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器吧,像这个,什么?你说这金光闪闪不是青铜器?我们平常看见和认知的青铜器都是

类似于这种,非常古朴,颜色为青灰色,锈迹斑斑的铜器。其实呢,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

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我们一说到青铜器就会想到“鼎”,古代“鼎”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其实青铜器很多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如上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然而鼎最开始的一个作用是...煮肉食,对,它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所以我们立国的重器其实就是“锅”吗?这真是一个吃货民族深深的执念。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

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便是青铜器纹饰的由来。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面主体已是兽面纹,兽目圆大为象征,纹饰多平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的动物纹都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的地纹。像下面的这些

1976年出土的饕餮纹盉,现藏与河南省博物馆。此盉封顶,上面饰乳钉两枚,有鸡心形管流,俯视成一长鼻首面,颈上饰饕餮纹带,线条流畅,三袋足,器形饱满

1974年河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饕餮纹卣,现藏与河北省博物馆,它提梁呈索形,有链与卣盖环纽相连。小口细颈,颈饰三道弦纹。肩上饰夔纹带,上加联珠纹,下有两道弦纹。腹膨出,饰饕餮纹,夹以联珠纹。底圈足,有镂孔。

图为湖北省馆藏的夔纹钺,扁平长内,钺本有两条长形穿,身中央有大圆孔。近本处及两侧均饰夔纹带。不过,这里我们一定要说到青铜器文化里璀璨的一朵奇葩,它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古蜀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的巴蜀,蜀国在成都平原地带,巴文化则大致是现在的重庆地带。在三星堆出土人像、面具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稀奇特,

很多出土青铜头像或面具双目突出呈圆柱状,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6.5厘米。像这个典型的青铜纵目面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很远~ 纵目,大耳,被人们称之

为“千里眼、顺风耳”,其造型之怪世界独一无二。

有么有觉得和这个甲骨文的“单”字很像呢。

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青铜神树在像是盗墓笔记、最后一个道士等多部小说中都有出现。现实中它长这样~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青铜神树表明它和传说中的扶桑树及太阳神鸟相关。据说在遥远的东方和西方各有一棵巨大的扶桑树,是太阳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神鸟从扶桑树干树上升起,晚上就落在扶桑树上休息。而且远古传说天有十日,每天升起一个太阳,余下的九个太阳神鸟就栖息在树上。社树“扶桑树”、“建木”的造型与功能与三星堆青铜神树极其相似,而“扶桑树”、“建木”的原型很可能是上古时代的“社”树。古代用社稷代指江山,社就是社神,指的是土地之神,原本有崇高的地位,到了后世就成了法力低微的土地公公了。而“稷”是农神,现在依然有很高的地位。到了商周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岗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教细而密集。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则无论是头像还是体躯都没有明显的区分。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本人的族饰徽记,但是

没有发现被祭祖的日干之称。商代青铜器胎壁都较厚,器物种类进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样化的特点。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这一时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个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

此器侈口,雨伞状柱,细銴,腹下半膨出,平底,三足断面呈T字形。柱帽饰云纹,腹部饰饕餮纹。此爵一柱呈伞状,下端部分接于口沿流折处。细銴,腹下部膨出,平底,三棱细足。柱帽饰云纹,腹部饰饕餮纹。

此器侈口,颈腹较细,高圈足。颈饰蕉叶纹,下有雷纹带。腹饰四道扉棱,间有饕餮纹。腹、足间饰两道弦纹,圈足饰镂空饕餮纹,亦有四道扉棱,圈足内壁有铭文“妇好”。

此尊侈口,折肩,腹下敛,高圈足。颈饰三道弦纹。肩上饰三龙纹,龙躯隆起,首探出作下视状。腹部有三道扉棱,其间饰双身虎纹,虎作噬人状。圈足内有三个十字形镂孔。

其饶口下隧部饰饕餮纹,侧有倒夔纹,两旁饰象纹。饶面饰粗线条的饕餮纹,侧及下边饰夔纹、鱼纹,间以涡纹。甬上饰云纹,加涡纹如饕餮之目。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

四周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首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

