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复习资料

《寻故途》当年歌语喧嚣处,今朝陌看无言土。

春秋又到佳节时,熏茶重拾故人牍。辛夷書辛卯九月三十

1 / 8

1、【选择】牛郎织女的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典籍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2、【填空】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2 / 8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的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和。”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的活动。如元日的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的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4、【选择】《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3 / 8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诗中所提元夜是指以下哪日?

A.正月初一

B.正月初五

C.正月初十

D.正月十五

5、【问答】(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上诗中提到的是哪个节日?

4 / 8

答案:诗名为《寒食上家》,提到的是清明节。

6、【问答】《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5 / 8

上诗中提及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

答案:端午节

7、【问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这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一节气?

答案:谷雨

8、【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请说出谷雨至少三个习俗?

答案:禁杀五毒、渔家祭海、走谷雨(出游)、喝谷雨茶、食香椿、祭祀文祖仓颉、洗澡消灾避祸9、《九九歌》

6 / 8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儿歌。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请问是从哪个节气算起?

答案:冬至

10、我国古代将某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此节气是在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其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请问是什么节气?

答案:霜降

7 / 8

8 / 8

中国的传统节日实施方案

《中国的传统节日》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天鹅小学薛冰 一、主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国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节日时空。面对外来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学生对外国的节日提起来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让他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一般只记得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至于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怎么过节,则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必要。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销声匿迹了吗?为什么西方的节日会对中国的青少年有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一种忧思与紧迫感。 在许多西方国家,他们更多的让孩子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来,甚至孩子是节日的主角。他们注重的是对孩子能力及性格的培养。“一个不珍惜自己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意识到,应该在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同时,传承光大自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教育应切实肩负的重任。 在"传统"日益被淡化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借寒假开学、"春节""元宵节"刚刚过去这一良好时机,我们从学生熟悉"节日"入手,引领学生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

二、活动目的 知识技能: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一些重大节日的风俗文化,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能力: 学会多种途径查找资料,通过网络论坛、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运用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加深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开展包饺子、包粽子、放风筝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的实施 本次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托网络论坛,论坛中的版块划分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小组评价”;“活动日记”;“活动反思”;“电子作业”。各个阶段的资料成果都可以发表到论坛中来。充分发挥论坛的方便、快捷、高效、共享的优势。 第一阶段明确主题制定计划 1、激发兴趣,明确探究主题。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当你穿上新衣服快乐地去逛花街,当你看到五彩缤纷的烟花空中飞舞时你们知道这是我们中国哪种传统节日吗?当一家人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

小学传统节假日活动方案

小学传统节假日活动 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传统节假日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文和谐校园的载体。依据《xxxx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为发挥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的教育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打造美育引领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的目的:在节日活动中进行道德学习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随着人类社会的嬗递演进,节日风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国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创造了无数光辉业绩。在其间,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美德,产生了不少精妙动人的民间风俗。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和底蕴,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是现在的孩子,对这些却知之甚少,以传统节日为话题,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节日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民俗活动及其演变等一般特点,认识传统节日中民俗活动蕴含的文化传统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了解我国传统节日这个角度来初步培养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认同

感和自豪感,并逐步体会其博大精深之处,以此形成小学生良好的品德。 二、活动形式: 1、悬挂标语横幅,营造节日气氛。 2、利用黑板报、广播站等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学习。 3、结合学校实际,发动学生学习并领悟传统节日文化。 4、传统节日活动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 三、活动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一般特点,理解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2、过程与方法: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选定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共同探索、研究,收集资料、设计、制作、评议、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激发文化参与的兴趣和文化创造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敢于探究精神,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活动的安排: 春节文化与小学生道德教育 活动主题:勤俭孝亲 活动口号:做孝敬文明好孩子当勤俭节约好少年

