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限量标准

微生物限量标准
微生物限量标准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微生物中文名食品中文名限量使用限制及备注中文

数据

采纳

日期

大肠菌群制冰厂及零售点的冰块 (包装

冰)

0/100m

L

瓶装水、可食用冰及非瓶装饮料微生物

含量限值。

2009.4

埃希氏大肠杆菌制冰厂及零售点的冰块 (包装

冰)

0/100m

L

瓶装水、可食用冰及非瓶装饮料微生物

含量限值。

2009.4

需氧菌落计数制冰厂及零售点的冰块 (包装

冰)

<500/m

L

瓶装水、可食用冰及非瓶装饮料微生物

含量限值。

2009.4

菌落总数植物蛋白饮料≤

100(cf

u/ml)

2003

大肠菌群植物蛋白饮料≤

3(MPN/

100ml)

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植物蛋白饮料

不得检

2003

霉菌、酵母植物蛋白饮料≤

20(cfu

/ml)

2003

菌落总数鱼糜和虾糜制品≤

3000(c

fu/g)

即食类2005

大肠菌群鱼糜和虾糜制品≤

30(MPN

/100g)

即食类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鱼糜和虾糜制品

不得检

即食类2005

菌落总数鱼糜和虾糜制品≤

50000(

cfu/g)

非即食类2005

大肠菌群鱼糜和虾糜制品≤

450(MP

N/100g

)

非即食类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鱼糜和虾糜制品

不得检

非即食类2005

微生物鱼罐头符合罐

头食品

商业无

菌要求

2005

菌落总数油炸小食品类≤

1000(c

fu/ml)

2003

大肠菌群油炸小食品类≤

30(MPN

/100ml

)

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油炸小食品类

不得检

2003

菌落总数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30000(

cfu/g)

婴儿配方粉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40/(MP

N/100g

)

婴儿配方粉1997

致病菌(肠道致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不得检

婴儿配方粉1997

酵母和霉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50(cfu

/g)

婴儿配方粉1997

菌落总数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30000(

cfu/g)

(即食

类)≤

50000(

cfu/g)

(非即

食类)

婴幼儿补充谷粉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40/(MP

N/100g

)(即食

类)≤

90/(MP

N/100g

)(非即

食类)

婴幼儿补充谷粉1997

致病菌(肠道致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不得检

婴幼儿补充谷粉1997

酵母和霉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50(cfu

/g)

婴幼儿补充谷粉1997

菌落总数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30000(

cfu/g)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40/(MP

N/100g

)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1997

致病菌(肠道致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不得检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1997

酵母和霉菌婴幼儿配方粉及婴幼儿补充谷

50(cfu

/g)

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粉1997

微生物婴幼儿辅助食品—肉泥无致病

菌及因

微生物

作用所

引起的

腐败象

1989

微生物婴幼儿辅助食品—苹果泥无致病

菌及因

微生物

作用所

引起的

腐败象

1989

微生物婴幼儿辅助食品—鸡肉菜糊无致病

菌及因

微生物

作用所

引起的

腐败象

1989

微生物婴幼儿辅助食品—胡萝卜泥无致病

菌及因

微生物

作用所

引起的

腐败象

1989

微生物婴幼儿辅助食品—骨泥无致病

菌及因

微生物

作用所

引起的

腐败象

1989

菌落总数婴幼儿辅助食品—番茄汁≤

80(cfu

/g)

1989

大肠菌群婴幼儿辅助食品—番茄汁≤

3/(MPN

/100g)

1989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葡萄球菌) 婴幼儿辅助食品—番茄汁

不得检

1989

霉菌婴幼儿辅助食品—番茄汁≤

40cfu/

g或

cfu/mL

1989

菌落总数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30000(

cfu/g)

即食类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40/(MP

N/100g

)

即食类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不得检

即食类1997

菌落总数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50000(

cfu/g)

非即食类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90/(MP

N/100g

)

非即食类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断奶期辅助食品

不得检

非即食类1997

菌落总数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30000(

cfu/g)

即食类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40/(MP

N/100g

)

即食类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不得检

即食类1997

菌落总数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50000(

cfu/g)

非即食类1997

大肠菌群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90/(MP

N/100g

)

非即食类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幼儿断奶期补充食品

不得检

非即食类1997

菌落总数婴儿配方乳粉Ⅰ≤

30000(

cfu/g)

1997

大肠菌群婴儿配方乳粉Ⅰ≤

40/(MP

N/100g

)

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儿配方乳粉Ⅰ

不得检

1997

酵母和霉菌婴儿配方乳粉Ⅰ≤

50(cfu

/g)

1997

菌落总数婴儿配方粉Ⅱ,Ⅲ≤

30000(

cfu/g)

1997

大肠菌群婴儿配方粉Ⅱ,Ⅲ≤

40/(MP

N/100g

)

1997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婴儿配方粉Ⅱ,Ⅲ

不得检

1997

酵母和霉菌婴儿配方粉Ⅱ,Ⅲ≤

50(cfu

/g)

1997

大肠菌群饮用天然矿泉水≤

0(MPN/

100ml)

1个样品,如果检测结果为0合格;检

测结果大于等于1但小于2时,进行第

二次检测;检测结果大于等于2,不合

格。

2008

粪链球菌饮用天然矿泉水≤

0(cfu/

250ml)

