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论文

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论文

微系统技术简称MST,它的基本工艺技术是硅的腐蚀和键合。MST的前景是壮观的,其工艺是从集成电路加工派生出的批量加工技术。预期,MST将会同集成电路一样,通过新的而且便宜的产品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阅读与参考!

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全文如下:

1. 背景

最近几年里,在微机系统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在未来的十年间微型单元的微机系统和增加对微型设备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分析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微系统技术在设备制造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微系统技术还被作为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技术。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是用小型机械和电子结构结合在一个系统上来命名的。微机系统技术是80年代出现的,在过去的十年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被认为将成为21世纪最终要的技术之一。微型化的优点有很多,微电子的成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微型设备的小尺寸使得器械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凑,并且便于携带,同时也能手动操作。当各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时,设备的功能也增加了,比如:感应器、扬声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同一微型设备上。由于它们有个高频共振频率,微型机械传感器有个动态范围和快速响应时间。在微小热交换方面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发生,就像一个微型测量设备。

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现在正处于产品即将进入市场竞争的发展阶段。微型机械电子系统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到2002年将达到3.8亿,到2005年将达到5亿。微系统技术的应用领域覆盖了一个很广的范围,从电子学到光学,从化学到生物技术和医疗工程。

而且,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是个类似于集成电路批量制作的技术。

硅晶体是个应用很广的材料。由于大批量生产属性和高额材料费用,硅晶体的一个缺点是昂贵的价格。

微机系统技术大范围的发展依赖于能够经济可靠地制造成型微小单元的加工系统。聚合体微小化技术,如,微成型技术就是一个低成本生产微小单元的微系统技术。

微成型作为注射成型的一个新分支,目前还处于幼年阶段。它不只是测量某个东西,挑战全新领域的专门技术。成型机械,设备(工具),材料和工艺参数,以及成分的选取与检测都需要特别的研究。

为了面对微型化的挑战,Gintic开始着手通过一个整体程序发展聚合体的微型制造发展核心方面来研究微成型流程的发展。

2. 目的

工程的目的是发展塑料微注射成型工艺技术,通过利用大量的新兴高分子塑料高效率生产大量产品。

3. 方法论

微注射成型实验研究的是在最大注射量为1 毫升的微成型机械设备上进行的。微单元是利用塑料工程技术设计制造的。

3.1. 单元设计及材料选择

两种微单元在工程中的研究指的是制件相关的最大体积的单元和微型设备,以及微小体积的微单元。

微型设备单元的研究是镜片组排列顶部和底部的19个微小镜片的表面设计。这种微镜片组排列被广泛利用到两道激光束继承光纤的工业上。选择具有良好光学、机械和工艺性能的PC(聚碳酸酯)作为这种单元的聚合体材料。

一些微小单元的研究主要是一系列微齿轮的研究。微齿轮在手表,微型泵体,微型传递系统工业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三种直径从1厘米到3厘米的微齿轮被运用到微型单元的成型研究上。这三种微齿轮的聚合体材料是聚苯醛。

3.2. 微成型机械、微成型设备及仿真研究

目前研究的微注射成型机械是如图(1)所示的由Battenfeld公司生产的微系统@R50.该成型机械的注射系统是由一个螺杆式挤压机构和

一个活塞机构组成的传统注射系统。通过利用螺杆式塑化系统,能够用作利用精确脉冲信号控制注射量精确度的小直径泵体熔融注射。

两种微成型分别为生产镜片组排列和齿轮单元设计制造的。被用作两种成型的成型基础是具有工装尺寸为120毫米*160毫米的同一性。微镜片组排列模具是具有一个三分型面,一型腔能够轻松自动移动的模具,如图1.所示,微齿轮模具是一个能够相互变换成型插件的整体模具。一个两型腔插件能够同时成型两个同样的齿轮单元。

微型(DOE)电火花线切割技术被用来成型插件的生产制造上。直径为10微米的电极丝被用作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像齿尖这样单眼的电极材料。

模具填充方针是为了研究聚合体树脂注入微型模具的过程。

3.3 通过实验方法来设计研究

在微注射成型工艺中,有很多特殊的工艺参数,这些参数控制着活塞的移动和熔料筒的设定。这使得优化选择和设定工艺更难像传统注射成型工艺那样进行。为了优化选择工艺,这些重要的工艺参数的影响结果必须在产品生产工艺中确定。目前,实验(DOE)电火花方法的设计研究被甬道微单元的成型工艺研究上。

一部分因子的设计被用到研究中,在两相关面上的因子设计影响每个因素的研究。它们在涉及很多过程参数在整体注射工艺中的初始阶段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4 过程监控和最优化选择

在注射成型工艺中,重要的工艺参数的持续监控对工艺优化和工艺控制是很重要的。过程温度和压力被作为注射成型工艺的监控参数,尤其是模具型腔温度和型腔压力。

在微成型过程中,由于型腔尺寸太小,所以很难测试型腔的具体压力。在目前的研究中,通过注射活塞提供的注射压力被监控,以及注射压力曲线和它的整体注射时间被监控,同时也用来监视和控制流程。

数据接受监控系统是为了监控注射压力而设定的,如图表2所示,数据分析在完成,并且这些信息显示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同时这些信