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一、课文内容解说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更富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笑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教学目标 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 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文;学习课文1至3句;写“舟、贴、街、敬、转”5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1至3句;学习课文4至8句;写“艾、团、热、闹”4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 第一课时: l 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 l 初读课文,进入传统节日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l 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 l 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 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 六、重难点的突破 1.识字教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创设了本课识字的情境。轻快有节奏的句子,课中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就包含其中。一个个佳节纷至沓来,让学生得以在喜庆、愉悦的氛围中轻松识字。 (1)字音归类识字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表征和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方面。你想知道怎么写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xxxx为大家整理的吧!一 一、活动背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很丰富的,尤其是节日中各种民俗民风形成的丰富的节日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文明立身传承之本。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籍此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成了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每年秋季开学没多久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庆文化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吸收节庆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要求,经同学们商量决定开展以“走近中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中秋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中秋节所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三、活动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开放性。所以我允许

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允许学生在不同方面达到不同的目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中秋节的由来及民间习俗; (2)搜集阅读与中秋、月亮相关的古诗、词、文、故事、对联等,感受古代文化; (3)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汇报的能力; (2)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了解中秋文化; (3)通过亲手尝试做贺卡,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目标: (1)以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制作美食的兴趣,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往的快乐。 (3).通过展示、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重点知识汇总——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一、生字笔画笔顺 二、会写字及组词 贴(tiē)(贴画)(张贴)(补贴)(贴心) 街(jiē)(街道)(沿街)(街上)(街灯) 舟(zhōu)(龙舟)(渔舟)(轻舟)(泛舟) 艾(ài)(艾草)(艾子)(艾灸)(艾香) 敬(jìnɡ)(敬爱)(敬礼)(敬酒)(敬意) 转(zhuǎn)(转眼)(转身)(转头)(转让) 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面团) 热(rè)(热爱)(热水)(冷热)(炎热) 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闹事) 三、会认字及组词 传chuán(传统、传说、传话)

统tǒng(统一、总统、统考) 宵xiāo(元宵、宵夜、今宵) 巷xiàng(小巷、巷子、巷口) 祭jì(祭拜、公祭、祭文) 堂táng(课堂、礼堂、堂弟) 乞qǐ(乞讨、乞求、乞巧) 巧qiǎo(灵巧、巧干、巧手) 郎láng(新郎、郎中、令郎) 饼bǐng(饼干、画饼、豆饼) 赏shǎng(玩赏、观赏、赏金) 菊jú(菊花、黄菊、墨菊) 四、易写错的字 转:第四笔是提。 五、多音字 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 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 六、近义词 转眼—转瞬团圆—团聚热闹—喧闹七、反义词 欢笑—痛苦热闹—冷清团圆—分离八、词语解释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热闹:(景象)繁盛活跃。 九、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押ɑo韵的韵文识字的课文。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紧紧抓住各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活动,巧妙地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和一些传统节日由来。这些传统节日是学生在生活中熟悉和了解的,这有利于他们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配有两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春节贴窗花和端午赛龙舟,既表现了课文内容,又可唤醒学生对节日习俗活动的记忆表象,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过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问答

高二(9)班传统文化节智力过关题目 编辑:S.B.、阿毛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注:部分题目有重复,制作时注意分开。 蓝色题目不建议使用,红色字体为答案。 选择题 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 A夏朝B商朝C周 朝D春秋 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 A回族B藏族 C 彝 族D苗族 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A汉高祖B汉元帝C汉武帝D汉景帝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A4500年B4000年C3500 年 D 3000年 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 A岁日B元日C正 旦D元首 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 A1982年B1983年C1984年D1985年 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 A 春秋B汉朝C唐朝D 宋朝 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 A.1912年 B.1937年 C.1949 年 D.1951年 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 A吃元宵B赏花灯C舞龙、舞 狮D贴窗花 1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 A秦朝B西汉C东 汉D三国 1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 A道教B伊斯兰教C基督 教D佛教