其中最具代表的为故宫博物馆的三羊尊,尊为大口广肩,唇外折,颈上有三条凸弦纹。肩部等距离装饰三只浮雕卷角羊头,间以回纹为地的目形纹饰。腹部纹饰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眼睛突出,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圈足较高,上部饰两条凸弦纹,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圆孔。下部在回纹地上饰六组兽而纹,并有三条扉棱与器肩三羊首错置。纹样临摹:手机壳设计: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_兽面纹浅析

摘要:兽面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文字记载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很少,对于这部分的纹饰研究进展的非常缓慢。史书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有收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历史记载,宋朝时期收藏研究这些青铜器一度在文人士大夫之间盛行,而直至今日,关于商周时期的兽面纹仍笼有一层神秘的面纱。本文列举了部分典型的兽面纹进行浅析,试揭露其狰狞表面下,商周人们崇敬神灵和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关键词:青铜器 兽面纹 人面纹 一、青铜器上的兽面纹为何物 远古时代,在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的规律之前,总是觉得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世界的一切,人们以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灵鬼怪在主管,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人们必须要极力讨好鬼神,以期获得鬼神的庇佑。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信仰鬼神的习俗。到了商周时期,祭祀鬼神和向鬼神占卜问吉依然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的仪式中为了取悦鬼神,人们使用当时最高档的礼器——青铜器,把最好的食物盛装起来供奉给鬼神享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刻划着一些面目狰狞的纹样。这些纹样就像是在守护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浅析 杨书娟 着青铜器内供奉给鬼神的食物似的,不让外人靠近,穷神恶煞的让人生畏。这就是“饕餮”,这个名称是在宋代才有的。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盛行收集古青铜器,将这些纹样冠以“饕餮”一名,取其口大能食之意。《吕氏春秋·先识篇》有这样的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究竟这些纹样和“饕餮”有什么样的关联并没有人去考证。近代以来,人们认为饕餮纹应当叫作兽面纹。“饕餮”总有一股子的狰狞感,纵观饰有这类纹样的青铜器,其实不难发现,让人感觉到狰狞的青铜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却是活泼可爱的,这可能跟青铜器慢慢的从只作为礼器转向也作为生活用具有关联。从这个角度来看,把这类纹饰叫做兽面纹则更为恰当。 这些纹饰被叫做兽面纹的另一个原因,源自于这些纹饰要素取材于动物标志,比如:羊角、牛角,虎身、鸟冠等。这些取自动物特征的纹饰组合以粗鼻大眼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兽面纹。 二、从兽面纹的构成要素试析其形成原因——鬼神信仰以及图腾崇拜 按照分布在器物上的部位不同兽面纹又可分为大兽面纹和小兽面纹。大兽面纹分布在器物的腹部等面积较大的部位,小兽面纹则分布在器物的足,提手,盖子,棱角等面积相对较小的部位。大兽面纹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纹样有正面的完整 123-1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 周 时 期 青 铜 器 夔 龙 纹 样 报 告 姓名:张恒 学号:1501801010 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 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也有称夔龙为“肥遗”。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 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青铜纹饰图文简介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

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

要纹饰。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 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大多填以雷纹,

青銅器紋飾之一。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大多填有雷紋。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 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也有相间以兽纹的。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涡纹 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说明火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

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其中有记载如下: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 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不阳者,忘国之俗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 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纹饰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 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变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对夏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影响 一、人类艺术的启蒙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二、人类智慧的精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人与动物的搏斗逐渐减少,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装饰上,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逐渐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超自然的魔力,被现实中的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代替。 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也是人类社会由蛮荒时代跨入文明的时代门槛。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的步成熟,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无论在造型设计、花纹装饰,还是在铸造技术上较前代都有明显的进步。此时期的礼器种类增多,器物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并开始出现了铭文。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商朝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所以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运用青铜这一材料,在青铜器纹饰中大量采用饕餮纹、夔龙纹以及凤纹、云雷纹等纹饰。这些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青铜器上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纹饰分为两类,一类是二里头时期变形动物纹的改进,原来粗犷的线条变得较细而密集,圈足上的兽面纹仍保持早期的结构和风格。第二类是出现了用繁密的雷纹和排列整齐的羽状纹构成的兽面纹。这类兽面纹双目往往突出。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精美的青铜器纹样》教案

