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国际竞争力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 digliani和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 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1、经济学分析。主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经济根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是市场失灵。市场太少或存在高度的非自然垄断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应选择培育出更多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另有些学者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交易成本高,二、信息不对称。

2、制度因素分析。制度因素,主要影响企业的外源融资,制度上的供给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外部条件。李庚寅、周显志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制度约束主要有金融抑制、外生性金融成长和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即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以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条件发放贷款,甚至不愿意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增长下降,使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信贷紧缩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一般低于大型企业,因此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最容易把中小企业排除于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之外;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是银行贷款,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较少通过股市融资或债券发行获得资金。

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民营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金融支持。在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代,为了支持不符合我国比较优势、不具自生能力的重工业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机制。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3、企业自身障碍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条件及缺陷是造成其融资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张圣平、徐涛通过对中小企业内生障碍的分析,认为“中小企业群体普遍的信用缺失,众多企业的产权模糊,以及由此引起的高风险经营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组织水平和产业水平的普遍低下增加了融资的风险及资金利用的低效,中小企业普遍低下的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其良好融资信用的建立。从企业自身素质来看,以下因素对其融资有负面影响:(1)企业的性质;(2)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粗放,使用效率低,内部漏洞大;(3)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4)多头开户,多头贷款现象严重;(5)多数交易无交易合同,不利于资金用途审查;(6)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措施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措施,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从以下方面研究: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和信用担保,各国政府都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的主要任务是以担保方式促使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其资金是由联邦政府出资,国会预算拨款。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由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组成。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可设立“特别信用保证制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信用保证金,二是信用评价制度。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对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难的问题。

2、创业板市场。创业资本市场是一个以高度信息不对称、高风险和高度不确定性为典型特征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诸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搭便车、套牢、视窗效应等种种不同表现形式之所谓委托代理问题均广泛存在。

对创业板市场运行机制最早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萨尔曼和伯瑞,在他们的论文中曾将创业资本契约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业资本家和创业基金投资者之间的契约

关系,另一方面是创业资本家和他们投资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中国开设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1)创业板市场是中小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场所;(2)创业板市场是中小企业进行公司治理的“炼狱”;(3)在创业板市场,可实现科技与资本的最佳结合;(4)创业板市场对创业投资具有指导、示范和催化作用;(5)创业板市场可作为当前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补充。2004年5月深圳交易所开通了中小企业板块,为加强中小企业迅速壮大提供了直接融资来源。

3、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有信息优势。Ban ejee对信息优势提出两种假说:一是“长期互动”假说,二是“共同监督”假说。日本有五家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工商组合中央公库、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中小企业投资扶植株式会社。德国有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合作银行、大众银行和储蓄银行。韩国有中小企业银行、国民银行、大东银行和东南银行等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林毅夫、李永军认为,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林毅夫认为,现有的以四大国有银行和股市为核心的金融结构,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功能在于为实质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中国当前金融体系的改革,除了要解决现有银行的呆坏账和资本市场的泡沫及过度投机等诸多弊端外,这一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在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是投资回报率最高、最有竞争力的企业组织形态,而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体系来配合。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中小企业成本最低的金融服务来自中小金融机构。此外,中小金融机构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应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

4、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租赁,由于融资租赁具有融资融物、财产两权分离等特性,不失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种可行办法,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典当融资,典当是指当户将其动产、财产权利作为当物质押或者将其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当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赎回当物的行为。典当融资起到了拾遗补缺、调余济需的作用,典当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其生产、流通实现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成果还有很多,鉴于资料收集不足及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罗列。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事,本文献综述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错误和缺点都应由我个人负责