1个样品,如果检测结果为0合格;检

测结果大于等于1但小于2时,进行第

二次检测;检测结果大于等于2,不合

格。

2008

铜绿假单胞菌饮用天然矿泉水≤

0(cfu/

250ml)

1个样品,如果检测结果为0合格;检

测结果大于等于1但小于2时,进行第

二次检测;检测结果大于等于2,不合

格。

2008

产气荚膜梭菌饮用天然矿泉水≤

0(cfu/

50ml)

1个样品,如果检测结果为0合格;检

测结果大于等于1但小于2时,进行第

二次检测;检测结果大于等于2,不合

格。

2008

大肠菌群饮用天然矿泉水n=4,c=

1

m=0,M=

2(MPN/

100ml)

第二次检测2008

粪链球菌饮用天然矿泉水n=4,c=

1

m=0,M=

2(cfu/

250ml)

第二次检测2008

铜绿假单胞菌饮用天然矿泉水n=4,c=

1

m=0,M=

2(cfu/

250ml)

第二次检测2008

产气荚膜梭菌饮用天然矿泉水n=4,c=

1

m=0,M=

2(cfu/

50ml)

第二次检测2008

菌落总数鲜、冻禽产品≤

500000

(cfu/

g)

冻禽产品2005

大肠菌群鲜、冻禽产品≤

5000(M

PN/100

g)

冻禽产品2005

沙门氏菌鲜、冻禽产品0/25g

(n=5)

冻禽产品2005

出血性大肠埃

希氏菌

(O157:H7)鲜、冻禽产品

0/25g

(n=5)

冻禽产品2005

菌落总数鲜、冻禽产品≤

10000

(cfu/

g)

鲜禽产品2005

大肠菌群鲜、冻禽产品≤

10000(

MPN/10

0g)

鲜禽产品2005

沙门氏菌鲜、冻禽产品0/25g

(n=5)

鲜禽产品2005

出血性大肠埃

希氏菌

(O157:H7)鲜、冻禽产品

0/25g

(n=5)

鲜禽产品2005

菌落总数糖果≤

750(cf

u/g)

硬质糖果、抛光糖果2003

大肠菌群糖果≤

30(MPN

/100g)

硬质糖果、抛光糖果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糖果

不得检

硬质糖果、抛光糖果2003

菌落总数糖果≤

2500(c

fu/g)

夹心糖果2003

大肠菌群糖果≤

90(MPN

/100g)

夹心糖果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糖果

不得检

夹心糖果2003

菌落总数糖果≤

20000(

cfu/g)

焦香糖果、充气糖果2003

大肠菌群糖果≤

440(MP

N/100g

)

焦香糖果、充气糖果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糖果

不得检

焦香糖果、充气糖果2003

菌落总数糖果≤

1000(c

fu/g)

凝胶糖果2003

大肠菌群糖果≤

90(MPN

/100g)

凝胶糖果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糖果

不得检

凝胶糖果2003

菌落总数碳酸饮料≤

100(cf

u/ml)

2003

大肠菌群碳酸饮料≤

6(MPN/

100ml)

2003

致病菌((沙门

氏菌、志贺氏菌))碳酸饮料

不得检

2003

霉菌碳酸饮料≤

10(cfu

/ml)

2003

酵母菌碳酸饮料≤

10(cfu

/ml)

2003

大肠菌群酸牛乳≤

90(MPN

/100g)

1999

致病菌(肠道致

病菌及致病球菌)酸牛乳

不得检

1999

菌落总数水产调味品≤

8000(c

fu/g)

2005

大肠菌群水产调味品≤

30(MPN

/100g)

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水产调味品

不得检

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50000(

cfu/g)

肉灌肠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30(MPN

/100g)

肉灌肠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肉灌肠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50000(

cfu/g)

烧烤肉类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90(MPN

/100g)

烧烤肉类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

检出

烧烤肉类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50000(

cfu/g)

肴肉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150(MP

N/100g

)

肴肉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肴肉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80000(

cfu/g)

酱卤肉类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150(MP

N/100g

)

酱卤肉类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酱卤肉类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30000(

cfu/g)

熏煮火腿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90(MPN

/100g)

熏煮火腿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熏煮火腿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30000(

cfu/g)

其他熟肉制品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90(MPN

/100g)

其他熟肉制品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其他熟肉制品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30000(

cfu/g)

肉松、油酥肉松、肉松粉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40(MPN

/100g)

肉松、油酥肉松、肉松粉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肉松、油酥肉松、肉松粉2005

菌落总数熟肉制品≤

10000(

cfu/g)

肉干、肉糜脯、肉脯、其他熟肉干制品2005

大肠菌群熟肉制品≤

30(MPN

/100g)

肉干、肉糜脯、肉脯、其他熟肉干制品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熟肉制品

不得检

肉干、肉糜脯、肉脯、其他熟肉干制品2005

菌落总数食用螺旋藻粉≤

10000

(cfu/

g)

1997

大肠菌群食用螺旋藻粉≤

90(MPN

/100g)

1997

霉菌食用螺旋藻粉≤25

(cfu/

g)

1997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食用螺旋藻粉

不得检

1997

菌落总数食糖≤

100(cf

u/g)

(白砂

糖、绵

砂糖)

500(cf

u/g)

(赤砂

糖)

