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

中国唐代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
中国唐代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

关于唐朝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传统图案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唐代是敦煌传统图案发展的成熟期,本文将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的特点进行分析!

唐代的纹样特征

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

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

(一)在瓷器方面。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

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

(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2.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装饰造型。

3.富丽饱满和灵活多样的装饰风格。

如许多唐代的卷草纹构成形式,并非是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规律排列,而是任由其随意的翻卷,花叶造型前后相连,根据形势灵活变幻,绝不重复出现。这就在形式上更加利于抒发气势和情感,在审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唐人追求自然生机的审美态度。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唐代图案不但能博取众家之长,延续和发展历代装饰图案的风格特点,使得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而且由于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

不断扩大,很多与佛教有关的图案开始盛行,这一特点在敦煌石窟中得到充分体现。

唐代是敦煌图案发展的成熟期,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致都超越了前代,在敦煌的唐代二百多个石窟中,每个石窟图案都不相同,纹样变化万千,色彩鲜艳明快、富丽绚烂、线条流利圆润、整体气氛热烈和谐,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幸福的景象。石窟中的初唐图案纹样,图形结构单纯,秀丽活泼,色彩明朗;到盛唐时期各个石窟的图案,多由莲花、边饰和一些垂幔组成,莲花层次繁缛华丽,富有富贵宝相气,边饰纹样以卷草、团花、半花团为主,垂幔纹样则比较简单,主要以内部填充的花卉、卷草飞天等加以丰富;中唐各个石窟图案,是继盛唐图案之后向前发展的又一高峰,以茶花纹、祥禽瑞兽纹为代表,装饰于藻井、圆光和边饰处,内容及其丰富和华丽;晚唐各个石窟图案,基本上是中唐图案的延续,在场面上延续了宏达和宽阔的特点,但是在内容上缺少了情趣和意境,慢慢走向程式化。

唐代在图案内容上是非常丰富的,除了运用鸟、兽等不同动物进行装饰外,植物花卉不再作为辅助内容,而作为主要内容开始发挥主体装饰的作用,突出表现了中国纹饰的内在精神,那种虚实相间、婉转自如富于流动感的自由洒脱的线条,表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在笔先,崇尚意境美的文

化特点,根据装饰图案的种类可以大致归结为六点,包括忍冬纹、卷草纹、团花、莲花、几何连续纹、动物图案。

其中忍冬纹是随着佛教艺术在我国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外来图形样式,作为装饰纹样,忍冬纹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原型,它是经过设计者主观处理后的理想化了的造型,在唐代的佛教装饰中使用广泛并且影响到当时的世俗装饰,盛极一时。其特征为三瓣叶货四瓣叶图形,组成波状形、圆弧形、方形、菱形、心形、龟边形边饰,并在缠枝藤蔓中间配置鹦鹉、孔雀、鱼鸟、仙人等,以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通构成形式,多出现在石窟中的藻井图案和佛像雕塑的背光中,实在初唐时代较早出现的植物变形纹样。

在唐代运用最多的就是卷草纹,它又被称为“卷枝纹”“卷叶纹”,是由忍冬纹发展而来。其形式变为多茎多叶,花叶首尾相连,叶纹翻转弯曲,以柔和的波曲状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在唐代非常流行,被称为“唐草”,是唐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的图案纹样之一。其构图形式常以植物枝茎作连续波卷状变形,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做二方连续展开,形成波卷缠绵的基本样式,再以切圆线为基础变化出有规则的草叶或茎蔓,形成枝蔓缠卷的装饰花纹带,也就是说,卷草纹已不再是某一植物的单一形式,而是由多种花型所组合构成的丰富多彩的复合式纹样,也就将牡丹、莲花、石榴

花、葡萄等花果组合在一起,点缀一些鸟兽或飞天的形象,总体形式上日渐繁丽,是盛唐时期敦煌石窟中的主要装饰手法。例如在盛唐时期的46窟和194窟的天王和力士的服饰上的花纹以及佛龛外侧的图案上都表现出了卷草纹的丰富样式,其运用的线条流利婉妙,茎叶疏密搭配得当,利用正反相间的组合手法表现出卷草纹的万千变化。

唐代时期的图案花纹形象也非常丰富,藻井的中心部分通常多以团花为中心图案,盛唐时期团花的层次增多,有桃形莲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是团花最为丰富的时期。宝相花是团花中最著名的一种,它不是现实存在的花形,而是人们理想中的花,它集莲花和大理花于一体,经过艺术的加工,常用于佛教壁画和雕刻的装饰中,形成了一种丰满、庄重的装饰花型,后来成为唐代图案的一个最代表性的符号。例如盛唐时期的第130窟的大佛,佛像背后的三层背光就是由很多精美的团花组成,不但每一个花形绘制得丰满、丰富,而且安排的疏密得当,富有节奏感和次序感,使人的视觉效果既丰富又不凌乱。

莲花是与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图案,它代表着圣洁与神秘,佛像的底座都是由莲花组成,它还经常出现在藻井中,塑像的服饰上和配饰上。敦煌中的莲花图案多以花头的造型出现在不同的图案中,其正面花头呈放射对称状,中间圆形为莲蓬,四周是均匀的花瓣,侧面的花头则表现得比较自由。

例如初唐时期第329窟的窟顶藻井图案,丼中心是重瓣莲花,花心是五色转轮,周围有四个飞天手持鲜花,乘行云流彩,围绕着莲花飞旋,图案生动且极具动感!

