 0.04901796 0.319898234 21.16 23.9264 1.19632 0.04477456 0.302838014 20.14 23.8218 1.19109 0.04056196 0.285725251 19.14 23.7382 1.18691 0.03663396 0.269635774 18.16 23.7012 1.18506 0.03297856 0.255033084 17.14 23.6818 1.18409 0.02937796 0.240314649 16.16 23.72 1.186 0.02611456 0.227305914 15.18 23.7819 1.189095 0.02304324 0.214637142 14.16 23.9204 1.19602 0.02005056 0.20255368 13.16 24.1304 1.20652 0.01731856 0.191568871 12.16 24.4062 1.22031 0.01478656 0.18108143 11.14 24.7928 1.23964 0.01240996 0.171189197 10.14 25.319 1.26595 0.01028196 0.162506621 8.16 26.8804 1.34402 0.00665856 0.147401404 6.16 29.6492 1.48246 0.00379456 0.135377559 4.12 34.6873 1.734365 0.00169744 0.123930504 2.18 46.7125 2.335625 0.00047524 0.118922142 1.12 61.3588 3.06794 0.00012544 0.105417265 -28.28 25.0597 1.252985 0.07997584 0.443987915 -27.28 24.8769 1.243845 0.07441984 0.422062625 -26.26 24.6732 1.23366 0.06895876 0.399655403 -25.28 24.4948 1.22474 0.06390784 0.379196983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北京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弗兰克-赫兹实验(docx版)

————————————————————————————————作者:————————————————————————————————日期:

弗兰克-赫兹实验 【实验目的】 (1) 了解弗兰克-赫兹实验用伏-安证明原子存在能级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用伏-安法测量非线性器件 (3) 学习微电流的测量 【仪器用具】 仪器名参数 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微电流放大器10?7档F-H-II 弗兰克赫兹实验仪电源组V F 0~5V2.5级 V G1K 0~5V 2.5级 V G2P 0~15V2.5级Victor VC9806+数字万用表200 mV档±(0.5%+4) 【实验原理】 (1)原子的受激辐射 玻尔的氢原理理论指出,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稳定状态(称为定态)。这些定态的能量(称为能级)是不连续分布的,其中能级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原子在两个定态之间发生跃迁时,要吸收或发射一定的能量,该能量等于两个定态之间的能量差 ΔE mn=E m?E n 原子在能级之间的跃迁可以通过有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量来实现。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经过电势差U0加速获得能量eU0,当这些电子与稀薄气体(例如汞)发生碰撞,就会发生能量交换。当电子能量满足 eU0=ΔE mn 便会使得原子从E n被激发到E m,电子能量被吸收。 (2)弗兰克-赫兹实验 图1弗兰克-赫兹装置示意图 图1是弗兰克-赫兹实验装置示意图。图中左侧为弗兰克-赫兹管(F-H管),

它是一种密封的玻璃管,其中充有稀薄的原子量较大的汞或惰性气体原子。在这里灯丝用来对阴极K加热,使其发射热电子。灯丝电压U F越高,阴极K发射的电子流也就越大。第一栅极G1的主要作用是消除空间电荷对阴极电子发射的影响。第二栅极G2的作用是在G2和K之间形成对电子加速的静电场。发射的电子穿过栅极G2达到极板P,形成板流I P。板流I P的大小由微电流测试仪进行测量。在板极P和G2之间加有一反向电压,它对电子减速,使经过碰撞后动能非常低的电子折回。 由热阴极发射的电子初速度为零,受加速电场V G2K作用,V G2K较低时,电子能量小于原子的激发能,电子与汞原子只能发生弹性碰撞。当V G2K增大到原子的第一激发电位时,电子与原子间就产生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吸收电子的能量,由基态被激发到第一激发态。电子损失能量后不能穿越拒斥场,引起板流I P聚减,于是I P?V G2K特性曲线上出现第一个峰值。V G2K继续增大,电子经第一次非弹性碰撞后的剩余能量足以使其与汞原子产生第二次非弹性碰撞,汞原子再次从电子中取得能量,能量交换的结果使I P再次下降。 峰间距正是第一激发态和基态的能极差,在本次实验中,通过测量各个峰值并对其进行线性拟合可以更准确地测得能极差。 (3)实验装置 图 2 四栅式F-H管 实验仪器如图2所示,仪器分为三部分。 加热炉和控温仪:中有FH管,保持FH处于预定温度中 电源组:包括三组独立的稳压电源,分别提供V F灯丝加热电源,V G1K控制电子束强度的加速电压,V G2P减速用的反向电压 微电流放大器:将板流I P并输出U out,本次试验中用U out代替I P 【实验原理】 1预热汞管至180度 2如图2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3根据参考数据调节V F V G1K V G2P,在允许范围内使得峰谷比较大 4调节V G2K,粗测U out?V G2K,了解峰出现的范围 5缓慢调节V G2K,细测U out?V G2K曲线 6处理实验数据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1、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发生什么过程导致U-I 曲线? 玻尔原子模型理论指出: 1. 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中,其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Ei(i=1, 2, 3, …m …n)。 2.当一个原子从某定态Em 跃迁到另一定态En 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En —Em ,并满足以下关系: h ν=En —Em 式中普朗克常数h=6.63×10-34J ·s 。 原子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基态,当原子吸收电磁波或受到其他有足够能量的粒子碰撞而交换能量时,可由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前后能量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如果电子动能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这时电子可把数值为△E=En —E1的能量交给原子(En 是原子激发态能量,E1是基态能量),其余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如初始能量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0的加速电场中运动,则电子可获得的能量为eU0;如果加速电压U0恰好使电子能量eU0等于原子的临界能量,即eU0=E2—E1,则U0称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临界电位。测出这个电位差U0,就可求出原子的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E 2—E 1。 原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不久就会自动回到基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出以前所获得的能量,其频率可由关系式h ν=eU0求得。在玻尔发表原子模型理论的第二年(1914),夫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参照勒纳德创造反向电压法,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Hg ;He )碰撞,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图2的曲线。 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阴极K 发出,阴极K 和第一栅极G1之间的加速电压K G V 1 及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K G V 2使电 图3 夫兰克-赫兹原理图 子加速。在板极A 和第二栅极G2之间可设置减速电压A G V 2 ,管内空间电压分布见图4。 图4 夫兰克-赫兹管内空间电位分布原理图 注意:第一栅极G1和阴极K 之间的加速电压K G V 1约1.5伏的电压,用于消除阴极电压散射的影响。 当灯丝加热时,阴极的外层即发射电子,电子在G1和G2间的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而取得越来越大的能量。但在起始阶段,由于电压K G V 2较低,电子的能量较小, 即使在运动过程中,它与原子相碰撞(为弹性碰撞)也只有微小的能量交换。这样,穿过第二栅极的电子所形成的电流A I 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