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区别

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区别
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区别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

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体温忽上忽下,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就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

色鲜。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 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 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得血象,要注意,参开前面提到得幼儿急疹症状。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就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与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

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

婴儿CRP〉8,提示有炎症,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

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得,一定要谨慎。

再顺便介绍下CRP,多了解下也就是有益得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就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得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 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得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得影响。CRP得出现比其它急性期得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得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得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与感染得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得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得,婴儿指标就是8)最高水平得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

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得活动情况与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得导向作用,特别就是对抗生素得合理应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得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得提示作

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与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 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与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

故可作为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得鉴别指标

病毒感染血常规常无明显改变,有得会出现白细

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血CRP增高多见于细菌感染与免疫损害。培养出细菌、病毒、支衣原体就是金标准。但限于条件,病毒与支衣原体培养较困难。

症状小儿感冒发热,一般情况良好,多属病毒感染。咳嗽咯黄脓痰伴发热,细菌感染居多。鼻炎初期清水样鼻涕,多为病毒感染。后期转为脓鼻涕,则继发细菌感染。

支气管肺炎,胸片表现间质性肺炎,则考虑病毒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属病毒感染,但对于这样得重症,抗生素仍需使用。

急性感染性喉炎,病毒感染为主,但仍要使用足量有效得抗生素,因为病情凶险,又需要使用激素,合并或继发细菌感染这样得问题就是对于这样得疾病就是要重视得。

秋季腹泻,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里急后重,脓血便就是侵袭性肠炎得表现,肯定就是细菌感染。

支气管哮喘常因病毒或支原体感染诱发。中耳炎就是明确得细菌感染。

体征:鼻腔粘膜充血鲜红状,有脓性分泌物,细菌感染。鼻腔粘膜充血,清稀分泌物,病毒性感染为主。鼻腔粘膜呈苍白色,过敏性鼻炎。

咽部充血鲜红状,一般认为链球菌感染。

扁桃体有脓苔,脓性分泌物,细菌感染。扁桃体充血,有清亮分泌物,病毒感染。

皮肤有脓疱疮,金葡菌感染为主

腹泻蛋花汤样大便,病毒感染。脓血便以细菌感染为主。

经验:一般病毒性上感,发热超过三天,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

病毒性上感过程中有明显得咽痛,考虑有链球菌感染得存在。

秋季腹泻,使用抗生素特别就是三代头孢。往往适得其反。

对于侵袭性肠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明确得细菌感染,抗生素使用一定要足量。不要不痛不痒得用。

