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影响力

视觉给人的影响或许会远远超过个人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接受的全部信息中,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听觉,而其他6%分别来自嗅觉、触觉、味觉等。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视觉在人类所有的感觉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正所谓“眼见为实”。在信息铺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总倾向于依靠视觉线索进行判断。相比而言,人类的嗅觉则被认为是一个退化的感觉,人们很难单一依靠嗅觉线索应对日常生活。已有的关于视觉和嗅觉的跨通道研究显示,当视觉信息与嗅觉信息冲突时,人们选择相信眼睛看到的而非鼻子闻到的。

正是在这样的视觉化的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就我们现在每个人基本需要的通讯仪器(手机)举例。在我们读大学时,我们流行着全键盘手机。这种手机外表别致新颖,符合现代人对手机电脑化的需求。可随后,以iphone为首的触控手机冲击了传统手机和全键盘手机的外观造型。它屏大整体简洁漂亮,现在大街上那么多的全触控手机,用户不断地在屏幕上滑动着,可以说又一次打开了手机的审美世界。

是什么在改变这个世界的审美?是那些米兰的设计师还是模特儿的走秀呢?其实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视觉在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视觉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世界。

视觉文化生成是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推波助澜的结果。它兴盛于电讯传播时代,拥有电视机、收录机、高精度电脑、个性化手机、电传全自动的排版系统、通讯卫星为代表的最先进的手段。它使视觉语言沟通充满人情味,视觉形象传播从距离时空转变为同步时空,从印刷文化的阅读为主转变为视听兼备的文化功能。

同时视觉文化是借助于大众媒介,强化形态可视特征的一种文化。视觉文化反映了商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符合青年渴求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是运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技术推波助澜的必然结果。它借助线条、色感等一系列的视觉符号,进而形成具体或者抽象的形象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因而,视觉文化颇受青年的喜爱和青睐,成为青年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

视觉文化更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这一阶段上社会的生产能力、传媒手段、人的心理需求都有所发展。人们渴望能够找到充满创意和符合自身审美又第一无二的物品。同时人们把这些想法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融入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品。进而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展。

正是在相互的影响中,视觉文化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然而它所创造的视觉文化产品有良莠之分。秀时代的快女、快男与“芙蓉姐姐”的出现,绝不是高雅文化在青年中失去了影响力,而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建设高雅文化,如何使在现代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的高雅文化回归我们身边。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视觉文化的建设应防止庸俗低级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把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使其始终沿着健康、有益、规范、文明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发展研究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发展研究① 陈勤学何治国② 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江西南昌330201 [内容提要]中国的传统视觉元素汇集了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寓意丰富,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它。它不应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而应随着历史的发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其图形寓意和文化精神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的不竭之源。 [关键词]中国传统视觉元素解读文化精神应用发展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是一片广袤的田园,其演变历经数千年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了无数美丽的华章。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积极因素融合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也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一、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解读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是指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本内涵、融合了其他各种不同思想为基础的文字和图形体系,它强调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有代表性的视觉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源远流长,其内涵也可谓是博大精深,这是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的。它大体可分为三类:(1)、可观的表演艺术:如舞蹈、戏剧、各种民俗表演等;(2)、可观的绘画艺术:如国画、装饰纹样、书法、民间剪纸、年画、脸谱等;(3)、传统建筑、传统雕塑和民间工艺品。这些典型的传统图形是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综合的结果,渗透着中国人的哲理和智慧。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作为形式艺术同样也是人类思维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大体由以下三类变化而来: (一)图腾演变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一部分是由古代图腾演变而来的。古人对图腾的崇拜是缘于对影响人类生存的许多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理解,认为有种超①本文系项目基金: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服饰品包装中的创新应用》(课题编 号:YG2011082)阶段性成果之一 ②陈勤学,男,汉族,湖南怀化,江西服装学院艺术分院,讲师,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 何治国,男,四川平昌,江西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分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设计与传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c5564048.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设计与传承 作者:何帅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为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设计与传承的关系,并对其视觉 设计方法进行综合探索,以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化传播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设计;传承;传播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对各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修复、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极具地域特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完整的保护体系,有利于广东的文化建设,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思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1 广东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的广东,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果丰硕。2006年,广东省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文化遗产——广州牙雕和广绣,7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民间手工技艺(如广绣)、民间美术(如佛山剪纸)、民间舞蹈(如普宁英歌)、曲艺戏剧(如粤剧)等多个方面,至今以申报数百项“非遗”项目。但是,广东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制作技艺繁复,无人传承,面临失传危机。例如,著名的广绣现在基本失传,只能在博物馆等展览馆可见。 总之,近年来,广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范围广、力度大,但是宣传普及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很多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仍面临严峻考验。 2 视觉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2.1 通过视觉体系理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建设的开放性传播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风俗民情、手工技巧、民族音乐等,它们往往是凭借“活体”的形式得以传承的。例如,广东的广绣工艺之所以能得以推广,根本原因就是视觉体系的建立。为了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发展和传承,必须要以视觉体系理念为媒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放性传播平台,也就是以视觉影像来记录和保存文化、技艺,使之得以在世人面前成功展示,进而实现有效传承。 2.2 通过视觉形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视觉文化