息作为数据文件被存储到数据接受系统。

3.5 微单元特征和过程注射量研究

微单元检验和特征在统计分析技术和显微镜技术的应用中被完成。应用设备包括一个并行测量仪,一个表面光洁测试仪,一个电子显微镜和一个光学显微镜。

工艺稳定性和注射量研究在微成型工艺中进行,制造单元在优化工艺状态中特别统计分析,从而得到工艺稳定性信息。

4. 应用

4.1. 注射成型微小单元

图3所示的是成型塑料齿轮图片对照剪修纸,也在图中展示了一个直径为3毫米的塑料齿轮的微小照片。

在图4中,一个齿顶圆直径为1毫米的齿轮机构被展示在画面中。从这些小图片中可以刊出这些塑料零件有清晰的结构精度和表面粗糙读。这

些齿轮的齿性结构的直径范围只有几十微米,比人的头发直径还要小。

展示在图5中的是用PC(聚碳酸酯)树脂成型的镜片组排列图片。这些小图片通过SEM展示了在两个不同放大率的镜片组主视面。

成型单元的重量、尺寸和表面质量作为成型单元的质量参数被检查与分析。列在表格1中的是成型单元的一些物理特性。

4.2 工艺参数的影响因素

对于1毫米的微型齿轮轴结构,一个两水平因子的设计被用来研究四个过程参数,测定尺寸、熔化温度、保压时间和模具温度。四个中心点被添加到为了做一个12运动实验的八运动设计中。分析工作是为了实验结果而产生的,成型齿轮的重量和只被用来分析实验设计的响应参数。

零件重量和齿顶圆直径的测量结果,作为过程状态特征被列在图6。从这图中可观察到过程中的重量和齿顶圆直径的响应依照一个相似的样式,也就是,当零件重量很小是,齿顶圆直径也小。这就是说:在成型过程中,齿轮齿顶段是最后被填充的部分,像是一个模具填充仿

真结论。如图7所示,齿轮齿顶端作为单元的最后填充部分,同时也是气泡潜在的地方。

对齿轮直径和零件重量的统计(DOE)分析结论作成一个直方图,是为了预测在消除重要性指令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保压时间和测定尺寸是两个对零件质量有很大影响的过程参数。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齿轮的直径。

对于微型镜片组排列,部分因子的实验设计是大致产生的。研究参数包括模具温度,塑化温度,冷却时间,注射速度,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

对于零件重量的统计分析结果作为直方图表被列在图9。从直方图中可发现,微型镜片组的重量是受到测定尺寸的影响的。但是,除了测定尺寸之外,注射速度和模具温度也会严重影响零件的重量。影响零件质量的三个重要过程参数就是测定尺寸,注射速度和模具温度。

在镜片组成型过程中,低注射速度用来减少残留应力应变。在(DOE)研究中柱塞的注射速度被指定为从20毫米每秒到50毫米每秒。既然微注射机的注射浇口一直延伸至没有特别加热的模具中,所以注射浇口的温度介于模具温度和料筒温度之间。这个温度低于料筒温度,因为通常模具温度低于浇口注射温度。如果利用低速注射,在浇口处的温降就会明显,同时塑化粘性也下降很多,从而导致斑点,零件的收缩和热变形。在这种情况下,塑化温度和模具温度可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4.3 工艺监控与优化选择

工艺优化选择研究已经在微注射成型工艺中进行。既然在齿轮零件质量方面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因素,被指定为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优化选择研究在这两个过程参数对齿轮成型的响应表面进行。

图10所示的是对于直径为1毫米的齿轮轴结构的预计相应表面,以及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作为变量。从图中可看出,齿轮直径不仅受到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的影响,还受到这两个工艺参数联合功能的影响。

为了优化选择工艺,实验被用来检验各种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对零件尺寸的深层影响。数据接收监控系统被用来监控和优化选择微成型工艺。

图11所示的是纪录的在不同测定尺寸注射点的压力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测定尺寸增大是,注射压力也逐渐增大。当测定尺寸小时,既然材料不够填充型腔系统,那么保持压力也不那么重要了。

既然测定尺寸和保压时间之间有重大的干涉,测定尺寸的优化选择工艺受到保压情形的影响。图12所示的是保压时间和测定尺寸在零件质量方面的相互作用现象。在保压作用下,型腔可以填充大约190立方毫米的测定尺寸,当没有保压作用是,大约210立方毫米的型腔测定尺寸需要被填充。

4.4. 过程稳定性和性能

一个稳定工艺在大量生产具有固定质量的产品中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工艺稳定性研究在利用微镜片组列成型的工程中完成。零件重量和注射压力以及它们与过程时间的综合关系被作为模腔数量的一个功能来监控。

图13和图4所示的是联合在成型细节中不同阶段集合很多成型点的注射压力纪录。从中可以看出,注射压力和综合头几十个成型点是很不稳定的,如图13所示。

随着工艺的继续,注射压力变得更加均衡,同时当过程稳定以后,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就如图14所示。对于微注射成型过程,过程性能的研究在工艺稳定后完成。收集样品被研究,并且统计分析工作是为了获得过程信息而执行的。对于成型过程,一个值1.33,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好的CP价值,是能够被获得的。

5. 结论

通过这项工程,塑料微注射成型方法的性能已经在Gintic被确定。下面所列的是一些重要的成就和工程发现。

原材料是工程塑料重量小于0.6毫克的微单元已经被成功生产出来了。

对于不同的产品设计和聚合物材料,为了能更好流动和填充,应

该利用不同模具运动机构。

工艺监控系统对微注射成型方法是非常有用处的。一个监控系统显现微注射成型的整个工艺,并使得工艺参数更敏感,更容易优化选择和控制。

测定尺寸是影响成型零件质量最重要因素之一。测定尺寸和保压之间具有重要的相互作用关系。

由于很多聚合物被用在每个成型点,所以在过程开始阶段稳定性是很差的,但是当步骤已经稳定之后,一个好的工艺就会获得。

6. 在工业中的重要性

微注射成型方法在微型机械电子系统中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希望微系统技术更快发展的领域包括信息和专门的光学数据交流,化学微反应技术,生物工程学,环境感应器,电子装备和连接技术。

