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通俗易懂)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13、血象:病毒感染初期:WBC可轻度升高,但N多不高。细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种情况: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为阴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为阳性菌。

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

14、机查血象WBC分类与手工差异大,应以手工为更准确。

15、发热伴寒战-----可能系细菌感染。

16、发热伴手足凉------可能是阴性菌感染(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败血症,要警惕shock)

17、在症状、体征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CRP、NALP等检查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经验",临床操作似"容易",然而小儿解剖、生理、免疫等方方面面特殊,血常规又太“常规”了,往往缺乏特异性,儿童疾病又变化多端,传变迅速,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积习难改(比如随地吐痰吧),所以,原发/继发细菌感染也就多了,要等一些化验结果出来(如病原培养、血清

试验,且不说在基层没有相当条件),恐怕要耽误了孩子的病了。SARS早期不也象上感吗?确诊它容易吗?不也少不了抗生素吗?在抗生素出现之前,人们用传统医学不也繁衍生息了吗?所以,用与不用,要辨证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头孢曲松钠治疗100例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分析

头孢曲松钠治疗100例小儿细菌性痢疾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1-09-27T08:39:53.30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耿瑞花[导读] 近年来,随着痢疾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给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图分类号】R2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42-02 近年来,随着痢疾杆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给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院自2003年7月至2007年8月应用头孢曲松钠(海南轻骑海药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制药厂)治疗小儿菌痢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急性菌痢的诊断参照《实用儿科学》[1]。将入选的206例随机分为头孢曲松钠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00例,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治疗组(对照组)106例。治疗组中男5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54岁±0、57岁;入院前病程2、53天±1、21天;其中轻型30例,普通型60例,重型8例,中毒型2例;细菌培养福氏杆菌阳性92例,宋氏杆菌8例。对照组106例中男62例,女44例;平均年龄 2.58岁±0.54岁;入院前病程2.61天±1.28天;其中轻型33例,普通型62例,重型9例,中毒型2例;细菌培养福氏杆菌阳性96例,宋氏杆菌10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两组菌株分布经统计学处理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头孢曲松钠50-80㎎/﹙㎏·d﹚,1次静脉滴注,疗程5-7天,疗程结束,热退3天以上,腹泻止,大便培养阴性方可出院。对照组予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按常规剂量给予,疗程和出院标准一样。其它辅助治疗如输液及对症治疗两组基本相同。同时观察胃肠道症状,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所有患儿每天检测体温,记录腹泻次数及性质,每个病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做大便常规和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 1.3疗效评定:按用药后热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培养阴转时间3项指标观察临床疗效。根据卫生部1993年《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抗菌药物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评定。本组病例将痊愈和显效合称为有效,否则为无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2结果 2.1206株痢疾杆菌药敏结果(表1)其中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分别为54%、44%、39%;药物敏感性较高的有头孢曲松钠、氟哌酸、痢特灵、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7%、7%、10%、14%。 表1痢疾杆菌对8种抗生素药敏结果(株数) 2.2临床疗效按用药后热退时间、腹泻停止时间、大便培养阴转时间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组的退热、腹泻停止、大便培养转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都有显著意义。 表2两组患儿疗效比较(χ±s) 两组抗感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8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治愈52例,显效3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7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2.95 P<0.01)。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均未发现血、尿及肝、肾功能异常。仅治疗组发现皮疹3例,对照组5例。 3讨论 头孢曲松钠是近年来用于儿科临床的长效、广谱第3代头孢菌素,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具有杀菌活性。体外试验证明,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Gˉ)及革兰氏阳性菌(G+)有高度的杀菌作用;并对Gˉ和G+的大多数内酰胺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有研究表明[2]:头孢曲松对90%以上的Gˉ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BC90 )<0.25ml,静脉使用头孢曲松钠后能迅速弥散至间质中,并保持对敏感细菌的杀菌浓度达24h。本文治疗组100例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急性菌痢,在退热时间、止泻时间、大便培养阴转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头孢曲松纳在治疗期间未观察到肝、肾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提示头孢曲松钠为治疗急性菌痢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据报道[3],菌痢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并出现多重耐药。本组资料显示,对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别为54%、44%、39%。我院以往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为治疗菌痢的常规用药,由于广泛使用,导致耐药率上升。丁胺卡那霉素对痢疾杆菌耐药率较低,但由于对耳、肾毒性,在儿科的应用受到限制,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喹诺酮类虽对痢疾杆菌敏感性高,但因其对幼儿软骨发育有潜在影响,应用尚存争议[4],一般认为在小年龄儿童不作为一线药物选用。头孢曲松钠抗菌作用强、半衰期长、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小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护理

