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苏轼好吃是出了名的,常常将所吃的食物写入他的诗中。如吃野鸡,写《野雉》诗;吃鳊鱼,作《鳊鱼》诗;吃蛇、蛙、蛤,写《古意》;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豆粥,写《豆粥》诗。另外,吃鲍鱼、巢菜、河豚、棕笋、蜜唧,都写有关于这些食品的诗文。苏轼在写这些自然食品时往往发出由衷的赞美,如《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诗中就极尽赞美了荔枝外观的光鲜亮丽;《食槐叶冷淘》诗描述和赞美了用槐叶汁制作的凉面;《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诗则称赞了用牛粪火灰煨制的芋头,而用山芋做过的“山芋羹”,也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

苏轼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也不少,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豆花”、“东坡汤”、“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饼”、“东坡酥”、“东坡玉糁”、等等。在平时,苏轼也会尝试制作美味的食物。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肉了,其中《猪肉颂》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1]他煮鱼,“以鲜鲫鱼或鲤治斫冷水下入盐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浑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葡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2]。据说味道非常鲜美。由此可见苏轼对自己的烹饪技术还是比较满意的。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还是平淡粗俗的饭食蔬果,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愉悦。

(二)闲适惬意的品茶之趣

说苏轼好茶、嗜茶,单是看他写过的饮茶诗我们就可以略窥一二,如:《试院煎茶》、《月兔茶》、《和钱安道寄惠建茶》、《和蒋夔寄茶》、《汲江煎茶》、《寄周安孺茶》、《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等等。其中自然有不少描绘茶的诗句如“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3],说的是新茶之中挑出的形如鸟雀舌尖的鲜嫩茶芽;“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4],说的是茶瓯表面漂浮着洁白如雪的茶沫;“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5],说的是制作精美,惟有明月、佳人、美玉可以相比的月兔团茶;“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6],用冷冽的玉雪和香浓的油膏相比,来显示茶味的纯正,让人似乎尝到了新茶滋味的甘芳轻妙。苏轼曾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7],这样说来,苏轼品过的茶自然不在少数。

苏轼爱茶,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同时也自觉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说:“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8]在这里,苏轼把好茶比做“佳人”,可见苏轼爱茶之深。同时,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也成了后人津津乐道的名句。更有茶人把苏轼的另一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联成茶联,也甚为妥贴,真可谓写尽了苏轼对茶的挚爱,道尽了苏轼对茶的赞叹。

在苏轼的咏茶诗词里,茶是超然闲适生活的美好象征,是困顿仕途中的自然安慰,是真挚情谊的坚韧纽带,亦是创作灵感的传输媒介。尤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这些饮茶诗往往能体现出彼此之间深厚的友谊。

居官闲暇之时,苏轼常常与朋友们饮茶晤聚,吟诗酬唱,生活闲适惬意。而在关于苏轼饮茶题材的作品中,也往往体现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如《次韵谢鲁直馈双井茶》:“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汤生玑珠。列仙之儒瘠不肥,只有病渴如相如。明年我欲东南去,画舫何妨宿太湖”。[9]这首诗是苏轼对黄庭坚的《双井茶送子瞻》一诗的和诗。黄庭坚家乡的亲人捎来了一些上好的双井茶,他便送一些给苏轼,并附诗一首,即《双井茶送子瞻》,意思是说我家乡丰茂的茶叶,放入小石磨里碾制加工后,光洁纯净,连雪花也不及,你喝了我的茶之后,希望能唤起你被贬黄州时的旧梦,象范蠡那样激流勇退,退隐归田。言外之意是委婉含蓄地规劝苏轼在政治上得志、处境安逸时不要忘记曾经被贬谪时的遭遇,由此可见他们友情的真挚。苏轼一生喜与僧人交游,结识了不少僧道高人,他的茶诗即是见证。如《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大官。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聊将试道眼,莫作两般看”。[10]怡然和尚送给诗人垂云新茶,这种茶极为细嫩,全是拣芽、雀舌。这些垂云新茶其实是佛寺中的精妙供品。诗人为表感谢,以大龙团茶回赠,这也是皇上赐给他的供品茶。毋庸置言,这两种茶都是茶中极品。因此苏轼在诗里开玩笑地提醒怡然:不要在意他们的好坏,但到底作何评价,就得看你的判断了。特别是“晓日云庵暖,春风浴殿寒”两句插写在诗里,表露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他羡慕怡然自得、闲适惬意的生活,深深地感觉到虽沐浴皇恩,但也觉得寒意逼人。从诗中的名茶互赠、玩笑戏谑,我们可以感受到二人间的深厚友谊。

面对甘冽幽雅的香茗,苏轼便怡然自得、如痴如醉。试想,能于瓦屋纸窗之下,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两三人共饮清泉绿茶,抵得十年尘梦的半日之闲,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享受一点美与和谐,这该是沉闷的人生中多大的享受!故他曾有诗句曰:“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11]当一杯清茶入腹,顿时齿颊留香,神清气爽、几乎腋下习习生风飘然仙去时,这是多么神奇的感觉啊!

(三)豪放逸气的饮酒之欢

“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12],由此可见,苏轼他虽然酒量不大,但却很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有涉及到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种类真是不少。“碧香近出帝子家,鹅儿破壳酥流盎”[13],说的是嫩黄的碧香酒;“二年洞庭秋,香雾长馔手。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14],说的是玉色的洞

庭春色酒;“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15],说的是清澈的竹叶酒;文《赤壁赋》云“: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16],这样一篇赋就三次写到饮食。《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首词中也涉及到饮食,题目写到喝酒,开头又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尾又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这些诗文中,可以体现出苏轼喝酒时的那种的豪放豁达、壮志义气,超然愉悦则一一显现。

苏轼喜酒,酒能使他享受到闲适与惬意;苏轼好酒,酒能激起他的凌云壮志;苏轼嗜酒,酒能使他飘然若仙,遨游于“琼楼玉宇”。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

苏轼也与亲人饮酒。苏轼所作《游白水书付过》记他与儿子苏过饮酒,苏辙也不善于饮酒,惟骨肉情深,加之散多聚少,一旦相逢,兄弟俩还是免不了喝上几杯。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也能喝一点酒,这在苏轼写给李之仪的一封信中提到,他“酌酒与妇饮”。王闰之对丈夫饮酒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后赤壁赋》写友人得到鱼,告诉苏轼。苏轼便回家告诉王闰之,王闰之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侯鲭录》中也有黄州张从惠请苏轼夫妻饮酒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不仅会品酒,鉴酒,而且还会自己酿酒。正如周作人在他的《谈酒》中所言:“走到缸边屈身听,听见里面起泡的声音切切察察的,好像螃蟹吐沫(儿童称为蟹煮饭)的样子,便拿来煮就得了;早一点酒还未成,迟一点就变了酸,但是怎么样是恰好,别人仍无法知道。只有听熟的耳朵才能够断定,正如古董家的眼睛辨别古董一样。”[17]苏轼喜欢自己造酒,在定州的时候曾造橘子酒和松酒;在惠州时,学造桂酒,他盛赞喝过桂酒后,“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18]的飘飘欲仙感,还向西蜀道士扬世昌学会了蜜酒的制作方法,“真珠为浆玉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19]。他还发明了真一酒,用面粉、糯米、泉水三种原料酿成后,酒色如玉。“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20]。苏轼称自己制作的真一酒为青州从事,可见,他对自己的制酒技术颇为满意。