1.视觉文化的概念 1913年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提出,以电影为代表。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的样式,成为视觉文化崛起的表征。 较之于口传文化与印刷文化,电影主要是一种以影像来传递信息的视觉文化。 电影并不直接等同于视觉文化,电影史视觉文化的诸多表征之一。 视觉文化的概念(名解) 其一,视觉文化概念是指一个文化领域或研究对象,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其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所谓视觉文化就是当代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性现象,它与后现代和消费社会密切相关。其二,视觉文化也可以用来标示一个研究领域,或是广义的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性的研究。 图像的劣根性:浅薄化、粗鄙化、平面化。 2.解析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 ①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 当代文化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形象到影视节目,从印刷图像到服饰、美容、建筑、城市形象等形形色色的视觉图像无处不在。 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现出来,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法则。在“眼球经济”时代“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是充斥着权利和影响的东西. 视觉因素一跃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当代文化不仅体现出高度视觉化的特征,而且是一种普遍视觉化,即是视觉化对非视觉化领域广泛的“殖民”。 ②图像压倒文字 如今图像更具优势,更有吸引力和诱惑力,读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不仅在印刷中图像凌越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就电影和文学而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进一步强化了小说文字描绘的图像化倾向,在读图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 读图时代(名词解释) 从广义上说,读图时代这一表述揭示了图像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领域。从狭义上说,所谓读图,就是指印刷物本身的图像化趋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把我们从抽象的文字解读中“解救”出来,转向了种种直观生动的图像。 图像淩越文字,表明了视觉文化不同的特性。 ③对外观的极度关注 历史的看,没有那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外观如此关注。 身体作为人的肉身外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视觉文化意义。身体文化催生出身体产业 凡视力所及之物,总是这样或那样的要求着视觉快感。 ④视觉技术的进步 人的视觉不断发展,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的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 视觉技术的变革还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出现和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 3.视觉范式的历史演变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他认为,画家心中有某种“图式”制约画家 视觉范式(名词解释): 范式也就是一整套关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价值等。视觉范式,亦即特定时代人们的“看的方式”。 ①从不可见性到可见性 启蒙;真理就是“开启”与“去蔽”(海德格尔) ②从相似性到自指性 图像符号与显示的关系从相似性关系到非相似关系的转变 ③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英国美学家克利夫·贝尔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会激起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他写道“有意识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打破艺术边界,是现代视觉艺术发展的产物。(填空) 蒙德里安(现代)与波洛克(后现代)

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周勤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被传承和发展下来,如今人们的吃穿住用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元素”味道,“中国传统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骨髓里。如何认识传统中国元素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意蕴,加强民族化的风格特点,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关键词: 中国传统元素视觉传达设计运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千年来,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的双手,不仅创造了曾经领先世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居于世界前列的古代精神文明。经过这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五千年的风风雨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被传承和发展下来,如今人们的吃穿住用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元素”味道,“中国传统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骨髓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逐渐增强。 一、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传统元素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如: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剪纸、木版年画等,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熠熠生辉。如何认识传统中国元素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增加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意蕴,加强民族化的风格特点,已成为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这种发挥是在对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对传统的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富有时代的特色。 在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不仅能充分表达出我们神秘的东方色彩,而且能更好地起到国际传播及交流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许多设计师都将注意力转向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将民族意识与设计意识相结合,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心理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民族审美特征的强化。视觉传达设计师张小平说:“在设计实践中把握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种使命。”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这一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它们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电影海报。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 视觉传达设计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主要包括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店内外环境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由于这些设计都是通过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的,因此称为“视觉传达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桥梁的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什么是视觉文化-