适用于甘蔗及甜菜为原料生产的原糖、

白砂糖、绵砂糖及赤砂糖

2005

大肠菌群食糖≤

30(MPN

/100g)

适用于甘蔗及甜菜为原料生产的原糖、

白砂糖、绵砂糖及赤砂糖

2005

霉菌食糖≤

25(cfu

/g)

适用于甘蔗及甜菜为原料生产的原糖、

白砂糖、绵砂糖及赤砂糖

2005

酵母菌食糖≤

10(cfu

/g)

适用于甘蔗及甜菜为原料生产的原糖、

白砂糖、绵砂糖及赤砂糖

2005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食糖

不得检

适用于甘蔗及甜菜为原料生产的原糖、

白砂糖、绵砂糖及赤砂糖

2005

菌落总数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沐(浆)≤1000

(cfu/

g)

2005

大肠菌群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沐(浆)≤

30(MPN

/100g)

2005

霉菌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沐(浆)≤20

(cfu/

mL)

2005

酵母菌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沐(浆)≤20

(cfu/

mL)

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食品工业用浓缩果蔬沐(浆)

不得检

2005

菌落总数食醋≤

10000

(cfu/m

l)

2003

大肠菌群食醋≤

3(MPN/

100g)

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食醋

不得检

2003

细菌总数生鲜牛乳≤50

(万个

/mL)

Ⅰ级收购标准1986

细菌总数生鲜牛乳≤100

(万个

/mL)

Ⅱ级收购标准1986

细菌总数生鲜牛乳≤200

(万个

/mL)

Ⅲ级收购标准1986

细菌总数生鲜牛乳≤400

(万个

/mL)

Ⅳ级收购标准1986

菌落总数生活饮用水≤

100(cf

u/ml)

当水样检出总大肠杆菌时,应进一步检

测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

2006

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不得检

(MPN/1

00ml

CFU/10

0ml)

当水样检出总大肠杆菌时,应进一步检

测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

2006

耐热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不得检

(MPN/1

00ml

CFU/10

0ml)

当水样检出总大肠杆菌时,应进一步检

测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

2006

大肠埃希氏菌生活饮用水不得检

(MPN/1

00ml

CFU/10

0ml)

当水样检出总大肠杆菌时,应进一步检

测大肠埃希氏菌和耐热大肠菌群。

2006

贾第鞭毛虫生活饮用水<1(cfu

/10ml)

非常规指标2006

隐孢子虫生活饮用水<1(cfu

/10ml)

非常规指标2006

菌落总数生活饮用水≤

500(cf

u/ml)

小型式集中供水或分散式集中供水2006

肠球菌生活饮用水0

(CFU/

100ml)

参考指标2006

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生活饮用水

(CFU/

100ml)

参考指标2006

粪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

10000

(cfu/

L)

地表水源生活饮用水2002

菌落总数生活饮用水≤

100(cf

u/ml)

地下水源饮用水1993

粪大肠菌群生活饮用水≤3

(cfu/

L)

地下水源饮用水1993

乳酸菌乳酸菌饮料≥

100000

(cfu/m

l)(出

厂)有

活菌检

出(销

售)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菌落总数乳酸菌饮料—

(cfu/m

l)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大肠菌群乳酸菌饮料≤

3(MPN/

100ml)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霉菌乳酸菌饮料≤

30(cfu

/ml)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酵母菌乳酸菌饮料≤

50(cfu

/ml)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酸菌饮料

不得检

未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乳酸菌乳酸菌饮料—

(cfu/m

l)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菌落总数乳酸菌饮料≤

100(cf

u/ml)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大肠菌群乳酸菌饮料≤

3(MPN/

100ml)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霉菌乳酸菌饮料≤

30(cfu

/ml)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酵母菌乳酸菌饮料≤

50(cfu

/ml)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酸菌饮料

不得检

杀菌乳酸菌饮料2003

菌落总数乳粉≤

50000(

cfu/ml

)

2005

大肠菌群乳粉≤

90(MPN

/100g)

2005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乳粉

不得检

2005

菌落总数人造奶油≤

200(cf

u/g)

2003

大肠菌群人造奶油≤

30(MPN

/100g)

2003

致病菌(沙门氏

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造奶油

不得检

2003

霉菌人造奶油≤

50(cfu

/g)

2003

大肠杆菌热处理前的乳及含乳饮料未检出

/0.001

mL

乳及含乳饮料中微生物含量限值。1999

致病菌(沙门氏

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 巧克力

不得检

2003

菌落总数汽酒≤

100(cf

u/g)

1986

大肠菌群汽酒≤

3(MPN/

100g)

1986

致病菌(系指肠道致病菌)汽酒

不得检

1986

埃希氏大肠杆

菌或耐热大肠杆菌瓶装水-天然矿泉水

埃希氏

大肠杆

菌或耐

热大肠

杆菌

(1 x

250 毫

升 )不

得在任

何样本

中检出

瓶装水、可食用冰及非瓶装饮料微生物

含量限值。

2009.4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常见的微生物检测 方法

摘要: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见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概述: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一般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一般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

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她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因此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能够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生长量测定法 体积测量法:又称测菌丝浓度法。 经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毫升)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分钟)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工业发酵进展

