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交互决定论

【篇一:班杜拉人格理论】

班杜拉人格理论及应用

班杜拉在交互决定论中批驳了行为主义者的环境决定论,他们认为

行为(b)是受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控制的,因此公式为:

b=f(e):同时他也反对人本主义者的个人决定论,他们认为本能、驱

力和特质等内部事件,驱使有机体按照某些固定的方式行事,即环

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公式为:e=f(b)。他认为这些都是

单向决定论。

班杜拉提出相互作用的三种模式:

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一是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二是这种

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

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这种潜在因素包含在行为发生之前,或行为发生之后,要具体分析。在行为发生之前,是因为发生在个

体周围包含在环境中的事物往往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他们

和环境交往的经验归纳出这些规律,并预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

么结果,借此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由于人类能认识环境中事物的规律,所以不一定要直接和事物接触才可以获得经验,他们可以观察

别人的行为

结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2、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

班杜拉指出: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

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环境中各种

外部因素是通过三种主要方式影响自我调节过程。环境有利于建立

自我调节功能,从而建立和发展自我反应的能力。

3、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

环境、人和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在行

为内部,人的因素和环境影响是以彼此相连的决定因素产生作用的。这个过程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不是两者的连接或两者之间双向

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不仅论述了人类社会性行为习得的两种历程,即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和间接经验的行为习得过程。而且详细

地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

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班杜拉对学习的遗传机制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不同种系的动物的遗传机制限制了有机体的学习能力和做出复杂

行为的能力。班杜拉明确地指出,不同种系的动物对各种反应和偶

然事件的学习在难易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许多是由

于有机体遗传上所具有的不同水平的感觉运动和皮层结构决定的。

生理遗传决定了它们不能学习那些超过它们身体能力的各种行为。

而且有机体所具有的神经系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的中枢加工

和完成行为的中枢组织。

(2)低等动物的学习和行为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把从低等动

物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将产生错误的解释。过去,巴甫洛夫、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家习惯于用动物为被试进行学习实验,并把实验的结论推广到解释人类的学习。这种作法班杜拉认为是十

错误的。班杜拉说:低等动物受严格的生物学规律制约,这些学习

表现的证据并不意味着人类学习也受特定事件机制的支配。因为高

级的人类具有象征经验的能力,而且受到的遗传作用是有限的。他

还说:在控制行为的条件因种系而异时,把从种系发生中较简单的

有机体那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就将产生错误的解释。

(3)人类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发展人类的学习能力比等待遗传机制

的进化具有更大的发展上的价值。班杜拉指出,人类有能力学会极

其多样的行为。遗传的预先安排使动物以固定的旧方式去对待重复

出现的有限的生活需要。而人类必须经常面临极为复杂和迅速变化

的环境,所以那种遗传的预先安排就没有发展上的意义。

(4)影响人类学习的主要是人的个体经验,而不是种族经验。班杜拉

引证了一些事实和实验研究来说明个体经验在人类学习上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们大多是根据个体的经验来组织和支配行为的。他

还说:学习速度也受到经验上预先准备的显著影响。经验使预兆性

刺激更容易鉴别,经验提供了必须首先具备的能力.经验创造了诱因,经验逐渐形成了促进或妨碍学习新的行为模式的习惯。这里班

杜拉所说的经验,指的是个体经验。而班杜拉引证的一些现象则表明,人类的种族经验在个体的学习中并未有明显的优势。有关环境

因素和自我预期

行为主义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解释和描述学习。认为行为反应是

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刺激与同时发生或接近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

在一起,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没有认知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反对这种观点。他指出人们并不是简单地对刺激做出反应.而是对