什么是视觉文化? Visualcultureisnowapartofoureverydaylife.Thisessayarguesthatvisualcul tureconcernsvariousvisualeventsinwhichtheconsumer,equippedbymodernhig htechnologies,searchesforinformation,meaningaswellaspleasure.Theautho rpointsoutthatpostmodernismisbynatureavisualculture.Visualcultureresu ltsinthevisualizationofreality, thatis,everythinginlifebecomesth eimage.Thisvisualizingofrealitymakesthemodernperiodentirelydifferentf romtheancientandmedievaltimes.Moreimportantly,theauthorseesvisualcult ureaspoliticalandideologicalstrategiesratherthanamereacademicdiscipli ne. 在我们这个时代,眼见更为重要。你可以买一张由轨道卫星拍摄的你家的照片,或是拥有一张核磁共振记录的你的内脏片子。如果那一特殊时刻未在你照片中精确显现,你可以在计算机上对其数字化处理。在纽约的帝国大厦,为观看虚拟纽约兜风而排的长队,要比乘电梯去了望台看真景的队列长多了。要么,你可以在拉斯维加斯的”纽约、纽约”饭店,观看色彩诱人的整个纽约景观,这样省去了很多麻烦。不久,拉斯维加斯的巴黎饭店将加入这个虚拟城市,还模仿这座流光溢彩之城那精心策划的形象。有时这种仿真生活比真实的东西更加令人愉快,有时则更糟。1997年,美国国会宣告同性婚姻是不合法的,然而,当大众娱乐节目的人物埃伦出现在电视上时,却有四千二百万人在观看。另一方面,军方长期以来热衷将虚拟现实作为训练场所,并在海湾战争时不惜以人的生命为代价将其付诸实践。这就是视觉文化,它不仅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就是你的日常生活。 可以想见,这种新的视觉存在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注意到这种文化上的新视觉性与理解它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代文化中丰富的视觉经验与分析这种现象的能力之间的鸿沟,既彰明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视觉文化研究的机遇,又揭橥了这一研究的需要。视觉文化关注到的是视觉事件,消费者借助视觉技术从中寻求信息、意义或快乐。所谓视觉技术,我是指任何形式设计精巧的玩意儿,它们或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 —以戏曲为例 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视觉文化视觉化媒介时代文化建设艺术创作 论文摘要:戏曲的表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系统,今天戏曲在视觉媒介的作用下被日益地视觉化和影像化,影响到了戏曲形态的呈现和观众看戏方式的变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观众的戏曲审美。 视觉文化是在媒介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解读模式,但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和‘语言’相区别有可能会使我们误入歧途。”其实,视觉文化有别于印刷文化,不在于“图像”取代了“文本”,而在于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并不是只有电视、电影、摄影、网络、广告我们才能纳人到视觉文化的研究之中,而其实一切视觉的东西都可以纳人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内,视觉人类学早已证明,“其实,人类早就‘进入过’读图时代了。”而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马焰教授也说“视觉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维世界,它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如果文化和社会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那么,中国这条正在从沉睡中觉醒的巨龙,正是追溯丰富的视觉文化之源的最好所在。”所以,突破视觉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中国背景下,在中国文化视域之内,需要对视觉文化进行新的更新和发展。“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网络视听等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而不同视觉媒体构筑了一个大的视觉“场”,这个视觉“场”显然对人们的生活