所有这些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点点滴滴都给苏轼动荡不安的人生增加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让他把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过得滋味无穷,记得林语堂这样说过:“如果一个人真的要享受人生,人生是尽够他享的。一般人不能够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21]就这样,苏轼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和拥抱生活的热情,始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在忙里偷闲,于苦中作乐,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从而使生活充满闲情雅趣,使多舛的人生旅途中充满盎然的生机和纷呈的意趣。

与其说苏轼好吃,倒不如说苏轼能吃,因为在大嚼美食、畅饮美酒、静啜香茗之时,他不仅

能从中享受到口舌之快,更多的是还能从中品味出生活之趣。

二、苏轼写饮食题材诗文的原因

苏轼在诗词中的这些饮食之趣实在是另人回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苏轼在诗文中这么频繁突出地表现它们呢?

(一)丰富的生活阅历对创作的影响

苏轼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文学创作毕竟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苏轼具有热爱生活的满腔热情,同时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活体验。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人生经历简单、生活内容单调的人来说,即便是他把自己的全部私生活都写入诗中,也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起色。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阅历是极其丰富的,他曾自言“身行万里半天下”[22],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有机会饱览天下的奇山秀水。所以,蜀中山川,镇江夜景,钱塘江潮,蓬莱的海市蜃楼,海南岛的山风海雨,这些奇异的美景才会不时地出现在他的笔端,正因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他才有机会饱尝各地的奇特风物,蜀地的巢菜、棕笋、芹芽脍,洪州的牛尾鱼,南方的荔枝、龙眼、槟榔、橄榄……这些美食美味才会在他的诗中大放异彩。

况且他兴趣广泛,交游广阔,文学、艺术、医药、烹调、建筑、工程等等样样精通,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可以成为朋友,不同的爱好给他不同的乐趣,不同的朋友给他带来不同的感受,所以他的生活才很少会显得无聊枯寂而总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此异彩纷呈的日常生活阅历自然会为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异常丰富的素材,使他在诗中对生活和活力多有表现。

(二)乐观、开朗、豁达的个性和淡泊超然的处世态度

苏轼是一位乐观开朗,充满生活情趣的人。林语堂先生指出:“苏轼伟大的人格与人生的智慧比任何一位中国作家更突出,也更完整地蚀刻在他的生活和人品中。”[23]苏轼既有爱国爱民的朴素情感,又有文人的浪漫情怀,也曾几度被贬,流落荒蛮之地,但他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旷达的胸襟,潇洒地面对一切,“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24]。

东坡一生可以说是曲折艰辛,乌台入狱,数次丧妻,老年丧子,九死南荒。奇怪的是,如此频繁的厄运中,他表现出来的是淡泊和超然,他不仅吃出了化荆棘为干脆的人生境界,而且也吃出了精微超诣的诗歌境界。被贬黄州,他首先想到的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5]。在海南的时候,肉是很难吃到的,他乐呵呵地喝着山芋羹,得意地夸口“莫将南海金虀脍,轻比东坡玉糁羹”[26]。只要还有东西可吃,东坡就会身充满活力。就会有精神去直面人生,因为“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27]。一个热爱吃的人是不会轻易倒下的,因为热爱吃就有对

抗逆境的勇气和力量。这就是热爱生活,这就是热爱生命,这就是他的淡泊、乐观和豁达。

东坡思念家乡,思念田园,希望摆脱世事的纷扰。吃饭的时候他说:“吾借王参军地种菜,不及半亩,而吾与过子终年饱沃,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芥菜煮之。味含土膏,气饱风露,随粱肉不能及也。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28]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他很好吃,但因为他的淡泊乐观,因为他的豁达超然,他不同于那些饕餮之徒,他不刻意去讲究自己日常的饮食。充其量,在日常生活中,他不过是有什么吃什么的,他不拒绝美味佳肴,但也能享受粗茶淡饭,无论什么,他都吃的津津有味、心满意足,所以他才会发现生活中“人生须底物,而更贪也”的无限感慨。饮酒的时候,他说:“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29]他不为老之将至而忧愁,因为他想的非常开,世人都如此,并非自己一个人;饮茶的时候,他说:“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30]虽然他深知品茶要讲究茶具,但简陋的砖炉石铫照样也能作茗饮,照样能让他满足而尽兴;还不止这些,更突出的是生活中越是困厄的时候,他在这种淡薄、旷达、乐观的精神和处世态度往往表现越突出,而他更能发现生活中别有的意趣。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过:“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像,是无所谓美的。”[31]平凡而无奇的日常生活也许在一般人眼里是单调沉闷的,但在有着淡泊、旷达、乐观精神和处世态度的苏轼的眼中却常常是别有情趣的。

(三)重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寄托

“诗须要有为而作”[32],苏轼不仅重视生活环境和生活实践对创作的影响,而且很重视创作中真情实感的表现。来自于日常生活题材的日常生活情趣恰恰又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这样就不难理解苏轼为何会在他的诗文中如此频繁的写到它们。

东坡曾云:“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33]显然,苏轼写饮食题材的本意并不在于记录那些美味佳肴,而是瞩目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那些俗之又俗的吃食细致入微地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人生体验、人生情感,从而达到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东坡曾写过一首名为《春菜》的诗,历数蜀地春菜的鲜美:“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34]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肥厚的白鱼,鲜荠,青蒿,凉面,光是看上去就觉得美味可口。但是苏轼埋怨道:“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35]其实苦笋、江鱼,它们的味道也是很鲜美的,但为什么还说是难以忍受的呢?难道真的是不堪入口吗?原因就在于苦笋、江鱼不是故乡的东西。苏轼借此诗来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还有那些值得怀念的乡村美食,这是一个美好的幻影,当然也是一种精神的安慰和情感的寄托。

苏轼有着一些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而这种真挚深厚的友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

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36]老朋友来人来信看望他,他十分欣喜,这轻透而圆润的白晒荔,清脆美味的红螺酱都浸透了故人浓厚的情义啊,当中最感人的是诗人谪居儋州,友人吴复古、参寥或千里来访,或远寄书物,尤其是老同乡巢元修,竟不顾七十三岁的高龄,从眉山万里徒步赴访。有如此的情谊,苏轼把它寄托在诗文中也是必然的。

