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场磁共振1H—MRS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场磁共振1H—MRS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高场磁共振1H—MRS在乳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乳腺MRI检查规范

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1 乳腺MRI检查适应症 1.1 乳腺癌的诊断 当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影像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可以考虑采用MRI 进一步检查。 1.2 乳腺癌的分期 由于MRI对浸润性乳腺癌的高敏感性,有助于发现其他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发现的多灶病变和多中心病变,有助于显示和评价癌肿对胸肌筋膜、胸大肌、前锯肌以及肋间肌的浸润等。在制定外科手术计划之前,考虑保乳治疗时可进行乳腺增强MRI检查。 1.3 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估 对于确诊乳腺癌进行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在化疗前、化疗中及化疗结束时MRI检查有助于对病变化疗反应性的评估,对化疗后残余病变的范围的判断。 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对于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而临床检查、X线摄影及超声都未能明确原发灶时,MRI有助于发现乳房内隐匿的癌灶,确定位置和范围,以便进一步治疗,MRI 阴性检查结果可以帮助排除乳房内原发灶,避免不必要的全乳切除。 1.5 保乳术后复发的监测 对于乳癌保乳手术(包括组织成型术)后,临床检查、乳腺X线摄影或超声检查不能确定是否有复发的患者,MRI有助于鉴别肿瘤复发和术后瘢痕。 1.6 乳房成型术后随访

对于乳房假体植入术后乳腺X线摄影评估困难者,MRI有助于乳癌的诊断和植入假体完整性的评价。 1.7 高危人群筛查 最近的临床试验表明,MRI在易发生乳腺癌的高危人群中能发现临床、乳腺X线摄影、超声检查阴性的乳腺癌。 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适用于仅在MRI上发现的病灶,并对此靶病灶行超声和X线片的再次确认,如仍不能发现异常,则需在MRI导引下对病灶行定位或活检。 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症 ⑴妊娠期妇女。 ⑵体内装置有起搏器、外科金属夹子等铁磁性物质以及其他不得接近强磁场者。 ⑶患有幽闭恐惧症者。 ⑷具有对任何钆螯合物过敏史的患者。 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3.1 检查前准备 3.1.1 临床病史 了解患者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家族史、高危因素、乳腺良性病变史及手术史,询问患者有无前片及其他相关检查(包括乳腺X线摄影,B超)。 3.1.2 检查前做好乳腺MRI检查注意事项的解释和安抚患者的工作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MRS 为目前唯一能无创性观察活体组织代谢及生化变化的技术。在相同的磁场环境下,处于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同一种原子核,由于受到原子核周围不同电子云的磁屏蔽作用,而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波谱分析就是利用化学位移研究分子结构,化学位移的程度具有磁场依赖性、环境依赖性。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神经元活动的标志位于: 2.02ppmCreatine:Cr肌酸,脑组织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峰度相对稳定,常作为波谱分析时的参照物,位于: 3.05ppm Choline:Cho胆碱,细胞膜合成的标志位于:3.20ppm Lipid:脂质,细胞坏死提示物位于:0.9-1.3ppm Lactate:乳酸,无氧代谢的标志位于:1.33-1.35ppm Glutamate:Glx谷氨酰氨,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肝性脑病时增加位于:2.1-2.4ppmmI:肌醇代表细胞膜稳定性,判断肿瘤级别位于:3.8ppm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 ·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一大峰,位于 2.02-2.05ppm ·与蛋白质和脂肪合成,维持细胞内阳离子浓度以及钾、钠、钙等阳离子通过细胞和维持神经膜的兴奋性有关·仅存在于神经元内,而不会出现于胶质细胞,是神经元密度和生存的标志·含量多少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况,降低的程度反映了其受损的大小

肌酸(Creatine) ·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二大峰,位于3.03ppm附近,有时在3.94ppm 处可见其附加峰(PCr)·此代谢物是脑细胞能量依赖系统的标志·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在低代谢状态下增加,在高代谢状态下减低·峰值一般较稳定,常作为其它代谢物信号强度的参照物。 胆碱(Choline)·位于3.2 ppm附近,包括磷酸胆碱、磷酯酰胆碱和磷酸甘油胆碱·细胞膜磷脂代谢的成分之一,参与细胞膜的合成和蜕变,从而反映细胞膜的更新·Choline 峰是评价脑肿瘤的重要共振峰之一,快速的细胞分裂导致细胞膜转换和细胞增殖加快,使Cho峰增高·Cho峰在几乎所有的原发和继发性脑肿瘤中都升高·恶性程度高的肿瘤中,Cho/Cr比值显示增高· 同时Cho是髓鞘磷脂崩溃的标志,在急性脱髓鞘疾病,Cho水平显著升 乳酸(Lac)·位于1.32ppm,由两个共振峰组成·TE=144,乳酸双峰向下;TE=288,乳酸双峰向上;·正常情况下,细胞代谢以有氧代谢为主,检测不到Lac峰,或只检测到微量·此峰出现说明细胞内有氧呼吸被抑制,糖酵解过程加强·脑肿瘤中,Lac出现提示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中·Lac也可以积聚于无代谢的囊肿和坏死区内,脑肿瘤、脓肿及梗塞时会出现乳酸峰。 脂质(Lip)·位于1.3、0.9、1.5和6.0 ppm处,分布代表甲

