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课程简介

《普通生物学》课程简介

General Biology

一、课程编号:060337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64学时(全为理论学时)/4学分

先修课程:无

三、内容简介:

《普通生物学》是根据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生物技术的学生入学第二学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主要是讲授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活习性、系统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条主线进行授课,每条主线都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类→生理生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以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两个适应为主线,即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普遍规律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系统而又全面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四、选用教材:

周云龙主编《植物生物学》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199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60337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适用专业:生物技术本科专业

课程学时:64学时(全为理论学时)

先修课程:无

三、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普通生物学》是根据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系列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生物技术的学生入学第二学期的必修课。本门课程主要是讲授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有关的知识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活习性、系统分类、生理生态及其物种多样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为今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分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条主线进行授课,每条主线都以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分类→生理生态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以生命在进化过程中的两个适应为主线,即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命的结构功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普遍规律贯穿始终,以期让学生系统而又全面了解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了解生命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生态观念以及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普通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

2.掌握动植物基本的形态解剖结构,了解动植物的一般生活习性、系统分

类及生理生态特点。

3.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动植物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动、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系统分类依据;

2.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器官的结构、发育过程;动物的进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植物生物学和动物生物学各讲授32学时。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便于直观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大信息量。

四)教学主体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生物学(32学时)

绪论(0.5学时)

要求了解植物界各种植物类群的概况;了解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明确植物学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一、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2.5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理解植物体的复杂

结构和生命活动,是以细胞结构的复杂性、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多样性和相关性为基础的. 要求重点掌握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理解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一、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一)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二)原生质及其主要组成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水。

(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原生质体

细胞核形态、结构和功能,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

细胞质质膜,细胞器(质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液泡、溶酶体),胞基质。

2.细胞壁细胞壁的层次,纹孔和胞间连丝。

3、后含物淀粉粒、糊粉粒、贮藏脂肪和油类,结晶体。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植物细胞的分裂

(一)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各时期的特征(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二)无丝分裂

(三)减数分裂

三、组织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1、分生组织

1)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分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按来源的性质分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2、保护组织表皮,周皮。

3、薄壁组织

4、机械组织厚角组织、厚壁组织(石细胞和纤维)。

5、输导组织导管和管胞,筛管和筛胞。

6、分泌组织外部分泌结构,内部分泌结构。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9学时)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和营养器官的发生(0.5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种子的结构、类型、萌发条件和过程;理解胚是种子的最重要部分,是新生植物的雏体;了解种子植物营养体各部分的来源.

一、种子的结构

(一)一般种子的结构胚、胚乳、子叶、种皮。

(二)种子的类型有胚乳种子,无胚乳种子。

二、种子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一)种子休眠和种子寿命

(二)种子萌发的条件

(三)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

(四)幼苗的类型

第二节根(2.5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根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根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了解根瘤菌和菌根及其对植物根生理活动的意义;理解根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根的形态及其在土壤中的分布

(一)根的类型主根,侧根,不定根。

(二)根系直根系,须根系。

(三)根在土壤中的分布

二、根的结构

(一)根尖的结构及其发展

(二)根的初生结构

1.根的初生结构的来源

2.根的初生结构的组成表皮,皮层,维管柱。

(三)侧根的形成

(四)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1.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

2.木栓形成层的产生及周皮的形成

三、根瘤和菌根

四、根的生理功能吸收,支持,合成,贮藏。

第三节茎(3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茎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三者结构的异同;了解茎的各种形态和生理功能;了解根和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的异同,理解茎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辩证关系。

一、茎的形态

(一)茎的外形

(二)芽及其类型概念,结构,类型。

(三)茎的生长习性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

(四)茎的分技单轴分枝,合轴分枝,假二叉分枝。

(五)禾本科植物的分孽

二、茎尖及其发展

(一)茎尖结构

(二)叶和芽的起源

三、茎的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表皮,皮层,维管柱.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结构

1.形成层及其活动

2.次生本质部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组织,年轮。

3.次生韧皮部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组织;韧皮纤维.

4.木栓形成层及其活动

5.树皮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玉米茎的结构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

2.小麦茎的结构

(四)裸子植物茎的结构

四、茎的生理功能输导,支持,贮藏。

第四节叶(2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叶的结构和发育过程,了解叶的形态和生理功能以及落叶和离层,理解叶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叶的形态

(一)叶的组成

(二)叶片的形态

(三)单叶和复叶

(四)叶序

二、叶的发育

三、叶的结构

(一)被子植物叶的一般结构表皮,叶肉,叶脉。

(二)禾本科植物叶的结构

四、落叶和离层

五、叶的生理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

第五节营养器官间的相互关系和变态(1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营养器官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了解营养器官的变态。

一、营养器宫内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

(一)叶和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根和茎中维管组织的联系

二、营养器官的变态

(一)根的变态肥大直根,块根,气生根。

(二)茎的变态块茎,球茎,鳞茎,根状茎,茎卷须,枝刺,叶状枝。

(三)叶的变态苞片,叶卷须,捕虫叶,叶刺。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2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