微生物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及发酵,其培养基成份非常复杂,特别是有关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之间的配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微妙的。面对特定的微生物,人们希望找到一种最适合其生长及发酵的培养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以期达到生产最大发酵产物的目的。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在微生物产业化生产中举足轻重,是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必要环节。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发酵培养基,是一个发酵产品工业化成功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以工业微生物为例,选育或构建一株优良菌株仅仅是一个开始,要使优良菌株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还必须优化其发酵过程,以获得较高的产物浓度(便于下游处理),较高的底物转化率(降低原料成本)和较高的生产强度(缩短发酵周期)。设计发酵培养基时还应时刻把工 实验室最常用的优化方法是单次单因子法,这种方法是在假设因素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前提下,通过一次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而其他因素保持恒定水平,然后逐个因素进行考察的优化方法。但是由于考察的因素间经常存在交互作用,使得该方法并非总能获得最佳的优化条件。另外,当考察的因素较多时,需要太多的实验次数和较长的实验周期[3]。所以现在的培养基优化实验中一般不采用或不单独采用这种方法,而采用多因子试验。 2.多因子试验 多因子试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1)哪些因子对响应具有最大(或最小)的效应,哪些因子间具有交互作用。 (2)感兴趣区域的因子组合情况,并对独立变量进行优化。

3.正交实验设计 正交实验设计是安排多因子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可用少量的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较快地取得实验结果。正交实验的实质就是选择适当的正交表,合理安排实验的分析实验结果的一种实验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四步: (1)根据问题的要求和客观的条件确定因子和水平,列出因子水平表; (2)根据因子和水平数选用合适的正交表,设计正交表头,并安排实验; (3)根据正交表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出较优的“试验”条件以及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正交试验设计注重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试验,可同时考虑几种因素,寻找最佳因 次 报道。CastroPML报道用此法设计20种培养基,做24次试验,把gamma干扰素的产量提高了45%。 6.部分因子设计法 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1ackett-Burman设计法一样是一种两水平的实验优化方法,能够用比全因子实验次数少得多的实验,从大量影响因子中筛选出重要的因子。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出一次多项式,并以此利用最陡爬坡法确定最大响应区域,以便利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部分因子设计法与Plaekett-Burman设计法相比实验次数稍多,如6因子的26-2部分因子设法需要进行20次实验,而Plackett-Burman设计法只需要7次实验。 7.响应面分析法

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

食品微生物学检测技术思考题 1、试述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2、对食品进行微生物检验有何意义? 3、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范围包括哪些? 4、食品卫生标准中的微生物指标有哪些? 5、描述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一般程序。 6、列表比较低倍镜、高倍镜及油镜在数值孔径、工作距离及镜头大小等方面的差别。 7、要使视野明亮,除光源外,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8、与普通光学显微镜比较暗视野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何特点? 9、简述监测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方法及其特点。 10、大肠菌群的含义是什么?食品中检测大肠菌群有何卫生学意义? 11、光学显微标本中的非染色标本有何特点?分几种? 12、阐述格蓝氏染色(原理、方法、作用)。 13、何谓菌落总数?食品中检测菌落总数有何卫生学意义? 14、简述计数器计数法的原理及方法步骤。比较血球计数板和细菌计数板的差别。 15、什么叫无菌操作? 16、描述测微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17、何谓微生物接种?指出常用接种工具及接种方法。 18、简述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MM)和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对沙门氏菌的增菌原理。 19、何谓增菌培养、前增菌培养(非选择性增菌培养)及选择性增菌培养? 20、何谓生理生化试验?解释靛基质(Indole)试验和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21、阐述三糖铁(TSI)琼脂试验的原理。如何利用三糖铁(TSI)琼脂试验区别志贺氏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为什么? 22、描述沙门氏菌抗原结构的种类及其特点。 23、简述螺旋接种法及其特点。 24、什么叫血清学试验?对食品中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时通常采用什么方法?简述该方法的试验步骤。 25、GB 4789.2—2010中制定的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分为几个步骤,简述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 26、GB 4789.3—2010中制定的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有几种?简要描述其特点。第一法分为几个步骤,简述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及目的。 27、GB 4789.10—2010中制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检验方法有几种?请简要描述各种特点。第一法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几个步骤?简述每一步骤的操作要点及目的。 28、对冻肉、蛋品、乳品及其他加工食品进行沙门氏菌检验时需经过哪五个基本步骤?各步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微生物检验

什么是食品微生物检验 吴崇食质12级1班学号:20122629 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机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能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

微生物菌群的选择及培养(含总结)