小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疗观察和护理 总结1500例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对于小儿腹泻应密切观察病情,掌握补充液体的量和速度,同时重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有利于感染性腹泻患儿康复。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均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 Abstract:To summarize 1500 cases of infantile diarrhea treatment and nursing methods for infantile diarrhea,close observation should be added,master volume and velocity of liquid,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diet nursing,medication nursing,health education and nursing,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is conducive to infection.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can receive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and nursing care effect. Key words:Children;Infection;Diarrhea;Treatment;Nursing 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小儿发病率较高,尤其是2岁以下幼儿,发生于秋冬季节的腹泻大多为病毒性腹泻[1]。本文以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治疗资料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860例腹泻患儿,随机抽取1500例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患儿,男女分别790例、710例,年龄3个月~5岁,平均年龄(5.6± 2.5)个月。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如大便稀糊、腹部疼痛等,部分患儿伴随呕吐、恶心、头痛、发热、畏寒等症状。小部分患儿出现脓血症状,大便次数4~6次/d,伴随尿液少、口干舌燥、四肢酸软等症状,高热患儿严重者可出现惊厥症状,由于失水严重,导致脱水症状,电解质紊乱,甚至出现休克现象。所有患儿均经退热、纠正酸碱平衡、营养支持、补液以及抗病毒等常规治疗,同时实施临床护理,最后,1500例患儿均康复出院。 1.2典型病例性别:男;年龄:1.5岁;临床症状:呕吐、腹泻、发热;病程:3d。经身体检查发现,患儿的体温为38.7℃,皮肤较为干燥,呼吸急促,唇色桃红,有嗜睡症状,眼眶轻微凹陷,前囟凹陷,精神反应差,伴腹胀,经动脉血气监测发现,患儿为代谢性酸中毒及低血钾情况,随即进行纠正酸碱平衡静脉补液、补钾、补钙等治疗,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在患儿神厥穴部位,贴上腹泻贴,针对患儿实际情况,进行护理,无不良反应发生,共住院治疗6d,康复出院。 2 护理方法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0-11-02T14:08:19.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张建国[导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张建国 (黑龙江省延寿县人民医院150700)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058-02【关键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常可出现并发症,累及邻近器官如喉、气管、肺、口腔、颈淋巴结、鼻窦、中耳等,故不可认为是日常小病而轻率对待,应积极诊断,早期治疗。 1 病因 1.1 病原体①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左右。②细菌仅占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细菌感染多为继发,因为病毒感染损害了上呼吸道局部防御机能,致使上呼吸道潜伏菌趁机侵入。少数为原发感染。常见细菌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等。亦可为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③肺炎支原体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1.2 易感因素①小儿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腔相对狭窄,鼻腔内缺少鼻毛,鼻黏膜柔嫩,极易感染。黏膜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黏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呼吸困难。咽部较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该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婴儿的咽鼓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婴幼儿期鼻泪管比较短,开口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小儿喉部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喉腔及声门部较狭小,轻度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发生呼吸困难。②诱发因素缺乏锻炼及患营养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锌或铁缺乏症等,因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并发这类感染时,往往出现严重症状。卫生习惯及生活条件不良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被动吸烟、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气候骤变,如寒冷易引起鼻部黏膜舒缩功能紊乱,、有利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 诊断 2.1 诊断依据①有受凉或与本病患者接触史。②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婴幼儿患者可因鼻塞而拒奶或呼吸急促。③体征有咽部充血,有的扁桃体充血、肿胀。④一般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2.2 诊断注意①结合当地流行情况,排除流行性感冒,注意观察病情演变,排除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常有明显的流行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头痛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有些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如幼儿急疹、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起病时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故结合流行情况,实验室检查并注意观察病情演变以资区别。②仔细做全身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观察整个咽部,包括扁桃体、软腭及咽后壁,如扁桃体及咽部黏膜红肿较重,则细菌与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当扁桃体上有脓性分泌物时,应考虑链球菌感染。如扁桃体上有较大的膜性渗出物或超出扁桃体范围,需认真排除白喉。一般以咽涂片检查细菌,必要时做咽拭子培养。若患儿伴有腹痛,应仔细检查患儿腹部有无固定压痛点、反跳痛及腹肌紧张等体征,以排除阑尾炎。③注意与过敏性鼻炎鉴别。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而全身症状不重,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对异常气味亦可发作,经过数分钟至1~2h痊愈。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④结合血常规检查以鉴别。白细胞数较低时,应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数持续性增高时,应考虑细菌感染,但在病毒感染早期也可增高,此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很少超过75%。急性咽炎伴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时,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以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3 治疗 3.1 一般治疗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发热期间宜给流质或易消化食物。注意口、眼、鼻的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适当的温度、湿度。 3.2 对症治疗①降温及镇静: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35%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口服布洛芬每次5~10mg/kg,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高热烦躁者给退热剂的同时应给予苯巴比妥以防止惊厥的发生。②鼻塞:可在进食前或睡前用0.5%麻黄素滴鼻。用药前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每次每侧鼻孔滴入1~2滴,可减轻鼻黏膜充血肿胀,使呼吸道通畅。 3.3 抗病毒药物可防止病毒进入宿主细胞,抑制病毒核酸的复制,干扰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有可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达到防治的目的。可试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病毒唑),剂量每日10~15mg/kg,口服、肌内注射或静脉点滴;或2mg含服,每2h 1次,每日6次,3~5日为一疗程;或试用0.5%利巴韦林滴鼻,每1~2h滴1次。亦可用双嘧达莫每日3~5mg/kg,分2~3次口服,近年发现该药对病毒有抑制作用。 3.4 控制细菌感染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常用青霉素类、复方新诺明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若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或明确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者,则用青霉素10~14天。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1999. [2]杨振修.C-反应蛋白的检测[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3]王亚娟,胡翼云.C反应蛋白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

