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与分子遗传学期末复习

核酸与分子遗传学期末复习
核酸与分子遗传学期末复习

核酸与分子遗传学

1. 核小体的组成

2. 着丝粒(centromere) :从结构上看,着丝粒有两种主要的类型:

(1)一种在染色体DNA上占非常小的区域(~200 bp);如酵母的CEN

(2)另一种则占有较大的区域(40 kb ~ 5 Mb),如果蝇,拟南芥

3. 酿酒酵母着丝粒含有短的保守序列以及长的AT序列

四种酵母的CEN区也存在着关键的顺序信息,即保守顺序。它们的核心着丝粒区都由三个功能区组成。

1)CDE-Ⅱ中部的元件(Ⅱ)由80~90bp组成,A+T含量高,>90%;是短随机重复(卫星)DNA的遗迹,

2)CDE-Ⅰ左侧的元件(Ⅰ)含有9bp PuTCACPuTG顺序(Pu是嘌呤),

3)右侧的元件(Ⅲ)是由11bp(TGATTTCCGAA)组成的保守区,A-T丰富。CCG突变会使端粒完全失活。

4)所有真核生物的着丝粒功能都相同,但其DNA却具有种的特异性。

4. 着丝粒DNA是一种高度重复顺序,富含A-T碱基。

1) 拟南芥着丝粒区内有180bp的序列可重复上百次。长500kb。

2) 果蝇着丝粒含420 kb DNA,由简单重复的DNA片段组成,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内有4个具转录活性的基因已被作图。

3) 灵长类的着丝粒DNA是由170bp的重复序列所构成。称为α卫星DNA。

5. 端粒的功能:1)保持染色体的稳定;2)使线形DNA的顺利复制;3)影响染色体的行为;4)可能控制细胞的寿命;5)和核骨架的组成有关

(1)每一个端粒都含有一系列的短的正向重复顺序:Cn(A/T)m ,其中n>1,而m=1~4。

(2)在端粒区域中有一种特殊的不连续排列,产生单链断裂的形式,这种结构并不能被连接酶将缺口封闭起来,而在正常情况下连接酶是可以作用DNA链上的缺刻(nick)。

(3)提纯的天然的端粒区可直接用E. coli DNA多聚酶I进行缺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 。

(4)在端粒区的最末端可能带有3`-OH的单链末端回折成了发夹回(hairpin)结构。

(5)端粒的双链部分中含有T2G4的顺序在3`末端,排列方向是朝向染色体的中心部位。

端粒的3′单链(TTAGGG)n末端取代了端粒上游区域中一个相同的序列时形成了t-环。反应由端粒结合蛋白TRF2催化。

6. 短片段的重复序列可分为三种类型:1)正向重复,又叫顺向重复;2)反向重复;3)回文顺序

7. Alu家族: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短散在的重复DNA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element ,SINE短散在元件)。至少有750,000Alu拷贝,每个含有约300bp,占人类DNA的11%。每个Alu序列由两个130bp序列组成(Alu左序列和Alu右序列),以头尾相接,在右手单体中有32bp的插入序列。Alu序列中有限制性酶AluI的识别位点。

8. 小卫星:或同向重复序列可变数(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VNTRs)。这是一种特殊的串联重复,在不同个体和基因组的不同位点上数目都不同。在人类中VNTRs位点是1-5kb的序列,此序列由单位长15-100n t的重复序列组成。

9. 微卫星DNA:另一类分散的重复DNA是1~4核苷酸重复序列构成的15~100个重复单位,这一类重复DNA称为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也称为简单序列的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10. C值悖理: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含量称为C值。各门生物存在着一个C值范围,在每一门中随着生物复杂性的增加,其基因组大小的最低程度也随之增加。实际上一个门中的C值变化并没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在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的C值变化范围都很小,而在两栖类中变化范围增大,而植物的C值变化范围更为宽广,常成倍成倍地增加。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称为C值悖理。在C 值高于预期范围的物种中,有大量的非编码的DNA。这些DNA大多是重复性的,由转座因子复制而来。

11. 内含子的生物学意义:1)有的内含子可编码内切酶,如成熟酶(maturase),归巢 (Homing);2)调控;3)提高进化速率

12. 基因组学可分成为两个基本的范畴:

(1)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

(2)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物理特点;功能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产物和基因表达的模式。目前基因组学的大部分内容仍是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阶段。但在某些模式生物中已开始进入功能基因组学的阶段。

13. 基因组分析通常可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

①遗传图谱(genetic map)或连锁图谱(linkage map):是根据重组频率来确定突变点之间的距离。也能通过测量基因组DNA位点间的重组来绘制。

②限制图谱(restriction map)是通过用限制性内切酶把DNA切成片段,然后测量切割位点之间的距离来构建。此是用DNA长度来表示距离。它提供了遗传物质的物理图谱(physical map)

③DNA的序列图谱(DNA Sequencing):DNA全序列分析,获得一系列DNA 重叠片段,然后互相连接,形成连续图谱。

14. 物理图谱的分子标记

(1)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短的串联重复多态性

同向重复序列可变数

限制性片断长度或PCR产物长度因小卫星和微卫星随机重复数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差异。

(2)随机PCR

(3)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

(4)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SNP)

SNP的分布:基因的DNA:1SNP/2kb; 非基因的DNA:1SNP/500bp

15.正向遗传学:从生物体的性状改变来认识基因,是谓正向遗传学

反求遗传学:从基因的结构出发,认识基因的功能,是谓反求遗传学

16.基因组学:不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基因,而是研究基因组,研究基因和基因之间地关系。是在大规模和高通量的水平上克隆分离基因和分析其结构,并在基因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中来认识基因的生物学效应。17.Z-DNA的结构特点:(1)糖磷骨架呈“之”字形(Zigzag)走向。(2)左旋。 (3) G的糖苷键呈顺式(Syn),使G残基位于分子表面。(4)分子外形呈波形。 (5) 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6) 每个螺旋有12bp。

18.三级结构包括链的扭结和超螺旋或者是单链形成的环或是环状DNA中的连环体

19.同向扭转产生正超螺旋;反向扭转产生负超螺旋

20.L(Linking nnmber):链接数或称拓扑环绕数,指ccc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le DNA)中一条链绕另一条链的总次数。在 cccDNA中任何拓扑学状态中其值保持不变;它是一个整数。

T(Twisting number):扭转数,盘绕数即双螺旋的圈数。是双螺旋结构自身的特性。由每圈多少碱基决定。

W(Writhing number):缠绕数,即超数旋数。对松散分子而言 W=0。L= T+W

21.超螺旋的量度可以用超螺旋密度σ来表示:σ =(L–L0)/ L0 =△L/L0(L0 : 松弛环形DNA的L值)

22.三链和四链DNA:这些DNA分子的结构单元分别是三集体和四集体;这些碱基体通过Watson-Crick氢键配对和Hoogsteen氢键配对相互作用而结合成共平面聚合体。

23.增色效应:DNA变性后紫外吸收能力提高,称之为增色效应。DNA变性后,粘度下降,而沉降速度增加。

24.双链DNA的A260=1.00(浓度为50μg/ml时,对波长260nm紫外线的吸收能力);单链DNA的A260=1.37;

游离碱基或核苷酸的A260=1.60。

解链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或熔点,Tm是A260的升高达到极大值一半时的温度。即是变性温度范围的中点。

25.当GC的含量上升1%,则Tm上升0.4℃,马默多蒂(Marmur-Doty)关系式:

Tm = 69.3+0.41(G +C)%,或GC%=(Tm-69.3)×2.44

26.半保留复制:沃森-克里克根据DNA的双螺旋模型提出的DNA复制方式。即DNA复制时亲代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包含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θ型复制:环形DNA分子从其复制起始点开始复制,导致复制泡形成。这种含有复制泡的复制中间体的形状类似于希腊字母θ型结构。

D环复制:mtDNA进行D环复制。双螺旋的两条链并不同时进行复制,轻链先开始复制,稍后重链再开始复制,当复制沿轻链开始时,重链上产生了D环,随环形轻链复制的进行,D环增大,重链后亦开始复制,最后两条链完成复制形成两条新的DNA又螺旋。

