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录入:秋珍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世纪之交的中国基础教育,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当首推“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了不少精辟深刻、令人折服的见解。

我是长期在基础教育第一线从事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因而不具备宏观的、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但十多年鲜活的校园生活使我对素质教育不但全身心地拥护,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大旗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我的这个理解,不是纯理论思考的结果,而是十几年教育实践赋予我的思想结晶。

不知我这样说是否有拔高自己之嫌:刚参加教育工作时,我有一种真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当然来自我少年时代所受的关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教育,但更来源于我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深忧虑。

记得当时就有同事对我调侃道:“你把胡耀邦该操的心都操了!”是的,现在想起来,那时我的“庄严”与“神圣”的确有些幼稚,但我那颗真诚的责任心(后来成了我的事业心),至今未曾褪色!就理论素养而言,我当时堪称“一贫如洗”。我只是凭着一腔热情便“赤膊上阵”了:一天十几个小时和学生“泡”在一起,真正成了“娃娃头”!

开始对教育进行一些肤浅的理论思考,是在我出手“教训”欺负我班学生的学生之后的反思。正是在那时,我第一次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定价三角六分钱的薄薄的小册子,成了我教育理论真正的启蒙读物,我也从此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

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教育生活中的出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了我对打学生这种错误行为的自我教育。更重要的是,对比当时的教育现实和我自己的教育状况,我第一次站在了“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

从教育现实来说,当时的“应试教育”显然远不及现在,但也端倪渐显,并已引起有识之士及社会各界的忧虑(当时对这一弊端的概括叫做“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已经明显开始畸形发展——在不少教育者眼中,学生的大脑就是装分数的容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从我当时的教育状况来看,虽然我对学生充满了教育热情,但基本上是把学生仅仅当做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未把他们看做有自己独特心灵世界、有充分主体意识的人;在我的眼中,学生是作为共性存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一个个独具个性的人。另外,当时我虽然也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教育培养,但这些教育只是孤立的“德育”、“智育”、“体育”等等,而没有意识到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互相交融渗透的。

苏霍姆林斯基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值得顺便一提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来写《教育日记》的精神和做法,也深深影响了我。从那以后直到现在,我也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的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其具体做法,在我另外一本书里将有详尽描述。在这里我只想强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更重要的是,“未来班”为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对“未来班”的创意、建设和发展体会到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当然不能像“事后诸葛亮”似地夸耀自己如何如何在十几年前就在搞“素质教育”了,但是,我最初的教育探索的目的,就在于试图纠正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而且也部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的教育探索,便逐步显示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我是在对“宁小燕”自杀事件的剖析(参见本书《沉重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教育缺陷的: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

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更新内容,那就必然会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会碰壁。“未来班”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技巧上,无疑有许多创新,但其教育内容或者说贯穿其中的教育灵魂,却仅仅是力图继承恢复我国五六十年代的道德风尚。在“未来班”,我和我的学生也的确营造出了《青春万岁》中那样一种纯真温馨的集体舆论和班级氛围;但是,我所培养的“郑波”们、“杨蔷云”们(郑波、杨蔷云均系《青春万岁》的主人公),从我这儿出去后,面对迥异于五六十年代风气的社会现实,肯定会产生“宁小燕”式的迷茫。这对我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尴尬!而当时日益汹涌的改革大潮,无疑呼唤着一种既深入学生心灵又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一方面,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紧张的生活节奏,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疾病渐渐增多,需要教育者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过去我们的教育除了“政治思想工作”,几乎没有真正的心理辅导和心理保健。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时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唤醒人们的主体意识,并期待着对公民的独立人格、法治观念和民主精神的培养成为我们教育的应有内容。

另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

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越挫越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明察秋毫的预见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处世艺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德

育所缺乏或比较薄弱的。

1983 年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无疑是中国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第一声春雷;而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则掀开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第一页壮丽诗篇。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给我以强烈的心灵撞击:“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什么叫‘好人才’?一句话,就是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这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和人民的公仆。这样的人才,当然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如果缺乏这种时代精神和新的品质,没有理想、没有纪律、没有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算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在这篇讲话中,万里同志尖锐地抨击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追求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历史上,凡是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地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结果。??我们现在要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就应该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大大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