生物医学分支是最大发展潜力的领域致意,同时对于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来说,是重要的应用领域。

微成型性能和方法技术在发展这项工程中已经形成一定技术基础,并且将在以后微制造工业在本地的制造工业中开拓出一个广阔的市场。

纳米科技论文

纳米科技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纳米科技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兴科学领域,它正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的交叉领域形成,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突破。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纳米科技研究现状,阐释了纳米科技发展的过程,同时阐述了纳米科技在工业、医学、通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关键词:纳米科技;纳米材料;纳米通信 1 引言 纳米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造新物质。纳米(nm)是一个长度单位,纳米体系(通常界定为1~100nm的范围)就在其中。这一体系既不完全适合于描述宏观领域的牛顿经典力学规律,又不完全适合于描述微观领域的量子力学规律,它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性能,需要用全新的理论、方法和表征手段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这就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物理、纳米化学、纳米材料、纳米生物纳米电子等分支学科,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目前,各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纳米科技正处于重大突破的前期。 2 中国纳米科技的研究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先开展纳米科技研究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资助纳米材料研究和纳米技术仪器装备研制,目前中国的纳米科技基础研究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1982年发明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

和1986年发明的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是纳米测量表征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纳米科技从概念阶段,进入到实质性研究阶段。 2.1.1 纳米科技研究方面的支持情况 中国对纳米科技研究的支持,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7年,中科院化学所计算机控制的STM研制项目获中科院院长基金的资助。自1990年以后,国家科委“攀登计划”资助了纳米科学研究。1999年,国家科委开始在“973计划”中单独设立“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项目。“863计划”在1990—2002年间,支持了将近1000个纳米方面的课题。在1991—2000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资助纳米科技研究9000多万元。 2.1.2纳米科技的研究状况 中科院物理所的解思深于1996年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控制多层碳管直径和取向的模板生长方法,制备出离散分布、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定向碳管;1998年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纳米碳管;2000年,又对管径仅为0.5nm的极小直径纳米碳管的力学、热学光学和导电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此系列工作在1998年、2000年分别被评为国内十大基础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范首善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碳纳米管限制反应形成直径为3nm—40nm、长度达微米级的发蓝光的氮化镓一维纳米棒,在国际上首次把氮化镓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该成果被评为199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科院金属所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纳米金属材料具备室温下的超塑延展性——纳米铜在室温下冷轧可延伸50多倍。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研究组利用等离子蒸发技术成功地制备单壁碳纳米管材料并获得优异的储氢性能,质量储氢容量可达4%。 3 世界各国纳米研究状况

信息技术导论论文——微电子技术的全面发展与普及

《信息技术导论》 论文题目:微电子技术的全面发展与普及 专业班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姓名:刘远

微电子技术的全面发展与普及 刘远 (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1401,武汉 430074) 微电子技术是上个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的技术,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它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除了技术本身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之外,还与它极强的渗透性有关,在各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微电子技术还将继续高速向前发展,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还将继续缩小,集成度进一步提高。不仅如此,它在军事、科研和人们生活方面的应用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动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军事,航天,生活 1.引言 人们常说的“微电子”是“微型电子线路”的简称,但微电子技术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包括系统电路设计、器件物理、工艺技术、材料制备、自动测试以及封装、组装等一系列专门的技术,为微电子学中的各项工艺技术的总和。微电子技术对信息时代具有巨大的影响,是当今社会科技领域的重要支柱。毫不夸张的说,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产业规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2.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从1959年第一块半导体集成电路问世到现在的50多年里,微电子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65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的Gordon Moore通过对过去数年来集成电路发展情况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Moore’s Law(摩尔定律),即每隔两年左右器件的特征尺寸缩小到上一代器件的70%,而集成电路的集合度也相应的增加1倍。摩尔定律的提出虽然已整整50年,但目前集成电路的发展仍然基本符合这一规律。由于集成度的提高,单片IC的功能不断增加,芯片上单位功能成本下降,推动了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进而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电子工业的发展。不仅如此,硬件的水平不断提高,也相应的带动了软件的发展。目前,集成电路加工的最小尺寸已缩至22nm,晶体管的数量也正以大约每18个月翻一倍的速度高速增长。预测数据表明,这种数量增长会持续到2017年。由此可见,微电子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新器件时代”也即将来临,微电子一定会继续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文献检索作业论文

中北大学 2013研究生《文献检索》考核作业 课题名称 中文MEMS传感器应用 英文MEMS sensor application 姓名学号s1******* 所在院、系仪器与电子学院仪器仪表专业 研究方向传感器与执行器导师 联系方式 成绩________