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国际间产业竞争力研究课程名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院系: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金融与证券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国际间产业竞争 1、产业竞争的基本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产业竞争力理论(IndustrialCompetitiveness)产业竞争力理论也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这是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全球竞争的基本原则:要问的不再是为什么某个国家有竞争力,而是为什么某个国家在某个产业特别具有竞争力,进而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理论”。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某种产业所拥有的国际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其产品的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各国产业或产品竞争力的基础又取决于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如常常采用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贸易开放的环境下,当某类产品生产成本、运输和保险费用以及销售成本之和地域国外产品的售价时,就可能成为出口品。因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国际贸易的流动直观地反映出来,并能由后者得到间接地衡量。(2)竞争优势原理。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 二、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加工整理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曹云峰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五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和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五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五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钻石模型又称钻石理论、菱形理论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 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 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关于生产要素 波特将生产要素划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机构等。波特认为,初级生产要素重要性越来越低,因为对它的需求在减少,而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的市场网络来取得(当然初级生产因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是非常重要的)。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生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的人才。高等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生产要素被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被归入专业生产要素。越是精致的产业越需要专业生产要素,而拥有专业生产要素的企业也会产生更加精致的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如果想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又持久的优势,就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如果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它通常是不稳定的。 波特同时指出: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没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其实可以从不利的生产要素中形成。 根据推测,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便宜的国家应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业,但是这类产业对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不会有大的突破,同时仅仅依赖初级生产要素是无法获得全球竞争力的。 国内需求市场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不同之处在与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国内市场的客户需求,这是国外竞争对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认为全球性的竞争并没有减少国内市场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户的本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内行而挑剔的客户。假如本地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国际间数一数二,就会激发出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能满足最难缠的顾客,其它的客户要求就不在话下。如日本消费者在汽车消费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欧洲严格的环保要求也使许多欧洲公司的汽车环保性能、节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国人大大咧咧的消费作风惯坏了汽车工业,致使美国汽车工业在石油危机的打击面前久久缓不过神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顾客需求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也可以成为本地企业的一种优势,因为先进的产品需要前卫的需求来支持。德国高速公路没有限速,当地汽车工业就非常卖力地满足驾驶人对高速的狂热追求,而超过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时速在其他国家

产业竞争力-波特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2011-06-28 08:13:48| 分类:产业研究| 标签:企业家|字号大中小订阅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 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2000年改名为当前竞争力指数)。各国著名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机构还有:美国的商业风险评比公司,韩国的产业研究院和大宇经济研究所,日本的经济新闻研究中心等。其他有影响力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是荷兰格林根大学(University of Groningen) “产出和生产率国际比较”(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Output and Productivity,简称ICOP)研究组所提出的“生产 法”(Approach of Origin)。 在国内,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若恩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教授也对国际竞争力及其评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一个明显的状况是,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前期观点并不统一,在评价方法的采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还有一些争论和差异。其重要原因是,各研究者对于包括研究对象在内的基本元素并没有清晰界定。比如,包括上面提到的各项研究,虽然都是针对国际竞争力的,但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有的是研究国家层面的竞争力的,有的是研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还有的是研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实际上,对国际竞争力不同主体进行评价的方法也确实有共同之处。另一方面,对相同主体的评价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一个典型例证是,对同一主体即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的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在数度联合工作后也自1998年起分道扬镳。原因是前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而后者更加重视国家向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环境的能力。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王慧茹原创

浅析如何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 引言 2012年世界上四大同为茶叶主产国和出口国依次为: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中国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国际竞争力却远不如斯里兰卡。虽然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也曾经在历史上垄断过茶叶贸易。但在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却不是茶叶贸易强国,这种茶叶贸易状况的确引人深思。 中国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同为世界茶叶市场上的主产国和出口国,也是垄断世界茶叶市场的主要国家。由于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代表性,可以通过统筹研究四大国的茶叶出口贸易状况和形成茶叶国际竞争力差距及原因,从而提出能够提升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方针。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与出口贸易概况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2009年-2012年中国(大陆)、肯尼亚、斯里兰卡、印度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茶叶市场发展状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四大国茶叶产量状况分析 图1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图2 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 单位:%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FAOSTAT GETEWAY),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一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产量折线图显示,中国四年来茶叶产量全球第一位,排名依次为中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 根据图二2012年世界茶叶产量分析饼状图显示,中国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产量为1714.9千吨,比重达到了35.59%;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111.7千吨,比重为23.07%;另外肯尼亚和斯里兰卡的产量比重分别占为7.67%和6.85%,其他国家产量之和占比重为26.82%。(二)四大国茶叶出口状况分析 图3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 单位:吨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根据图三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量柱状图所显示的情况,2011年前,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位居首位。2011年,除了肯尼亚外的其他三个国家茶叶出口量都在32万吨左右;2012年四大国的茶叶出口量都在30万吨左右,印度为22.5万吨。 (三)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状况分析 图4 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ITC里的数据库(TRADE MAP),图表是本人整理而得。 通过图四2009年-2012年四大国茶叶出口总值柱状图显示,斯里兰卡茶叶出口总值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2012年时赶超肯尼亚1亿美元,成为第二位出口创汇大国,出口值为10.4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和指标体系