滚环复制:环状DNA分子的一种快速复制的方式。复制过程中环状DNA分子滚动复制出前导链,线性链被核酸内切酶切割成单元长度,线状DNA分子靠黏性末端连接成环形,以此为“+”链合成互

补“-”链,形成环状双链DNA分子。质粒和λ噬菌体DNA即利用这种复制方式快速增殖。

27.快停突变与慢停突变

28.DNA聚合酶Ⅰ的功能:1)5’→3’聚合功能;2)3’→5’外切活性;3)5‘→3’外切活性(切口平移;链的置换;(3)模板转换);4)内切酶活性

29.E.coli的复制终止:现已发现有两个终止区域(terE,D,A和ter

C,B),位于相遇点的另一侧100Kb处。每一终止顺序对某一方向移动的复制叉来说是特异的。

(1)ter顺序有一个23bp的区域,在体外可导致复制的终止,但其功能显示了一定的方向性。

(2)终止需要tus(terminus utilization substance)基因的产物Tus(36kD),Tus能识别ter保守顺序,具有抗解链活性,阻止DnaB解链。使复制叉停止前进。

(3)ter-Tus复合物可能通过抑制解旋酶来实行终止。

30.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每个复制叉有一个DNA聚合酶α/引发酶复合体和(或)聚合

酶ε复合体 。

DNA聚合酶α/引发酶复合体起始DNA的两条链的合成。

聚合酶δ延伸前导链;第二个聚合酶δ 或聚合酶ε 延伸

后随链。

真核DNA复制需要聚合酶α,δ 和ε。

DNA聚合酶α起始新链合成;

DNA聚合酶δ延伸前导链;

DNA聚合酶ε可能与后随链合成有关,也可能有其他功能;

DNA聚合酶γ在线粒体复制中需要;

DNA的修复需要DNA聚合酶β

T蛋白具有解链酶活性,通过水解ATP解开双链,RF-A立即和

单链结合,使之稳定;

复制叉移动一段距离,polα-引物酶复合物结合到复制区,

合成第一段RNA引物;

RF-C结合到引物上,使polα合成第一条冈崎片段;

到前导链和后滞链的分界区,polα从单链上解下来,再结合

到新的复制叉处合成后滞链。

polδ,RF-C和PCNA结合到前导链的第一条冈崎片段3′端开

始合成前导链。

根据电镜观察的结果,SV40的复制可能也形成复制体,后滞

链形成回环

31.真核生物DNA复制分为四步:

(1)起始:polα/引发酶(含有B亚基和两个具有引发酶活性的小亚基),RF-A、T抗原,TopoⅠ、Ⅱ及ATP形成复制起始复合体。

(2)RNA-iDNA引物合成:polα/引发酶合成10nt的RNA和紧随的20~30nt的DNA(称iDNA)

(3)DNA polα/δ转换:RF-C结合在iDNA的3'端,水解ATP,打开PCN A 环,将PCNA装到DNA上,PCNA结合在引物链模板上释放polα,由polδ结合到生长链3 '端进行链的延伸。

在复制叉有两个polδ或polε分别合成前导链和后随链。此和细菌的DNApol Ⅲ的两个复合体功能相似。

(4)冈崎片段的引物切除和片段连接:后随链新冈崎片段合成在遇到前一个冈崎片段时停止。核酸外切酶MF1切除引物。LigaseⅠ封闭冈崎片段之间的缺口。

32.在哺乳动物细胞系统中(DNA聚合酶没有5' →3'核酸外切酶活性),冈崎片段是分两步被去除的:

(1)RNA酶H1(一种对DNA-RNA杂合底物特异性的酶)行使内切酶的活性。

(2)FEN1(flap endonuclease-1 and 5' exonuclease,活瓣内切核酸酶1和5' 外切核酸酶)以外切酶活性降解RNA。

33.酵母的自主复制区

ARS(autonomously replicationg sequence):发挥复制起点的

功能,但是过量的。

ARS包括一个AT富含区(在A区)。

ARS分为A,B,C三个功能区, A,B起主要作用,C起次要作用。

A区为15bp,其中11个保守,称ACS(ARS consensus

sequence)。有复制起始子的功能

B区约为80bp,含B1,B2,B3三个功能区。

B3是ABF1(ARS-binding factor 1)结合区

ORC(origin recognizing complex):由6个亚基组成相当于Dna

A和 λ的O蛋白,与 A/B1结合,结合于游离的DNA

Cdc6:相当于DnaC,及λ的P蛋白,使Mcm蛋白结合到复合体上。

此对在Origin上起始复制是必须的。

Mcm: DnaB 解旋酶。即(许可因子) licensing factor

ABF1(ARS-binding factor 1)是转录因子,结合于B3

复制前,核含有活化的许可因子(licensing factor);复制后,核内的许可因子失活,胞质内的许可因子不能进入细胞核。在有丝分裂期间核膜破裂,许可因子和核质结合

34.所有正在分裂的细胞中都有端粒酶的活性,但在终末分化不再分裂的细胞中则一般都没有酶活性。

35.反义链:将作为转录模板的DNA单链称为模板链或反义链(antisen strand)。

有义链:非模板链称为有义链(sense strand)或编码链。

36.-10序列是由Pribnow和Schaller(1975)发现,故也称为Pribnow 框盒(Pribnow box)。

保守序列为T80A95T45A60A50T96,位于-10bp左右,A.T较丰富,易于解链。其功能是:

(1) RNA pol紧密结合; (2) 形成开放启动复合体; (3) 使RNA pol定向转录。

-10序列对转录的效率影响

TATAAT→AATAAT,转录效率下降,称为下降突变(down

mutation)。

TATGTT→TATATT,转录效率上升,为上升突变(up

mutation)。

以上突变为何会影响转录效率?

前者可能由于T-A的堆集能要小于A-T的堆积能,后者可能是

由于堆集能降低和氢键的减少。

37.-35序列又称为Sextama盒(Sextama box),其保守序列为(T82T84G78A65C54A45)

其功能是:(1) 为RNA pol的识别位点。σ亚基识别-35序列,为转录选择模板

(2)-35和-10序列的距离是稳定的,此与RNA pol的结构有关。

38.转录起始位点:转录开始时模板上的第一个碱基;在原核中常为A或

G,而且位置固定

39.转录的起始

(1)全酶与模板的DNA接触,生成非专一的,不稳定的复合物在模板上移动;

(2)起始识别:全酶与-35序列结合,产生封闭的酶-启动子二元复合物(closed binary complex);

(3)全酶紧密地结合在-10序列处,模板DNA局部变性,形成开放的启动子二元复合体;

(4)酶移动到I,第一个rNTP转录开始,σ因子释放,形成酶-启动子-rNTP三元复合体(ternary complex)。

40.RNA核心酶和全酶在DNA上的分布:

(1) σ和1/3的RNA pol结合成全酶,或在非特异位点的松散复合体中,或在启动子中 的二元复合体中;

(2) 其中半数的核心酶从事转录;

(3) 余下的核心酶大量存在于闭合松散复合体中;

(4) 估计数量很少的全酶是游离的。

41.终止子(terminator,t):1)强终止子-内部终止子;

2)弱终止子 -需要ρ因子(rho factor),又称为ρ依赖性终止子

42.强终止子的结构特点:(1) 有回文结构存在;(2)茎的区域富内含G-C;(3)强终止子3′端上有6个U

43.RNA聚合酶和噬菌体转录策略

? 小的噬菌体利用宿主的RNA pol进行转录。

? 大的噬菌体自己编码RNA Pol。

? 宿主的RNA转录T7的部分基因,包括基因1。

? T7的基因1编码RNA聚合酶。

? 其它基因的产物可抑制宿主RNA聚合酶。

? T4噬菌体编码一种蛋白和E.coli的RNA pol酶相互作用,使宿主的聚合酶只转录噬菌体的基因,而不能转录细菌的基因。

真核生物的转录和原核转录的不同点:

? (1) 原核只有一种RNA聚合酶,而真核细

? 胞有三种聚合酶;

? (2) 启动子的结构特点不同,真核有三种

? 不同的启动子和有关的元件;

? (3) 真核的转录有很多蛋白质因子的介入。

44.增强子为什么具有远距离作用呢?