刺激加以解释。刺激是通过人们对它的预期作用而影响特定行为发

生的可能性。刺激并不是与同时发生的反应自动地联结在一起的。

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主要受关联性经验的预期作用

的影响。班杜拉说:在儿童发展的最初阶段,除了那些先天固有的

厌恶的或奖赏的刺激之外,环境刺激没有什么影响作用。然而,通

过学习经验,一系列大量的刺激终于获得了激活和支配行为的能力。环境线索或者能够预示即将到来的事件,或者能够预示特定的行动

将可能产生哪些结果。通过重复时间上相互关联的经验,先前的中

性事件就获得了预言性的价值。当人们觉察到情境、行动和结果之

间的关系以后,他们就能根据那些先前的预言性事件支配他们的行为。班杜拉还明确指出,如果人们想有效地活动,他们就必须预期

到不同事件和行动过程的可能后果而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行为。缺乏

这种预期的能力,那么人们就不得不以那种已被证明是徒劳的方式

去盲目地行动。总而言之,班杜拉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先行因

素不是环境刺激本身,而是建立在环境线索信息基础上的对行为结

果的预期。班杜拉引证了大量实验.并对许多行为现象进行了认真

地考查。结果认为,不仅人类的大量社会性行为受预期的调节和支配,而且生理性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受预期的直接影响。对于生理的

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虽然不同类型的生理反应对预期的依赖各

不相同,但是在环境刺激控制下,几乎每种形式的身体反应都能够

被关联性经验所引起。对于焦虑和防御行为,班杜拉认为,焦虑和

防御行为是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因果关系。不论是个人的还是替代的,厌恶的经验形成了将要出现伤害的预期,这一预期引起恐惧和防御

行为。

对于情绪反应,班杜拉认为情绪反应的唤起常常由词语和图像刺激

所引起。所以,情绪反应也以认知过程的发展为基础。另外,情绪

反应既是从直接经验中习得的,也常常是通过

观察而获得的。因此,能唤起情绪反应的能力不限于外部的物理刺激,认知也能引起情绪反

应。

经典性条件反射被认为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过程。行为主义理论通

常认为,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之问的联系是直接的

和自动化的。而班杜拉则认为,这种学习是通过与被试的行为无关

的配对刺激作用而发生的。这对于学习期发生的运动反应的描述可

能是正确的。然而,被测量为认知活动的内部反应是这种学习过程

的一个基本成份。较严密的考查表明,条件反射事实上也受认知的

调解。

由此可见,环境刺激是通过人的预期才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以环

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是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先行因素。预期不仅根据对行为结果的估计起动或停止某种行为,而且人们还

根据对自我能力的预期来影响在学习或活动中的努力程度。为此,

班杜拉将预期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即人对

一个特定的行为将导致一定结果的估计;另一种功效预期,即人们

深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会产生这些结果的行为。人们的功效预期

会影响人们在行为上的努力程度。功效预期越强,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功效预期是以多种信息来源为基础的。班杜拉将这些信息源概

括为四大方面:(1)操作完成的成功与失败;(2)替代性经验的影响;(3)言语劝导;(4)情绪唤醒。这四种信息源分别以不同的诱导方式影

响着个人功效预期的强弱,并通过功效预期的强弱来影响人的行为。应用

(一)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领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他的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等方面)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提醒我们在

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诸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政治

态度、思想作风、兴趣爱好、言谈举止、生活习惯、情绪态度、气

质风度、性格倾向、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等,这些都

会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广播、电视等其它的媒体

方式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我们还要注意应当为儿童树立有

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榜样,例如榜样必须具有积极性,符合社会道德

规范;榜样必须具有代表性;榜样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榜

样必须具有典型性,特征要鲜明突出;榜样必须要具有生动性,感

染力强;榜样需具有权威性,易于接受等等。

班杜拉十分强调认知、自我调节和自我效能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

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主动地对刺激做出选择、组织和

转换,调节自己的行为,这种把人看成是主动的人,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对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很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培养

儿童

正确评价自己和榜样的行为,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和成功的需要,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二)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的应用

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产生了班杜拉独特的心理治疗观:即通过示范(modeling)和指导性的参与(guidedparticipation)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认知和行为能力,建立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是学习机能的障碍所导致的。或者是通过观察学习被不良榜样影响,或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更多的情况下是在二者的交互影响下,个体形成了不适当的预期、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进而发展出机能不良的自我评价(dysfunctionalself-evaluation),特别明显的是产生了低自我效能感