苏轼似乎始终对家乡的食品情有独钟,同样也把这种情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因为人们思念家乡的吃食就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东坡在黄州时,一位籍贯蜀地的僧人要回家乡去,东坡给他送行说:“南北东西,都是一个天空,在哪儿都一样,都可以把身处之地当作家乡。东坡在送别人,实际上也是在安慰自己。生命有限,归思无穷。故乡与客居之地,同在一片天空下,却远隔万水千山。人老思乡,心灵寂寞的时候也思乡。家乡不仅仅是那些山,那些水,更是一个美好的幻影,一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回家去,也许并不能使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却可以使心灵得到休憩。苏轼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其实就是他内心中归隐情节的外现。这一点他在《春菜》中有明确表露:“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宿酒初消春睡起,细履幽畦掇芳辣。茵陈甘菊不负渠,绘缕堆盘纤手抹。北方苦寒今未已,雪底波棱如铁甲。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牙寒更茁。久抛菘葛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37]诗的前半部极力赞美各种菜蔬的外观新鲜味道甘美,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岂如吾蜀富冬蔬”就转入了另一种情境,抒发了“明年投劾径须归,莫待齿摇并发脱”的归隐之心。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生活困苦,有时甚至出现食不供给的尴尬环境,但他并不会因为物质上的缺失而感到彷徨和失落,总是以心胸旷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力图摆脱政治失意造成的精神苦闷和物质匮乏带来的内心困扰。《菜羹赋》就很好的体现了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感悟,“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38]。这篇文章传神的表现出了苏轼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也深刻的揭示了他的人生思想感悟。

(四)受时代文风的影响

苏轼之所以突出地在诗文中描写饮食之趣与他所处的时代诗风、词风有密切的联系。宋代文学一开始就出现注重文学缘情特征而倾向于审美的创作思想,这一创作思想于理论上强调政教功利的儒家明道说并行发展,所以北宋初期的七十余年间,一些文人的创作都倾向于写日常生活中的内心情感体验。苏轼就是以积极的态度走上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的文学创作道路,从取之不尽的现实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和写作题材范围,所以当时有志之士如梅尧臣、欧阳修等人都有意在题材上,艺术上进行创新,而其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诗文中表现鲜活的日常生活情趣,比如欧阳修在他的诗歌中鉴赏文物书画,歌咏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诸如鸟啼、虫鸣、鱼鹰、鸡头、鸭

脚等等,而梅尧臣提出了“以俗为雅”的诗歌理念。他也不避凡俗的大量把日常生活题材日常生活情趣写入自己的作品中,其中单是以食品为主题的诗歌就达一百一十首左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那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39],以新鲜活泼的“俗”去对抗陈旧僵化的“雅”,却给宋初沉闷的诗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也促使新的诗风的形成。

梅、欧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随着梅、欧等人倡导的诗文革新的成功,描写日常生活题材,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苏轼作为宋代诗文革新的得力干将,自然也会有意把日常生活题材列入写作范围,其中对饮食情趣的表现也自然会多起来。

(五)与儒、佛、道的信仰密切相关

苏轼认为,佛学能使人平和宁静、明辨通达;同时他又酷爱自由,欣赏淡泊名利、仙风道骨的道家。因此可以说,苏轼的思想中带有明显三教合一的倾向,当然他的创作也脱离不了这种思想。当他步入仕途时,济民救世的儒家思想占上风;当他贬官在野时,佛道思想是主流,正如林语堂先生指出:“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思想占上风;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40]而从苏轼的饮食结构来看,既有蔬菜、水果,又有鱼肉等荤菜。这种既相互矛盾又各有联系的现象与他的信仰是分不开的。

儒家中的素食、蔬食就代表着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代表着士大夫人格的挺立之美;道家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之说,为了追求长生而崇高洁净的蔬食和素食,最好能洁净达到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程度。苏轼的饮食文化中道家色彩也很浓。他在黄州时,他所制的真一酒据他自称是梦中一位“丰神英发”如吕洞宾的人传授的[41]。取的是道家精、气、神三真归一,元气遂成之意。在这里,从喜好素食和蔬食的侧面反映出的是那种逍遥自在,无所羁绊、返朴归真的人生审美态度。佛家呢,更是禁止肉食。在这里,食蔬食反映出的是人生淡泊知足,清新寡欲的精神。苏轼喜欢食肉,尤其是猪肉,甚至他在因乌台诗案入狱时叮嘱儿子送的饭菜就是肉和菜,而纯正的佛教信徒是不食肉的。《珂雪斋集》里记载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东坡学佛,而口谗不能戒肉。至惠州,尤终日杀鸡。既甘其,又有虞其罪,故每月为转两日经,救拨当日所杀鸡命。”[42]当然,苏轼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少杀生,所以不要小看了苏轼诗中的那些素食和蔬食,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传达出苏轼对自然适意,无所系念的人生追求,对无拘无束,心无所碍的生活的热爱。

所以苏轼创作饮食题材诗文有着他必然的因素,从生活中获取琐碎的材料,从细节中得到日常的情趣,从他的一字一句中获得情感的寄托。

三、苏轼饮食题材作品的艺术特征

在宋代诗文平易自然、深细委婉的总体风格中,苏轼的诗文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人的特点,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中,透出挥洒自如,雄放恣肆的个性。苏轼能在寻常中发现美,领悟人生的哲理,使其风格达到了“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的极镜,这也正好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一)平易流畅的语言特色

苏东坡用他自然流畅的语言让俗之又俗的食品同样充满了美感,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他饮食题材的作品中,我们往往可以读出语言的平易流畅,幽默自然。相对于白居易低俗的浅切和梅尧臣没有味道的平淡,苏轼的这种平易流畅明显已经明显超越了他的前辈们,已经达到了一种绚烂至极而归于平淡的美学境界。

苏轼以一个欣赏者的角度,怀着一颗热情的诗心用生动的语言让各种食品活灵活。正如“卧剑的长鱼,拳如蕨的韭芽”,又如“铁甲的雪底波棱,金珠般的枇杷”[43],每一种从苏轼笔下显现的食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描写中他还爱用拟人,可以说在苏轼的眼中任何事物都显得那么有生机,任何事物都可以活灵活现。他写蔬菜的茂盛可爱:“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有儿芥有孙”[44],他写荔枝的骄媚欲滴:“海上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45]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苏轼也爱给各色食品涂上种种鲜明的色彩,他的笔下,粉红的石首鱼,雪白的河豚,青青的槐芽饼,红胜颊的木瓜,哪一样不美得令人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凡俗平庸之物,正是平常日用不可或缺的对象,但有俗趣,未见诗趣。但见自然丑,未见艺术美。而审美意识的改换却往往能脱俗入雅,这些宋以前诗人较少描写的庸俗的寻常日用,在东坡异样的人生境界的关照下,在自然流畅语言的描绘下,不再显得粗鄙、尘俗,并且能挖掘出它们蕴含在庸俗表面下的深刻内涵,他的食品诗达到了一种精微超诣的艺术境界。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46],四句诗中有三种美味,其语言珠圆玉润、流利活泼。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装扮了美丽的春光,勾勒出一片美食美景,令人向往。这是苏轼所崇尚的一种艺术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雕琢是无能为力的。