微生物菌群的选择与培养 针对所学的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有关理念,加之对环境微生物这门课程的理解,此次环境微生物这门课程的设计我选用的微生物菌群是对保健、水产、养殖、种植甚至环保等方面都有益的菌群。 一、有益微生物的概念(“EM”菌群) “EM”是英语Effective和microorganisms的缩写,意为有益微生物群,是日本琉球大学的比嘉夫教授于1983年研制成功的微生物工程技术中综合性最强的新创造。有益微生物群由整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的五大类微生物(光合细菌、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发酵型丝状菌)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 这些微生物组合在一个统一体中互相促进,共同组成一个复杂而稳定的具有多元功能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在水族箱使用后,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特别是病原菌和腐败菌的活动,从而改善水质,并改善鱼类消化道细菌群落,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其功能要超过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 二、有益微生物群的主要成分 1、光合菌群(好氧型和厌氧型)如光合细菌和蓝藻类。属于独立营养微生物,菌体本身含60%以上的蛋白质,且富含多种维生素,还含有辅酶Q10、抗病毒物质和促生长因子;它以土壤接受的光和热为能源,将土壤中的硫氢和碳氢化合物中的氢分离出来,变有害物质为无害物质,并以植物根部的分泌物、土壤中的有机物、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及二氧化碳、氮等为基质,合成糖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氮素化合物、抗病毒物质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是肥沃土壤和促进动植物生长的主要力量。光合菌群的代谢物质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还可以成为其它微生物繁殖的养分。 2、乳酸菌群(厌氧型)以嗜酸乳杆菌为主导。它靠摄取光合细菌、酵母菌产生的糖类形成乳酸。乳酸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能有效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物的急剧腐败分解。乳酸菌能够分解在常态下不易分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并使有机物发酵分解。乳酸菌还能够抑制连作障碍产生的致病菌增殖。 3、酵母菌群(好氧型)它利用植物根部产生的分泌物、光合菌合成的氨基酸、糖类及其它有机物质产生发酵力,合成促进根系生长及细胞分裂的活性化物质。酵母菌在有益微生物群中对于促进其它有效微生物(如乳酸菌、放线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食物)提供重要的给养保障。此外,酵母菌产生的单细胞蛋白是动物不可缺少的养分。 4、革兰氏阳性放线菌群(好氧型)它从光合细菌中获取氨基酸、氮素等作为基质,产生出各种抗生物质、维生素及酶,可以直接抑制病原菌。它提前获取有害霉菌和细菌增殖所需要的基质,从而抑制它们的增殖,并创造出其它有益微生物增殖的生存环境。放线菌和光合细菌混合后的净菌作用比放线菌单兵作战的杀伤力要大得多。它对难分解的物质,如木质素、纤维素、甲壳素等具有降解作用,并容易被动植物吸收,增强动植物对各种病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放线菌也会促进固氮菌和VA菌根菌增殖。

微生物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学习接种方法;学习常用的分离、纯化菌种的方法。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1) 图1 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如样品、菌苔或菌悬液等)于培养基上,这个过程叫做无菌接种操作。在实验室检验中的各种接种必须是无菌操作。 实验台面不论是什么材料,一律要求光滑、水平。光滑是便于用消毒剂擦洗;水平是倒琼脂培养基时利于培养皿内平板的厚度保持一致。在实验台上方,空气流动应缓慢,杂菌应尽量减少,其周围杂菌也应越少越好。为此,必须清扫室内,关闭实验室的门窗,并用消毒剂进行空气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杂菌的数量。 空气中的杂菌在气流小的情况下,随着灰尘落下,所以接种时,打开培养皿的时间应尽量短。用于接种的器具必须经干热或火焰等灭菌。接种环的火焰灭菌方法:通常接种环在火焰上充分烧红(接种柄,一边转动一边慢慢地来回通过火焰三次),冷却,先接触一下培养基,待接种环冷却到室温后,方可用它来挑取含菌材料或菌体,迅速地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图2)然后,将接种环从柄部至环端逐渐通过火焰灭菌,复原。不要直接烧环,以免残留在接种环上的菌体爆溅而污染空间。平板接种时,通常把平板的面倾斜,把培养皿的盖打开一小部分进行接种。在向培养皿内倒培养基或接种时,试管口或瓶壁外面不要接触底皿边,试管或瓶口应倾斜一下在火焰上通过。

微生物的培养

目录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实验三菌种保藏 实验四细菌形态观察及单染色 实验五放线菌及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 实验八微生物直接计数法及测微技术 实验九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一细菌细胞的生化反应实验 实验十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及效价测定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培养基是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代产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混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有时又称为普通培养基。由于这种培养基中含有一般细胞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物质,所以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之用。

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方法主要是通过升温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死微生物的效果。 三、试剂与器材 1.器材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培养基、分装器、天平、牛角匙、高压蒸汽灭菌锅、pH度纸、棉花、牛皮纸、记号笔、麻绳、纱布、吸管、培养皿、电烘箱、注射器、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2.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琼脂 四、实验容 1.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塞→包扎→灭菌→无菌检查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倒平板的方法和几种常用的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不同的微生物菌落在斜面上、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特征;进一步熟练和掌握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单细胞挑取法,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名解 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群体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特性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微生物之间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 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指没有货的微生物的存在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也是环状闭合的双联DNA分子比染色体小存在于细胞质中可自主复制 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机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给后代 基因转移:外源性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供体菌的基因进入受体菌细胞并在其中自行复制与表达或矛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 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被人为分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七个步骤的完整过程 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必要成分等则病毒无法合成自身成分不能够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的现象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注射含某种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清等一系列细胞因子是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天或数周 局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就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毒素也可有病灶

微生物的培养

目录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实验三菌种保藏 实验四细菌形态观察及单染色 实验五放线菌及霉菌形态观察 实验六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实验七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定 实验八微生物直接计数法及测微技术 实验九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十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一细菌细胞的生化反应实验 实验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灭菌与消毒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解常见灭菌、清毒基本原理及方法;掌握干热天菌、高压蒸汽灭菌及过滤除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合物。培养基的原材料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素和水。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和实验目的不同,培养基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配制方法。 生长繁殖之用。