对于病毒性感染不要滥用抗生素,对于细菌性得感染,不要手软。对于一般情况差得小儿,要当心重症感染。

总结:对于两者鉴别,血常规可作初步筛选,有条件得可做血CRP,疑难得培养就是关键(培养前抗生素要使用规范,能不用尽量不用,不然会影响培养结果)。PCR检测可作参考。现普遍认为,对于重症得病毒性感染,联合抗生素使用就是必要得。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8762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 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 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明,除细菌因素外,其它非感染因素也会引起IL- 6的非特异性升高,从而限制了IL- 6对诊断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而PCT 与hs- CRP则正好可以弥补IL- 6这一缺点。 另外,IL-6与急性胰腺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故IL-6水平能很好地评估急性胰腺炎的程度。 hs-CRP C -反应蛋白早于1930 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 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超敏CRP(HS-CRP)方法的引入,CRP不仅可作为一种急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可区别在正常范围内低程度炎症反应中CRP 的水平。HS-CRP已被证实是由慢性炎症引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其浓度对心血管疾病的干预及预后起重要作用被临床重视。 C 反应蛋白(CRP)是肝脏细胞在IL-6 的作用下分泌产生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在应激情况下血清CRP 水平增高,在任何组织损伤和感染的急性期均可升高[2]。除细菌感染外,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反应、梗死、急性创伤或手术、烧伤、免疫复合物沉积等都可以使CRP升高。健康人血清中CRP 含量很低,当机体受到细菌入侵引起炎症时,血中浓度其峰值可达基础值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并不受年龄、性别、体温及贫血等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一个首选指标[3]。据沈国森等实验研究报道显示[4],细菌性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区别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 感冒又称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冬春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从引起感冒的病原体看,大部分都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合胞病毒等;细菌引起的有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流感杆菌等。虽然二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症状相似,但药物的治疗却不相同,前者对症治疗即可,后者须适当加用抗生素,故正确的鉴别对合理用药极为重要。那么,如何鉴别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呢? 一、从流行病学方面鉴定:病毒性感冒具有流行性,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特点,或一家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感冒则从散发性多件,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患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 二、从症状体症方面鉴别:病毒性感冒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明显、咽痛较轻,无脓性分泌物,但可伴腹泻或眼结膜充血;细菌性“上感”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性症状相对轻,上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扁桃体或咽部红肿,疼痛较突出,脓涕、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三、从对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上鉴别:对有发热症状的上呼吸道感染者给于阿司匹林治疗,病毒性感染能取得暂时而明显的退热效果,全身症状有改善;而细菌性感染者服用同样剂量的阿司匹林,退热效果差,全身症状无明显改善。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细菌感染所致不足10%,其中很多是婴幼儿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合并的。临床上鉴别两者,除了临床经验还要依据一些辅助诊断。 1、发病率 大多数感冒是病毒性感染,几乎占到80%~90%,不足10%的为细菌性感染所致。 其中婴幼儿细菌感染的机会比大年龄组的儿童高些,且往往在病毒性感冒3~5天后合并细菌感染。 病毒性感冒有一定的群体性,如家庭中有同样的患者;细菌性的多为散发性。 2、症状与体征 发热: 病毒性的热度多为稽留热,退热药的效果较好。 细菌性的热度多为弛张热,即波动较大,而且伴有寒战,退热药效果稍差。 精神状态:

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健康教育 这是一份关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资料的学习,您能够有所收获并能对支气管肺炎有所了解。 一、请您了解以下情况 1、上呼吸道的组成? 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小儿时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2、什么叫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3、为什么会引起上呼吸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约有90%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感染,最常见溶血性链球菌,其次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感染。 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婴幼儿易患上呼吸道感染。若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或小儿生活环境不良如环境拥挤、通风不良阳光不足,空气严重污染、被动吸烟、护理不当致冷暖失宜等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有哪些的临床表现 (1).鼻塞、流涕 极轻症只有鼻塞、流清鼻涕、喷嚏等。重症鼻涕往往由稀薄变成粘碉。 (2).咳嗽 轻症患儿仅见微咳或咽部不适。重症则咳嗽频繁。 (3).发烧 轻症发热可持续2-3日至1余天左右不等。重症起病体温就可达39-40℃或更高,并伴有怕冷、头痛、睡眠不安、全身无力、不想吃东西。有时高热达1-2周,偶可长期低热数周至数月。婴幼儿上感重症,常见高热抽风、多见于起病后1-2日、热退后惊厥(即抽风)。 (4).嗓子痛

轻症上感如感染涉及鼻咽部或咽部。可有咽痛、扁桃体炎。咽部及咽后壁充血微红。重症可并有疱疹和溃疡,有时红、肿疼痛非常明显,扁桃体出现滤泡性脓性渗出物。 5.颌下淋巴结肿大 轻症淋巴结可稍有肿大。重症显著肿大、压痛明显。 除上述常见症状外,婴儿时期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常出现消化道症状,一般轻症患儿就可有呕吐、腹痛。 5特殊类型的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有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病程一周左右。咽-结膜热炎 主要由腺病毒引起,常发生于春、夏季。是一种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6常见并发症