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国独特视觉符号的戏曲,从文化形态上来看,有别于印刷文化,作为综合的视听艺术在现时代发生着“视觉化”的转向;从戏曲传播的媒介形态角度来看,其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戏曲媒介文化系统,不同的视觉媒介形态构成不同的戏曲视觉“场”,并对戏曲观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在这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中,观众不停的穿越“场域”,调整戏曲的视觉欣赏状态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戏曲审美,这为我们观察视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观看的“视觉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这种可能也许会成为我们丰富视觉文化理论的新的资源,正如周宪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视觉资源,因此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对这些传统资源的吸纳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出一些独特的视觉文化理论来”。 把戏曲媒介研究和视觉文化相结合起来,不是凭空而想的,是因为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本身对戏曲视觉的重视,同时戏曲在和不同的视觉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其视觉性被进一步的强调和放大,戏曲被“媒介化”的过程,就是戏曲被进一步的“视觉化”过程,“戏曲从可以只听到非看不可,是戏曲从舞台到荧屏的一个重大飞跃。”这个过程一方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媒介形态,但同时这个过程也影响到戏曲本身的美学特质,更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审美感知。 一、戏曲视觉 戏曲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同时也是有着强韧生命力的艺术。戏曲作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浅谈视觉文化视野下的高校美术鉴赏教育 摘要:美术鉴赏使人们对人类文明史和人类发明创造的智慧进一步认识、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懂得艺术的人都能够成为鉴赏家,因为鉴赏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接受再教育,但是在当前视觉文化的冲击下,美术鉴赏教育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那么美术鉴赏教育将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的挑战,本人就视觉文化对高等美术鉴赏教育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视觉文化视野下高等美术鉴赏走出困境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对高等美术鉴赏感兴趣者的拜读。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术鉴赏;教育 一、高校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的社会背景 当前,中国的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首要目标,那么,美术教育借此机会,也在全国各大高校开设了课程,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美术鉴赏研究机构越累越多,那么美术鉴赏教育也就有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 视觉文化的美术教育是美国艺术教育界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背景下,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现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审

美观和审美价值,。面对视觉文化冲击,美术鉴赏教学将如如何适应这个环境,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二、视觉文化对美术鉴赏教育的影响 (一)人们对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意义发生了变化导致了误读 随着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观看的方式、场所以及手段都发生了转变,数字图像的出现改变了原本与摹本的关系,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追随者对读图时代及消费文化的到来的敬畏感的消失,展示性与消费性成为图像存在的主要价值。这种娱乐性和消费性使审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大众得到了过去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审美体验,充分享受着各种形式的文化大餐,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美术鉴赏的意义产生误读,审美感悟不仅仅是达到大众娱乐和消费的目的,而是通过艺术鉴赏体悟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批判意识和反思精神,所以当下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导入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审美准则,用以防范视觉“浅阅读”所造成审美趣味的走低。 (二)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多元化中受到的冲击 现代媒介技术所带来的视觉读图时代,已经导致了新的艺术形态的崛起和传统艺术形态的更新。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兴起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严重冲击了传统课堂的师生教学模式.颠覆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可以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 一、图像霸权概念及发展 “霸权”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用 简单的话来说明,霸权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或者支配权。图像霸 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图片和影像影响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接收信 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纵观人类文明的发 展史,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传播让异时异地 传播成为了可能,大大提升了传播的广度和范围。早期的语言传播是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心记脑存、口耳相传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受 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信息在传播中不被扭曲变形、重组 和丢失。文字的出现使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文字不仅克服了声音语 言的转瞬即逝性,长久保存信息;还打破声音语言传播的距离限制, 使信息能传递到千里之外,扩展了人类交流及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 的发明使人类文明的传承不再依赖那些经口耳相传且极易遭到扭曲、 变形的神话传说,有了可以考证的资料和文献依据。所以文字的发明 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可谓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 传播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仅标志着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而且在传播时间的持续和空间的拓展上完成了对语言传播的超越。在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电的广泛使用,特别是电机、电话、电灯的发明 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末电影的发明以及20世纪初电视的发明将人类的传播进程推进了一大步,人类获取信息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电视及电影中的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依靠网络获取 信息的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而人们 接受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阅读文字之后进行思考理 解转变为现在更乐于观看图片和图像这样一种现状。图像在人类越来 越注重视觉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字成为了图像的 附属,图像的霸主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文字在印刷时代的 传播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信息时代得到了改变。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视觉文化传播特色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 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

经典创想分享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及其分类

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和关注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尤其在近些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保护和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许多机构也开始对少数民族视觉元素进行系统的发掘、征集、保护和整理。自觉强化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使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现代艺术设计的繁荣与发展。 一、少数民族视觉元素及其分类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个少数民族在为满足其自身物质需求所进行的生产劳动以及为满足其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文化艺术创造中,被本民族所认同(即通过视觉所能感知并在心里所能接受的)且体现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切形象符号。我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简单地说就是华夏各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并体现共同心理特征、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可视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包括外部形式、内部精神以及文化本源。外部形式指的是用以表达这种元素的载体的外表形态。内部精神指的是其外部形式及载体外表形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含义。文化本源指