(1)拓朴效应;拓朴效应说认为增强子的作用是诱导染色质结构变

化,使核小体产生DNaseI敏感区。

(2)滑动模型;

(3)成环模型。

45.RNA polⅠ启动子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或核心元件(core element),位于-45到+20,负责转录的起始。

上游控制元件(upstream,control element UCE),从-180延伸到-107,可增加核心元件的转录起始的效率。

46.真核tRNA内含子切除的特点:

(1)没有交界序列,也没有内部引导序列;

(2)剪切反应的信号是二级结构,而不是一级结构;

(3)是依赖于蛋白质性的RNase,而不是核糖拟酶或snRNP;

(4)反应的本质不是转酯反应。

47.真核tRNA的加工和原核的区别:(1)真核tRNA前体中无二聚体和多聚体;(2)增加了剪接内含子的过程;(3)都要加CCA。

48.真核细胞中rRNA的加工途径

(1) 切除5′端的前导序列;

(2) 从41S的中间产物中先切下18S的片段。Hela细胞的切点在18S和5.8S之间的ITS(内部转录间隔序列); L细胞的切点在18S序列和ITS 的交界处,称为先成熟。

(3) 部分退火,形成发夹结构;

(4) 最后修正。

49.前体mRNA的加工:mRNA前体分子的加工主要是真核mRNA,原核的mRNA一般不经过加工。

真核mRNA的加工一般要经过四步:(1) 5′加帽;(2) 3′加尾;(3) 切除内含子;(4) 修饰:对某些碱基进行甲基化。

50.帽子的类型

? 在5′末端鸟苷的第7位上存在单个甲基化位点的称0型帽子(cap0);

? 在5’次末端核苷酸的核糖上的2′-0位点上还有一个甲基位点的称1型帽子(cap 1);

? 此外,在第三个核苷酸的核糖上(2′-0)有甲基化位点的称2型帽子(cap2)。

? 这三种帽子都有特殊面对面核苷酸结构(confronted

nucleotide structure)

51.帽子结构的功能:(1)有助于mRNA越过核膜,进入胞质;(2)保护5′不被酶降解;(3)翻译时供IFⅢ(起始因子)和核糖体识别。

52.真核mRNA前体的加工

1)加帽

2)加尾:

? (1) CPSF(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tof 剪切和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

? 识别AAUAAA并指导其它的活性

? (2) CF(剪切因子)在加尾位点 AAUAAA下游11-30nt 处剪切RNA;

? (3)PAP [poly(A)聚合酶即末端腺苷转移酶]合成poly(A)尾巴;

? (4)PBP 与poly(A)结合,反应停止。

3)加Poly(A)的反应

第一步加一个短的寡聚A序列(10nt),此反应依赖于AAUAAA序列;反应由poly(A)聚合酶在特殊因子指导下完成的。

第二步是寡聚A尾巴延伸到240nt的长度。此反应并不需要AAUAAA序列,但需要一个识别寡聚A并指导poly(A)聚合酶延伸的刺激因子。

4)修饰

53.核酶:指本质为RNA或以RNA为主含有蛋白质辅基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54.I类内含子的结构特点是:1)其边界序列为5′U-G 3′;2)具有中部核心结构(Central core strucature)3)内部引导顺序(internal guide seguence IGS)

I类内含子的剪切机制:转酯反应(transesterification),酯键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

55.Ⅱ类内含子的剪接机制:1)鸟苷的辅助,但需镁离子的存在。2)分枝点A的2′-OH对5′端交界处的磷酸二酯键发动亲核进攻,产生了套索(lariat)结构;3)切下的外显子1其3′-OH继续对内含子3′端的交界序列进行亲核进攻,同时释放出套索状的内含子。

56.类病毒(viroids)感染性RNA分子,独自具有功能,外面不包被任何蛋白外壳。

拟病毒(virusoids)与此结构相同。但包被在植物病毒内。拟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依赖病毒的帮助,这种拟病毒有时称为卫星RNAs(satellite RNAs)。

57.RNA编辑(editing)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加入,丢失或转换等现象。

58.编辑的生物学意义:1)校正作用;2)调控翻译;3)扩充遗传信息

59.校正突变的特点如下:

(1) 校正突变是在第一次突变不同位点将它抵消的。因此原来的突变可

以通过野生型和回复突变型之间的杂交又恢复为突变型;

(2) 校正突变可能发生相同的基因中,抑制原来的突变(如刚举的例子),称基因内抑制,或发生在不同的基因中称基因外抑制。

(3) 不同的抑制可能作用的方式不同。

60.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是由Crick.F(1966年)提出的。即当tRNA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配对时前两对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法则,但第三对碱基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摆动假说也称为三中读二

61.遗传密码的特点:(1) 遗传密码是三联体密码。(2)遗传密码无逗号。(3)遗传密码是不重迭的。(4)遗传密码具有通用性。(5)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degeneracy (synonyms)。(6) 密码子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7) 反密码子中的“摆动”(wobble)

62.翻译的通读可因为:(1)抑制基因(suppressor)(2)移码(frameshift)(3)旁路反应(bypassing)

63.旁路反应涉及到核糖体的移动

64.任何氨酰-tRNA都可以被EF-Tu放在A位,但只有和密码子配对的氨酰-tRNA才能与rRNA形成稳定的接触。当不能形成这些接触时,氨酰-tRNA从A位被逐出。

65.细菌蛋白质的输出或穿膜有共翻译转运和翻译后转运两种机制

66.蛋白质的剪接是自我催化的:内含肽(intein)能以两侧外显肽(extein)直接连接的方式将自己从蛋白质上催化脱离。蛋白质质的剪接由内含肽催化。大多数内含肽具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活性:蛋白质剪接和用于内含子归巢的内切酶活性。

67.色氨酸操纵子:(1)结构

(2)特点:1)trpR(89’)和trpABCDE(25’)不连锁;2) 操纵基因在启动子内3) 有衰减子(attenuator)4) 启动子和结构基因不直接相连,二者被前导顺序(Leader)所隔开

68. miRNA 和siRNA的区别

(1)来源:是miRNA是内源性的,而siRNA是人工体外合成的,通过转染进入生物体内。

(2)结构:miRNA是单链RNA,而siRNA是双链RNA。

(3)加工:Dicer酶对miRNA是不对称加工,仅剪切pre-miRNA的一个侧臂,其他部分降解;而对siRNA是切下双链RNA的前体的两侧臂。

(4)作用位置:miRNA主要作用于靶标基因3'-UTR区,而siRNA可作用于mRNA的任何部位。

(5)作用机制:miRNA抑制靶基因的翻译,也可以导致靶标基因降解,即在转录后和翻译水平起作用,而siRNA只能导致靶基因的降解,即为转录后调控。

(6)作用时间:miRNA主要在发育过程中起作用,调节内源基因表达,而siRNA不参与生物生长,是RNAi的产物,原始作用是抑制转座子活性和病毒感染。

69.RNAi对DsRBA引起的反应(1) dsRNA激活PKR(RNA依赖性蛋白激酶), PKR磷酸化翻译起始因子eIF2a,使其失活;(2) dsRNA活化2',5'寡核苷酸合成酶,其产物能活化RNA酶L,而它能够降解所有的mRNA。

70.中性突变(neutral mutation)多肽链中相应位点发生的氨基酸的取代并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蛋白质中相应位点是发生了相同氨基酸的取代,即同义突变。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

正向突变(forward mutation)突变方向是从野生型向突变型;

回复突变,其突变方向是从突变型向野生型

抑制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突变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其它位点的突变而得到减少或校正。

71.线粒体的脑脊髓病(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ies )是线粒体重复顺序之间产生缺失所致。

核酶:是指本质为RNA或以RNA为主含有蛋白质辅基的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物质。

类病毒(viroids)感染性RNA分子,独自具有功能,外面不包被任何蛋白外壳。

拟病毒(virusoids)与此结构相同。但包被在植物病毒内。拟病毒本身不能复制,必须依赖病毒的帮助,这种拟病毒有时称为卫星

RNAs(satellite RNAs)。

反义技术:利用人工合成或生物合成的DNA或RNA及其修饰物, 与RNA互补,抑制与疾病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一种手段,具有特异性且操作简单,可用于治疗由于基因突变过度表达所致的肿瘤和遗传疾病。