12.元宵节又被称为 A上元节B中元节C下元 节D灯谜节 13. 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D 敖年守岁 14.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 A周朝B春秋战国C秦 朝D汉朝 15.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 A唐朝B五代十国C宋 朝D元朝 答案1-5BACDA 6-10CDABD 11-15DADCC 清明 1.下列哪项描绘的不是清明 A.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D.远上寒山十近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2.扫墓活动通常是清明的什么时候 A前十五天 B.前二十天 C. 前十天或后十天 D.前五天 3.以下不属于清明的风俗的是 A.扫墓 B.踏青 C. 门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D.种花 4. 下列传统节日中,哪个来源于二十四节气。 A.元宵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清明节 5.中国有多少个名族过清明节 A15 B.50 C.25 D.30 6.以下不是清明节的别称的是 A 鬼节B扫坟节C冥节D中元节 7下列说法与清明不符的是 A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B 忽如一夜春风来 C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D.清明时节雨纷纷 8.清明节不吃的是 A青团子B馓子C粽子D粥 9.古时,清明是农历几月几? A4三月初三B三月初四C三月初五D三月初六 10.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没有 A糯米酪 B麦酪 C杏仁酪扬D汤圆 答案DDDDC DBCAD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活动背景: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外的节日以其独特的过节方式逐渐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学生对国外的节日提起来就滔滔不绝,非常熟悉,然而提起中国的传统节日时,却知之甚少,连一共有几个传统节日都不清楚,更不要说为什么过这些节日、中国人如何过这些节日,甚至还有人觉得过这些节日又忙又累,实在没有必要。难道我们祖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礼节习俗就要在我们下一代人这儿逐渐消失、成为历史吗?不!过节,在中国,不仅是互相联系的纽带、人间真情交流的扭结,还蕴含着及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因而,我们的节日不是单纯的节日,还是文化传承的一条纽带,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记得这种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存在的最大意义。因而,我们有必要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这种文化长盛不衰! 教学目标: 1、通过春节,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了解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5、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 2: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1: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文化的理解和体会。2: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小卡纸、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问法导入: 同学们,转眼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一大半,还有一个多月就放寒假了,寒假里面有一个很隆重的传统节日,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让学生回答),嗯,这个节日就是“春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过年”。那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学生回答),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节日,那么大家知道过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吗?来,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 二、走入春节: (1)春节的由来: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年三 十是除夕,年初一才是春节的开始) (2)春节里的风俗:请同学们发言,根据他们的发言适时地补充(腊 月二十三扫尘、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拜年、过了年初三后才可以扫地、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 (3)春节与春联:询问学生知道怎么贴春联吗?春联应该怎么读, (用PPT举例子)福字怎么贴,为什么这样贴?(拿出事先做好的道具演示),略说北方还要贴窗花,南方则以年画代替窗花。 三:(拓展延伸)交流其他传统节日: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已将了解了春节,像春节这样在我们中华民族 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这几个次,猜一猜他们都是什么节日呢? ﹝看词猜节日:PPT演示(1)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2)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除了春节和屏幕上的两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们分别在哪一天过?(。。。学生回答)师:(在学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几个传统节日后)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的一个。)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节日都有哪些过节的习俗呢?(每个节日请一两个同学回答,然后老师总结)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范文最新推荐------------------------------------------------------ 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战略任务,按照省、市、县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要求,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传统节日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二、工作安排 以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 1 / 11

重阳等我国重要节日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节日活动,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在全县城乡、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 1、开展走访送祝福活动。开展对身边好人送祝福活动,对孤寡空巢老人、孤残、留守儿童开展多形式的送温暖主题活动,让他们在节日期间切实感受关爱和温暖。 2、开展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联合文化站组织居民创造的春联、剪纸、小制作等作品展示。在学校开展春节作品创作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人们了解春节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光荣感。 3、开展船灯龙灯下村拜年活动。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一支文化队,深入各村组为居民送去浓浓的年味儿和祝福,让人民感受到传统春节文化活动魅力。 (二)清明节 1.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充分利用张……墓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为革命先烈扫墓、敬献花圈、重温入党入队誓词,举行入团、入队、成人仪式、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牢记革命宗旨,立志报效祖国。 2、开展摒弃旧陋习、网上祭英烈文明祭祀活动。各单位要加