的是这种元素产生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受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各少数民族数千年以来在他们自身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和形成的。这些色彩、样式以及风俗习惯,往往以相对固定的形式在人们的审美习惯中成为传统并流传下来。它不仅是本民族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结晶,而且通常也具有识别该民族特征的文化标示作用。在视觉艺术中,色彩和图形样式往往是最先抓住人们视线的,正是因为少数民族的这些不同的视觉元素的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以此来区分各民族之间的视觉差异。也就是说人们往往通过各少数民族视觉元素特有的形态来识别其民族特征。就像西北回族的白小帽、黑坎肩,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囊坑、麦西来普、热瓦普,具有新月标志的伊斯兰清真寺,哈萨克族的毡房、奶茶,蒙古族的马头琴、蒙古包,藏族的转经筒、酥油茶、布达拉宫等,都是本民族的标示形象。说到馕,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新疆维吾尔族,说到蒙古包自然而然想到蒙古族,说到转经筒自然想到藏族等等,这些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实际成为各民族的形象代码,是我们通过视觉感受来认知该民族特征的文化要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各少数民族的视觉元素成为艺术设计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更是创作富有民族意味艺术设计作品的根基。 一般来讲,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有三大类: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形符号。文字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其本身也是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符号的设计是将概念性的语言转换为可视的视觉性语言的一个途径,是将设计内容的文字语言给予形象化、条理化,并建立起整套的视觉形象化符号。”通过文字不仅能很好地传递、传承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含义,而其在表述内涵的同时也通过其自身的外在形式表现视觉的审美意义,具有多方面的综合的能效。 文字在设计中的适度和创新应用对于丰富设计本身,拓展其应用元素,增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艺术与设计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李明伟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摘要:当前,随着“地球村”趋势的不断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社会加速到来,信息社会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它们裹挟着新知识经济、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等等一系列变革。因此,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的冲突存在于当下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领域。面对这样激烈、复杂的矛盾,在艺术设计、视觉传达领域如何协调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传达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并对在具体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论进行具体方式方法分析,以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提高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质量。 关键词:传统元素;现代设计;视觉传达;继承创新;价值认同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特征蕴含于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这些元素正是中国现代视觉设计渴求的。在这个相互作用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一)在相互融合中更突出民族文化的内涵特征 很多设计者从在设计过程到完成作品,没有融入特定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最终导致千篇一律。由此,如果设计作品缺乏文化内涵,那么,他们就很难传递给观看者一些文化的元素。为了增加设计作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就可以将传统文化特色(例如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的过程当中去,作为一种两者结合,它就既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又可以使观赏者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具体文化元素的印象,使两者都可以在观赏者脑海中长时间持续存在。 (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视觉设计是文化教育的具象载体,较语言文字,它的特点是直观性较强的抽象传承。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的积淀深厚,从横向看跨地域较广较丰富,从纵向上看其历史悠久,因此它的教育形式更具体、更亲切、更潜移默化,这体现在相关视觉设计作品的多元精致以及人们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中的凝想感叹。 (三)提高视觉传达作品的影响力 视觉传达作品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是其图像本身和图像组合。美观的视觉图像极其重要。对于提高受众对其产生的好感度、认可度来说,设计感、形式美感是它们必不可少的。当前,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区别已经比较大了,所以如果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就能够让视觉传达作品带有更加强烈的个性和冲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的具体形式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设计只有保持发展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才能在世界设计传达领域内独树一帜、追求卓越地位。 (一)中国传统图画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自原始彩陶开始,中国传统图形就与外在装饰、形状特征极为相关。几千年里,历经商周秦汉、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中国传统图形最终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民族的文明智慧的艺术体系,为视觉传达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例如:成双成对的“俪偶”现象就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图形的整形观念里,具体体现在“形”的完好无损和整体性,没有残缺。还有十分注重整体外形高低起伏、并且外形可以随着周围空间的位置变化而改变大小的“太极”这个古典的哲学观念,有始有终,完好无缺。 (二)中国传统水墨色彩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水墨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形成主要源自于水墨、色彩单一,但是具有充分的传统文化内涵。水墨元素可以构思出一种非常宁静优美的意境,所以,利用水和墨作为基础,在很多的视觉传达设计中会应用,就可以构成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另外,淳朴是水墨元素本身表现出的另一大特点。 例如,在设计大红袍、菊花茶等茶叶产品时,设计师对茶叶包装展开设计一般都是结合茶叶产品自身的属性作为基础,利用水墨元素中对色彩描述和点线面之间的结构设计原理,在这个充满色彩丰富的设计世界当中为人们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元素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中国特有的一些物品可以作为设计的符号结合到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当中,结合传统文化、带有强烈民族特征的一些物品可以更好地调动起观赏者的注意力,了解作品本身所代表的一些韵味。例如,剪纸艺术纸这一类艺术作品,他们只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因此,在具体结合在视觉设计当中,可以产生更好的文化效果。还有我们反复描摹一个带有“吉祥寓意”的器物,吉祥传统器物的深刻内涵,多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不过,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仅仅是它的一个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在器物外貌的背后,往往蕴藏着一个“尽在不言语中”深刻的内涵。 