药物基因组学:综合药理学和遗传学、研究个体基因遗传因素如何影响机体对药物反应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基因结构多态性与不同药物反应之间关系,解释由于个体之间差异所表现出药物的不同治疗效果,趋向于用药个性化。用药个性化将产生最大的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基因组学的应用前景

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药物基因组学根据不同的药物效应对基因分类,有可能大大加速新药开发的进程。

由于基因组学规模大、手段新、系统性强,可以直接加速新药的发现。另外,由于新一代遗传标记物的大规模发现,以及将其迅速应用于群体,使流行病遗传学可以大大推进多基因遗传病和常见病(往往是多基因病)机理的基础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制药工业提供新的药靶。这里所谓的新一代遗传标记物,就是单碱基多态性(SNP)。个体之间的这种单碱基差异大约是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目前找到一个有用的SNP要花500美元?1000美元,大规模分型技术还有待完善。基因来自父母,几乎一生不变,但由于基因的缺陷,对一些人来说天生就容易患上某些疾病,也就是说人体内一些基因型的存在会增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这种基因就叫疾病易感基因。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黄佳玲)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 09生本3班黄佳玲 2009574310 摘要:自从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生物的遗传特性锲而不舍地深入研究。从假设到实验,从宏观到微观,遗传学的羽翼日渐丰满。从遗传因子到基因,从基因的概念到基因的本质、功能,基因的概念逐渐扩展,人们对基因的认识逐渐深化。可以说,基因概念的发展史,就是人们对基因认识的发展史,就是遗传学的发展史。而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遗传学分子遗传学重组DNA技术 几千年来,人类对生物及人类自身的生殖、变异、遗传等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类从古代就注意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并通过人工选择获得所需要的新品种。从19世纪起就对遗传和变异开始作系统的研究。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遗传学的研究进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1]。这当中,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早期研究都用微生物为材料,其形成和发展与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也有密切关系。 分子遗传学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核酸与蛋白质大分子的遗传作为上,重点是从DNA水平探索基因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表达和调节的分子机理等诸多问题。 早在1927年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就用 X射线等诱发了果蝇和玉米的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中对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它为有关的科学工作者着手研究构成分子遗传学两大理论支柱,即维系遗传现象分子本质的DNA自我复制和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奠定了成功的基础。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2],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 应该说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至70年代初期,是分子遗传学迅猛发展快速进步的年代。在这短短的二十余年间,许多有关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原理[3]相继提出,大量的重要发现不断涌现。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56年,美国科学家科恩伯格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Ⅰ,这是可以在试管中合成DNA链的头一种核酸酶,从此拉开了DNA合成研究的序幕;1957年,弗伦克尔-康拉特和辛格证实,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进一步表明RNA同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1958年梅塞尔森和斯塔尔发

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提纲

高级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1、概念解释: PDT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ed technology,PDT)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展示在噬菌体表面并保持特定的空间构象,利用特异性亲和作用以筛选特异性蛋白或多肽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将基因型与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新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抗原表位分析,单抗筛选,蛋白质功能拮抗多肽或模拟多肽的确定等。 DNA shuffling 将不同品系具有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1~6kb)或同一家族的基因混合,用DNase I酶切构成随机DNA 片段库(Pool)。用此库样品为模板、以小分子引物进行PCR扩增,一些随机模板得到扩增,由于片段间存在同源性,在退火过程中常出现模板转换(switch),从而有可能出现集多种突变点于一个基因上的DNA分子,可从多种多样的重组分子中筛选出有用基因。 卫星RNA(satellite RNA) 类病毒(viroids)和拟病毒(virusoids)中类病毒是有侵染性并能独立作用的RNA分子,没有任何蛋白质外壳。拟病毒在构成上与类病毒类似,但是被植物病毒包装,与一个病毒基因组包被在一起。拟病毒不能独立复制,需要病毒帮助其复制。有时拟病毒又称为卫星RNA(satellite RNA)。 交换固定(crossover fixation) 指某一基因簇中的突变通过不等交换趋向扩展到整个基因簇的现象。结果突变的基因要么被淘汰,要么占据全部原来相同基因的位置。 分子伴侣(chaperone) 一种能诱导靶蛋白质形成特定构象使其正确组装的蛋白质。 空转反应(idling reaction) 当空载tRNA进入A位点时,核糖体产生pppGpp 和ppGpp, 诱发应急型反应。 AARS:(氨酰-tRNA合成酶) 催化氨基酸和tRNA2‘或3’-OH共价连接的酶。根据氨基酸序列,可将AARS分为I、II型两组。I 型:Arg、Gln、Glu、Ile、Leu、Trp、Tyr、Val、Cys-RS,其余为II型。I 型RS含有HIGH签名序列(His-Ile-Gly-His)和KMSKS(Lys-Met-Ser-Lys-Ser)序列,使AA结合在3'A的2'-OH上,可以在2'、3'之间移动。II型RS无签名序列,而有3个保守基序。 RNAi/RNAq(RNA干扰、RNA压制) 转录后基因沉默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在植物中被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在动物中被称为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在真菌中则被称为RNA压制(RNA quelling,RNAq)。尽管叫法不同,但都具有相似机制,都启动一种特殊的RNA降解过程。 酸性面条(negative noodle)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精)

《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介绍 课程代码(学校统一编制)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 英文名称MolecularBiologyBigExperiment 学分:3修读期:第七学期 授课对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 课程主任:姓名、职称、学位 关洪斌,副教授,博士 课程简介 21世记是生命科学的世记,而分子生物学是带动生命科学的前沿科学。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大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调控的学科,在现代生物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与不容置疑的带头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都将依赖于分子生物学的突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相关实验技术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了适应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日益发展的需要,满足培养从事现代生物学研究,尤其是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人才的需要,特设置分子生物学大(综合)实验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使学习者基本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通过本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和技能,为今后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有) 实验内容包括TRIZOL试剂盒提取RNA、RNA质量的检测、RT-PCR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cDNA。 课程考核 实验报告 指定教材 自编 参考书目 1.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 2.彭秀玲,袁汉英等.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98 4.F.奥斯伯等著:颜子颖,王海林译.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8 5.J.萨姆布鲁克等著:金冬雁,黎孟枫等译.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3

传感器检测技术及应用期末考试试题

《自动检测技术》复习题 ........... 一、填空题: 1.自动检测系统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气象观测系统属于开环系统,炉温自动系统属于闭环系统。 2.有人把计算机比喻为一个人的大脑,传感器则是人的感官。 3.对仪表读数不需经过任何运算就能直接得到测量的结果,就叫直接测量。对被测物理量必须经过方程组才能得到最后结果,就叫间接测量。 4.传感器命名:由主题词加四级修饰语构成,第一级修饰语是指被测量;第三级修饰语是指特征描述;第四级修饰语是指主要技术指标。 5.1994年12月1日国家批准实施的GB/T14479-93《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已与国际接轨。按照它的规定,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由符号要素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组成,其中要素正方形表示转换元件。等边三角形表示敏感元件。 6.我国电工仪表的准确度等级S就是按满度相对误差γm分级的;按大小依次分成,,,,,。例如某电表S=即表明它的准确度等级为3级,也就是它的满度误差不超过±%,即|γm|≤,或习惯上写成γm=±。为了减小测量中的示值,在进行量程选择时应尽可能使示值接近满度值,一般以示值不小于满度值的2/3为宜。

7.某级电流表,满度值A=100μA,求测量值分别为x1=100μA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1%。x2=80μA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x3=20μA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0,5%。 9.家用电器的温度检测中,空调器属于湿度传感器,电冰箱属于温度传感器。 10.热敏电阻按其性能分为正温度系数(PTC),负温度系数(NTC),临界温度系数(CTC)三种,电机的过热保护属PTC保护,晶体管保护属NTC保护。 11.电容式传感器有三种基本类型,即变极距型、变面积型和变介电常数型。 12按误差产生的特性可将误差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3.0.5级电工仪表的引用误差的最大值不超过±%.。 14.标称值为102μf,容许误差为±5%的电容,其实际值范围是测量100℃的温度用级温度计可能产生的绝对误差+,示值相对误差 16.由温包、毛细管和压力敏感元件组成的是压力式温度计。 17.热敏电阻按性能分为临界温度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和nTC热敏电阻。 18.辐射测温方法分辐射法、和。 19.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类型有3种。 20.在流量检测中,先测出流体和流速,再乘以管道截面,即可得出流量的方法称为速度法。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综述)