(perceivedlowself-efficacy),使个体觉得不能完成必须要做的工作或要对付的情境。因此治疗的目的是要培养患者有效的自我效能感并获得所需要的认知和行为技能。

在治疗手段上,班杜拉开创了示范疗法(modelingtherapy),利用了多种示范程序(包括真人示范程序、参与性示范、符号示范、内隐示范)来帮助患者在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操作中转变错误的认知观念,克服适应不良行为,同时掌握新的适应性的行为技能,进而建立有效的自我效能信念,达到治疗的效果。

【篇二: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班杜拉的新新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watson,1878-1958)于1913年创立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体系的基本特点可归结为三点:第一,强调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人的行为。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客观观察和测量记录的,所以意识不应该包括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内。第二,认为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人的反应,而某种反应的形成是经历学习过程的。第三,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种获得的。行为主义产生后,在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强调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上客观地研究行为,而不从主观上加以描述。这种研究方法上的客观原则,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它否定人的心理、意识的观点,以及分析人的行为的机

械主义的错误,则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一、班杜拉的生平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rua,1925—),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

达。像斯金纳(skinner)一样,他也是在一个小镇上长大的。他就读

的中学只有20个学生。1949年他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

学士学位,1951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

学博士学位。他在爱荷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尽管接受的是

临床心理学方面的教育,但由於受赫尔的学生史班斯的影响,对实

验模式的有效性印象颇深。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後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史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 miller)、多拉德(j. dollard)和西尔斯(r.r. sears)的影响,把学习理论应用於社

会行为的研究中。此後,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

员一年外,一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

学系系主任。(施良方,民90)

由於班杜拉的奠基性研究,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

他在

西方心理学界获得了较高的声望。他在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授

予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3年获加利福尼亚心理学会杰出科学成就奖;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班杜拉一生论著甚丰,其主

要代表著有:《青少年的攻击(adolescent aggression)》(1959);《社会学习与个性发展(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63,这是与他的第一个博士生合著的);《社

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1971、1977);《思想行为

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的认知理论(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1986)等等。(施良方,民90)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使被传统行为主义拒绝的意识、思维、记忆、表象等概念再次成为心理学的合法研究对象,新行为

主义也开始面临日益增多的质疑。

?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精神的

前提下,大胆介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强调

行为与认知的结合,重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抛弃的概念,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之间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折中的道路,导致了新的新行为主义即第三代行为主义的产生。

? 班杜拉(1925—)生于加拿大,1951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起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任教。

?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是观察学习理论的创立者,也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观察学习被认为是行为学习的三大原理之一。

?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 主要著作有《行为矫正原理》(1969)、《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社会学习理论》(1977)《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1986)《变化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7)。

? (一)观察学习/替代学习主要思想:

?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 特点:

? 1、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习得行为不一定表现出来);

? 2、观察学习不一定依赖直接强化(可以是自我强化等);

? 3、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

? 4、观察学习不等同于简单模仿。

? 类型:

? 1、【直接的观察学习】也称行为的观察学习,指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 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从他人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以后在一定条件下观察者会表现出能体现这些规则或原理的行为,却不需要模仿所观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应方式。

? 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的是观察者通过观察可将各个不同榜样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特点的新的混合体,即从不同的示范行为中抽取不同的行为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

? 观察学习的过程:

? 1、注意过程

? 2、保持过程

? 3、动作再现过程

? 4、强化和动机过程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 注意过程决定了个体在众多榜样影响时会选择观察哪些方面。观察者的特征、榜样

活动本身的特点,以及人际互动的安排等等都会影响个体的观察学习,而学习者的交往方式是影响学习者注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 观察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表征系统:映像表征系统和语言表征系统。在儿童发展的

早期阶段,由于语言技能的缺乏,视觉映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支配行为的大多数认知过程是语言的而不是映像的。因为通过这种符号编码,可以用容易贮存的方式掌握最大量的信息,从而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

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 学习者通过按照榜样行为方式组织自己的反应而达到行为再现。具体说来,行为再