苏轼那些饮食题材的作品就处处体现了这种好处,有时简直如话家常般的娓娓到来,让你感到亲切舒畅而绝无生涩之感。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苏轼这种平易流畅的创作语言风格不仅是苏轼高超的语言艺术的体现,也是当时诗坛求深务奇的新避而有意为之,真正做到了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他运用语言的才能技巧,充分扩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二)丰富多样的奇特想像

苏轼总是以高度的热情享受自然的或人为的美味,并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而这种感悟这种品味,自然离不开他丰富奇特的想像。

“龙根为脯玉为浆,下界寒醅亦漫尝”[47],“露叶双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清泉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馔人”[48]。由眼前的荔枝联想到硕果累累的壮观,将美酒比喻为天上下界的琼浆,视柑的芬芳为香雾,诗人因事物而产生灵感,食物因诗人的妙笔而生辉。他满怀喜悦的欣赏春天的菜圃,《春菜》中有这样的描写:清晨的菜畦,沐着晨风,浴着朝露,诗人仿佛看到了一盘盘精美的佳肴,嗅到了诱人的菜香,鱼香和饼香。轻脆的蔓菁,嫩黄的韭芽,鲜荠,白鱼,青蒿,凉面,不仅美味,而且舒适。苏轼激昂地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曾这样说过“: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颖很贴切,一连串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意见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旧小小说里将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49]与此同时,那些新鲜贴切的比喻也为其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苏轼丰富的想像离不开各种新颖的比喻。苏轼善于比喻,这一点也突出表现在他那些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中,诗中那些俯拾皆是的比喻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新颖也富有极强的表现力。有时他也运用暗喻,诗中直接引用喻体而并不指出其本体,从而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骈头玉婴儿,一一脱锦硼”[50],说的是笋,笋的美味无非就在于一个鲜字,然诗中不提笋字却直接以玉婴儿呼之,把笋比作婴儿,则笋的新鲜洁白、肥壮、脆嫩、甘甜便不言而喻。

丰富奇特的想像还离不开他奇妙的联想。苏轼善于利用广阔的联想在诗中营造出生活中所没有的满足。如“桑畴雨过罗纨腻,麦垄风来饼饵香”[51],“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舂糠。散流一啜云子白,炊裂十字琼肌香”[52]。这是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平常人不能从桑田雨就看到罗纨之细、从麦垄风就嗅到饼饵之香,平常人也不能从雪的利用就想到雪白的满面粉,想到带着裂纹的蒸饼,甚至闻到空气中阵阵新麦饼的芬芳,但是苏轼确实做到了。在这里,味觉触觉和嗅觉都得到了奇妙的打通,而这些无疑又是苏轼丰富想像力的证明,有了这样丰富的想像力,现实生活中的单调和贫乏又有什么值得惧怕呢?

(三)琐屑细微的生活题材

苏轼有着一双十分敏锐的眼睛,他善于选择生活中微小的日常场景,善于抓住事物的细微特征,善于进行准确描摹刻画。一片落叶,一簇花丛,一阵威风,一次访友,一次品茗,一个午睡之类的原汁原味的细微日常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都可以真实的描摹再现,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

受。苏轼生活中情趣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而所有这类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选材的琐屑细微,在苏轼饮食题材作品中,也往往通过一件小事或一个细微的片断或极小的场景来体现其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如赵翼所说的:“天生健笔一支,爽如衰梨,快如并剪,有必打之隐,无难显之情。”[53]“下马逢佳客,携壶傍小池。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归途更萧瑟,真个解催诗”[54]。诗中所写是诗人一次应邀做客品茶的小事。品茶本已经是乐事,而优雅宜人的环境更是吸引人,清风携着细雨徐徐吹来,碧绿的荷叶被风儿掀乱了,晶莹剔透的水珠在碧绿的荷叶上不停地翻滚着、晃动着,空气中漂浮着淡淡的湿润的荷香,不时地还有鱼儿跃出水面,似乎想打破周围的寂静,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清新雅致,于是携壶临池,边观赏风景,边以小壶注水点茶,这是怎样一个人间仙境啊。

显然,在苏轼那些充满日常生活情趣的诗文创作中,他摒弃了前人熟用滥了的“风、云、月、露”而瞩目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烟火,让平凡的日常事情细致入微的传达出自己的人生感慨和人生体验,引发出隽永的诗味和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四)自然随意的创作形式

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的诗还有一种打动后世读者心灵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形式上的自然随意,苏轼在创作中往往追求章法挥洒自如。与在语言上追求一种平易流畅之美相一致,苏轼在章法上往往追求一种挥洒自如之美,从而达到形式上的随意自然。正如他自己所言:“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55]此话虽是论文,也同样适用于他的诗词。

赵翼曾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盖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大观。”[56]方东树也云:“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57],“坡诗纵横如古文”[58]。苏轼实在是一个热情奔放的天才,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不愿受太多的拘束,他能追求并达到心的超脱自由,所以在表达他那颗自由洒脱的心的时候,也同样作到了无拘无束。

(五)诙谐轻松的艺术风格

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苏轼这些表现饮食题材诗歌中的一个突出的亮点。有时他也会自我解嘲,自我打趣,由此来化解生活中的尴尬和窘迫:“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59]如果酒也没有了,米也没有了,怎么办?他自我宽慰道:“北船不到米如珠,最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逗酒定蹯吾。”[60]没关系,邻家明日祭灶,肯定会有酒肉相送,你看,现实生活中的窘困就被他轻松化解了。

能谐,所以能在丑中见出美,在失意中见出安慰,在哀怨中见出欢欣。谐是人类拿来轻松紧

张情景和解脱悲哀与困难的一种清泻剂。在以上这种诙谐轻松的氛围中,苏轼其实正是以诙谐解嘲的态度来显露自己乐观开朗的性格,来对待生活中自己的坎坷境遇。叶燮在《原诗》中说:“如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61]而方东树在《昭昧詹言》里也说:“杂以嘲戏,讽谏谐谑,庄语悟语,随事而发,此东坡独有千古也。”[62]显然诙谐轻松的语调和风格也是构成苏轼描写日常生活情趣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

(六)情景交融的表现形式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能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63],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的确,苏轼在其饮食题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从中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从而获得自身的情感宣泄。

苏轼诗文中所描写的食物都有着赏心悦目的外在美,那些天然食品自然的形态和色彩给他带来极妙的美感体验。那些新鲜欲滴的荔枝、晶莹剔透的米饭、跳跃肥腴的河豚、新春出生的笋芽,春雪中摘来的春菜,带着晶莹露珠的樱桃,总是显得那么娇艳水灵、鲜亮夺目,让人觉得他们是那么的素净淡洁、沁人心脾,而鲜红的稻米、翠绿的巢菜、洁白的竹笋、乌黑的菱角、金黄的柑橘,这些明亮艳丽的色彩更是让人萌生一股无比的爱怜之情。