《精美的青铜器纹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常用的装饰纹样,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基本方法画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 2、能巧妙构思,设计并画一件青铜器。 3、感受青铜器的工艺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了解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内容。 教学重点: 学习用各种方法画一件青铜器。 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青铜器的纹样细节。 教学准备: 图片、范画、彩笔、画纸、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到一个奇妙的艺术殿堂,来看看这里面有些什么珍宝? 出示各种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边欣赏师边介绍:青铜器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请学生欣赏各种青铜器的纹样,说说自己的感受。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一条: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第七条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二、揭示课题 绘画分析 1、欣赏课本提供的青铜器纹样。 2、了解兽面纹、云雷纹、吉祥纹、几何纹的造型特点。 3、欣赏范画,说说用了哪些方法表现青铜器的纹饰。 三、设计绘画 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作品,教师巡视指导。 作品展示,评价。

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常用的装饰纹样,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它精美的纹样。 2、能巧妙构思,利用彩泥设计制作一件有浮雕花纹的“青铜器”。 3、感受青铜器的工艺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用纸板、彩泥等材料来表现青铜器。 教学难点: 如何将泥塑造成精美的浮雕纹样。 教学准备: 彩泥、纸板、剪刀、泥工辅助材料、泥塑范例作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出示泥塑范例作品,指导欣赏。 揭示课题。 二、制作分析 1、造型设计:启发学生在纸板上绘制青铜器的器形,并用剪刀剪下来。 2、欣赏课本提高的青铜器纹样。 3、了解兽面纹、云雷纹、吉祥纹、几何纹的造型特点。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习制作过程:画外形——剪下压泥——堆泥刻画细部。 三、设计制作 小组同学合作制作青铜器,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在泥塑过程中要相互学习、交流、探究泥工技法,鼓励制作完成的小组帮助制作能力弱的小组。 四、作品展示 介绍作品,交流评价。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祖先神灵有关,也与图腾崇拜有关。 纹饰内容有时同器物用途有很大关系。祭祀场面的肃穆,观念上对神灵的尊崇,必然使得纹饰趋于神秘,令今人看去有怵目惊心之感。) ?春秋战国时,由于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纹饰便开始描绘现实生活,如狩猎、宴乐、攻战等,从神秘、威严的气氛中脱离出来。 ?在西汉后期或东汉时,铜器表面往往不用纹饰,称之为素面。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青铜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 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龙 纹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蟠虺(hu 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青铜器吧,像这个,什么?你说这金光闪闪不是青铜器?我们平常看见和认知的青铜器都是 类似于这种,非常古朴,颜色为青灰色,锈迹斑斑的铜器。其实呢,青铜器的颜色真正做出来的时候是很漂亮的,是黄金般的土黄色,因为埋在土里生锈才一点一点变成绿色的。而且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 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我们一说到青铜器就会想到“鼎”,古代“鼎”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大家都知道其实青铜器很多是作为祭祀用的礼器,如上图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我国设计史上最大的一件青铜器,为商代后期作品,然而鼎最开始的一个作用是...煮肉食,对,它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所以我们立国的重器其实就是“锅”吗?这真是一个吃货民族深深的执念。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

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这便是青铜器纹饰的由来。商朝早期的青铜器上面主体已是兽面纹,兽目圆大为象征,纹饰多平雕,所有的兽面纹或其他的动物纹都还没有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的地纹。像下面的这些 1976年出土的饕餮纹盉,现藏与河南省博物馆。此盉封顶,上面饰乳钉两枚,有鸡心形管流,俯视成一长鼻首面,颈上饰饕餮纹带,线条流畅,三袋足,器形饱满 1974年河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饕餮纹卣,现藏与河北省博物馆,它提梁呈索形,有链与卣盖环纽相连。小口细颈,颈饰三道弦纹。肩上饰夔纹带,上加联珠纹,下有两道弦纹。腹膨出,饰饕餮纹,夹以联珠纹。底圈足,有镂孔。 图为湖北省馆藏的夔纹钺,扁平长内,钺本有两条长形穿,身中央有大圆孔。近本处及两侧均饰夔纹带。不过,这里我们一定要说到青铜器文化里璀璨的一朵奇葩,它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古蜀古文化的重要代表,古代的巴蜀,蜀国在成都平原地带,巴文化则大致是现在的重庆地带。在三星堆出土人像、面具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稀奇特, 很多出土青铜头像或面具双目突出呈圆柱状,长度甚至可以达到16.5厘米。像这个典型的青铜纵目面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眼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很远~ 纵目,大耳,被人们称之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1、 浅谈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