现包括:对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对反应的监控,根据信息反馈矫正反应。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 众多因素支配观察学习,观察者没有作出与榜样行为相匹配的行为反应,可能是由

于下列因素引起的:没有观察到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贮存中没有对榜样行为进行适当编码;没有保持所学到的内容;尚未具备从事这种行为的体能;没有足够的诱因动机。

? 行为习得后是否表现出来?主要取决于三类诱因动机:榜样行为的价值(外部强化),

榜样行为的后果(替代强化),行为的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交互决定论

? 1、班图拉主张行为、环境、个人内在诸因素三者相互影响、交互决定,构成一种

三角互动关系。他认为个人的成就如何是由外界环境与人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 2、评价:交互决定论的独到之处在于把人的行为与认知因素区别开来,指出了认

知因素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在行为主义的框架内确立了认知的地位。此外,这种观点视环境、行为、人的认知因素为相互决定的因素,注意到了人的行为及其认知因素对环境的影响,避免了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的倾向。

? 个人

? ↗↖

?↙↘

? 行为← → 环境

班杜拉交互决定论示意图

? (二)自我效能感

? 1、自我效能感含义

?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

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

向。

?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含义

个体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

向。

?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简评

? [贡献]

? 1、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把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学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

? 2、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改

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思想倾向,使解释

人的行为的理论的参照点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 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和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方法

论上注重以人为被

试的实验,改变了行为主义以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中得

出的结论推广到人类学习现象的错误倾向;

? 4、他的概念和理论建立在丰富坚实的实验验证资料的基础上,其

实验方法比较严

谨,结论比较有说服力。

? [局限]

? 1、由于班图拉的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导致了它缺乏富有内在统

一性的理论框架; ? 2、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班图拉的观点忽视

了发展变量的重要性,即它忽视了

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以及发展阶段在多大程度上对

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 3、班图拉在研究攻击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难以让人

苟同,对儿童的

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 4、班图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的影响,但他以研究行

为为重心和目的,

实际上并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位置。

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从变态心理学中获取知识:

巴普洛夫的行为主义的起始:

? 巴甫洛夫(1849-1936)的经典条件反射、桑代克(1874-1949)

的工具性条件反射

的学习理论与研究为行为学习论打下了理论与方法基础 ? ? ? ?

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

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

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编辑本段基本观点

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

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

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

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

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

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

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

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

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

验的学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

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

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

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

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

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

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

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

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

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

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

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篇三:班杜拉】

简介

生平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衣阿华大学专

攻心理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翌年获博士学位。后执教于斯坦福

大学,1964年晋升教授。

1951 年在美国衣荷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52年从爱荷华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在爱荷华大学学习期间,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那时,他认为心理学家应当“把临床现象用经过实验验证的方式加以

概念化”。班杜拉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当在实验中进行,以控制决定

行为的因素。

1953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在这期间,受赫尔派学习理论家米勒(n.miller)、多拉德(j.dollard)和西

尔斯(r.r.sears)的影响,[1]

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由于他的奠基性研究,导致

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从而也使他在西方心理学界获得较高的声望;此后,除了1969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一年外,一

直在该校任教。其中,1976年至1977年间出任心理学系系主任。

1969-1970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此后一直在斯

坦福大学任教,1976-1977年还兼任心理学系主任。[1]

曾任《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实验儿童

心理学刊》等20种期刊编委。曾任多种学术职务,并获多种科学奖。

[1]

1973年当选个体心理学会主席。[1]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

1972年获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

1980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1]

荣誉

由于班杜拉在心理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将心理学知识应

用于公益事务的热忱和成功,他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接受过心理学内

外的多种荣誉和奖励,

1969-1970年,受聘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

1974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受聘为斯坦福大学约丹荣誉教授; 1976年,当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77年,获卡特尔奖;被命名为认知理论之父。

1979年,获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同年当选美国艺术及科学院

院士; 1989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医学部院士。

1991年至1995年,担任儿童发展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

1999年,担任加拿大心理学会授予的名誉主席;