三、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

四、合理灌溉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必须矿质元素及其作用

二、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三、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同化

五、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六、合理施肥的指标

第四章光合作用(2学时)

第一节光合器和光合色素

一、光合色素的种类

二、光合色素的化学特性

第二节光合作用的机理和过程

一、原初反应

二、光合电子传递

三、光合磷酸化

四、二氧化碳同化

第三节光呼吸

一、光呼吸过程

二、C4植物和C3植物的光呼吸

三、光呼吸的调节与控制

第四节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第五章植物的繁殖(3学时)

要求重点掌握花的形态结构、发育及生殖过程;掌握各种类型果实的特征;理解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一、植物的繁殖概念,类型,意义。

二、花

(?花的组成部分花柄和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

(二)禾本科植物的花

(三)花程式和花圈式

(四)花序

1.无限花序总状花序,穗状花序,肉穗花序,伞房花序,伞形花序,柔荑花序:圆锥花序,复穗状花序,复伞型花序,头状花序,隐头花序?/p>

2.有限花序单歧聚花伞花序,二歧聚花序,多歧聚伞花序。

三、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一)雄蕊的组成

(二)花药的发育

(三)小孢子的形成和减数分裂

1.小孢子的形成

2.减数分裂过程

(四)花粉粒的形成、发育和形态结构

(五)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

四、胚殊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一)胚珠的组成和发育

(二)胚囊的发育和结构

1.大孢子的形成

2.胚囊的形成

五、开花、传粉和受精

(一)开花

(二)传粉

(三)受精

1.花粉粒的萌发和花粉管的生长

2.双受精过程

六、种子和果实

(一)种子的形成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形成

(二)果实的形成和类型

1.果实的形成

2.果实的类型单果,聚合果,聚花果。

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2学时)

一、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控

二、植物的生长及其调控

三、光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四、植物的生殖生长及其调控

五、植物的成熟、衰老及调控

六、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第七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的分类及命名(0.5学时)

生物多样性

植物的分类单位

植物的命名

第八章藻类植物(1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史、生活习性及经济意义,了解藻类植物各门的一般特征。

一、藻类植物的特征及分门

二、蓝藻门

(一)一般特征

(二)念珠藻属

(三)蓝藻的经济意义

三、绿藻属

(一)一般特征

(二)衣藻属

(三)水绵属

(四)绿藻的经济意义

(五)绿藻在植物界系统发育中的地位

四、褐藻门

(一)一般特征

(二)海带属

(三)褐藻的经济意义

第九章菌类植物(1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真菌门的纲的分类、特征、重要代表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史及分布,了解菌类特征及分门。

一、菌类特征及分门

二、真菌门

(一)藻类菌纲

1.一般特征

2.根霉属,毛霉属。

(二)子囊菌纲

1.一般特征

2.酵母菌属,青霉属,火丝菌属,白粉菌属。

(三)担子菌纲

1.一般特征

2.蘑菇属,木耳属,锈菌属.

(四)半知菌纲

1.特征及分类地位

2.稻瘟病菌

第十章地衣植物(0.5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地衣的形态结构和繁殖,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一、地衣的形态、结构和繁?/p>

二、地衣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第十一章苔藓植物(1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地钱、葫芦藓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繁殖及生活史。

了解苔藓植物的起源。

一、一般特征

二、地线属、葫芦藓属

三、苔藓植物的起源

第十二章蕨类植物(2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蕨类植物的特征、蕨属孢子体配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了解满江红属的形态结构和经济意义,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纲、起源。

一、一般特征和分纲

二、蕨属,满江红属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

第十三章裸子植物(2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裸子植物特征、松属形态结构及生活史;了解裸子植物各纲特征及主要科特征,了解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一、一般特征

二、松属

三、裸子植物的分纲

(一)苏铁纲一般特征,苏铁科.

(二)银杏纲一般特征,银杏科。

(三)松柏纲一级特征松科,柏科,衫科。

(四)红豆杉纲一般特征罗汉松科。

(五)买麻藤纲一般特征,麻黄科.

四、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十四章被子植物(4学时)

[教学要求]

要求重点掌握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了解被子植物的一般特征。要求重点掌握双子叶植物纲各科的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各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识别习见的双子叶植物。要求重点掌握单子叶植物纲各科特征及识别要点,了解各代表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及用途,识别习见的单子叶植物。

一、一般特征

二、生活史

三、被子植物形态结构演化趋势

四、被子植物的分类方法

五、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六、各论

木兰科、毛茛科、桑科、壳斗科、桦木科、石竹科、蓼科、山茶科、葫芦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大戟科、芸香科、伞形科、五加科、茄科、唇形科、菊科、泽泻科、莎草科、禾本科、百合科、天南星科、兰科

第二部分动物生物学(32学时)

绪论(0.5学时)

内容要点:动物学的定义;主要分支学科及相关关系;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国内外动物学发展概况;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重点: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0.5学时)