唐代的几何连续纹,有方璧纹、方胜纹、菱形纹、回纹、龟甲纹等,这些都是用直线组合的纹样,其单位纹样只有一个,纹样自身不能产生节奏变化,它是利用构成中反复的原理,不断的组合,形成连续纹样起到分割画面达到更加有序的组织画面中的内容和情节的作用。

动物图案随着唐朝文化背景的发展,充实了更多的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动物被赋予了拟人化的性格,如大雁、鸳鸯、龙凤、鹦鹉,都带有情侣爱偶的象征,而虎、豹、熊、狮等性格暴戾的猛兽,或被描绘成驯良的驾驭工具、或被描绘成佛法点化下的灵兽,这时的动物图案在敦煌石窟中应用得远远没有植物花卉那么频繁,,大多都在壁画中的一些本生、佛传故事情节中进行反映。例如初唐时期的第329窟的壁画就表现的是佛母梦见一位天神乘着六牙白象来到身边,从此有感身孕,后生下释迦默尼的佛教传说。

其实敦煌中的唐代图案除了这主要的六种外还有很多

样式,这些纹饰图案和像、壁画、建筑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艺术,使敦煌直到今天还是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

发掘的宝藏,敦煌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瑰宝。

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现状分析

中国传统图案现状分析 ———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在其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一点来说,是勿庸置疑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阔,传统图案只是它浩瀚江海中的一支涓涓细流。而正是这支永不枯竭的细流至今依然浇灌和渗透在许多的现代艺术领域之中,标志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相信大家对标志并不陌生,在经济信息文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无论是用于公众和社会活动的公用标志,还是用于商业性质的商标或是有关专利的专用标志,都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设计的角度来讲,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种,是具有相当视觉美感的一种艺术造型,但它同时也是实用美术,它在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创造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近年来标志成为了CI策划的主要内容,它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个产品的名称,更是商品制造商的代言人和企业形象的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标志属于现代设计的范畴。 可是现代设计是不是就等于要将传统摒弃、淘汰甚至与之隔绝,又或是束之高阁,否则就是陈旧过时而体现不出创意感和时代感呢?当然不是。我们从近年来一些脍炙人口且深入民心的标志设计的佳作中不难看到设计者是如何将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互相结合,互相融为一体的。 在标志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传统向来推崇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处世哲学,而最能形象生动表述出这一哲理的,则要算“太极图”——阴阳鱼合抱、互含,两条鱼的内边衔合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为正圆。通过这个“太极图”,祖圣和先贤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这个“太极和谐原理”,无论个人之间、家庭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乃至人类与自然之间,都是广泛适用、概莫能外的。而在设计这个概念中,我们则把这种形式称之为“互让”。 (1)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从申办奥运会中所设计的申办会徽,到正式的奥运会徽,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综合上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设计专业如广告设计、海报招贴、室内设计等等多个方面,设计的理念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图案的启发,都是借助传统图案的形式,用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敦煌图案

敦煌图案 目录 编辑缘起…………………………………………………马世长 1.敦煌莫高窟早期图案纹饰……………………………关友惠 2.莫高窟隋代图案初探…………………………………关友惠 3.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关友惠 4.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薄小莹 编后记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装饰着建筑(石窟与木构窟檐)、雕塑和壁画;也具有自身的独立形态。它如同整个敦煌石窟艺术一样,不同时代,不同窟形,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探索它们的特点和演变规律,对于分期断代,对于继承这部分艺术遗产,都是有益的。 人们谈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时,总是称赞它的壁画和塑像,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少谈及图案,亦不注意石窟、壁画、塑像是由图案装饰的。图案和壁画;塑像的关系,可以说,没有图案装饰,壁画就不完整,塑像就不算完成,整个石窟就缺乏浑然一体的感觉。 图案是整个石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图案结构睡着石窟的时代、形制、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到唐代,图案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 敦煌莫高窟现存编号洞窟四百九十二座,洞窟中的装饰图案因佛教建筑的特殊需要而格外丰富,他们为北朝以至五代、宋元的装饰图案提供了可贵的序列资料。