苏轼在面对各种食品的时候,亦会对大自然赋予这种食物的美貌而感到欣喜万分,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将物和景紧密结合,情和景相互交融,并且渗透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强烈的审美体验。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就是苏轼笔下的荔枝。《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64]在诗中苏轼用了黄、紫、绛、红、白这五种鲜亮的颜色来描绘荔枝的外观,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披着绛红纱衣的海山仙人,肌肤冰清玉洁,身姿摇曳飘逸,游离在凝紫烟雨中……,看到这样的画面,再联想到荔枝,不要说品尝它鲜美的滋味了,就是单单看看它那光鲜亮丽的外观也已经够陶醉了,足见苏轼的喜爱之情。再看《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5]这虽然是一首题画诗,不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鲜活的鸭子,嫩嫩的蒌蒿,肥肥的芦芽,胖胖的河豚,同碧竹红桃一起点缀了美妙的春色。寥寥数语,却把春江的美食美景勾勒得淋漓尽致。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也道出了苏轼的好食之乐: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堪称人间极品啊!在这里苏轼把事物的外在形态美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显得相得益彰。

清代刘熙载《艺概》如是曰:“苏轼诗打通后壁说话,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66]这四个字也是苏轼日常生活题材诗词艺术成就的极好概括。精微和超旷,看似对立的两个词,实则融为一体,给人以极美妙的艺术享受。

苏轼是将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一位智者,他生活在现实中,有血有肉,有着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苏轼又卓然独立于人世之上,恰恰在于他能够立足现实,从苦难中寻求快乐,从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以此实现从现实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通过观照自然,直面生活来反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卓越的才情和娴熟技巧,在生活的实践中去探索人生底蕴;以寓意于物而不受制于物的精神状态,乐观面对困境抒发独傲情怀,造平淡于绚烂中。

参考文献:

[1]苏轼.猪肉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7.

[2]苏轼.煮鱼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71.

[3][10]苏轼.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戏作小诗[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662.

[4]苏轼.赠包安静先生茶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2.2558.

[5]苏轼..月兔茶[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45.

[6][8]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696.

[7]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A].见:苏轼诗集(卷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529.

[9]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中国茶文化经典[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3).

[11]苏轼.寄国安孺茶[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62.

[12]苏轼.饮酒说[A].见:苏轼诗集(卷七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69.

[13][24][26]苏轼.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93.

[14]苏轼.洞庭春色[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35.

[15]苏轼.竹叶酒[A].见:苏轼诗集(卷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77.

[16]苏轼.赤壁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349.

[17]周作人.周作人集·谈酒[M].花城出版社,2004.122.

[18]苏轼.桂酒颂[A].见:苏轼文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594.

[19]苏轼.蜜酒歌并序[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15.

[20]苏轼.真一酒并引[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1.

[21]林语堂.林语堂名著全集·生活的艺术[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9.

[22]苏轼.龟山[A].见:苏轼诗集(卷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291.

[23][25]苏轼.初到黄州[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2.1032.

[27]苏轼.苏轼文集(卷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17.

[28]苏轼.慈湖夹阻风五首[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3.2034.

[29]苏轼.与临安人同年剧饮[A].见:苏轼诗集(卷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450.

[30]苏轼.试院煎茶[A].见:苏轼诗集(卷八)[C].北京:中华书局,1982.370.

[31]宗白华.艺镜·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59.

[32]苏轼.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枝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1525.

[33]苏轼.题柳子厚诗[A].见:苏轼诗集(卷六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34][35][37]苏轼.春菜[A].见:苏轼诗集(卷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789-790.

[36]苏轼.杭州故人信至齐安[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6.1090.

[38]苏轼.菜羹赋[A].见:苏轼文集(卷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

[39][49]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14,61.

[40][63]林语堂.苏东坡转[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9,203.

[41]苏轼.记授真一酒法[A].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12-231.

[42]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43]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205.

[44][64]苏轼.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五)[C].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2.

[45][48]苏轼.食柑[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2.1158-1159.

[46][65]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1401.

[47]苏轼.闻钱道士与越守钱穆父饮酒送二壶[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三)[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5.

[50]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A].见:苏轼诗集(卷十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2.817.

[51]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南园[A].见:苏轼诗集(卷十四)[C].北京:中华书局,1982. 678.

[52]苏轼.游博罗香积寺[A].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2.2111.

[53][57]赵翼.瓯北诗话(卷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4][58][62]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5]苏轼.道者院池上作[A].见:苏轼诗集(卷二十七)[C].北京:中华书局,1986.1437.

[56]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A].见:苏轼诗集(卷十九)[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14.

[59]苏轼.撷菜[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6.2201.

[60]苏轼.纵笔三首(其三)[A].见:苏轼诗集(卷四十二)[C].北京:中华书局,1986.2327.

[61]叶燮.原诗·内篇·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9.

[66]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Discusses in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creation the diet prose

Xu Haibo Supervisor: Chen Xizhen

Abstract:Su Shi crisp like fades the pear with him, quick like and cut;the strong pen, has written many the masterpiece excellent work which recites for the common people.This article tries hard through to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diet theme prose research discussion, reappears Su Shi the daily life appeal, thus obtains the Soviet horizontal wooden board on the front carriage body diet theme prose creation the reason and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Key word:Su Shi;Interest of the diet;Creation reason;Artistic characteristic

走进苏轼--苏轼诗词赏析

走 进 苏 轼 要求:1.分析每一首诗中的意象。 2.挖掘苏轼诗词中意象的共同特点。 3.给这十二首诗词按照苏轼的经历和年代排序。 4.从苏轼的诗词意象看苏轼的经历和情怀。 一.分析每一首诗词当中的意象。 【苏轼经典诗词】 1.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即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岭”即顶端有道路可走的山,形状长而平。“侧”即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峰”即山顶端,形状尖而高。这两句意思是说,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等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从写作方法来说,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这些方位词看出诗人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似乎在诗句中浓缩了一路走来所看到的景象,仅仅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千姿万态的庐山特点概括出来,虽说是“务虚”的笔法,但给人以审美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说,表面看来是游山所见,是眼前景,其实,诗人是把庐山“岭”与“峰”特征突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营造庐山所具有的审美象征意象。王一川在主编的《文学概论》中说:“文学象征意象是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同时指出:“哲理性是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象征性意象,往往 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而读者在感受这样的意象时,它会启发读者思维,引发读者思考,从而感受或者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理趣。 2.七绝·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3.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4.七绝·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

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满分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饮食文化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8-06-24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6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6 第1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1分) 在中国,人们一向很讲究“吃”。在当今世界,有“吃在中国”之说,中国被誉为()A. “烹饪王国” B. “美食王国” C. “烹饪之邦”

“美食之邦”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2 【多选题】(1分)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有() A. 食谱广泛 B. 博大精深 C. 礼仪等级森严 D. 烹饪技术发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3 【单选题】(1分) 中国烹饪在原料利用上的基本原则是()

原料广泛 B. 化废为宝 C. 一料多吃 D. 物尽其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4 【多选题】(1分) 中国人给菜命名的根据主要是() A. 以料命名 B. 以味命名 C. 以质命名 D.