这一时期,我发表了一系列教育反思的文章:《商品经济的德育思考》、《中学德育危机原因初探》、《从理想的天空到现实的大地》、《正视历史的进步》、《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德育的困惑》、《关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以现在的眼光看,发表于1987 年到1990 年期间的这一系列文章,观点也许偏激,认识也许片面,论述也许肤浅,但是,其中对教育现状的忧虑是真诚的,对教育弊端的思考是严肃的,对教育改革的期待是热切的。当然不仅仅是忧虑、思考和期待,我也在实践中充实我的教育内容并改进教育方法——

我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教育内容,系统地开展了学生青春期心理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对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培养。我写下的近二十万字的学生心理咨询通信和青春期教育论文,是我对这一教育探索的结晶。

我继续进行班级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与过去不同的是,我在注重发挥“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我还对集体主义教育中压抑个性、依赖教师、追求虚荣等“假集体主义倾向”进行了研究和剖析。1990 年全年的《河南教育》特意为我开辟了“集体主义教育漫话”专栏,发表了我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在班级管理上,我进行了“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我大胆破除传统班级管理中的“人治”思想,采用体现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的班级“法规”对班级实行“法治”管理。我的这一探索被《中国青年报》、《天津教育》披露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天津教育》为此还专门展开了讨

论和争鸣。虽然我的这一探索不是完美无缺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我所遵循的基本精神——让班级管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则已成为我坚

定不移的信念。

另外,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在语文教学民主化的摸索方面,在教育个性化的尝试方面,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我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我开始被邀请到省内各地各学校讲学,后来又应邀到天津、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省市汇报交流我的教育改革体会。我在宣传自己教育主张的同时,又得到了许多教育同行及专家的指导。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

1991 年初,我从乐山一中调到成都玉林中学,虽然仍然是当班主任和从事语文教学,但从以后的发展来看,这次调动是我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由于正式调动不很顺利,我在成都过了两年“单身汉”的日子,我因此而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读书、思考和写作。

我重新读了我书架上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著作;同时,第一次完整地通读了《论语》、《孟子》和《庄子》;读了《外国教育史》、《人格心理学导论》;还读了一些与教育没有直接联系的书,如《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思想史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等等。我试图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来思考教育,并从更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教育养料。在这一时期所读的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和叶圣陶的著作。我以前只是“语录”式地接触过这两位教育家的一些观点,现在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陶行知文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说实话,我的阅读远远谈不上是精读,还只是浮光掠影的浏览,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两位教育家博大精深而又富于中国气派的教育思想所震撼。联系我以前读过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不禁感叹:这几位教育大师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教育现实实在是太贴近了!他们所言所论,就仿佛是针对今天中国教育的弊端而发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一些教改“新观念”,早在几十年前或更早,就被这几位教育家提出来了!

我以这些理论思考总结我的教育实践,完成了两本专著的写作:一本是《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朋友的100 封信》(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本是与人合写的《班主任工作指导》(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教育文章。

在教育实践方面,我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民主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研究和尝试。所谓“个性教育”,就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其核心是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所谓“民主教育”,就是学生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法治(注意:包括“法制”,但不仅仅是“法制”)精神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天地。

我在进行这些探索的时候,脑子里当然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但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理论学习和我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的回顾,使我形成了一个质朴的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因此,唯分数至上的所谓“教育”,是目中无“人”的伪教育!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很质朴的认识,我开始对越演越烈的“升学教育”(这是我当时的概括)进行无情的抨击。在一篇题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个性》的文章中,我这样写道——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话在中国似乎从来就未真正做到过。就目前中学教育而言,“成”的标志,从理论上讲,是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事实上,“成”的惟一标志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以及学校的升学率。这使许多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人,虽然胸怀教育科学与教育民主的顽强信念,却不得不在“升学教育”的铁索桥上冒着“学生考不上大学一切都是白搭”的舆论“弹雨”,艰难而又执着地前行!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教育评价:假如某位班主任的

工作富有特色(比如班级管理尽可能交给学生,平时尽可能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等等),尽管在当时就可以判断出这些做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周围舆论仍然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几年后的高考:“工作倒是蛮有新意的,可万一高考滑坡怎么办?”“哼!就会搞一些花花哨哨的东西,到时候高考可有好戏看了!”??几年后,假若学生高考成绩不错,人们会齐声喝彩:“你看,人家的班级管理那么放手,而且又搞了那么多的班级教育活动高考成绩仍然这么好,他确实有两下子!”相反,若高考成绩不理想或低于人们的期望值,同样的人也许会说:“班级管理那么松散,还搞了那么多与高考无关的活动,高考当然会

砸锅——我早就料到了!”