前辈学者、艺术家很早便开始临摹、整理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探索古代绘画、雕塑的技法,艺术风格,研究认识壁画的内容题材。这些研究与探索,使人们逐渐对莫高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四百九十二座洞窟大致被划分为北朝、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西夏、元等阶段。近年来,敦煌文物研究院的同志又运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莫高窟,完成了北朝、隋代洞窟的分期,初盛唐洞窟的分期也正在进行之中。 莫高窟中的装饰图案历来为艺术家所重视,他们写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多是从美术角度来论述的。敦煌文物研究院近年来的考古分期工作,侧重于洞窟分期,而这就需要同时兼顾洞窟形制、塑像及壁画中人物造型、布局、题材等诸多方面,装饰图案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敦煌图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装饰彩塑、壁画、建筑;在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整体布局中,又起分隔和联系的纽带作用。在敦煌艺术中是不可缺少,不能忽视的组成部分。图案有自身的独立形态。不同时期的图案,又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分析研究图案的演变规律,对石窟的分期断代是极为有益的。 造型特色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

魏晋与唐代敦煌壁画之比较中国的石窟壁画历史悠久,作为佛教宣传活动中的重要产物,它更是宗教文化研究的艺术宝库。它见证了自汉末时期以来佛教的刚刚引入,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起,直至后来隋唐时佛教文化空前繁盛的全过程。石窟壁画的不断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也规范了整个中国今后的壁画发展和宗教仪式更为后人对佛教历史的了解提供了便利。所以石窟壁画不仅仅表现了佛教的文化的发展历史,同时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与开放性的特征以及中国文化深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征服力。 魏晋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历史背景是魏晋南北朝佛教的盛行。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但是佛教被广大人民接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一番斗争才被接受,因此我们说事实上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僧侣文人将深奥的佛经通俗化,并且塑造出通俗形象的宗教信仰,给当时的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信众找到了精神寄托,进而实现中国化的佛教。 拿莫高窟254窟摩珂萨锤舍身饲虎来说,壁画描绘了摩珂萨锤及其兄弟三人在山林中游玩遇见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和小虎。摩珂萨锤悄悄用木刺刺破喉咙,然后跳下山崖掉在母虎旁边。母虎和幼虎舔食摩珂萨锤流出的鲜血,渐渐有了力气,就把他身上的肉吃完了。壁画体现了佛教舍己救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与儒家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相契合。但是当时的壁画由本生故事占据主导地位。而本生故事的主题思想就是所谓的“忍辱牺牲”、无原则的施舍,表现为生离死别、水淹火烧、狼吃虎啖、自刎投岩等悲剧性场面,这与当时的黑暗的现实生活是相切合的。

敦煌在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这一时代的绘画艺术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这里的“血”不仅仅是萨埵那太子、尸毗王“自我牺牲”的“壮举”,它还应该是土邻强寇的敦煌民众守土卫国的决心和勇气,这些绘画蕴含着一种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 与魏晋形成显明对照的是唐代。 到唐代,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力得到发展,国内加强与各民族联系,在国外与许多亚洲国家频繁交往,各种因素促使唐代产生了辉煌的封建文化.反映在敦煌绘画中,经变故事增多,制作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在这些鸿篇巨制的经变画中,描绘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会现实活动.由于盛唐社会比较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人物形体健壮丰润,因此,这一时期绘画人物形象,一扫之前的颓态,而丰满圆润、健康壮美、现实意味较强的造型跃然壁面.特别明显的变化是比比皆是的菩萨已完全世俗化、女性化. 《西方净土变》在全部敦煌壁画中有125壁,大都规模宏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扫北朝壁画的粗犷风气。而反弹琵琶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更称得上是代表杰作。反弹琵琶写伎乐天伴随着仙乐翩翩起舞,举足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绝技时的霎那间动势。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敷彩以石绿、赭黄、铅白为主,使整幅画面显得更加典雅、妩媚,令人赏心悦目。所以说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巧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瞩目的。 艺术是一面镜子,能放映当代社会的特征。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各朝代壁画表