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中的意义

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中的意义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小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分别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痰液收集培养与传统痰液收集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痰液收集培养,细菌培养阳性42例,细菌培养阳性率75.00%;传统痰液收集培养,细菌培养阳性21例,细菌培养阳性率37.50%。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液进行痰液培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痰液收集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4.12,P<0.05)。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液标本56份,共计培养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占71.0%,革兰阳性球菌20株,占28.99%。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的检出相关致病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纤维支气管镜;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 支气管肺炎为小儿临床最常见的肺炎,其主要病原体为细菌或者病毒,其中细菌性肺炎的病例占大多数,依旧是我国小儿肺炎类疾病中最主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临床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如果没有进行详细的病原学检查在治疗中会出现不规范、不合理抗生素应用。所以在治疗中选取正确的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点。为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原学检查中的意义,本文选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小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分别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痰液收集培养与传统痰液收集培养,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6例小儿细菌性肺炎患者,其中男32例(57.14%),女24例(42.86%);年龄2~11岁,平均(6.42±0.12)岁。入选标准:经X射线检查确诊为支气管肺炎,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C反应蛋白检查有所升高。排除标准:存在纤维支气管镜的禁忌证,家属不同意进行纤维支气管痰液收集检查的病例。 1.2 方法 1.2.1 传统痰液收集培养在采样前让患儿进行反复的漱口,指导患儿深呼吸,协助患儿拍背,再用力咳痰,不可直接将唾液吐出,痰液用无菌痰液收集器进行收集,最好盖好盖子马上送检[2]。 1.2.2 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痰液收集培养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液进行痰液培养。进行痰液收集前禁食4~6 h,给予阿托品肌注,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同时进行心电监护,部分患儿配合使用供氧设备,将纤维支气管镜经口腔进入,观察患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特征与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为提高此类患儿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方法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实施无菌负压吸痰采集痰液后,放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需氧细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记录痰液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体内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4.00%、27.00%及20.00%,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小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特征;病原菌;耐药性 本文将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20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耐药性,为提高此类患儿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共选取我院2012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100例患儿进行本次研究,其中男性57例、女性44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年龄(5.16±1.09)岁,机械通气持续时间2~14d,平均持续时间(5.66±1.27)d,原发疾病:胎粪吸入综合症7例、肺透明膜病22例、病毒性脑炎41例、重症肌无力4例、神经根炎3例、脊髓炎2例、脑挫伤7例、瑞氏综合征12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例。 1.2方法指定1~2名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检查医师对10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进行痰液标本检查。采用一次性吸痰管实施无菌负压吸痰采集痰液后,放入微生物实验室进行需氧细菌培养,观察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记录痰液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指南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 AP)是指机械通气(MV)后出现的肺部感染,属难治性肺炎,目前尚缺乏快速理想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治疗主要依赖于经验用药。 【诊断标准】 主要根据临床特点、X线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确定诊断。当患儿进行呼吸机治疗后出现发热、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痰液涂片革兰染色可见细菌,白细胞计数增多>9/L,或较原先增加25%;X10.0×10线胸片出现新的或进展5/L,中的浸润灶;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10临床可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在X线胸片上不易区别,常表现为:1两肺广泛点状浸润影;2片状大小不一,不对称的浸润影,常伴肺气肿、肺不张,偶见大叶实变伴脓胸、肺溃疡、肺大疱;3两肺弥漫性模糊,阴影密度深浅不一,以细菌性感染较多见;4两肺门旁及内带肺野间质条絮影,可伴散在肺部浸润、明显肺气肿以及纵膈疝,以病毒性肺炎较多见。上呼吸机患儿应动态观察X线胸片。【处理措施】 及时床旁隔离 及时使用敏感抗生素。明确病原,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 病原不明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重拳出击,降阶治疗”