三、试剂与器材 微孔滤膜过滤器、镊子等。 四、实验内容 2.干热灭菌:装入待灭菌物品→升温→恒温→降温→开箱取物 3.高压蒸汽灭菌:加水→装物品→加盖→加热→排冷空气→加压→恒压→降压回零→排汽→取物→无菌检查 4.过滤除菌:组装灭菌→连接→压滤→无菌检查→清洗灭菌 五、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 1.要严格按配方配制。 2.调pH不要过头。 3.干热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堆放过紧,注意温度的时间控制,70oC以下放物、取物。 4.高压灭菌要注意物品不要过多,加热后排除冷空气,到时降压回零取物。 5.过滤除菌要注意各部件灭菌,压滤时,压力要适当,不可太猛太快,滤膜要注意清洗保存。 实验二土壤中微生物分离纯化培养 一、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培养方法。 二、实验原理 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释涂布平板法步骤:倒平板-制备土壤污水稀释液-涂布-培养-挑菌落;平板划线法步骤:倒平板-标记培养基名称-划线。 三、试剂与器材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讲解及练习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培养基的分类、组成、功能及配制。 2、掌握无菌技术的内容和无菌操作技术。 3、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掌握分离、纯化特定微生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从土壤中分理处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技术的操作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 (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则可加入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培养基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的最适pH分别为:6.5~7.5、 7.5~8.5和5.0~6.0。 (2)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 (3)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应用实例

(4)培养基中的营养要素 要点诠释: ①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最常用的氮源是铵盐、硝酸盐。 ②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 ③有些培养基不需要添加生长因子,生物自己能合成;而绝大多数微生物培养需要加入生长因子,原因是它们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2、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微生物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主要技术是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物理、化学的手段,防止实验室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技术,其中包括在微生物的分离、转接、保存等过程中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手段。无菌技术主要围绕如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手和衣着,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或接种箱内进行。 ④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其他物品相接触。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方法见下表: 注意:灭菌所依据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使菌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①煮沸消毒法:在100℃煮沸5 min~6 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②巴氏消毒法:在70℃~75℃煮30 min或在80℃煮15 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5)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A1题型 1、人类ABO血型抗原包括 A、A抗原 B、B抗原 C、O抗原 D、AB抗原 E、A抗原和B抗原 答案:E 2、ABO血型物质在人体中可引起哪几种Ab产生 A、抗B抗体 B、抗AB抗体 C、抗A抗体 D、抗O抗体 E、抗A和抗B抗体 答案:E 3、免疫耐受就是 A、非特异性无反应性 B、特异性无反应性 C、机体无反应性 D、免疫抑制性 E、对任何抗原都不反应 答案:B 4、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与下列哪种物质有关 A、IgE B、IgA C、活化B细胞 D、活化T细胞 E、活化NK细胞

答案:D 5、佐剂作用是 A、将Ag送入机体各部位 B、将Ag固定在局部 C、增强Ag免疫原性 D、赋予Ag免疫原性 E、增强机体对Ag的免疫应答 答案:E 6、下列哪种物质既有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 A、IgG B、干扰素 C、IgA D、前列腺素 E、补体 答案:E 7、TDH 细胞是 A、产生Ab细胞 B、天然杀伤细胞 C、细胞毒细胞 D、迟发变态反应T细胞 E、依Ab杀伤T细胞 答案:D 8、关于霍乱弧菌是否侵入上皮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侵入 B、侵入 C、在特定条件下侵入 D、具有侵袭基因的霍乱弧菌侵入 E、侵入后局限于上皮细胞内 答案:A 9、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溶血素,其中最主要的是

A、α、β溶血素 B、α、γ溶血素 C、β、γ溶血素 D、δ、ε溶血素 E、α、γ溶血素 答案:A 10、与其他肺部感染病原菌相比较,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特点是 A、产生外毒素 B、具有内毒素 C、产生溶血素 D、产生绿脓素 E、具有菌毛 答案:D 11、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称作: A、V抗原 B、M抗原 C、A抗原 D、X抗原 E、S抗原 答案:B 12、下列关于铜绿假单胞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革兰氏阳性球菌 B、革兰氏阳性杆菌 C、无芽孢 D、具有荚膜 E、无鞭毛 答案:C 13、下列何种微生物具有荚膜结构 A、军团菌 B、支原体

实验3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三环境微生物的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2.懂得无菌操作在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性。 3.了解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特征。 二、实验原理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土壤、江河湖海、尘埃、空气、各种物体的表面以及人和动物体的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由于它们体积微小,人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它们个体的存在。但是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可以在发霉的面包、朽木上看到某些微生物群体。这些现象表明,自然界只要有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物质和环境条件,微生物就可以在其上生长繁殖。据此,我们在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 培养基是用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养料。其中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六大营养要素: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气体和水分。此外,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的要求,在配制培养基时还需用酸液或碱液调节至适宜的pH。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进行灭菌。所谓灭菌是指采用各类的物理或化学因素,使物体内外的所有微生物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经过灭菌后的物体是无菌的。消毒是与灭菌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因素杀死物体表面和内部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常用的卫生措施。 灭菌的方法较多,广泛使用的是高温灭菌,其中最常用的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此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可密闭的加压蒸汽灭菌锅中进行的。在1.05kg/cm2的蒸汽压力下,温度可达121℃。一般只要维持15~20min,就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和它们的各种孢子。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操作技术。为了确保纯种不被杂菌污染,在整个接种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无菌概念,经常保持实验台及周围环境的清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这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