以时令命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5 【多选题】(1分) 中国菜的造型既要重“形”,也要讲色彩效果。其原则是() A. 高超的造型绝技 B. 必须体现食物原料的本色 C. 与配料颜色的搭配要合理 D. 刀法要精湛,独特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1分 6 【单选题】(1分) 春秋时代哪位名人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表述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报复()

A. 管仲 B. 伊尹 C. 孟子 D. 孔子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8-06-24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7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7 第1部分 总题数:7 1 【多选题】(1分)

苏轼的经典诗词_1

苏轼的经典诗词 导读:有关苏轼的经典诗词 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3、《昭君怨》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4、《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5、《浣溪沙》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6、《浣溪沙·寓意》 炙手无人傍屋头,萧萧晚雨脱梧楸。谁怜季子敝貂裘。 顾我已无当世望,似君须向古人求。岁寒松柏肯惊秋。 7、《浣溪沙·即事》 画隼横江喜再游,老鱼跳槛识青讴。流年未肯付东流。 黄菊篱边无怅望,白云乡里有温柔。挽回霜鬓莫教休。 8、《西江月·重九》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9、《南乡子·自述》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10、《醉落魄·离京口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 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 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有关苏轼的经典诗词】 1.苏轼经典诗词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苏轼的人生哲学观 在中国文学史上球星闪耀的苍穹中,苏轼不能不算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降生,曾一度使蜀地的山川秀水相形之下黯然失色。是蜀地的丰草沃土孕育了他博大的文人气质,也造就了他的伟大。 苏轼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山色空蒙雨亦奇”,“春江水暖鸭先知”透露了渺焉入无形的“物之妙”。苏轼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派新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费。(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开创了悼亡词之首创。 苏轼虽才学满天下,仕途却非常坎坷,多次遭贬折。在他的诗词中,也常常流露出人生不得意的抑郁之情,甚至于“欲乘风归去”,然而多数情况下他的抑郁之情都是短暂的,笔锋一转又回到现实中。他一生坎坷,却始终能保持那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豁然,这种旷达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到达的境界。所以苏轼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一直为后世文人所敬仰。 素食知识渊博,思想豁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气氛中如鱼得水。苏轼不仅对儒释道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他们本来都是相同的。他曾说过:“庄子盖住孔子者”,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是“阴挤而阳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

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2)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思想时速是人生哲学观的基础。 苏轼其人,不仅后来的士大夫们喜欢他,而且当今的人们也喜欢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其作为典范的魅力,每每激发和启迪我们从而去激发传统文化社会中的辩证运动。不仅如此,通过苏轼人生哲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在出仕与隐退,理想与现实,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中,一个诗人的灵魂是怎样挣扎,解脱,回旋和升腾的。 一.出仕与隐退.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入仕后奋力有用世之态.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朝政且勇于进言.长时间在宦海沉浮,反复面临人生抉择. 尤其是感到失落以及政治上受挫,遭遇贬谪时,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他的'主心骨'.在与王安石同朝而仕中,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正事.他先后在杭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灭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越。甚至在贬到惠州时,他还捐助修桥两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按照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处在被疏或自疏的境地,必将坚守独善之道了,但苏轼那种“致君尧舜”的积极入世却是从小就扎根在心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总是促使他不自觉地“居庙堂之上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即使是“处江湖之远”他也不单单是只忧其民,而总是找机会为国家出谋献策。他44岁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在离开黄州而往汝州

黄冈饮食文化

苏东坡与黄冈饮食文化 我的家乡湖北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理方位为:东经114°25′至116°8′、北纬29°45′至31°35 。北接河南、东连安徽、南与鄂州、黄石、九江隔江相望。黄冈市党、政、军机关驻地黄州,是中外闻名的文化古城,西距省会武汉78公里。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黄冈饮食文化也在荆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千百年的孕育,黄冈饮食文化慢慢凸显出其独特的风味。 宋神宗元丰年即公元1080年,一代文学巨匠苏轼被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0年)调离,在黄州生活了四年又四个月。在此期间,他不仅以其辉煌的文学作品使黄州声名远播,更以其旷达的人生品格、遇事善于琢磨研究精神,在与黄人交往中,注意研究烹饪艺术,特制了东坡菜和东坡小吃,“中国烹饪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辉煌灿烂的饮食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突出的、数一数二的重大贡献。” 贬居黄州期间,是苏东坡制菜、作点、酿酒最多的时间。被贬黄州后,苏轼亲自制作了许多精美可口的菜肴,当地老百姓把这些菜叫做“东坡菜”,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七种东坡酒中就有东坡蜜酒、黄州“压茅柴”酒在黄州酿成。东坡先生都留下了一首通俗的诗歌,成为黄州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东坡文学文化遗产并肩比美的辉煌亮点。东坡菜、东坡小吃和东坡酒奠定了黄州东坡系列饮食文化的基础。另外,还有些苏轼喜食的当地食品,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也在这些食品的前面冠以“东坡”二字,如东坡饼等。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鄂东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黄州的烧梅、炒汤圆,团风的狗脚、耙鸡汤,麻城的肉糕、银丝空心面,红安的绿豆耙,武穴的酥糖,罗田的印子耙等。这些充满鄂东地方乡土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

最新的苏轼诗词名句大全

最新的苏轼诗词名句大全 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君子不重则不威。 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4、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5、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7、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8、小恶不容于乡,大恶不容于国。 9、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10、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1、有酒膛肉多弟兄,急难何见一人。 12、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13、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 14、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15、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1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0、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21、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3、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2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5、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26、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27、夕阳无语燕归愁。 28、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29、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30、笔所未到气已吞。 31、多情却被无情恼。 32、十年生死两茫茫。 33、天涯何处无芳草。 3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35、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6.《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在题材和意境上均突破了“花间词”派镂金刻翠,以写艳情为主的狭窄意境,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

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同时是撰写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今存散曲约130多首,他的写景作如《秋思》,如诗如画,余韵无穷。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 祖”(《中原音韵》)。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 饭否?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浅析苏轼的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的影响 建平中学高一<1>班李雪莹16 【内容摘要】历来研究苏轼的学者,无不被他诗词中那份潇洒旷达、豪放飘逸、仗义执言所感染,一再地想挖掘这些词风形成的原因。也许历史上也有许多背景与他相似的人,但为何却只成就出“世上不可无一难得有二”的大文豪书东坡?在此,我想从苏东坡的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等方面追根溯源,浅析苏轼人生背景对其诗词创作之路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苏轼,家庭,政治思想,经历,学养,北宋诗词发展大背景——————————————————————————————————苏轼一开始就能从众多学者中脱颖而出,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说的正是苏轼三父子。在宋朝,苏氏可以说是当时的文学世家。其父苏洵发奋虽晚,但非常用功。苏轼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勤勉学习的影响。从小热爱读书的习惯到苏轼做官后仍在一直延续,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记载:“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如此发奋学习,也不奇怪他日后会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当然能使苏轼获得巨大成也包括他自身的诗词天赋。在苏氏一族日日文化熏陶与苏轼过人聪慧的有益影响下,年未及冠的苏轼已经能“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这也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苏洵最先替苏轼打开文学大门,那欧阳修则是引领苏轼踏入文学界的第一人。 北宋散文家欧阳修和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领袖。后来两个人成为宋代