磁共振波谱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 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

应表示为:w=gBeff=gB0(1-s) 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即因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也就是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和所受屏蔽作用的不同,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如图2所示。实际上,研究某种样品物质的磁共振频谱时,常选用一种物质做参考基准,以它的共振频率作为频谱图横坐标的原点。并且,将不同种原子基团中的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坐标原点的频率之差作为该基团的化学位移。显然,这种用频率之差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磁场强度高低有关。在正常组织中,代谢物在物质中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在1.5T场强下水和脂肪共振频率相差220Hz (化学位移),但是在这两个峰之间还有多种浓度较低代谢物所形成的共振峰,如NAA、Cr、Cho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非常低。MRS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才能使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得以显示。 下面是研究MRS谱线时常用到的参数: (1)共振峰的共振频率的中心—峰的位置V: 化学位移决定磁共振波谱中共振峰的位置。 (2)共振峰的分裂。

磁共振波谱技术介绍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介绍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在许多疾病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磁共振波谱mRS)研究人体细胞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常规MRI则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大体形态的病理生理改变,但二者的物理学基础都是核共振现象。 一、MRS的原理 磁共振信号的共振频率由两个因素决定①旋磁比r,即原子的内在特性②核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 核所受的磁场主要由外在主磁场(B。)来诀定,但是核所受的磁场强度也与核外电子云及邻近原子的原子云有关。电子云的作用会屏蔽主磁场的作用,使着核所受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主磁场。这种由于电子云的作用所产生的磁场差别被称为化学位移。因此,对于给定的外磁场,不同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一样,从而产生共振频率的微小差别,导致磁共振谱峰的差别,从而识别不同代谢产物及其浓度。 MRS可检测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浓度,根据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多少可以分析组织代谢的改变,1H-MRS可测定 12种脑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的共振峰,N-乙酸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PCr)胆碱(cho)肌醇(MI)谷氨酸胺Gln)谷氨酸盐(Glu)乳酸(Lac)等。生物中,许多生物分子都有31P,这些化合物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与生物膜有关的磷脂代谢,31P-MRS被广泛用在对脑组织能量代谢及酸碱

平衡的分析上,可以检测磷酸肌酸(PCr人无机磷酸盐(PI)α- ATP、β-ATP、γ—ATP的含量和细胞内的 PH值。 二、MRS的临床应用 1.正常人的脑MRS MR波谱变化可反映神经元生长分化,脑能量代谢和髓鞘分化瓦解过程改变。NAA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几乎所有的NAA均存在于神经对内,目前将NAA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内标物。正常人有很高的NAA/Cr)值,NAA下降提示神经元的缺失和破坏。Cho 和 Cr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均被发现,但细胞研究证明,星形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内Cho和Cr含量明显高于神经元,故Cho和 Cr增加提示有神经胶质增生。由于NAA减少或Cho、Cr增加,导致了 NAA/(Cho+Cr)上值降低,上值常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指标。