遗传学发展历史及研究进展 湛江师范学院09生本一班徐意媚2009574111 摘要:遗传学是一门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学科,起源于人类的育种实践,于1910年进入现代遗传学阶段,并依次经历个体遗传学时期、细胞遗传学时期、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时期、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时期、分子遗传学时期。目前遗传学在医学、农牧业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表遗传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21世纪将是遗传学迅猛发展的世纪,在经济、微生物、工业、制造业等许多领域都将有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遗传学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发展前景 1 现代遗传学发展前 1.1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渐渐地人们学会了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写于公元60年左右的《论农作物》和533~544年间中国学者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均记载了嫁接技术,后者还特别记载了果树的嫁接,树苗的繁殖,家禽、家畜的阉割等技术。[1] 1.2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 许多人都无法阐明亲代与子代性状之间的遗传规律,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后,拉马克和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拉马克通过长颈鹿的颈、家鸡的翅膀等认为环境条件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遗传学说。达尔文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行了五年的考察工作,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化关系,终于在1859年发表著作《物种起源》,书中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级再到高级逐渐进化的。除此之外,达尔文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论点,并提出了“泛生论”假说,但至今未获得科学的证实。 1.3 新达尔文主义 以魏斯曼(Weismann A.,1834-1914) 为代表的等人支持达尔文选择理论否定获得性遗传,魏斯曼等人提出种质连续论,认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他们还通过对老鼠22代的割尾巴试验,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明确地区分种质和体质,认为种质可以影响体质,而体质不能影响种质,在理论上为遗传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 2.现代遗传学的发展阶段

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分子遗传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指由DNA甲基化转移酶介导,催化甲基基团从S-腺苷甲硫氨酸向胞嘧啶的C-5位点转移的过程。 ENCODE计划(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 Project):即“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简称ENCODE 计划,是在完成人类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后的2003年9月由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组织的又一个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其目的是解码基因组的蓝图,鉴定人类基因组中已知的和还不知功能的多个物种的保守序列等在内的所有功能元件。ENCODE计划的实施分为3个阶段:试点阶段( a pilot phase)、技术发展阶段(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hase)和生产阶段(a producttion phase)。 gRNA (guide RNA):既指导”RNA(gRNA,guide RNA),能通过正常的碱基配对途径,或通过G—U配对方式与mRNA上的互补序列配对,指导编辑的进行。 GT--AG规律(GT-AG rule):真核生物所有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其RNA前体在内含子和外显子交界处有两个较短的保守序列,内含子的左端均为GT,右端均为AG,此规律称GT-AG规律。 miRNA:即小RNA,长度为22nt左右,5′端为磷酸基团、3′端为羟基。mi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不具有开放阅读框架,不编码蛋白质,其基因的转录产物是发夹状结构,在RNaseⅢ酶切后以双链形式存在,是近几年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RNA,它们主要参与基因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RNA编辑(RNA editing) :是指通过碱基修饰、核苷酸插入或删除以及核苷酸替换等方式改变RNA的碱基序列的转录后修饰方式。 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 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与siRNA结合后可识别并切断mRNA。 RNA指导的DNA甲基化(RNA 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RDDM):活性RISC进入核内,指导基因发生DNA的甲基化。 密码子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密码子的第1,2位核苷酸(5’→3’)与反密码子的第2,3核苷酸正常配对;密码子的的第3位与反密码子的第1位配对并不严谨,当反密码子的第1位为U时可识别密码子第3位的A或G,而G则可识别U或C,I(次黄嘌呤)可识别U或C或A。 比较基因组学(comparative genomics):是一门通过运用数理理论和相应计算机程序,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基因组大小和基因数量、基因排列顺序、编码序列与非编码序列的长度、数量及特征以及物种进化关系等生物学问题的学科。 表观遗传变异(epigenetic variation):基因的碱基序列未发生改变,而是由于DNA甲基化,组蛋白的乙酰化和RNA编辑等修饰导致基因活性发生了变化,使基因决定的表型发生变化,且可遗传少数世代,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超基因家族(supergene family):是DNA序列相似,但功能不一定相关的若干个单拷贝基因或若干组基因家族的总称。 沉默子(silencer):一种转录负调控元件,当其结合特异蛋白因子时,对基因转录起阻遏作用。特点很象增强子,但不增强转录,而是减弱转录,故称负增强子。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门新学科。 端粒(telomere):是由独特的DNA序列及相关蛋白质组成的线性真核染色体的末端结构,它具有防止末端基因降解、染色体末端间的粘连和稳定染色体末端及其精确复制等功能。 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是从改变某个感兴趣的基因或蛋白质入手,然后去寻找相关的表型变化。 反转座子(retroposon)或“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先转录为RNA再反转录成DNA 而进行转座的遗传元件。 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RNA, 即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RNA), 却具有酶的催化功能。核酶的作用底物可以是不同的分子, 有些作用底物就是同一RNA分子中的某些部位。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是指在体外测定到的由RNA polⅡ进行精确转录起始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一套DNA序列元件。 化学基因组学(chemogenomics):它是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新技术,是联系基因组和新药研究的桥梁和纽带。它指的是使用对确定的靶标蛋白高度专一的小分子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考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分配常数:又称分配系数,是指一种分析物在两种不相混合溶剂中的平衡常数。 2.多肽链的末端分析:确定多肽链的两末端可作为整条多肽链一级结构测定的标志,分为氨基端分析和羧基端分析。 3.连接酶:指能将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上相邻两核苷酸连接成一条完整的分子的酶。 4.预杂交:在分子杂交实验之前对杂交膜上非样品区域进行封闭,用以降低探针在膜上的非特异性结合。 5.反转录PCR:是将反转录RNA与PCR结合起来建立的一种PCR技术。首先进行反转录产生cDNA,然后进行常规的PCR反应。 6.稳定表达:外源基因转染真核细胞并整合入基因组后的表达。 7.基因敲除:是指对一个结构已知但功能未知或未完全知道的基因,从分子水平上设计实验,将该基因从动物的原基因组中去除,或用其它无功能的DNA片断取代,然后从整体观察实验动物表型,推测相应基因的功能。 8.物理图谱:人类基因组的物理图是指以已知核苷酸序列的DNA片段为“路标”,以碱基对(bp,kb,Mb)作为基本测量单位(图距)的基因组图。 9.质谱图:不同质荷比的离子经质量分析器分开后,到检测器被检测并记录下来,经计算机处理后所表示出的图形。 10.侧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90度角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内部结构属性。

11.离子交换层析: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液体为流动相的系统中进行的层析。 12.Edman降解: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 13.又称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能够特异识别双链DNA序列并进行切割的一类酶。 14.电转移:用电泳技术将凝胶中的蛋白质,DNA或RNA条带按原位转移到固体支持物,形成印迹。 15.多重PCR:是在一次反应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一份模板样品中不同序列的PCR 过程。 16.融合表达: 在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连有一段融合表达标签(Tag),表达产物为融合蛋白(有分N端或者C端融合表达),方便后继的纯化步骤或者检测。 17.同源重组:发生在DNA同源序列之间,有相同或近似碱基序列的DNA分子之间的遗传交换。 18.遗传图谱又称连锁图谱(linkage map),它是以具有遗传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遗传学距离为图距的基因组图。 19.碎片离子:广义的碎片离子为由分子离子裂解产生的所有离子。 20.前向散射光:激光束照射细胞时,光以相对轴较小角度向前方散射的讯号用于检测细胞等离子的表面属性,信号强弱与细胞体积大小成正比。 21.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他分子的一种层析法。(利用分子与其配体间特殊的、可逆性的亲和结合