一、检索课题 MEMS传感器应用 二、课题说明 本课题主要研究MEMS传感器的发展现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检索类型:文献检索,科技类 三、制定检索策略 1、课题名称 中文:MEMS传感器应用 英文:MEMS sensor application 2、课题背景资料 MEMS传感器是利用微机械加工技术制造的新型传感器,是MEMS器件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微机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MEMS传感器发展速度之快,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现阶段MEMS传感器的典型应用主要有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MEMS陀螺仪等。基于MEMS技术而生产出的传感器,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大批量生产、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一系列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工业监控、机器人及消费类电子产品中。 3、所属学科 本课题的学科范围是工业技术/自动化技术领域。从课题的题名和主要的技术内容上来看,该课题涉及MEMS技术、传感器技术、微加工技术、封装技术、测试技术等。课题需要查找相关科学技术要点在国内外研究情况,并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和研究现状预计MEMS传感器的发展趋势。课题要求查找相关科学技术要点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因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往往能够反应一些前沿技术,因而会议论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也应该在检索之列。由以上种种可以确定磁性检索既要选择专业的数据库,也要选择综合数据库。 4、制定检索策略 1)检索词 中文检索词:微机电系统,微传感器,发展现状,前景展望,微加工技术,

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论文

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论文 微系统技术简称MST,它的基本工艺技术是硅的腐蚀和键合。MST的前景是壮观的,其工艺是从集成电路加工派生出的批量加工技术。预期,MST将会同集成电路一样,通过新的而且便宜的产品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阅读与参考! 微系统技术的概念、应用及发展全文如下: 1. 背景 最近几年里,在微机系统技术方面具有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在未来的十年间微型单元的微机系统和增加对微型设备的应用有很好的发展趋势。分析家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微系统技术在设备制造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微系统技术还被作为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技术。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是用小型机械和电子结构结合在一个系统上来命名的。微机系统技术是80年代出现的,在过去的十年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被认为将成为21世纪最终要的技术之一。微型化的优点有很多,微电子的成功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微型设备的小尺寸使得器械越来越小、越来越紧凑,并且便于携带,同时也能手动操作。当各种功能结合在一起时,设备的功能也增加了,比如:感应器、扬声器和控制器被集成在同一微型设备上。由于它们有个高频共振频率,微型机械传感器有个动态范围和快速响应时间。在微小热交换方面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发生,就像一个微型测量设备。 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现在正处于产品即将进入市场竞争的发展阶段。微型机械电子系统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额到2002年将达到3.8亿,到2005年将达到5亿。微系统技术的应用领域覆盖了一个很广的范围,从电子学到光学,从化学到生物技术和医疗工程。 而且,微型机械电子系统是个类似于集成电路批量制作的技术。

微波技术论文

微波技术原理与应用 学院: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微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经典的电磁场理论,其目标是解决微波应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微波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知识,微波技术理论的出发点是麦克斯维方程组,通过解决微波在传输、处理过程中的遵循的原理,逐渐使微波技术发展成为一门很完整的学科,并在工程上有日新月异的应用。在加热技术上形成一种全新的观念,在通信方面给信息领域带来一场空前的革命。 关键词:微波技术微波加热通信电磁波天线 正文: 一.微波技术概况 微波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包括的波长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是指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三个波段,也就是波长从1mm到1m、频率在300--300000MHz左右的电磁波,他处于超短波与红外线之间。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所以也叫超高频电磁波。因为微波的应用极为广泛,为了避免相互的干扰,供工业、科学及医学使用的微波频段是不同的,如表所示。 不同工作频率的微波系统具有不同的技术特性、生产成本和用途,微波系统的工作频率越高,其结构尺寸就越小;微波通讯系统的工作

频率越高,其信息容量越大,大气传输和传输线传输的损耗也越大。目前国内只有915MHz和2450MHz 被广泛使用。在较高的两个频率段还没有合适的大功率工业设备。 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它具有电磁波的诸如反射、透射干涉、衍射、偏振以及伴随着电磁波能量传输等波动特性,这就决定了微波的产生、传输、放大、辐射等问题都不同于普通的无线电、交流电。在微波系统中,组件的电性质不能认为是集总的,微波系统没有导线式电路,交、直流电的传输特性参数以及电容和电感等概念亦失去了其确切的意义。在微波领域中,通常应用所谓“场”的概念来分析系统内电磁波的结构,并采用功率、频率、阻抗、驻波等作为微波测量的基本量。 微波的两重性。微波的两重性指的是对于尺寸大的物体,如建筑物火箭、导弹它显示出粒子的特点——即似光性或直线性而对于相对尺寸小的物体,又显示出——波动性。 二.微波原理 1.微波的加热性。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微波量子的能量为1 99×l0 -25~ 1.99×10-22j.它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微波能够透射到生物组织内部使偶极分子和蛋白质的极性侧链以极高的频率振荡,引起分子的电磁振荡等作用,增加分子的运动,导致热量的产生。微波还能够对氢键、疏水键和范德华产生作用,使其重新分配,从而改变蛋白质的构象与活性。

食品进展论文——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微胶囊技术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食品工业中食品微胶囊化的壁材、方法及作用,并阐述了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前景。 关键词:微胶囊;食品加工;应用 Microencaps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Industry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basic principles,function,methods and material of mircroencapsulation in food industry.And the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in the food industry were introduced.Keywords:Mircroencapsulation Food Process;Application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分散的固体、液体甚至是气体物质包裹起来,形成具有半透性或密封囊膜的微型胶囊的技术。该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碳复写纸扩展到食品、轻工、医药、石化、农牧业及生物技术等各个领域。 1 食品微胶囊化的作用 微胶囊技术应用于食品工业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改变物料的状态、质量和体积,提高其贮藏稳定性、溶解性和流动性。 (2)保护敏感成分,极大地提高了对环境因素如光、热、氧、湿度的抵抗力。(3)隔离相互易反应的组分,使之可共存于同一物质中。 (4)控制芯材释放的时间和速度。 (5)降低或掩盖不良味道、色泽。 (6)降低挥发性延长风味物质的滞留期。 (7)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8)降低食品添加剂的毒理作用等?。 2 食品微胶囊化的方法 根据微胶囊性质,囊壁形成机制和成囊条件,微胶囊化方法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三大类,20余种。真正可用于食品工业的微胶囊方法一般需符合以下条件: (1)能连续化,批量规模化生产; (2)生产成本低廉,能