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

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刺激或过敏反应等对支气管粘膜损害所造成的炎症,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支气管炎一般起病较急,病程短,多在一周至三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老年人多发,50岁以上患病率为10-15%,亦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连续两年以上,每年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或气喘现象。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晚期炎症加重,症状长年存在,不分季节。慢性支气管炎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三期: 1、急性发作期:指在一周内出现脓性或粘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加,或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等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2、慢性迁延期:指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一个月以上者。 3、临床缓解期:经治疗或临床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少量痰液,保持两个月以上者。 急性支气管炎多见于寒冷季节发病,因为受凉和过度疲劳可削弱呼吸道的生理性防御机能,使感染有发展的机会。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多见。病毒感染后抑制肺泡巨嗜细胞的吞噬和纤毛细胞的活力,使得细菌有入侵支气管的机会,引起急性支气管炎。同时冷空气、粉尘、刺激气体等物理、化学刺激也易引起本病。急性支气管炎主要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粘液腺体肥大、分泌物增多,经过休息及药物治疗,炎症消退后,气管、支气管粘膜的结构及功能可恢复正常。 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根据国内外病因调查及实验防治研究认为,它由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而致病,这些因素包括: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气象因素、过敏及免疫功能降低等。 ⑴感染: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一个常见的重要原因。支气管炎初起多因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这些病毒侵入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并在内大量繁殖,破坏粘膜和上皮细胞,使其失去保护作用,这使原来存在于呼吸道中的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双球菌等便有了致病作用。 ⑵物理、化学性刺激:长期吸烟及空气被化学毒物、粉尘或有害的工业废气污染,对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损害了粘膜正常的清扫和防御功能,便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据普查统计,长年吸烟的比不吸烟的患的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率高2 .8倍,而且吸烟量越大,发病率越高。⑶气象因素:寒冷为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重要诱因。许多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冬季发病,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纤毛运动减弱,气管痉挛、毛细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使局部抵抗力降低而易受感染等。此外,寒冷使粘膜腺分泌增加,吸入气体湿化不足,痰液粘稠,呼吸道不畅,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诱发因素。 ⑷过敏:特别是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与过敏关系密切。如对尘埃、尘螨、真菌、寄生虫、花粉及化学气体过敏,便可使呼吸道粘膜水肿、充血和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咳嗽和喘息。 ⑸免疫功能下降:本病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这与老年人呼吸道局部防御及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肾上腺皮质激素与性激素分泌减少,使呼吸道粘膜萎缩,肺组织储备能力降低,肺组织弹性减退。这些均是容易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和反复发作的原因。 支气管炎怎样用敷贴治疗? (1)药物:硫黄粉50g,甘草50g,白芍20g,白术20g,白矾10g,热参总碱150g。制法:先将草、芍、术用水煎煮两次,煎液混合一起浓缩成稠膏,加入硫、矾烘干研末即得,最后加入热参总碱,混匀,备用。用法:先将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上药200mg敷于脐窝中,盖以软纸片,上用药棉,轻轻压紧,外以胶布固定,5~7天换药1次。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2)药物:二丑15g,大黄30g,槟榔8g,木香5g,轻粉少许。 制法:轻粉另研。余诸药均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加轻粉,调均匀,再研一遍,炼蜜调膏。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有和区别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有和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 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 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 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可轻度升高,但N多不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种情况: A、W BC升高,N不高; B、W BC正常/稍低,N升高-----多为阴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为阳性菌。 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 14、机查血象WBC分类与手工差异大,应以手工为更准确。 15、发热伴寒战-----可能系细菌感染。 16、发热伴手足凉------可能是阴性菌感染(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败血症,要警惕shock ) 17、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经验",临床操作似"容易",然而小儿解剖、生理、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血常规又太常规”了,往往缺乏特异性,儿童疾病又变化多端,传变迅速,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可比