内容要点:细胞的特征、化学组成、结构;四大基本组织的主要特征及机能;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

重点: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各纲代表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各纲的重要类群及分布;原生动物的生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通过代表动物掌握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明确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1学时)

内容要点: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原生生物与后生生物;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生物发生律;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及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掌握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从而深刻理解并掌握生物发生律(即重演律)。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附:扁盘动物门)(1学时)

内容要点:海绵动物门的体形、结构特点及其低等性、原始性;扁盘动物的结构与功能的特点。

重点:通过学习海绵动物的结构特点,理解并掌握该类动物为最低等、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及本门动物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代表动物水螅的结构特征和生活史(世代交替现象);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重点:以水螅为代表,通过对其结构特征和生活史的学习,掌握该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1.5学时)(附:纽形动物门)

内容要点: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涡虫、吸虫和绦虫三个纲的代表动物及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活史;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重点:首先是通过对门主要特征的学习,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

难点:通过对吸虫纲、绦虫纲动物结构和生活史的学习,理解寄生虫与寄主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七章原腔动物(1.5学时)(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内容要点: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特点;几种重要、常见的线虫;轮虫动物门形态特征及生活史;腹毛动物、线形动物的形态特征;棘头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特征。

重点:通过对代表动物人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的分析,掌握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附:嗌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

内容要点: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演化上的意义;代表动物环毛蚓的形态结构特点;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的主要特征及异同;嗌虫、星虫、须腕动物的特征。

重点:通过对环毛蚓形态结构的学习,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身体分节、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及其代表动物的形态特征及异同;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亚纲或目);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通过对圆田螺、无齿蚌等代表动物的学习,掌握门及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等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殊结构对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各纲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概况。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

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甲壳、肢口、蛛形、多足和昆虫纲的代表动物、形态特征、分类(昆虫纲到目);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等。

重点:由对昆虫纲代表——稻蝗的学习,掌握本纲乃至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的分类(重要目)。

难点:昆虫纲的分类(重要目)。

第十一章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帚虫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三门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附:毛颚动物门)(0.5学时)内容要点: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棘皮动物的分(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蛇尾纲的主要特征);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毛颚动物主要特征。

重点:由代表动物——海盘车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掌握门的主要特征。

第十三章半索动物门(0.5学时)

内容要点:柱头虫的主要特征;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1.5学时)

内容要点: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及次要特征;各亚门各纲的主要特征概述;柄海鞘的外形、内部构造、逆行变态;文昌鱼的外形及内部构造;头索动物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

重点:掌握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和各亚门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况,

难点:理解原索动物(尾索和头索动物)的特征及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十五章圆口纲(1学时)

内容要点:圆口纲外形及构造特征;分类及生态。

重点:对无上下颌、无偶鳍原始特征和雏形脊椎骨出现的进步性特征的认识。

第十六章鱼纲(1.5学时)

内容要点:鱼纲的主要特征(体形与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神经感觉、排泄、生殖等系统);鱼纲分类(软骨鱼系、硬骨鱼系各亚纲及各总目的特征及代表);板鳃与瓣鳃的概念;鱼类的经济意义及洄游。

重点:掌握鱼类上下颌和偶鳍出现进步性特征,形态结构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难点:鱼类的分类概况,认识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种类。

第十七章两栖纲(1.5学时)

内容要点: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纲的主要特征(骨骼、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等系统);分类:蚓螈目、蝾螈目和蛙形目;经济意义。

重点: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和不完善性特征及主要目、科的主要特征。

第十八章爬行纲(1.5学时)

内容要点: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爬行纲的躯体结构(骨骼、消化、呼吸、循环、神经、生殖等系统);分类: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目、蛇目和鳄目等五个目的主要特征及类群;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益处及危害,毒蛇的识别及蛇伤防治)。

重点:掌握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以及纲和目的主要特征。

难点: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第十九章鸟纲(1.5学时)

内容重点:恒温及其意义;鸟纲的躯体结构(外形、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感觉、生殖等);鸟纲的分类:(二亚纲、三总目、七个生态类群)及其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举例;鸟类的繁殖及迁徙;鸟类与人类的关系(捕食害虫、狩猎、鸟害等)。

重点:掌握鸟类各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难点:各类群及其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常见、珍稀鸟类的识别。

第二十章哺乳纲(1.5学时)

内容要点:哺乳纲的主要特征以及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纲躯体结构(外形、皮肤及衍生物、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及感官、内分泌、生殖);哺乳纲的分类:原兽亚纲、后兽亚纲的主要特征,真兽亚纲的分目(特征及代表种类);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

重点:通过兽类各系统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的学习,理解哺乳类的进步性特征,以及恒温、胎生、哺乳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掌握哺乳类各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的识别。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1.5学时)

内容要点:原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恐龙的兴衰及绝灭的原因);鸟类的起源(始祖鸟的特征及意义)和适应辐射;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通过对各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或适应辐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即动物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是长期进化而来的,人类来源于动物,又高于动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