电子信息科学概论学习报告周3

电子信息科学概论学习报告 一学期在匆忙的时间里悄悄的溜走。回顾这一学期,我们每周二都坚持在外语楼对电子信息科学的学习,尽管时间很短,尽管我们没书。经过龙老师认真、详细的讲解,我不仅仅对信息工程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本专业有了融厚的兴趣以及掌握了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我已经爱上了这门学科,我会去学好它。我想,它会帮助我学好关于电子信息科学其它的专业。 一电子信息科学概论 1 对电子信息科学概论课程的认识与评价 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来说,不是很了解该门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点认识,在此,我想说说我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一点点评价,让大家也更多的了解该门课程。 电子信心科学概论课程着重介绍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专业内容、技术发展历程、当前的技术状况和今后的可能发展走向。在介绍概念时还联系到大学教学计划中的有关课程,从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专业、选修专业课,也可以帮助社会了解大学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设置情况和毕业后可能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 二电子信息科学系 1电子信息科学系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介绍和在网上查到的资料,我对电子信息科学系的初步认识:21世纪是信息时代,社会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越来越强了,各类院校积极培养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尽量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靠拢,社会缺哪种人才,我们就补上哪种,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准。电子信息科学系就是建立在社会强大的需求量上的。学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光传输、量子信息、光电子技术三个学科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微电子机械与微系统、电子系统、计算机、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基础与专业技能,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人才。 在课堂上老师介绍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其中详细包括了大科学观,信息基础,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执行,学科关系,学习方法,未来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论文素材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临床诊断中 的应用论文素材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引言: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对于疾病防控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一、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 PCR技术 PCR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将特定DNA序列扩增的方法。通过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少量的病原体DNA片段中扩增出足够数量的目标序列,从而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种类。 2. 质谱技术 质谱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样品中的分子质量,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同位素分布的方法。质谱技术可以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并且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进行多种病原体的检测。 3. 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来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与种类。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二、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案例。 1. 实时监测疫情 利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疫情的发展和传播。通过迅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疾病的传播。 2. 快速诊断疾病 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可以帮助医生迅速明确致病原因,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例如,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通过快速检测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可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3. 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对于治疗顽固性感染和控制疫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略谈微型电网技术的应用论文.doc

略谈微型电网技术的应用论文 结合我国智能电网的开展要求和开展规划,我国微型电网的功能定义为:1)自治:作为小型能源网络,能够维持自身的能量平衡,可与主网脱离独立运行。2)稳定:通过协调不同形式的分布式发电但愿,能够实现实时功率平衡,保证平安稳定运行。3)灵活:能够提供不同质量的电能和方便用户电动汽车即插即用[2]。 微电网从外表上来看虽然具有采用分布式电源分散供电的形式,但是绝对不是电力系统开展初期孤立系统的形态。微电网通过采用大量的电力电子设备,实时协调出力不均匀的分布式电源,保证电能质量,同时确保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微电网是大电网的有效补充,但是微电网无法替代大电网的作用。微电网一大显著特点是提议提供电能的同时提供热能即冷热联产。冷热联产可以显著提高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热负荷的采用,可以起到缓解电网负荷压力的作用,调度得当的话可以平滑负荷曲线。微电网还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即方便电动汽车充电和回馈电能。电动汽车是调控电力负荷曲线的重要手段,对于平滑负荷曲线具有重要作用。考虑电动汽车后,如果调度不当,不但得不到平滑负荷曲线的目的,甚至还会导致局部线路过负荷跳闸。因此,微电网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放电过程的随机性具有重要意义[3]。 微电网也具有本身的局限性。微电网存在突出的保护整定困难,传统保护方案无法满足微电网双向潮流和短路电路与运行工况有关两大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研究出适用于微电网的保护整定方案和相应的硬件设备,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另一方面,目前适应于微电网的电力电子设备普遍比拟昂

贵,另外分布式电源装置本钱回收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分布式电源的广泛采用势必会加剧大电网的不确定性,增加大电网的风险等级。因此,微电网技术只是传统电网的有益补充,绝对替代不了传统电网的.功能。 2.1集成的通信体系 支持微网内协调通信需求和微网间以及微电网与大电网的通信协调需求。智能微网通信模块需要满足以下要求:普遍性:所有微型电网组成局部均能够满足各自的通信需求;标准化:所有通信技术基于统一技术标准;平安性:能抵御外来攻击,保障信息平安;扩展性:通信设施具有足够的带宽来支持未来的需要无线通信技术。 2.2高级传感与计量技术 分布式电源具有出力的不确定性,同时微电网具有自愈性能。高级传感和计量技术通过实时监控电网中元件的运行状态,促使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高效运行。先进量测技术的采用,有助于明确每种分布式电源的出力特征和效率,对于分析微电网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3先进设备技术 超导电力技术是减小网损,提高电能质量和传输能力的关键技术,未来远距离输电是超导技术最经济的应用场景。储能技术是微网实现孤岛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微型电网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关键设备,储能技术的成熟度直接影响着微型电网的开展程度。 微型电网技术是电力行业开展的新趋势。微型电网具有灵活、经济、可持续等特点,是电网开展的必然环节。微型电网技术融合了电力电子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具有节能环保等重要