自动检测技术题库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检测技术是一门以研究自动检测系统中的信息提取、信息转换以及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应用技术学科。 2.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或检测装置通常由传感器、测量电路和输出单元及显示装置等部分组成。 3.传感器一般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和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其中敏感元件是必不可少的。 4.在选用仪表时,最好能使其工作在不小于满刻度值2/3 的区域。 5.准确度表征系统误差的大小程度,精密度表征随机误差的大小程度,而精确度则指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综合结果。6.仪表准确度等级是由系统误差中的基本误差决定的,而精密度是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中的附加误差决定的。 7、若已知某直流电压的大致范围,选择测量仪表时,应尽可能选用那些其量程大于被测电压而又小于被测电压1.5倍的电压表。(因为U≥2/3Umax) 二、选择题 1.在一个完整的检测系统中,完成信息采集和信息转换主要依靠 A 。 A.传感器 B. 测量电路 C. 输出单元 2.构成一个传感受器必不可少的部分是 B 。 A.转换元件B.敏感元件C.转换电路D.嵌入式微处理器 3.有四台量程均为0-600℃的测量仪表。今要测一约为500℃的温度,要求相对误差≤2.5%,选用精度为 D 的最为合理。 A.5.0级B.2.5级C.2.0级D.1.5级 4.有四台量程不同,但精度等级均为1.0级的测温仪表。今欲测250℃的温度,选用量程为 C 的最为合理。A.0~1000℃B.300~500℃C.0~300℃D.0~500℃ 5.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 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B。 A.绝对误差B.示值相对误差C.满度相对误差D.精度等级 6.在选购线性仪器时,必须在同一系列的仪表中选择适当的量程。这时必须考虑到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 欲测量的C左右为宜。 A.3倍B.10倍C.1.5倍D.0.75倍 7.用万用表交流电压档(频率上限为5kHz)测量100kHz、10V左右的高频电压,发现示值不到2V,该误差属 于 B 。用该表主流电压档测量5号电池电压,发现每次示值均为1.8V,该误差属于 A 。 A.系统误差B.粗大误差C.随机误差D.动态误差 8.重要场合使用的元器件或仪表,购入后需进行高、低温循环老化试验,其目的是为了D。 A.提高精度B.加速其衰老C.测试其各项性能指标D.提高可靠性能 9.电工实验中,采用平衡电桥测量电阻的阻值,是属于 B 测量,而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微小变化,是属于C 测量。 A.偏位式B.零位式C.微差式 三、计算题 1.有一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为0~200℃,精度为0.5级,求: 1)该仪表可能出现的最大绝对误差。 2)当示值分别为20℃、100℃时的示值相对误差。 2.已知待测拉力约为70N左右。现有两只仪表,一只为0.5级,测量范围为0~500N;另一只为1.0级,测量范围 为0~100N。问选用哪一只测力仪表较好?为什么? 3.有一台测量压力的仪表,测量范围为(0~10)Mpa,压力与仪表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为U0=a0+a1p+a2p2,式中a0=1V, a1=0.6V/ Mpa,a2=-0.02V/Mpa2 求: 1)该仪表的输出特性方程; 2)该仪表的灵敏度表达式;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攻略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目录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2 实验二质粒DNA的提取 3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4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5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7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酶切及电泳分析 8 实验七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9 实验八 RNA提取与纯化 11 实验九 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13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15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16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18 实验十三 DNA分析——Southern杂交 19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细菌培养 实验二、质粒DNA提取 实验三、紫外吸收法测定核酸浓度与纯度 实验四、水平式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DNA 实验五、质粒DNA酶切及琼脂糖电泳分析鉴定 实验六、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定量、酶切及电泳分析实验八、植物RNA提取及纯化 二、目的基因获取

实验七、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体外扩增DNA 实验九、RT-PCR扩增目的基因cDNA 三、目的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实验十、质粒载体和外源DNA的连接反应 实验十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实验十二、克隆的筛选和快速鉴定 实验十三、DNA分析——Southern杂交 实验一细菌的培养 一、目的 学习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配置。 二、原理 在基因工程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细菌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材料。质粒的保存、增殖和转化;基因文库的建立等都离不开细菌。特别是常用的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含有长约3000kb的环状染色体的棒状细胞。它能在仅含碳水化合物和提供氮、磷和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当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时,其开始裂殖前,先进入一个滞后期。然后进入对数生长期,以20~30min复制一代的速度增殖。最后,当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和氧耗尽或当培养基中废物的含量达到抑制细菌的快速生长的浓度时,菌体密度就达到一个比较恒定的值,这一时期叫做细菌生长的饱和期。此时菌体密度可达到 1×109~2×109/mL。 培养基可以是固体的培养基,也可以是液体培养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是LB培养 基。 三、实验材料、试剂与主要仪器 (一)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 (二)试剂 1、胰蛋白胨 2、酵母提取物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期终考试试卷 四卷

xx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年第学期 《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期终考试试卷四卷 班级姓名学号教师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得分 得分 得分评卷人复核人一、填空题(每空1.5 分,共48分) 1、显示仪表能够监测到被测量的能力称分辨力。 2、仪表准确度等级是由中的基本误差决定的,而是由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中的附加误差决定的。 3、按材料不同,电阻应变片可分为和半导体应变片两大类。前者 的敏感栅有、和三种类型。 4、物质的随变化而变化的物理现象,称为热电阻效应。根据这一 效应制成的传感器叫传感器。 5、按工作原来的不同,电容式传感器可分为、、和 三种类型。第一种常用于测量,第二种常用于测量,第三种常用于测量。 6、热电偶有两个极。测温时,置于被测温度场中的接点称,置 于恒定温度场中的接点称。

7、光电倍增管倍增系数大约为数量级,故光电倍增管的极高。随着的升高,倍增系数也增加。 8、当霍尔元件处于中,且方向与霍尔元件方向一致时,霍尔电势与和乘积成正比。其数学式为。 9、光栅传感器的光栅包括和,其中后者须置于 上,其目的是当两光栅相对平移为一个栅距W时,莫尔条纹将垂直位移一个节距。 得分评卷人复核人二、选择题(每空1.5 分,共16.5分) 1、某采购员分别在三家商店购买100kg大米、10kg苹果、1kg巧克力,发现缺少约0.5kg,但该采购员对卖巧克力的商店意见最大,在这个例子中,产生此心理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 A.绝对误差 B.示值相对误差 C.满度相对误差 D.精度等级 2、电阻应变片的核心部分是( ) A.敏感栅 B.基片 C.覆盖层 D.引线 3、.测量转换电路中采用相敏检波电路,主要是为了( )。 A.减少零点残余电压 B.反映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C.温度误差补偿 4、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 )。 A.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 B.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 C.电容保持常数,电感为变量 D.电容和电感均保持不变 5、在热电偶测温回路中经常使用补偿导线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 A. 补偿热电偶冷端热电势的损失 B. 起冷端温度补偿作用 C. 将热电偶冷端延长到远离高温区的地方 D. 提高灵敏度 6、光敏三极管受光照控制的PN 结果是( ) A.集电结和发射结 B.集电结 C.发射结 D. 集电结或发射结

分子遗传学要点整理

Chapter 1: Genomes, Transcriptomes and Proteomes 1. 概述 基因组(Genome):指生物的整套染色体所含有的全部DNA或RNA 序列。基因组是地球上每一物种具有的生物学信息的存储库。 基因组学(Genomics):指研究生物的整个基因组,涉及基因组作图、测序和功能分析的一门学科。 基因组所包含的生物信息的利用需要酶及其他参与基因组表达过程中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的蛋白质的协同活性。 基因组表达的最初产物是转录组,即那些含有细胞在特定时间所需生物信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衍生而来的RNA分子的集合。转录组由转录过程来维持。 基因组表达的第二个产物是蛋白质组,即细胞中那些决定细胞能够进行生化反应的所有蛋白质组分。这是通过翻译过程来完成的。 2.1 Genes are made of DNA 奥地利神父孟德尔1865年根据7个碗豆性状的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说,认为每个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并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与自由组合两大遗传规律。 证明基因由核酸 (DNA或RNA) 组成的3个著名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DNA是遗传物质 ②噬菌体感染实验;只有DNA是联系亲代和子代的物质 ③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RNA也是遗传物质 2.2 The structure of DNA A. Nucleotides and polynucleotides B. The model of double helix DNA 晶体X射线衍射图谱?为揭示DNA分子的二级结构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 a. Watson and Crick (1953) 提出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分子通常以右手双螺旋形式存在,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且互为互补链。 "?戊糖-磷酸骨架在分子的外铡,在分子表面形成大沟和小沟,碱基堆积于螺旋内部。 "?碱基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A 和T 以2个氢键配对, G和C 以3个氢键配对。"?螺旋中相邻碱基间相隔0.34nm ,每10个碱基对螺旋上升一圈,螺距为 3.4nm ,直径为2.37 nm 。 b.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力: ??碱基间形成的氢键/ ??相邻碱基间的疏水堆积力/ ??碱基相互作用的范德华力 尽管氢键使得双链中的碱基间的配对具有特异性(只有互补的两条链之间才能形成DNA双链),但其对于双螺旋的总体上的稳定性并无太大贡献。 核酸分子的稳定性的根源在于碱基对之间的疏水堆积力。作为芳香族化合物,