抗菌药基础知识

抗菌药基础知识 目录 一、概念及相关参数 二、抗菌药的分类 三、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四、合理用药的基本思路、常用品种定位 一、概念及相关参数 抗生素(an-tibiotics)原意是指由某种有机体(一般来说是某种微生物)所产生,在稀释状态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抗生素依据它们的作用对象以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真菌作用等。比如由青霉菌属所产生的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是抗细菌的抗生素;治疗单纯性疱疹的阿糖腺苷是抗病毒的抗生素药;两性霉素B是有抗原生动物感染的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s)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某种微生物的抗生素外,还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青霉素、链霉素等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是抗菌药,一部分来源于微生物的抗肿瘤药物也属于抗菌药。 抗菌药物的药代学(PK)参数 生物利用度:给药后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比例。静脉给药的生物利用度通常为100%,其他给药方式则低于100%。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包括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两个方面:剂型因素如药物的脂溶性、水溶性和pKa值,药物的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及一些工艺条件的差别;生理因素包括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及某些影响药物吸收的疾病等。 血药峰浓度(Cmax):单次给药后药物所能达到的最高血清浓度。它与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达到时间有关。 达峰时间(Tmax):给药后达到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 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相对体积,可体现给予一次剂量后预期能达到的血浆浓度,或达到某种血药浓度估计所需要的剂量,Vd>3L提示药物已分布至血液外的组织。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在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则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消除半衰期(T1/2):血清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可用于设计给药方案,特别是给药时间间隔。 抗菌药物的药效学(PD)参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最低浓度。是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杀菌曲线:是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曲线,是以药物作用时间为横坐标,不同时间点细菌计数(lgcfu.ml-1)为纵坐标绘制的时间-菌落数对数曲线。 联合药敏指标(FIC):FIC﹤0.5时提示协同效应,FIC为0.5~1为相加效应,FIC为1~2为无关效应,FIC﹥2提示拮抗效应。 血清杀菌滴度:指给药后一定时间(一般为峰浓度时间)采血,测定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高血清稀释倍数。是体外测定患者血清所含药物杀灭细菌的活性 抗菌药物后效应(PAE):指细菌停止接触抗生素后仍处于抑制状态,至恢复生长繁殖所需的时间,此种作用随着细菌接触药物时间的长短和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强。 防耐药突变浓度:是抑制细菌耐药突变的最低浓度。

细菌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感染的来源(1)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由外界致病菌侵入而致病的,如细菌性痢疾和病毒性肝炎等。(2)内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自身的体表或体内。由体内寄生的正常微生物群引起的,因为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致病,故又称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和某些真菌的感染。 2.感染的类型:病原体通过各种适宜的途径进入人体,开始了感染过程。侵入的病原体可以被肌体清除,也可定植并繁殖,引起组织损伤、炎症和其他病理变化。感染类型可出现不感染、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和带菌状态等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感染双方力量的增减而移行,转化或交替出现。(1)不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或机体具有完备的非特异性免疫和高度的特异性免疫力,病原体迅速被机体清除,不发生感染。(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不出现或只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是为隐性感染,或称亚临床感染,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有过感染。感染后对人体损害较轻,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和症状。在大多数流行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一般约占人群的90%或更多,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伤寒等常有隐性感染。(3)显性感染:即感染性疾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毒力强、入侵数量多,加之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生理功能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其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发病急骤,病程短,一般数日至数周,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及甲型肝炎等;慢性感染病程缓慢,常持续数日至数年,如结核、麻风等;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者为亚急性感染,如牙龈炎、心内膜炎等。这些感染的不同病程和部位与临床采集不同标本有关。在少数感染性疾病中(如麻风、天花),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但在大多数感染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如伤寒),但有些显性感染(如痢疾、流感等)患者在病后不能获得牢固免疫力,易再次感染发病。显性感染按感染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全身感染可有下列不同类型:①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歇性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②败血症:病原菌不断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引起机体严重损害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③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但细菌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症状。④脓毒血症:由于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时,细菌通过血流扩散到全身其他脏器或组织,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4)持续性感染:是指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可以持续存在于宿主体内很长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尤其有些病毒的感染可使病人长期带病毒,引起慢性进行性疾病,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持续性感染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微生物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细胞中并不断排出体外,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均可检出微生物,如CMV、EB病毒、HBV、HIV等所致的慢性感染。②潜伏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如单纯疱疹病毒在三叉神经节中潜伏,此时机体既无临床症状又无病毒体排出,用常规方法多不能分离和检出病毒的存在。但在某些条件下,潜伏的病毒可被激活,完成病毒的复制后可沿感染神经到达皮肤、黏膜,发生单纯疱疹。在急性发作期可检出病毒的存在,发作期过后病毒又返回到潜伏的神经节中,形成长期存留体内的持续性感染。③慢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症状,经数年或数十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逐渐恶化直至死亡,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朊粒引起的克雅病和库鲁病等。(5)病原携带状态:发生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病原体未被机体排除,仍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向体外排菌,称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在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称潜伏期携带者,隐性感染之后称健康携带者;显性感染之后称恢复期携带者,病原携带者的共同特征是没有临床症状但能不断排出病原体,因而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关于慢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总结..