微电子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论文

微电子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论文 微电子技术发展及未来趋势展望论文 摘要:微电子技术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新技术之一。在相关技术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它已经融入到各行各业当中,无论是人类生活,还是工业生产,都已经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电子技术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信息产业、计算机产业、通信产业的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国家对微电子技术愈来愈重视,所投入的资源也在不断增加,这给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基于此,本文对微电子技术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发展;趋势 1 微电子技术概述 从本质上来看,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在于集成电路,它是在各类半导体器件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信息化时代下,微电子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具备一定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电子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固体内的微观电子运动来实现信息处理或信息加工。 (2)微电子信号传递能够在极小的尺度下进行。 (3)微电子技术可将某个子系统或电子功能部件集成于芯片当中,具有较高的集成性,也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性。 (4)微电子技术可在晶格级微区进行工作。 2 微电子技术发展历程概述 微电子技术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7年,巴丁、布莱顿与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这使得电子技术有了极大的突破,也为微电子技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至20世纪50年代末,集成电路的出现推动了电子技术革命,这也意味着微电子技术变得愈来愈成熟,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同时,计算机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微型计算机的

微机电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微机电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微机电系统工程(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是一门融合微电子技术、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的跨学科领域,涉及微米到毫米尺度的微型传感器、执行器和其他微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在过去几十年里,MEMS技术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本文以微机电系统工程为主题,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从技术发展、应用领域和制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技术发展 1.1 MEMS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MEMS设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由于电子器件尺寸不断缩小,人们开始探索制造微小的机械结构。逐渐发展出一系列MEMS工艺,包括光刻、湿法腐蚀、离子刻蚀等,为MEMS器件的制造提供了基础。 1.2 MEMS传感器与执行器 MEMS传感器是MEMS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广泛应用于惯性导航、气体和液体压力测量、加速度测量等领域。MEMS执行器通过微机电系统技术实现微米尺度的运动和控制,如微型血液泵、微型变焦镜头等。 2. 应用领域 2.1 生物医学应用

MEMS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微流控分析系统、药物释放系统和生物传感器等。这些应用使得医学诊断、药物研发和治疗等方面得以取得重大突破。 2.2 通信与信息技术 MEMS技术在通信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光学MEMS 器件和微型谐振器等方面。光学MEMS器件可用于光纤通信系统的调制和光谱分析,微型谐振器可用于无线通信中的滤波和频率稳定。 2.3 汽车与航空航天 MEMS传感器在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汽车中的MEMS传感器可以实现对车辆行为(如加速度、转向等)进行检测和控制。在航空航天领域,MEMS技术可以用于姿态、压力和温度传感器等。 3. 制造工艺 3.1 光刻技术 光刻技术是MEMS器件制造的基础工艺之一。通过使用光刻胶和遮罩板,可以在硅片上制造出微米级的结构和图案。 3.2 干法腐蚀技术 干法腐蚀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微米级硅腐蚀方法。通过使用化学气相沉积和蚀刻等方法,可以实现对硅片表面的精确加工和腐蚀。 3.3 离子刻蚀技术

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论文

《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论文 22011127 刘保帅在大一下学期,院系开设了“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这门课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从MEMS微机电系统,测控技术和国土资源测量,机器人技术与遥感技术,组合导航系统这四个大方向展开。 (一)MEMS微机电系统 MEMS微机电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平台。MEMS技术采用了半导体技术中的光刻、腐蚀、薄膜等一系列的现有技术和材料,但是MEMS更侧重于超精密机械加工,并且涉及微电子、材料、力学、化学、机械学诸多学科领域。它的学科面也扩大到微尺度下的力、电、光、磁、声、表面等物理学的各分支。MEMS涉及电子、机械、材料、制造、信息与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学科,并集约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尖端成果,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MEMS学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微型化,MEMS器件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惯性小、谐振频率高、响应时间短;以硅为主要材料,机械电器性能优良;可以进行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集成化,可以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或致动方向的多个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于一体,从而形成复杂的微系统。 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和系统。MEMS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产业。

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测控技术和国土资源测量技术 GPS定位技术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地籍控制测量中。应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的控制网叫GPS控制网(简称GPS网)。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应用GPS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点与点之间不要求互相通视。由于GPS技术具有布点灵活、天候观测、观测及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使GPS技术在国内各省市的城镇地籍控制测量中得以广泛应用。利用GPS技术进行地籍测量的控制,没有常规三角网(锁)布设时要求近似等边及精度估算偏低时应加测对角线或增设起始边等繁琐要求,只要使用的GPS仪器精度与等级控制精度匹配,控制点位的选取符合GPS点位选取要求,那么所布设的GPS网精度就完全能够满足地籍测量规程要求。 (三)机器人技术与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可以高速度、高质量地测绘地图。