自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试卷

一、填空(本题共39分,每空1.5分) 1、 传感器由 敏感元件、传感元件、测量转换电路三部分组成。 2、 在选购线性仪表时,必须考虑应尽量使选购的仪表量程为欲测量的 左右为宜。 3、 有一温度计,它的量程范围为0s 200C ,精度等级为0.5级。该表可能出现 的最大误差为土 1C,当测量100C 时的示值相对误差为土 1% 4、 利用热敏电阻对电动机实施过热保护,应选择 NTC 突变型热敏电阻。 5、 在压电晶片的机械轴上施加力,其电荷产生在X 面 6霍尔元件采用恒流源激励是为了减小温漂。 7、 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如从测量的具体手段来看它属于偏位式测量。 8、 已知某铜热电阻在0C 时的阻值为50 Q,则其分度号是CU50对于镍铬-镍 硅热电偶其正极是镍铬。 9、 压电材料在使用中一般是两片以上,在以电荷作为输出的地方一般是把压电 元件并联起来,而当以电压作为输出的时候则一般是把压电元件串联起来。 10、 热电阻主要是利用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11、 自动检测系统中常用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有屏蔽,浮置,接地,滤波,光电 隔离等。 12、 金属电阻的应变效应是金属电阻应变片工作的物理基础。 13、 电磁干扰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的三项因素是 干扰源,干扰途径,敏感接收 器。 14、 在动圈式表头中的动圈回路中串入由 NTC 组成的电阻补偿网络,其目的是 为了温度补偿。 二、选择题(本题共30分,每题2分) 1、 在以下几种传感器当中 C 属于自发电型传感器。 A 、电容式 B 、电阻式 C 、热电偶 D 、电感式 2、 _D_的数值越大,热电偶的输出热电势就越大。 A 、热端直径 B 、热电极的电导率 C 、热端和冷端的温度 D 、热端和冷端的温差 3、 在电容传感器中,若采用调频法测量转换电路,则电路中 __B ___ 。 A 、电容和电感均为变量 B 、电容是变量,电感保持不变 C 、电感是变量,电容保持不变 D 、电容和电感均保持不变 4、 在仿型机床当中利用电感式传感器来检测工件尺寸,该加工检测装置是采用 了 _B —测量方法。 A 、微差式 B 、零位式 C 、偏差式 5、热电阻测量转换电路采用三线制是为了 B A 、提高测量灵敏度 B C 、减小非线性误差 D 6汽车衡所用的测力弹性敏感元件是 A 、实心轴 B 、弹簧管 C 、悬臂梁 D 、圆环 7、在热电偶测温回路中经常使用补偿导线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C A 、补偿热电偶冷端热电势的损失 B 、起冷端温度补偿作用 C 、将热电偶冷端延长到远离高温区的地方 D 、提高灵敏度 8、考核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是否达标是指__C ____ 。 A 、 计算机能在规定的电磁干扰环境中正常工作的能力 B 、 该计算机不产生超出规定数值的电磁干扰 1. 5倍 、减小引线电阻的影响 、提高电磁兼容性 A 。

分子遗传学综述

分子遗传学综述 【摘要】:分子遗传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经典遗传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关键词:医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内容研究方法 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说,分子遗传学是研究分子水平描述的遗传体系或其组分的情形。狭义地说,它是研究遗传机理的分子基础以及受遗传物质控制的代谢过程。从分子水平研究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确认后迅速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随着对大分子化合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人们能够从主要生命物质结构的分予层次上得以合理地解释基因复制的机理、信息传递的途径、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运动形态,从而使整个遗传学的研究由形态描述、逻辑推理为主,转变为以物质结构与功能相统一为分析着眼点的新的发展阶段。分子遗传学的目的在于阐明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机理,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基因的本质、表达、传递及其调节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核外遗传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核质之间的关系等等.可从分子层次为探索生物发育、分化和进化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理论说明和实验手段.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遗传工程是分子遗传学的应用。

一、发展简史 1944年,美国学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双球菌中证实了转化因子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从而阐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1953年,美国分子遗传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结构的双螺旋模型,这一发现常被认为是分子遗传学的真正开端。1955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本泽用基因重组分析方法,研究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中的基因精细结构,其剖析重组的精细程度达到DNA 多核苷酸链上相隔仅三个核苷酸的水平。这一工作在概念上沟通了分子遗传学和经典遗传学。 关于基因突变方面,早在1927年马勒和1928年斯塔德勒就用X射线等诱发了果蝇和玉米的基因突变,但是在此后一段时间中对基因突变机制的研究进展很慢,直到以微生物为材料广泛开展突变机制研究和提出DNA分子双螺旋模型以后才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碱基置换理论便是在T4噬菌体的诱变研究中提出的,它的根据便是DNA复制中的碱基配对原理。 美国遗传学家比德尔和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根据对粗糙脉孢菌的营养缺陷型的研究,在40年代初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它沟通了遗传学中对基因的功能的研究和生物化学中对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研究。 按照一个基因一种酶假设,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中心问题是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信息究竟以什么形式储存在DNA分子结构中,这些信息又通过什么过程从DNA向蛋白质分子转移.前一问题是

分子遗传学重点讲义资料

1.分子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信息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它依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来解 释生命遗传现象,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机制及遗传物质对代谢过程的调控。 2. 分子遗传学研究对象:从基因到表型的一切细胞内与遗变异有关的分子事件。不仅仅包括中心法则中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 分子遗传学研究内容:遗传信息大分子在生命系统中的储存、复制、表达及调控过程。 分子遗传学研究目标:明确遗传信息大分子对生物表型形成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基因 1.从遗传学史的角度看,基因概念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泛基因(或前基因)→孟德尔(遗传因子) →摩尔根(基因):基因是功能单位(决定性状),基因是突变单位(基因是突变的最小结构),交换单位(交换的最小结构)三位一体的组合。 →顺反子:在一个等位基因内部发生两个以上位点的突变,如两个突变位点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为顺式结构,生物个体表现为野生型;突变位点分别位于两个同源染色体上,为反式结构,生物个体表现为突变型。即其顺式和反式结构的表型效应是不同的。一个具有顺反效应的DNA片段就是一个顺反子,代表一个基因。(或者具有顺反效应的DNA片段就是一个基因) (基因内部这些不同位点之间还可以发生交换和重组:一个基因不是一个突变单位,也不是一个重组单位) →操纵子:基因是一个转录单位,是一个以不同来源的外显子为构件的嵌合体,处于沉默的DNA介质(内含子)中 →现代基因 2.鉴定基因的5个标准 1)基因具有开放性阅读框ORF。 2)基因往往具有一定的序列特征。 3)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特性。 4)基因能够进行转录。 5)通过基因失活产生的功能改变鉴定基因。(能排除假基因的干扰) 3.蛋白质基因:能够自我复制的蛋白质病毒因子。 朊病毒: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因子。 4.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由于一些可遗传的修饰作用(如DNA、组蛋白甲基化作用)控制着亲本中某个单一的等位印记基因活性,从而导致个体在发育上的功能差异,使个体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 5.印记基因(imprinted gene):表达特性取决于它们是在父源染色体上还是在母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6.组蛋白上的共价键修饰: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在组蛋白上以组合形式。这些修饰的组合能改变染色质的结构,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属于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epigenetics )。 7.组蛋白密码含义: 1)组蛋白末端不同的修饰作用将诱导与染色质相连蛋白之间的相互亲和力。 2)一个核小体中同一末端的修饰可能是相互依赖的,产生不同组合。 3)染色质高级结构的不同性质极大地依赖于具有不同修饰的核小体共价修饰的局部浓度和