散文史上相提并举的两位杰出学者,并称“欧苏”,在词的风格上都属于豪放派。欧阳修为人严谨,但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大度,竭力赞美与推荐,使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而苏轼就是在那些被伯乐慧眼识中的才子里,一匹脱颖而出的千里马。 欧阳修发现苏轼才能的经过,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某一年欧阳修担任礼部省试的主考官。其中一名考生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与《春秋对义》让欧阳修赞叹不已,并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为第一名。发榜时,欧阳修才知道这两篇文章,均出自苏轼之手。从此他对苏轼青睐有加,多次提拔他。他曾在《与梅圣俞四十六通》中盛赞苏轼的文才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慧眼识金,提拔了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苏轼能被欧阳修这样当时的大文豪所赏识,也算是一种幸运,不过客观原因还是他出众的文采能够力压群雄。欧阳修的支持更巩固了苏轼在宋朝文学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也给了苏轼不断向前的动力。 如果说苏轼的才华本该使他的文学之路一帆风顺,那么政治上一次次的挫败则成为影响苏轼形成其独特诗风的重要因素。 就经历而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足迹所履近二十多处。当时北宋宰相王安石提倡新法——发展经济。但由于没有资本支持,这一举措势必要加重赋税征敛。苏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改革,也反对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他处在这么个尴尬的地位却要倔强地坚守自己的观点,于是被新旧党相互排挤。而这段时间正好落在苏轼充满斗志与理想的年龄段,所以苏轼的诗风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这五首诗词,贯穿苏轼一生,写尽悲欢愁苦离别情 苏轼青少年时期可谓顺风顺水,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公元1056年3月,21岁的苏轼上京考取功名,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各位考官,连主考官欧阳修都说: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考试通过后,苏轼被派往凤翔府(宝鸡市下属县)上任,弟弟苏辙来送行,二人路经渑池这个地方,想当年他们赴京赶考时也曾经过此地,当时是求取功名,现在是去上任,心情大不一样,苏辙想起往事便作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苏轼跟着就做了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在人生鸿旅起航之时的 一种心态感悟,也成为他早期的名篇,被广为流传。苏轼上任后不久便遇上了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变法的反对者,他的政友们纷纷被打压,一个个丢官弃爵,他自己也一样被贬,后来一道诏书将他贬为杭州通判,这是苏轼的政治生涯首次受挫。来到杭州后,他主持修浚西湖兴修水利,他主持从西湖里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一条长堤,长达三公里,这便是著名的苏堤,直到今天这也是西湖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轼来到杭州,靠近西湖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 总相宜”的千古名句,这被公认为描写西湖最好的诗篇,没有

之一,苏轼正是在这种被贬后又遇美景中写下来的。杭州任满后,苏轼被调往山东诸城一带,那里环境艰苦,又冷清寂寞,许多曾经的朋友都不得联系,甚至连自己的弟弟也少无来往,主要是地方太偏僻,而且公务又忙。那年中秋,苏轼独自一人在月光下喝酒,续弦的妻子闰之看着他喝得酩酊大醉,正要上千搀扶,苏轼说:“快去拿纸笔来,我要给弟弟子由写信”,一篇旷世之作就此诞生,后人曾评论道:中秋词中,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一生共有三位夫人,第一位是结发妻子王弗,他俩从小清青梅竹马,苏轼出仕前迎娶了十六岁的王弗,苏轼刚刚踏入政坛,很多事情看不明白,幸得有这位贤内助在旁提醒,才不至于犯下过多大错,可惜王弗只跟了苏轼十年,27岁便英年早逝,王弗去世后苏轼常常想起他,午夜梦回之际,苏轼写下这首《江城子》,被誉为中国史上悼亡词的绝响再后来苏轼继续被贬,贬到了黄州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一个很贫苦的小镇,在这里他搭建草屋、开荒种地,并在墙壁上绘制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黄州是苏轼心灵得以成长到最高峰的地方,在这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能体现他一生超然之洒脱的词,当属这首《定风波》后来苏轼又被贬至惠州、海南岛上的儋州等地,但此时苏东坡早已是超然的心态,一生荣辱不惊,后来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回归大陆,在回返的途中,到底常州时,66岁的苏轼去

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综述 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高潮期,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众多学者对于宋代饮食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对于过去学界对宋代饮食文化研究的回顾,能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宋代的饮食文化,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宋代饮食文化 刘朴兵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一文中,从主食、副食、饮料等方面对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的特点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论述了在节日饮食方面北宋相对前代所产生的改变。 康保苓、徐规的《苏轼饮食文化述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一文中,对北宋文豪苏轼的饮食进行研究,指出其的饮食文化融入了更多的雅的意蕴,这主要体现在浓厚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上。苏轼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其还特别注重食疗养生之道,等等。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与其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其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 何立波、宋凤英的《宋代饮食风尚》(《中州今古》2002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市民食谱也日益多样化。同时,文中还对宋代的“饼”与现在的不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成荫的硕士学位论文《南宋临安饮食服务业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一文中,对南宋都城临安的饮食服务业做了细密的论述。对临安饮食服务业,从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其繁荣兴旺的原因。 胡艳红的硕士学位论文《百种宋人笔记所见饮食文化史料辑考》(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将古典文献学和宋代饮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对百种宋人笔记中关于饮食文化的史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刘朴兵的博士学位论文《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关于苏轼诗词的名句集锦

【篇一】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篇二】 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3、笔所未到气已吞。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8、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物有深意,故遣幽人在空谷。 9、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1、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12、此心安处是吾乡。 1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5、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16、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17、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18、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19、十年生死两茫茫。 2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摘要:在宋代文坛中,苏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继承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辟出宋诗的新生命。而在词的创作上,苏轼更是摆脱了花间词婉转绸缪之态,无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都开始充分表现出作者的个性。 关键词:苏轼诗词理趣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有影响的作家,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他的诗,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他学博才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的开山祖,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教的学说,显著特点是“杂”,他所倡导的蜀学就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杂学。各家思想似乎对他都有吸引力,然而,他是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的,又大致以“外儒内佛”的形式把二者统一起来。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没有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空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也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放旷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宋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便是开拓诗的境界,追求诗中蕴涵的哲理内涵,即所谓诗的“理趣”。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可以说是苏轼。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旷达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之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审美的理趣色彩。作为政治家他有洞察世事的头脑和治世才干,作为诗人又有诙谐幽默机智风趣的气质。一方面常有沸腾的儒家志士的报国热情,一方面却有顺乎自然,随缘自娱的佛老“看穿”态度,这种进退出处的复杂心情加上他升降浮沉的生活经历,形成了勤于和善于思考的性格特征,从而也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和耐人咀嚼的哲理内涵。 苏轼诗歌现存二千七百余首,内容极其丰富,有描写山水景物的,有酬和陶渊明诗作的,也有为画作题诗的,在这些诗歌当中很多都蕴含着理趣。 1、山水诗中见理趣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 导读: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最著名诗句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碧纱窗下水沈烟。——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2、谁家水调唱歌头。——作品出自:《南歌子·游赏》 3、蓝桥何处觅云英。——作品出自:《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作品出自:《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作品出自:《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作品出自:《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作品出自:《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作品出自:《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作品出自:《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作品出自:《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作品出自:《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作品出自:《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作品出自:《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