敦煌资料与唐朝人的衣食住行 黄正建

11月18日敦煌资料与唐朝人的衣食住行黄正建 主讲人简介黄正建,江苏兴化人。1978年师从著名唐史学者唐长孺先生攻读隋唐史研究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隋唐宋元史研究室副主任。近年主要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史,以及唐代占卜。主要著作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另发表有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 敦煌资料主要指的是敦煌地区莫高窟的塑像与壁画和敦煌文书。莫高窟现在将近有500个窟,窟里头的塑像彩塑大概有两千四百多身,壁画达到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文书大概有数万件之多,文书抄写的主要内容是佛经和宗教。这些文书在发现七年后,英国的探险家斯坦因和法国的探险家伯希和来到敦煌,从看管这些文书的王道士手里买走大量的文书。所以现在敦煌文书主要有四大收藏地,英国的图书馆、法国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德堡分所和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由于敦煌资料的发现就促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学问叫敦煌学,敦煌文书对于研究唐五代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要研究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因此也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基础,没有衣食住行就没有人类的生存这是第一。第二社会的观念还有礼俗等等,与衣食住行有着很深的联系,研究衣食住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我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基本都是穿中山装,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穿西服。当我们的最高领导人都穿上西服的时候,就表明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开放了。这个时候穿西服就不仅仅是一种服饰的问题,而是反映着社会的变革。除了这些意义之外,研究历史上的衣食住行对于我们今天的衣食住行也有一种借鉴意义。我们现在在大街上经常看到女孩子穿的服饰就和敦煌壁画的服饰一样。所以敦煌资料是研究唐五代历史很重要的资料。 专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例子来明白敦煌资料对于研究唐代衣食住行的重要性,最后他强调的是敦煌资料虽然很重要,但是它也有局限性,一个方面就是敦煌资料,归根到底是为了一种宗教目的保存下来的,所以它里头记载的东西绝大部分是关于宗教的,它虽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有些是很间接的。第二点,敦煌资料总的来说很零散不具有系统性,而且它是偏居在唐朝西北一个地区的史料,我们还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唐朝的问题,或者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个中国各地区的一些事情,这是我们在研究敦煌资料中所要注意的。 - 返回 -

唐代的敦煌艺术

唐代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经由成熟到鼎盛,各类纹样的发展也越来越尽善尽美,达到高峰。敦煌唐代藻井图案在结构上是以“接近正方形的方井井心、方井四周的边饰纹样以及垂幔”三个部分组成,藻井井心在作品的中心位置是主体,通常以莲花纹、团花纹或团龙彩凤为主。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唐代图案不但能博取众家之长,延续和发展历代装饰图案的风格特点,使得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敦煌唐代图案的民族特色,卢秀文易雪梅,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的特点,特殊点。这些特点便是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包括历史上各民族的贡献。这份珍贵的文化遗存,呈现了异常丰富的民族特色。色彩瑰丽,绚烂多姿的敦煌唐代图案,为我们探讨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提供了具体的形象资料。敦煌图案,是建筑、壁画和彩塑三者共有的装饰图案,起着陪补与装饰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别的艺术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传统文化哺育下,形成自己特有的装饰系统图案样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敦煌唐代图案中,统一、对称与均齐是其民族特色之一。统一、对称、均齐,在中华民族的造型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七、八千年以前,黄河流域的彩陶上就有对称、统一、均齐的纹饰。1970年发掘的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有对称的菱形网纹。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庭院的布局大多采用统一、对称、均齐的方式。唐代是敦煌图案发展的成熟期,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致都超越了前代,在敦煌的唐代两百多个石窟中,图案各不相同,纹样千变万化,色彩鲜艳明快,绚丽多彩,线条流畅,整体氛围热烈和谐,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幸福的景象,石窟中的初唐图案纹样,图形结构单纯,秀丽活泼,到盛唐时期图案多由莲花边饰和一些垂蔓组成,莲花层次繁荣华丽,富有富贵宝香气。边饰纹样以卷草,团花,半团花为主,垂蔓纹样则比较简略,主要以内部填充花卉,卷草,飞天等加以丰富,中唐诸窟图案,是继承唐图案之后发展的又一高峰,以茶花纹,装饰于藻井,圆光和边饰处,内容及其丰富和华丽,晚唐诸窟图案,基本上是中唐图案的延续,在场面上延续了宏大和宽阔的特点,但是在内容上确实了情趣和意境,慢慢走向程式化。 唐代时期的团花纹形象也非常丰富,藻井的中心部分通常多以团花为中心为中心图案,盛唐时期的团花多以层次增加为主,有桃形莲花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它不是现实存在的花形,而是人类理想的花形,集聚了莲花和大理花浑然一体,经过艺术的加工,常用于佛教壁画和雕刻的装饰中,形成一种丰满的,庄重的装饰花型,后来成为唐代图案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例如盛唐时期的第130窟大佛,佛像后面有三层背光就是很多精美的团花组成的,不但每一个花形绘制十分丰满,丰富,而且安排的书迷得当,富有节奏感和次序感,使人的视觉效果既丰富又不凌乱。 总之,在盛唐的这段时代里造就了不可多得的敦煌壁画,其中的艺术涵养与它所造就的世界文化价值都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这是我们身为一个大学生为之骄傲和震动的,它每一滴的成就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整个华夏名族的荣光,我们有义务发扬光大,日后利用更多的时间去参悟它,领悟它内在的博大精深,吸收其中的艺术涵养,不断为之所用,得之所长。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略谈唐代敦煌壁画的色彩语言 黄 骏 色彩是唐代敦煌壁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和变色手法,创造了敦煌艺术的色彩美。敦煌壁画使用的颜料比较多,有无机矿物颜料、有机植物颜料、人工合成颜料,也有土制颜料,如各种红土、云母等,但主要是矿物颜料绘制的。矿物颜料具有色泽优美、色彩明快、发色性好、耐久性强且不易变色、强覆盖力的优点。矿物颜料在敦煌壁画的绘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矿物颜料,就没有今日的敦煌壁画。 在敦煌壁画所用的30多种颜料中,其中有些颜料在绘画中很早就使用,如青金石、密陀僧、绛矾、铜绿、雌黄、雄黄、云母粉、叶蛇纹石、石膏等。莫高窟唐代壁画的红色颜料,在初唐、盛唐和中唐时期,都以朱砂为主。但从初唐到中唐,铅丹应用逐渐增多,初唐时铅丹的使用非常少,盛唐、中唐时期,铅丹的使用明显增多,而且较多地使用了铅丹和朱砂、铅丹和土红的混合红色颜料。土红是莫高窟壁画及彩塑的红色颜料中应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基本上每个时期的壁画和彩塑都大量使用了土红。莫高窟盛唐壁画或彩塑显得富丽绚烂,其原因之一是大量使用红色颜料中色泽艳丽的朱砂和铅丹。红色也是古代妇女喜欢的颜色之盛唐时期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劳度叉斗圣变之妇女和445窟《弥勒变》中的宫女以及172、320、317窟中的天女、彩女都突出地表现了妇女妆饰红唇。在她们的妆饰上充分反映出了不同等级和年龄的女性。 由于时代审美观的不同,敦煌壁画各时代所尚色彩略异,因而色彩美各具特色: 一般来说,北魏浓郁厚重,西魏、北周爽朗清雅,隋唐时代精致鲜艳、富丽华贵,西夏、五代、宋色调温暖鲜丽,元代则俭淡清冷。 唐代敦煌壁画中妇女的妆饰也鲜明反映了敦煌壁画的色彩。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妆饰在隋代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历史面貌。自隋代统一以后,中原文化对敦煌石窟的影响与日俱增。唐代建国以来,僧侣、商贾和使者的往来更加频繁,中原妇女妆饰不断传到敦煌。此外,随着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文化也成为敦煌唐代妆饰文化发展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敦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本源。敦煌妇女饰唇艺术,是整个唐代艺术的 78新美术:2008年第5期总第29卷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图文)整理版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中辟邪】 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天中,即天中节。《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端午,也作端五。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 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鹤,亦称「仙鹤」。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体态潇洒优雅。《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 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树干平滑挺直。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桐与「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鹤」、「鹿」都是瑞兽。隐喻「禄」、「寿」。「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 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1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1. 彩陶图案 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 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 2。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 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 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玉器图案 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敦煌艺术之美探究------三兔藻井图