中国传统节日涉及的知识点

材料一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一直是家家户户最重要的祭祀节日。“燃香奠酒祭先祖,纸灰化蝶泪满盈”,清明节扫墓祭祖风俗流传至今。 材料二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于2010年清明节期间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祭奠革命先烈活动,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引导人们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三2010年清明节期间,“我们的节日·清明”网上祭先烈活动启动后,有数百万人通过鞠躬、献花、留言等方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全国各地通过该活动,引导网民进行网上祭奠、发表祭奠感言,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清明节祭先烈网上征文活动”。 (1)清明节的祭拜活动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8分) (2)谈谈你对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的认识。(12分) 答案:(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属于我国的传统习俗,也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8分) (2)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网上祭先烈”活动,继承和弘扬了传统,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8分)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清明节采用网上祭奠先烈的方式,为祭拜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捷,这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4分) 2009年10月4日《文汇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悉,本次申报的端午节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12分) (1)表明我国重视保护民族节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给予保护。 (2)“端午申遗”是我国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民族节日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端午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端午节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3)“端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答案版)

中国传统节日学案 目前,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除夕:农历十二月卅日 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 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其他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加蕴味无穷。 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 诗歌:王安石的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有“元夜”、“元夕”“灯节”等别称。 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 诗歌: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立春:公历2月3--5日 习俗: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还有一些地方会在立春时迎春喝“败毒膏”这种使人不长口疮的药膏。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 来源: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习俗:寒食、扫墓。 诗歌:唐代诗人韩翃的诗《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说明了当时朝廷的腐败,体现出了诗人对当时朝廷的忧心忡忡。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习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祭祖、寒食,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诗歌: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习俗: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北宋诗人张耒的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的诗《午日处州禁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来源: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等风俗,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 诗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在中国的民间又称鬼节。

中国传统节日问答活动题目及答案

《寻故途》当年歌语喧嚣处,今朝陌瞧无言土。 春秋又到佳节时,熏茶重拾故人牍。辛夷書辛卯九月三十

1、【选择】牛郎织女得传说形成七夕最早可追溯到哪朝? A.春秋 B、战国 C、汉 D、南北朝 答案:B 典籍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得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得诗句,这就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得文字记录,就是牛郎织女传说得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得《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得“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就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得《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就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得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就是楚文化得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得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就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得重要条件之一。 2、【填空】崔涂《除夜有怀》 迢递巴山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僵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夜,就是一年最后一天得夜晚,又称除夕、岁除、大年夜等。除夜得风俗活动甚多。其中北方人做( ),南方人做()。 答案:北方饺子,南方年糕。 3、【问答】《晋书》记载:“冰冻始泮,蜇虫始发,鸡始三号,天曰作时,地曰作昌,人曰作乐,鸟兽万物莫不应与.”驱除灾邪、祈求平安贯穿于整个春节得活动。如元日得饮屠苏酒、燃爆竹、贴挑符等。而元日即指新年得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元’为开始开端得意思,这一天被称之为‘三元’就是指哪三元? 答案:年、季、月 4、【选择】《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活动方案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最神圣和最重要的日子,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处在于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激励人民奋发向上,寄托了对来年的祝福与希望。 我国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高,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远的民族性,即使受到国外文化因素的入侵,其影响也不可磨灭,它 己渗入到炎黄子孙的骨髓之中,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以和为贵。“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 嫌简不嫌虚。”清朝形容宋代首都东京过节时:“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这里“片子飞”说的就是达官贵人们一到春节,就四处 发“片子”,相互拜年送祝福,体现了和和气气的节日气氛。一般 来说,在节日期间,很多的矛盾和争执都被搁置下来,就算是宿敌,在此时此刻都会道一声节日快乐的祝福,都不想破坏节日气氛,这 便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四、重血缘。中国是一个重血缘、亲缘关系的、以宗姓家族为基本社会结构的国家。在封建的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以及 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信念,使中华民族形成了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 伦理本位的价值观。[5]宗族是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中国 人有很强的家族观念,重视家族之间的情谊和血亲联系。正所谓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因此在重大节日和活动事,家庭成员 都要团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所以在如此重要的春节,以血缘为基 础的家族都要团聚在一起,加深情谊。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魅力