于是,在当代中国,几乎任何一位“优秀教师”“优秀事迹”的辉煌大厦,都必须以其班级大大高于所在年级、所在地区平均水平的“升学率”作为支撑的主要栋梁,否则,他的一切教育思考、探索与创新都等于零!不能简单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度,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竞争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也最重要的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毕竟不是惟一的目标!特别是在“升学教育”压倒一切时,不但“做人第一”、“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等教育要义成了点缀的口号,而取得较高升学率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学生个性精神的丧失!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没有个性的学生——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毫无创造精神!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很难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马克思常用“人的解放”来说明共产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有理由这样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教育的解放”,就谈不上“人的解放”!——正在告别20 世纪走向新世纪、渴望现代化、渴望在世界上彻底扬眉吐气的社会主义中国,尤其呼唤这种“解放”!

??

正是因为我(其实,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多年来就有着这样一种热切的呼唤,所以当我第一次读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时,当我听到李岚清副总理提出“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时,是多么的欣喜、多么的激动!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提出质疑,甚至还有人对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嗤之以鼻,认为“搞了半天,素质教育就是这么个玩意儿”。但是,素质教育所体现的一些基本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服务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三个意识:一个公民意识,一个爱国意识,还有一个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等等,则充分表明,素质教育真正是把学生当做“人”的教育!

回顾以往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我感到,“素质教育”的概念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我从许多前辈教育大家的著作中,都读到了不少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精辟论述,特别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对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陶行知说:“我们此地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明确指出,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即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进步的方针”。他还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增补本】 李镇西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

P66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条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现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近。”(李老师:我和万同的故事)P75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P80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P88 9.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P102 【是的,有着学生对老师的不舍,对老师浓浓的爱,我想这也是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宁阳六中小学部张秀花因为对李镇西老师的喜爱,我有幸拜读了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我又一次经历了心灵的洗礼,被李老师的崇尚人格所震撼: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每一位爱学生的老师,都有一种能力死学生的能力,镇西老师认为,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老师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在这本书中,对我感动最深的地方是李老师的博爱,每一位教师都无可置疑的喜欢优秀的孩子,但对那些调皮任性、不听话的的孩子抛弃以外,任其发展。而李老师却不同,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

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是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被接纳、被认可、被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有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关注到孩子的需要时,我们便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于是,我们理解他们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与后进孩子沟通时,当我们养成与孩子心理置换的沟通方式时,于是,我们对他们的积极关注会多于消极关注,正强化会多于负强化,此时,你便是在为后进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书中关于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一、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了”。我感动于: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缘于我对教育和学生的热爱,出于对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的认识,我深深的认识到自身教育知识的匮乏,和教育技巧的简单落后,于是打算读几本班主任工作,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来给自己充充电。这学期学校按排读好书活动,《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的看了作者简介和自序,自序中一句颇具想象力,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话深深的攫住了我的心,那就是“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当时决定买他的书并不知道他有那么大的名气,那时蓬安还没有开什么教育大讲堂,也没有亲自听过李镇西的报告,更没有看过他的讲学的碟片(后来学校在集中学习时才有幸看到他在蓬安作报告的实况碟片),当时我看完这本书就被他的教育机智和简洁流畅的文笔折服了。在书中他提到经常给学生读他自己写的《爱心与教育》,在经历过几次失望后才买到这本我心仪已久的书----《爱心与教育》(增补版)。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

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这本书让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做一名教师是幸福的。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感不是看几本书就可以获得的,而是源于对教育意义的深远认识,源于对学生的热爱,这样你才会谈得上热爱工作,你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实践。在阅读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开阔自己的胸襟,净化自己的心灵,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实践中锻炼总结,在实践中修正提升,在实践中启迪智慧,在实践中开拓创新。这样你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你的学生依恋你,家长尊敬你,同行敬佩你,领导器重你,这样你被欣赏,被认同,你就会觉得很幸福,你就会觉得工作很快乐,你才会真正潜下心来搞教育,你就可以把你的爱全部奉献给孩子们,于是你的工作就会更出色,也会更幸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记得去年上半年有一天我正准备午休,突然想到作为班主任得去看看孩子们睡的咋样,就马上翻身起床,没有犹豫,没有拖拉。试想如果你心里没有装着孩子们,你会在午休之前想到他们吗?你愿意为了孩子们睡一个好觉而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吗?因为我觉得孩子们睡好了,就有充沛的精力投入下午的学习,孩子们就可以取得相对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有一个爱心教育故事的主人翁杨守丰,她与人为善,顽强进取,珍惜时间,热爱学习;母亲精神失常,父亲体弱多病,家中有4个比自己小的弟妹,自己也长期被病痛折磨,小小的年纪面对如此让人揪心的家庭环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心与教育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爱心与教育》 1.教育者的明智和机智,在于引导“后进学生”经常进行“灵魂的搏斗”,不但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P60 2.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但是,必须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P61 3.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P65 4.“后进学生”写“每日九问”。引导“后进学生”养成每天“自省”的习惯:一问今天影响同学学习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预习没有;五问今天做过什么不文明的事没有;六问今天说过