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中国的青铜器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凝聚着历史的秘密,天子的威严、诸侯的荣宠、大夫的勤谨以及工匠艺人的殚精竭虑。统治集团利用青铜器“明贵贱,别上下”,其狰狞、神秘,显示着奴隶主们的权势和威仪。它们是奴隶主狞厉的政治宣言,是奴隶望而生威的神物,是当时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实物证据,更是植根于这块神奇土地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渊源。艺术上或浑厚凝重,气势磅礴;或工艺高超,精妙绝伦;或铸刻铭文,俨然一卷史书;无论繁缛简朴、狞厉祥和,都给人以历史的沉思与启迪,艺术的审美与人性的观照。回首几千纪,我们不能不感叹贵族们何以如此孜孜以求?我们仅从多数有铭文的青铜器上发现,其铭文结尾无不铭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祈愿,他们期望权力、地位、荣耀能像青铜一样永世长存。遗憾的是商代的青铜器为周的诸侯瓜分刮去了族徽与名号;周的重器被秦人熔铸了“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器相当多的出土于周原的窖藏,从埋藏的杂乱无序可见,贵族们逃跑时的仓惶。那些部族与家族“宝用”的器物,终成为全社会的遗产。

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3、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_杨晓能

商周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的含义及功能 杨晓能(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商代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可能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最有争议和最为棘手的两个题目,如何解释它们的功能与含义,直接影响到对古代中国政治、宗教、艺术和血缘关系或社会的研究及理解。近年来通过对诸多考古发现的比较与研究,笔者认为两者的发展应密切相关,来源与演变轨迹近同,均为当时政治运作和宗教信仰的产物。把铜器纹饰和图形文字一起讨论,不仅有益于深入而确切地释译它们的含义和功能,而且有助于揭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宗教和礼仪的变迁。 一青铜器纹饰 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铜器上的纹饰主题是以饕餮纹或兽面图案为代表的神化的动物图像。其发展演变与图形文字并行,即出现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商代晚期达到鼎盛,西周早期仍然盛行并基本承袭商代风格,西周中期发生巨变,图案抽象化,渐变为几何纹。近千年以来中外学者对它们的意义和功能一直争论不休,然而考古工作的进展及研究的深入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追根溯源,考古发现揭示史前许多文化中流行以动物纹样为装饰的风尚,在这些动物题材的应用上展现出两种传统及发展特色。其一,许多考古学文化喜好多种动物题材,例如仰韶文化彩陶上常见的鱼和鸟的形象,红山文化常见玉龙、玉龟和玉等(图一)。崇尚动物和用各种艺术媒体表现动物是史前各文化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时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宗教缺少一神教或单一动物崇拜的习俗。因此一个文化同时喜好几种动物的情景甚为常见,排他性的信仰或宗教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泛神动物崇拜的基因已在史前孕育,并已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其二,公元前4000年晚期至公元前2000年,同类的动物题材出现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中。例如,兽面图像不仅是良渚文化的特色,同时出现於红山、大汶口、龙山及石家河诸文化中。众所周知的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兽面刻饰的玉琮,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的兽面形玉发簪和东北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兽首。史前龙题材的分布和创作也是这一传统的典型反映。例如中原地区河南濮阳仰韶文化中的蚌壳龙形图案,淮河地区安徽凌家滩的玉龙,东北牛河梁红山文化的玉龙(图二),还有黄河中游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陶盆上的彩绘龙纹。虽然这些图像各有自己的特色,其素材的渊源亦有不同,但不同的文化共享和崇尚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