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编辑]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 [编辑] 比较优势原理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 [编辑] 竞争优势原理 波特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原文出处】经济管理·新管理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24 【原刊页号】4~11 【分类号】F8 【分类名】世界经济导刊 【复印期号】200402 【标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 ——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 【作者】陈立敏/谭立文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立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市,430072 【内容提要】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由于我国加入WTO和世界分工转移而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目前最 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四类进行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波特的钻石模型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在进行指标计算的实证 方法上有偏差,在整个竞争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本文认为,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在评价竞争力 定义的四个不同层次,对一国产业进行评价最有效的指标应该是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 【摘要题】理论研究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评价/波特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国外可以上溯到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从1980年开始的 专题讨论,以及1986年形成的相对完整体系和发表的轰动性研究报告。在国内则始自1989年原国家体改委与世界 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 IMD)的联系,以及1996年起出版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 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经济与管理领域最具深入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内容之一。短短20年的时间, 多种评价方法伴随着大量的研究组织和研究报告纷纷涌现。其中最著名的,除了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 力报告》(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简称GCR)和瑞土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6月出版的《世界竞争力年 鉴》(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简称WCY)之外,还有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国 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钻石模型,以及他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10国进行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 析。此外,世界经济论坛自1998年始,根据他关于竞争力和环境方面的理论,增加了微观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研究 摘要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际市场茶叶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壁垒的加强,使中国茶叶的出口优势呈减弱趋势,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受到严重的威胁。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在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上同茶叶出口强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和措施,以期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竞争优势,竞争力指标

目录 前言 (1)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 (一) 研究综述 (2) (二) 研究目标和内容 (4) (三) 研究方法 (5) 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一) 世界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二) 中国茶叶出口形势分析 (6) (三) 中国出口茶类的变化和出口地区的变化 (7) 三、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8) (一)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8) (二) 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条件 (9) (三) 中国茶叶出口的自身劣势 (10) 四、中国与其他茶叶出口大国的出口对比分析 (12) (一) 影响中国茶叶出口的因素分析 (12) (二) 竞争力指标的对比分析 (13) 五、提升中国茶叶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14) (一) 政府实施针对性措施提升茶叶出口企业竞争力 (14) (二) 优化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 (15) (三) 实施茶叶市场营销战略和加强品牌建设 (16) (四) 茶叶出口企业优化自身产品结构 (17) (五) 提升茶叶出口企业茶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17) (六) 出口企业宣传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和文化优势 (18) (七) 提高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水平,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18)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附录 (20)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通过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 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30%的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8%的比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垂直分工中,我们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是在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自主机制和内在关联性形成的,而是通过政府建立开发区、高新区,以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的企业空间。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化发展趋势更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国家及地方政府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文将利用实证分析、结构形式分析、比较分析、综合分析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认识,对我国浙江省高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虽然我国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突出,但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竞争市场中依然存在着问题,包括组织模式、产业创新和升级不足,存在发展偏好等不足,以得出结论即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需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升竞争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给出几条建议,使得浙江省的高新技术产业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驰行。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选题背景

IMD_WEF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_以中国为例_肖红叶(已读)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关于《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云南花卉产业逐渐成为云南省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愈显重要。本文结合云南花卉产业及国际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方法,在分析云南省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虽然近些年云南花卉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阻止了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国际竞争力;SWOT分析方法 一、引言 花卉产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的农村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花卉产业可谓真正的富民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的花卉产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相比传统的花卉生产大国,中国花卉产业具有着后发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