微波技术与天线论文

微波技术与天线 院系:万方科技学院电气系 班级:诵信11-1班 姓名:李凯 学号:1116303037

绪论微波、天线、与电波传播是无线电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三者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微波主要研究如何导引电磁波在微波传输系统中的有效传输,它的特点是希望电磁波按一定要求沿微波传输系统无辐射地传输,对传输系统而言,辐射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天线的任务则是将导行波变换为向空间定向辐射的电磁波,或将在空间传播的电磁波变为微波设备中的导行波,因此天线有两个基本作用:一个是有效地辐射或接收电磁波,另一个是把无线电波能量转换为导行波能量。电波传播则是分析和研究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方向和特点。微波、天线与电波传播三者的共同基础是电磁场理论,三者都是电磁场在不同边值条件下的应用。 微波技术主要研究引导电磁波在微波传输系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传输,它希望电磁波按一定要求沿传输系统无辐射地传输。微波是电磁波中介于超短波了红外线之间的波段,它属于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波段,其频率范围从300MHz 至3000GHz。微波具有似光性、穿透性、宽频带特性、热效应特性、散射特性、抗干扰特性。除了上述特性外,它还有以下特点:1、视距传播特性2、分布参数的不确定性3、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污染。 天线是将微波导行波变成向空间定向辐射的电磁波,或将空间的电磁波变为微波设备中的导行波。天线品种繁多,以供不同频率、不同用途、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等不同情况下使用。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信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等;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等;按方向性分类,可分为全向天线、定向天线等;按外形分类,可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等。课程内容总结 第1~5 章为微波技术部分,主要讨论了均匀传输线理论、规则金属波导、微波集成传输线、微波网络基础和微波元器件第6~9 章为天线与电波传播部分,主要叙述了天线辐射与接收的基本理论、电波传播概论、线天线及面天线,其中在线天线部分侧重介绍了在工程中常用的鞭天线、电视天线、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行波天线、宽频带天线、微带天线等,还对智能天线技术做了简要介绍。第10 章为微波应用系统,主要讨论了雷达系统、微波通信系统及微波遥感系统三个经典系统。

无线传感网发展综述

无线传感网发展综述 摘要:文章针对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无线传感网络进行了综合研究,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定义、技术背景、节点结构和整体体系结构,并重点介绍了无线传感网的特点,最后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无线传感网;节点结构;体系结构;网络特点 Abstract:The paper took a research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modern society, talked about the definition,technical background node structure and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t main talked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and finally explor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Keyword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node structure,architecture,network characteristics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信息科学领域中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进行领域间交叉的结果。无线传感器网络经历了智能传感器、无线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网络3个阶段。传感器网络被认为是21 世纪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将会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在2003年2 月份美国《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杂志评出的对人类未来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中,传感器网络名列第一。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信息技术确定了三个前沿方向,其中两个与无线传感器的研究直接相关,即智能感知技术和自组织网络技术。目前,国内也有许多关于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来讲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无线传感网的定义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散布在工作区域中大量的体积小,成本低,具有无线通信、传感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每一个传感器节点由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A/D转换器)、数据处理和控制模块(微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模块(无线收发器)和供电模块(电池、DC/AC能量转换器)等组成。每一个节点都具有存储、处理、传输数据的能力。通过无线网络,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信息,也可以把信息传送到远程端。 近期微电子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传感器的微型化提供了可能,微处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传感器的智能化,通过MEMS技术和射频(RF)通信技术的融合促进了无线传感器及其网络的诞生。传统的传感器正逐步实现微型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经历着一个从传统传感器(Dumb Sensor)→智能传感器(Smart Sensor)→嵌入式Web传感器(Embedded Web Sensor)的内涵不断丰富的发展过

微电子毕业论文选题

微电子毕业论文选题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尤其是超大型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技术。微电子学主要掌握大规模集成电路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制造及测试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电路分析、工艺分析、器件性能分析和版图设计等的基本能力。接下来是学术堂收集整理的微电子毕业论文选题,欢迎大家阅读。 微电子毕业论文选题一: [1]陈俊,王学毅,谭琦,杜金生,吴建。键合SOI材料应力的控制技术[J]. 微纳电子技术,2017,(05):304-310. [2]白琼,张斌珍,段俊萍,黄成远,王颖。基于新型谐振柱的高频波导滤波器的设计[J]. 微纳电子技术,2017,(05):324-328+363. [3]肖咸盛,杨拥军,卞玉民,张旭辉。一种汽车碰撞试验用低阻尼宽频响加速度传感器[J]. 微纳电子技术,2017,(05):329-335+341. [4]马世童。当前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 通讯世界,2017,(07):300. [5]黄诗浩,孙钦钦,谢文明,汪涵聪,林抒毅,陈炳煌。不同直径张应变锗材料对光谱和晶体质量的影响[J]. 半导体技术,2017,(04):305-309. [6]刘坤,曼苏乐。应用于微电网的新型潮流控制器[J]. 电气自动化,2017,(02):60-62.

[7]许吉强,卢闻州,吴雷,沈锦飞,惠晶。低压微电网逆变器并离网平滑切换控制[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09):36-43. [8]刘旭,姜克强。限流接闪器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 建筑电气,2017,(03):18-21. [9]莫大康。中国半导体业需要多元化推动力[N]. 中国电子报,2017-03-24(008)。 [10]Mary. 我国在3D NAND存储器研发领域取得标志性进展[J]. 今日电子,2017,(03):25-26. [11]刘民哲,王泰升,李和福,刘震宇,陈佐龙,鱼卫星。静电场辅助的微压印光刻技术[J]. 光学精密工程,2017,(03):663-671. [12]李展征。大功率高频开关电源的设计探讨[J]. 电子世界,2017,(05):129-130. [13]杜高明,李向阳,马世碧,宋宇鲲,张多利。基于多路径路由片上网络的低功耗联合编码电路设计[J].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7,(03):86-89. [14]曹璐,刘宏,田彤。一种采用数字修调技术的低温漂带隙基准设计[J]. 电子设计工程,2017,(05):150-153+157. [15]. 研制出首个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J]. 机床与液压,2017,(04):141. [16]. 石墨烯在室温下实现自旋过滤[J]. 炭素技术,2017,(01):38. [17]赵善通。对低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几点思考[J]. 科技与创