脏话没有;七问今天战胜弱点没有;八问今天有进步没有;九问今天有什么遗憾没有。P66 5.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比方说,这个星期,你多次主动打扫教室,同学们就因你的存在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又比方说,你主动帮同学修理坏了的椅子,那位同学就因班上有了你而感到了幸福!李老师希望你永远做一个能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P69 6. “我给你找了两位老师,让这两位老师随时提醒你别违反纪律。一位就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上进心和意志都是自己最严厉的老师;另一位呢?是你的同学——我打算给你安排一位‘帮助人’,由这位同学随时注意你的表现并提醒你改正。之所以叫‘帮助人’,就是说,这位同学是出于对你的爱护而帮助你进步的。”我(李老师)脑子里转了个弯:与其由我给他指定“帮助人”,不如让他自己给自己找“帮助人”,这样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更强,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于是,我说:“这个‘帮助人’,由你自己在班上找。条件是:1.你最信任的人;2.他比你表现得好;3.他又坐在你附近。”(李老师:我和万同的故事)P75 7.离开了对学生心灵的尊重,还有什么“教育”可言?P80 8.一个人要改正缺点,不光要看他口头上的承诺,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P88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doc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里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感动流泪,你一定也有自己的读书感想吧,写下来吧。下面是查字典带来的读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李镇西是一个很忙碌的人:他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每年还要编写几本著作,时不时的还要外出讲学。他的那套内需理论,使我很受启发。李镇西的事迹,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勤奋是成功最根本的基础。 李镇西老师还谈到要多读书,多写作,尤其是读一些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如,陶行之,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籍。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得不好,有时候是想读书,总是抱怨没时间,一直没付诸行动。李镇西老师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还经常要外出讲学,每天还要看上万字的书籍,写上千字的教育日记。和李老师相比我们的时间应该是相当充足,应该善于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写点教育叙事和教学反思,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李镇西之所以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和他具有的高尚的师德是密不可分的。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再次提醒我们: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师德的灵魂是师爱。教师应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的确,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做学生的好老师,首先就要爱学生。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用慈母般的心情去教育、去关怀每一个学生,去爱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待后进生更应该如此,李老师向后进生伸出了温暖的双手,献出了真情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满了爱,教育将永远是艳丽的春天!多年的教学也证明了这一点,你只要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再顽皮的学生也会和你真心相对,和你交朋友,我愿在今后的教学中把真爱奉献给每个孩子,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从李老师的报告中我体会到了一个道理,他认为一个人虽然永远达不到所谓的最好,但他相信今天的自己一定会比昨天的自己好,一天天不断地超越自己,一定会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我的心里暗自立下誓言我也要做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于是开始每天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作业是不是比昨天更仔细?今天留下了什么遗憾,明天怎么弥补?只要认真的对待每一天,争取每天有一点进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想我们一定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二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篇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以下是整理的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5篇,欢迎阅读参考!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

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 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2个班,又不是班主任,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陈冬姣“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暑假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镇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如果我遇到像万同这样的学

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从万同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他不断地付出,因为不断地付出,他不断地收获着学生的感恩,这样如此这般,周而复始,才使李老师有那么好的“运气”,遇到了那么好的学生。因此不要抱怨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做到,做好,做深,做透。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王燕华 暑假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 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

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 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 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 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 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 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 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 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 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 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 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 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 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 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 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 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 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 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 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 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 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 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 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 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 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 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 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 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 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我是带着饮佩的心情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它荣获过xxxx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冰心图书大奖、中国教育学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篇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实验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沉着,这样的感觉确实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忆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开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的。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教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领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教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教师的书架上借