初中生必备知识点--文化常识新题型

文化常识新题型 一、京剧 1、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正好要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 A忠耿正直 B刚愎自用 C老实忠厚 D刚强爽快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题。 ①虚拟性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京剧艺术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京剧的 虚拟性表演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摸拟生活实际进行的表演。 ②大幕拉开,面积不大的京剧舞台上,除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之外,再没有别的 道具,只有等演员出场了,你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知道这舞台上将要发生什么故事。 演员通过虚拟性的表演,既可以呼风唤雨,也可以把白昼变为黑夜;既可以把几天甚至 几年的时间压缩为几分钟,也可以把几秒钟的心理活动延展为几十分钟;既可以展现千 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也可以在转瞬之间跨越万水千山。这种虚拟性表演,能够在有限的 时空里表现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 ③京剧演员的表演力图虚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间 的行为,以打更表示时间的变化等。《武松打店》是一出武戏,说的是武松夜宿孙二娘 的客店,因为误会,与孙二娘在黑夜中展开了一场搏斗。舞台上灯火通明,只摆着一张 桌子,两位演员摸索着闪转腾挪、追逐厮杀,有时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分明是灯火通

明的舞台,现众却从演员的表演中感觉到,这是一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紧张激烈 的搏斗。 ④需要指出的是,京剧演员的虚拟性表演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前辈艺人于连泉演《拾玉镯》,为了在舞台上更好地摸拟少女喂小鸡和做针线活儿的动作,他认真观察生 活中少女喂鸡的手势、眼神,反复琢磨她们做针线活儿的过程,这使他的表演达到了以 假乱真的程度。当然,这种虚拟性表演不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而是经过加工的艺术的 真实,演员的动作必须是舞蹈化、节奏化的。 ⑤京剧的虚拟性,既给观众带来了真实的感觉,也使观众获得了美的享受。 (1).京剧的虚拟性表演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主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想想作者介绍了说明对象的哪些特点,筛选有效信息并概括归纳。注意概括时,要全面具体,不能遗漏相关信息,导致答案不全而扣分。 (2).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演员的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的。 【材料】 京剧有一出戏叫《秋江》,说的是一位少女求老艄公驾船帮她追赶一个人的故事,饰演老艄公的演员手里拿着一支长篙上场,接着做出靠岸、解开缆绳、推出小船等动作,在行船过程中,两位演员的身体忽高忽低,很有节奏地起伏着,舞台上两位演员无论快走还是慢行,距离绐终保持不变,直到两位演员下场。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印证型材料链接题。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须通读全文,理解作者所述京剧艺术的虚拟性这一特点后,方能根据文章中2.3.4自然段有关虚拟性在京剧舞台上的表现形式、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内容,对材料中对京剧舞台上的一系列表演进行阐释,说明其表演是如何体现京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的。 【答案】: 1、李逵;沂岭杀四虎、江州劫法场、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能简要点出一个相关事例,体现李逵强悍、勇猛的特点即可) 2、A

传统节日活动总结

传统节日活动总结 篇一:中国传统节日年度活动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年度活动总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每一次节日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主题活动的始终,使广大师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在校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现将本年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总结如下: 一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活跃节日期间未成年人文化氛围,我校结合自身实际,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书活动为抓手,整合各方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的主题活动。 接上级通知后,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德育处迅速制定了活动方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宣传开展本次寒假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放假当天组织各班认真学习本次主题活动方