此外,1H-MAS发现NAA在人出生后一年内增加近两倍,肌酸信号也相应增加,NAA/Cr。及Giu-n/Cr随年龄增长而上升,MI/Cr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1P-MRS研究也发现,磷酸一脂(PME)的信号相对于其他代谢产物来说随年龄增加衰减,磷酸肌酸则相反,这说明,通过定量分析脑组织代谢产物的MRS,可了解脑组织的发育成熟度,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观察病理性波谱时,应考虑到年龄相关性变化。 2.癫痫的MRS 1H-MAS显示癫痫灶侧近中颞叶内 NAA峰值降低,减少 22% ChO 和 Cr分别增加 25%和 15%。 NAA的减少说明癫痛灶内神经元的缺失、受损或功能活动异常。Cr和 Cho升高反映胶质细胞的增生,研究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 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即因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也就是核外电子云密度不同和所受屏蔽作用的不同,而引起相同质子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信号位置的不同,如图2所示。实际上,研究某种样品物质的磁共振频谱时,常选用一种物质做参考基准,以它的共振频率作为频谱图横坐标的原点。并且,将不同种原子基团中的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坐标原点的频率之差作为该基团的化学位移。显然,这种用频率之差表示的化学位移的大小与磁场强度高低有关。在正常组织中,代谢物在物质中以特定的浓度存在,当组织发生病变时,代谢物浓度会发生改变。磁共振成像主要是对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共振峰进行测量,在1.5T场强下水和脂肪共振频率相差220Hz (化学位移),但是在这两个峰之间还有多种浓度较低代谢物所形成的共振峰,如NAA、Cr、Cho等,这些代谢物的浓度与水和脂肪相比非常低。MRS 需要通过匀场抑制水和脂肪的共振峰,才能使这些微弱的共振峰群得以显示。 下面是研究MRS谱线时常用到的参数: (1)共振峰的共振频率的中心—峰的位置V: 化学位移决定磁共振波谱中共振峰的位置。 (2)共振峰的分裂。 (3)共振峰下的面积和共振峰的高度: 在磁共振波谱中,吸收峰占有的面积与产生信号的质子数目成正比。在研究波谱时,共振峰下的面积比峰的高度更有价值,因为它不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对噪音相对不敏感。 (4)半高宽: 半高宽是指吸收峰高度一半时吸收峰的宽度,它代表了波谱的分辨率。 原子核自旋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自旋自旋耦合。高分辨率磁共振频谱可以观察到自旋自旋耦合引起的共振谱线的裂分,裂分的数目和幅度是相互耦合的核的自旋和核的数目的指征。在一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自旋耦合的情况下,由于一个氢核的磁矩有顺磁场和逆磁场两种可能的取向,因此它对受耦合作用的氢核可能产生两个不同的附加磁场的作用,这引起受耦合的氢核的共振由一个单峰分裂为二重峰。如此类推,在两个氢核和一个氢核发生耦合的情况下,共振谱由一个分裂为三个。 磁共振波谱仪不仅可以描绘频谱,还可以描绘频谱的积分曲线,积分曲线对应共振峰的面积。峰的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 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 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了手术方案的拟订、放射计 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1 肿瘤的部位 区分脑内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基 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高,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 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 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2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 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和T2时 间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 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 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 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 正确地对上术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 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3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 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 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 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脑实 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 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4 肿瘤的血供 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加权图 像上呈高信号,因此,T2加权图像有利于具有流空现象肿瘤血管的显示。