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在世界花卉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花卉生产地,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之速度令人瞩目,已然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云南花卉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贸易额在近几年都快速增加。但目前云南省花卉产业仍然属于粗放型生产方式,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诸如生产规模小,社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物流成本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花卉品种不多而导致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等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阐述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采用SWOT 分析法全面分析云南花卉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找出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进一步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优势,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花卉产业的异军突起吸引了很多学者的眼球,对于花卉产业的研究也日趋增多。针对“云花”走出国门,部分学者研究了云南花卉产业的出口情况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程士国(2008)以云南花卉产业发展为例,分析“云花”对外出口所面临的生产规模小,物流成本高,对新品种保护认识不足,出口渠道混乱四大问题,提出要大力发展花卉合作社,引导鼓励合作社与大企业联合,加强物流体系建设,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现代花卉产业发展的措施。同时该学者认为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管理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各部门和研究机构研究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能通过研究客观评价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和趋势,为提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坚实基础。这也正是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回顾,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竞争力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按照竞争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国际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一个国家而言,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决定其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根本,能够反映一国或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和经济交流、贸易、投资和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因此,有学者认为在定义国际竞争力时应定位于产业层次。①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争议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学术界还处在不断争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 1.世界经济论坛(WEF)。世界经济论坛在1997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②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GDP一样”。可见,WEF的定义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等软性条件。 2.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IMD)。瑞士洛桑管理开发学院1997年在《国际竞争力年鉴》③中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特有的经济与社会结构里,依靠自然资源禀赋以创造附加价值,或者着重于改善国内经济环境条件以吸引国外投资,或者依靠国内内部型经济和发展国际型经济,以创造并提高附加价值、增加一国财富的能力。这一概念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更多财富为目标,具有宏观性,强调国家通过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经济活动与国内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四对关系来实现其国际竞争力。 3.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产业竞争力问题,是指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及提供服务所反映出来的竞争能力,它是与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或产业利润率一致的。 4.王丽萍等(2006)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背景下,在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一国产业通过对各种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整合和创新,在国际市场上相对他国竞争对手能够向客户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并能持续获得较高效益的一种综合能力。 此外,还有很多学者也给出了各自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他们普遍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但各自研究视角的不同造成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可见,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尚未建立起一个被不同学者广泛接受的定义。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产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需强调的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不等于产业内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合力,这不仅因为企业之间存在的有序或无序的竞争关系会影响到产业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因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反映了除企业竞争力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产业特性,如企业结构、企业集中度、产业政策等,这些因素本身就影响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它们同企业之间存在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样会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总是附属在一定的产业内,企业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述评 安玉荣1,张之梅2 (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528300;2.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北京100125)【摘要】文章较全面的回顾了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并进行了评述,主要探讨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并说明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回顾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评述了已有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及具体评价方法,旨在为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理论;述评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12)01-0189-04 【收稿日期】2010-12-14 ①苏涛:《产业层次上的国际竞争力内涵初探》,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年第6期,第15-17页。 ②WEF(1997),Global Compitiveness Report1997,World Economic Forum,Geneva,Switzerland. ③IMD(1997),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1997,Institute for M 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Switzerland. 【作者简介】安玉荣(1976-),男,山东胶南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等院校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服务贸易;张之梅(1980-),女,山东沂水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技术人员,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国际服务贸易。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 衡量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1.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指标。2.国际贸易中的产业结构指标。3.产业素质指标。在具体指标设计时,需要考虑资产(assets)与过程(processes)两方面相结合的原则。资产指一国目前所拥有的竞争资产的存量,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现状;过程指一国拥有的创造增加价值的能力,即各种转换能力,从产业结构上来看,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资产反映了一国保持目前竞争力的能力,过程则反映了一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能力。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设计理论依据与设计原则, 显性指标1.产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 2.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平均资产利润率) 隐性指标直接原因指标 与生产率有关的 各项指标 1.劳动生产率 2.成本 3.价格 4.企业规模 与市场营销有关 的各项指标 1.品牌商标 2.广告费用 3.分销渠道 与企业组织管理 有关的各项指标 1.售后服务网店 2.全球质量保证体系 间接原因指标 生产要素类指标 1.申请专利技术项目及其估价 2.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 比重 3.做出过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及其 在专业人才中的比重 需求因素类指标 1.需求规模指标和需求增长速 度指标 2.产品系列化指标 相关产业因素 相关产业和供应商的工业产出 绝对额及其占一国或一地区 工业总产出比重 企业战略、结构 和竞争状态因素 指标 1.行业平均工资水平 2.企业或行业债务率 3.企业的资本结构 4.行业的市场结构 编辑 (二)某一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即它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即它解释为什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因。分析性指标又可以分为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他们之间的具体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