及时胸部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 加强呼吸道管理,促进分泌物排除,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院感卡,上报感染科 【预防措施】 1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一个世纪前推行的消毒和无菌技术曾有效地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近年来各类抗生素,甚至超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非但没有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V AP)下降,反而使其发生率有所上升,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除了宿主因素(各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而致易患性增加)外,亦与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无菌技术的忽视不无关系。所以医务人员应强化无菌意识,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1 洗手 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不少医护人员的手常有革兰阴性杆菌和金葡菌的定植,医护人员在护理、检查重症感染的患者后手上所带病原菌的量可达103~105cfu/cm2,若不洗手就接触另一患者,极有可能导致病原菌在患者之间的传播定植,并可通过吸痰或其他操作致使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V AP。 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1.2 污染的器械如呼吸机、纤支镜、雾化器等是V AP发生的又一重要传播途径。纤支镜检查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约

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的制作方法

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 [02] 【背景技术】 [03]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重者可出现高热、惊厥、昏迷、休克而危及生命,故小儿细菌性痢疾的急性期应予以高度重视。该病根据病情轻重及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04]中医根据病史、病程长短及症状区分暴痢和久痢,急性期治疗多清解、利湿、调气;慢性期治疗多以温补脾肾为基本原则,总以清解化湿导滞为主。临床上分以下4型论治:湿热痢、寒湿痢、虚寒痢和休息痢。 [05] 【发明内容】 [0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 [07]本发明由以下组分制备而成: 大黄3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槟榔24克、黑牵牛子9克、白牵牛子9克、当归15克、槐花15克、地榆30克、木香9克、黄丹120克、麻油250ml。 [08]本发明适用于小儿细菌性痢疾。 [09] 【具体实施方式】 [10]配方:大黄3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槟榔24克、黑牵牛子9克、白牵牛子9克、当归15克、槐花15克、地榆30克、木香9克、黄丹120克、麻油250ml。

[11]用法:将上药熬成膏,摊贴脐上。 [12]本发明适用于小儿细菌性痢疾。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组分制备而成:大黄3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槟榔24克、黑牵牛子9克、白牵牛子9克、当归15克、槐花15克、地榆30克、木香9克、黄丹120克、麻油250ml。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小儿细菌性痢疾的封脐膏,由以下组分制备而成:大黄30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枳实30克、槟榔24克、黑牵牛子9克、白牵牛子9克、当归15克、槐花15克、地榆30克、木香9克、黄丹120克、麻油250ml。本发明适用于小儿细菌性痢疾。