它可表现为曲线状 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顶替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树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柱状散在性分布,这在大脑凸面 脑膜瘤并非少见,有上述征象者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此外,MRI较CT更好地显示了肿瘤包绕邻近血管如垂体瘤、肿瘤侵入静脉窦如窦旁脑膜瘤。对于血流的速度也可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如低信号往往提示静脉血流或流速较快的静脉血;高信号常常代表缓慢流动的静脉血。为了 有效地显示肿瘤血供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扫描时采用血流敏感的脉冲序列不失为一种 简易有效的方法。 5 肿瘤的增强情况 颅内肿瘤灌注性能较差,血脑屏障损害时异常对比增强。所以,在常规MRI检查之后行Gd-DTPA增强MRI扫描,可提高平扫阴性颅内肿瘤的显示率,如直径2cm以下的等信号脑膜瘤;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所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手术方案的拟订、放疗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收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肿瘤的部位区分脑骨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动;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可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为了显示脑外肿瘤的常见表现,T1加权图像是关键,因为它有利于病理解剖关系之显示。为了明确脑池、脑沟增宽与否或是否向脑室方向移位,T2加权图像必不可缺,以便于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作比较,除外其他原因引起T1加权图像上肿瘤的脑室侧有低信号,如移位的血管、胶质增生等。冠状位扫描有助于观察头顶部、脑底部以及天幕附近占位性病普通,并作出脑外肿瘤之判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 和T2 延长时间上有差异,如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在T1与T2延长程度上顺序递减,但总体上讲,肿瘤T1和T2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 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现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正确地对上述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绝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信号强度均匀的脑内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如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囊肿等,但也有例外,如脑转移;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脑内肿瘤,多半是恶性的,如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有一些良性肿瘤如颅咽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很不均匀。肿瘤若发生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其原有的信号强度可发生变化。囊变或坏死在T1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低的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高的信号;出血若处于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钙化明显时,都表现为低信号。它们都使原来比较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不均匀,使原来不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更不均匀。(三)肿瘤的边缘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脱离实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或显示了硬脑膜。直径大于4CM的脑膜瘤中,70%有假包膜。又如胶质瘤的假包膜信号强度可变,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四)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因此,要产生核磁共振,首先原子核必须具有磁性。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没有磁性,自旋量子数I≠0的原子核具有磁性。 I=1/2:1H,13C,15N,19F,31P,77Se,113Cd,119Sn,195Pt. I=3/2:7Li,9Be,11B,23Na,33S,35Cl,37Cl,39K,63Cu,79Br 此外还有I=5/2,7/2,9/2,1,2,3等。 I=1/2的原子核,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核表面,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适合核磁共振检测。1H,13C原子核是最为常见,其次是15N,19F,31P核。 除了原子核具有磁性外,要产生核磁共振,还必须外加一静磁场和一交变磁场。在磁场中,通电线圈产生磁距,与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线圈受到力矩的作用而发生偏转。同样在磁场中,自旋核的赤道平面也受到力矩作用而发生偏转,其结果是核磁距围绕磁场方向转动,这就是拉莫尔进动。