中科院分子遗传学试题1997-2003(精)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3年 一、今年是DNA双螺旋模型发表五十周年。请回答以下问题(20分): 1、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是否等于A+C/G+T ?(4分) 2、DNA双链的两条链中是否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4分) 3、大肠杆菌的基因组DNA的长度约为1100微米。请根据DNA模型估计其基因组的碱基对数目。(4分) 4、如果两种生物基因组DNA在四种碱基的比率上有显著差异,那么预期在它们编码的tRNA、rRNA和mRNA上是否也会在四种碱基的比率上呈现同样的差异?(8分) 二、在一牛群中,外观正常的双亲产生一头矮生的雄犊。请你提出可能导致这种矮生的各种原因,并根据每种原因提出相应的调查研究的提纲(注意整个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在两个月内完成)。(20分) 三、请给出以下6种分子标记的中文全称、定义、检测方法及其在遗传分析中的特征。(20分) RFLP , microsatellite , STR , SSLP , SNP , InDeL . 四、在普通遗传学中,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哪几种?请举例说明其中的两种相互作用?请从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阐述,并举例说明。(20分) 五、有哪些诱变剂可以诱发基因突变?基于突变被辨认的方法,可以将突变分为哪几种类型?哪些类型的突变对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最有意义?为什么?对一个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如何构建一个突变体库,以揭示基因组中预测基因的功能?(20分)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2 年 注:1、A卷考生必须回答下列5题,每题20分。 B、卷考生任选四题回答,每题25分。 一、请举出细胞中的各种RNA分子的名称、特征和功能。如何从RNA出发开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二、真和生物的基因表达控制(control of gene expression)和信号传导(signal transduction)有密切的关系,请举出一个你熟悉的例子分别说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其联系。 三、目前已经有一些现成的软件用来预测基因组全序列中的基因。为了设计这些软件,你觉得哪些关于基因和基因组的分子遗传学知识是必须的?请说明理由。 四、在真核生物中转座子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请分述每种类型的结构和特征。如何利用转座子进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的研究。 五、自从克隆的多利羊诞生以来,报界经常传播所谓克隆动物的缺陷,有一种说法是克隆动物会早衰,有人推测早衰的原因可能是:(1)被克隆的体细胞核的染色体端粒变短或(2)被克隆的体细胞核的基因表达程序已经处在发育上成熟的阶段。现在请你从染色体DNA复制的角度作支持第(1)种可能的阐述,并从基因表达调控的角度做反对第(2)中可能的阐述。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分子遗传学2001 年 (A卷考生必须回答下列五题,每题20分;B卷考生任选四题回答,每题25分)

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细胞和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 发表时间:2012-08-10T08:14:01.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张亚丽[导读] 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是指通过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张亚丽(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 150040)【中图分类号】R3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51-02 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是指通过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改变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细胞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形成了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其中比较成熟、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是:①荧光原位杂交;②比较基因组杂交。 1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测技术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测属于经典的细胞遗传学技术。用作染色体分析的标本包括外周血、脐带血、羊水、胎盘绒毛组织和肿瘤组织等。外周血是应用最多的材料。其他组织样本染色体制备方法与制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方法基本类同,只是标本的处理和培养条件有所调整。 1.1 基本原理 体外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在植物凝集素(PHA)的刺激下转化成为能进行有丝分裂的淋巴母细胞;在秋水仙素(纺锤体抑制剂)作用下,淋巴母细胞有丝分裂停滞,从而获得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标本。 1.2 基本操作程序 (1)取血3ml(空针用0.1~0.2ml肝素抗凝)。 (2)用7号针头向每瓶培养液(内装有5ml培养液)接种血液标本15~16滴,摇匀后,静置于37℃的隔水式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 (3)终止培养前3h,用7号针头向培养瓶中加入秋水仙素3滴(浓度为20μg/ml)并混匀。 (4)按以下程序制片。 ①收集细胞:由培养瓶中吸取培养物10ml置于离心管中,离,l~,10min(1 500~2 000r/min)离心后,弃上清液,留下沉淀物。 ②低渗处理沉淀物:向沉淀物中加入已预温(37℃)的KCI(0.075mol/L)8ml,充分吹打,以使细胞分散,并将离心管置于37℃水浴中20~30min。 ③固定沉淀物:向每只离心管中加入新鲜配制的甲醇一冰醋酸(3:1)固定液1~2ml(预固定),轻轻混匀后离心10min(2 500r/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向每只离心管中再加上述固定液8ml,轻轻混匀后静置30min以上,离心10min(2500r/min);然后,再重复固定、离心1次。 ④制作标本片:尽量弃去离心管中的上清液,用吸管轻轻吹打其中的沉淀物,再加入6~7滴新鲜的固定液并混匀,然后,将该沉淀物滴加于已经预冷的载玻片上(预冷载玻片:将清洁载玻片放在盛有蒸馏水的小搪瓷盆中置于4℃冰箱中数小时以上);将标本片晾干后,置于75℃烤箱中烘烤2.5h,然后自然冷却,也可将标本片吹干后用火焰烘干。 ⑤标本片染色:用Giemsa染液(以pH7.4的磷酸缓冲液配制,1.10)染色10min,自来水冲净并晾干。 ⑥显微镜观察:低倍镜下,选择标本片中染色体分散好、无细胞质背景、处于中期核分裂的培养细胞;然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进行计数、分组和性别鉴定;拍摄照片以进行正确的核型分析,并将典型图片存档。可根据需要进行染色体的Q显带、G显带、C显带、R显带和T显带。 1.3 注意事项 PHA是体外细胞培养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应用浓度应根据各批号PHA的效价作适当调整。秋水仙素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影响标本的分析。浓度低或作用时间短,会使标本中的分裂细胞减少;浓度高或作用时间长,会使染色体过于缩短,以致形态特征模糊。采血和接种培养时,不要加入过多肝素,肝素过多可抑制淋巴细胞转化。显带检测,以存放3d左右的标本片效果较好。观察G显带时,检材要用胰酶液消化。消化液的配制和消化条件的控制要认真探索,以获得最佳结果。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2.1 基本原理 2.1.1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了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通过核酸杂交,直接在组织切片(冷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细胞涂片、染色体制备标本或培养细胞爬片上,检测或定位某一特定的目的DNA或目的RNA的存在。 2.1.2 FISH是以荧光素标记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段(探针),通过检测荧光来定性和定位目的核酸片段,具有敏感、快速、能同时显示多种颜色等优点,不但能显示中期核分裂象的染色体,还能检测间期细胞核的DNA。 (1)FISH的直接法:以荧光素直接标记DNA探针,特异性强,方法简便。随着荧光标记技术的改进,直接法的敏感性不断提高,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FISH的间接法:以非荧光素标记物标记DNA探针,再桥连一个荧光标记抗体。 2.2 基本方法 2.2.1 探针和试剂。用于FISH的探针有不同类型。已有商品化的探针用于 FISH。avidin-FITC、anti-avidin和PI等检测试剂均可购得。 2.2.2 原位杂交。杂交前标本和探针应经变性处理。 2.2.3 检测。杂交后的标本除去封胶,置2×SSC中洗去盖片。经多步骤漂洗后依次在亲和素一荧光素、抗亲和素抗体和亲和素一荧光素中各孵育20min(生物素标记探针),其间及其后各用1×PBD洗3次,每次2min。若用直接法FISH进行检测,后续免疫结合反应可省略,最后应加抗荧光衰变剂和DNA复染剂后封片。 2.3 注意事项 实验室必须优化FISH操作过程的各项条件。整个杂交和杂交后检测过程要始终保持标本片的湿润,以防载玻片干燥后引起非特异性染色。复染时要避光。根据荧光染料的不同选择相关的荧光显微镜滤色片。 3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