小儿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等,以病毒性肺炎最常见。 (二)诱发因素: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先天性心脏病、脑发育不全等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容易发病。环境因素:如气候骤变,居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 小儿肺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轻型支气管肺炎。 1、发热:大多数较高。 2、咳嗽:开始为频繁的剌激性干咳,随之咽喉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可伴有呕吐、呛奶。 3、呼吸表浅增快,鼻扇,部份患儿口周、指甲轻度发绀。 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哆嗦,腹泻等全身症状。 (二)重型肺炎:除轻症肺炎之表现加重外,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且伴有其它脏器功能损害。 1、呼吸系统症状:呼吸表浅、急促、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鼻翼扇动,有三凹征,呼气呻吟,颜面部及四肢末端明显紫绀,甚者面色苍白或青灰。两肺可闻及密集的细湿罗音。 2、循环系统症状:婴儿肺炎时常伴有心功能不全。 3、神经系统症状(1)烦躁、嗜睡、凝视、斜视、眼球上窜。(2)昏睡,甚致昏迷、惊厥。(3)球结膜水肿。(4)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5)呼吸节律不整。(6)前囟门膨胀,有脑膜剌激征,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均正常称为中毒性脑病,严重者颅压更高,可出现脑疝。 4、消化系统症状:患儿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腹胀,严重者呕吐物为咖啡色或便血,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以及中毒性肝炎。 5、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等,也可出现混合性酸中毒 小儿肺炎应该做哪些检查? (1)白细胞检查:细胞性肺炎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约为15~20X109/L。重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和流感杆菌肺炎,有时白细胞总数反而减低。病毒性肺炎的白细胞数正常或减少,淋巴数比例增加,中性粒细胞数无增高。 (2)C反应蛋白试验在细菌性感染、败血症等此值上升,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比。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时不增高。 (3)细胞病原学检查。 (4)病毒病原学检查。 (5)胸部X线检查。 小儿肺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支气管炎全身症状较轻,一般无呼吸困难及缺氧症状,肺部可闻及干罗音及中粗湿罗音,不固定,常随咳嗽或体位的改变而消失。 2、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患儿发病急骤者常伴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气促、发绀等全身中毒症状,酷似支气管炎,但肺部往往无明显体征,或有细湿罗音,散布于两肺,多在吸气末发现。X线表现也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根据结核接触史,临床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沉增快、痰或洗胃液检到结核菌及X线的追踪观察的特点即可鉴别。 3、干酪性肺炎这种病变大多在虚弱或抵抗力低下的患儿中产生,X线显示在一个肺段以至一叶肺的大部显示致密的实变,轮廓较模糊,通常可见到较为透亮的液化区域,甚至透光的空洞。结合病史、结核菌素试验等,易与支气管肺炎鉴别。 4、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或有呛咳史。临床轻、重不一,病程长短不等。病程迁延有继发感染者可反复发烧、咳嗽、肺部可闻及湿罗音与肺炎相似,有时听诊闻及气管拍击音可有助于诊断,但确诊靠纤维支气客镜检。 5、毛细支气管炎与急性肺炎很相0似,但本病以喘憋为主。两肺可闻广泛的哮鸣音及细湿罗音。重病患儿缺氧明显,X线仅显示两肺透光度增强,膈肌下降,呈一过性肺气肿改变,少数病儿有少许斑点状阴影。 小儿肺炎应该如何预防? 对患肺炎的孩子,家长要细心、仔细,注意孩子的体温和呼吸的情况,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让孩子休息好。在饮食上要吃易消化、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的食物,以软的食物最好,有利于消化道的吸收。咳嗽时要拍拍孩子的背部,有利于痰液的排出,拍背时从下往上拍,房间内不要太干燥,孩子要适当地饮水,以稀释痰液,有利于痰的排出。 肺炎痊愈后,也不要掉以轻心,特别要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否则易反复感染。注意加强锻炼,可根据年龄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如果孩子成夭居住在门窗紧闭的居室内,对外界空气适应能力就差。到户外活动时,注意适当增加衣服。社会上感冒流行时,不要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家里有人患感冒时,不要与孩子接触。

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

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6-09-12T16:08:56.89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1期作者:宋晓萍王姗姗焦艳冬翟燕牛庆丽 [导读]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暴发型,临床以突起高热、抽搐、昏迷为特征,甚至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 (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41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护理。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20例临床护理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儿经抢救及护理,住院1~2周,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患儿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因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焦虑,同时鼓励患儿积极锻炼身体,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儿童;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1-0167-02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暴发型,临床以突起高热、抽搐、昏迷为特征,甚至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现对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20例临床护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小儿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患儿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0.5~10岁。高热体温38.5~40.5℃,毒型休克2例,肠型12例,混合型6例。白细胞数升高,一般在11.5~23.5×109L-1,中性粒细胞增多,黏液脓血便。 1.2 方法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危重,进展快,须分秒必争,采取综合抢救措施。降温止惊,治疗循环衰竭,防治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抗生素治疗。如患儿出现烦躁、意识不清、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灰等呼吸、循环衰竭征象时,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保暖,迅速建立并维护静脉通道,保证液体及抗休克药物的使用,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如患儿出现意识不清、剧烈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迅速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必要时配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迅速解除脑水肿。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随时做好人工呼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准备。 2.护理方法 2.1 护理观察 2.1.1观察病情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面色、瞳孔变化,及早发现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等危象。观察呕吐物的量、性质及大便次数、性质,为补液提供依据。 2.1.2用药观察患儿高热不退,常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惊厥不止者,常静脉注射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应密切观察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消化道溃疡等,镇静安眠药须慎用,同时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时,应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神志、呼吸、心率等的变化,防止药液外渗。 2.2 休息护理 将病儿安置在监护室,专人护理,保持环境安静,利于休息,减少机体消耗。合并中毒性心肌炎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备好抢救物品和药物。患儿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 2.3 饮食护理 神志清醒后应及早进食,以促进排便,使脓血及毒素尽快排出。开始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或软食,少量多餐,逐渐增加。 2.4 隔离 经急救处理病情稳定后,按急性菌痢进行护理。按消化道隔离,隔离至大便培养3次阴性后方可解除。 2.5 高热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温、湿度适宜。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对持续高热不退甚至惊厥不止者采用亚冬眠疗法,控制体温在37℃左右。可用冷盐水灌肠降温并留取大便标本送验,或冷敷、酒精擦浴,或用冰袋、冰帽置于头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降温,也给予药物降温。每10~15分钟测体温1次,直至体温维持在比较稳定的低热水平,注意勿让患儿受凉,寒战时停止降温。保证营养供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促进毒素的排出。禁食易引起胀气、多渣等刺激性食物。 2.6 惊厥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有惊厥和惊厥先兆时,给予3%水合氯醛灌肠或苯巴比妥钠,或用安定,惊厥停止后立即停止注射,并应注意呼吸、血压、脉搏变化。 2.7 皮肤护理 对大便频繁者,每次便后应冲洗臀部,肛门周围涂以凡士林或红霉素软膏,并随时保持臀部干燥,以防糜烂引起感染。 3.讨论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个体敏感性、免疫反应和应激能力有关。多见于营养好、体格健状的小儿,而营养不良者少见。细菌进入肠道后,在其细胞内繁殖,并侵入黏膜固有层,引起细胞变性坏死,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使大量细菌裂解,释放内毒素及多种活性物质进入血循环导致休克和全身脏器组织的细胞损害,尤以微血管、脑、肝、肾、肾上腺为明显,造成细胞水肿、缺血、缺氧,体内组胺、缓激肽增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脑水肿致颅内压升高,表现为惊厥和呼吸衰竭。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起病48小时内迅速恶化,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危及患儿生命,家长易紧张、焦虑、恐惧,故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需指导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及育儿知识,降低发病率,减轻后遗症。护理人员除了应向家长解释隔离的原因之外,还要详细解释有关护理注意事项,最重要的原则是接触患儿前后严格洗手,并讲明该病的传染方式,严格处理其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分泌物或使用过的器具,避免传染他人。护理人员应对患儿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消除患儿因疾病引起的恐惧和焦虑,同时鼓励患儿积极锻炼