其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成正比,即:v=(?/2π)*H0。 V—进动频率; H0—外磁场强度; ?—旋磁比。 在相同的外磁场强度作用下,不同的原子核以不同的频率进动。如果在垂直于外磁场方向加一交变磁场H1,其频率v1等于原子核的进动频率v。此时,就产生共振吸收现象。即 使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磁能级之间产生共振跃迁现象,也即核磁共振。 2.核磁共振波普在化学中的应用 2.1 基本原则 从核磁共振波谱得到的信息主要有化学位移、偶合常数、峰面积、弛豫时间等。 化学位移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化学位移的标准:相对标准TMS(四甲基硅烷)位移常数δ =0。与裸露的氢核相比,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定 TMS 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采用此标准的原因:(1)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只在图谱中远离其他大多数待研究峰的高磁场区有一个尖峰;(3)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影响因素:(1)诱导效应:吸电子,电子云降低,屏蔽下降,低场出现,图左侧;(2)共轭效应;(3)磁各相异性效应;(4)范得华效应;(5)氢键去屏蔽效应:电子云密度降低,产生去屏蔽作用,化学位移向低场;(6)溶剂效应。 弛豫过程:大量(而不是单个)原子核的运动规律。高能态原子核通过非辐射形式放出能量而回到低能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 屏蔽效应: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小, 这种对抗外磁场的作用为屏蔽效应,通过屏蔽效应可分析核周围情况。δ小,屏蔽强,σ大,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现,图右侧;δ大,屏蔽弱,σ小,共振需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现,图左侧。 自选耦合和自旋裂分:分峰是由于分子内部邻近氢核自旋的相互干扰引起的,这种邻近氢核自旋之间的相互干扰作用称为自旋偶合,由自旋偶合引起的谱线增多现象称为自旋裂分。 n+1规律:当某基团上的氢有n个相邻氢时,它将裂分为n+1个峰。若这些相邻氢核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中,如一种环境为n个,另一种为n’个,则将裂分为(n+1)(n’+1)个峰。

正常脑组织发育的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在正常成人脑组织发育的研究 黄华冯占辉吕发金方芳彭娟晏勇*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市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6 [摘要]:目的:应用多体素2D1H-MRS观察正常成人脑组织主要代谢化合物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场强为1.5T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对50例正常人(19-49岁)脑组织进行1H-MRS采集。计算氮-乙酰门冬氨酸(NAA)与肌酸(Cr)的峰下面积比值以及胆碱复合物(Cho)与肌酸(Cr)峰下面积的比值,并分别与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NAA/Cr值与年龄增加无明显相关性,有逐渐增高趋势。Cho/Cr值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结论:多体素磁共振质子波谱可无创观察不同年龄组正常人脑组织代谢情况,获得主要代谢产物与年龄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正常成人,脑,多体素磁共振波谱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n Dvelopment of the Normal Adult Brain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over the metabolic change of brain with age in normal person by using volume-selective , two dimensional 1H-MRS. Method :1H-MRS was obtained use PRESS sequence in 50 normal persons from 19 to 49 years. The areas under the peaks were measured, the ratio of N-acetylaspartate(NAA), choline(Cho)to creatine(Cr)were cacul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atio of NAA/Cr, Cho/Cr decreased and age was examined by statistics method. Result: We found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NAA/Cr and age. The ratio of Cho/Cr decreased with age. Conclusion: MRS can detect the metablolic change of the brain with age in normal people, and s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rmal brain noninvasively. [keywords]: Nomal adult; Brain , Two dimensional 1H-MRS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636) 作者简介:黄华四川达县人在读博士主研方向:难治性癫痫皮质发育障碍E-mail: hhdocter@https://www.360docs.net/doc/7d15343687.html, 。 *[通讯作者]晏勇,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E-mail:yyanpro@https://www.360docs.net/doc/7d15343687.html,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xx年7月~20xx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xx年5月~20xx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 2.1 30例星形细胞瘤 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2.3 4例混合性胶质瘤中3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病灶1例不强化,1例不规则环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1例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明显实性成分偏侧性团块状强化,病变囊性部分较多,囊壁光滑。 3 讨论 目前,WHO脑肿瘤分类神经胶质瘤特指由神经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脉络丛起源肿瘤和其它神经胶质细胞起源肿瘤。按照肿瘤的组织学分化和间变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一般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良恶性过渡,Ⅲ、Ⅳ级为恶性。 3.1 星形细胞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为WHOⅠ级,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报告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1946年美国科学家布洛赫(Bloch)和珀塞尔(Purcell)两位物理学家分别发现在射频*(无线电波*0.1~100MHZ,106~109μm)的电磁波能与暴露在强磁场中的磁性原子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他们把这种原子对射频辐射的吸收称为核磁共振(NMR)。NMR 和红外光谱,可见—紫外光谱相同之处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波后在不同能级上跃迁。引起核磁共振的电磁波能量很低,不会引起振动或转动能级跃迁,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跃迁。.根据核磁共振图谱上吸收峰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的结构。化学家们发现分子的环境会影响磁场中核的吸收,而且此效应与分子 结构密切相关。1950年应用于化学领域,发现CH 3CH 2 OH中三个基团H吸收不同。 从此核磁共振光谱作为一种对物质结构(特别是有机物结构)分析的确良非常有效的手段得到了迅速发展。1966年出现了高分辨核共振仪,七十年代发明了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以及后来的二维核磁共振光谱(2D-NMR),从测量1H 到13C、31P、15N,从常温的1~2.37到超导的5T以上,新技术和这些性能优异的新仪器都核磁共振应用范围大大扩展,从有机物结构分析到化学反应动力学,高分子化学到医学、药学、生物学等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4-1核磁共振原理 一、原子核自旋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和中子组成,它有自旋现象原子核大都围绕着某个轴作旋转运动,各种不同的原子核,自旋情况不同。原子核的自旋情况在量子力学上用自旋量子数I表示,有三种情况: ①I=0,这种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不产生共振吸收(质量数为偶数(M),电子数,原子数为偶数(z)为12G,16O,32S) ②I=1、2、3、…、n,有核自旋现象,但共振吸收复杂,不便于研究。 ③I=n/2(n=1、2、3、5、…)有自旋现象,n〉1时,情况复杂,n=1时,I=1/2,

乳腺癌MRI诊断

乳腺癌MRI诊断 发表时间:2013-01-18T13:22:57.7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8期供稿作者:吴龙节 [导读] 乳腺病变是妇女的常见疾病,其中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其发病率约为成年妇女的1%,80%的乳腺癌发生于40—60岁之间。 吴龙节(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连云港 222100) 【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8-0117-02 乳腺病变是妇女的常见疾病,其中乳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其发病率约为成年妇女的1%,80%的乳腺癌发生于40—60岁之间。