慢病毒使用操作手册 一、慢病毒的储存与稀释: 1. 病毒的储存:收到病毒液后在很短时间内即使用慢病毒进行实验,可以将病毒暂时放置于4 ℃保存;如需长期保存请放置于-80℃(病毒置于冻存管,并使用封口膜封口) ①病毒可以存放于-80℃6个月以上;但如果病毒储存时间超过6个月,建议在使用前需要重新滴定病毒滴度 ②反复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每次冻融会降低病毒滴度10%;因此在病毒使用过程中应仅尽量避免反复冻融,为避免反复冻融,建议收到病毒后按照每次的使用量进行分装。 2. 病毒的稀释:如果需要稀释病毒,请将病毒取出置于冰浴融解后,使用培养目的细胞用PBS或无血清培养基(含血清或含双抗不影响病毒感染)。混匀分装后4℃保存(请尽量在三天内用完) 分装后使用。 二、慢病毒用于体外(In Vitro)实验: 感染培养原代细胞和建系细胞。慢病毒对各种细胞和组织的亲嗜性不同,在使用慢病毒之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慢病毒对您的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感染复数(MOI 值)以及在体(In Vivo)注射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果没有相关文献支持,可以通过感染预实验得到合适的感染复数(MOI 值)(使用24孔板检测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 1. 慢病毒感染目的细胞预实验注意事项: ①测定慢病毒对目的细胞的亲嗜性时,需要同时设置对慢病毒亲嗜性较高的细胞(HEK293T,Hela)作为平行实验的对照细胞。 ②在进行慢病毒感染实验时,可以用完全培养基(培养目的细胞用)稀释;理论上,含有血清,双抗或者其他营养因子的完全培养基不影响慢病毒的感染效率。 ③一般慢病毒单位为TU/ml,即每毫升中含有具有生物活性的病毒颗粒数。如:病毒滴度为>1X108 TU/ml 即每毫升病毒液中至少含有1X108个具有生物活性的慢病毒颗粒。 2. 以24孔培养板为例,进行目的细胞和HEK293T 细胞的感染预实验实验前按照不同的MOI设置不同的感染孔,并根据MOI和细胞数量计算所需要的病毒量,如有必要可以使用PBS溶液或者无血清培养基稀释病毒原液。 第一天,准备细胞:在24孔培养板接种若干孔,每个孔内接种3~5X104个目的细胞,铺板时细胞的融合率为50%左右,每孔培养基体积为100 μl;进行病毒感染时细胞的融合度约为70%左右。 第二天,准备病毒:取出4℃保存的病毒,使用台式离心机离心20 秒(使病毒完全悬于离心管底部即可);如果是冻存在-80℃的病毒需要先在冰上融化后使用。亦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按照MOI准确计算好的慢病毒稀释到培养基中,并尽可能保证所获得的含

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当发现状况的时候,患者要注意及时治疗,那么你知道上呼吸道感染怎么治疗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 1、对症治疗。适当选用下述药物及疗法:口服阿司匹林片、复方乙酰水杨酸片、感冒通、速效感冒冲剂、复方吗啉胍,或肌注复方柴胡注射液2~4ml,1~2/d。鼻塞可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咽痛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华素片、银黄含片或溶菌酶片等,或气雾吸入。止咳常用复方甘草合剂10ml,3/d,溴己新(必嗽平)16mg,3/d,沐舒痰60mg,3/d,干咳可用可待因糖浆5ml或咳快好20mg,2~3//d。 2、有细菌感染,可用抗菌药物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外感风寒,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香苏饮等;外感风热,可选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4、降温及镇静。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35%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或口服阿司匹林每次5~lOmg/kg,或口服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高热烦躁者给退热剂的同时应给予苯巴比妥以防止惊厥的发生。 5、鼻塞。可在进食前或睡前用0.5%麻黄素滴鼻。用药前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每次每侧鼻孔滴入1~2滴,可减轻鼻粘膜充血肿胀,使呼吸道通畅,便于呼吸和吮乳。