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领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欢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教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心爱,学生的心灵比教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教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教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欢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渐渐等待他们战胜自我,获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教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教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迟缓,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暴跳如雷,可是于事无补,

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8篇

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8篇On love and educ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8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2、篇章2: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3、篇章3: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4、篇章4: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5、篇章5: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6、篇章6: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7、篇章7: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8、篇章8: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下面就是小泰为大家带来的几篇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的范文! 篇章1:关于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明灯作伴,尽管夜已深,我仍旧伏在书桌上不忍释手地 看着《爱心与教育》,一点倦意还没有,被李镇西老师“还债”的故事感动着。曾经为琼瑶、岑凯伦笔下唯美的爱情而感动,为了躲避宿管老师的抽查,甘愿躲在被窝里电筒达旦,兴致犹存。当了教师以后,为了充实专业教学知识,常要逼自己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却经常翻不了三页,接倒头便去南柯赴那神往的约会。为什么此书在出版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一本无需炒作的畅销书?究其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书中那一个个感 人肺腑的故事,唤起了千万读者尘封已久的情感,还因为李老师那一股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学生、对工作无比挚爱的清泉也同时滋润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用心灵写出的作品 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他与学生的交流总是

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 李国营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一线工作。切身体会到班级管理的难,但我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向同仁请教,努力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下面是我在此期间如何管理班级的几点体会,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班主任要分清和语文老师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工作多半由语文老师担任,导致许多老师和同学将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浑为一体,而班主任也对自身责任认识不够,在工作中分不清责任,严重制约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尤其在贫困的西部地区,“班上学生多师资少”的情况下,这种错误更严重,班主任只当好了语文老师,将班级管理这项工作搁在一边,致使这项工作一直搞不好。在这方面,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分清责任,弄清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即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要科学、民主地管理好班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二、班主任工作要“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作为班主任,要比别的教师多留心眼,多下功夫,要细心观察学生情况,将他们发生的一切事务认真、妥善的处理。在这方面,我一直要求自己“勤”。勤于处理他们之间的大小事务到纠正每个不起眼的违犯动作。每天,我一直强调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强调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并按时到校。正是由于这些“勤”,使我班上的学生在纪律方面都能严格遵守,很少违犯。在这方面,班主任要努力做到“勤”,尤其在低年级阶段,班主任需要充当许许多多角色,只有勤于扮演好这些角色,才能管理好班级,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 三、班主任要科学民主的管理班集体 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的班主任,要领导和管理好班集体,就要科学民主的管理班级。在每学期开学初,我首先民主的选好班干部,让他们分清责任,各自负责。而且对班干部每三周进行一次重选,对胜任者连任,不胜任者另选,这样,使所选的班干部都能认真地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并讨论制定班规、班纪,制定德育评分标准,谁有违反,按制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今年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李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执著的爱一次深深打动了我。很多次地看到这样的话语,“我这是在还债呀!”李老师说:“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我应该也必须还这笔债。”越往下读,越发觉得李老师的人格特别高尚,也就更多地将李老师作为一面镜子,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于是也越发引起自己心中的震撼。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李老师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多么朴素,多么和谐的情谊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特殊力量的奉献,教师要用美好的爱,用对人的尊敬和美好、深信的精神来塑造

人。”是啊,爱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爱心便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李镇西老师认为,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到学生中间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老师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在我从事小学教育这几年,我也发现,当我对孩子真心付出时,孩子们也同样对我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理念,是值得现在每位老师学习的。下面OK为大家带来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镇西老师爱的回报,让我不止一次感动的流泪。李镇西拥有了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是他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牢固的防线。其实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诠释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因为他明白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感情,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李老师认为自己目前远没有达到宗教的境界,但是把教育当做我热爱的事业,并尽量使自己逐步具备一种宗教情怀。因此,他自觉地记录、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于是便有了持续不断的班主任工作日记。这已经不是他的工作常规,而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了。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

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着一群天真无邪、稚淳可爱的孩子们,我们又倾注了多少爱在孩子身上呢?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

学习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学习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方里小学扣庆超 暑假里我在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李镇西的大名,如雷贯耳。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头,我都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

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现在,我才明白把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教成“小大人”式的学生,是教育的悲哀。因为我们剥夺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话般的童年。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 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老师工作有着枯燥重复的特点,每天要面对大量繁杂、琐碎的学生问题,若不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周围变化的事物,久而久之脾气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范文(8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第一篇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整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

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第二篇 在《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还生动具体的列举了自己对后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