敦煌艺术之美探究——三兔飞天藻井图 敦煌莫高窟第407窟藻井原貌图隋(公元581年—618年)高128厘米宽128厘米 一、世界未解之“兔”谜在敦煌 三兔藻井图,位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绘制于公元6世纪的中国隋代,是世界上未解之迷其一,最早出现于敦煌的藻井之上。莲花式井心中呈现出三只兔子共用三只连在一起的耳朵,在往同一个方向奔跑着,彼此追随着,却又永远追不到对方。三兔,三耳,却产生一兔双耳的错觉,现代构成理论上也叹服其创造性。画面中心突出,以动感打破方形的静稳,别有情趣。三兔图不仅仅存在佛教的艺术中,也存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其艺术造诣相当之高,且在现代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学术界人士一直感到疑惑的是,他们发现三兔共耳的图画中,三只沿着圆环相互追逐,耳朵相互交叠的兔子看起来,造型几乎是一样的,却也毫无违和感,并不让人视觉上产生不均衡感。更令人惊讶的是,“三兔”造型纹样竟然出现在世界各个宗教之中,在时间和空间相距这么遥远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会显著地采用这个图像,欧洲中世纪的教堂内、蒙古游牧人的金属器皿上、埃及瓷器上。过了若干世纪,大约在13世纪,欧洲的德国、法国和英国基督教堂的屋顶浮雕出现相同或相似图案。这三只兔子是怎样跨越时空,跑得那么远,“落