案,明确活动的意义和具体活动内容。并结合“寒假生活倡议书”,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明确活动的意义,增强对此项活动的重视。告知家长们利用传统节日,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传统美德和感恩励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家长的支持力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顺利的推进此次活动,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在休学典礼上,德育处以“体验民俗,热爱传统,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为主题对全体师生进行了教育讲话,学生会、团支部向全体学生和全学校团员发出“阳光寒假”的倡议,号召同学们“小手拉大手”扎扎实实搞好活动。 2、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校围绕“除夕春节元宵”这些节日,要求学生参与有趣生动的年庆和民俗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学生们在假期中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我校还结合实际组织七年级学生在春节期间收集、整理他所看见的和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的春联,八、九年级的学生开展“我为家里写春联”活动,并在开学第一节班会上展示自己收集或是编写的春联,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春联、创作春联、书写春联。 3、以“我眼中的春节”为主题,学校在各班级进行作文、手抄报、书法等作品创作,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到

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方案

“走进传统节日”活动研究方案 一、主题背景 传统节日文化是悠久民族历史的根,也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民间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似乎对外国的节日兴趣浓厚。“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的洋节日学生们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要不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风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校开展了“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二、活动时间:2015年3月——2015年6月 三、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纪念的内涵,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和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能对节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2、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做过文化的思想感情。 3、初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会有目的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避免出现只认“洋节”而忘了传统的现象。 四、活动重点 了解学生分工与合作的实践能力,通过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从中得到情感启迪,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研究方法 1. 查资料(上网,查书、报纸、杂志) 2. 调查、访问(例如: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3.比较法(南方人与北方人,汉族和少数民族过节的不同。) 4.收集图片和传统节日的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六、研究主题节日 本学期学校结合清明节、端午节等节庆教育的契机,组织一系列活动。 (一)走进传统节日——清明节 1、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资料,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有关清明的来历及习俗,初步了解清明的文化内涵。 2、教师讲解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讲有关清明节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清明节。 3、进行诵读有关清明节的诗。学生自己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诗集。在班级中举行诵读清明节的诗集,让学生从中感受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4、观看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电影。 5、撰写清明感怀文章或革命传统教育电影观后感。 6、召开“缅怀先烈”主题队会 7、各班刊出“缅怀先烈,争当好少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小报。 (二)走进传统节日——端午节 1、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2、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端午节故事演讲。 4、与家人一同包粽子体会亲情。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教学文稿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清单 节日名称时间风俗相关诗句 1.除夕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2.春节正月初一贴春联,年画、放鞭炮、拜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 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4.清明4.4~4.6 扫墓,踏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拜织女,穿针乞巧天阶月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7.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祭鬼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孟兰古意存。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小试牛刀: 1.下面诗句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我国的四个传统节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A.②③①④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 (2006年陕西省)请你参加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学习活动,并完成下列题目。 (1)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填写相应的节日来。 ①农历九月初九日,有敬老和登高的风俗。() ②公历5月第二个星期日,用康乃馨花表达感恩之情。() (2)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下面问题。 ②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 ④就如何保卫传统节日提出你的建议。 ⑤请你为保卫传统节日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

中国传统节日习题

中国传统知识趣味竞赛 问答题: 1.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 日。春节又俗称什么?过年 3.传说每在“七夕”这天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那么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点在?碧莲池 4、守岁俗称?熬年 5、端午节的时间是? 农历五月初五 6、俗话说清明插柳,那端午插什么?艾草菖蒲 7 、七夕哪一天?农历七月初七 8、七夕又称什么?乞巧或女儿节 9、清明节又称什么?踏青节 10、清明之后的天气一般是怎么变化的? 气温升高 11、清明与哪一个节日的日期接近以至于后来合二为一?寒食 1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是谁写的?(唐)杜牧 13、重阳节是在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4 、在1989 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又定为什么节? 老人节 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此处少哪一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16、元宵节又称什么?上元节 17.元宵节吃什么?汤圆 18.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19.一般认为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八个?春节、端午节、冬至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 20.农历七月十五是什么节?中元节 21.农历腊月初八是什么节?腊八节 22.我们俗称过年中的“年”在传说中指的是什么?一种怪物 23.我们熟悉的醉花阴中有提到哪个节日?重阳节 24、我国的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25、请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中国传统知识趣味竞赛 选择题: 1. 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关习俗的名篇。C A《望岳》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登高》D、《春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