机电系统新技术概论课程论文-纳米科技的研究意义及应用研究报告

2016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机电系统新技术概论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生姓名:**** 学号:***** 学生类别: 考核结果阅卷人

纳米科技的研究意义及应用研究报告纳米科技是二十世纪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有科学家预言,在21 世纪纳米材料将是最有前途的材料,纳米技术甚至会超过计算机和基因学,成为决定性技术[1]。纳米尺度介乎宏观和微观之间,白春礼院士从材料角度出发,认为纳米尺度应当定义为0.1nm-100nm;而国际计量委员会从计量学角度出发则将纳米尺度定义为1nm-1000nm。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突变,有大量的新现象、新规律有待发现。本文从纳米科技的测量方法、加工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应用方面进行概述。 1纳米测量方法 纳米测量方法,主要可归纳为光学和非光学两大类测量技术[2]。纳米测量学在纳米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纳米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纳米测量技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发展的纳米测量方法种类很多,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家族)为代表的非光学测量方法;一类是以各种激光干涉仪为代表的光学测量方法。 1.1扫描探针显微镜 1981年,IBM公司的物理学家G.Binning和H.Rohrer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成功的观察到了硅原子结构,在纳米科技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得人类第一次成功地进入原子尺度。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是控制与探针和被测试样表面之间距离大小相关的隧道电流,来达到纳米测量的目的。此后,G.Binning在STM的理论基础上又发明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将观察对象由导体、半导体拓展到绝缘体。而在STM和AFM的理论基础上,基于探针在被测试样表面上进行横纵向扫描从而引起相关物理量变化来进行测量的原理,又相继研发了静电力显微镜、电容扫描显微镜等各种系列显微镜。因其均基于探针扫描原理,国际上将此类显微镜统称为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目前,SPM已不仅仅局限于观察原子排列了,而已深深渗入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表面技术等各种尖端科学领域。尤其是用STM成功地实现了对原子的操纵,将使人类从目前的微米尺度上对材料的加工迅速跨入到纳米尺度、原子尺度上的加工。 扫描探针显微镜纳米测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针针尖的工艺研究,包括提高针尖尖度和延长针尖寿命;(2)接触面处的

生物材料学导论期末论文

生物材料学导论期末论文 所在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无机101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任课老师: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6

纳米微机械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摘要:简要介绍纳米微机械(MEMS)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应用,重点阐述纳米微机械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几个方面:细胞操作、介入治疗、生物芯片、基因分析和遗传诊断。同时,对微机电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它将会对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关键词: 纳米微机械;生物医学;介入治疗、生物芯片;基因分析 Nano MEM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iomedicine Abstract: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nanometer micro mechanical (MEMS),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emphasis on micro mechanical nano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several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cell operat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biochip, geneticanalysis and genetic diagnosis.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mems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al, thinks it will play a major role on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dical fields. Key words: nano micro mechanical; Biological medicin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biological chips; Genetic analysis . 前言:微型机械技术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前沿领域, 它研究和控制物质结构的功能尺寸或分辨能力, 达到微米至纳米尺度。微型机械技术涉及电子、电气、机械、材料、制造、信息与自动控制、物理、光学- 化学、医学以及生物技术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 并集约了当今科学技术的许多尖端成果。微型机械技术已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 因而受到人们高度重视, 并被列为 21 世纪关键技术之首。 微型机械同时又服务于多种学科,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可在生物医学、航天航空、国防、工业、农业、交通、信息以及家庭等领域中应用。据预测, 微型机械技术将在 21 世纪初期相继造就一大批产品投入使用, 必将极大地影响 21 世纪最初十年全球经济大发展, 并将在 21 世纪形成难以估量的庞大高技术市场。它的

毕业论文基于声音能量的无线传感网络定位算法

( 二 〇 一 三 年 六 月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 题 目:基于声音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

摘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当今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传感器节点的位置对整个应用又起着很大的作用,节点所采集到的信息必须与节点的位置结合才有意义,否则所采集的数据便毫无意义。因此定位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必备的功能,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技术。 本文首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知识作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声音能量的传播规律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几种算法,距离相关算法。 接着详细介绍了几种距离相关定位算法。设计主要针对三边定位算法和极大似然估计算法展开,在认真了解这两种算法后,分析其定位过程、定位方法、及定位误差。 最后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对接收到的声音能量和定位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并将两种算法的定位误差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基于声音能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的两种算法中极大似然估计算法更好一点的结论。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三边定位算法;极大似然估计算法;matlab

Abstract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oday's societ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sensor nodes in the entire application plays a big role, nod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node must be combined with meaningful, otherwise the data is meaningless. So the orientation is essentia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unction,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Firstly,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related knowledge are introduced, several algorithms including the sound energy propagation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distance correlation algorithm. Then introduces the range-based localization algorithm. The design for the three main edge location algorithm and th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algorithm,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algorithms, analysis of its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method, and the positioning error. Finally, the simulation of the sound energy received and positioning algorithm using MATLAB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positioning error of two algorithms are compared, thus obtained, is more better conclusion MLE two algorithm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coustic energy. Key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hree edge location algorithm;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MATL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