上呼吸道感染不能吃哪些食物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但是一些肉类也是暂时不能吃的,像猪肉、鸭肉、鸡肉、羊肉等荤腥厚味的食物也最好不吃。柿子、醋等酸、涩性强的食品少吃或者不吃。 风寒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定不能吃冷的食物,像黄瓜、西瓜、菜瓜、茭白、生菱角、竹笋、河蟹、田螺、螺蛳、蛤蜊、蚌、海带、小白菜等寒凉伤气的食品不要吃。要是风热感冒这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呢,除了不能吃辣椒,像胡椒、花椒、葱、姜、蒜、茴香菜、韭菜、榨菜、芥菜、八角茴香、桂皮这些热性的调味品也不要吃。 上呼吸道感染吃哪些食物好 主食应以清淡易消化,比较软的的食物,米饭尽量煮软一点。或者食用半流质的食物,如米粥、菜粥、瘦肉粥等,不仅营养好,而且容易吞咽,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咽喉肿痛比较适合。食用含脂肪少的瘦肉,或者草鱼,甲鱼等滋阴的食物。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增强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如白萝卜、银耳、百合、苦瓜、西红柿等。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 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如何看验血单来分辨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首先,看白细胞(WBC)的数量,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者细菌的数量越多。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其次,看化验单中的CRP。CRP就是C反应蛋白,很多大医院都开展微量血CRP 的检查。这是一个初筛的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同时CRP还是疾病全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脏器受到损伤。另外,CRP还和一些严重疾病有关系,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风湿热等。 第三,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死细菌。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我家孩子第二次验血就是中粒细胞偏高。 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如果它低常值,说明有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越低,说明病毒感染的程度越严重。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之前我家孩子也病毒发烧过,都不记得当时的报告情况了。 第五,看血小板(PLT),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这次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姑父说很多反复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400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绝对值,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第七,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是干什么的呢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的。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据说病毒感染不用抗生素,一般7-10天自然会好,但是当妈的一般很难抗一星期的吧,楼主还是建议去看医生,当然要去正规医院。

发烧千万别乱吃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区别word精品文档5页

人得病的时候发烧,发烧是人体对外界侵入的积极反应.许多人认为发烧就是感冒,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通常引起发烧的最常见的原因有感冒、肠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四种。这些病很好区别。 使用排除法: 中耳炎,使用鼻子闻耳朵,可能存在臭味。一般儿童容易得,因为小孩的耳道短,容易感染。 肠炎,经常伴随拉肚子,消化不良等。 呼吸道感染:一般咳嗽,严重气喘。 剩下的一般属于感冒了。 而发烧分为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 如果是病毒感染那么就要用抗病毒的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生素。不要见发烧了同使用抗生素。这里的生就是指细菌。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不在一个数量级别上。 细菌特点: 1:细菌是由真正的细胞构成的。 2:它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3:体积在0.2~100微米不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被观察到。 病毒特点

1:不是由细胞构成的,而是由DNA或RNA的一个分子构成的,这个分子被包裹在一个蛋白膜内,因此病毒实质上是一种基因信息。 2:它们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能靠自身力量繁殖,但它们能在进入生物细胞后增殖(生物细胞包括细菌细胞和人类的细胞)。所以有一些科学家对把病毒归类为有机生物持怀疑态度。因为有机“生物”就意味着有能力吸收营养,能自身繁殖。 3:病毒要比细菌小千百倍,它们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被观察到。 按照通俗的解释就是:病毒就是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比细胞小得多。另外病毒因为还没有达到细胞的结构,所以不能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繁殖,只有进入到别的动物的细胞,寄生其中才能法制。病毒很多由简单的蛋白质构成。 要进行区别,请参照: http://bioguider/ebook/cellbiology/03/03.htm 正因为病毒小,是寄存在细胞中,所以很难被杀死,现代人类还没有很好的治疗病毒的方法。所以病毒也是人类的克星。一般采取干扰素,干扰病毒的复制,或者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壳。 而对于细菌,人类已经找到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抗生素。最典型的是早期的青霉素。现在叫阿莫西林。