云南白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对照观察

云南白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对照观察 发表时间:2012-06-11T16:24:41.9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何卫飞 [导读] 通过本次观察发现,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何卫飞(浙江省临海市河头镇河头中心卫生院浙江临海 317000)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2-0227-01 我科2009年5月-2010年8月运用云南白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46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对照45例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治疗组与对照组共91例患者均有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年龄为1-12岁,病程17-49小时。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多为夏秋季节发病。常有饮食不洁史,大便每日达10余次,多见黏液脓血样大便,体温一般在39°C以上,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10.0-20.0)×109/L,嗜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粪便镜下可见有较多的白红细胞,并可见巨噬细胞。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全部91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5例。 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对症治疗,隔离,静卧,于易消化饮食,并酌情选用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组在采用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云南白药口服5mg/k g体重,每日3次,4日为1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46例中治愈41例(89.1%),好转5例(10.9%),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45例中治愈26例(57.8%),好转6例(13.3%),无效13例(28.9%),总有效率为71.1%对照组无效的13例改口服云南白药后也均治愈。 2 讨论 云南白药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作用机理,可能与該药通过对痢疾杆菌的抑菌作用,减轻肠黏膜炎症,加快毒素排泄,促进溃疡面愈合及出血等因素有关。通过本次观察发现,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机械通气(MV)48小时后至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类型,其中MV≤4天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天者为晚发性VAP。 目录 疾病简介 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严重者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导致患者死亡。Cook 和 Morehead等报道,VAP的病死率为20%~71%[1-2]。国内文献报道,VAP的患病率为43.1%,病死率为51.6%。鉴于VAP 的致病菌、临床诊断与治疗不同于一般的肺炎,加上其病死率高,近年来国内外对VAP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 病原学 VAP具有地方性和流行病的某些特点,其病原谱依地区不同而有一定差别,且与基础疾病和先前抗生素治疗、传播途径、病原菌的来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病原体中以细菌最为多见,占90%以上,其中革兰阴性杆菌 50%-70%,包括铜绿假单孢菌、变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3]。革兰氏阳性球菌15%-3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早发的 VAP 中主要是非多重耐药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MSSA和敏感的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变形杆菌和粘质沙雷杆菌)。迟发 VAP 为多