户”得那么广泛?“三兔”具有怎样的寓意呢?一千多年前,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这条著名的通商要道把中国同中亚和伊朗联系起来,要道的分支伸延到西藏和南亚。除了商品之外,宗教和思想也通过这条要道传播到远方。或许,三耳的形象就是这样传播开来的。 公园13世纪法国Wissembourg圣彼得与保罗教堂天花板公园12世纪埃及或叙利亚瓷器碎片 美术史学家安德鲁说:“我们不知道三兔图如何传到西方,最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存在于西方中世纪教堂用来包裹圣物、覆盖圣坛、缝制祭服的东方珍贵丝绸上。”率领研究组的考古学家格里夫斯说:“那是一个很漂亮和激动人心的图画,它蕴含着一种吸引人的力量。”他说:“要是我们能搞清楚为何同一样东西对古代相距数千里,相隔几百年的人们都同样具有意义的话,那我们就能够帮助现代人理解不同文化和宗教中共同的事物。”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 4.2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范例及分析 4.2.1 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原始社会的图案往往具备实用与图腾的双重特点,在满足了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随 祭祀或满足人们的装饰审美需求着社会的发展,图案是实用性功能逐渐地让位于部落图腾、从简单到复杂的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图案的形象与构成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演变过程。 彩陶图案 1. 人们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传统图案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经出现。已经开始在制作的陶器上绘制大量的装饰纹样,这一类陶器被统称为彩陶。在彩陶图案所使用的题材上,大多来自人们对于当时渔猎生活的描写及图腾等精神诉 求,在创作手法上也主要分写实与抽象两种。 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 2. 年前,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仰韶文化活跃于距今7000~5000 人面呈圆人面鱼纹盆是彩陶中代表作品,盆内壁内用黑色颜料绘制了对称的人面鱼纹。区。形,额头及嘴部均涂黑,眼睛及鼻梁的线条处理细而长,整个人物面部神态显得非常&&&详。在人面的耳朵旁边各画了两条小鱼,并作黑白处理。在人物的嘴两旁有类似鱼&&&&饰,在人物头顶也有类似的装饰物,应是人物的发髻。 3. 马家窑文化彩陶旋纹 在马家窑彩陶中主要使用的纹饰是旋纹。旋纹一般是以4个旋心为中心,个别的有6个或者更多,旋纹均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旋心由多道黑色锯齿带与红带相间线条或宽带连接组成二方连续的图案,更增加了视觉的旋转效果。这种以流畅的线条所描绘出来的线条纹路,就像奔腾的波涛一样,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 4. 玉器图案 玉器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是祭祀等宗教场合的重要礼器,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饰品。.

中国唐代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

关于唐朝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特点的分析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巧,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中国古代传统图案遍布中国工艺美术之中,有其特殊的文化特色,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图案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文化。唐代是敦煌传统图案发展的成熟期,本文将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时期敦煌传统图案的特点进行分析! 唐代的纹样特征 唐代随着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发展。图案纹样前代亦有大的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 唐代纹样整体造型体现出丰满圆润、奔放流畅的风格特点,以生活类居多,并且花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的主流地位。 1.丰富多样的装饰题材 (一)在瓷器方面。其装饰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动物纹之分,手法多采用印花等。 (二)在染织和丝织方面。色彩斑斓,纹饰多样,明快大方,别具一格。花鸟、联珠团花和缠枝纹样的创造,极大

地丰富了两汉以来的装饰传统。多以羊、马及龙、凤为题,纹饰设计,新颖别致一富有生气

。 (三)在佛教植物装饰纹样方面。 (卷草纹):卷草纹又称蔓草纹,它吸收了宝相花和缠枝花的特点,因其卷曲状的花草纹样而得名,是传统装饰纹样之一 (宝相纹):宝相花本为佛教中的一种代表性装饰纹样,佛教中用“宝相庄严”一词称谓佛相,因此得名宝相花。 2.在写实的基础上追求理想美感的装饰造型。 3.富丽饱满和灵活多样的装饰风格。 如许多唐代的卷草纹构成形式,并非是按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规律排列,而是任由其随意的翻卷,花叶造型前后相连,根据形势灵活变幻,绝不重复出现。这就在形式上更加利于抒发气势和情感,在审美情趣上更加迎合了唐人追求自然生机的审美态度。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敦煌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由于唐代较以前朝代思想解放,是当时国际化的城市,频繁的国际交流对我国当时的图案装饰内容、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唐代图案不但能博取众家之长,延续和发展历代装饰图案的风格特点,使得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而且由于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与佛教有关的图案开始盛行,这一特点在敦煌石窟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纹样 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作者: 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纹样几何纹样篇 中国传统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虫鱼、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1、连珠纹 连珠纹尤其连珠圈纹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在萨珊风格织物中,以对兽或对鸟图案母题为主,而以各种圆和椭圆的连珠作为图案装饰主题。连珠纹图案于5~7世纪间沿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但在这一时期基本是作为器型排列的边饰。连珠纹在中国的唐锦中成为数量最多,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纹饰。至隋代,连珠纹发展为连珠圈纹,并成为各种器物的主题纹样。波斯锦传入后,约7、8世纪时我国也曾模仿织造。不论其产于何地,凡属此类萨珊波斯风格的织锦,皆称为“萨珊式”织锦(Sasannian'figured silks)。 新疆吐鲁番斯坦那出土连珠纹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传统华夏艺术思想与外来形式的结合,丰富了唐代的文化。