乳腺癌的病因尚未明了,它好发生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妇女中,并有明显的家族遗传趋势。在我国,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其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危险因素。乳腺癌的早期检出、准确的诊断及正确的临床分期对其治疗及预后非常重要。肿瘤是否多发、肿瘤侵犯的范围、保乳术后是否有病灶残留决定了治疗计划。近年来,超声学检查在乳腺病变的检出和诊断中的价值亦逐渐被人们认识,其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而由于CT的辐射性和乳腺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若是对乳腺癌的易感人群,可能会催化乳腺癌的发生,因此乳腺CT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乳腺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够提供病灶的形态学特征,而且动态增强MRI还能提供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及病灶的现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新的成像技术和脉冲序列的开发,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赋予了广阔的前景。MRI在国外及国内一些大城市已经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术前评价和术后监测中。 与传统医学检查相比,乳腺MRI检查具有独特的成像优势[1]: 1.无放射损伤,对乳腺癌具有较高敏感性,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普查。 2.双侧乳腺同时成像。 3.可进行断层及任意三维成像,使病灶定位更准确、显示更直观。 4.对乳腺钼靶无法显示的部位,如乳房根部、腋窝或病变接近胸壁时,MRI均可显示、成形后内容物有无遗漏或并发症以及后方乳腺组织内有无癌瘤等具有独到之处。 5.对多中心、多病灶乳癌的检出;对胸壁侵犯及胸骨后、纵隔、腋下淋巴结转移可清晰显示,对乳癌准确分期提供可靠依据。 6.对囊、实性的肿物鉴别十分准确。 7.增强MRI可展现病灶血流灌注、扩散及血管渗透的情况。乳癌一般呈边缘强化,且早期强化速率快而明显,中晚期强化率明显下降,表现为抛物线样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模式。 8.随着磁共振质子波普分析(MRS)、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为主要方式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广泛应用,MRI对在乳腺癌诊断的特异性及疗效评估方面的作用有了很大提高。 乳腺MRI检查的适应症 1.乳腺MRI检查适用于钼靶X线摄影检查难以定性的局灶性或多发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作为乳腺影像学检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多种成像序列获取丰富的信息,为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2.对钼靶X线摄影难以提供详尽信息的致密型乳腺,MRI的应用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小乳腺癌及多中心性乳腺癌的检出率。 3.乳腺术后评估。乳腺增强MRI对术后或放射治疗后纤维瘢痕与恶性肿瘤复发的鉴别诊断的价值很大。 4.乳腺假体植入的评价。MRI能准确地分辨乳腺假体与其周围乳腺实质的差异以及假体的状况,如有无破裂和胶体漏出等。 5.对某些乳腺癌易感人群进行MRI乳腺癌普查。国外文献已有少数报道:对乳腺癌抑癌基因BRCA1或BRCA2 携带者进行乳腺癌MRI普查。采用这种方法确能显著提高早期乳腺癌和小乳腺癌的检出率,减少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 6.乳腺癌术前临床分期。乳腺MRI检查不仅可显示原发病灶,还可检出邻近结构及腋部、乳内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因此,乳腺MRI在乳腺癌术前临床分期方面具有较大价值。 乳腺MRI扫描方法 我院采用GE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专用乳腺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悬垂。平扫序列采用AX FSE T1WI、AX FSE T2WI加脂肪抑制、AX DWI、SAG FSE T1WI等,动态增强扫描采用3D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设定9个phase序列,单次激发,对比剂使用Gd-DTPA,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 乳腺癌MRI表现 乳腺癌主要的形态学特征是肿块(或结节)和不规则形,边缘不光整,有长短不一的毛刺、尖角、分叶或浅分叶,部分病灶可见囊变,大部分是肿瘤中心部分微血管的相对较少导致的液化坏死。此外可伴或不伴有腺体脂肪间隙中断,局部皮肤增厚,乳头内陷,纵隔或腋下淋巴结肿大等周围征象。当病变周围有脂肪组织围绕时,则其轮廓清楚;若病变周围为腺体组织时,则病变的轮廓不清。95%的乳癌T1加权为等或稍低信号,平扫T1加权很难确定病灶;T2加权信号较为复杂,信号强度取决于肿瘤内部的组织成分,内部信号常不均匀,高信号和低信号混杂存在。MRI对钙化的显示欠佳,特别是对微小钙化或数量较少的钙化。仅依据T2加权可明确80%病灶的存在,但定性仍需结合MRI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另外乳腺癌病灶细胞间隙小及组织间液压力高,水分子弥散活动受限,所以多数病灶在DWI序列上可显示高信号。 增强MRI检查对检测乳腺癌及鉴别肿物的良恶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步骤。