他还经常出席各种咨询委员会、联邦政府机构的各种委员会、美国

国会听证会等。

他一生中还获得过包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16所大学所授予的荣誉学位。此外,他还担任了《美国心理学家》、《人格与社会

心理学杂志》、《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等20余种杂志的编辑。

所获奖励

1972年,获辜根海姆研究基金奖(the guggenheim fellowship)

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家奖;

1973年,获加州心理学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0年,获得攻击行为国际研究会杰出贡献奖及美国心理学会杰出

科学贡献奖;

199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杰出贡献桑代克奖;

2001年,获行为治疗发展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2年,获西部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学术思想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包含观察学习,自我效能,行为适应与治疗

等内容。他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

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

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他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他们通常是用物

理方法来进行的动物实验以此来创建他们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方

法对于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行为来说,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因为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以他主张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来

研究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

了许多行为。

自我效能

班杜拉在 1977 年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

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他认为个体对效能预

期越高,就越倾向做出更大努力。班杜拉指出了四点影响自我效能

形成的因素,即: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

的唤起,这四方面的内容影响了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同时也对教育

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唤起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心理学领

域对教师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动机的研究中颇受关注。

班杜拉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他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

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提出了观察学习是人类间

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普遍地存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

社会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中,他的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

强化理论,并且以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班杜拉的社

会学习理论也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它的局限性在于它不适合于解释

和说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和复杂的、高难度的技能训练的过程,仅

适用于解释和说明观察,模仿等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但有的学者认

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有被发展、深化的余地,只要加以适当

地发展性研究,就可能繁衍出一些适用与解释特殊社会环境和特殊

社会成员的社会性学习的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

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

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

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

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

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

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

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

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付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

望和目标。

主要作品主要论著

《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1965)

《认知过程的社会学习理论》(1972)

《榜样理论:传统、趋势和争端》(1972)

《行为变化的社会学习理论》(1976)

《自我效能:一种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1977)

《人类事物中的自我效能机制》(1982)

主要著作

3、《行为矫正原理》(1969)

1969年,班杜拉发表了社会学习理论的第一部经典著作:《行为矫

正原理》。这本著作可以看成是他在1963年与沃尔特斯合著的《社

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书的修订版。在这本著作中,班杜拉总结了

他以往在有关人类行为的经验研究中的零星发现和思考,使之形成

一个系统化的学习理论体系,并将这种学习理论应用于行为治疗的

实践,提出了若干行为治疗技术。所以,这本著作反映了班杜拉当

时的一般学习论观点,构成后来的社会学习理论的雏形。甚至在80

年代以后成为班杜拉主要研究兴趣、并构成社会学习理论最新进展

的自我现象及其观点,也已在这本著作中埋下了种子。在行为治疗

发展史上,《行为矫正原理》也是一本重要的经典著作。

4、《心理学的示范作用:冲突的理论》(1971)

5、《攻击: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

6、《社会学习理论》(1971,1977)

本书系统阐述了班杜拉的学术思想,本书的出版,牢固奠定了他在

心里学上的地位。全面重点讨论三元交互决定论。标志着班杜拉社

会学习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

7、《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1986)

本书围绕示范观察学习、个体的符号表征能力、个体的自主性和自

我反省能力等几个概念对社会认知论展开了详尽甚至是开创性的论述。这些概念强调了人

的可塑性和差异性,对学习理论、人格理论、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各

个领域都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社会认知论是站在一个较高

的角度来探讨人类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全面的心理学理论。

8、《变革社会中的自我效能》(1995)

9、《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1997)

其它

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

经过20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他在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对自我效能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该书是一本自我效能感的专著,但它涉及归因、动机、目标、期望

等许多有关人的心理特性和行为的理论问题。因此该书可供所有对

人的心理特性与行为问题感兴趣的心理学工作者和其他专业的学者

阅读。在书的应用部分,作者不仅阐述了自我效能在各个实践领域

的作用,而且广泛地阐述了如何解决各实践领域中的问题。这部分

内容对各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如教师、教练、社区工作者、临床工

作者、管理人员、各级领导等等如何做好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都有

参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