重耐药菌。如产ESBL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肠道细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MRSA等。目前真菌感染比例也逐渐增加,考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①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状态、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导致的院内感染增加;②免疫抑制剂、激素等的应用,使机体抵抗力下降;③气管插管等侵人性操作的施行使局部防御机制受损,使上呼吸道的病原菌易向下呼吸道蔓延;④广谱抗生素的泛使用使耐药的条件致病菌增殖占优势,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危险因素 引起VAP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①年龄大,自身状况差②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③有痰不易咳出④机械通气时间长,上机前已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素引致菌群失调⑤消化道细菌易位,长期使用H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胃酸缺乏易于细菌在消化道寄殖。其中,机械通气时间长是医院肺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连续机械通气者发生医院内肺炎的危险性比未用机械通气者高6~12倍。近来的研究还将低血压作为判断VAP预后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诊断标准 VAP作为医院获得性肺炎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面临的诊断困难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医院感染。通常将肺组织病理学显示和微生物学发现病原微生物且二者相一致认定为VAP诊断的金标准。该诊断标准需要创伤性检查不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困难。 临床诊断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4]。排除肺结核、肺部肿瘤、肺不张等肺部疾病:①使用呼吸机48 h后发病;②与机械通气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阴影或显示新的炎性病变;③肺部实变体征和/或肺部听诊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a.血细胞>10.0×109 /L或<4×109/L,伴或不伴核转移;b.发热,体温>37.5℃,呼吸道出现大量脓性分泌物;c.起病后从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菌。[5-6]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标准如下:①气管内抽吸物培养。以消毒吸管经气管导管吸取分泌物行细菌定量培养,如分离细菌浓度≥10 CFU/mL,则可诊断,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80%。②经气管镜保护性毛刷。刷取分泌物定量培养,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儿科门诊比例最大的病种。 按照解剖部位来分,呼吸道感染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上呼吸道包括了鼻、咽部和喉部。 感染的发展多数按照由浅及深的规律,一般先是感染鼻咽喉,如果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支气管,再没有控制好,就会发展到肺泡 鼻、咽、喉——————支气管——————肺泡 在这里有几个常见的名词需要解释一下。 感冒:老百姓通常所说的感冒是指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的一组综合症群,其实在医学上是没有“感冒”这样一个术语的。“感冒”只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我对照了一下,我认为,感冒实际就是“上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急性鼻炎(流涕和喷嚏)为主要症状。 咽喉发炎:这也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医学上也没有这样的术语的。儿科医生看病是必看咽喉的,如果他看到咽喉部红肿,说明咽喉有炎症,有些医生就会很通俗的说咽喉发炎了。其实,咽喉只是上呼吸道的一个部分,就象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看不到的部分,也是一样有炎症的。所以咽喉炎实际也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有两种通俗的说法“感冒”和“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是:发烧、流涕、喷嚏、咳嗽。其中发烧是最多见的症状,往往家长也最紧张。如果一个婴幼儿因发烧来就诊,作为医生,我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因为最常见。 所以,今天的重要内容就是发烧。 发烧是一种症状,引起宝宝发烧的主要原因就是呼吸道感染,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原因,作为家长,不需要全部知道。 呼吸道感染的常见感染源有哪些?病毒和细菌,这两种是最常见的,当然还有支原体、衣原体、真菌。 近年来,支原体和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越来越多见,支原体和衣原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真菌感染主要是见于免疫缺陷、病程很长和滥用抗菌素的病例,很少见。作为家长,要重点认识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两种主要病原体:病毒和细菌。 医生接诊了一个发烧的患儿,或者你的宝宝发烧了,那么作为医生和家长,首先要分清楚,这个孩子感染的病原体是什么?细菌、病毒或者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因为这关系到用什么药来控制感染。关系到用抗病毒药还是用抗菌素。只有分清感染的因素,才能避免滥用抗菌

新生儿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南海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处理流程 诊断标准: 1.患儿机械通气48h后发热(体温>37.5℃)、脓性痰或气管、支气管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细菌 2.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大于10×10(9次方) /L或较原先增加25% 3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升高 4 X线胸片提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中的侵润病灶 5.气管吸出物定量培养阳性,菌落计数大于10(6次方)/ml,若痰培养作为细菌 学检验标本,则必须低倍镜视野下白细胞大于25个,鳞状上皮细胞小于10个。 预防措施: 1 切断外源性传播途径 1.1 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V 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径。凡是进入新生儿室工作人员必须先洗手,接触每个感染病人及接触病人污物均需洗手,接触每个新生儿均需擦消毒液。 1.2 共用器械的消毒灭菌 污染的器械如呼吸机、纤支镜、雾化器等是V AP发生的又一重要传播途径。呼吸机管道的污染是V 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医务人员在常规更换呼吸机管道时,污染了管道系统,从而传播来源于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的病原体。呼吸机管道以7天更换1次。呼吸机雾化器及氧化湿化瓶的污染也是V AP发病的一个重要感染源。湿化器和波纹管、湿化水每日至少彻底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定期用环氧乙烷消毒。 1.3 患者及病原体携带者的隔离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传播可引起暴发流行,易累及患者和医务人员,并较难控制。对该病毒感染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即便无条件也应给患者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此法可有效阻止部分外源性医院内病毒性肺炎的流行。1.4 病室管理 由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因此,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严格控制探视,必要时家属应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用消毒灵拖擦3次。因为潮湿是各种细菌孳生的良好环境。医院环境,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均应保持干爽,监护室内不应设洗手池、放置鲜花和存放拖把等物。 2 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及胃腔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 2.1 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增加。如果湿化不足,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使分泌物黏稠或形成痰栓、痰痂,不易排出或堵塞气道。呼吸道引流不通畅,肺的防御功能降低,均易发生V AP。具体措施:(1)痰液观察:观察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