最新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 ?有机污染物生物净化(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 ?无机污染物生物净化 第一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机理 ?净化本质——微生物转化有机物为无机物 ?依靠——好氧分解与厌氧分解 一、好氧分解 ?细菌是其中的主力军 ?原理:好氧有机物呼吸 ? C → CO2 +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 H → H2O ? N → NH3→ HNO2→ HNO3 ? S → H2SO4 ? P → H3PO4 ?二、厌氧分解?厌氧细菌 ?原理:发酵、厌氧无机盐呼吸C → RCOOH(有机酸)→CH4 + CO2 ?N → RCHNH2COOH → NH3(臭味) + 有机酸(臭味) ?S → H2S(臭味) ?P → PO 3- 4 ?水体自净的天然过程中 厌氧分解(开始)→好氧分解(后续)第二节各类有机污染物的转化 一、碳源污染物的转化

?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石油和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等。 1.纤维素的转化 ?β葡萄糖高聚物,每个纤维素分子含1400~10000个葡萄糖基(β1-4糖苷键)。 ?来源:棉纺印染废水、造纸废水、人造纤维废水及城市垃圾等,其中均含有大量纤维素。 A.微生物分解途径 B.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好氧细菌——粘细菌、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厌氧细菌——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放线菌——链霉菌属。 ?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需要时可以向有菌种库的研究机构购买或自行筛选。 2.半纤维素的转化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的杂多糖。造纸废水和人造纤维废水中含半纤维素。 ?分解过程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大多数能分解半纤维素。 ?许多芽孢杆菌、假单胞菌、节细菌及放线菌能分解半纤维素。霉菌有根霉、曲霉、小克银汉霉、青霉及镰刀霉。 3.木质素的转化自然界中哪些微生物能够进行木质素的降解呢??确证的只有真菌中的黄孢原毛平革菌,疑似的有软腐菌。 黄孢原平毛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rium)是白腐真菌的一种,隶属于担子菌纲、同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丝核菌科。 白腐—树皮上木质素被该菌分解后漏出白色的纤维素部分。*木质素降解的意义何在呢?(二)油脂的转化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病例分析题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副高、高级)病例分析题 一个23岁男子因尿痛、尿频,尿道有黄绿色脓性排出物或分泌物而入院。脓性分泌物涂片镜检显示有大量多形核白细胞,其内有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 1.病人最可能感染的病原体是: A.脑膜炎球菌 B.杜克嗜血杆菌 C.溶脲脲原体 D.淋病奈瑟菌 E.性病淋巴肉芽肿衣原体 2.治疗首选药物是: A.青霉素 B.头孢曲松与强力霉素联用 C.强力霉素 D.磺胺增效剂-磺胺甲基异噁唑 E.万古霉素 3.该病原体在缺乏特异性抗体的情况下具有抗吞噬作用,这主要是由哪种抗原所致: A.荚膜 B.菌毛 C.外膜蛋白蛋白酶 E.脂多糖 4.如果在患者脓性分泌物中查不到病原菌,你人认为尿道炎最常是由哪种病原体引起的: A.溶脲脲原体 B.梅毒螺旋体 C.单纯疱疹病毒 D.沙眼衣原体血清型D~K E.沙眼衣原体血清型L1、L2或L3

一个1岁女孩因阵发性严重咳嗽而入院。发作时,连续咳嗽5~20次,呼吸困难,口鼻流出大量粘液性带泡分泌物。患者咳嗽终止前,随着空气最后涌入肺部,发出喘鸣音。其它临床症状有:鼻和眼结膜出血,眶膜水肿,淋巴细胞性白细胞增多。病人无发热,咽喉部无假膜。该女孩尚未接受常规计划免疫。 5.引起患者疾病的最可能的病原体是: A.百日咳杆菌 B.流感嗜血杆菌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流感病毒 E.白喉杆菌 6.已与病孩密切接触的未受免疫儿童和成人,应采取哪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A.白喉抗毒素 B.氨苄青霉素+克拉维酸 C.红霉素 D.头孢曲松 D.金刚烷胺 7.病人发病过程中所见的过度分泌是由于: A.灭活延长因子2的毒素 B.激活膜结合Gi蛋白而提高胞内cAMP水平的毒素 C.降解SIgA抗体的IgA蛋白酶 D.切断上皮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神经氨酸与相邻糖基的联结链的一种表面酶 E.病理免疫损伤 8.分离培养该病原体应采用: 巧克力培养基B. 金培养基-鲍A. C.鸡胚接种 D.吕氏血清培养基 E.罗氏培养基 一个患镰状细胞性贫血的5岁男童入院治疗。他母亲诉说儿子发病3天,发热、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综合测试-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检测练习