2、云雷纹 陶瓷器装饰的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字形线条所构成。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

敦煌石窟社会化佛教浅论 马德 敦煌石窟是敦煌社会的必然产物,敦煌石窟在敦煌一直是社会化的佛教活动场所,敦煌石窟记录了敦煌及中国社会的千年历史面貌,敦煌石窟历史上对敦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敦煌石窟是她的创造者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文即从如上几个方面探讨敦煌石窟与敦煌社会的关系和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问题。 一 敦煌的地域范围,即是指汉代敦煌郡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石窟称之为敦煌石窟。敦煌自汉代开发以来,一直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门户。敦煌地区有了中原汉族地区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发达的封建文化,成为中世纪敦煌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敦煌在中原和西方各国和民族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频繁地来往和交流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形成敦煌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汉晋时期,敦煌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自己的文化人物,奠定了敦煌地区本土文化的根基。 大抵与西汉开发河西同时开始,佛教逐渐传进敦煌和中原,特别是佛教建筑和佛教造像随着佛教传入敦煌和中原。早期的佛教建筑与造像有阿育王塔、犍陀罗造像等等。从公元前二世纪开始,在佛教发源地印度以及中亚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巴雅、纳西克、阿旃陀、贝德萨、卡尔拉、巴米羊、捷尔梅兹等佛教石窟群;以及我国新疆天山南北的石窟群。通过敦煌来往于中原和西域的各类人物中就有很多是佛教的僧人,他们当中有的人还长期住在敦煌从事佛经翻译和佛教

教育事业。例如著名的“敦煌菩萨”竺法护和他的弟子们;以及法秀、于道邃、单道开、竺昙猷、道法、法颖、超辩、法丰、法相(尼)等一大批活跃于中国大江南北的敦煌高僧。汉晋时代敦煌佛教之传播,成为本地一大文化特色。另外,从事商业贸易的西域商人中也有很多是佛教的信士。敦煌石窟就是在这样的中外历史文化背景下出现的,是集石窟建筑本身、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为一体的佛教建筑,是从犍陀罗为起点的中亚佛教建筑和佛教艺术的东延。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敦煌石窟艺术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就是它在敦煌的历史上确实起到了稳定社会、使人们安居乐业的作用;在一守程度上适应和满足了各个历史时期、各阶层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当然首先是满足了统治者阶层的需要。同时,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因此可以说,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需要与作用及其历史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用。 公元5世纪前期,北凉王沮渠蒙逊在所占领的地区大造佛像,敦煌石窟现存的他统治时期所建一组洞窟,也被佛教史籍记为他“敬佛”的事迹之一。沮渠氏所谓的“敬佛”,完全是为了自己个人和家族的需要和目的,因此留下许多贻笑千古的丑闻;但他又是一方君主,他的行为影响到整个社会。 莫高窟第285窟被认定为当时的东阳王元荣所建大窟,其中理由之一,是该窟南壁所绘《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反映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当时河西一带曾发生农民武装暴动,并一度截断了敦煌与中原的通道,元荣在他的写经题记中多次提及此事;而《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在壁画中出现,正是元荣个人的意图。而莫高窟第428窟内绘制了河西全境僧人供养人1200多名,则显示了窟主瓜州刺

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中国传统纹样赏析 姓名:于泽江 班级:工美2班

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纹样赏析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纹样中,最打动我的时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器上的纹样,或许是因为刚当兵回来,依然保持着部队的一种审美,粗旷质朴,整齐简单,大方有力,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样就给我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一种十分纯粹的变现欲望,带着这种感觉,认真的浏览了一番此类书籍,得出以下认知。 在商周时期,以及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文化一直时贯穿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夏商周时期,我给政治仍是奴隶制国家,政权是王权神权相结合的方式,人们对于自然的力量十分敬畏,于是,这种想法在生活中也体现的十分的明显,其中,纹样也是人表达感情的一个释放点,在商周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的一切都是无奈与畏惧,他们就会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些神秘力量,能够对抗自然,那时期的青铜器也多用来宗教崇拜使用,纹样多事狞厉怪异的样子,但这样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量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表达,这种纹样是和生活离不开的,所用的纹样也都是同自然界有关的,工匠们会夸张或分割图案来拼凑成力量,所以,青铜器上多是恐惧,瞪眼,咧嘴,带有一丝杀气,让人看到有种严肃紧张,可拍的感觉,给人以震撼力量,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威严(这同当时使用价值有关,青铜器多是贵族和仪式使用),其中突出表现就是饕餮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工具,智慧来与自然对抗,渐渐融合自然,此时的纹样又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个变化时循序渐进的。其