小儿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8-08-06T11:45:50.5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赵成香刘娟 [导读]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银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3412)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小儿细茵性痢疾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健康。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3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家长满意率96. 67%。结论积极有效地临床护理,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护理的质量,促进患儿的康复。关键词:小儿;细菌性痢疾;临床观察;护理措施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患儿。起病急骤,临床以突发高热、嗜睡、反复惊厥、迅速发生休克和昏迷为特征。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1]。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细菌性痢疾患者3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小儿细菌性痢疾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2岁,平均年龄4.5± 2.5岁。分为 3 型。临床表现:普通型17例,轻型10例;中毒型3例。白细胞(1 3.6~19.1)×109/L,大便镜检有大量脓细胞,细菌培养痢疾杆菌阳性5例。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相关的检查,及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确诊。 1.2 方法一般支持治疗与对症治疗外,重要的是病原学治疗,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庆大霉素、氨苄霉素及三代头孢等。中毒型菌痢还需根据病情给予镇静、抗休克、脱水及防治呼吸衰竭的治疗[2]。 2 护理措施 2.1隔离护理按肠道传染病接触隔离至症状消失,连续2次大便培养阴性。严格消毒隔离,防止感染传播,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2消毒指引病人便后应严格进行手卫生后方可接触其他物品,对病人使用的便器、卫生问水龙头及门把手应严格消毒。 2.3病情观察病人意识、生命体征、皮肤末梢循环及弹性,记录大便次数、性质、量。观察记录粪便次数、颜色、性状、量,了解粪便常规、粪便致病菌培养等检查结果。做好动态比较,为输液方案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4对症护理 2.4.1发热护理卧床休息,应给予冰敷等物理降温。高热时需要综合使用物理和药物降温。 2.4.2腹泻护理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呕吐严重不能进食或腹泻引起严重脱水时,应进行静脉补液。有里急后重者,排便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脱肛。如发生脱肛,可戴橡皮手套轻柔地帮助其回纳,并用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每日一次),以保持清洁,避免感染。 2.5肛周皮肤护理频繁的腹泻时,肛周皮可因粪便及消化液的理化刺激引起炎症反应,甚至糜烂[3]。因此,每次大便后要用质地柔软的卫生纸擦拭,动作要轻。然后用温水清洗干净拭干。小儿便后要轻轻沾拭或直接用温水冲洗。若皮肤已有渗出、糜烂,清洗拭干后可涂抗生素软膏,切忌使用爽身粉。 2.6饮食护理以少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补充足量维生素,鼓励多饮水,如绿豆汤、稀米汤、粥、果汁等,但不宜喝牛奶以免腹胀。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2.7休克及呼吸衰竭的护理病人注意保暖,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及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建立静脉通路满足治疗需要,计划补液。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兴奋剂时要根据病人血压、微循环及呼吸情况调节用药的浓度及速度。如舌后坠阻塞呼吸道可用缠有纱布的舌钳拉出后坠舌体并使用简易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 2.8标本留取为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应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新鲜标本,取脓血部分及时送检,早期多次送检。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的细菌性痢疾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日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便常规检测正常,大便培养呈阴性。显效:经治疗及护理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大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便常规白细胞<15个/HP,红细胞有或无。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没有较大差异.甚至有加重的趋势[4]。 3.2临床结果结果治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家长满意率96.67%。 4 讨论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夏秋季常见肠道传染病,特别是小儿机体防御功能差,当细菌侵入结肠,经基底膜进入固有层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炎症、坏死及溃疡。细菌可产生内、外毒素,内毒素引起发热和毒血症状。只有在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发生血行感染。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等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不洁食品。细菌性痢疾又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为作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必须广泛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对餐饮及托幼机构的从业人员须定期做大便培养,及早发现带菌者并积极治疗。向家长和患儿讲解急性细菌性痢的相关预防知识,密切观察病情,主动向患儿及家属解释病情,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焦虑心情。注意腹部保暖,防止着凉感冒,恢复期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通过积极有效地临床护理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有效率及护理质量,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祖秉蓉.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23):223-224. [2]陈笑芬.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4):3783-37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