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作品出自:《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作品出自:《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作品出自:《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作品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品出自:《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作品出自:《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作品出自:《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作品出自:《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作品出自:《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完整版)最经典的100首宋词

最经典的100首宋词,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苏轼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 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 乐府》等传世。 1.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5.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试论苏轼诗词中的饮食文化

试论苏轼创作中的饮食诗文 摘要:苏轼用他“爽如衰梨,快如并剪”的健笔,写出了许多为世人吟唱的名篇佳作。本文力图通过对苏轼饮食题材诗文的研究探讨,去再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趣,从而得出苏轼饮食题材诗文创作的原因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苏轼创作中涉及到饮食题材的诗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写蔬果饭食、饮酒、品茶等,当然苏轼进行此类创作也有着诸多因素,这和他的人生阅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贴近生活和走进人生的创作理念以及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气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些饮食题材的作品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选材细微琐屑、想像丰富奇特、语言幽默流畅等等,并且在他这类题材的诗文创作中还带有浓重的儒、佛、道思想。 关键词:苏轼;饮食之趣;创作原因;艺术特征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文学造诣极深。他那慷慨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阐释着他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不仅善于将现实人生转化为艺术人生,而且也善于把现实人生和艺术人生凝结为美妙动人的艺术杰作,在这些艺术杰作中,饮食文化成为其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苏轼作品中的饮食之趣 苏轼喜欢把日常生活情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总是能够在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美味,时时享受快乐,能满怀热情地把最普通的日常饮食看作是生命的乐趣,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平凡的要数饮食,苏轼在最平凡的饮食中发现不平凡的生活情趣,使自己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中活得有滋有味。 (一)愉悦豁达的好食之乐 在苏轼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不仅能够维持生理需求,同样也能够在平凡的饮食中享受到点点滴滴的乐趣。他的这种坦然豁达的好食之乐,能随时随地地让人感受到身心的双重愉悦。 苏轼在自己的诗词中以老馋嘴自居,其中提及到的食物也是不枚胜举,当然这里的日常食品不包括酒和茶,单指日常生活中的蔬果饭食,其中素食类的有荔枝、龙眼、槟榔、杨梅、橄榄、笋、蕨、蔓菁、芦菔、芹芽、韭芽、芦笋、桃、杏、梨、枣、蒲桃、石榴、樱桃、黄柑、朱橘、白茨、木瓜、棕笋、藤菜、莼菜、蒌蒿、元修菜、白菘、菠菜、东坡羹、玉糁羹、豆粥、新麦汤饼、为甚酥、青蒿饼、蕈馒头、烧芋子等等,荤食类的有鲫鱼、鲈鱼、白鱼、鲤鱼、江豚、紫蟹、猪肉、羊炙、兔、牛尾狸、黄雀、春鸠、雉、薰鼠、蜜唧、蝙蝠、蛇、蛙……

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

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 导读: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苏轼流传最广的十首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行香子·秋与》昨夜霜风。先入梧桐。 浑无处、回避衰容。 问公何事,不语书空。

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来庭下,光阴如箭, 似无言、有意伤侬。 都将万事,付与千钟。 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从苏轼诗词解读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仁宗景佑三年12月19日出生于四川眉山镇的诗书世家,因而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的影响最深。 苏轼因散文写得出色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是一个文艺全才的人,诗、散文、词、绘画、书法都有杰出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均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影响。 由于他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思想上常常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仍不绝望,而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个人得失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根源。 二、思想根源 苏轼的思想根源来源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苏轼出身于一个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在《三字经》里有个说法,“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受父亲的示范影响,7岁知书,10岁能文,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打下了浓厚的文学功底,儒学也成了他生命的底色。母亲程氏识文断字,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正是因为父亲的培养,母亲的教育,让苏轼从小就打下了独特的思想基础。 因此,苏轼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苏轼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士当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们中国读书人的儒家思想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这种理想来源于家庭文化的链接,也是儒家文化的显现。 例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共五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在这首词的下片,我们在读的过程中,看到苏轼的思想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古代,封建官员对待人民都是作威作福的。可是这里的太守却不一样。他们想要口茶喝,还得“敲门试问”呢,在这一“敲门”、一“试问”里,既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谦让,也看到了他们的文明。历史已经证明,苏轼一生的政治活动,基本上按照儒家的仁政爱民行事,在他长期的地方官任上,确实为人民做了些好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整顿军纪等,得到了人民的普遍好感。所以他的“敲门试问”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根源的。 这种处事待人的思想与苏轼的家庭文化有关。有一次,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时,他感慨颇深,不自觉的叹息起来,并对他的母亲说:“他日儿作范滂,母亲能作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倘若能作范滂,我怎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明,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得非常快。 这些都是苏轼人生志意的一面。他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所以他才能在王安石的新党当政的时候,不苟从于新党,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也不苟从于旧党。他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是回到朝庭上来,仍然是坚持政治上的理想,不盲从那当权一派的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自己的理想、操守始终一致。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笔者认为,苏轼的思想根源的产生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文化的熏陶,母亲教育与父亲的指点,形成了性格耿直,敢说实话的个性特征;二是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内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品牌,两者整合,形成了苏轼的思想根源。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根源”支配着人生的行动,从而导致了他坎坷的人生。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知识讲解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 化

浅谈古诗中的饮食文化 一、古诗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很久以前,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比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君子有酒,旨且多"。 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积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仍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种被吟咏入诗。荆轲谋刺秦王,酒酣辞行而歌《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曹操鏖兵赤壁,把酒横槊而赋《歌行》,秦汉时期,酒只是激发情绪而已。直至魏晋时代阮籍、嵇康,“也还是酒是酒,诗自诗”,两者之间并没有显示出必然的内在联系。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中古清高自洁的大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约占40%!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既是文学史上的千秋佳话,更是酒文化窥测的不变传统。这个传统,是从陶渊明“寄酒为迹”开始的,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文人们的心灵感受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吟酒诗作产生过极为深远的潜在影响。 饮酒诗(之十四)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污浊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近自然”的人性自由。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人格的清高与自为。他的咏酒诗,首开风气,为后人树立了酒徒、隐士、诗人“三位一体”的风范,对后世文人的饮酒生活和吟酒诗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魏晋之后的隋唐,史称“盛世之治”,既是中国酒文化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转而讴歌“盛唐气象”。既有心神的澄静,复具人性的高扬,活泼欢畅,饱满健举,创造出一种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使酒文化在这座古代诗歌的颠峰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著名的饮酒诗人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