增强扫描后多数病灶呈不规则形或环形强化,少数呈现为其它的强化方式。环形强化一直被认为是乳腺癌比较具有特异性的征象[2],MRI增强扫描不仅可使病灶显示得比较清楚,并且可通过增强后的时间一一信号强度曲线,即计算增强后较增强前相对信号强度增加值来分析评估病变的良恶性。恶性病变趋向于快速明显强化,快速消失。而良性病变表现为缓慢强化。此种MRl的强化方式不完全取决于病变在组织学上的良恶性程度,而与病变的微血管数量及分布密度亦有关联。因而.良恶性病变在强化表现上亦存在一定的重叠.某些良性病变亦可呈现类似恶性的强化表现,而一些恶性肿瘤亦可呈良性的强化表现,诊断时应从病灶的形态学、增强时的增强和消退速度,以及定量测定增强前后的相对信号增加强度等几方面综合考虑。典型的肿块边缘呈毛刺状,流出型时间一信号曲线均强烈提示恶性;平台型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既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恶性病变;单相型时间一信号

脑磁共振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

脑磁共振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 苏州大学附属一院影像中心丁乙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探测活体组织化学特性的方法。在许多疾病中,代谢改变先于病理形态改变,而MRS对这种代谢改变的潜在敏感性很高,故能提供信息以早期检测病变。磁共振波谱mRS)研究人体细胞代谢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常规MRI则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大体形态的病理生理改变,但二者的物理学基础都是核共振现象。 一、MRS的原理 磁共振信号的共振频率由两个因素决定①旋磁比r,即原子的内在特性②核所处位置的磁场强度。 核所受的磁场主要由外在主磁场(B。)来诀定,但是核所受的磁场强度也与核外电子云及邻近原子的原子云有关。电子云的作用会屏蔽主磁场的作用,使着核所受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主磁场。这种由于电子云的作用所产生的磁场差别被称为化学位移。因此,对于给定的外磁场,不同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不一样,从而产生共振频率的微小差别,导致磁共振谱峰的差别,从而识别不同代谢产物及其浓度。 MRS可检测许多重要化合物的浓度,根据这些代谢物含量的多少可以分析组织代谢的改变,1H-MRS可测定12种脑代谢产物和神经递质的共振峰,N-乙酸门冬氨酸(NAA)、肌酸(Cr)磷酸肌酸(PCr)胆碱(cho)肌醇(MI)谷氨酸胺Gln)谷氨酸盐(Glu)乳酸(Lac)等。生物中,许多生物分子都有31P,这些化合物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与生物膜有关的磷脂代谢,31P-MRS被广泛用在对脑组织能量代谢及酸碱平衡的分析上,可以检测磷酸肌酸(PCr人无机磷酸盐(PI)α- A TP、β-A TP、γ—ATP的含量和细胞内的PH 值。 二、MRS的临床应用 1.正常人的脑MRS MR波谱变化可反映神经元生长分化,脑能量代谢和髓鞘分化瓦解过程改变。NAA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化合物,几乎所有的NAA均存在于神经对内,目前将NAA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内标物。正常人有很高的NAA/Cr)值,NAA下降提示神经元的缺失和破坏。Cho和Cr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内均被发现,但细胞研究证明,星形胶质和少突胶质细胞内Cho和Cr含量明显高于神经 元,故Cho和Cr增加提示有神经胶质增生。由于NAA减少或Cho、Cr增加,导致了NAA/(Cho+Cr)上值降低,上值常作为反映神经元功能的指标。此外,1H-MAS发现NAA在人出生后一年内增加近两倍,肌酸信号也相应增加,NAA/Cr。及Giu-n/Cr随年龄增长而上升,MI/Cr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31P-MRS 研究也发现,磷酸一脂(PME)的信号相对于其他代谢产物来说随年龄增加衰减,磷酸肌酸则相反,这说明,通过定量分析脑组织代谢产物的MRS,可了解脑组织的发育成熟度,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观察病理性波谱时,应考虑到年龄相关性变化。 2.癫痫的MRS 1H-MAS显示癫痫灶侧近中颞叶内NAA峰值降低,减少22% ChO和Cr分别增加25%和15%。NAA 的减少说明癫痛灶内神经元的缺失、受损或功能活动异常。Cr和Cho升高反映胶质细胞的增生,研究倾向于把NAA/Cho+Cr作为定侧或判定异常的标志。正常人NAA/ChO+Cr值的低限为0.72,两侧差值超过0.05或双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均为异常。比值降低说明海马硬化。NAA/Cho+Cr的定侧敏感性为87%,准确率为96%此外1H-MAS还可用于测定与癫痫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r一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n)和谷氨酸盐(GLn). 3.脑肿瘤的MRS 1H-MAS是研究脑肿瘤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有效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分级、术后复发和疗效评价等信息。 肿瘤组织的1H-MAS与正常脑组织有显著差异,其中ChO峰值升高提示膜代谢增加,NAA峰值降低提示神经元受压移位。脑膜瘤、转移瘤的1H-MAS显示NAA信号缺乏,肌酸峰值降低。另外,脑膜瘤的1H-MAS 还常见异常丙氨酸信号。转移瘤可见特征性的成对共振峰,系可流动脂质产生。低度恶性胶质瘤肌酸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