专题综合测试(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关于培养基的配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配制培养乳酸杆菌的培养基时,需加入维生素 B.微生物的适应性强,配制培养基时可以不考虑pH C.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 D.配制培养基时要注意各种养分的浓度和比例 答案 B 解析乳酸杆菌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而维生素又是维持其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故需在培养基中添加,A正确;pH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配制培养基时pH一定要适宜,B错误;微生物也是由C、H、O、N、P、S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最终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各种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可归纳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无机盐等,但配制时要注意各种养分的浓度和比例,C、D正确。 2.下列关于培养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B.培养霉菌与细菌时培养基的pH基本一致 C.一般培养基都需加入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 D.蛋白胨只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维生素 答案 C 解析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A错误;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B错误;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C正确;蛋白胨可为微生物提供氮源、碳源和维生素,D错误。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答案 D 解析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氧化氨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氨含有氮元素可以提供氮源,A正确;光合细菌可以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2合成有机物,B正确;某些微生物不能合成一些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必须从外界摄取这些营养物质,C正确;含伊红美蓝试剂的培养基可以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如果菌落呈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说明牛奶中含有大肠杆菌,D错误。 4.下表表示在不同培养基中某细菌的生长繁殖情况(A、B、C、H、I、J、K、M为培养基的成分,“+”表示生长,“-”表示不生长),请分析下列哪种物质细菌不能合成() 答案 C 解析比较不同培养基的添加物,凡添加了物质K的培养基,细菌都能生长,反之则不能生长,说明物质K是细菌不能合成的,C正确。 5.下列与微生物培养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影响其生命活动B.培养基在50 ℃时搁置斜面以及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都与消毒灭菌无关 C.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除考虑营养条件外,还要考虑pH、温度和渗透压等条件 D.每个菌落由大量的各种细菌组成,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析菌落内部为同种细菌,菌落的特征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D 错误;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是高温破坏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而影响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微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教学目标:通过36个学时的教学,努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中的基本技术体系,了解微生物检测技术在研究工作中的用途和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在微生物检验检测方面能够提高认识,并对技术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以适应就业后在动植物检验检疫、食品品质检测等方面的微生物检验检测业务的需要,也能适应学生今后在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研究性检测业务。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我国粮食生产、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和微生物的关系。 重点介绍我国粮食生产的趋势和供需关系,使学生理解微生物检验检测的重要性 无难点 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第一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作用和特征 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特征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分布的普遍性和检测特定的微生物的难点 无难点 了解技术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第二章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社会 第一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植物检疫 第二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食品安全 第三节微生物检验技术和研究 本章重点介绍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在植物检疫、食品安全、资源开发以及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无难点 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安全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检验技术作用范围 第三章微生物检测技术概述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第三节其它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针对本课程以各项技术为中心展开,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本章首先给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进行概述,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观和一些关键技术的信息。 难点在于理解VBNC的检测 理解各种常用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一节气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二节液体的采样和处理 第三节固体的采样和处理 从实际出发,本课程设置了采样技术,对用于微生物检验检测的样品的采集进行细致的介绍。 难点在于理解各种采样设备和工具(缺乏实物) 使学生注意到采样行为对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带来的误差,并培养学生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尽量减少采样造成的误差的意识。 第五章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一节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 以国标为蓝本,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学生实验中有一定的基础,应无难点 使学生了解微生物检测的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国标。 第二节VBNC的检测技术 以最新的研究或最经典的研究例子为蓝本,介绍VBNC检测的各种方法 难点在于理解检测的理论原理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 使学生了解VBNC的检测的方法及其特征,在必要的时候能选择使用。 第六章微生物分离和培养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 介绍可培养以及难培养的微生物的分离方法,着重介绍菌根菌的分离 难点在于对于微生物的分离效果的理解 希望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微生物分离方法 第二节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 1 病原物的培养 2 非病原物的培养 介绍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着重介绍病原菌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难点在于对于如何传达培养病原微生物时的临场感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测手段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的检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生长量测定法、微生物计数法、生理指标法和商业化快速微生物检测简要介绍了利用微生物重量,体积,大小,生理代谢物等指标的二十余种常用的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优缺点。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不断的吸收营养物质,并按自己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体积、重量、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微生物的生长不同于其他生物的生长,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在科研上有一定困难,通常情况下也没有实际意义。微生物是以量取胜的,因此,微生物的生长通常指群体的扩增。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都和他们的生长抑制紧密相关。所以有必要介绍一下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检测方法。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的方法也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次为根据,而

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微生物生长的衡量,可以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浓度,做指标来进行衡量。 1. 微生物计量法 1.1 体积测量法 又称测菌丝浓度法,通过测定一定体积培养液中所含菌丝的量来反映微生物的生长状况。方法是,取一定量的待测培养液(如10 mL)放在有刻度的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如5 min)和转速(如5000 rpm),离心后,倒出上清夜,测出上清夜体积为v,则菌丝浓度为(10-v)/10。菌丝浓度测定法是大规模工业发酵生产上微生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这种方法比较粗放,简便,快速,但需要设定一致的处理条件,否则偏差很大,由于离心沉淀物中夹杂有一些固体营养物,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称干重法 可用离心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在离心法中,将一定体积待测培养液倒入离心管中,设定一定的离心时间和转速,进行离心,并用清水离心洗涤1~5次,进行干燥。干燥可用烘箱在105 ℃或100 ℃下烘干,或采用红外线烘干,也可在80 ℃或40 ℃下真空干燥,干燥后称重。如用过滤法,丝状真菌可用滤纸过滤,细菌可用醋酸纤维膜等滤膜过滤,过滤后用少量水洗涤,在40 ℃下进行真空干燥。称干重发法较为烦琐,通常获取的微生物产品为菌体时,常采用这种方法,如活性干酵母(Activity Dry Yeast, ADY),一些以微生物菌体为活性物质的饲料和肥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