如何看验血单(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首先,宝宝健康第一,但是发现一些必要的知识还是要学习一下的。以下是转来的,记录一下。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当微生物培养较慢时,CRP的检测可快速帮助鉴别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时CRP可明显增高,升高程度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而病毒性感染或支原体肺炎时,CRP的血清含量一般都在正常范围。一般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最高水平的CRP可发生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高达 500mg/L,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CRP还可以用来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和严重程度,对观察治疗效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提示性作用。当治疗有效、病情好转或缓解时,CRP降低或消失;治疗无效时继续上升。作为一种炎症筛选指标,CRP检测特别对不能表达症状的病人(婴儿、昏迷、痴呆病人等),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CRP阳性,亦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和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胆石症、肝炎、痢疾、风湿热、PM、PSS、结节性多动脉炎、SLE、结核和菌苗接种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故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指标 (注意文中所指CRP>20mg/L可考虑细菌感染针对成人的,婴儿指标是8) 宝宝年龄:9M+ 发病时间:6.13凌晨一点发烧,有腹泻 第一次验血时间:烧后14-15hr(还未吃过任何药) 验血结果: 白细胞总数:7.6 中性粒细胞:67% 淋巴细胞比:27%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如何区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应该是大家最感兴趣的,经过几次折腾验血查询自己找资料,终于基本可以确定,列出以下几点,对大家也许有帮助: 1)细菌: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发烧但精神依旧好。 2)细菌:体温忽上忽下 病毒:体温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烧药,依然会反弹很高。 3)细菌:扁桃体上有脓点 病毒: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 两者喉咙都可能会红,细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为表明光滑色鲜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宝宝有个体差异,并且表症的东西有时候个人判断也有误 重要的是下面的验血指标 5)验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细胞可轻度升高,但中性粒细胞比多不高,淋巴细胞比高 细菌:一般二者均高,另外还有几种情况: A、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不高 B、白细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 C、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阳性菌) 但幼儿急疹开始也可能会显示细菌性的血象,要注意,具体看13楼 但这里尤其要注意一点是: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同时普及一下: 白细胞分有颗粒和无颗粒两类,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因此化验单上血常规可以看到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淋巴细胞比,嗜酸性粒细胞比和嗜碱性粒细胞比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婴儿CRP 〉8,提示有炎症,如果验血结果是如B的,结合有发烧腹泻咳嗽呕吐等现象,在急性早期我觉得确实有必要验CRP,以排除败血症,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病症,败血症也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可能不高,但CRP会达到最大值,很恐怖的,一定要谨慎。 6)再顺便介绍下CRP,MM们多了解下也是有益的 (网上摘录)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是人体受微生物等多种因子侵袭后,在人体血液中很快产生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及侵袭因子作用下, 6-12小时后血清中CRP浓度开始增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反复的炎症刺激可致CRP水平持续上升。此反应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CRP的出现比其它急性期的反应物质早,所以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区别及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区别及治疗方法 导语:现代化的工厂使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肆意的生长,时时刻刻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走一圈就能往身上揽到 现代化的工厂使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肆意的生长,时时刻刻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走一圈就能往身上揽到很多细菌和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洗,它们将会时时刻刻的威胁到我们的健康。那么如何预防病毒和细菌呢? 感冒主要有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两种。一般来讲,如果舌头颜色是深粉红色、白细胞下降的话多是病毒性感冒,舌头颜色是淡粉红色、白细胞上升的话多是细菌性感冒。因为病毒性感冒可以导致心肌炎、引发肺炎和风湿类疾病,所以感冒后到私人门诊打点滴了事,可能会误将病毒性感冒当成细菌性感冒,从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患者需要先判别好感冒类型后再用药,滥用抗生素不但治不好感冒,还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加剧病情。 以下是具体病毒性感冒症状和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抗生素基本知识

一、填空、选择题 1.根据国家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40%,重症患者送检率100%。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4.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5.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7.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8.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9.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1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11.医疗机构应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的监测工作,对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预警本医疗机构。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审慎经验用药。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12.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13.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除泌尿系统外,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1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常见手术,要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表)选择抗菌药物。 15.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16.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中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常用于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17.氯霉素具有酶抑作用,当其与双香豆素(华法林)同时应用时,会延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