三、结语 经过时代的变迁、地域的转移,视觉传达设计会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文化和工艺美术特点,并且形成不同种类的表现风格和造型风格。时至今日,视觉设计更应该从中国传统气质源头寻找灵感。真正的现代设计,应该有更广大的胸怀,做到融通古今、关怀人性,在现代视觉设计中彰现出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意象,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视觉设计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明,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S1):111-113. [2]叶静波.工业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4). [3]邓菁.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5,13:128. 58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内容提要】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问题,从“看的方式”的变化去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透过视觉文化从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剖析了构成“图像时代”之要素的视觉文化的性质的功能,从而把握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这类说法,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历史地看,视觉文化又不是当代所独有的,可以说它古已有之。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文化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视觉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便可把握到当代视觉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 视觉范式的转变 我以为,考察视觉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就是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用伯格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看的方式”(waysofseeing),亦即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他写道:“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有意去看的东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选择行为呢?伯格的解释是:“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的东西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这也就是说,人怎么观看和看到什么实际上是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不存在纯然透明的、天真的和无选择的眼光。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与布尔迪厄的一个看法联系起来,便会看到其中的奥秘。布尔迪厄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创造出特定的关于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看待艺术品甚至艺术家的看法。他指出: 艺术品及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因为艺术品要作为有价值的象征物存在,只有被人熟悉或得到承认,也就是在社会意义上被有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公众作为艺术品加以制度化,审美素养和能力对于了解和认可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科学不仅以作品的物质生产而且以作品价值也就是对作品价值信仰的生产为目标。(注: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这里,布尔迪厄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或信仰的生产。因此,对这种价值或信仰的分析才是艺术科学的关键所在。同理,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视觉文化的历史考察中来,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眼光实际上受制于种种关于看的价值或信仰,这些正是伯格“我们所知的东西和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本义所在。 更进一步,这种带有特定时代和文化的眼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呢?贡布里希从画家的角度深刻地阐述出来。他认为,“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画家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世界,在中国画家那里,梅兰竹菊有独特的人格意义,所谓“四君子”也;这种眼光在西方画家那里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贡布里希认为这是一种“图式”,制约着画家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即便是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画家也会画出不同的景观,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假如说画家的眼光还有点神秘难解的话,那么,用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明便很简单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是所谓的“范式”的变化。在他看来,“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第158页。)。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拥有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传统元素认知心理学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论文摘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中华文化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大量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开始在设计界中暂露头角,加深了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如何有效地运用中国的传统元素来做设计,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使之服务于现代人,成为现在设计研究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笔者持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试图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及人的记忆系统中己有的经验、信息等对于设计的影响,并以中国元素的视觉形象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来阐述其在当下空间设计中的意义。 一、认知心理学与现代设计 1.认知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研究的是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而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狭义的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在这个系统模式中,记忆系统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象、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在记忆系统回忆和再认的过程中,存在对于先前的信息和经验重组和创新,因而,这个过程对在设计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设计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2.记忆系统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阿恩海姆在他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当中,曾经提出过:“我们得到的最新形象,是储藏于我们记忆仓库里的大量形象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在艺术设计一中,我们所得出的新的视觉形象都和我们记忆系统中的经验有关,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记忆系统中的经验和信息的视觉形式进行复制和重组。因此,如果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的运用,可以这样认为,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把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