中就表现为动物纹样趋于程序化,前期为主要的饕餮纹等逐步减少,所传递的力量也在逐步减少,看上去也不在怪异狰狞,逐渐悲动物纹,几何图案或人物纹所代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步走入平民百姓生活,青铜器也多向生活用品发展,所以纹样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变于细腻繁荣灵巧,列如蟠螭纹,多是蛇纹互相穿插,连续展开的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对关注自然专项关注自己,在青铜器上出现了绘画方式表现生活场景,当然,影响变化的因素也有很多种。列如工具的使用变化,工匠自身或使用者的兴趣爱好等等。 中国青铜器的体现主要夏商周三个朝代,随后就进入了铁器使用,青铜器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青铜器在此时期的变化也在于从祭祀礼器转变成使用器具,纹样由庄重狰狞变成富有美感的韵律纹样,这种变化就在于社会改革,而背后根基与当时的文化思想。 在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人都是干脆,在表达方式上都是比较直率,甚至连两军交战都是约好地点,正面交战,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今,我们的心理,交流方式都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却有很少人再去关注曾经粗旷野蛮的一些古代文化,有时候,是否是我们的社会少了一股刚性,尚武情怀。

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

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摘要: 关键词: 敦煌——世界艺术的宝库,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之地,从西汉初年佛教由张骞从西域带入中原开始,敦煌就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明珠,莫高窟是那里的珍宝,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有"人类文明的曙光"之称,是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多以佛教题材为题材,和其他宗教艺术一样,都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其中的故事画就是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敦煌石窟与石窟的壁画 敦煌艺术主要表现在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窟寺之一,它虽然是佛教的产物,但窟内丰富精致的壁画和彩塑,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文化产物,莫高窟艺术还反应了我国古代艺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佛教的艺术而获得的发展和提高。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展现了我国民族绘画传统艺术的不朽成果,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匠师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艺术遗产的宝库。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展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内容非常丰富,是一座巨大而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的大殿堂。敦煌壁画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十类:?佛、菩萨、弟子等佛教偶像画,?天龙八部、外道等佛教护法神怪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分析/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艺术论文美术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现代设计;本土语言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西方强势文化主导着全球风尚的今天,受染于时代浮躁文化的中国设计在“拿来”的沾沾自喜中逐渐疏离了它本应特有的传统内涵.本文从中国传统纹样鲜活的生命力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入手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阐明了传统文化之“根”对于现代中国设计的意义.我们只有植根于本土文化精华的土壤中,深刻领悟传统中的“中国特性”,吸取外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意味的视觉设计文化. 0前言层层叠叠的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之一,“纹样,是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按照一定图案结构规律经过变化、抽象等方法而规则化、定型化的图案”.现在纹样几乎完全形式化了,但是在纹样的民族性或文化性中仍深深地保留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历史回音.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华各民族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装饰艺术中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民间艺术发展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装饰纹样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说了很多年,可是我们如何从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吸取营养,真正的把传统民族纹样的形式规律、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仍然是现阶段设计师必须直面的迫切任务. 1传统纹样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世界上文化脉络存续及发展较为完整的中华文明,其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自成体系,其设计文化在世界传统文化史上也独树一帜.传统纹样是传统设计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纹样不但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之一,它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中国传统纹样的创造还继承了人类原始的造物技能,经由集体传承和历史积累而不断发展. 几千年来,中国工艺美术中传统纹样只所以具有极其鲜活的生命力,这与它和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渊源、情感表达方式等有

中国佛教与壁画——以敦煌石窟飞天为例

中国佛教与壁画 ——以敦煌石窟的飞天为例 内容提要:敦煌石窟是中国佛教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敦煌石窟的飞天壁 画则是让人叹为观止。本文以敦煌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壁画为例,介绍其与中国佛教 艺术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佛教敦煌石窟壁画飞天 一、简介 敦煌石窟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丰富。敦煌壁画是中国甘肃敦煌石窟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至今为止,莫高窟保存洞窟735个,其中包括45000平方米壁画和两千多身彩塑。每个洞窟,都有着独特的时代艺术特色,牵涉到宗教、历史、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学科的知识。其中,飞天作品亦居全国之冠,仅莫高窟的492个洞窟,就有270多个窟绘有飞天。敦煌莫高窟几乎窟窟都有飞天,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敦煌飞天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飞天是佛教艺术中多见的艺术形象,以轻快优美的动态和流转飘动的舞姿吸引观众。飞天出现在经变、佛传等故事壁画中,一般分布于佛教石窟窟顶、壁面上方,以及佛像的背光之中。佛经中没有对飞天进行正式的记录,没有明确出现过“飞天”这个词语。关于这种现象,通常的看法是,“飞天”并不是一个佛教的词汇,而是一种世俗的称谓。 二、飞天的概念 根据佛教的宇宙模式,天的种类极多。如在欲界中有所谓六欲天,由下向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在色界之天,通常分为四禅天,总计十七天,即初禅天三天,包括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天三天,包括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第三禅天三天,包括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四禅天为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